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2008曹东义初到南阳,2017再去南阳感慨多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09:59:27 | 阅读全部
和亿:  I; t2 v# ^: f/ q) z- c) S" Q
曹老师课讲的非常好。让我的思维和心境进入仲景时代。能体会到那个年代做医生的坎坷和施医法求人的贵德。也能体会到仲景当时继承与传承的高贵品德。不为良相然为良医。《伤寒杂病论》为无数年代的后人广为学习和传承,为中国人的生存奠定治病救人最可靠医学天书。" Y2 j. h: q/ r1 m' C
罗晴天:, m) {; i/ }1 B' |# o
@和亿 王院长  L. ^' \9 i* l4 b) P: K
钟丹珠王凤兰表弟俄罗斯林    风:) F- s& M( D8 z( x
用心处皆学问,目尽是禅机。7 r8 n: G6 ?: n# _0 T9 ]
和亿:
4 X! Q' O8 c6 o( Z学无止境,自傲和固步自封都会让中医停涩不前。学问在于深研而践行之。细心人之长,讦补自之短。才能发展和融于群体
: h# Z! h: z* U9 u红医生:
6 b1 c" Q6 t' C' z7 T$ L@和亿 3 y8 A- q/ _5 T6 l# A/ K' m# z: O. l, q
我:) `. t% X7 L' u& U$ W
@和亿 ,仲景是我们敬仰的楷模,也是善于继承和创新的典范。只有穿越时空,思考他生活的时代,他面临的问题,才能理解他的创新之处。既不盲目迷信,也不妄议前贤,而是在继承之中发展。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0:00:04 | 阅读全部
柯医生:
: k# P+ s& x2 M% v, H0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P, n2 t: J( h. y0 X' W和亿:
# m# Q7 t( v4 C9 Y" R, ?是啊,学习在于创新,与时代病症相结合,与时代环境相结合,与人的生理心态相结合,才能据症施治,符合规律。谢曹老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0:14:17 | 阅读全部
讨论张仲景的生平,离不开基本史料,一是《伤寒杂病论》的各种传本,二是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陈延之、甘伯宗等人的记载。另外,就是依靠时代背景,进行推理。我的推理依据是,第一,张仲景是一个读书人,大学问家,可能做过官,民间传说,口碑形成的“坐堂行医”,都可以考虑;第二,他是一个好的医生,他的参照人物是华佗。毫无疑问,“自从懂了张仲景,中医不再学华佗”,中医一千多年以来走的道路,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的道路,而不是华佗外科手术的道路。这一点很重要。可谓“成也仲景”现象。第三,《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提供的《汤液经》的线索,张仲景“避道家之称”事出有因,而且可以说明张仲景当时的困惑。第四,黄巾军起义,太平道、天师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当时读书人的命运和前途,也改变了张仲景的人生道路。第五,结合《汉书艺文志》所提到的医经家、经方家的学术流派特色。有了这些条件支撑,我们就可以谈论张仲景对于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1:00:30 | 阅读全部
新明:
- y; G* A$ O8 p7 A" T6 y0 Z+ L2 [$ P@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正月十八的诞辰所出何处。, ]' J! ]$ C; f5 \3 G4 ]. x# |0 |
我:
7 V' ~. N* z3 v: Q@吴新明 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第一,它是民众自发形成的,民间传说而后约定俗成。张仲景不可能没有生日,人们纪念张仲景,必然会找一个日期。历史求真实,文化需要演化。真实的历史是根基,演化的文化是枝叶。
  R7 k/ ?2 H+ l新明:
' k& f8 j: w, I" l- t5 O4 v@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大家还是要用正确的术语表达客观对象,不要因为一伙人的私心而杜撰仲景诞辰。5 [* m& n. n0 }/ U+ I( V
我:' `% T* @) ^# Q8 l
@吴新明 广东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没有群众基础的所谓“创新”,很难传播。文化需要繁荣。我认为,需要学术引领,学术引领不是都去做考古,并且考古出来的东西没有血肉,没有故事,很难普及和传播,不能为发展事业所利用,因此,适当演义,作为有根据的再创造,是可以的。不能一概斥责为“伪造”。毕竟真实的历史已经过去,所谓符合历史真实性的探索与发现,也是今人思考、推理、论证出来的东西,而不再是“历史事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4:02:31 | 阅读全部
网友佛手说:实事求是的说,仲圣当时和我一样生活在民间最低层,治病为生存而已,自然不会有惊世骇俗的事业,况当年温县人司马贵族,压根就瞧不起曹公,因为司马从秦的大将司马错开始一到到东汉,皆为公与候的封印,试想处于百姓中的普遍性的一个低级别的人物,历史怎么也不会留下一蔽的,况当时华佗,董奉皆死于非命,当然了如果仲师当时地位因医名扬四海时,风险自然也是很高的,曹操说华先生为鼠辈,殊杀不足惜,华佗老乡华(新)先生力劝,所以山西马文辉教授说“仲景若被曹杀,同样出名,留传,政治事件吗”,若不是三国归晋,王熙在费蒌里找到散落的竹片,可能后人也不知张机这个名字,当时虽有纸的出现,但仅供于贵族与上层社会享有,所以当有赠纸于主流社会,王叔和很严慎的把原文给们保留下来了,后世才称有“建安三神医”,但华与董对祖国医学,并无什么贡献与真实的影响,尤其是华先生,传说受治化道人亲授,使传说中的“禁方”在其手中丢失,因为禁方是已专病专药的成功秘方,如民间的拨牙术,疯狗咬伤术,毒蛇咬伤术等,因为早逝而失传天天下。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4:04:09 | 阅读全部
朱向东:' {" z0 n5 w0 t/ u
我一直在想:张仲景说勤求古训,古训指的是什么?什么思想?什么书?什么理论?
& S0 a: S3 h8 z/ K' n翟金海:
# T3 j5 |4 x; c7 e) x% i古训都丢了# |& d! ?8 V+ N0 D1 K1 J/ ~% K8 |0 i
朱向东:6 a. k% o4 |5 }: w
@翟金海 :不一定丟!道德经、易经、神农本草经,应该是古训,尤其是易经、道德经,应该是内经和内经之前医家、医书的共同源头。中医,最早的中医,应该是重道:无为而治,自仲景后,道术并重,现在轻道重术。病,所有的病,都发生在人的身上,生命是个自控、自修、自调系统,药物、针灸本身治不了病,其作用是启动了自身元气治病的机关,真正治病的是人的元气、或者叫真气。人内经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必养必和、待其来复,这是最高级的治疗,即无为而治。无为而治,不是不做为,而是告诉医者、病人,不要乱做为,乱做为的结果,伤元气,伐和气,愈治病愈多,愈治越短命,短期受益,长期受害。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即是此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15 14:32:34 | 阅读全部
南阳医圣祠举行纪念张仲景诞辰1867周年系列活动
- e* G& d( ?+ e; f2017-02-14 郑飞、王雅博 南阳电台新闻中心* }8 X( Q5 k, W# r
  
( X5 M. u; m9 Q7 S
2 ~( y6 V1 b" G# H" n* {
% r7 ~- B9 I+ N4 \# K- g  今年2月14日农历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诞辰1867周年纪念日, 南阳医圣祠举行纪念张仲景诞辰1867周年系列活动,弘扬和传承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请听报道:
) F# k+ I; k( n1 C1:49
' L( B! \/ [7 r8 B! C, I! W- ]医圣祠举行纪念张仲景诞辰活动4 g- w$ a/ B0 X& T/ n3 {
来自南阳电台新闻中心
+ Z" D1 k% h  \2 ]& B9 t  j% M6 J* N  T! ?, r
0 L* l- C" `5 }8 O. F
2月14日,南阳医圣祠内人如潮涌,数万民众纷纷前来祭拜医圣张仲景,缅怀医圣、祈福健康。河北省衡水市彭杜乡仲景村村长司立田说:(出录音)“仲景村人拜仲景,杏林千载学医圣。我们村的来历就是咱们医圣张仲景到这个村里往外发药,救了不少人,就因为纪念他,改名叫仲景村了,医圣张仲景是名副其实的药祖。”(止)) Y5 _/ j% L/ r. @5 Q& W
7 v! y% j0 p- Y0 H' G* P
* B! i. J, E# f5 ]0 @5 ^
张仲景是东汉著名医学家,有巨著《伤寒杂病论》,被中外医学界尊为:“医中之圣”。农历正月十八是医圣张仲景诞辰,如今已沿习成了一个特殊的民间节日。河南中医药学院大三学生田传玺:(出录音)“今天也是非常激动的赶过来,之前只是在历史书上知道医圣张仲景,学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是张仲景写的,特别的崇敬。”(止)- G$ {0 g$ a0 h5 F# s. p
, i! y5 L3 x" i6 T: d' X! ^6 q
) v" Y( p( t& @9 _5 r
  南阳张仲景医院的中医专家还为前来祭拜的市民进行义诊,让更多的人能感知到中医药文化,重视中医药文化。张仲景博物馆副馆长杨蕾:(出录音)“为纪念医圣张仲景诞辰1867周年,我们在医圣祠还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收徒仪式在早上六点半在医圣祠隆重举行,医脉流长,代代相传。”(止)
  h, P' T: ?" Z$ Y; s- T1 s9 A1 z
5 z( o$ d: {' c; M
  为弘扬和传承张仲景中医药文化,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学子也在医圣祠举行隆重的纪念祭奠活动,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第九期培训班、仲景脉学研修班、中医祖庭仲景智库启 动仪式的代表们也一起祭拜医圣仲景先师。 来自浙江的胡医生说:(出录音)“中西方文化的一个桥梁还是靠中医来的,中医走到前面才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力才能真正提升起来。”(止)
2 ^: r4 r9 t& s' F  ^: v5 N' ^5 U3 {# V
欢迎订阅“南阳电台新闻中心”;可添加微信好友,搜索公众账号“南阳电台新闻中心”,也可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南阳电台新闻中心”字样添加,或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关注,快来扫我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0 16:39:22 | 阅读全部
《抱朴子外篇·卷二审举第十五》: : l. z# z: z7 V+ `# i
抱朴子曰:华霍所以能崇极天之峻者,由乎其下之厚也;唐虞所以能臻巍巍之功者,实赖股肱之良也。……灵献之世,阉宦用事。群奸秉权危害忠良。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夫选用失于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于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又云:“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免治生。”盖疾之甚也。于时悬爵而卖之,犹列肆也;争津者买之,犹市人也。有苴者无分而径进,空拳者望途而収迹。其货多者其官贵,其财少者其职卑。故东园积卖官之钱,崔烈有铜臭之嗤。上为下效,君行臣甚。 . m  O- Y/ X* w) J

) T: |0 T. {. P, a5 f* n0 \之所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会有,是因为《乐府诗集·卷八十七》中有提到: $ Q+ u+ @5 h) U; z' X. t% ^/ Z
后汉桓灵时谣,后汉书曰:“桓灵之世更相滥举,人为之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亷,父别居。’”
7 }% a. C8 v! @+ n所以还是《抱朴子》最早记录了这首民谣。
' S/ y: y. y  R' J6 R2 s'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0 16:39:39 | 阅读全部
这就是张仲景的生活的时代,他骂读书人,批评当时的医生,都是事出有因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0 16:58:43 | 阅读全部
秀才,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最初在选拔人才方面对贤者的一种美称。今天,人们仍常把一些才学之士冠以此号。 最先有秀才之名的,是战国时期的贾生。《史记·贾生传》说: “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
4 w- ?& ^. l7 `5 D  u' V( o2 |汉高祖统一天下后,实行崇懦的文教政策,视贤者为国器,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人才的选拔扎下了根基.高祖曾拜叔孙通为太常,太常的职责之一是“每选试博士,奏请能否”,还规定有才不荐举者“免官”。汉文帝曾为太子立“思贤苑’,以招宾客。武帝刘彻雄才大略,他总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统治者的经验,采纳了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的思想,从而转向儒学.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置办太学,太学以研究儒家的《诗》,《书》,礼、《春秋》、《易》五经为主,按照儒家思想造就治术人才。他还首创选拔人才,立贡举的制度,设置了孝廉,秀才的察举,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并亲自策问,从而使人才的选拔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 W5 `9 ?( J& u" d汉代选才,标准大致有三:才学,道德和才干。秀才偏重于经学,要求秀才宽博有谋,清白行高。荐举的人数每年不同。东汉和帝刘肇在位时,“岁以百计”,大郡五、六十万人小举二人,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小郡二十万人亦可举二人.荐举的人才,一般从四个方面取士: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道修行,经中博士,三是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是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可见要求是相当高的,如胡广上疏荐徐孺子,说他: “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下;必能翼宣盛美,增辉日月矣.”太学在汉代是最高学府.太学中的教官称为博士,博士必须精通一门经学.博士的选择更严更广, “策试博士,必求详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博举明经,唯贤是登,学者精励,远近同慕。”西汉时,博士以名流充当,或礼拜和荐举,但不用考试。东汉则采取了考试的办法,并且要写“保举状”。开始规定每年—度的“岁试”,考试方法是“设科射策”,类似我们今天的抽笺考试.如蔡茂试博士,对策是“陈灾异”,结果,“以高等擢拜议郎”。设科就是设立甲、乙两科,以勉勤学者, “示人好恶,政弊就善”,区别出学生的程度高低和授官的职位不同。同时,博士还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富有实践经验,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此外,汉代还有童子郎,贤良文学之士等选拔制度,使有才者脱颖而出.任延年十二岁,就显名太学,号为“任圣童”,黄香十二岁,习经典,在京师享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之美名.刘祜为皇帝期间,曾缺一名尚书,以策试政事,天文,道术三科选才, “翟脯封第一,拜尚书”,的确是大开了天下才路。( O4 C" f. a0 j0 v
当然,这样荐举人才,也存在着不少弊端.不少人承一时的儒宗或家学渊源而世袭博士,策试博士时,有“私相容隐,开生奸路”, “不依章句,妄生穿凿”的现象,举孝廉重德轻才,不需考试,为营私舞弊提供了方便,东汉张衡批评了这一状况: “虽有至孝,尤不应科,此弃本而取末……”.苟外有可观,内必有阙,则违选举孝廉之意矣。”但是,荐举制的进步性和成功值得肯定,是主流。它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的门第观念,从布衣平民中选拔了不少卓绝隽伟之才,如西汉的扬雄, “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四十余岁才被荐举到京城作官.他的《长杨赋》,《甘泉赋》构辞精巧,饮誉文坛,而《太玄》和《法言》则显示了他在哲学和天文学方面极高的造诣.东汉的王充出身于:“细门孤族”,他著的《论衡》,博大精深,发前人之末发,可谓中国古代哲学和思想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荐举制还推动了汉代教育的发展.继太学之后,还设立了新大学“鸿部门学;”贵胄学校、宫廷校、郡国学校及私学也相继勃兴,正如班固《东都序》所言: “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汉代的荐举制度以其优越性彰示后世.三国时魏国曹操父子主张“唯才是举”,建立了“九品中正”的选才办法。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可见门弟观念甚浓。到了隋初,文帝杨坚远见卓识,废除了“九品中正”制,代之以秀才科。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一种先进的选才方法——进士科设立.它的特点是专以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进士科宣告了中国科举制的诞生.4 Q/ ~  p7 e# k1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