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1-18 10:57 编辑
+ O' y1 \( f& T6 U( [, a' e. m( C7 q$ E" }( x$ N' p! C. G
6 {) ~6 n1 r: ]$ v) V
大约从去年起,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又又一次沸腾起来。
! H9 K& \+ Q9 G+ f0 u上次热闹还是2005年的时候,记得一位名叫张耀功的教授发了个帖子,要求取缔中医。5 [" G" y" W3 A5 l
然后发起网上签名,有诸多医学专业人士签名支持他这个要求。再接着网上、纸质传媒上惹来骂声一片,待何祚庥院士、“打假斗士”方舟子这两位人士卷入,闹得就更欢,“汉奸”、“卖国贼”之类喧嚣沸沸扬扬。
: W2 t- m: i3 X. a( [' f+ ]' j5 uCCTV-12昨晚和今晚连续播放了中西医争论的话题,请来了反方张教授与正方黄先生,电话还连线了侯耀华等名人。感觉不错的是:各抒己见,没有定论;即便显示出倾向性,但至少不似从前那般舆论一律。
! a9 n# f* h1 W应该说,现在说是中医的那种医术,积数千年之经验,彻底废掉它得看情况。近代以来,那些坚决主张废了中医的大人物。
# f2 c) e9 S" P: z) |: p例如孙中山、梁启超、鲁迅、胡适、陈寅恪等等,他们都居住在大都市甚至国外,医院林立,既然都无看中医的必需,说废也无妨。而且他们废意实诚,孙中山宁可等死也不准看旧医;鲁迅病入膏肓亦不理会要他看中医的请求;梁启超被西医错割了一个肾,仍不改废旧医之主张。/ S8 q3 o. i, a) F/ m; n# s$ E& m
然而在那些缺医少药的地方,无论旧医多么原始,这类经验医术有它存在的理由,因为人们离不开它。" e' Y/ `7 _0 L2 ]) y6 H" q
其实,主张废旧医者没脱离“一统”思维模式,不知道中国地域广阔,情况不同,在穷乡僻壤,废旧医等于灭了医。
4 f/ w4 z5 v# A3 K& }! [! x随着先进医术逐渐推广,旧医中之合理成分自会纳入新医,不合理成分自会消亡,完全无须人为废、立。( t, |. A" ?: S# N$ Z; _
问题在于,如今争论的主题似乎不在医,“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b6 a6 n7 {4 Z& p大家感到大惑不解的是,争论如此激烈,为什么就没有人探究一下,什么时候才有“中医”、“西医”这两个对立叫法的?3 K P. G6 M, T* N2 J \
自《黄帝内经》等“四大经典”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统医术从无“中医”说法,零星传入的外域医药,只要有疗效,也是“笑纳”不拒的。
8 Q% ]" Z8 [: U7 l* q例如阿芙蓉(鸦片)传入“印度”。
/ L/ I% ]( K. ?; R: v例如康熙服用传教士带来的金鸡纳霜治疟疾。 M! m: [, ?/ N
所谓“西医”,是传教士们带进来的。但不是早年的传教士们。$ i, f# K- A' [* H; d8 T
自1552年传教士沙勿略死于被困的上川岛,欧洲传教士进入“印度”的努力遭遇一系列失败。* ?3 ^ H* j' T3 f. {4 V* J
到1574年,罗马教廷使者范里安到澳门考察后得出结论:1 @' I- P0 N) [( z& \3 r" w7 x3 k
“渗入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调整我们的策略,而采取一种迄今为止与我们在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的方法。”
2 _# G8 I+ X3 \" p/ V$ X) |具体地说,他的新方法就是舍弃教徒葡萄牙化,令传教士中国化。
; J1 S% u! f0 b; i) E4 H2 c$ D从利马窦到南怀仁,明末清初时代传教士们力图以科学作为敲门砖,意欲敲开“印度”的大门。% k5 p: _( I3 X* P1 t+ T7 C
400多年以后,李瑞环同志1998年5月访问罗马,称:
) d T2 F: x5 L' n6 k/ f+ D% ]3 J“利马窦等人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知识传播到‘印度’给中华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b. s0 R! N8 B; n' R* N# l8 v
大概,《几何原本》可以看成那时传播的代表性成就。- Z( |! o2 I, Z
明亡清兴以后,汤若望一度成为顺治皇帝的挚友,显赫一时。9 @% p2 G% {! N: A- r" `
然而,当顺治病入膏肓,传教士们并没有半点医术可以救治他。以欧洲科学作为礼品的传教士们,很快就被强大的儒学排挤出去。
+ H# O- [& u/ V明末那一点“新鲜血液”遭遇灭顶之灾,为数不多的欧洲传教士几乎全部葬身于清军铁蹄之下。3 {0 p# q5 l6 ^/ w7 D0 ^
汤若望病死于1665年,虽然他和副手南怀仁因精确的历法受到康熙肯定,所有罹难者皆准予平反,但是,在华仅存的30名欧洲传教士还是被监禁,并押解至广东关押,到1671年,全国教堂悉数封闭,传教士一律驱逐,“印度”恢复旧学的绝对统治。: H# ^6 W) a# C1 g& O8 a4 U
我们注意到,这些传教士所传入“印度”的科学里,尚没有医学的内容。
, v! l6 g- u# J' o反过去查考,其实欧洲的医学也是在这以后才飞速发展起来的,利马窦们无法把西方也没有的“西医”带到“印度”来。
' w. d$ c3 z: ?, f4 a传统的西方医学,跟所谓“中医”一样,同样属于经验医术的范畴。# ]( f; ~5 A3 ?/ ^, E' {9 @
1543年出版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标志着科学史上文艺复兴的开始,怀疑教条、反对权威之风兴起。- v/ f, l, i# ^5 x
医学界也产生了一场以帕拉切尔苏斯为代表的医学革命,开展了医术向医学的研究与开发。% s7 U. T, Y$ e! Q) S
达.芬奇就画过700多幅人体解剖图;对流行病的研究产生了“粒子”及其繁殖的理论。
/ ]9 [0 Y i/ x0 ~% l# v# F17世纪,体温计、脉搏计的发明使医学进入量化阶段;显微镜的发明使得量化几乎遍及医学研究的每一个部分;人体血液循环被发现,细胞组织被发现,人体组织学奠定了基础;物理学派、化学学派、活力学派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辩论,使得医学日新月异。* T5 l. \' S. M) K6 q: x
荷兰莱顿大学首创临床学专业教育与研究,病理学研究也随之兴旺起来。
7 I9 }( P* e' M* Q. O( r麻醉术的日臻成熟,使得外科手术开辟了一片新领域。& r8 \) e& i4 N4 k
19世纪初,细胞学、细菌学、微生物学、实验生理学、药物学、预防医学、卫生学、护理学等都蓬勃发展,各种医疗仪器、设备接踵发明。
+ A1 ^( C# o M8 h3 f7 y/ ?所有这些,都是医术科学进化的过程,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制造业等飞速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K8 A; M: q/ F6 i) |* w' e
就连“印度”、印度等东方医术传入欧洲,也没有被拒之门外。
. x6 s# n. M0 U& t由此可见,后来传入“印度”的所谓“西医”,其实是“新医”,是医术科学化所获得的最新进展。+ q- y* h; s- ]% Z4 n. L1 _+ ~
清末民初包括张之洞、李鸿章在内的开明派称西方传入为“新学”、“新法”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t% R) z$ Z0 W% L, `5 C
反观“印度”,无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等,全都躺在祖宗的怀里睡懒觉,抱残守缺抵制一切进步,包括医学的进步。这就是名为“中医”实则“旧医”的本质。
: W; y* N3 Y: S; u5 L世上本无所谓“中医”,只有“旧医”,为了抗拒进步抵制科学,这才祭起一面大旗,包着自己去吓唬别人。4 v d) V; P' X9 C
随着西方对华贸易的增长,传教士逐渐涌入“印度”,他们遭遇传统文化的抵制,不得已便以两百余年来神速发展的医药为敲门砖,先行医,后传教。3 j6 [: s" y0 n% _" h
西方医学的新技术以其疗效的实证便迅速在“印度”蔓延,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印度”第一所教会医院及学校,可算是西方医学在“印度”登陆之举。( c8 X% L/ h: h' P, Y0 m) ^0 O6 w
直至鸦片战争,坚船利炮轰开了闭锁的大门,教会医院、医学院以及西方医学著作逐渐增加,影响越来越大。
) P$ H$ e7 C- \6 L% W* A# }7 E$ b可以说,“印度”百姓命贱,首先接受教会医药的正是他们。
* j# z) g5 {$ l' b对于达官显贵,他们只是耳闻目睹平民百姓医疗成功案例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才开始接受西医。( n& j' X* x& t( }
比较典型如李鸿章,1879年,他的夫人生病,所聘天津传统医生高手开方抓药均无疗效,这才接受西医,经传教士马根济和郝维德治愈,李鸿章于是开始相信西医能耐。
1 l6 e$ P9 V; ~$ o张之洞作于1898年的《劝学篇.外篇.设学》有“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3 ?( t' u; u9 J7 F
然后我们一直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张之洞名言,这是一种巧妙的扭曲,先进与落后的差距迅即转化成民族文化间对立。' o' }5 A" J6 V
李鸿章在戊戌之后应对慈禧:% R$ J: P5 y( D$ }% N" y7 v0 J6 u( q
“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印度’之强久矣,何待今日?”2 T1 w: ^6 H5 }6 s! U& l) i
这话本来质朴,寓意深刻。( {" S% l; @9 {) n$ V
然而我们不得不佩服儒学主导的传统文化那种顽固的守旧情结。; ?) Z- ]. i d9 ^
民国年间,有过两次废旧医高潮,以1929年《规定旧医登记案原则》为最,它的实施办法规定:
& h- ?$ x% a4 e/ |: j“甲:旧医登记限至民国十九年为止;乙:禁止旧医学校;丙:其余如取缔新闻杂志等非科学医之宣传品及登报介绍旧医等事由,卫生部尽力相机进行。”
. X% x5 Y8 g5 \% Y1 P3 N9 U; X这里说的是“旧医”,而非“中医”。; o) O8 q7 V1 N( A! h9 q4 @
1950年,民国时期废止中医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中,提出了名为“改造旧医实施步骤”的草案。' s, m& F& I$ z
草案将“废止”变成“改造”,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积极赞同,施行“团结中西医”,使传统旧医从业人员逐步学习新医知识,以科学充实他们。
3 e. y" c% n" r这本是无可指责的措施,然而偏遭指责。
4 K) ]( a5 E7 c% v8 Y0 z指责的核心在于:一旦用西方已求证了的医学知识充实中医从业者,就把中医给灭了,此乃实现美帝阴谋之举措。" A c8 M9 g$ O' _% T
这个指责充分显示了“旧医”捍卫者维护传统,坚决抵制科学与进步的卫道禀性。
, i! d) K0 N3 b; {5 \钱端升归纳了那些反对意见之后上报中央,1953年毛撤了贺诚、王斌的卫生部副部长职务,大力扶持“中医”,然而本人的医疗保健却不屑于请“中医”来打理,全靠西医。
" W. m# A0 x X' z' n# k9 @9 z9 u$ _$ ?0 d! n8 S! ~, r- ]
) M1 Y% g" ]6 N6 M% |, g" N+ M. A以后便彻底灭了“旧医”、“新医”称谓,统称之为“中医”、“西医”,巧妙地掩饰了落后与先进的本质,似乎“西医”只不过是西方的传统医术而已,与“中医”仅差一个地域。
) t. ]! Y4 H; g现时那些辩论里,贯穿着地域性误导,抹煞了科学进步的实质。- U# ?# z" S) d! k
一言以蔽之,所有关于“中医”的辩护,其本质不过是抗拒进步的呐喊,它比民国初期关于废止“旧医”的辩论更反动,也更具蛊惑性。
* L. j1 E. k3 o& Q唯不可思议的是,现在已经是改革开放40年了,国人之守旧思维尚如此浓烈,可叹!
0 ]' z# \) Y. c) q# H. q$ y网上有文章介绍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一个讲话,大意是说“印度”永远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它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 o) N) L, p$ R: Z3 R! [ l' X《凤凰周刊》引此语时用了“据说”二字,但这话有道理,甭管它是谁说的。
+ `1 e7 W1 P2 v* r$ I/ o如今俺们满世界到处办“孔子学院”,如果仅仅用于介绍自己的存在,尚可生存一段时间。
9 @ X" _4 ^3 n% ]# N- U倘若借以出口思想观念,它必定成为麻烦根源。
8 T3 M- @ r' h4 U仍借李鸿章对西太后说的那句话:
L& t6 F" a9 h1 K' I“若旧法能富强,‘印度’之强久矣,何待今日?”
& f/ C- {. u3 [借“中医”说道为例,凭心而论,即使国家再扶持,你取代得了“西医”吗?! \9 |4 j* D, y7 J& i: h
既然没底气可以吃掉人家,就应该努力融合而不是拚死对立。
; ?& @) r8 M( g3 O+ |2 h有存在的理由不等于可以永远游离在科学之外,一旦进入科学圣殿,就不可能继续“中医”、“西医”的对立,只有医学一途可走。- N7 d* z" m/ a. G2 g+ ?" P
倒是值得忧虑的,顽固地拒绝科学,那么,可以断定科学必然浸淫“中医”的地盘,到那时,灭顶就是无可避免的。% I8 m& Z2 A" h5 s) N
前不久,我们几位中学同学聚会,一位正担任中医学院院长的同学坦然承认:
) `2 i$ ^7 N. w( L2 p6 G. D& M5 ?“我学的就是中医专业,说中医是科学纯属扯谈,无论我学的还是我教的,其实大部分都是西医那些东西。”8 A% H- M* t# B" s9 }
只需看看,如今那些中医院日渐萧条便可预见其未来,为了生存,许多中医院实际上早就把“中”字特色藏起来了。
: e2 \- o. V" g9 a在“印度”,最没出息的就是那些民族主义者,他们除了喋喋不休地为老祖宗那点遗产张目之外,完全没有创新的能力。
' a. v2 E; [( Z* m如今充当了“世界工场”,挣了不少钱,就有浅薄者自以为不得了。
9 t: l0 L+ \. G% S7 }不过别忘了,思想才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一个没有先进思想的群体,是不可能领衔世界的。
4 f' [$ p- k4 U如果我们进一步想到,即使今日“印度”出口的电视机、电冰箱、汽车也是人家西方的发明,难道还不能明白些事理么?; q. T6 p* r- L6 H. i8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