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林海雪原》作者与四个子女,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曹东义 发表于:2022-6-23 16:09:1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375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6-13 15:13 编辑
( s" X7 j* w# N$ J0 V: T6 Z
. _- a! m3 T7 u) W" @" T我的丈夫曲波与《林海雪原》以及子女的四子女的传奇经历
% H, t+ W0 e2 k2 R# ]9 X
9 r5 g: y4 N, }8 z/ ?) N+ z

; r4 f; z; n% K6 n- r! S2014年1月初, 徐克导演的影片《智取威虎山》正在拍摄过程中。因为故事的蓝本是我丈夫曲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 在剧组的盛情邀请下, 家人陪我前去片场探班。
- @3 T( r. M3 ^$ c
    饰演杨子荣的张涵予见我来了, 激动地说起自己的“杨子荣情结”:“能演剿匪英雄杨子荣, 真是圆了我童年的梦想了。”原来, 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张涵予, 儿时深受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影响, 经常穿着军装给邻居们献唱“打虎上山”。我问他:“现在还能唱吗?我知道你唱戏是把好手。”我话音刚落, 他便手势一打, 声情并茂地唱了起来:“穿林海, 跨雪原, 气冲霄汉……”
    《林海雪原》出版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了, 杨子荣的英雄形象依然充满魅力, 令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慨。虽然曲波因病去世已经十多年了, 但当我再次听到“穿林海, 跨雪原”的唱词, 关于那本书的人和事, 便一一浮现眼前。
* V" F- r+ p6 v  C) d. Y& R/ k
贺老总笑道:“不行, 改过来改过来, 叫白茹!”    《林海雪原》面世之后, 很多读者把曲波当成了小说中的“少剑波”, 也把我当成了小说中的“小白鸽”——剿匪小分队女卫生员白茹。由此演绎的一些插曲, 至今令人难忘。
    小说出版不久, 有一次曲波去医院看病, 恰巧遇到贺龙元帅。贺老总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国家体委主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可以说位高权重, 但他非常平易近人, 主动和曲波聊起天来:“年轻人, 在哪儿工作啊?”
3 @6 S2 t6 M4 o; e1 J  r! p
  “报告首长, 在一机部。”曲波回答。   “一机部?你们那里有个人写了一本长篇小说, 叫《林海雪原》。你知道不?”  曲波一下子愣住了, 没想到, 连贺老总也知道他写的小说, 激动得脸都红了。当贺老总得知眼前这个年轻人就是曲波时, 高兴地拉着他的手, 把他介绍给周围的人:“他就是《林海雪原》的作者, 有时间你们好好读读这本书。”    好几个人笑着说“看过了”。    “那就再看一遍。哈哈哈!”贺老总又环顾一下四周, 问曲波, “咦——你爱人白茹呢?她怎么没来陪你?”    曲波赶忙解释:“我爱人不叫白茹, 叫刘波。”    贺老总笑道:“不行, 改过来, 叫白茹!”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

0 O% F0 e2 K" I4 j- u% E* T" q; u/ a2 |* u
    事实上, 关于“小白鸽”的艺术形象, 曲波在谈及创作初衷时曾经说过:“在茫茫林海中, 我们面对的是极其凶残的敌人, 恶劣的环境根本不允许小分队带女兵作战。那么, 我为什么要写一个女卫生员呢?我想, 我们的战争是为了和平, 在森林里除了大雪就是野兽和土匪, 单纯地记叙这些太冷酷了、太单调了。所以, 我有意识地创造了一个‘小白鸽’。如果你们要问‘小白鸽’是参照何人塑造的?我可以告诉你们, 是我的老伴儿。她活泼伶俐、聪明能干, 14岁参加抗战, 15岁就成了胶东军区后方医院的护士长、医院党委委员。我就是以她的性格特征创作了白茹这位‘万马丛中一小丫’, 以此烘托和平气氛。”    其实, 白茹的形象只有30%取自于我, 而少剑波的形象则有80%源自曲波。现实生活中, 我俩患难与共的感情, 远比小说中的情节更为曲折、真挚。
6 B# r7 o* N( g! W$ H$ r4 u% L! g. K! d. U, T
他的血管中流着我和孩子的血
    我和曲波都是山东龙口人。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宣布战败投降后, 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山东军区胶东海军支队奉党中央之命一路北上。部队到达五常县后重新编队, 22岁的曲波被任命为二团副政委。
因为当时合江、牡丹江一带的匪患非常严重, 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剿匪。
1946年6月, 我和曲波在牡丹江军区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第二天, 他便进山剿匪去了。
因为曲波长时间带着部队在深山老林里打仗, 我俩很少见面。当时我担任军区政治部秘书, 每次他回来到军区汇报工作时, 才能借机会团聚一次, 第二天他便匆匆赶回部队驻地。有一次, 听说曲波刚刚打了胜仗, 第二天要回来汇报, 我特意借了两辆自行车放在楼下。第二天一早, 天还没亮, 我俩就骑着自行车来到牡丹江畔, 陶醉在晨曦下美丽的大自然中。
4 j2 B/ x2 c1 W8 `. C
    剿匪斗争非常艰苦。曲波每次回来都显得非常疲惫, 有时脚趾就露在袜子外面。1946年冬天, 有一次他回来时浑身长满疥疮。我赶紧去医院找来药膏, 让他烘着炉子, 给他全身擦抹了好几遍。
    大股匪徒被歼灭后, 小股残匪还流窜于深山老林之中。剿匪部队组建了武装侦察小分队, 由既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又有独立作战指挥能力的杨子荣担任排长。小分队组建后, 首先生擒了“许家四虎” (许福、许禄、许祯、许祥) , 消灭了“九彪”李发林、马希山等惯匪。此后, 杨子荣带领四名战士化装成土匪, 深入匪巢摸清敌情。1947年2月6日晚, 他只身打入虎穴, 里应外合, 活捉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牡丹江一带的匪首“座山雕”张乐山。为此, 东北军区司令部给杨子荣记三等功, 授予他“特级侦察英雄”的光荣称号。
    1947年2月23日, 杨子荣在追剿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曲波悲痛不已, 带人将杨子荣的遗体装棺运回海林县。
    后来, 曲波也在“鬼门关”上走过一遭。
    1948年11月, 曲波在辽沈战役中负伤, 炮弹片割断了他的股动脉。听说曲波受伤了, 我一路南下, 沿途到各战地医院查看入院伤员名单和死亡人员登记。当时, 我已经怀孕五个月了。经过一周的艰难跋涉, 终于在河北省易县的一个农民家找到躺在门板上的曲波。当时他正发着高烧, 脸色苍白, 急需输血。看到他那个样子, 我急得不行, 哭着对大夫说:“我给他输过血, 抽我的吧。”
大夫眼睛一瞪:“开什么玩笑, 你还怀着孕呢。”
“我身体好, 没问题。”我一再坚持, 医生最终还是抽了200CC血。
多年后, 我笑着对曲波说:“是我和孩子俩人的血救了你。”
“文革”期间, 我俩都被打成“走资派”, 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上赫然写着“刘波不是‘小白鸽’, 是‘黑乌鸦’”。曲波听说后, 幽默地对我说:“乌鸦也是益鸟, 小乌鸦长大了还知道反哺老乌鸦呢。”
. z2 E  t! O- X' A# p! j" s  S
我是业余作家的专职抄稿员
    负伤半年后, 曲波出院。由于骨头接得不好, 他的右腿比左腿短了四厘米。不久, 我俩相继脱下军装, 依依不舍地离开心爱的部队。
    1953年, 曲波到齐齐哈尔车辆厂当党委书记。因为工厂离宿舍较远, 有时他迎着大雪归来, 常常想起剿匪斗争中经历的那些狂风暴雪的日子。
1955年, 上级领导让曲波推广苏联实行的“一长制”, 他认为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坚决反对。因为抗命, 领导让他写检讨。在委屈的情绪中, 他越发怀念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 便拿起笔来。不过, 他写下的不是检讨, 而是一串长长的名字:杨子荣、高波、陈振仪、栾超家……在追忆往事的过程中, 有一天他告诉我, 要以战友们为原型写一部剿匪斗争小说。我理解他的心愿, 也相信他的毅力。参军前, 我是小学四年级水平, 他是小学五年级半。虽然接受学校教育时间不长, 但曲波从小熟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古典名著, 参加革命后又深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教育和影响。于是, 工作之余, 创作成了他的一项神圣使命。作为他的习作的第一读者, 我也是他的专职抄稿员。有时, 他一天能写1万字, 而我要用两三天时间才能抄出来。因为他创作灵感上来时写得快, 字迹很潦草, 一些不会写的字还自己造, 有时我查字典也查不着, 只好边猜边抄。家里的房间小, 放不下两张桌子, 我就在缝纫机上抄稿。每抄完一章, 就用毛线和布条装订起来。
他这个人的缺点是自尊心极强, 生怕写不好让别人笑话, 周末在家写作时, 大白天也要拉上窗帘。后来, 这成了他写作的习惯。为了不打扰他写作, 家务事我全包了。到了星期天, 我就特意带四个孩子到公园玩。
整个创作过程, 他一直沉浸在对战友们的深切怀念中, 写到动情处, 常常泪湿衣襟。他在《林海雪原》的后记中写道:“及抵家, 一眼望见那样幸福地甜睡着的爱人和小孩子, 一阵深切的感触涌上我的心头……我的宿舍是这样的温暖舒适, 家庭生活又是如此的美满。这一切, 杨子荣、高波等同志没有看到, 也没有享受到。但正是为了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未来, 在最艰苦的年月里, 他们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0 P  X/ {0 v/ Z* d5 [) p$ E( C
他对盗版书总是视而不见
    初稿完成后, 我买了两米做衬衫的布剪成包袱皮, 将文稿分装成两包。
    投稿那天, 曲波说:“路远的不好去, 咱先去近的地方看看吧。”我家斜对过是外文局大楼。于是, 我俩每人拎着一包稿件就去了《中国文学》编辑部。
    进了大楼才发现, 里面多是外国专家。听说是来投稿, 一位外国专家问是什么语种, 曲波说:“是中文。”
    外国专家笑着说:“我们只负责把中国文字翻译成外文。”他建议我们去东总布胡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投稿。
我们坐公交车去了出版社。曲波对接待我们的工作人员说:“我不是作家, 你们给看看行不行?如果不用, 你们打个电话我来取。”他再三叮嘱, 电话一定要打到家里——他怕单位同事知道后走漏风声。
几个月过去了, 音信杳无。忽然有一天, 一个叫龙世辉的编辑打电话到我们家:“曲波同志, 你到出版社来一趟吧。”
曲波以为没戏了, 见到龙世辉便说:“我是来取稿子的。”
龙世辉哈哈一笑:“我们是要出你的稿子了。”
原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到的小说稿堆积如山, 难以及时审阅。一天, 年轻编辑龙世辉从稿件登记处领走厚厚一大摞暂用名为《林海雪原荡匪记》的书稿, 打开一看, 稿纸有大有小, 每一沓都用各色不同的毛线拴着, 字体老长, 一个个伸胳膊撂腿的, 很不好认。起初读稿时, 龙世辉并没抱什么希望。可当他一页页翻下去, 不知不觉地就沉浸在故事当中了。读罢书稿, 他兴致勃勃地向副社长楼适夷做了汇报。
1957年9月, 经过曲波与龙世辉修改的小说初版与读者见面, 立刻轰动全国。
近半个世纪, 《林海雪原》究竟印了多少本, 谁也说不清。我们去外地旅游, 看到很多地方都出了这本书。除湖北寄来过两册样书外, 其他出版社既未给过样书, 也未给过稿费。曲波生前, 有人劝他打官司要钱, 他一笑了之:“我不是文艺界的人, 不吃这碗饭。我是个票友, 是靠工资生活的, 当时写这些就是为了宣传烈士事迹, 愿意印就印吧。”

5 r$ i' R8 I5 }9 C+ N% X  l8 e2 Y) u! F! d! s; H3 w
来源:《党的生活(黑龙江)》2015年01期
曲波四子女 经历也传奇
  实习生 苏丹 本报记者 孙娜
( g( p9 u& B5 ?) u% c) L2 l( g$ R$ b- b2 S
  曲波笔下的《林海雪原》中,剿匪英雄们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曲波四个子女的人生经历也充满传奇色彩。他们分别出生于解放战争年代以及建国初期,经历了“文革”时期特有的成长阶段,在改革开放后纷纷出国深造旅居,目前大女儿和大儿子分别为澳籍华人,二儿子和小女儿分别为英籍华人。其中,大女儿和二儿子都演绎了一段浪漫传奇的跨国恋情,给曲家后代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色彩。17日,记者专程采访了曲波的爱人刘波以及小女儿曲毳毳,听她们讲述了曲家儿女们的陈年往事。* z0 q1 A) O  ?) h1 M. h6 Y

) [6 g/ L. M# T5 z  老大曲淼淼:# |" e# e: z4 s: g9 R" y$ p' i% c

8 \# X* |9 R+ E9 K8 S* E7 S  曾在二一一医院工作过  }) ~! h4 v- G" S

% ^  F3 i- B4 k' R. f3 w/ v; {  “我大女儿曲淼淼生于1947年,当时正是曲波在林海雪原剿匪最激烈的时候。因为我和他爸爸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波"字,所以就给她取名叫淼淼,意为水多。”刘波回忆道。
# _0 U0 e$ X" g2 f  s+ @
+ D- C5 E' d2 W( v, T  当时解放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曲淼淼出生没多久,刘波和曲波就先后奔赴前线了。这之后,曲波在1948年辽沈战役中受了伤,刘波赶去抢救,淼淼就被寄养在牡丹江后方的托儿所里。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后,才把她从托儿所接回来。
$ ^6 C1 B! E9 C! w! p- I" a
0 a, z, a4 A; d0 Y  “小时候我姐是最聪明的一个,也是最让我爸爸骄傲的一个孩子。她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当时她的志向是学工科,可是父亲觉得女孩子就应该像我妈妈那样学医。后来,姐姐遵照父亲的意愿报考了中国医科大学,可是只上了一年,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父亲被打成了走资派,我们兄弟姐妹几个也都受到牵连。”曲毳毳回忆起姐姐总是十分骄傲。# ?. ~# W, U% T2 o2 C- F. X* b
3 f5 E8 Y! q3 ^5 O( Z* w
  后来曲淼淼考上了军医,被分配到哈尔滨的二一一医院工作。此后,她又考上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后又转业到北京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工作。为寻求进一步发展,曲淼淼又去日本进修硕士学位,之后又考到澳大利亚的一所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她是专门研究细胞培植的,在外科整形方面很有成绩。”毳毳说,在澳大利亚期间,姐姐认识了澳大利亚人皮特。皮特的老实善良深深打动了曲淼淼,使得她情愿放弃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甘心当起家庭主妇,并开始画画。可是,曲波并不看好这段异国之恋。最终是皮特发自内心的对淼淼的爱化解了曲波心中的芥蒂。此后,淼淼一直从事绘画,目前已经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小岛上著名的女画家。她的女儿咪咪继承了妈妈聪明好学的特质,成为澳大利亚一名优秀的医生,并嫁给了澳大利亚的一名帅小伙,还成功考取了麻醉师。! L: D- I: S4 y

* Y2 x( L2 L1 m$ r& H  老二曲晶晶:
. @6 l/ V( w0 V6 Z  r% ]0 T
6 S4 @% W. F. {# H2 A; `  在我省海林插过队
3 H3 x5 N; @$ V: I( Z" j: e3 D2 l
+ ?' E* e: D3 I4 \9 @5 j/ Y  曲晶晶是曲波的长子,1949年出生。在山东人的观念里,长子承担着传宗接代的责任,意义深远。因此在小女儿毳毳的儿时记忆中,父亲对这个哥哥似乎有些偏爱。但是,后来她慢慢理解了,其实父亲对每个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8 h2 y, Y. w2 {- c# N* K3 l5 v- d; U. P8 b0 h- N
  “哥哥继承了我父亲的很多气质,比如脾气、秉性、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毳毳觉得,在某些方面大哥的性格是最像父亲的。“我父亲甚至很少批评这个儿子,对其他几个孩子管得则比较严。其实,父亲是想让哥哥能多独立一些,尽可能让他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
$ U8 ^: L8 i; \. k7 x  K# K2 u; l% q' a
  由于受到曲波的牵连,“文革”开始后曲晶晶到陕北农村插队。1968年国家有政策,一家中两个都下乡的孩子可以到一个地方去,当时二儿子曲磊磊恰好在我省海林下乡,于是曲晶晶也来到了弟弟插队的地方,被安排到海林炼铁厂。
$ s7 h# [( Y3 u3 m# O# o9 z
; {3 o5 o9 t3 q3 \3 ?- x  几年后的一次偶然机会,部队到海林招兵,曲晶晶被招到南海舰队,随后又从部队考入西安外国语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一直在海军工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曲晶晶从部队转业到新华社当了一名记者。几年后,他和妻子移居澳大利亚,成为澳大利亚ABC广播电台中文部的一名新闻工作者。如今,曲晶晶迷恋上了摄影,用镜头记录着每一天。
& i8 B4 ~% V- y
8 l6 C& ?  b$ D# @1 {% L2 k. H  曲晶晶的儿子出生于1979年,取名叫曲山杉。山杉在墨尔本大学取得了双学位,毕业后进入到美国的微软公司工作,事业非常成功。山杉和妻子的感情特别好,他们的女儿将在今年的12月诞生,这个孩子是曲家的第四代。9 |( Z0 D. w1 m( N  i

  g* F( z" M. q. N, j) M- l2 B  老三曲磊磊:
4 h" W' y; ^* i+ X; ?) o  i8 z8 b) p0 C% a% D
  与英国贵族后裔演绎跨国恋5 v( @1 X; K! W" H: F
# v: }/ B- ~' `
  老三曲磊磊1951年生于黑龙江,“我爸爸琴棋书画都会,多才多艺的优点都遗传给了我这个小哥哥。”曲毳毳向记者介绍,现在这个哥哥是全家人的骄傲。曲磊磊8岁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他曾是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的“星星画社”的发起人之一。1985年移居英国,现为英国中国画画家学会主席、英国中国艺术基金会理事、全英中国人协会副会长、南京书画院特聘画师兼艺术顾问。他致力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在英国的主要博物馆——阿什莫利安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史诗”的个展,这是第三位华人在英国主流博物馆举办个展。! Q4 u* I" X: \. l0 A
7 [9 \5 {2 h8 c$ ~
  说起曲磊磊,曲毳毳特别引以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这个哥哥可是有不少故事。”曲磊磊是个特别细腻善良的人,1985年他赴英国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在国外,其实画画是个苦差事,如果你的画卖不出去,那就不值钱。刚去的时候,他名气小,生活很艰难。那个时候他也有机会可以改行做装修设计,但是他始终没有动摇自己的意志,坚持下来了。就在曲磊磊刻苦画画的时候,他邂逅了英国贵族后裔卡罗兰,在相互学习中,两人演绎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原来,卡罗兰的父母都是英国的贵族,卡罗兰18岁的时候父亲离开了家,她的生活一下子坠入了谷底。为了养活自己,她曾经去给有钱人当过佣人。从小,卡罗兰就是老师眼中的笨学生,数学糟糕得一塌糊涂。由于父亲是空军,她跟着父亲转学到各地的学校里,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但是她在绘画方面却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后来她打算到中国留学,于是找到曲磊磊想要学习汉语。由于两人当时的境遇都很艰难,他们彼此鼓励,彼此珍惜,最终演绎了一段浪漫的跨国恋情。“两个不同国度的人生活在一起,其实挺有距离的,但是他们两个的遭遇使得两人的感情基础十分牢靠。现在卡罗兰也是英国很有名的画家,两个人在艺术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共同前进。”
6 |8 x+ ?0 O) e5 ~% G% _. a" Q; y( E* P! R: y6 E' ~9 l& c
  曲磊磊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曲纱柳,她是曲磊磊的前妻所生。前妻去世后,曲纱柳被带到了英国,现在一直在英国从事翻译工作。: G& V( F( @6 s# j+ l( C

3 \5 g$ Z6 _+ P% g2 z8 n8 ?0 u  曲磊磊和卡罗兰生的女儿叫曲涛涛,取这个名字是因为爷爷曲波的原名叫曲清涛,后来才叫曲波,都是和水有缘,所以给她取名叫曲涛涛。. D6 R* s$ i6 C2 b- L; J
5 I$ L5 R$ E$ C
  老四曲毳毳:2 S! J7 @7 Y% F8 \% o( y- [

# \7 J5 f' f* t  W" u  曾在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
7 ]6 t. x: L5 d. P7 V. s8 M! ?! t8 a% V  _# Q6 l, x
  1953年出生的曲毳毳是曲波夫妇最疼爱的小女儿。当年哥哥姐姐下乡插队时,曲毳毳当兵进了部队,后来从部队考上了福建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儿童医院当了大夫。! Q  j- Q" ?" g

" P( j1 R+ A1 z8 ~: [  在生活中,曲波一家人与著名作家、翻译家叶君健熟识起来。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北京人也十分惊恐。当时曲波一家人住在楼房里,而叶家人住在四合院里。叶妈妈给曲波家人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当得知曲家有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孩时,叶家人赶紧邀请他们到叶家躲避。在那段时间里,毳毳经常去给哥哥嫂子送饭,也逐渐与叶家人熟识起来。叶家的儿子叶念伦比毳毳大三岁,两个人慢慢建立了感情,1979年两人结婚。2 S- T/ f3 y  O* N. P8 _( m

7 K9 ?5 @/ L# x3 w* P" c  s) D( L# ]  叶念伦1973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液压传动专业,1978年又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1980年,在改革开放之初,叶念伦作为国家第一批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奔赴英国。1981年,毳毳也前往英国,随后在英国伦敦大学教中文。1986年,毳毳的大儿子叶佼志出生在英国,成为英国公民,随后两人也加入英国国籍。1990年,因工作需要,两人回到国内发展,叶念伦在英国和中国都有自己的公司,而曲毳毳则在国际学校里当了一名老师。1990年他们的小女儿叶娇怡出生,一直在国内读小学,初中后到英国读书,并在英国上大学,选择了阿拉伯语作为自己的专业,目前正在叙利亚进修。她的梦想是当一名外交官。
) Z7 F* v5 I8 T( Y/ x0 d4 S( {: ^0 ?
- a7 V; \6 i9 A8 b1 u  曲毳毳说,多年来,兄弟姐妹四人生活得都很低调,从未向别人炫耀过自己是曲波的孩子,他们都不想笼罩在父亲的光环之下,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o1 V0 E. V/ m

, y# p  Q3 b, ~( c8 H5 \- V1 ]  尽管曲波的四个孩子都旅居国外,有的已成为外籍华人,但是曲波对此从未干涉过。他觉得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论他们在哪里、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他们自己觉得有意义并且实现了人生价值,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觉得父亲经过多年的戎马生涯以及文革期间遭受的迫害,已经将生活的本意看得太透彻了!”这是小女儿毳毳对父亲的深刻理解。( F/ I3 ]6 z* H* j! _+ }& B1 y2 h7 J" N

" [) I8 V6 p$ S5 p5 q4 w$ l4 I  F2 S  “现在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妈妈能健健康康地生活,我们相约,妈妈九十大寿的时候,兄弟姐妹以及曲家所有的人,无论在哪里,都要在北京聚会!”曲毳毳说,这是曲家人共同的心愿!
. k" f, k4 o0 a! k
2 z/ q/ _4 `+ z) @4 g" |! L+ [  今年曲家四个儿女回国时与母亲合影(曲毳毳提供)

6 ^8 d& y  M( l) Y% ]$ ~; [2 k& N- O( K1 L5 ~2 d7 {4 Q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3 17:14:23 | 阅读全部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L" |7 c5 G7 [7 X2 _
原创2022-03-27 16:15·魂说5 j! E5 I. P0 W6 N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病逝,享年63岁。7 I& Q; ~+ O' T( m. ?/ `

* ]0 B( h. p+ `8 G一个曾为无数青年指明方向的先行者,“悄无声息”地死在四川江津这样一个地方,确实让人有些意外。
& g' p  [- M. C& ]+ ~4 _% S1 \" o2 g8 [2 S! k0 U: ?' ?1 G
4天后,他的葬礼在西门外的一个小山庄进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都是一场很不普通的葬礼:
( q. P- b; \1 y
. x+ h5 A9 i/ d/ M一来,陈独秀生前明明已经穷得叮当响,甚至要当掉大衣,换钱过日子。但在他死后,家属却收到来自各种社会组织,从全国各地凑来的丧葬费,总计共3万多元。
1 r6 [% s5 ^5 Q+ f! p, Q9 e
" u- O  m3 C; f% t二来,陈独秀晚年极少外出,他住的那间山间小院子,离最近的城镇有6个多小时的路程。就连有心前来拜访他的蜀中学子,也往往因路程太远而放弃。但在葬礼上,却硬是出现了百余人随行送葬的场面,其中多数人早前从未见过陈独秀。9 G) D) [: k4 r6 Z) f2 I$ V

; B9 b7 i; {1 C  v: w* S5 y: ~三来,陈独秀死前身边无一兵一卒,无党无派,更谈不上有任何左右国内局势的影响力。但葬礼当天,还是出现了国军特务。他们希望遣散送葬队伍,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社会影响。# w" W% t- [- V! @6 A; ^) t

$ e* ]6 b! t! ?) m: b, k这一切,都无疑说明了一件事:五四运动虽然已过去了23年,但进步青年,依然敬他;宵小之辈,依然怕他。哪怕,他已经死了。* A6 @$ s" U4 @1 E% P1 e7 N' Z
9 w3 E, Q. z6 ^+ o& E, a6 e7 n& O
就这样,葬礼在特务们的吵闹声、进步青年的据理力争中,进行中。此时,并没什么人会注意到队伍里那个穿着一袭黑衣的中年妇人。
' {& C8 ]# V  l! \  z( v8 G2 E0 S1 D2 Z0 M! C* L
她叫潘兰珍,这一年她34岁,比陈独秀整整小了29岁。她的长相是这样的:
+ l/ T% c6 r3 G3 W  f, g# d( ?' S
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c  D& k  _6 C: Y2 k" R
跟陈独秀第二妻高君曼相比,潘兰珍既不漂亮,更谈不上有任何学识;跟陈独秀的原配高大众相比,潘兰珍没有为丈夫生下像陈乔年、陈延年这样的英雄儿子。但她,却是陈独秀临死都放心不下的女人。
+ k# {! V4 ~3 e5 z9 o- W6 H5 R+ E3 v7 r7 ?1 y
这个将来在史书上或许很难留下名字的女人,到底有何魅力?陈独秀临终前,为何跟她说: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d& Y: X2 K- b( i; b2 R

6 t% C) Y4 s/ J4 I( w9 ?;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说的,不是一个革命者的生平,而是一段落魄才子与贫家女的死生相守。
" d- X; o/ y/ }2 S9 P" d" d  z8 A) h! g, Z. k9 G# S9 U% E
一:萍水相逢
; C# e3 U4 c5 G, ]; s# F% j' U4 F潘兰珍是个苦命的人,这或许是她会爱上一个比自己大29岁的男人的原因之一。" h0 @2 [! }& V( j# @4 [

9 k3 a# H/ U9 w1 @0 ^6 A1 K9 A) _1908年,潘兰珍出生在江苏的一个贫农家庭。4年后,在老家实在过不下去的父母,带着她逃难到了上海。, B0 Y# S3 N! [4 X" \

' O! E7 U/ r; h. X+ n) c# O; r+ }此后,潘兰珍跟所有上海外乡姑娘一样,十几岁就进了纱厂当童工。这段日子,吃不饱、穿不暖是肯定的,潘兰珍也都接受。只是,来自厂里工头们的骚扰让她苦不堪言。
+ X! I) Z6 K# u0 n5 G5 f" V. A4 t5 P* l  }& Z! {1 T  z
17岁那年,她被强暴并生下一子。不久,孩子夭折。对彼时的大上海来说,这种事太常见了,没什么人有工夫去同情一个乡下丫头。潘兰珍除了换个工厂打工,根本无力反抗。* o% I0 D# e2 h$ V

& T4 m2 Z. B% b直到1930年,22岁的潘兰珍遇到了一个姓“李”的邻居。当时,她在石库门附近租了间房子,各种三教九流的人都见过,唯有这位“李先生”很不一样。
0 y7 `- z  \2 i2 p- d* I7 H9 a
" W& T( A5 o4 g6 |, \3 e+ D0 {8 f他50岁出头,身穿一身长衫,知书达理,一看就是念过书的。平日里见到邻居们,他也都和善得很。日子久了,邻里们都愿意跟他说上几句。
/ F3 Z2 \, v% a0 ^7 n; X9 ?, M* W% S
“李先生”,正是陈独秀。他为何要隐姓埋名?
1 p$ g0 h: {2 y" z+ m% E# d- ?+ \
# z9 A1 F9 K, E1 y4 U1 v% ?* P原因很简单:国民党当局正重金悬赏,要捉拿他。他的命,值3万悬赏金。0 c. u3 n! w. s

, |0 d' U/ G- ]) V) n5 V7 j1 ~9 U这段时间,对陈独秀来说是人生的一个低谷。
) S% z! Q( O* U% z! u
, o1 G3 l! X7 q. q) t在家庭里:他寄予厚望的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先后被杀;原配高大众一病不起,终郁郁而终;二妻高君曼也因种种不合,离他而去。- X7 g0 U6 V  f7 j% [; _

( y  X& W9 z/ q在事业上:因为犯了错,他离开了自己创办的组织。昔日挚友李大钊为革命牺牲,胡适也早就跟他分道扬镳了。北大没有他立足之地了,《新青年》也早就停刊。
9 J  {$ E8 U. ?
" }+ c9 f6 e4 E; o此时的陈独秀,孑然一人,身边既无亲人,亦无知己,只能隐姓埋名躲到上海。
( m( D8 T) z7 I' \% P
6 F) z$ h' C4 w8 {6 R5 V* z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X. ]2 ]/ h0 f
很快,潘兰珍就爱上了“李先生”,并与他住到了一起。陈独秀喜欢她的单纯和纯朴,同情她的生世和遭遇。只要平时没事,他就会教她识字、念诗。而潘兰珍则一面去厂里打工赚钱,一面像妻子一样照顾着陈独秀的日常。
# e. e/ `1 @7 p! W% ?) ~) r" n; c! r7 t
一场萍水相逢,两个孤独的灵魂,都暂时找到了依靠。0 B, B# m$ R! S
- z: ~7 B/ E, w' R9 K
彼时,潘兰珍不知道丈夫的真实姓名,也不知道他日日撰写的文稿,到底能有什么用。作为一个女人,她想跟他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 U- e# l# h0 q* [# n. q1 e. ]6 V
+ ~0 I1 c1 A; l/ E, U# B7 L# s两年后,见肚子始终没动静,她便央求“李先生”让自己领养一个。陈独秀没办法,只能同意。于是,他们有了一个养女,取名潘凤仙。
* J1 c4 X, z* J$ [
( l7 J1 b. Y& E8 K1 @0 O潘兰珍原以为生活能这样继续下去,谁知有一天,她把养女送回老家,再回到上海后,却发现“李先生”已经不在住处了。1 V8 ^% T+ w, u9 f
  v: w* i7 s. b8 J) V
人海茫茫,潘兰珍找了很多地方,终不见丈夫的身影。一度,她几乎已经认定,对方肯定是抛弃了自己。这种事,在乱世里太常见了。  H* U2 R" `6 E5 _
/ D! J( }& n; u7 _
直到1932年10月的一天,潘兰珍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陈独秀被捕。陈独秀是谁?潘兰珍不知道。但她认得报纸上登出来的照片,她惊讶:这不是我的李先生吗?0 Q6 X6 x. q: t' W% C: p: d' U7 p3 o

4 ]/ ~' T9 c  V- ^就在潘兰珍惊愕时,陈独秀已由上海被押解到了南京。此时的他,已经对再见到潘兰珍不抱希望了。隐姓埋名与人家相恋,又是个当局恨之入骨的要犯,他找不到潘兰珍还会再见自己的理由。2 |& j' G: F  n& c; g" X

" ^9 y2 Z+ j9 M" F, o, r: b但很快,陈独秀发现自己终究还是小看了潘兰珍。当她提着饭菜,出现在老虎桥监狱那一刻,53岁的陈独秀老泪纵横。
4 }/ A* x: K# n* l1 [! k
0 ^2 j! M. r, y; \后来,陈独秀知道,能找到这里潘兰珍有多么不易。她辞掉了在上海烟厂的工作,把养女安顿好,又把陈独秀留在家里的书稿、字画都珍藏好,踏上了由上海到南京的火车。为了见到陈独秀,她不知求了多少大人物、说了多少好话。4 w% J, l6 C; c+ a9 p% e* q
/ O! C9 \5 ]5 ^- h
吃着潘兰珍带来的饭菜,陈独秀说了这样一句话:
1 S* v0 S/ r6 p- `
4 E& h$ Y- _) j+ q0 p; m5 C( u“你快回去,好歹上海还有工作!你想想,我在监狱里还能给你什么呢?”$ a; R7 q0 O1 ]4 v- w

( a: K$ N; ^& X潘兰珍摇了摇头,没说话,只是一个劲地给他夹菜。陈独秀原以为这话她听进去了,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r3 z/ k% w' E

/ m/ i6 y6 |1 X% H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  K) t. A6 }" g3 o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潘兰珍没走,她在监狱旁边租了间房子,守着他。期间,陈独秀的一位在国民政府当大官的学生,曾好心邀请潘兰珍住到自己家去,她就是不肯。她跟人家说:你是大官,不方便。; W: v% L7 `+ N7 c4 q$ y
0 A8 z2 @) b% s9 a" s* I8 B
当学生把这些事都告诉陈独秀时,他对她刮目相看。正因如此,当听到外面传来闲言闲语,说潘兰珍没有名份时,陈独秀才会特意告诉前来探监的表弟:6 k6 g1 a6 T5 t

* H. i3 x. b2 N5 C. Q我可以告诉你,潘女士是我的夫人,是我晚年爱情的归宿,是我陈独秀深深爱恋的女性,是我离不开的伴侣。
2 d8 l$ Y6 ^% p0 {5 i) \! X+ m) Z3 `8 L3 B4 d
此后,陈独秀坐了5年牢,潘兰珍就陪了5年。$ r+ e, ^- P, X8 M2 V: O5 c, Z
8 S7 U: ~. W  s8 z! C
1937年,因为外界多方抗议和保释,陈独秀被释放。一出监狱,陈独秀马上对外宣布:我和潘女士,已结为夫妻。
5 B' J$ u0 M: U. K9 r4 J. B$ c' i% e. i  G
二:陪陈独秀过完最后4年
+ Q5 |3 t& f' C. L* y0 T1 g) N1 Q出狱后的陈独秀,有很多选择:
9 ?2 m6 r% m* U! X3 ?! T4 b
4 j1 \& ^! z0 C4 c2 `一方面,胡适等老友都在对他“翘首企盼”,希望他在吃了5年苦头后,能“识时务”,跟自己一样做个让当局喜欢的文人。另一方面,蒋介石当局也开出了10万元经费,希望他能出来为自己效力。$ N6 \! C* B$ L3 S8 `

9 o! v' U' T( e% j陈独秀都没去。他要去四川江津,那里有一个名叫邓仲纯的民主人士,是他的老朋友了。在邓仲纯的一再邀请下,陈独秀打算去试一试。
8 n' Z4 Y& X* ~! \3 c7 I- e3 f. |3 c5 I5 Z& q/ W  E- W
1938年8月份,正是江津最炎热的时候,陈独秀走下了客轮。年轻的潘兰珍,在一旁扶着他。
. `+ U/ {" c" _8 S% H. e# ?3 U% N: i$ m2 z) {
然而,他们下了船却始终找不到邓仲纯的影子。陈独秀告诉潘兰珍:“仲纯不会无故失约的,我们就按图索骥去找吧, 好在知道他的住址!”
3 t5 R" [5 u6 a
, E: `9 @* _6 L" i, j" r" e于是,两人又按照地址,找到了邓仲纯开办的延年医院。听说邓仲纯是因为出急诊,所以没来接他,陈独秀便耐着性子求见邓夫人。谁知,他们等到的竟是一句冷冰冰的回应:“哎呀!邓太太说她身体不舒服,不便会客。”/ W$ [: D9 O9 t- M
, ^+ i5 C3 P* \7 u& D- ]4 w
这下,陈独秀终于懂了,他丢下一句:“我宁可暴尸街头,也不寄邓太太篱下!”此后,陈独秀只能带着潘兰珍,在附近的一家客栈租了个单间。
9 a' c) `/ E8 X- Q/ L& C+ H
  S. N: `2 y! s" Z3 @! u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2 M1 x  H- W: X# L$ O
这就是陈独秀到江津头一天的经历。正如他早前所言,他真的已经无力,给潘兰珍安定的生活了。  D3 y9 a* H' h  n

0 ?4 N1 x5 l& ?" I2 R最后,在邓仲纯的苦劝和解释下,陈独秀还是住进了邓家。但谁知,没过多久,他就看见潘兰珍躲在房间里抹眼泪。陈独秀一问才知道:原来,邓太太竟指桑骂槐,说他们是“寄生虫”。
: D: q/ ]4 W5 f
/ o$ R% O5 ?" d7 [$ [# f- x% n陈独秀气极了,马上搬离了邓家。而后,夫妻二人又辗转搬进了效外的石墙院里。在这里,陈独秀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而这几年,他的生活始终离不开一个“穷”字。至于穷的原因,无外乎两点:) u0 e6 q' l, h' `/ G5 a* s/ H' u
$ _4 e1 \+ g) Q. v5 u% c, s. h
其一,对外,他从来都没变过。
: I+ Q0 y2 t4 ]) l9 C: X% ^! f$ k( H6 _
陈独秀的书法极好,早前他的一幅字卖个几百,甚至上千都不成问题。来到江津后,当地不少国军官员都来找他求字画。但哪怕是穷成这样,陈独秀也要挑“买家”。他不喜欢的人,是要不到他的任何墨宝的。6 p, p' _4 S2 J) @
' @$ K3 v( P% u
其二,对内,他变化很大。9 u! u7 A+ I, \! D+ [: P6 D
' C- F0 B4 f  h8 H( ]! B
早年的陈独秀,绝对不能算是一个顾家的人,这也就是何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和这个父亲多少有些隔阂的原因。但这绝不意味着,陈独秀是一个冷漠的人。只能说,倔强的他,始终没有找到与家人相处的方式。
; q- {9 Q5 O( ^2 }& s5 m% `' {* G, H* u, j5 I+ ~
晚年的他,终于是想明白了很多事。把三子陈松年一家,以及继母谢氏都接到身边。一家数口人住在一起,生活开销自然是极大的。6 f' {, h5 F& H! U* Y/ r/ s

) t3 z! [3 X4 H0 d3 Z而对于这些柴米油盐的事,陈独秀自己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有一回,他看见潘兰珍坐在屋子里发呆,便揭开米坛盖。直到这时,他才知道米坛已经空空如也,潘兰珍早前已经上房主人家借过两次米了。* V4 P3 ?% k; T6 j, G

4 \( @2 ^* w& }& Y( F陈独秀一向爱自嘲,便笑着对潘兰珍说:“你可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来,潘兰珍终于忍不住了,她走到丈夫身旁,怯生生地问:“先生,你能不能从那笔钱中取出一些款子,就算借,以后归还好吗?”在一起多年,她一直唤他:先生。' _' d+ h- P% x, P5 b- N
( D. d5 ^+ B+ j4 y. J* X
潘兰珍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家里其实是有一笔“巨款”的。当时,教育部门曾向陈独秀约稿,让他写一本语言文字类的读本,并预支了他2万元。陈独秀想把这本书命名为《小学识字课本》,但教育部长却不同意,非得让他把书名改了才行。  y. G" Q% d: m0 m: m- Y
7 b) r, H# P& ~7 ?
陈独秀这样的文化名人,怎能容得了旁人对自己的著作指指点点,一气之下,他便放言:“一个字也不能改!”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把那2万元存入了一家中介里,决意不动其一分。
0 c0 h  [4 C4 D! R, P' a9 @; K! A
# o' I/ ?1 J/ c+ i9 ?9 A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 Z+ Q) W' X: p# B: n: Q听到妻子问起这笔钱,陈独秀直言:“不能,决不能用!哪怕冻死、饿死!”说完,他咚地一声坐在了床上。面对这样的丈夫,潘兰珍还能说什么呢?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她只能把自己的随身饰品给当了。  ?! m  U: A* i  \3 }
# G1 ~, A- v) K4 Y
日子苦归苦,潘兰珍却做到了一个妻子该做的一切:丈夫的继母谢氏双目失明,吃饭、梳头,都是她一力承担。忙完这些,她还得时刻照顾陈独秀的身体。
  w: l4 N' k& j# S1 Z/ v/ F; ~8 H" ]* \$ j9 I
冬天时,书房四面透着风,陈独秀经常冻得手指无法握笔。潘兰珍看见了,便跑到附近的农家去求教。最后,硬是被她做成了一个外面是竹篾,里面能放炭火的“火笼”。' y; o$ S( z7 V4 m) s  ]0 C
( b, e# s. p' K4 T
夏天时,山里蚊子多,陈独秀经常被咬得无法看书。潘兰珍便锯了些木面,和着山里特有的药粉一起,做成一种特殊的蚊香。
! Q3 @4 [1 Z. \1 M& S
( C1 \& \  g  s日子,就在潘兰珍的精打细算中,过了下来。
, s2 j% _8 y) I4 B/ g2 p) r( r0 @3 w! d
三:遗言/ q: S; C; ]2 ]9 Q/ B
1942年5月初的一天,陈独秀在写作时突然晕倒,潘兰珍吓坏了,迅速求人把丈夫抬到了县城。6 Q; p' D4 d9 T+ n) ^( {
7 |6 W; L, a, q# Z4 e! V, t
经过一段时间的医治,本来情况已有好转。谁知当他们回到家时,却发现家中两只藤条箱子被偷了去。箱子里的衣服细软,陈独秀倒是不在意,却偏偏为其中的手稿及印章伤怀。因为这件事,他的身体再受打击。
3 k1 c) z- @1 A' @( Q8 c- s! v4 |6 z" Z, N; B
5月底,自知时日无多的陈独秀,对妻子说:“兰珍,为夫对你不起,你跟我这些年,除了担惊受怕,还吃苦受累!”5 E6 y7 y; g; N) D  `. |$ ^
6 b7 I: j0 X9 ?1 J% S5 e$ ]7 [
潘兰珍听他这样说,没忍住哭,她抹着眼泪说:“兰珍孤苦伶仃,如同路边野草,先生不嫌弃我,今生得以伺候先生,兰珍知足了!”2 b( g8 A: s1 k  k8 L* V6 M  m# S, z

4 L  @, M, S; Q, G  _也就是到这时,旁人才知道:一向寡言少语的她,为何对陈独秀如此掏心掏肺。被重视、被尊重,于生如浮萍的她来说,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7 T& E  _2 l& m0 i5 a, ?6 [
: H8 u* O& z8 S; k) o; ?8 L# G+ G当然,陈独秀不愿意看到以后她继续漂泊下去。他死前替她做了安排,他交代儿子陈松年:“我在南京狱中,友人赠送的五只古瓷碗,连同一部分稿费留给她!” 陈独秀认为,这些东西应该能让潘兰珍过得好一点。7 t% H* @. `: L, Y/ O8 I8 [

: n# u* F$ n% R0 E与此同时,陈独秀也给潘兰珍留下了两条遗言:7 L! B% H9 V! Z. _

: S, @! b) m" n# F! f' ~% l其一,你务求生活自立,倘有合适之人,可从速改嫁,安度后半生。5 c/ ], @" L. z6 v; w0 f8 v- }
& U- a6 e0 m7 b' \* Y
其二,有一事要切记,为夫立身人世间,虽非高风亮节,却也不失做人操守。教育部寄来之款不可动用(即那2万元),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
8 |# w% ]& S% c* V
  z6 }6 r7 w' M7 l这两条遗言,前者是要给潘兰珍自由,毕竟她才30多岁;后者,算是他的一点私心,毕竟晚年一家人过得再苦,他都不曾丢了文人的气节。' l2 A" M: M9 d& |
# G! A6 u: H5 {  M- V6 I
交代完一切,陈独秀离开了人世。此后的几天里,潘兰珍整日以泪洗面。直到6月1日出殡前,她才强打起精神。' l7 i, M* o. u2 o& F( Z

- U( s+ l! A" q+ A她从社会各界寄来的钱里面,拿出一小份,给丈夫买了一身干净的青丝衣裤,又在棺材上扎了一朵很大的白绸花。穷了这么多年,总得让他走得体面点。在这件事上,潘兰珍很坚持。: z( v& u5 x8 y+ d" G

! h  S/ n6 v  }9 R1942年,陈独秀临终前,叮嘱妻子:你可从速改嫁,但有一事要切记* |( K6 \  C* i
葬礼开始后,陈松年抱着父亲的遗像走在最前面,潘兰珍跟在后面。一路上,她抚摸着棺材,哭得死去活来。特务们的闹事,似乎都跟她没什么关系。她在意的,只是她的先生走了。村里的两个妇人实在看不下去,便上前扶着她。8 |; j/ T, l* e" M  ]

5 U) u9 ]( [& T) C2 w+ n丧失办完后,潘兰珍经丈夫的好友介绍,进了一家农场工作。收入虽然很低,但在她看来,也总算是完成了丈夫让其独立的遗愿。
, F3 B. F6 X5 b/ a
& @; p! n, S; A8 j抗战胜利后,潘兰珍于1946年回到上海。她把在老家的养女接到身边,在当地找了份煮饭的差事。她没有变卖过丈夫的遗物,没有打着“陈独秀遗孀”的头衔参加过任何活动。“切不可拿我的名声去卖钱”,是她始终在坚守着的底线。
' E6 k0 g3 ]) F5 s$ T& K: j4 x8 r  L- F. v4 \
因此,虽然母女俩不富裕,却也过得踏实。遗憾的是,1949年,潘兰珍被查出了子宫癌。同年10月份,她病逝于上海,年仅41岁。她没能跟陈独秀合葬,因为按照规矩,陈独秀最终该与原配高大众合葬。
  A1 s$ R2 V7 p# |! |1 c" D. v
/ e1 z( p5 ]6 J. q于外人而言,潘兰珍确实不起眼。但陈松年晚年回忆起这位只比自己大两岁的继母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 G  k( x- ], L& w# i/ p9 o, i7 T* b% f3 d
我们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
1 {9 E! b+ d. H, T1 L2 |  [8 m, C- p' V/ R6 h& J" C
陈松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很清楚:正是潘兰珍12年的陪伴,以及她那一声声“先生”,给父亲的晚年带来了一丝丝温暖。陈独秀,注定是会被载入史册的人物。至于潘兰珍,能与陈先生爱一场,正如她自己所言:知足了。  N8 F' H/ Z- n6 a' f
7 k" K2 ~! @4 W9 m# x
能遇到潘兰珍,是陈独秀之幸!9 N4 n/ N( {, @/ X) k0 O# j
! n+ N! p1 L  v! O* G0 R- j6 O5 o
举报
2 L3 r$ v8 I) I, Z评论 753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2-6-23 17:57:13 | 阅读全部
历史名人,有很不一样的人生。
  D% y2 J7 X  C' s他们的经历,很值得回味,也有借鉴意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