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J9 r4 Y( h# y1 U3 S4 p$ q
胡逸玄/文
; ]' j1 b- @. C5 O0 u, ~1 z疫病临床症状:初为发热、高烧≥38℃,全身酸痛乏力、干咳、气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
9 Q/ d+ l& v9 |9 p# i
—
己亥年末,武汉暴发疫病。根据中医运气学所论,本年乃土运不及之年,中土虚弱,无法固藏相火之气,火借风木之势,上窜巅顶、外灼肌腠,所以本年的病症,多是火往外浮、病外表透。此时,又恰遇年尾终之气,太阳寒水加临、阳被寒迫,必然动摇肾中相火之气外达抵御寒邪,固藏之势必然失之无根,客气亦为少阳相火,增加其外越之势,身体势必发热,火烧腠理,必现体痛、无力、持续高烧等临床表症,而且我在临床之中还发现,很多长年没有高烧的人群,在今年的流感发病之时,高烧可达39℃乃至40℃左右,且持续二至三天左右。
5 @% @( M" A) _4 e% |. k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疫病的发病区域——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之交汇处。此地属中土,多生湿浊,水聚之处亦多生湿气,相火往外巅与湿气相荡,合化之势必然增加,湿必变温、寒必变暖,则生瘟疫。加之近来年,武汉全市工地建设,空气质量为近年最差,发病源区为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此处多水产品,辛腐之气重,湿浊之气必隆盛,相火之势借此隆盛之寒湿两两化合,为何发于此地,乃是因今年相火之势重,若寒湿稀薄,则火灼邪散;而此地(发病源区)寒湿隆盛,久灼不散,必然蒸化为温,疫情暴发。
6 [5 [* g6 Z# F% `相火不藏,上刑肺金,肺金受克,多发干咳、气促、胸痛等临床症状。至于发病趋势,2020年(庚子)年初,肺金之气太盛,君火借燥金上荡入肺脏,风寒加临,必然生燥咳、发热、干呕等呼吸道症状。所以庚子年出现疫病的机率会增大,风火之势叠加,传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大,风性游走而善变、火势来去凶猛,破坏力大。
* l- [& ^# e0 |) i, S/ m2019年(己亥)相火外越、火重刑肺,病症突发,来去凶猛,虽有传染,但力量势微。但是到了2020年(庚子),则是肺金太盛,当下又逢大地回春、阳气升发,万物风动始出、阳蒸气温,主气又是厥阴风木,所以传染性及疫病引起的死亡机率增高。
; l, h. S- t. [5 w( h发病强弱走势如下图:
/ x2 v' k' D8 j4 @0 P- \+ U& `$ c
本次疫情发病始于大雪时节,天气寒冷,必动肾气,相火外越,出之不透,必然悬荡化温,故大雪至冬至时节流感始出,此时病邪尚未化温,故未现疫情;待至冬至一阳初生,外越之势必然增强,阳熏化温,则冬至、小寒期间疫情暴发,疫病出现传染现象,但传染之力尚不够强盛;小寒至立春为疫情大暴发时期,亦是疫病高峰期,在此期间一定要避免传染;而雨水之后,温化转阳,火热始透,疫情趋势回落,发病及传染现象开始减少;待至惊蛰,气冲蛰出,万物透发,疫情则开始消逝。
. ~6 V' ^5 y- R+ X
+ V- ?6 c3 N4 z4 f5 ]3 n. y6 O6 E
8 n- }2 H; U5 z! V5 X- i# b) T 中药治疗方案
8 g+ H5 K. ~( B
1. 高烧无汗干咳气促者
麻黄10g,桂枝10g,生甘草30g,石膏15g
$ r& e9 C& Q' X7 `8 w/ Y3 I
(注:上为主方进行加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Y: g" c9 y* [7 R }8 R! Q' H
2. 高烧有汗干咳气促者 w* l9 ~, i/ a- `, l1 v
桂枝10g,白芍15g,生甘草30g,柴胡15g,黄芩15g
(注:上为主方进行加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 H* Y. k5 l/ Z2 v, D. U# B, X 针灸治疗方案
& b) x3 D6 k) y0 s" ^" _ a
1. 合谷,手三里,曲池,云门
2. 手指尖,大椎,肺俞,耳尖刺血
(注: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w4 q+ h* s" u2 g' U# B
外治方案
1. 泡脚
艾叶10g,麻黄10g,防风10g,荆芥10g
(注:上方煮水泡脚,外用为主)
7 h" @, y4 @. E/ O! B1 v5 ~# a2. 热敷
麻黄10g,藿香30g,栀子10g
(注:用热毛巾浸湿后,敷前胸后背)
, I& Z+ f; x6 k X
茶疗方案
陈皮10g,金银花3g,生甘草3g
(注:可平时饮用)
6 b8 {5 W1 B- e* G* L' e# Z
% r8 i, p6 y6 {2 V
C G, d, j* |0 f$ V+ O. }9 ?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的相关报告及其疫情演变之路
# X. U- f9 C0 G1 t
疫情最早的官方通报是在12月31日,当时武汉卫健委发布首则官方通报:发现27例病例,其中7例严重,初步分析系病毒性肺炎。
之后的1月3日,武汉卫健委发布第二则通报:截至3日8时,共发现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44例,其中重症11例。病原鉴定(包括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培养)和病因溯源工作正在进行中,已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感染等常见呼吸道疾病。
1月5日,武汉卫健委发布第三份通报:截至5日8时,武汉市共报告符合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断患者59例,其中重症患者7例。已排除流感、禽流感、腺病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呼吸道病原。病原鉴定和病因溯源工作仍在进一步进行中。
1月9日,新华社披露,病原检测结果初步评估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表示,专家组认为,本次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例的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
1月11日,武汉市卫健委在第四份通报中,首次提到,在“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原体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之后,国家、省市专家组立即对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诊疗、监测等方案进行修订完善。这份通报显示,武汉市卫健委组织对现有患者标本进行了检测,截至1月10日24时,已完成病原核酸检测。国家、省市专家组对收入医院观察、治疗的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综合研判,初步诊断“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其中已出院2例、重症7例、死亡1例,其余患者病情稳定。
1月12日,通报称,1月11日0~24时,武汉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4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 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1月13日,通报称,1月12日0~24时,武汉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 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
1月14日,通报显示,1月13日0—24时,武汉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无治愈出院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另外,泰国报道1例来自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
1月15日,通报称,1月14日0—24时,武汉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无治愈出院病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报告。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
1月16日,通告称,1月15日0-24时,武汉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治愈出院5例,新增死亡病例1例。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1例。通报称,死者熊某某,男,69岁,2019年12月31日发病,2020年1月4日病情加重,转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入院时患有严重心肌炎(心肌酶达到正常值20倍,心电异常);肾功能异常;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胸部CT提示肺纤维病灶及胸水、胸膜增厚,考虑有肺结核、胸膜结核疾病,于1月15日00:45因抢救无效死亡。
1月18日凌晨,武汉市卫健委连发两条公告,1月16日0—24时,治愈出院3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45例。另,泰国、日本各通报诊断1例来自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目前,泰国诊断病例正在住院治疗中;日本诊断病例已康复出院。
1月19日,武汉市卫健委凌晨通报,截至2020年1月17日0—24时,治愈出院4例,新增病例17例,无死亡病例。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62例,已治愈出院19例,在治重症8例,死亡2例。
7 O" _: h$ m% U0 k: M( |

本图源于网易新闻
B" D- V) z. d: W; o
& b) I! S/ S& m2 u; }6 `6 Y- i& [! Z/ ~, r' o+ j) Q5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