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燕赵中医·名家讲堂]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七讲-语音文字版
水SQV 发表于:2017-10-30 22:11: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556
                   曹东义教授讲座   吴媛媛医师整理
9 G+ _! W: G, A5 Y6 g! R- Y, R& j2 a/ g' k
    主讲专家: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批师带徒指导老师,1958年出生于河北衡水市仲景村,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燕赵中医药丛书》执行主编,《中医药与亚健康》杂志主编,《国医年鉴》副主编,《河北中医药文化》杂志副主编。主持省和国家多项课题,发表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2部,文字累计300余万。  K: A  o! F; l9 Z
    “曹东义说仲景·第二十七讲”主要内容:
7 G9 \2 a2 h1 d* V% a0 r8 V6 t) E: m; N* f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9 b/ Q8 _; R8 M4 ]+ n; \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 U# p* ?+ V: `8 ~! G. e" ~. U
    桂枝人参汤方 1 o1 o# V1 ~) o) `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0 E0 ?: j) B  F) u7 B2 ?/ T1 A6 R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8 C2 V/ m* Z5 r8 G3 k9 Z* |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X8 V4 i& G  z$ Y2 `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 q2 Q* k4 F% g8 `) O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3 m2 e7 y- [6 W; m0 G0 ~& b! P- ]    瓜蒂散方 7 M. M/ t# g; W8 p6 Q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 l1 m. c* B, Z& T; c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5 u, {/ ^5 v) S% z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 T( r, N! t3 H6 r( Q0 |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 g/ r5 x, Z1 |. |5 @/ O( o0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7 m5 G2 y* r) [! y3 F6 y* c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5 `/ x5 _; e" r- n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4 U: @/ M1 i0 {( ^, a: M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W3 P/ b0 S6 T) ^9 v$ l. }" l    黄芩汤方 ) u! J& @" h( M+ C6 |& ~% a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3 G- D. M  g5 V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 u0 n9 b0 N! T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7 V$ _( N4 O- i6 _! E: Y
    黄连汤方
- b. V3 E  n$ q8 E$ [2 w: ]3 B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9 n" u  P6 O( u  m8 {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1 z, w5 N" X6 e' o9 D) p2 @9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 r- a8 _6 G! ~4 b! R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 Z9 B7 k1 U/ }! U& V# Z    桂枝附子汤方 9 D+ v& o$ V. F0 J& G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X- k% a/ I1 t; a6 k8 }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9 t! M! I$ q7 C  S$ D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 p8 |! y4 k* N% Z$ I    甘草附子汤方
7 T# t' ]4 \5 b2 J) F4 I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 \* U/ y0 j4 d/ l5 g' G8 |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4 ?5 l& {( r6 @7 q, w9 L* \, Z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 O  j5 M0 S5 c4 L+ o
    白虎汤方
. T, U! W: x. X8 d, Z/ c, g    知母六两(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 粳米六合(味甘平)
+ {3 S) N) t1 {1 T( \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0 `( z/ p" c  m4 v% P5 N3 I- m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之。
$ @9 Y9 Q+ D1 T    炙甘草汤方
+ ]- C. G: q2 b, v6 p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人参二两(味甘渴) 生地黄一斤(味甘寒)阿胶二两(味温甘)麦门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3 \( U9 T  ^% Z5 q' H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 i% {1 ~* j* P% W( \( D1 x- q$ Z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名曰代阴也。
9 L# r, K- N. M' E( h. ]原文及音频链接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view&aid=7456 C! ~  k0 N# X( z5 s

2 W$ ~. |3 t$ \% n2 z3 Y3 O, B0 w# w2 U; M8 B,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水SQV 发表于 2017-10-30 22:16:29 | 阅读全部
上一次主要讲了泻心汤症,这些泻心汤它们共同特点虚实夹杂,寒热并存,因此治疗用的辛开苦降,补泄同用,和解脾胃总的思路。大黄黄连泻心汤,存热邪为主,服法开水滓,浸泡以后,不损伤泻下成分,泻下更容易,泡了以后喝,往往一个单纯的热结,没有寒虚,因此用大黄黄连两味药。其他的泻心汤,寒热并存,里面除了甘草泻心汤,没有人参以外都是有人参的,有些像黄连黄芩干姜,起到攻补兼施这样一个作用,寒热错杂,因此这里既有热药也有凉药,既有攻邪又有扶正,治疗起来是一个复方,附子泻心汤其实以热邪为主,加了附子,病人有汗出和恶寒,因此加附子是为了防止阳气过分损伤,以清热为主,用附子为君,是固护阳气意思。旋覆代赭汤其实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去了黄连黄芩,加了旋复花代赭石,就是噫气不除,容易呕吐,这里临床用的挺好,几个泻心汤有相通的意思。黄芩泻心汤也是这样。它们都是有相似的成分。治疗病症也有互相细微的辩证能区分,都是心下痞满,有人呕吐,有人腹泻,吐泻加心下痞满,就是共有特征,大家临床上使用的时候,可以自己揣摩,可以体会,下面条文,张仲景话风一转,说到了我们常用的方剂。* i8 H3 a0 d, f' p8 u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R2 O8 K$ \1 A! m6 t% k0 K
    下后,下法以后不可更行桂枝汤,下法都是里热结聚肠道。用下法,也可能表里同病,即使是有表邪,也不要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泻下以后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一般说,有热的时候,阳明经四大症,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出,要用白虎汤,这地方汗出的也不少,但一摸肌肤不太热,突出喘,和白虎汤不一样的,因此治疗用了麻黄平喘,杏仁平喘,甘草这几味药加起来,都是麻黄汤的主要成分,和麻黄汤不一样的是把桂枝换了石膏。去桂枝加石膏,是因为表没有热,里面有热,以药测症看条文,所谓无大热,肌肤无大热,体内还是有大热,因此这个病汗出而喘,这就是麻杏石甘汤。小儿肺炎,一般咳喘,有热都用这方,没有热有表邪的,用小青龙汤为主,这地方张仲景提出这么一个治疗方法。
' J$ A. D) e# g/ b# G  V7 t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太阳病外症没除,外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这些症没有好,有人反复用下法,多次使用泻下的方法,为什么用这样的方法,一般人受素问热论影响有关系。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有的人把日期看的很重,就用下法治疗。张仲景完全从症候出发,不是把日期看的很重,反复用下法以后,病人病没有好,产生变症,坏症。5 B7 i5 ?, F' Q
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7 C' }, s' s5 l7 x- a; K/ q- {% h* l
泻下以后,利下不止的也有葛根芩连症,还有其他的症,我们要看情况,张仲景给的方药很多,在这里面用下法以后,协热而利,热邪逼迫大肠,所以泻下作用和热邪一块走肠道,所以利不止,除利下不止以外,还有心下痞硬。又腹泻又心下痞硬,到底是用泻心汤,还是用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和泻心汤不一样的是它还有表症。表里不解,既有里症又有表症,里症代表心下痞硬和腹泻,表症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这样情况用桂枝人参汤。桂枝人参两个都是君药,除了桂枝,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就是理中汤,如果把干姜变成茯苓就是四君子汤。中药方剂加一味道减轻一味,名称不一样作用也不一样。
; j3 L$ U2 o- B6 Y/ Y+ H6 x" m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 白术三两(味甘平) 人参三两(味甘温) 干姜三两(味辛热)
- j( G( S) {2 @( I5 K8 F 理中汤治中焦虚寒,又虚又寒用人参,甘草健脾益气,白术健脾,桂枝解表。这个方药临床上很好用的方子,脾胃虚损的老人或产后,有外感,既有表,又有里,心下痞满和腹泻,可以用桂枝人参汤,既温里又解表。和半夏泻心汤不一样,是表里同病的情况。          8 Z0 q/ o8 C! k! }1 o. _: }7 y# V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先煮理中汤,用九升水取五升,往下熬,剩一多半,去一少半时候,把桂枝,加到里面,取三升,温服一升,白天喝两次晚上喝一次,煎服方法没有说去滓,肯定有滓,这里过程没有说。. ^' N7 c( T3 u' M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2 q( z8 f& S0 R- ~
这就是还是讨论的前面的泻心汤有关。心下痞,心下痞硬,伤寒大下以后,不光邪气内陷,还用复发汗,大下以后,用很重的泻的方法,一般用十枣汤甘遂泻,泻了以后复发汗,这个人学的不到家,辨不清是表症还是里症,是实还是虚。因此以药测症,一个方不行换一个。也有时候病家,有病乱投医,张三开了一个,李四又开一个。因此这些误治,可能是不同医生使用不同方法,造成误治,伤寒大下后,复发汗,造成症候不一样了,出现了这么多辩证。表在,恶寒,不可攻痞,痞是邪气入里,痞满气机不顺的临床表现,解表用桂枝汤,攻痞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按之濡,这时候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虽然在心下剑突下满的慌,方法吃的时候让其泻下,因为有大黄,吃的时候在里面和解,从肠道而解,往下走,大黄黄连泻心汤,煎服法有特殊要求,用开水滓,泡,不是煎熬,熬就失去性味,就受影响。% ]0 f* ]+ E9 q# |* Q8 y: G4 z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2 R' k& J5 u6 j    这地方也出现心下痞硬,少阳的主证。小柴胡汤四大主证,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大柴胡心下痞,痞满重了就硬,呕吐下利,上吐下泻,它的发热是往来寒热,一阵阵发热,虽然不一定恶寒,发热特点,是往来寒热的表现,所以用大柴胡汤,黄连黄芩大黄,和小柴胡不一样,要清里热。大柴胡汤的心下痞硬和半夏泻心汤是不一样,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有相似地方,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把生姜换成干姜,就成了半夏泻心汤,柴胡证和泻心汤症,加一味减一味就有变化,主治病症有区别。
' Y( k' g6 ]8 O! F5 ~1 G& n  _    病如桂枝证,桂枝汤症,发热恶风寒有汗鼻鸣干呕,头身疼痛这样的。3 T8 B1 J  J# v- K- j' L
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 d( @- S% `* Z% B) q" Y2 E
    也有的说寒读邪,胸中有邪。这病就是因势利导,其在高者引而哕之,就是用吐法,在皮肤体表用汗法,在下部用泻下,这里用吐法,是邪气结的比较高,气上冲咽喉,气顶着嗓子眼,不得呼吸,憋得要死要活的,像这样的人宜瓜蒂散,也有的人不用瓜蒂散,出现呼吸困难,可以用手抠使吐,有的用鹅毛一扫就吐,用瓜蒂散还得熬,还的做粥,比较复杂。  
# w, F8 k( L6 H/ L: K4 Q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温)  赤小豆酸温,清心火。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
" c8 N) w  G4 |  k/ G! T' G7 Q两味两个东西分别压碎,过筛子,用一钱币的药,一个铜钱大小的币,取下来以后,用香豆豉,来用这样的一升的十分之一熬,煮作稀糜,煮成稀粥。去滓以后,把瓜蒂散,温顿服之。用豆豉熬以后,取汁,一下子喝下去。7 ]9 d8 g5 s) u6 Y
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不吐的人再多喝点,一口吐得多,才不用这个药了。9 ?& t- T' r- |2 h" U
这里提出禁忌症。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亡血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妇科大出血,都可以用这个药。大家有没有这么个经验,这人吐得时候,呼吸都不能呼吸,这是一个反射,吐得时候呼吸能让人憋死,造成吸入性肺炎,吐得时候,不能喘气。像虚的人受不了这个,亡血的人,也受不了。虚人不要瓜蒂散涌吐,会有生命危险,用吐法的得强壮的人,经得起吐。5 w" U8 A6 |- x+ p, H7 e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 q1 Y7 s$ r' F7 o# g4 O# p0 v这个病没提治法,这是一个死症。和外感热病的痞是互相鉴别,这人不是外感伤寒病,病胁下素有痞,两肋胁下有个痞块,现在西医说的肝脾肿大,连在脐傍,肝脾到肚脐,这样可不是泻心汤的痞,这个痞是有形的,不是无形的气体热邪结聚在胸脘,而是真正的肝脾肿大,或肿瘤,大到了肚脐,很严重的病,不是血液病就是肿瘤或者肝硬化,像黑热病也可以造成肝脾大,疟疾晚期也有这样情况。
! j+ x  V6 ~9 ?9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水SQV 发表于 2017-10-30 22:17:11 | 阅读全部
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往往死症。
- G. z9 [. s: @& X肚脐以下叫小腹,两侧叫少腹,肝经络阴器抵少腹,这个疼除了小肚子还到外阴,阴部也痛,这病叫藏结,没有热症,属于阴,是死症。我们见到这样的病就不治疗吗,时代变了,张仲景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不管,会交代病人这病不好治,不是邪气拥塞中焦,心下痞满,腹泻呕吐,时间短,这人是素有痞,藏结,往往是一个死症。主要可以治疗的话用活血化瘀,经常攻补兼施,不用攻下治,孟老的用虎狼之药造成病人预后差,出现医患纠纷。
- e( \6 S3 ]! g) w8 C" [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E( M5 v* @8 y4 I5 @  V用了吐法,下法,七八天好不了,这病是热解在里,是表里具热,表没有寒气了。表里具热,一个口渴,舌上干燥烦。表热,一摸表热,不恶寒。体表有热里面也有热。时时恶风,这个人表气有虚正气不足,背恶寒,全身一阵阵怕凉,恶寒和头身疼痛不一样,有风则恶,无风则不恶,这叫恶风,欲饮水数升者,这样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四大症,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白虎汤是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四味药,加人参五味药。 3 }4 ?5 V7 o# X$ k# P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v7 g$ E1 ?! |$ U* ]如果没有背恶寒,单纯用白虎汤就行了,没有时时恶风,不用加人参,有背微恶寒加人参,用白虎汤即是大热大渴,脉洪大心烦。   + n2 s' D# L' Y- ]% Z+ w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 u8 s2 [7 `( n" V. I    表不解不能用白虎汤,表不解代表太阳病,发热恶寒恶风头身疼痛脉浮,这里也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不与白虎,表解以后渴欲饮水,无表症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配秋天配西方属于金。按照辅行诀里,大白虎汤小白虎汤,大白虎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白虎一叫,让人毛骨悚然,所以白虎汤清热力量强。临床不用白虎汤,用天然的白虎汤是西瓜,解渴清热,不过真治疗急性病,如重病脑炎,五十年代郭可铭先生治疗乙脑,就以白虎汤为主,治疗很多当时世界上病死率很高的乙脑,病死率达到百分之三四十,郭老用白虎汤,石膏为主,配合安宫牛黄丸,取得了90%以上治愈,这个经验卫生部三次派专家组到石家庄调查核实,在全国推广,1955年中医院成立时候,作为第一次表彰中医四项成果第一项,给了奖金一万。今年郭老儿子郭纪生,河北首届名中医,今天还在邯郸讲中医,我在底下听,也挺感动,白虎汤在郭老先生手里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而且给中医是不是科学打下很深烙印,因为当时政策是取效中医限制中医,毛泽东为此很生气,撤了两个卫生部部长,让西医学习中医,让中医进医院,办中医学院和研究院,一系列救中医的政策是不是正确,当时人们心里有疑问,郭老治疗好乙脑,而且苏联专家的乙脑在北京治疗不好,郭老去了以后治疗好了,当时卫生部部长听了汇报以后非常震惊,让郭老参加全国政协会,在中南海毛泽东接见代表的时候,部长领着郭可铭老先生,给毛主席介绍,这就是治好苏联专家的郭可铭老先生。当时毛主席说了一堆湖南话,郭老不明白,毛泽东说的最后两句话,表扬他的听明白了,说“了不起了不起”。白虎汤就有这么好的作用。03年,郭纪生作为64岁专家,到石家庄传染病医院治疗23例非典,也以白虎汤和麻杏石甘汤为主,这些非典没有一个死亡,没有一个有后遗症的,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给他发了一个奖牌,“复制乙脑立大德,自战非典济苍生”,郭老代表河北中医,再现辉煌,经方今用,值得我们学习。) C8 `& I) N* e& a3 g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1 V0 \& v5 p+ s( E6 h' X8 {. K6 ^1 S
    前面说过太阳少阳并病,合病同时发病,并病是先有一经发病,后来这一经没有好就传到另一经。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胃脘下硬,而且颈项强,三阳经过脖子要上去,手三阳手到头,足三阳头到足,都通过脖子,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时候,影响颈部阳气气血通过,因此颈项强,而且足太阳膀胱经在后面走。眩冒,不能发汗,慎勿下之,这大椎,肺腧和肝腧,针刺的意义,大椎在督脉,总督主一身阳气,肺主皮毛,通于肺,在膀胱经上,因此能泻肺的邪气,肝腧也在膀胱经,也能泻肝胆邪气,这时候不要用下法,前面说不要发汗,可以和解法,针刺方法。  
+ ?9 i/ P+ Q- q2 F* D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8 G  Y) ~$ i& }. m* W; |5 N4 A
这没有说发热恶寒浑身痛,光是一个自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应该用理中汤,不能用黄芩汤,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加黄芩加半夏汤主之,这地方提到太阳与少阳合病,有点表证。前面葛根芩连汤也是这个意思。
" y" X* r% h' [. |2 S7 G黄芩汤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V3 [. W/ [  b9 y  C这个方子是桂枝汤变法。桂枝汤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里用黄芩,可见里热重,太阳经虽然合病,但表现并不重,这人一下子离开表,表邪少,里热重,因此用黄芩汤,以泻下为主,芍药甘草能缓急,大枣健脾,黄芩清里热,解表力量不强。. v) ^% z  ?4 w% _7 t! ~; x! k7 V; d
煎服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1 Z& C3 ^( E: |
这里一斗200ml,煮取三升就是600ml,一斤二两。去滓,温服一升,去三升。日再夜一服。再是二的意思,白天喝两次,夜间喝一次,服三次。  {" v& Y3 G  p0 `, W' `
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5 ^% Y" x; Q1 F* X; l9 y% }6 Z- T
太阳与少阳合病,邪气不往下走,黄芩加半夏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加生姜温胃散寒,和胃止呕,温肺化饮,生姜有解表的作用。
+ v$ G1 a' b. r0 z; {/ h( O: y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这和前面的半夏泻心汤有相似地方,黄连黄芩七味药,这里没有黄芩,把桂枝加上。和半夏泻心汤不同的,都是七味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寒邪用干姜,有热气用黄连,正气不足用人参补气,甘草大枣甘缓和中,既有去寒热之邪攻邪的力量,又有扶助正气散寒的力量,桂枝解表。
, V! D: i6 a9 R. P3 V1 x) s9 ^: d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 z1 k+ {4 @8 T! w1 [. r    喝五次,取六升以后,白天喝三付,晚上喝两付,五升。至于张仲景怎么算的还是不很清楚。0 A  X  i* [( D) M' F; ]4 ?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 i. H. s) u0 r* L2 A6 a# w6 `$ d' u这和前面的痉湿暍不太一样,因为我看的风湿病比较多,中医说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里不是关节痛,是身体痛而且心烦,没有提到寒,风湿为主,这里有寒气,寒气还很重。因为我以方测症,别的地方附子一枚,这里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J6 E+ ^" Y. f
这五味药力量比较强。桂枝汤有相似吗,桂枝汤在辅行诀里说桂枝汤就是阳旦汤,桂枝为主,升阳之剂,应该用桂枝芍药,这里把芍药去了,加附子三枚。桂枝附子汤,芍药味道酸,是收敛,缓急止痛的,用附子温热散寒,散的力量猛,这里都是头身疼烦,不能自转侧严重程度,自己翻不了身,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里和桂枝汤症需要鉴别,只是加减了一味药,风湿相搏,湿气除了湿要么肿,要么重。伤于湿首如裹。人老是觉得没有力气,头昏沉,翻不了身,有湿气,舌头往往白腻苔,水滑舌,脉浮虚而涩,浮涩是濡脉,脉一摸没多大劲,是浮脉。临床上细心体会,就会不断提高认识。) ^- b) ^6 a8 p9 x& A6 t9 @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提到是小便无力,这是小便自利,大便硬,去桂枝加白术,脾虚大便秘结加生白术30g,效果挺好。接着上边条,有风湿不能转侧,用的桂枝附子,里面去桂枝加白术,解表的劲儿减轻,而且主要温脾阳肾阳,是冷秘,热气不重,大便秘结,去桂加白术,因为大便硬,小便通畅。
0 _7 D4 f# l& ^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 a" P2 n' N- ^9 k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 l0 u- G/ A6 ]4 D9 L( q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西医说是晨僵,关节疼痛三个以上,晨僵一个小时以上,诊断类风湿有几个主症。不是桂枝附子汤是甘草附子汤,它和前面的方子有连带关系,上头是桂枝附子汤,有桂枝有附子,这里附子两枚上面三枚,上面没有白术,这里桂枝四两。不一样去了生姜,加了白术,四味药。去了两味没有用姜枣,加了白术,用意还是治疗风湿,差别在于阳虚的没有那么重,因此附子用两枚,不是三枚。再一个说脾虚比较重,因此加了健脾白术。这个病人,浑身痛,不得屈伸,一摸浑身痛,什么病近之则痛。有个病叫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叫双风热,一开始发烧,发烧以后再发烧,小孩疼的厉害,不让摸,疼的厉害,因为脊髓脱髓鞘,叫脊髓灰质炎,不能动,是不是能治,我想有个症候不妨可以试试。还有怕风,身上或有微肿,张仲景用甘草附子汤,和上面方子有相似地方,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h( P5 o0 a) d2 ^$ @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t: U4 Y$ \& v" c  P) ~+ V" X本来想着,一般的人温服一升,一天三次。如果能吃饭,服药以后微微有汗出,湿和寒气都走了。服药以后微微有汗出,有缓解,要是服了以后汗出而烦,要减少用量,影响脾胃,尚书里面说,吃药吃的人晕乎乎,脚丫子凉,关节痛,这病才能好,这里是附子中毒表现,大家要小心。有人吃附子几百克,量很大,远远超过张仲景用量,比方火神派,要么煎服不得法,有人耐受量小,有的人心烦意乱,这个往往是心率失常,会造成中毒。这里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少量服用,不要太多。网上有些火神派信徒,非常推崇附子,把附子用量炒的挺高,有个不好的说法叫去病反应,喝大量附子以后,晕的心里烦躁,说这是排病反应,这是正常现象。我想咱们要是谁服了附子出现心烦眩晕,一定要停一停,有时候喝多了要出人命的。李可先生用附子很多,他自己没有中过毒,但他抢救过三例附子中毒的病人,说明并不是喝附子安全,一喝就没问题,开会的时候,广州问过李可先生,李可先生说,只要是辩证对了,用是没问题。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害怕不敢用,也不要乱用,遵循张仲景用药法则。我们查文献里面,用附子比较好的是张仲景。有时候三枚有时候两枚。这里煎服法值得重视。  # {8 f! G- Q7 b( _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 J8 b' A2 ]% p5 P" }1 j这里表有热,里有寒,历来注家觉得这里有寒有问题,应该里有邪,里有寒不能用白虎汤,里寒的人。白虎汤四大症,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出,使用白虎汤。而且秋天凉了以后白虎汤慎用。我们介绍郭老的白虎汤用的很好,脉浮滑,浮是表有,滑是热里有热,用白虎汤是对的。   
: R! v) M/ o7 B) Q  X 白虎汤组成 知母六两(味苦寒) 古人一两15g  六两是90g,石膏一斤200g(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30g 粳米六合(味甘平) # W1 @/ j5 S8 U: A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e1 `# X1 t0 \" q# z% n- L; I
    以水一斗,米熟了,药汤就熬好了,渣滓去掉,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说,这石膏吸收差,米汤带更多石膏进去,也有的说用石膏面,石膏熬不出东西,熬成面,冲下去服用。咱们还是按照张仲景说的喝汤吧,尽量不冲。知母清热,清下焦肝肾热,石膏清表里大热,十二经的热,甘草粳米固护胃气,结合起来清热而不伤胃。: v. B- D1 t! b( f
    下周见。       / P2 h1 l& M: ~$ E/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水SQV 发表于 2017-10-30 22:17:32 | 阅读全部
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往往死症。$ `7 \- p3 b3 A# U7 I
肚脐以下叫小腹,两侧叫少腹,肝经络阴器抵少腹,这个疼除了小肚子还到外阴,阴部也痛,这病叫藏结,没有热症,属于阴,是死症。我们见到这样的病就不治疗吗,时代变了,张仲景也不可能袖手旁观,不管,会交代病人这病不好治,不是邪气拥塞中焦,心下痞满,腹泻呕吐,时间短,这人是素有痞,藏结,往往是一个死症。主要可以治疗的话用活血化瘀,经常攻补兼施,不用攻下治,孟老的用虎狼之药造成病人预后差,出现医患纠纷。+ |) g* a- C- C' Q$ N! X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0 W+ |4 t8 b- ]- S- U$ X4 O1 |用了吐法,下法,七八天好不了,这病是热解在里,是表里具热,表没有寒气了。表里具热,一个口渴,舌上干燥烦。表热,一摸表热,不恶寒。体表有热里面也有热。时时恶风,这个人表气有虚正气不足,背恶寒,全身一阵阵怕凉,恶寒和头身疼痛不一样,有风则恶,无风则不恶,这叫恶风,欲饮水数升者,这样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四大症,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白虎汤是石膏粳米知母甘草四味药,加人参五味药。
# I) {8 J( d* B9 |/ {& z&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d  g* P& k6 q& e如果没有背恶寒,单纯用白虎汤就行了,没有时时恶风,不用加人参,有背微恶寒加人参,用白虎汤即是大热大渴,脉洪大心烦。   
* c  }0 }! |9 t: `) u& }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 @, ]1 `, @, K) X
    表不解不能用白虎汤,表不解代表太阳病,发热恶寒恶风头身疼痛脉浮,这里也脉浮,发热无汗,表不解不与白虎,表解以后渴欲饮水,无表症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配秋天配西方属于金。按照辅行诀里,大白虎汤小白虎汤,大白虎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秋风一起,万木凋零。白虎一叫,让人毛骨悚然,所以白虎汤清热力量强。临床不用白虎汤,用天然的白虎汤是西瓜,解渴清热,不过真治疗急性病,如重病脑炎,五十年代郭可铭先生治疗乙脑,就以白虎汤为主,治疗很多当时世界上病死率很高的乙脑,病死率达到百分之三四十,郭老用白虎汤,石膏为主,配合安宫牛黄丸,取得了90%以上治愈,这个经验卫生部三次派专家组到石家庄调查核实,在全国推广,1955年中医院成立时候,作为第一次表彰中医四项成果第一项,给了奖金一万。今年郭老儿子郭纪生,河北首届名中医,今天还在邯郸讲中医,我在底下听,也挺感动,白虎汤在郭老先生手里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而且给中医是不是科学打下很深烙印,因为当时政策是取效中医限制中医,毛泽东为此很生气,撤了两个卫生部部长,让西医学习中医,让中医进医院,办中医学院和研究院,一系列救中医的政策是不是正确,当时人们心里有疑问,郭老治疗好乙脑,而且苏联专家的乙脑在北京治疗不好,郭老去了以后治疗好了,当时卫生部部长听了汇报以后非常震惊,让郭老参加全国政协会,在中南海毛泽东接见代表的时候,部长领着郭可铭老先生,给毛主席介绍,这就是治好苏联专家的郭可铭老先生。当时毛主席说了一堆湖南话,郭老不明白,毛泽东说的最后两句话,表扬他的听明白了,说“了不起了不起”。白虎汤就有这么好的作用。03年,郭纪生作为64岁专家,到石家庄传染病医院治疗23例非典,也以白虎汤和麻杏石甘汤为主,这些非典没有一个死亡,没有一个有后遗症的,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给他发了一个奖牌,“复制乙脑立大德,自战非典济苍生”,郭老代表河北中医,再现辉煌,经方今用,值得我们学习。  g1 E* h8 {) Z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 V/ u3 o9 w- R  o    前面说过太阳少阳并病,合病同时发病,并病是先有一经发病,后来这一经没有好就传到另一经。太阳与少阳并病,心下硬,胃脘下硬,而且颈项强,三阳经过脖子要上去,手三阳手到头,足三阳头到足,都通过脖子,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时候,影响颈部阳气气血通过,因此颈项强,而且足太阳膀胱经在后面走。眩冒,不能发汗,慎勿下之,这大椎,肺腧和肝腧,针刺的意义,大椎在督脉,总督主一身阳气,肺主皮毛,通于肺,在膀胱经上,因此能泻肺的邪气,肝腧也在膀胱经,也能泻肝胆邪气,这时候不要用下法,前面说不要发汗,可以和解法,针刺方法。  
2 J5 ~: E( M4 N: n1 f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O- u( i, V5 ~) U$ x) Y
这没有说发热恶寒浑身痛,光是一个自下利,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应该用理中汤,不能用黄芩汤,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加黄芩加半夏汤主之,这地方提到太阳与少阳合病,有点表证。前面葛根芩连汤也是这个意思。  J5 g. W% o# H5 L& M
黄芩汤 黄芩三两(味苦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 u3 D- e, a& q1 g  w( s3 B
这个方子是桂枝汤变法。桂枝汤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这里用黄芩,可见里热重,太阳经虽然合病,但表现并不重,这人一下子离开表,表邪少,里热重,因此用黄芩汤,以泻下为主,芍药甘草能缓急,大枣健脾,黄芩清里热,解表力量不强。
6 m9 G) C; V* q& p- \( G煎服法,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 @3 D- P( w* B- i
这里一斗200ml,煮取三升就是600ml,一斤二两。去滓,温服一升,去三升。日再夜一服。再是二的意思,白天喝两次,夜间喝一次,服三次。% V: ]2 L8 x+ v' n
若呕者,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
/ b8 O& c: v( P% N0 t& `太阳与少阳合病,邪气不往下走,黄芩加半夏温胃散寒,和胃止呕,加生姜温胃散寒,和胃止呕,温肺化饮,生姜有解表的作用。2 D" H, V: U+ y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这和前面的半夏泻心汤有相似地方,黄连黄芩七味药,这里没有黄芩,把桂枝加上。和半夏泻心汤不同的,都是七味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寒邪用干姜,有热气用黄连,正气不足用人参补气,甘草大枣甘缓和中,既有去寒热之邪攻邪的力量,又有扶助正气散寒的力量,桂枝解表。
" f, H* v1 E2 ~! O& U 黄连汤方    黄连(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干姜(味辛热) 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 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夏半升(洗,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 T' G7 F; X' c% p5 {    喝五次,取六升以后,白天喝三付,晚上喝两付,五升。至于张仲景怎么算的还是不很清楚。
1 G- C$ _1 t/ H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7 e3 s* b, d) ]) z+ _
这和前面的痉湿暍不太一样,因为我看的风湿病比较多,中医说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这里不是关节痛,是身体痛而且心烦,没有提到寒,风湿为主,这里有寒气,寒气还很重。因为我以方测症,别的地方附子一枚,这里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生姜三两(切,辛温) 甘草二两(炙,味甘温)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4 A0 U  B* Y0 Z3 V
这五味药力量比较强。桂枝汤有相似吗,桂枝汤在辅行诀里说桂枝汤就是阳旦汤,桂枝为主,升阳之剂,应该用桂枝芍药,这里把芍药去了,加附子三枚。桂枝附子汤,芍药味道酸,是收敛,缓急止痛的,用附子温热散寒,散的力量猛,这里都是头身疼烦,不能自转侧严重程度,自己翻不了身,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里和桂枝汤症需要鉴别,只是加减了一味药,风湿相搏,湿气除了湿要么肿,要么重。伤于湿首如裹。人老是觉得没有力气,头昏沉,翻不了身,有湿气,舌头往往白腻苔,水滑舌,脉浮虚而涩,浮涩是濡脉,脉一摸没多大劲,是浮脉。临床上细心体会,就会不断提高认识。
9 l' k' N& l# y6 [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提到是小便无力,这是小便自利,大便硬,去桂枝加白术,脾虚大便秘结加生白术30g,效果挺好。接着上边条,有风湿不能转侧,用的桂枝附子,里面去桂枝加白术,解表的劲儿减轻,而且主要温脾阳肾阳,是冷秘,热气不重,大便秘结,去桂加白术,因为大便硬,小便通畅。
2 z# X2 X1 ^6 x4 Y4 J( {0 _5 Q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 M2 o$ D, l7 g4 o: C* R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 白术二两(味甘温)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  ! o3 T5 J$ ~, r6 ^! w+ v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西医说是晨僵,关节疼痛三个以上,晨僵一个小时以上,诊断类风湿有几个主症。不是桂枝附子汤是甘草附子汤,它和前面的方子有连带关系,上头是桂枝附子汤,有桂枝有附子,这里附子两枚上面三枚,上面没有白术,这里桂枝四两。不一样去了生姜,加了白术,四味药。去了两味没有用姜枣,加了白术,用意还是治疗风湿,差别在于阳虚的没有那么重,因此附子用两枚,不是三枚。再一个说脾虚比较重,因此加了健脾白术。这个病人,浑身痛,不得屈伸,一摸浑身痛,什么病近之则痛。有个病叫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叫双风热,一开始发烧,发烧以后再发烧,小孩疼的厉害,不让摸,疼的厉害,因为脊髓脱髓鞘,叫脊髓灰质炎,不能动,是不是能治,我想有个症候不妨可以试试。还有怕风,身上或有微肿,张仲景用甘草附子汤,和上面方子有相似地方,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 Y) c" k/ g) x) a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 i- q0 D2 U( I& X
本来想着,一般的人温服一升,一天三次。如果能吃饭,服药以后微微有汗出,湿和寒气都走了。服药以后微微有汗出,有缓解,要是服了以后汗出而烦,要减少用量,影响脾胃,尚书里面说,吃药吃的人晕乎乎,脚丫子凉,关节痛,这病才能好,这里是附子中毒表现,大家要小心。有人吃附子几百克,量很大,远远超过张仲景用量,比方火神派,要么煎服不得法,有人耐受量小,有的人心烦意乱,这个往往是心率失常,会造成中毒。这里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少量服用,不要太多。网上有些火神派信徒,非常推崇附子,把附子用量炒的挺高,有个不好的说法叫去病反应,喝大量附子以后,晕的心里烦躁,说这是排病反应,这是正常现象。我想咱们要是谁服了附子出现心烦眩晕,一定要停一停,有时候喝多了要出人命的。李可先生用附子很多,他自己没有中过毒,但他抢救过三例附子中毒的病人,说明并不是喝附子安全,一喝就没问题,开会的时候,广州问过李可先生,李可先生说,只要是辩证对了,用是没问题。所以大家不要因为害怕不敢用,也不要乱用,遵循张仲景用药法则。我们查文献里面,用附子比较好的是张仲景。有时候三枚有时候两枚。这里煎服法值得重视。  % H' I: }* D$ S  O# w8 ]" t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s6 E9 h! T! E3 X# h
这里表有热,里有寒,历来注家觉得这里有寒有问题,应该里有邪,里有寒不能用白虎汤,里寒的人。白虎汤四大症,大热大渴脉洪大大汗出,使用白虎汤。而且秋天凉了以后白虎汤慎用。我们介绍郭老的白虎汤用的很好,脉浮滑,浮是表有,滑是热里有热,用白虎汤是对的。   
2 {8 o+ H2 j" `, Q) t3 C 白虎汤组成 知母六两(味苦寒) 古人一两15g  六两是90g,石膏一斤200g(碎,味甘寒)甘草二两(甘温)30g 粳米六合(味甘平)
4 d8 d4 C1 X5 y9 X" }8 w5 H  T( c4 S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Q3 y8 I1 W2 ^5 `  f0 R2 m, @9 ?) ]    以水一斗,米熟了,药汤就熬好了,渣滓去掉,温服一升日三服,有人说,这石膏吸收差,米汤带更多石膏进去,也有的说用石膏面,石膏熬不出东西,熬成面,冲下去服用。咱们还是按照张仲景说的喝汤吧,尽量不冲。知母清热,清下焦肝肾热,石膏清表里大热,十二经的热,甘草粳米固护胃气,结合起来清热而不伤胃。
/ G7 o1 H6 r+ H8 @% `3 v    下周见。       ! j, J7 j4 c$ [6 y0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谁最真我会分辨 发表于 2017-10-31 21:03:44 | 阅读全部
谢谢曹东义。
曹东义是我最信任的中医之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