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孙光荣大师:《融合:健康服务阵地战》
曹东义 发表于:2019-5-14 19:30: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94
融合:健康服务阵地战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2019-05-13 10:14

4 `& k; l, j, E: E# l6 g% M! Y7 s4 F% D

7 T# s+ h3 s  ], J. e  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是自古以来能够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就是主动地、广泛地吸纳、消化、融合当时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中医药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中医执业者历来需有较高的知识素养。《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指明研习中医药学需要认知、了解、掌握天文地理、人事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上·十剂》中也同样强调:“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这正是因为中医人看到了医药学的复杂性,才在中医药学体系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围绕心和身、未病和已病、医和药而思考宇宙、自然、社会、精神、意识、思维等与生理、病理的关系,故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是我们参悟中医药学的必备条件。中医药学在千百年传承的历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儒释道各家先进学说,融汇了天文、地理、物候、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博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智慧,采纳中外天然药物,共铸一炉而成为治未病、治已病的百科全书。在当代,更应该与现代医药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相关学科融合,这是中医药学发展壮大的必然模式。由此,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3 ^2 f/ d! @
  有目共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条件的丰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取得了不少突破与进步。但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受到过度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模式西化、学科分化的阻碍,产生诸多不是“融合”、反而是“拼凑”“割裂”“对抗”“排斥”等的不利于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现象:
) g: Q4 [' y+ D$ b, j  一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碎片化。这一现象源于中医学科的过度分化。本来,学科分化是源自学科发展需求和社会实践需求而必然产生的、无可厚非的现象。然而,中医学科的分化既有实际需求的正面,同时也有刻意模仿西医模式而人为划分学科的负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同时也为其传承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不再系统地掌握中医药理论知识、思维方法,转而针对不同分科构建局部知识体系,于是有不少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于中医学的掌握呈现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现象,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中医药学科体系,致使中医药学传承出现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的弊端。6 n& ?3 {8 ?5 D& `0 ]
  二是过度的专业化。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碎片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医药学在不同领域的过度专业化。专业,原本是应当具备的学科素养,但如若“过度专业化”则必使中医药学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失偏颇而违背学科特质地各自走向极端。中西医学是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背景下产生的。从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到临床诊疗思维模式,中西医学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风格,也各具特色和优势。由于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华文化萌生和发展的,是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亿万人次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察和辨识的维度主要是功能的、动态的、宏观的、整体的,而不是结构的、静止的、微观的、局部的;不是“病”这一生命现象,而是“人”这一生命主体。所以,中医药学是立足“整体观念”为特质而构建的独特医学学科体系。无论学科如何分化,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内核应当是中医药学应用及研究的宗旨及主要方向。但过度的专业化使中医药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及研究过程中日益丢失了特色而逐步趋同于西医学,违背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而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优势,这显然导致了中医药学应用与研究的管中窥豹、舍本逐末的弊端。
, _0 j' G* z$ X! s# M; J2 h  三是过分的西化思维。在研究领域,适当引进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思维模式,对中医药经典理论、思维模式、方剂药物展开研究是现代中医药重要研究方式之一,也是必要的方式。但显然,基于西医学的强势影响,目前中医药科学研究已经呈现了过分的西化思维及极端的自然科学主张倾向,西医学所依托的自然科学研究手段几乎全部成为了中医药主流科研方式,因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科发展过程中人文、社会、哲学等重要学科成分。没有穿上合脚的鞋就迈不开理想的步,最终导致中医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展缓慢且硕果难显。无疑,过分的西化思维造成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的弊端。1 I7 u* G3 G: t9 Y2 r# H% \
  四是不合时宜的排外思想。虽然一方面诸多过度、过分的西化在不断蚕食、弱化中医思维,但另一方面在各个学科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反观、反省中医自身,亦有不少同道对其他医学或技术存在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和主张,对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抱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陋见而不认同、不学习、不融合,这就更使得中医药学科深受其害而举步维艰。须知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必定是唯物辩证的,当学就要学、当改就要改,“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究其实,不是穿上汉服就是张仲景、不是穿上唐装就是孙思邈,如若张仲景、孙思邈生活在当代,也一定会珍视CT、B超、X光等这些各国大工匠发明的、通用的、实际上是望诊延伸的仪器的检验结果,区别在于“张仲景、孙思邈”们一定会运用中医思维来分析、应用这些检验结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我们部分中医人的自我封闭,同样导致了学科的自我弱化。真正的强大与自信正是在于包容、学习,而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正是中医学古已有之的学科品格。医学的复杂要求我们不能各持执念、画地为牢,而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否则,这种不合时宜的排外与“闭关自守”,势必造成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夜郎自大、夏虫语冰的弊端。
0 M. N! {. T6 O0 R' y) D  五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中医药的五种资源优势,完全适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现在还有不少省市用于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有不少省市将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据悉,湖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中医药千亿产业链的宏伟计划。但是,作为中医人,还有许多同道仅仅将中医药局限于诊疗应用,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药跨界融合的潜在优势和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应该看到,农业、林业、旅游、养老、信息、文化等+中医,即“N+中医”,就更能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就更能有利于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就更能有利于拓展中医健康服务范围,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中华文明复兴。
! ^" M2 |( J2 T7 _$ P  由此观之,中医药学科发展之融合不仅是回归学科本质的必须,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如何融合?首先需要我们在三个方面思考与认知:
4 F7 F- o; A6 A+ i% ]) o" B* E  一是审时度势。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一直是中国哲人、医人重要的科研方式之一,只有审时度势地辨清当今时代之特色、社会之动向、世界之格局、人民之需求、健康之动向、疾病之倾向、自然之变化等,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实现融合。; O) ^. l+ x" g4 W# \
  二是博采众长。汲取一切为我所用、用之有效的手段、技术与方法。惟有诸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汇集交融,才能尽可能的追寻医学本质、探求生命真谛、破解健康密码、突破疾病预防与治疗之桎梏。因此,凡是有助于解决医学难题的,我们要全面学习和吸收,凡是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我们更要大胆借鉴与融合。
2 T' O/ ]3 o$ x6 ]- y( F  三是大胆设想。21世纪,借由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成为一个更需要、更易实现想象力的时代。对于生命健康的探索不亚于对于宇宙的探索,古代中医先哲的智慧及其对于人体生命的想象、推断与验证为当代中医人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在学科传承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努力求证,才能从思想上促进中医学不断地融合新知而获得新时代的进步特征。
$ |! D9 v2 z! Y! F  当前,应如何融合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 \( e: \' I1 U2 U& e+ l
  一是医学融合。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医学与西医学乃至其他医学必然不再是、也本就不应该是针锋相对的医学阵营,而应该在不同医学领域、疾病方向以及健康行业中逐步摒弃成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携手并进,才能够不断攻克健康难题,共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且“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因此,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才是未来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按照行业现状,可以在真实、有效案例的基础上甄选一批难治疾病,设立联合攻关的专项,研制中西医协同、多医学(包括少族民族医药)协同的融合治疗方案,定点试行,取得成效,再逐步推广应用。1 ~5 `) H; w) ]3 o0 k( N
  二是技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显然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中医药学在强化自身独特技术的同时,至少应积极追求和实现七个方面的融合,即融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融合现代科研技术手段、融合当代教学多样手段、融合通信传播新兴手段、融合产业拓展精准手段、融合市场推广实用手段、融合文化传扬创意手段等,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学科的繁荣发展。按照行业现状,可以进一步发掘、整理、提炼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比如扁鹊的“写影”的诊断技术就已经失传),融合现代科技、包括西医现代诊疗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立项、逐步开展中医四诊、中医外治等诊疗技术的研究,成功一项、试行一项、逐步推广一项。
: u% t- ~+ M9 p9 }) A  三是跨界融合。医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健康服务,与人民大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任何门户之见最终都是“自戕”而没有学术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人民生存、生活的刚需,更要广泛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这就是所谓的“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医药服务可以参与民生所需的供给侧改革,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村扶贫、创新创业等各种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中医药学下沉基层,才能真正接地气、惠民生。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畅通途径。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支持建立了数十个海外中医药中心。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医药的产业链长、融合度高、新业态多、拉动作用强,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按照行业现状,可以立项选点,吸纳多学科和社会力量,开展“N+中医”的跨界融合研发,以中医药科技主力军链接养生治未病、青年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智力保健、视力保健、生育力保健、健康养老、美容健身、健康旅游、中药种植、中药研发、健康食品、医器产品开发等诸多领域。
2 W" v. Q% G  R5 l( `8 |1 A  四是文化融合。中医药学作为兼具科学性、社会学、哲学性的学科,文化始终是其亮点。可以说,中医药学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也是融入了各种中华文化元素的学科,可以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地加以利用,形成中医药包容开放的发展新格局。在世界多元文化研究发展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善于汲取不同文化的滋养来充实中医药学,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行业现状,可以继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中药环球行;加强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立项选点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巩固、发展“岐黄论坛”“岐黄新声论坛”;建立传承、传授、传播的中医药文化国际轻骑队,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前行。
, M5 d( Q' n. f/ O& L$ W: C  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中医人应主动积极地在文化、医学、技术、产业等诸多领域寻求多方融合,这就是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阵地战,也就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二大攻坚战。(孙光荣)! {! @1 q$ @3 ^, t& N
[ 责编:武玥彤

4 h/ x( B: a7 b6 n

/ }1 K( U! Q8 t; ?! V% n% b) g6 {8 z) R9 o
9 q9 g  _/ l: P5 ^) C/ v
2 x5 W1 B7 Q* \+ X
. n# T/ }7 Q0 Y  B5 Q3 ?#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5-14 19:37:19 | 阅读全部
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③】6 C: O3 T! ~+ f! P
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9 J+ ]6 A  Y! N- M7 B
时间:2019-05-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孙光荣
2 o6 k' h# A+ r# x, K' U2 O. n  纵观历史,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在世界创新的舞台上中医药学也从未缺席。所以中医药学能够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从而生机无限、大有可为。7 L" Z; ~- ^0 ]6 G" D% b. B  u
0 @; T9 @8 M% f9 R! b1 g1 @
  历代典籍及先贤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均重视宏观体察、整体思维,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从而促使该学科在发展中能够屡屡契合时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如仲景先师立足临床而大展六经辨证之精妙;宋金之际为消除《局方》温燥之弊而产生了河间丹溪的寒凉育阴诸法;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明代薛己景岳诸家立足脾肾而善扶正气;清代叶桂吴塘诸贤突破伤寒而专擅温病等等,包括古今各中医药学术流派也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无数事实证明,中医药学一直在继承中不断扬长弃短、不断拾遗补缺、不断创新前行。& b# ?9 M, ?- ?" N4 A" w; N- ?" s

/ z4 n# y! _- {+ E; }! y1 H& Y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2 D0 Q# ?( l. O. E; b/ D3 G" r/ u, w  G- n  k! z0 }+ @% L3 w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中医药学的创新绝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真正体现中医特色、遵循中医学科本质与规律及有益于发挥学科优势的创新,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 z/ K5 e+ n1 G. L, |; C7 B

/ }% L5 ]5 b& C2 T, R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任何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发明与创造并不能脱离实际需求,任何科研、医疗、文化、学术的成果、产品及技术创新必然是要满足学术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真实需求,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7 |. T0 w% _- z. n* h5 y! p

- u/ X, S: Y5 ^5 f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重大项目需要几代人的接力才能完成心愿、创出成果,甚至个别项目最终收获的不是胜利果实,而是留给后人的教训。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忌出现 “潮汐现象”,以往中医药古籍整理、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食品研发等,都出现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带来的是学术发展的停滞和宝贵资源的耗损。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不管风吹浪打地沉下去,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C) {% b8 ~/ ?% S- {  o

: G# D" w4 |) Q& V) \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创新的目的就是谋求学科的大进步、大发展,就是追求思想的升华、理论的突破、技术的变革,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或翻译。因此,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抱负实现创举,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填补空白,才能够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2 _( y6 A; R6 A" S6 ^( v) c. G' l

8 B+ V- i4 A5 N  k7 b9 t4 B7 t  对于中医药学这样一个传承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不断探索前行的学科,依然有诸多领域值得我们努力发掘、不断创新:( t* P" D, c# c4 ?

8 u) i$ ?6 _0 b( \  一是创新管理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纳入了政府管理体系,扶持、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树立了保护传统医药的典范,其功德必能彪炳千秋。但70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始终难以解决两大管理难题:一是长期“多龙治水”,中医、中药本是一体两面,实际却分开管理;中药的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又分为多头管理;中医文化、中医教育、中医科技、中医临床等等又各有所隶属。3 X& m3 ]" g: X  x' s6 o* ~

# K+ F7 p- T+ r, n( o  近年来建立了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协调各方、统一部署的成效,但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此起彼伏,“一个拳头始终难以握紧”;二是长期“上盛下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中医药事业管理却始终难以自成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市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包括省市管理局、管理处、办公室等等,连名称都未能统一)只是业务指导关系,而非直接领导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省、市、县的中医药工作不可能做到如臂使指、令出必行。要集中力量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持续打好传承、融合、创新三大攻坚战,就必须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寄望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尽快创新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
3 t: d1 W, U! D/ F- l6 e4 Z2 F2 f: _" h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秀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实践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至关重要。9 M6 o9 i% ~- N# X: h, D$ |/ L& {
8 R) M& Q. A' A) r7 K7 t
  要加大完善和改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各层次、各类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中医药名医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为主体,结合毕业后教育、全国优秀中医(临床、基础)人才研修等继续教育,形成终身教育模式,并进一步把中医药学独特的师承教育融入、贯穿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坚决、合理、充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任务,要让“一考核、两备案”(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的该法三大亮点闪现出新时代的光彩,壮大基层中医队伍,并建立层次清楚、类别多元、多方参与的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在人才建设上真正做到“坚持中西医并重”。
0 _* ]" f, _, W$ k- o4 f
8 A, S& X; [. M% l$ J5 d9 w2 N4 |  三是创新中医药临床实践体制。立足实践、依法临床是中医学赖以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中医、传承经典、师徒授受最终都要回归临床, 服务临床。为此,国家多次颁发文件要求提升医院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0 v5 l. L' P; I6 y' _4 K1 r* ]0 o4 G  B
  当前,已经具备条件创新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培养与提高中医药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面对未来,我们还要充分预见到“分证执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证者,只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具有西医执业医师证者,只能提供西医药服务;具有中医、西医两种执业医师证和具有中西结合医执业医师证者,才能同时提供中西医药服务。这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医药卫生管理惯例,有必要从现在起用十年至二十年的时间试点施行,让所有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专业知识技能的贮备、医学行为的准备、“分证执业”试行期财政补助、医院诊疗业务管理调试。
. c& ]6 v7 A  `1 X4 J
- S# P: I7 H( E1 Q1 s: l  四是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勇攀医学高峰,努力攻克人类医学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这既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通过深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在确定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遴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制定中医药自身的准入、验收、评价标准,采用竞标、委托、跨界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研究方法,攻克高精尖难题。3 w7 J# |( Z# [
8 q1 k1 ]) a0 S- Z0 h8 b6 G/ U
  当然,创新必须取精用弘。在守本固基的前提下,对于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也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更新,但不能全面作战、遍地开花。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理法方药”四个基点上,即中医理论学说创新、中医诊疗方法创新、中医组方模式创新、中药剂型与给药途径创新。一方面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相结合,探寻契合学科本质、遵循学科规律的中医原创科研方法,促进中医药创新科学研究;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历代以及当代中医名家临床案例按照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的辨治程式建立数据库,搭建临床、科研创新的共建、共享信息大平台。- Y" P* r* ]/ F3 F& ]% m

! G$ K0 }; c8 `8 n4 O  五是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目前是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在逐步释放,应努力推动我国卫生发展模式从过去的只重疾病治疗走向对于人的全面健康管理,创新并推广新的医学理念。我们要大力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实施其提出的主要任务,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性的构建起覆盖人们“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蓝图中的新篇章。* t' m  O: J3 C. `
' p$ ^1 _4 \$ z
  六是创新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的技术手段。中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基本建立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中药工业龙头企业正向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部分,还特别提到要推进绿色发展,中药产业也必须、必然、必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国家对保护开发利用好中药资源提出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等。关键是要拥有高质量的原生药材,这就必须兴利除弊、顺势而为,重点必须放在土壤改良、种子保真、种植改进、采集依时、仓储保质五个方面,我们应该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创新技术手段,走出、走实、走好中药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K. q+ E# G, T$ T$ r! J

. Z' r( ^: y( ]1 A* W  七是用创新驱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当代疾病谱由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向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为主转变, 医学模式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革新,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已经走向追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四个方面健康完美的大健康概念,于是以整体观、系统论为核心的中医药学就越来越受到当代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医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 L0 ~# z) X( l( n) L2 y6 F

( x: \9 @, `$ L+ \! H2 R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通过“政策沟通、资源互通、贸易畅通、科技联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这是中医药学走入国际舞台、与现代医学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契机,可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对准当前人类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瓶颈和挑战,把握国内国际发展机遇和现实需求,通过创新的政策实施、资源分配、惠民工程、科技手段及贸易方式,驱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现代医学体系建设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案。
) t# l! X8 W1 W# K1 O  [) i+ l5 M) w: I/ C
  我们应该认识到:“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药物研发,中西医协同实施重大疾病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同时,还要认识到,对于中医学这样一门首重传承的学科而言,创新也需要规矩,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而不能假“创新”之名而行“异化”之实,以致买椟还珠地丢失了“瑰宝”、丢失了“钥匙”。如果说传承是维护根本,融合是开拓阵地,创新则是增强生命力。中医药创新,实际上是中医人知行合一的持久战,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三大攻坚战。7 R* V0 P8 V) L. X

4 n) }6 D, {* N4 _$ Y& _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大力促进发展中医药事业,当代中医人生逢盛世而任重道远。在这新时代,走上了新征程,就一定要走稳、走深、走实每一步!让我们同心同德,坚持打好传承、融合、创新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让中华原创的中医药学根深叶茂,让中医药事业发展惠泽万邦。(孙光荣); ~1 Z  k1 m9 P/ o5 ^

, d' M* O$ x. c. |6 t1 K2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5-14 19:38:45 | 阅读全部
【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①】, s0 A: O# r/ w1 M- U7 x' B* H; l: D
传承:中华文明保卫战5 K9 N6 Q" S0 P) ~
时间:2019-05-0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孙光荣
+ A+ W  u2 X# u8 E4 w  编者按:万古基业之振兴,必出自雄才伟略之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思想宝库,引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奋起前进。
! u$ B  R7 Q9 i2 O& \! |/ _8 G2 q; i; A1 l2 f: f' [' ?% \" y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是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首要重任。
# {* k4 D& @/ K" r; N
/ q0 J$ \1 f! b, y" x) f; ]  国医大师孙光荣坚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密切结合中医药工作的实际,提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三大攻坚战——传承、融合、创新,并深入阐述其旨、其理、其法。今起分三篇连续刊登。
9 T7 s3 \, p$ f* a7 H2 M
9 E. V, o! P- k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的重要指示,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发现其关键是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时代的五个总概念,这就是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定海神针:# W4 \. S0 G  B8 \, Z7 p4 k

7 y- @  V! |# `+ B2 Q8 z$ T  一是对中医药学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总界定——“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p( u  S9 M8 H& R9 {
* k+ A$ V' r, @0 j2 S
  二是对当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形势做出了总评估——“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 v9 F  r( f' a- `; A( K6 ^/ S( x$ e
  三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总方向——“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 z$ [' n) }# a! c* \. R. r0 c: H. |3 Q% |) x- a+ M( t! k
  四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总任务——“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 @& K* _7 K" }7 l8 X
+ j6 _9 F) O& k7 z2 ^$ b  五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示了总思路——“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5 S* _/ g. V: O2 E2 C0 T& u/ E  F+ J+ s: u, h" _# K& R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了国家战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统筹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人大通过、习近平主席签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向世界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19年国务院组织有关部委开展了中医药工作实地调研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具体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关注深度、推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引领着、标志着、督导着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迈开新步伐。
2 c' S1 C/ B9 y5 v* u1 ?7 ^+ g- P& O% G  @1 t$ D6 {) W( w
  中华兴,中医兴;中医兴,中华兴!新时代的中医人、中国人,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学懂、弄通、做实”,为振兴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勇于新担当,敢于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是因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体现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大有可为。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必须“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传承、融合、创新必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一定要同心协力打好这三大攻坚战!关键点在这里,难点在这里,发力点在这里,着力点也是在这里,落脚点还是在这里。
3 \. N2 a6 p+ V5 c+ ^% _+ W; y: }) l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医药学之所以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丰厚精纯的诊疗技术,具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的五大特色和“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六大优势,是因为中医药学具有壮实的、深厚的、牢固的“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维护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理念与方法,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文献和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经验之中,这就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取之不竭、推陈出新之源头活水。* ~& F" K  `8 b  O7 O. @

) }) b5 }* F; M5 P5 x  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中医药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强调传承,其根本原因有三:( q2 L9 n- A1 i4 u$ w9 C# Z( s
/ I: c0 x: l& U; N7 T" D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稳固。中华文明开启于上古炎黄,世世代代继承发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之中华文明六大核心理念,深深渗透在中医药学之中,一以贯之地、相对稳定地延续,经世累积,形成了博古通今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医药学智慧,跌宕起伏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生生不息,惠泽世界,伟大恢弘。所以,中医药学既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唯有传承,才能培元固本,牢牢地保有这条“根”。0 ?+ p) o( {& A# @0 _

# j9 i+ ^* d: [9 h+ a( x6 `  二是学科形成千锤百炼。历代中医药先贤很早便意识到医药学的复杂,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关系、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协调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博弈辩证关系等等。因而,面对高深莫测的医药学问题,中医药学讲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追求尽可能还原医药学的本真,在不断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进程中,汇聚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累积历代中医药学家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因此,传承就成为面对、破解医药学难题的汇智聚力的最好方式。唯有传承,才能使中医药学闳中肆外、源远流长。
# F7 H9 f3 \7 v$ `
) f+ T0 y, K6 M  三是继承方式保真务实。中医不仅在临证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辨证论治,在学术继承上更选择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著书立说,将源自临床实践的真悟、真验、真知以人为载体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学术经验传承方式,使之保真务实、代代相传、源清流畅。唯有传承,才能延续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技术、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6 p6 r8 X4 R9 N5 g
! ^+ i: r( ~4 ^( b
  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叫做中医,也就没有中医。故曰: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图生存、谋发展之根本。- x: A0 P, h0 H' u$ m

7 J! Y% C  I% ]1 a& D  我们还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进一步认知: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优势的医药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理念,既可用于临床,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救死扶伤,亦可用于治国理政,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民富国强。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范例,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历经千百年传承能在医学临床中经反复实践而效验非凡的最佳证明,是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科学而又反哺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由此使得中医药学立足于医学实践而又能启发施政、启迪文化、激发智慧、开拓思维、修养德行。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之代表性硕果,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之钥匙,唯有坚持传承、大力传承才能最大限度地继承与发掘中医智慧,也才能尽可能深入、彻底地继承中华文明、保护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所以,传承中医药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
$ Q! e' W: i& l  p2 I! A4 r, A! e  Y$ h  M
  传承,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本源,是发展的根基,是事业的命脉。主要可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学的传承:
6 x6 I! q, r5 u6 N7 E& Q& x0 w
  一是加强中医医德的传承。医学发乎仁心,“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更是每一位中医人的立足之本,是我们传承中医所不容缺失的初心,是中医践行不能丢失的魂灵。因此,可以探讨、制定、宣传、试行、考核《中医医师规》,将“大医精诚”的中医医德传承到全国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生产机构和全体中医人,防范、杜绝假中医、假中药,防范、杜绝借治病救人之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天怒人怨的行径,进一步改进、改善中医药行业的生态环境。使之立新规、树新风、展新貌。5 m0 t& I$ A: q" z6 `

/ a* {! c7 e- w' Z1 l0 u  二是加强中医医道的传承。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学问至高的智慧与规律所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藏经》开篇就指出:“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在传承中,只有追求道之所在,才能大启哲思、洞开智慧。因此,可以试行进一步发掘、整理、提炼中医医道的实质内容,加强集中轮训、跟师学习,强化文化修养和医道修为,使中医人将中医传统的“燮理阴阳、调平致中”冶炼成为全体中医人的思维模式,不断强化中医思维的传承。使之启医智、铸精神、显灵光。- {' T3 ]. `# v6 D- E/ M6 Y
3 E, s3 A5 r1 J9 r3 M( l2 u3 ^
  三是加强中医医学的传承。在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中窥测古人的学习智慧、感知智慧、研究智慧,由此来传承治学方法,体悟医学思想,这是中医人提升学识、钻研学问的重要法门。“我国的医药典籍博大精深,要做好系统挖掘、整理和利用,对散存在国医大师、老中医、老药工手里的中医药精髓进行抢救式保护”。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在高等教育中提高中医药经典理论研读、经方应用传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比重,使全体中医人真正掌握“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医药学思想的精髓,真正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真正能够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辨证论治,真正能够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而不是挂着中医的牌子、不走中医的路子。使之求本质、循规矩、彰特色。( E+ H5 O6 t4 _

# S" L7 N4 D* J  四是加强中医医法的传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中医有中医自己的“规矩”、成的是中医自己的“方圆”,中医通识通用的药从方用、方随法出、法因证立、方证对应等,就是中医的立法组方的规矩。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发掘、整理、传承、科研、验证,建立中医本身的规范、标准、治法、治则,使中医的辨证论治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试行分科、分批重新审视、修订、重建各种中医的规范、标准、路径,探寻契合中医本质、符合中医学学科规律、彰显中医学特色优势的真正范式,而不是模仿、套用、攀比西医诊疗、科研、评价模式。比如,仅仅是提取药物成分并不能全面代表中药的性味功能;任何一个经方、时方、经验方也不是仅仅适用于某一种病证的治疗路径;任何一种疾病在各个病程阶段中也不仅仅是同一个“证”。所以,中医必须有中医的“规矩”,这如同绝不可用酿造威士忌的标准酿造茅台酒,也绝不能用研制巧克力的规范研制茯苓饼的道理一样。我们必须明确:创建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范式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便于形式主义的管理;创建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范式目的之二,在中医药领域是为了国际向我接轨,而不仅仅是为了我向国际接轨。使之守独立、探新路、求良法。
( U% Y' k! R/ ~/ e4 R8 u; ]; {; A. C3 w* t# Z7 j& f+ y* W, w$ Z3 U
  五是加强中医医术的传承。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但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是遵循指导诊疗的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是医学实践的精髓,是中医在不同时代、不同气候、不同地理、不同环境面对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诊治的指导性纲领,是中医人医学实践过程中必然遵循之圭臬。因此,可以在现代中医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使古代名医和近现代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技术、方药以及传统的、优秀的中医医德、医风、医术、医文能够真正做到后继有人;同时,大力、深入普查各级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及各企业的优势中药品种,利用大数据分析、综合、归纳,遴选出国家级、省市级的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与“岐黄工程”等专项对接。使之承血脉、树典范、明优势。3 h% d( A6 @3 \4 x! q

) ^$ ^8 |% Q. L& E4 ~  六是加强中医医器的传承。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实践应用之工具。中医药之器即是中医学医疗实践的方药技术与器械,是每一个中医人临床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利器,是践行中医药学的行为体现。因此,可以通过科研,在发掘、整理、验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对中医诊断、治疗(特别是中医外治的器具)、中药各种剂型、少数民族医药的特殊诊疗器具的制造方法精研、传承。使之续古器、创新器、利医术。
, ]+ [" R; F3 e6 k/ C
4 P, u# @0 \9 k8 X6 S. L" r- a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而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只有发展好,才能利用好。3 j+ V! V/ N' U8 |: d4 n, N

8 v6 B+ A4 q) N5 U5 U5 s. g  毋庸置疑,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传承是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前提,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因此,中医药学传承,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核心工程。说到底,中医药学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保卫战,也就必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一大攻坚战。(孙光荣)  t2 |) K1 o4 L/ B4 p$ w2 G
; \! r; Y, A) v, r*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