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同宪先生商榷中医的哲学基础
曹东义 发表于:2023-3-4 09:54:3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812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商榷
                       作者      李同宪
                              
            摘要:把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值得商榷。气与物质具有不可通约性,构不成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气与物质的外延不等同,用物质(已知概念)作为定义项定义(未知概念),属于晦涩定义、不当定义。无论精气说或者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都不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构不成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把定义为:构成世界本源的极细微物质,把气一元论向机械唯物论靠拢,为中医理论西化完成了哲学的理论准备。阴阳五行是一个统一的学说,把他分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为否定五行学说开了方便之门。
          关键词:气一元论、气、物质、不可通约性、概念流易。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其原意是为了证明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唯物论甚至于辩证唯物论,以拔高中国哲学的地位。其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西方化,例如:把气一元论归类于唯物论,理一元论归类于唯心论等等,有意或者无意把中国古代哲学西化。21世纪初,中国哲学界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哲学西化相对应,由此近几年来提出宗教中国化,西医中国化等,重建中国文化自信。
    近十年来,中医界中医理论的滞后成为中医发展的瓶颈,其根本原因就是把气一元论西化为唯物论,并且作为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哲学基础造成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气一元论
          1   定义为:构成世界本原的极细微物质。物质的定义是什么?所有的教材中都没有交代。懂得近代、现代哲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定义是套用近代唯物论得出来的。运用隐喻、暗示、渐进式的方法把偷换为物质,把气一元论含含糊糊与唯物论等同。
             在同一个理论系统中,要用已定义的概念(物质),定义未定义的概念(气),如果在定义项中必须使用认知度较低的概念,就必须先加以定义。物质是分属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中的概念,构不成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物质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中的认知度低于,所以,必须把物质这个概念先加以定义,而所有的中医学哲学基础教材中没有一个作者给与物质一个确切的定义。违反这一规则,称为晦涩定义。
            定义项(物质)与被定义项(气)的外延(外延通俗地来说就是对某一对象进行分类,外延一词可以理解为范围)必须是全同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范围与现代哲学中物质的范围根本不同,没有可比性,在宏观上没有可比性,在微观上更没有可比性。
           中国古代所说的宇宙、万事万物、天地等等,是以地心说为依据看世界,站在黄河流域观察天空星辰日月的运动,山川河流的变化,其范围东至日本,西至西班牙、葡萄牙,南至南洋诸岛,北至贝加尔湖,上天入地也不过10公里而已;现代哲学、科学看到的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宇宙大爆炸等等,的范围与物质的范围,在宏观上二者没有可比性。现代的微观物质概念诸如:分子、原子、波粒两象性、引力波等等的可测量、可证实与极细微的不可测量、不可证实,完全是两回事。
           “可见,摸不着,不可度量;可见,可度量,只有宏观没有微观;物质可见,可度量,有宏观也有微观。气、物、物质的范围(外延)不是全同关系。用物质(定义项)定义(被定义项)属于不当定义或者定义过窄。
           关于物质的定义,在不同的理论体系内物质这个词汇的定义(概念)是不同的。物质只是一个词汇,在哲学范畴内,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物质是指:独立于意识之外、先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在经典力学、相对论、化学等不同的学科理论中物质的定义各不相同。所以,在讨论气一元论的时候一定要与《理一元论》、《心一元论》一起讨论,才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气一元论》。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理一元论,《心一元论》对于中医学都发生了影响,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们不能以现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去评价、衡量、套靠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不能完美相互解释、翻译。中国古代的与现代哲学中的物质具有不可通约性。如同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与西医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具有不可通约性一样,中国古代的宇宙、世界、万事万物与现代的宇宙、世界、事物具有不可通约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2   精、气本来是两个独立的概念,《管子》以气解精,提出精气说,但是在《内经》中,大多数情况下精与气是分开说的。精气说对于《内经》的影响远远小于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的影响力。在诸子百家中,《管子》并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董仲舒提出: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理论被汉武帝采纳之后,整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儒家,《气一元论》从来都没有占据过统治地位。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中国古代关于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先秦表现为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在西汉则表现为关系上的或使莫为之争和形神之辩,到了魏晋和隋唐,又演变为有无(动静)”之辩和言意之辩,最后在宋、明时期发展成理气(道器)”之辩和心物(知行)”之辩。正是通过这样的争论,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到最后阶段即明清之际,形成了三种形式:以王夫之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一元论、以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它们所争论的就是气、心、理,三者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哲学之所以最后形成这样三种形态,是其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历史演进的结果,在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是理一元论,这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气一元论》的真正形成是在明清之际。北宋张载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源和本质……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谓的物质存在。张载在论述气机变化神秘莫测的本性时,被张载称为:。他说:惟神能变化,以其一天下之动也。人能知变化之道,其必知神之为也。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气机变化神秘莫测的本性是控制的,这与唯物论的无神论相去甚远,一般认为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是一致的。
            无独有偶,英国牛顿于1687年,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提出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当牛顿发现第一定律之后,他深深的困惑: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靠惯性运动。那么,使物体开始运动的第一次外力,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牛顿无解。因此他说:推动宇宙运动的第一动力,来自上帝之手。
           “宇宙大爆炸论现在已经成为关于宇宙天体的主流学说。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明宇宙是开始于一个奇点,之所以称为奇点,是因为所有的科学理论对于此点都不适用。点燃这个奇点爆炸的星星之火从哪里来?
           是谁使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具有高度智慧的人类出现在地球上?
            爱因斯坦说:上帝是不掷骰子的。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复杂、有序的宇宙,不是一次碰运气、掷骰子的偶然结果,而应该是一个预定好的、有意识的、有智慧的产物。说到底,爱因斯坦还是摆脱不了上帝
            机械唯物论,科学主义者始终解决不了宇宙万物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外力)以及宇宙万物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的原因,最终归咎于上帝。推动宇宙运动的第一动力,来自上帝之手,而且是神设计了客观规律
             张载、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把-上帝作为世界、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运动的原始推动力。所以,气一元论在一定意义上是机械唯物论,而且是有神论。他们把世界运动的原因归结于事物的外部,认识不到事物发展、运动的原因来之于内部的矛盾运动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
              3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彻底地唯物论。
                机械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与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适应,出现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为代表的英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反对经院哲学
               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世界封建社会的顶峰)不可能产生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即中国古代哲学中有关类似于唯物论的论述都带有唯心论或者有神论的成分,既称不上机械唯物论,更称不上辩证唯物论。就总体来看,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是历史唯心主义,其中包括旧唯物主义哲学。气一元论也不能例外。中国古代哲学不具有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与主要特征。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气的学说不是唯物主义,《管子·内业》的作者、庄子、张载等也不是唯物主义哲学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内外用唯物、唯心模式评价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进行反省。中国古代哲学与机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具有不可通约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气一元论并不等于唯物辩证法中的一元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唯物论(即西方科学的哲学基础),把气一元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为把中医理论西方科学化(西化)完成了哲学准备。
              明清之际,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进一步发展的气一元论,在《内经》时代根本没有形成,那时候还是精气说,《精气说》对于《内经》有影响是事实,说他是《内经》哲学基础,没有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较大的莫过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1),所以影响《内经》的哲学思想,应该以道、儒、法、墨等为主,管子在诸子百家中是不起眼的一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精气说,《气一元论》在中国古代不占统治地位。
           马克思原话是这样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简单地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4  “一元论一词是18世纪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C.沃尔夫创造的。19世纪末德国动物学家、哲学家E.H.海克尔1834~1919)开始将它作为哲学用语。
            一元论有两大类: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精神,主张精神为第一性,物质为第二性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
             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肯定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为第一性,精神为第二性的。唯物主义分为:机械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中,只有唯物辩证法的一元论才科学地论证和全面地贯彻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所有的唯物主义者的社会历史观实质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因而他们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是不彻底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不仅在自然观,而且在社会历史观上坚持了完整的和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界出现了以唯物、唯心评价、归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潮,才有了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等术语的出现。实际上就是用现代哲学中的唯物、唯心、辩证唯物论、机械唯物论……的标准、概念、分类,评价、规定中国古代哲学,把中国古代哲学分割、标定为:唯心、唯物……。这与用西医的解剖学中的九大系统为标准,规定中医的心、肝、脾、肺、肾一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哲学同样具有不可通约性属于不同的范式,不能比较其优劣、好坏、错误与正确。
               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这些术语出现之前,一般认为五行属于唯物论范畴,阴阳属于辩证法范畴,阴阳五行属于唯物辩证法范畴,这些说法仅仅是一种近似的归类(取其近似值)。所以,把气一元论这个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术语,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甚至于追溯到《内经》中,没有任何历史事实根据。
               (二)阴阳五行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图说原文: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朱熹提出理、太极、道是名异而同实,都是指宇宙本原的范畴。朱熹易学中的理即太极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易有太极,便有一个阴阳出来,阴阳便是两仪。易以太极为体,动静为用。
                “气一元论认为:气为阴阳之体是气一元论学说的内容,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阴阳和而化生五行。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气一元论还是理一元论都用阴阳五行解释万事万物变化的机理,都把阴阳五行看做一个学说,而不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两个学说。
            《内经》的阴阳五行是一个完整的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大段关于阴阳与五行在一起的论述,其中五运阴阳者……生杀之本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的核心宗旨。《素问·天元纪大论》还可以提供佐证: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所以,阴阳是五行的枢机和根源,五行是阴阳运动的形式,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学说。
              从历史发展看,阴阳五行在远古的时代可能是两个学说,五行来之于《洪范》,阴阳一般认为来之于《易经》,甚至于更久远的结绳记事、八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的趋衍就把阴阳、五行统一为一个学说了,汉朝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把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到了极致,宋朝周敦颐太极图说,把无极、道、阴阳五行融为一体,一直到了今天。把阴阳五行割裂开来,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为否定五行打开了方便之门。否定五行,就是否定阴阳、否定阴阳五行学说。
             事实上脏腑中的肾阴肾阳、脾阴脾阳……,心肝脾肺肾属于五行,肾阴、肾阳既是五行又是阴阳,不能分割,在五脏阴阳中,阴阳五行是统一完整而不可分割的。
              阴阳五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为了论述的方便,有时候把阴阳与五行分开来说。
             阴阳,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系统)中都具有的两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两方面;五行既是分类,又是运动变化的规律。阴阳五行两大学说的合流形成了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与框架。
              (三)物质这个概念不能在中医里理论中流易
                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在一个理论内,概念与概念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联系即理论构架,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就是思维过程。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合则为一,分之为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可以分为:宗气营气卫气、正气、……。物质相关联的概念是: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地球、太阳系、波粒两象性……。物质这个概念与中医理论中的所有概念没有任何关联,它在中医理论中不能流易,即不能进入中医的思维过程中,因此,把物质引入中医理论,中医思维过程被扰乱,这就是逻辑混乱。同理,气这个概念在西医理论中也不能流易。
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气是物质,那么精、气、神,合则为一,分之为三如何解释?精与神是什么?
                “物质为血之帅,血为物质之母,能不能成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必然造成逻辑混乱,例如:在用补血药的同时加川穹理气,用物质这个概念,怎么解释?
                宗气营气卫气、正气、……如何用物质解释?与分子、原子、粒子、有机物、无机物、地球、太阳系、波粒两象性……”如何一一对应?怎么证明的?
       结论: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把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不妥,直接导致了中医理论西化,造成了中医理论的逻辑思维混乱,成为中医理论发展滞后的瓶颈。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二十论   张登本著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4月第一版  3
2)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5版。主编  印会河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5月第一版
3)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7版。主编孙广仁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北京  2002,8  
4)中医基础理论教材第10  主编郑洪新  版次20168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 x. V6 D% \/ |9 }# c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4 09:56:24 | 阅读全部
1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对中医药发展规律及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认识 9 L, D) L& V  S/ a, m5 V& U' Q, F
本篇主要是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说透彻,《融合观》上篇哲学层次的融合,说清楚了。以下是黄璐琦的主要观点。
& G0 E& E; `; c* ]1 s““相生相克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辩证发展观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可以说中国古人所讲的“阴阳说”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 e8 P1 g; x6 V( _“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这三大哲学基础都是遵循“同气相求”与“异气相求”规律的,”
( m6 }+ f9 p! j“很多具有古老医药学传统的国家在其文明的最初萌芽和发展阶段都受过哲学本体论问题的影响,”" I; J' u" e7 t2 |, Y4 O
“ 中医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整体思维、象数思维、变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和中和思维。”“提倡把中医药的原创思维“象思维”与辩证法相结合。辩证法分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基于理性,运用语言与逻辑方式所表达的概念辩证法。黑格尔在《小逻辑》中指出:“正确认识并掌握辩证法是极关重要的。辩证法是现实世界中一切运动、一切生命、一切事业的推动原则。同样,辩证法又是知识范围内一切真正科学认识的灵魂。”“象思维”的基础是生活,而不是概念式的思考方式,因此“象思维”既是经验性的又是超验性的,最终以人及其生活状态为旨归。”
% V2 {4 w. n# S) p( v( J7 ^, E0 |- m2 {2 `
2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对中医药发展规律及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认识 8 e4 M8 E5 u' u0 J

, G$ l( M$ Z+ d& n( g$ F哲学:对世界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本体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怎么样运动变化发展的?认识论:人们是怎么样认识世界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本体论与认识论是统一的。, q$ ~" j/ A6 M/ a1 I6 e% z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个问题的解答,可将它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又分为:机械唯物论与辩证唯物论。
4 G3 M- K7 [3 w; q6 ]7 A8 b$ O简单地说:  S8 B0 O9 H7 r( x
中医理论包含三个层次:哲学层次,基础理论层次,临床层次。西医理论也包含着这三个层次。我们现在只说哲学层次。1 A8 J6 t; w( H  D, E7 d  F7 h
中医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本体论);使用的方法:取象比类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论)。( V' Z7 N% h* q$ t$ _- I6 Z2 f: ]
西医的哲学基础:机械唯物论(本体论);使用的方法:形式逻辑与科学实验(认识论)。现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系统论,弥补机械唯物论的不足。
6 m2 d) u* ~9 l% L马克思哲学: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辩证法即毛泽东的矛盾论(本体论);认识论是毛泽东的实践论。- @* G9 T2 m% v

' W5 B" D. s+ ?1 ]1 t9 i- F5 f2 Y. M3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对中医药发展规律及特点的传承与创新认识 * U' k. g1 Z! G7 I4 C
阴阳五行学说、唯物辩证法、系统论放到一起进行研究时,三者都是研究宇宙、自然、社会、生命、思维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及其关联的学说。相互融合形成统一的理论是必要的、完全可能的。三者融合的模型,或者代表符号,就是太极图,太极图代表了含有阴阳矛盾的系统。
$ l2 q$ A* p8 F; s1 E7 w系统之中有系统,矛盾之中有矛盾,阴阳之中有阴阳,太极之中有太极,都是“相似”的意思。系统之外有系统、矛盾之外有矛盾,阴阳之外有阴阳,太极之外有太极。
: j$ t7 t& W2 Y阴阳五行学说、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系统论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具有共性、同一性,可以融合为一个学说。融合之后,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新理论,能够更好的解释社会、人体、自然、宇宙的各种问题。
8 [/ n  h; }+ P系统论,把阴阳矛盾归纳为一个系统,在一个系统内,才能够具有阴阳,矛盾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的任意两个事物,就能够构成阴阳矛盾关系。
) B5 Q# L& `' u8 C* U/ _系统至少具有两个要素(或者子系统),就是阴、阳,矛、盾这两个要素,即事物的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可以看做为一个系统。阴阳矛盾的前提是“一”,一分为二才能够成为阴阳矛盾两个方面。五行,是指复杂系统中有五个要素,是三分法,五分法,八分法(八卦)……的代表。
* N2 c& u, B* p; }' y, A阴阳五行、矛盾论、系统论的精髓是整体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一个整体;系统与环境是一个整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整体论;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整体论。阴阳矛盾之外还有阴阳矛盾,这就构成了阴阳矛盾系统之外的外环境,这样阴阳矛盾、系统论又取得了一致。* v9 r& D4 }, A9 h" V/ ^  h
系统论中的目的性;辩证唯物主义的螺旋式上升,量变到质变的进化过程;阴阳转化,物极必反,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也是说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就是阴阳矛盾系统的目的性。; Z7 k1 N# J( Q# N
阴阳学说与矛盾论的不同在于:1  阴阳具有各自的规定,矛盾没有,但是矛盾有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阳,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阴 ;2  矛盾强调斗争性,阴阳强调平衡,可以融合,取长补短,在量变过程中强调平衡;在质变的时候强调斗争。  R" {' W. u5 J( J& T
系统论强调关系,系统内的要素、子系统不止两个(阴阳矛盾)而是更多的的要素例如三才、五行等等复杂系统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8 c( l* T4 P' }% T: Z1 E+ G
矛盾论强调了系统进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内因是根据;强调了系统进化是由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弥补了系统论、阴阳五行学说的不足。系统论把阴阳矛盾作为系统的两个基本要素,完善了矛盾论与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强调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模型的复杂系统,弥补了系统论、矛盾论的不足。
: E8 k' `5 h( R- d) T( O2 }系统内阴阳矛盾两个要素,并不是平均的,而是有主有次,主要矛盾就是阳,次要矛盾就是阴,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了系统的性质。系统的进化,运动,内因(内部的矛盾阴阳运动)是根据,外部因素是条件。$ B" G4 `* _- y* n
系统的进化,可以是渐进的、和平的,也可以是爆发的、革命的。. }/ j3 s+ w; Q1 J  ]
阴阳五行的平衡观,中庸观,适用于个体系统的稳衡阶段、量变阶段,是个体生存的目的;矛盾的斗争观、革命观适用于社会的,在大的时间空间里,系统的进化,质变阶段。% Z( ^+ A: g2 N/ V
简单的系统至少两个要素,复杂的系统由多个要素构成。五个因素即五行,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典型模式,是系统论中的超循环系统。生与克(阴阳矛盾)两种关系构成的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正是阴阳五行的最简单、最恰当的关系。中国文字的奇妙在于“行”具有双重含义:xing,是指运动,行走;hang,是指分类,各行各业,银行,商行等等。系统内的各要素既是不同的分类,又是不断地运动,相互滋生,相互抑制,维持系统的稳态平衡。! j8 T; y6 W; I" y+ ]4 {
在敌对的两个系统进行斗争的时候,一方系统内部维持平衡,是战胜对方的有力保障。强调外部斗争与内部平衡,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有条件的,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 M: l6 X/ Q: I6 `维持系统稳态平衡的量化标准是阴阳矛盾双方的比值是:0.618,黄金分割比。* w- O+ d2 a# i6 k# n6 R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是黄金螺旋,黄金螺旋的平面透视图,就是阴阳鱼。以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大数量的结构,以最小的能量取得最大的功效,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趋利避害,是黄金螺旋的自然目的。系统是有目的性的,基因的双螺旋结构以最小的空间,最小的物质结构储存了最大数量的信息,诸如此类。
3 j+ m; R) j0 J8 K% w: G& I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称为:太极-系统观;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形成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系统观的代表符号是太极-黄金螺旋图,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就是太极-系统观。
9 y( v) S  c7 T# K" c. R0 Y
8 S- M1 D( `; S7 ^* C* ^8 N) V: a* n5 j4 {

# C8 j1 K4 W! L! o: T; y&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4 10:26:00 | 阅读全部
     记实
' j% R+ C* r" v         老子与马克思论道
& y* E1 s5 G  I$ w" t3 L& d& O
5 K0 u$ b5 e" H: s3 X" r/ Q      马克思与燕妮在极乐世界,尽情享受幸福与快乐。一日,马克思对燕妮说:我一生的遗憾是不懂汉语,没有去过中国,今天我们去中国看看吧。燕妮说:亲爱的,我随你。
0 N  W$ J/ C% L$ f6 A. K        二人驾祥云一路东行,俯瞰沿途,楼兰古国欧罗巴少女,怀抱盛着小麦的草篓,飘飘然行走在绿茵成行的街道上;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敦煌人头攒动;周文王演绎八卦;姜子牙垂钓……无限风光,不必悉数。渐渐听到缕缕清音,直串脑颅,冲天而去,燕妮说:夫君,这是什么仙乐?马克思问道:亲爱的,你说什么?燕妮回过神来说:亲爱的,对不起,我不知道这种音乐怎么改变了我的欧洲语言习惯。
$ V! D/ A4 m  ^- x+ g1 _      二人按落云头,循音而往,只见云雾盘绕,香烟袅袅,金碧辉煌的建筑时隐时现,一位老者仙骨飘逸迎上前来说到:闻马克思伉俪前来,有失远迎,见谅。; j! }; I. Q9 E
         马克思说:同志,我们到了哪里?面生的很。% o  J- b4 |: q. [$ i2 `
         老者说:此地楼观台,我叫李耳,人称:老子。请到观内品茶。
' T& z5 t& W% i1 g$ e$ M; p           说话间,一行来到观内,落座,童子献上茶来。寒暄之后,老子请品茶。
& ?5 I2 [2 T8 t' Q4 z      马克思揭开茶杯盖子,一缕清香直透心肺,品一口,神清气爽,说到:比咖啡清新的多。一边品茶,放眼望去,四壁六合之内别无长物,案头仅有竹简数十册。
) H2 M' s- z  ]( Q) _          马克思问道:请问老同志,此为何物?
. o9 i) w. j5 D         老子答道:道德经5000言。简言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9 E; k4 D0 Q6 u' S
      马克思一边翻看,一边疑惑,不懂汉语,更不懂古汉语。
* ^% o5 C" a5 R9 N7 T, a$ K           翻译成英语:) e, {. I3 Q5 [; k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man must conform to the earth, earth to heaven, heaven to Tao and Tao to nature"(人反映地球。地球反射天堂。天堂反映了道路。这种方式反映了它自己的本性)另一位翻译为:The person reflects the earth. The earth reflects heaven. Heaven reflects the Way. And the Way reflects its own nature."2 B8 O/ A/ s+ J# e5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Tao Sheng one, life two, two birth three, three things.): E' B: a1 J' W% X* I8 `; s1 K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There is a mixture of things, born out of birth." Very lonely! Independence does not change, but weeks are not dangerous. I do not know whose son is like the first emperor; I do not know its name, the word "Dao".)
" d* h0 U+ C* A) p        翻译成英语,还是不知所云。
( @% f" n: h9 S9 ~$ ~: ]( f% F- F        马克思一脸疑惑;老子无可奈何。+ `: @) k  T5 q8 I3 Z9 S
         随从者建议:需要一个中介人,马克思熟悉这个中介人,而这个中间人懂得中国古代文化。哪个人合适?有智者推荐黑格尔,急招黑格尔到楼观台。
' z. T' J( [* T3 U          黑格尔解释说:五千言即《道德经》,它参照伏羲先天八卦,以文字形式,重新阐解自然真信息,并融进了如何用元神进入人体悟自然全息的修炼方法,为后人解读伏羲八卦,了解、理解自然留下了宝贵钥匙。
8 f9 p; N  K4 I" T  b: T          黑格尔进一步解释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东方古代世界的代表者”" r) {& A" u7 p; F+ J% Z
           马克思说,你的书我读过,你看了许多中国书籍的翻译本,十分了解中国文化,对于儒家、封建皇权、封建社会……进行了批评,我不知道你对《易经》、《道德经》有如此深刻认识。我还是不知道“道”是什么?
6 D3 ~2 P6 _3 Z/ C+ V9 l          黑格尔说:先生知道我的辩证法,知道我写的“绝对精神”,我的看法是:“道”就是绝对精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绝对精神外化的万事万物。除此而外,与之相类似的经典就是: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Z. Z  u" L: ~8 X3 R2 @        马克思对黑格尔说:我明白了,我把先生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原来你的辩证法来源于老子的“道”。马克思对老子说:谢谢老同志,你给了黑格尔辩证法,也间接给了我唯物辩证法。* t7 ]4 U5 X8 H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正说,意思是“无中生有”,反过来说,就是“有而化无”。5 z6 x0 z6 ~) b6 y/ ~$ ?
        马克思、黑格尔、老子楼观台论道,被量子通信把信息瞬间发到整个宇宙,爱因斯坦、霍金闻讯而至,宾再拜稽首,寒暄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比利时化学家、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普利高津、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等,不期而至。
  @. D$ Q; V4 t0 C. w$ R( {           众曰:唯心主义不知道绝对精神之前是什么?唯物主义不知道物质之前是什么?物质与精神、宇宙发展的结局是什么?+ Z! H, [: g/ _& _( _; y& ~, f6 k7 E
           “易”的回答是:无中生有,有而化无。闻此,各驾祥云,眾皆散去。$ r; c0 q& q0 f8 K% C6 L
            草书记实。云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16 12:55:04 | 阅读全部

  R; l! H# I; E: U$ F) _破中西医之壁垒,创新医学之理论。4 H* ]- M: n) B! q5 H! f/ }
圆中国医学之梦,解中医经典之谜。& V9 y1 E- O  W3 {+ k; T6 w
证态体系' @" u- o7 Y$ m4 K- u# J
证,疾病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或者不同临床类型类型。按照系统论的认识,病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疾病的不同临床类型,统称为病理状态。中医的证在西医理论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为证态。6 z( _  T# ~/ s' ]  K, B8 \- i7 L5 f
中西医是两大理论体系,如同地铁系统与地面交通系统一样,各自独立而互不相交,但是二者以共同使用的车站而沟通,人们可以通过共用车站,根据自己的目的地,自由交换乘坐地铁或者地面公交车,就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达到目的地。证态就是共用车站。圆周率是个无理数,圆周与直径不可通约。这个无理数太重要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取其近似值,就能够实现直径与圆周的换算,圆的面积、体积以及各种分割等,才能够计算出来。中西医融合,就是找到这个无理数的近似值,实现中西医临床层次的融合与沟通。
3 e8 T1 i# E8 u中西医融合观,是一种方法,是寻求中西医理论构架、概念的共同参考系,寻求共同车站或者圆周率的方法。2002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2007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西医感染病学的融合,即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2012年出版了《中西医融合观续》,实现了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即气血津液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中西医融合观之三  融合观》的出版,完成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中的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最终完成了中医所有证与西医相应病理状态的融合,实现了中西医临床理论体系的融合。
5 \- E2 k" L. l7 A
1 @; U3 {; g5 }2 X证态体系
9 g, }' Z1 m( w6 k
9 j5 C" a$ s: h1 D/ Z一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3 k7 M# U7 y( d# r& v(一)卫分、表证-前驱期、感冒证态
+ D7 \* b3 V: p8 y# h0 {% U1、太阳表实-重感冒证态: e/ M$ L0 c# C# q6 _
2、太阳表虚-普通感冒证态
  d  d) J; b: F$ w3、风温卫分-春季传染病前驱期证态
: e: a& ~/ ~" Q% H8 X" ?4、暑湿表寒-夏季感冒证态. U8 v) ?) Y7 t
5、湿遏卫气-夏秋季肠道传染病前驱期证态3 d- \" C# o* t! x6 L; @% i! N
6、燥热卫分-秋季感冒证态
2 ], W9 @4 ^# @* a7、风寒表郁-不典型感冒证态
$ c) `9 M* f) G2 [: G' X& h5 o8、太阳表实兼水饮-气管炎证态8 {. U7 R& q" k+ B7 s. V% J; R( _  B" l3 |
9、太阳表实兼内热-重感冒证态3 z$ U  E0 j6 `6 R0 i' g
10、表热下迫大肠-胃肠型感冒证态
, d$ @1 K- ~* n/ f; k5 v1 E6 x11、燥热犯清窍证-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证态
! K* J4 g& L& j, \- d* _12、太阳少阴两经感寒证-老年感冒证态" v% r) e4 Z5 v! ?9 q
(二)气分、阳明病-典型期证态   5 |0 I1 U- v  s2 Q2 A0 s
1、气分-Sepsis综合征  
2 e/ N$ O2 q8 z5 L# K1 ]1 y(1)热入气分-SIRS证态
. i! B8 V0 h3 a0 F(2)暑热伤气-高热、失盐失水证态) h" O4 G% b: Y2 G
(3)热毒炽盛-败血症证态
& ~. [1 Q' \7 r8 o1 ^4 q' _(4)湿热(暑湿)弥漫三焦证-菌血症、毒血症证态
  y6 _0 I( M1 e/ X' y* B4 P(5)热扰胸膈证-上消化道功能障碍证态: h+ f" N" q/ U8 Y# y+ e
(6)上焦气热烁津证-早期败血症证态
$ a. k1 d) B3 U! N2、肺部感染综合征   3 e3 b4 l1 l; H3 T; u
(1)风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 x/ n1 B& V7 C) u/ c(2)燥热伤肺-急性间质肺炎证态
2 l$ Q) |) m  j. a' o9 j(3)暑伤肺络-肺炎合并咳血、鼻衄证态
0 f7 B3 K8 L9 u* _3、胃肠道感染综合征* b6 f- [0 L  _" k
(1)感染性腹泻综合征   
3 @0 o3 L$ R7 H$ p5 |3 ?! P1.霍乱样综合征% P; [+ g: m9 ]1 J# J
2.痞证-胃肠炎证态
5 o8 x5 ]5 q! S& g- u3.少阳热迫大肠证-普通肠炎证态
! X2 H* Q- B/ W) K1 Z4.厥阴热迫大肠证-痢疾性肠炎证态5 Q% p$ S9 t9 o- B& `+ L& u8 k
5.下焦不固滑脱-慢性结肠炎证态- T. ?4 n& K# u
6.下焦虚寒便脓血-结肠溃疡性炎症证态
& w, D* w5 W8 i; o$ C# @(2)湿温-亚急性肠道传染病综合征  5 H6 O  i. `2 I2 v/ K
1.湿阻气分-菌血症证态, z" T1 h8 l( L7 |7 x
2.湿阻中焦-夏秋季胃肠功能紊乱证态' J' a  D* Z8 N! {; B% x5 |( }& j
3.湿热困中焦-胃肠感染证态
8 ?7 g9 x2 N- n" K' A" R3 f" I7 }4.湿热(暑湿)滞着胃肠证-慢性痢疾样综合征0 w& I8 J; k, }% [' }: j8 u
5.邪伏膜原-肠道淋巴系统感染证态- y& B7 c4 w9 j! S( X- r( X
(3)黄疸综合征  
1 Z7 }$ f" F1 Y1.气分湿热蕴毒-肝细胞性黄疸证态) `! ?$ ]. s% q5 @9 e' E- u
2.阳明湿热发黄-肝炎病毒性黄疸证态
0 W% w2 l- V' e; _- H2 `4、急腹症综合征5 H3 v- x2 q* o$ \
(1)结胸-胸腹腔感染综合征  
- e) \7 Y- f+ \) k2 {1.大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
8 ]- q6 S0 A7 V2.小结胸-胸腔感染证态
3 b8 {! O; C2 T( `0 _& T" L3.悬饮-胸腔积液证态
! h4 r2 P/ \! ?5 ^' R' t4.寒实结胸-慢性炎症性积液证态: A, n- T$ C( ~* C. w8 f5 d2 m( I' d
(2)肠腑不通综合征   
( b% A( T2 K/ D; o+ _( c# T1.胃肠实热内结-肠梗阻证态! ^8 T8 u7 k2 h% A
2.热结肠腑阴虚-失盐失水、大便干结证态
+ o5 B2 E" d' t$ k9 _; x3.热结肠腑气阴虚-肠梗阻合并虚弱证态* v( I4 Q; l4 L; V9 W$ P# {/ P
4.脾约-便秘证态1 i5 k! N$ @! [4 o* G
(3)少阳证-肝胆胰感染证态  1个证态8 v' j8 V1 i+ s1 e0 \
(4)蓄血综合征  - ^6 d% i' K- h! E% A
      1太阳蓄血-盆腔感染证态
+ r8 X6 D$ |8 `7 c& D: B  r- Z2.太阳蓄血身黄证-宫外孕盆腔积血证态  M9 _9 J7 U" \2 A; a0 ?4 ]
3.阳明蓄血-消化道出血证态
  Y9 h: k9 P$ ~8 s' U3 j4.热入血室-急性盆腔炎(女)证态
# w' J) v; L( S( P' ]( t5、痹症-风湿综合征  
( X  ^: E" v5 f; S- K( p  A1 t4 {(1)少阴阳虚寒湿证-类风湿证态- G6 j- X  r4 }# @
(2)血虚寒厥-重症类风湿证态
) q! H3 h1 c( S, G# s' g4 f. W# K(3)风湿相搏-风湿性关节炎证态. |( u5 ?, f5 a% @
(4)湿热郁于经络-感染性**反应性关节炎证态
# j! F' j7 Q5 c) q(5)心阴心阳两虚-心肌炎证态
( j6 ~* E# a6 |+ f& T+ m6、水电解质紊乱-阳虚、亡阳综合征  $ M* _- l4 ~4 P; |, @* v) b, a
(1)膀胱蓄水-渗透压调定点异常证态/ W- @4 `- X2 K% f- q
(2)心阳损伤-电解质紊乱心功能障碍证态1 C3 H1 Y0 @! z5 ]) u. V
(3)脾胃阳气损伤证-胃肠功能障碍证态
3 o$ X% J* o0 R  j(4)少阴阳虚水泛-低血钾,低血钠证态
, V5 c' I# l- _(5)津气欲脱-感染性休克证态: K! a5 [# Q1 T% b
(6)寒厥四逆-低容量休克证态   
1 ]* m. Y% E4 _' ~5 B1.阳虚欲脱-急性失水休克证态0 c( \5 ~/ c. L7 p  W4 V. X
2.少阴阴盛阳越-暖休克证态' w7 y+ Z4 r# I- ]8 N2 y$ L
3.少阴阳衰阴盛-休克证态
; p2 H& T$ ^4 d" {7、邪扰心包-脑功能障碍证态   
  c( t4 r* V+ I. q( Z7 n1 z(1)卫、表-感冒合并脑功能障碍证态$ D9 e7 _9 G  D9 ^! T# {
1.太阳阳虚心神浮越证
* a/ A, B0 U+ Y' V( j2.少阳里虚热陷证
/ k- N5 u: c3 g9 }% G2 _$ T(2)气分-典型期脑器质性病变证态
2 E4 ]  m- ~9 |# L( C1.热陷心包-脑感染急性典型期证态
- `5 h% I, q8 F- t3 b2.湿热痰蒙心包-非典型脑炎证态
( a5 I% M: ?; m- I5 w7 m(三)营血分-MODS证态  
& ^2 S& Y$ X& D4 L1、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 y) V) |0 u: R- u. Z" K7 H9 @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 P7 f, a* l' T. v% H3 a) e3、热盛迫血-DIC证态 4 D1 d# k" A; p6 I) G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0 G0 d1 D: K7 Y7 {/ r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k9 g  q! O9 [: @
6、热结肠腑-肠梗阻中毒脑病证态/ E& E, S$ W  g! r; ]1 F, T+ r
(四)余热未净、阴虚-恢复期、慢性期综合征  % x& |. z4 K6 s8 Y4 A2 P
1、少阴阴虚火旺-疲劳综合征证态
" P& H( c, _" t1 J- k+ Z& \2、邪留阴分-异常消耗低毒感染证态4 Y; S- l. ]6 j
3、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 Z: w/ J0 n: M5 y6 R: w  i: T4、阴虚风动-异常消耗、离子紊乱证态
% {0 z5 `! S! }- f5、太阴虚寒证-营养不良证态4 z$ L( d7 t2 n
6、少阴阴虚停水-泌尿系感染证态
( N: q2 ~# N" i: ]7、余热未尽-恢复期证态
) n7 }+ o- X8 o7 ]3 k# k! D. A' ~; l8 @+ u8 Z, i. e
二、气血津液辨证论治(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s# `. l6 ~) I
(一)津液亏损-水电解质紊乱证态. O% V& N2 {$ ~* R
(二)水气病-水肿证态
- F) c$ j: G. y7 v) Y1、风水-肾性水肿证态  
4 Y' m% ~; B* D2、皮水-皮下水肿证态 4 q7 a4 H' q) M3 L
3、里水-慢性肾病证态
7 ^7 j, _7 q7 ?' {4、正水-营养不良水肿证态4 }" p8 c6 |* s9 c: {4 o
5、石水-肿瘤性腹水/ D. p1 y9 R- e) i6 c! I; `& Z3 U
6、黄汗-汗腺分泌异常证态
- I- |% u& O0 X9 L7、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9 N4 A7 F4 m2 d: u
            (三)水饮-第三间隙积液证态
5 Y# A3 g! R1 u7 B' t) d1、悬饮-胸水证态 ( b0 q8 x: b1 T3 ?- B0 r
2、支饮-心衰证态
* z9 D' U* |; k( I3、肠间痰饮(水走肠间)-腹水证态
* T" u4 n; a/ S1 |. B(四)痰证-炎症证态
. W" p; K: v2 O  l: x8 s$ @(五)瘀血-血液凝固证态 9 S+ j4 ]; D3 Z: k
(六)中风-脑卒中证态
4 _) ^5 N; L: D0 Z# E  y$ w! M, F  [(七)历节病-类风湿关节炎证态
& M9 z: g' \  y8 X$ p3 Z, r8 N# H1 r  三、脏腑辨证论治
1 y# V! q+ c' ?) f* H(一)肺病症
; [# S2 _1 d7 k. Q风寒犯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1 q: U% A8 x7 w5 M: V. X' f5 y风温犯肺-细菌性呼吸道感染证态% L1 y; p4 Y' |3 h' H- X
寒痰阻肺-慢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 C3 h2 {5 F( F$ I邪热壅肺-急性支气管肺炎证态
" i, O* f' S! ?! G2 ]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6 W2 F8 D" t5 }. c( S' h- W! b
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b" y! q3 \/ F% n# m3 @1 g/ Z
正虚喘脱-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综合征证态* E8 O! S/ W/ U' ^5 K
肺痨-肺结核证态4 D8 y, c! K& G. m- s9 [6 [. t6 O
肺阴虚-1间质性肺炎证态;2肺结核证态, X3 Y1 M' H+ e2 E' I/ C
肺萎-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证态: m1 |. p2 L, i$ C
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9 u2 W5 `$ x: t. U0 u肺痈-肺脓肿证态
4 ^/ U. I% i: M$ J5 C: t9 p哮-支气管痉挛哮喘证态# |! w2 r; H5 K" b
喘-呼吸困难证态& F+ {2 [  t% a4 H) M
- h( Q  Y, y% y$ \' d7 `# {( N' \
       (二)肝病证
; Y* ]" [: O: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6 t% D8 M1 z5 u) g$ h肝阳上亢-高血压证态
0 D! L6 ]5 }- e4 U9 f3 S, Y肝火上炎-五官小动脉痉挛、硬化证态
$ p, Y1 u4 k' _0 j  S0 u6 c肝阳化风-脑血管意外证态$ X+ B; @! f- ^2 p
肝阴虚-热病后期微量元素缺乏证态
- O7 w, g/ {6 _' ^3 p肝血虚-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 E' ~$ E3 U3 ~+ Y6 O" u
& [/ r7 m; Z% S$ m( g3 B(三)心病证8 \4 H1 q( Q% y) I8 u5 ?
心气虚-神经衰弱证态
# Y1 N7 x, @( z6 S: {4 F9 |心血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 s; L% {5 H5 U1 O5 Z心火亢盛证:
8 X  ]8 }8 ]* X0 [心火扰神-焦虑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o; f! y! z; `+ o
心火迫血妄行-剧烈情绪打击引起的出血证态
0 K: v: ~" f5 }7 M火毒疮疡-皮肤感染,外伤引起的败血症证态
& E8 ^6 }0 N3 A5 m8 \心火上炎-口腔溃疡证态
  B9 w7 K; @  V( l心火下移-泌尿道感染证态
" C( ]) R" r' M2 t" |. F0 K痰火扰心证-狂躁型精神病及急性中风证态
" t' k4 H  Q# g, I4 z' B; q( }痰迷心窍-癫痫证态:
8 e4 s# `1 @. y8 V2 l1 |8 g胸痹-冠心病证态
# y* q  r) G- q3 Q: @水气凌心证-心源性水肿证态
: P4 ~6 N8 t4 j! P3 @& T+ t3 U& W心阳暴脱证-心源性休克证态
9 _% H$ ]2 @& V  D0 ]# M5 l( s# s& O- ^
0 O, `, v: s* j7 P# Z: U
, |# a! h. _3 ^' I2 H% l(四)脾病证
  j: [' u* g" q, x! R0 W脾气虚-胃肠功能紊乱,营养不良证态
, c" u5 ]/ E8 N$ m) A7 k脾阳虚-胃肠神经官能症证态
1 @# ]+ B7 n1 k2 v8 x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0 v3 s% W2 O* N2 P" `4 x中气下陷-平滑肌、括约肌弛缓证态! h# K. ?6 p+ S5 n2 Z- A
脾不统血-凝血障碍引起的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证态6 g8 T" [+ M6 a3 F/ p5 K& P
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 ~$ v; Q( D+ ^4 z4 s湿热蕴脾-非感染性黄疸证态
# m9 ^6 [+ ?8 G1 |寒湿滞脾-生冷饮食引起的胃肠炎证态
5 J5 b, `. [3 f& z9 A. h9 E: K% M3 a+ z* g7 |
& w" E5 H  W: B2 @
(五)肾病证
$ l* W( l3 {' E% Y肾气虚-泌尿生殖神经官能症证态
4 W6 n0 `% |! i, |( U! p# S, T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9 u- d* c9 q2 F. P/ j- D3 `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 L( ^' I4 X+ M+ E( I肾精不足-发育、生殖功能障碍证态: i; J. l2 {/ M- N
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9 \  P+ h% i" x4 T2 L
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功能下降证态" O. v8 r2 h" |% L' u
肾阴虚-下丘脑垂体功能病理性升高证态3 @) v* v: h6 ]
肾阳虚(阳虚水泛)-心力衰竭、醛固酮调节障碍证态
9 |: p# c1 G6 I: R% `9 t  v% I$ U) l

( m1 W! W3 G0 i( [四、八纲辨证
* y" q- k; n7 [# k( ~7 n    表证、卫分证-感冒、前驱期证态
7 C1 @# |  }4 ]) r# j. Z+ I! G    里证-器官系统疾病的典型期证态
7 g0 |7 B. ~# s8 U    虚证-功能性疾病证态
4 |4 L: z( B3 H    实证-器质性疾病证态
0 o8 p* u  ~: r+ b    寒证  1  阳虚内寒;2  阴盛内寒3 t" y, s2 y: S9 n  }7 }
热证  1   外感发热-感染病发热证态
9 A' F5 P0 L9 `1 E/ x          2   内伤发热-非感染病发热证态
- P. X0 e& q; J" Z" }  f. n3   实热-器质性疾病发热证态( [7 s% W9 B% h) U5 @
          4   虚热-功能性发热证态   (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假热)2 C6 t$ b$ \( l3 |3 f5 s# K
  表证、实证、热证为阳;里证、虚证、寒证为阴。大致如此。
5 ]6 n' y' q5 t6 I5 W9 S; b5 s! w. I5 K; o, m: r8 p4 N
1 ~1 v9 ]! x5 D* ^
证态体系衍化出【中医方剂-证-病理状态-西医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体系( d+ h) Q% z) Y7 A9 t/ E( |# }% X
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相对正确的中医治疗的方剂;中医的证,通过证态体系可以获得西医相应的病理状态的的所有理化指标及治疗方案,实现真正含义的中西医融合,成为中、西医交流、沟通的平台。由证态推论出象态,为哲学层次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完成哲学层次的融合,破除了中西医之间的壁垒,建立了新的医学体系,破解了中医经典之谜,圆满实现中国医学之梦。$ W  z: C6 t. {% r! h$ i$ Y

1 [1 S+ R9 w6 Z. ~$ z7 S- T2 B. v+ l2 z$ y& x
    中医六种辨证论治,重要节点上的证170多个,在西医临床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西医病理状态,形成170多个证态,从临床理论上完成了中西医之间的沟通。
- Q$ h: U) p7 t
) m- H  z2 C& H1 l. f; p1 o2 a8 z
. z/ V2 J% T  `' z0 v* M7 O. l1 v" r- y

* d+ g$ I" q( |9 Y4 I' E  y2 [8 Q+ U$ }' ?
2 Y5 ]8 p2 e( M. X) H3 M5 F
, r8 E) W- ?: f1 G0 s' G
: p' j, f% G% w- v+ F( u( u/ U

# _  g$ e- {( H# ~2 R( W% F6 p
' C- L6 [% |: p' {- v! e3 H6 [
+ m3 g- m) u& m' G5 L: F6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