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余瀛鳌国医大师2017年的文章:“医者意也”和“意治”法
曹东义 发表于:2023-11-6 19:25:4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50
' P6 A5 f- f4 A: |& }
中国中医药报/2017 年/8 月/4 日/第 004 版& ?) @% R0 i7 N
学术5 r3 Z& z0 t& \1 h3 a4 U3 Y
求意的关键是在人思虑,亦即辨证和思考问题的细致全面——5 u6 d; }& V) v* g
“医者意也”和“意治”法
0 j8 [9 ~9 ]* c  j2 q余瀛鳌 中国中医科学院0 F2 R( N. Z+ a$ x$ @" r: H
中医界几乎都知道“医者意也”这句名言,它指导临证具有切实和重要的价值。作为治病救
' o7 j0 b. T7 S& i$ m" J# h人的中医工作者,希望不断提高诊疗水平,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医者意也”的真实含义,并力求
7 a, V6 _2 \1 |) ?付诸实践。笔者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 o/ R* f6 @; H% C! s6 s( [/ O 如何深入理解“医者意也”, `9 S, |+ M" X" k
在古今医著中,“医者意也”的载论颇多,但又易被某些医界人士所忽略。它的学术渊源,
0 [7 U% ^) J  ~, o应该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示。《灵枢经·本神》记载:“心有所忆,谓之意。”明确提示医
( u  Q% ^2 l5 G3 X生在诊疗疾病时要多思考、多辨析。东汉医家郭玉说:“医之为言,意也。”唐初名医许胤宗曰:1 d" t' }) |. \8 l9 @. q
“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 `+ ^+ k; L1 C+ U" w
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于药,有正相当者,唯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当立1 c" z3 k' O3 M7 _0 A
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3 A6 `$ P4 b! ~
围,或冀一人偶然逢也。如此疗病,不亦疏乎?”' p; T) p/ J2 j8 X9 H2 a% T
我们从这段引文,可以看到影响后世诊疗的名句“医者意也”的本意。从许胤宗所述,了解+ B# o& }8 a- s* a: K& m& ?- E' V
到“医者意也”的重要含义是他对诊疗的高标准、严要求。诊治疾病,需要医者精于脉证,多思
. R0 ]7 q/ Y& n5 s& m9 O1 H- l* @考,力求方药中的。关键还在于不能以情臆度,未抓住重点就乱开方药。我个人理解,“医者意
8 a! w* a, W$ q也”是指医生在精细分析因证前提下,经过认真思辨而获得的证治概念和处治活法。求意的关键+ ]1 s1 z5 [/ D" n/ E, h$ n8 n! b
是在人思虑,亦即辨证和思考问题的细致全面。
8 M; b8 Y$ \8 _5 b( F* ? 古代名家对“医者意也”也有相当精辟的见解。隋·王通说:“医者理也,理者意也;药者! n0 Z% |4 C: t
瀹也。”其中的“瀹”字,有疏解、调养之意。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谓:“神存心手之际,意3 _/ P* Z$ n3 s4 @
析毫茫之里。”说明医者应高度精细地诊治患者。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又说:“夫医道之为言,
! e5 C+ b: w. {7 [6 v2 c实为意也。”北宋名医宋绶批评一些“粗工”(指医技粗劣、不高明的医生)在诊病时往往“肆其! K8 H" c8 D% K2 ]
臆度,大害生理”,将“意治”和“胡乱猜想、乱开方药”严格予以区分。; A2 ?0 d: @) [$ H# I
宋绶在给《诸病源候论》整理、撰序时亦明确指出医生疗病,应“究源之微妙,用意之详密”,
# g4 n3 Z$ m2 G7 C9 }3 _% O3 c9 Q提示医生诊病应重视意析,将病证中细小的差别予以鉴识处理。故宋·陈师文在《校正太平和剂, t  y8 r  i6 q, ]2 t
局方》提示医生诊病,应“无微不究,无隐不洞”。后世医家将之视作警语。# M. b; s" ~- w0 j2 {+ f( r; S) k( j' `) t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强调说:“意者,心之所发也。”这是实施“意治”的必要条件。元·杜3 T: j( ?- c; x/ ^& v  n' p( `
思敬《济生拔萃》指出,高明的医生能“洞识物理”,在诊疗疾患时往往能“意之所会,治法以
# v& z$ v' v3 K3 Y  ~4 {4 |之”,懂得在治病时认真考量病情,圆机活法。在总的治法方面,又须力求在规矩、法度之中。0 t  h# O9 u; [$ N' x
由于“医者意也”和“意治”的特殊性,它甚至还反映在一些书名中。
8 u1 f7 A" v8 a9 ?1 I3 C 明·丁凤《医方集宜》说:“医者意,意者宜,因名之以集宜。”这是对“医者意也”的择优
+ }1 v7 f& u  X6 P  Q7 K0 e  k4 @和精选,当然有利于医者治病救人。另有一部重视“意治”的名著,是明代临床大家喻嘉言的代
# x9 [% q, e: M, P7 g6 k表作《寓意草》。他主张在诊疗过程中,应“一病当前,先以意为运量,后乃经之以法,纬之以
- M7 b/ X! D7 ~* [0 I9 w9 [- P5 A6 R方,《内经》所谓微妙在意者是也”。说明诊治病证,当重视“意析”以立方遣药,当然他也十分
5 G% W1 T7 U7 \& [9 j# `重视临证施治的规范性。明·俞牟《续医说》则谓:“在诊疗疾患时重视‘意治’,在运用时当遵3 M# {% r) b/ N( o0 B( `" R3 g! l
法而不泥于法,遣方而不尽准其方。”他主张“病万变,药亦万变”,是为“意治”的重要特色。7 v6 E' ^$ c) P, c" d
第 1 页 共 2 页如此,能让医生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学习和掌握变通的治法,遵循治病的法规。清代著名仲景2 |( f3 y  n* K8 p2 e; i
学说研究者汪琥,曾手著《医意不执方》,强调医生诊治病证时,处方当根据不同的病情灵活多; T' D8 K$ q1 Z2 V$ Y
变。
2 s4 Y1 L: H# j5 J; z1 c 从案例看“意治”的重要性
* F8 E6 n% x7 V: G: |) ~7 ? 医生自古就被认为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明·陶华《伤寒琐言》说:“医者,君子之道也。”故% X9 G" Z1 P% c$ |. y* w
为医者应力求以仁心仁术为宗旨,以治病救人为目的。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8 ^0 N: I. f6 N
“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这是我们医者必当遵循的职责。清·钱潢《伤寒溯源
. U# W- B& Q/ I4 G6 {0 u( P集》指出:“圣贤立训之规矩有限,病情变幻之伎俩无穷。”这是对医生诊治疾患所提示的警语。
- i+ @7 z5 \! g/ M! D9 k医生既应力求规范,又须重视思考,善于方治的灵巧多变。这些均属实行“意治”的基本条件。
6 Q' B+ S2 b: Y5 |" ^, K+ a% E 医道之精微,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向医者提出较高的要求。他说:“思贵专一,不容浅1 U# ~8 T7 n$ G) A' \: |* q$ Q+ {
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盖以上奉君亲,中及僚友,下逮卑幼,性命攸关,其操4 w3 m, f. t% T# ~, z6 v
术不可不工,其处心不可不慈,其读书明理,不至于豁然大悟不止。”这些话,反映了程国彭严3 R& V, I6 g0 [% J" q2 N
谨的治学态度。他的著述对后世学术界和临床界的影响相当深广。现举例如下,谈“意治”给我
5 G! k: d1 z- R" g5 ^们的启发。. H, m* u0 a% m3 k. e7 \
据宋·张杲《医说》记载,宋代权相蔡京苦于便秘,延诸多名医施治乏效,有人推荐史堪(字2 s- N: k/ r0 }0 n5 y2 i
载之)往诊。史堪在辨证、切脉后,让侍者去药店购买二十文钱的紫菀研末给蔡京冲服,大便遂2 L0 F4 p, l) i* e- Z
通。蔡京惊问其故。史堪回答说:“肺和大肠相表里,大肠是肺的传道,您的便秘没有其他原因,
+ E$ U& U5 r3 G) a. d$ K属于‘肺气浊’。紫菀能清肺气,故凡属‘肺气浊’引起的便秘,用之即能通便。”此案的治疗,& a  h+ P* K4 k4 C/ }" ~; ]7 j; ~
说明史氏在溯因、辨证和治法方面能独出心裁,堪称是高水平的“意治”法。- ?! J+ |: F( p$ N& ~. r! U
明代医学家缪希雍(字仲淳)深究医理、颇多创见。据其名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记载,! L% U, h! X6 |9 n
太学顾仲恭,遭乃正(他的夫人)之变,复患病在床,延一医者诊视,惊讶而出。医者语其所亲
! y7 M5 g/ k) b3 n云:“仲恭病已不起,只在旦晚就木,可速备后事。”仲恭闻之,忧疑殊甚,举家惶惶,计无所出,
; Z/ g4 @! e( d2 j. ~1 ]! F, M/ m遂请缪希雍诊脉。缪希雍按其左手三部平和,右手尺寸无恙,独关部杳然不见,谛视其形色,虽
9 B  o( d  C0 w5 G- P3 i+ ~/ @尪羸而神色安静,询之曾大怒乎。病者首肯,云:“生平不善怒,独月来有拂意事,恼怒异常。”( {. [: B5 M* Z3 [+ f3 |& N
缪希雍曰:“信哉!此怒则气并于肝,而脾土受邪之证也。大怒则形色俱绝,而况一部之脉乎!甚不
4 o0 d$ n$ N4 Z足怪,第脾家有积滞,目中微带黄色,恐成黄疸。”数日后,病者果遍体发黄,服茵陈等利水、
: w% Z0 `) L6 J' B平肝、顺气之药,数剂而瘳。此属典型的“意治”法。
6 p& o" _5 `2 j# @. H 缪希雍分析此案,涉及因、证、脉理和治法。类似的案例殊多,兹再举一例。据清代名医王$ t: J( K" V- A3 C  U
琦为张志聪《侣山堂类辨》所写跋语记载,隐菴(张志聪字隐菴)初为粮道书吏,粮道患癃闭,2 e0 d% m( T( @" I2 j( l/ m' f% d
请医用药皆罔效,或荐隐菴。隐菴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或问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药% x4 ]! l" [5 V" r/ @# J# O
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药而效,其理安在?”隐菴曰:“公不见乎水注子乎,闭其上而倒悬之,
/ f2 v6 b( |# M2 u( x  p$ V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之闭,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隐菴治病,亦精“意治”,其科学思维,! O5 h5 O0 T  }% e
令人赞叹不绝8 r  S/ b( Z7 D* u* d; u

2 k, d  d$ r7 V2 _: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