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朱建华教授介绍朱良春先生治学经验
曹东义 发表于:2017-3-19 15:31:2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210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17-11-14 12:26 编辑 9 H3 w! E, L6 J) M

( U2 K% b  v! K( d6 I' G国医大师朱良春的治学经验,值得学习收藏!2017-03-19 中医思维
( S  b. w" N/ R/ {3 }+ E
☀广东省中医师承项目,拜名医为师,成为执业中医,全国招生!本批2017年4月进行公证拜师,可添加客服微信:13620946215(手机号),咨询报名!
  
导读:本文从首重于德、苦读勤思、广搜勤写、博采兼蓄、临床实践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名中医成才的必经之路和成功的经验,以及自己跟师的学习体会,希冀从中能给青年同道一些启迪和帮助。

2 V: T% H: z7 ?2 s8 x
“治学经验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今的流行语“你的中国梦是什么?”对在座的选择了以“中医”为自己一生奋斗事业的各位来说,怎么成为一名“名中医”,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应该是诸位共同的梦,也就是各位的愿望和志向。
# ~) s* }" ?/ M/ B* Z9 L
回忆75年前朱良春老师(朱师)在章次公先生处获得真经;我91年作为全国首批老中医专家朱良春学术继承人跟师学习三年,在成才之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 F$ \- |7 I' Q1 V1 p% m0 V
0 a; u0 x' T4 C5 ~: Q- Q
2009年我作为江苏省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又带了两名青年医生,今年考核已圆满结业,回顾梳理四代人走过的历程,倍觉重温朱师成才的治学之路,很有裨益,希冀从中能给大家一点启示。爰从五个方面作一介绍,以飨青年同道。

; \! \& ~. j& H" g) _一、为医首重于德5 p# H6 L9 E0 z$ J' G8 H2 v  \
(一)医乃仁术
. O$ G% K  {) h' Y* l$ ]8 v: S) K
朱师1917年出生于江苏丹徒县,18岁受业于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后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和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丹徒名医章次公先生。朱师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均得益于章次公先生的亲炙。
3 P2 a4 B; j/ ]" ~
在朱师毕业即将返乡开业行医之际,章先生馈赠了一枚寿山石印章,其文曰“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他语重心长地嘱咐说:“这16个字,要永远牢记,身体力行,作为临床实践,济世活人的座右铭和做人原则,才能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好医生。”

! o& A7 m/ L/ P! J, y. y0 @! p
朱师做到了,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老师的教诲。他对待病人如同亲人,温和体贴,如作儿女一样,处处关怀照顾,体察病人之苦;对待危急重症像英雄一般,当机立断,敢于负责,全力以赴,肝胆照人;他有如同神仙一般的手眼,见微知著,发于先机,明察秋毫,击中要害
  L, w! o8 F6 T# x' A; }
他更有一个慈悲的菩萨心肠,多为病人着想,选取简便验的方药,减轻病人负担,对贫病无力者施诊给药。朱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常谆谆告诫吾辈“为医首重于德”,“医乃仁术”,唯有先做好了“人”,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加上精勤不倦的努力,才能造就医术高超的一代名医。

* j# ]5 o4 \1 N7 v! e( Y(二)执着中医事业  F2 W# T' v( v! p, ]$ R
朱师在中医之路上己跋涉了78个春秋,从18岁赴孟河学习开始,朱师就把自己的一生与中医事业紧紧联在了一起,无论是国民党统治时期要消灭中医,还是“文革”中惨遭迫害,他依然矢志不渝,坚持与中医事业共命运。

* B: J# Z, `3 ?' A

7 g: d) s$ N1 Z3 J! r1 }
早在解放初期,朱师就在南通组织成立了“中西联合诊所”,在此基础上1956年成立了南通市中医院,被任命为院长,一干就是近30年,他将自己全部身心都倾注在中医事业上,中医院曾被授予全国红旗单位。

$ {3 E: ?3 O: f) M
为了振兴中医事业,他奔走呼吁,建言献策,在多种杂志及会议上发表文章和演讲,如“人类健康不能没有传统医学”、“21世纪中医的任务及展望”“中医事业的现状与前景”等。
+ d( O* X( I) x8 k
为了贯彻落实吴仪副总理倡导的名医、名科、名院的“三名战略”,让中医药在21世纪成为防病、治病的主流手段,2004年朱师在广东国际中医药研讨会上,萌发了举办“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的念头,联络了邓铁涛等10多位名老中医发起的“全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于2005年6月在南通隆重召开。

) U0 Z# a6 M2 J' G1 s' \
论坛围绕“如何继承国粹、保护国宝、发扬先贤学术思想、传承名医独到经验”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为加速继承、弘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推动中医传承工作构筑了一个新的平台。

: D6 |8 e5 i/ t3 R. D' R) @
他不顾89岁高龄,主动担任了会议论文集《名师与高徒》一书的主编,他一贯事必躬亲,150多篇论文全部亲自审阅。
3 f9 P2 p# E% j9 K
2006年2月6日“中国中医药报”头版报道“经2005年度新闻任务评选委员会评选,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朱良春荣膺本报年度新闻人物。”朱师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执着奋进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青年医生一定要挚爱中医,扎根中医,才不辜负老一辈的期望。
% c$ g2 z  @+ k" ^5 |. ?
二、苦读勤思悟真谛
0 f) r! k' R0 h$ ?' K(一)精读与泛读( a- C" y+ G4 O& ~" M" {2 ?% o0 {$ o3 n4 ~
朱师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认为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奠定坚实的基础,就要苦读书。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中医书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欲有所成,读书宜有门径,首先要深研经典,然后旁通诸家,要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这是朱师的经验之谈。
( Z, e$ d( [8 P  v" Y, C" u
通过跟师学习,我逐渐参悟到了朱师由博返约、扣住主题的读书方法。首先对经典著作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读熟它,嚼透它,消化它,这至理名言也是朱师成功的秘诀。对《内经》、《伤寒论》、《金匮》、温热学说等经典著作要精读,其学习步骤可分为四个阶段:
$ S, A' C) k% Z+ {% R" b
(1)通读原文,窥其全貌。
1 i3 A5 }' m1 c+ o! _3 L6 }
(2)熟读警句,掌握精髓。
8 c" j( i3 i. `8 ]" h
(3)独立思考,兼参校注。

3 {8 `9 y1 W0 \' c9 r! \8 f
(4)前后对照,融会贯通。
5 i- E: W; ~( H3 n. K
在此基础上,还要泛读历代著作,如《巢氏病源》《千金方》《外台秘要》,金元四家及明清诸家著作,朱师对张景岳的《类经》、孙一奎的《赤水玄珠全集》、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著作尤为推崇。
4 k) x$ B1 H. d. b! a
还有一些前人的医案书,它凝聚了几代人的临证经验,如近贤何廉臣之《通俗伤寒论》内容极为丰富,叶天士的《临证指南》、《柳选四家医案》、《章次公医案》等,均可借鉴,汲取其精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 d1 P) R8 Q: @, h  u

  t) H; [  Q( a% G% C2 K2 J% \
对于近代杂志、通讯资料也要广泛地阅读,以掌握信息、动态,不断挖掘继承,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

* b- i' Z6 }, a, P9 c(二)学与思
, h+ Y$ Z7 t8 \/ i0 c* I6 t
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勤思,即学与思必须密切结合,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博返约。如果说博学是一个量化的过程,那么勤思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朱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博览而勤思,能把死的书本读活,因而恒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1 U+ F( \& d6 c& |8 r
如朱师在50年代末就根据《内经》中“肝开窍于目”的理论,提出通过眼部血管的望诊,来协助肝炎的诊断,并将这一独特的诊断方法写进了《传染性肝炎的综合疗法》一书中,从而为中医诊断学创添了新的内容。

8 Z: {0 j  k- G+ L; o4 `/ A
又如朱师根据《灵枢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之启示,创“观人中的色泽及与同身寸长度之差距”来诊察男女生殖系统病变的方法,并经300例临床观察验证,这一探索丰富了望诊的内容。

2 \7 D* y9 P1 I5 u
在同一篇中,他根据:“阙上着,咽喉也”这句话,就用短针在印堂(阙)上一寸而向下平刺至阙留针,治疗白喉病,止痛快,消肿速,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

7 M& v" `- T9 p) Q8 L' q
又根据《内经疟论》:“日下一节”,对疟疾患者可从大椎向下按压,能够测出已发作几次,在压痛点旁开1寸处按揉至全身有热感,就能控制疟疾的发作,复查疟原虫也没了。这些发现足见朱师非凡的智慧和卓识,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学习的。
  K; c* f( x# F% `, d' e' z
三、广搜勤写结硕果& h& p4 `! q( W& ^8 Z. V) K
(一)勤写作
5 s9 \0 E: t; }* a7 `% ]8 H
朱师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要勤动手、多动笔。一是要在博览的基础上,做好摘抄工作,抄写精髓警句。注意收集资料,做好摘录后制成卡片,进行分类储存,以便查阅。

0 i& R9 ^! ]7 V7 z) Z" {6 v
二是写读书心得,随时将读书的体会、启示记下来,这种写作不是要长篇大论,而是有感而发,将读了某本书,某篇文章后,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一则可巩固所学,抓住精华处,增强记忆。

) R: E& V$ d( {; r4 @- U6 O
二则可发现问题,不明白处再回过头来看书,或提出作为存疑,有待今后再学习解决,这种写作的过程也是一种强化理解的过程。现在用电脑,这项工作要方便多了。

& ^+ e/ f& V  l, }2 K# X0 g8 T
看书写作是要花时间的,白天诊病繁忙,只有早晚挤时间,朱师采取的方法是:早上早起一点,晚上晚睡一点,把别人看电视、喝茶的时间用来学习。朱师在75岁以前,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很少有晚上12点钟前睡觉的。
; N0 _: c+ _6 N% o! P& _
他说:“我一生无特殊嗜好,唯一的乐趣便是读书,发掘知识,提高自己。”他坚持“每日必有一得”,每天必在看书学习中找心得,有了一得后方能入睡,这已成了朱师几十年的习惯。

9 K  }4 p4 C) L9 k  e8 j, U
2 `# ~8 }4 U% {; }+ f, _1 ~& X. t8 D5 ^
在医学的道路上,他从不停息,从不怠惰,更常以明代张景岳先生的名言:“学到知羞”作为他的座右铭,他认为,“学然后知不足”,只有学习到较深层次,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老一辈尚能孜孜以求,奋斗不息,更况乎我们青年人乎?
. c( r7 ?6 R9 N! M
(二)结硕果4 S  h. f% ?" G. u+ l" f/ y) D! \
要做到如此,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可能的。朱师正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无止尽的学习中,探索求进,获取了医学上的桂冠。
  c2 Z: t; ?! H  j
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虫类药的应用》、《章次公医案》、《医学微言》、《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朱良春》、《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合著)、《朱良春医集》等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 ~/ F0 @. [5 m" w6 W, J: C
外出讲学,足迹几乎遍及全国。曾先后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法国、马来西亚等国作学术演讲,备受欢迎,载誉而归。他主编的《章次公医案》有人认为其价值不亚于华云岫所编清代医学家叶天士《临证指南》。

5 @5 \. m4 P4 g" u
而他整理的《现代中医临床新选》(日文版)则在日本受到欢迎。日本东洋医学国际研究财团评议员中尾断二来信说:“日本对此书作了很高的特别评论,顷刻全部售完。”
0 [; i7 ~5 Y( L2 ~% m4 p
朱师的《虫类药的应用》一书更凝结了他对虫类药潜心研究几十年的经验结晶。湖南中医药大学彭坚教授在所著的《铁杆中医》一书中,向学生介绍说:“朱良春先生是至今仍然健在的、德高望重的、著名的中医临床家。
. i+ l! x/ u; ?% M
我私底下认为他是继张锡纯之后,当代最不保守、最有创意的临床家。他创造性地使用大量动物药,使用某些毒性很大的药,在许多疑难病症的治疗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从这个艺高胆大的中医前辈的著作中,我学到了一种精神,学到了很多实用的治疗经验”。

5 I" [6 F. [6 n0 @# G6 i  v5 j0 b四、虚心请教谦受益5 e- Q8 p! N; K. Q7 ~
(一)拜名师
- I; Y( _$ P8 |3 u6 D3 Q
朱师认为,学好中医一定要拜师,一位好老师会让你少走好多弯路,就能事半功倍。朱师回忆当年在上海随章次公先生学习的情景时,不无感触地说:“章师思路敏捷,学识渊博,临床颇多独到经验,对内科疑难杂症,尤擅其长。

+ j; m" O0 X0 S* L5 i( ^$ d
在那里,我学会了掌握主题的读书方法,抓住主要矛盾的辨证手段,以及灵活选方用药的技巧。章师一贯提倡‘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治学主张,对我影响尤深,后来我之所以能兼收并蓄,重视民间单方,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都是章师正确引导的结果啊!”。
0 z1 R# j: r4 }% W
9 g) j$ W5 Q7 J1 S  F9 b
自1991年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事部联合开展了抢救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培养继承人的工作,广东省中医院率先邀请全国著名老专家来院,举行拜师带徒的活动,各省、市都亦相继开展了传承工作,这是光大中医药事业,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好办法。

2 b  n/ S3 r+ K* C
名老中医都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都有各自不同的书本上找不到的活的经验,拜名师是我们学习的极好机会。我们要博采众长,不拘门派,谦虚诚恳地向老中医学习,只有诚心拜师,老师才能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予以传授。
$ M  e8 t2 F6 k" M3 |  e* c7 y0 z5 b
向老师学什么?学习他们执简驭繁的辨证方法,机动灵活的立法用药,扣住主证,要言不繁的病案书写等等。用什么办法学?随师临证是学习继承老中医经验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耳濡目染,天长日久,就能逐步学习到老师的独到经验。
* b: E0 i$ l8 S& X& S' `+ `/ F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做到“手勤”一一勤做语录笔记;“口勤”一一不懂就问;“眼勤”一一细心观察,领悟其辨证的思路和遗方用药的微妙处。不仅要向老师学知识,还要向老师学医德、医风,学习他们以“治病为己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极端负责任的高尚品德,这对青年医师很为重要。
8 r( m" Z5 W1 K6 E
朱师认为,不仅向名师虚心请教,还要向一切有专长的同道请教,乃至向学生学习。每位医师都有自己的经验,都值得好好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谦受益,满招损”,只有广泛吸取经验,才能不断丰富自己;只有吸取各种不同的学派经验,才不至于固步自封。' h$ r$ }3 v# b
(二)学绝活0 U2 g& C. X2 U* o6 W0 x/ L
另外还要广泛的搜集民间的单方验方,向土医生请教。祖国医学源于亿万群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生活实践中,其经验一部分被整理成文,另一部分则继续在民间口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这是祖国医学总汇中的一个重要支流,不容忽视。

* I7 @+ r1 Y2 E$ e
在上世纪40年代,朱师自己创办《民间医药月刊》,主要搜集传播流传在民间的单方、秘方,并加以经验证推广,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经验良方,丰富了治疗手段,使患者得到“廉、便、验”的方药,随时施治而解除疾苦。

. x3 i1 o6 _) ~
50年代担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时,曾采访民间医生,与之交友恳谈,挖掘整理了季德胜治蛇伤、陈照治瘰疬、成云龙治肺脓疡的经验,获得两项部级、一项省级科技成果,季、陈二位土专家,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成被聘为省级专家,称为南通市中医院的“三枝花”,而盛传至今。
& b3 r& Y* X8 p
朱师认为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只要能留心求访,一定是有所收获的。2011年12月他在住院期间,阅《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12月7日报导的“串起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珍珠’”一文,深感欣喜。

9 m; \0 D( E; F
不顾自己房颤频发,顷刻撰写一文,题为:为“串起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珍珠’叫好”,表扬了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的做法,朱师认为这种“杏林觅宝”活动,是功在万代,造福人民健康的好事。
/ A. U, p. N! m5 _1 o
希望各级政府参考安徽省的做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民间医药继承与发展下去。如此,将会出现空前未有的中医药继承、弘扬的大好形势,为振兴中医药事业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老人为中医事业可谓披沥肝胆,令人崇敬。
. M0 T8 |5 `3 G2 E4 q
五、博采兼蓄重实践
8 v9 t/ b) ]4 E- h(一)独特建树
  H6 g& b/ N% F6 ~" G9 F5 w" z
读书学习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用”。所谓“学以致用”,就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正是由于朱师勤奋博学,兼收并蓄,采撷众长,他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点,在学术上颇多建树。
! Q+ {$ h  `. E5 ~! |
早在1962年,他在全国率先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并就此撰写专文,发表于《江苏中医杂志》,表现了一位医学家客观的眼光和开拓精神。朱师对急性热病的治疗,提出“先发制病”的论点;对慢性病的治疗提出“慢性久病培补肾阳”、“顽痹从肾论治”等卓见。
% S/ f9 G" ?& q+ |, M8 i# s0 G  U
对疑难病的治疗,提出“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和瘀”、“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对症情错杂,虚实兼见,脉证不一时提出“上下不一应从下,表里不一当从里”等等诊疗思路和经验。
1 w9 Y: i+ H% x; y  W+ M2 M  e  t
朱师“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蹈迹”,他融会贯通,善于化裁,故临证时始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他所创制的“益肾蠲痹丸”治疗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收效显著,惠及众多患者。
6 Y2 C9 L2 M! Q4 x# Z1 D5 a
以朱良春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领域已形成自己独特的临床治疗体系,被中医界同道誉为风湿病泰斗一“南朱北焦”(北焦系指焦树德教授)。并先后研制了“复肝丸”、“痛风冲剂”等20余种中药制剂。
9 D) b  D6 U5 `" b) G
还创制“益气化瘀补肾汤”治慢性肾炎;自拟“仙桔汤”治慢性痢疾及结肠炎;用“夺痰定惊散”治疗乙脑极期之神昏痰壅等等,均历验不爽。以朱师领衔的科研课题,多项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市科技进步奖。

- {% ?2 f) a9 Q, J+ O& ~(二)贵在实践6 Y3 a5 R2 S  e, P) l
这一切真知灼见都来自于实践,朱师过去担任院长近30年,担任市政协副主席、学术团体等许多兼职。
$ E% t7 D2 k/ H1 Q1 o! J, S
社会活动较多,外出开会和讲学频繁,但他从不轻易放弃门诊实践的机会,外出时下午出发,上午他仍在繁忙的门诊,若早晨到家,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上午又去上班,几十年如一日,甚至带病上门诊,他常说:病人大多远道而来,要理解病家的心情,我虽苦犹乐。

2 ]/ V; h$ D7 r( a3 K' `
再说这也是检验疗效,发现问题,指导后学者的好机会,决不可轻易放弃。无论门诊病人多么拥挤,他总是不厌其烦,一个个认真对待,白天遇到的疑难杂症,夜间再挑灯研究,总有新发现、新认识。
: ?2 O# N; P: x0 k5 e0 K4 L. P
96岁的他,一年前在子女的多次劝说下才开始停诊。虽年已高龄,依然壮心不已,笔耕不辍,讲学传道,释疑解惑,度人济世。
, L1 y* |( l6 L3 ]
以他高尚的人格感染人,用他渊博的知识授予人,甘为人梯,无私奉献,培育了一大批后继人才,学生遍布海内外。近几年来又先后收了省内外十余名高徒,为培育高层次中医人才作出了新的贡献。
4 I" r7 ?6 p8 h9 B, r- g
我们青年中医一定要向老一辈好好学习,要多实践,提高自己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医的生命是它的临床疗效,只有通过多实践,多领悟,融会贯通,才能成为处理各种疑难病症的高手。  A% Y; J2 Y' j- b$ E4 z
后记7 d$ r& q+ X& C& p- T
朱师治学严谨,医学造诣精深,医术精湛过人,善于发掘继承,锐意改革创新,对病人菩萨心肠,对后学精心培育,近80多个春秋,正是以一颗孜孜以求的进取之心和奉献精神,在医学的道路上执着追求,他的足迹仍在延伸,延伸。
  E0 `0 j! ^$ W. H$ `1 F1 ?. Y* u  Y* y
朱师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后学者前进!

& W& o3 D8 k, E7 D) n+ V* u9 l- |# o0 m* P3 _  Q

0 }5 M, D8 z, D6 ^$ i: m
来源:第八次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研讨会论文集
# O( H9 O1 W/ i& V# W, k

6 }, s0 F3 a: z4 s4 t3 _

9 {3 K) |6 h7 D+ [5 B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易星辰(微信号:cn15710832037)
注:本文内容仅为普及中医常识,不做为处方,如有需要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 r3 i' B) F5 N! y. C7 f1 g
  S% v  |* F0 j8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11-14 12:26:12 | 阅读全部
朱建华教授告诉我:“朱良春治学经验谈”这篇文章是我1992年写的,在全国继承時被评为优秀论文,2014年作了补充,发表在《中医药文化》4期上,现在全文用的我写的文章。原来的署名不准确,请更正过来。) `9 H# q3 N) {4 r" W+ R
因此,我经过查询,并遵照朱师姐的正确意见,作了修改,并真诚道歉和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