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东义 发表于 2024-3-9 19:174 Z- u: U$ N! r0 i7 b8 A
有专家考证这个问题,他的见解也很值得参考:) L9 A9 {+ A* j' p& U: w! `
) c" ^2 h. C/ v
被后人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为何在正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 ...
y" j. o" h7 e, z9 z1 w还有一位学者的考证也很值得参考,待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们再补正:: \/ l0 X* g, W! m" E1 C/ ~
^# h7 F# E0 l# R
$ d3 d O$ E O' i8 `/ w为什么张仲景基本上没有被三国时期的史书记载?) C; N! w" u1 Z. E
像《三国志》《后汉书》等等,似乎都没有出现张仲景。。。' V! q% |/ V% w6 C+ K+ a V
关注者
" e$ W C: [* ~$ T' q383 ~) p, \; e& N2 s5 h& P- \6 X
被浏览! u! U. L& \: a$ w( I
50,5500 v) @7 B$ u, x$ M5 q# w
关注问题​写回答
9 @6 s+ }) j. Q4 L' K/ u0 q​邀请回答
- Q7 Q) I0 w5 N3 @) _# P0 }2 [* G​好问题 2
. A$ x, j3 D2 m$ w3 i' m: K- R2 q+ n​添加评论+ K1 o4 n' k `$ m" h C% B2 @
​分享
* R3 e5 Y, Y% [1 A' U p​: j! g8 `. b% \% \2 ~4 K9 v
登录后你可以' X* c, |6 G* s# c
不限量看优质回答私信答主深度交流精彩内容一键收藏
: J+ C# b7 m7 l: e+ `5 d- N登录, a% g6 h4 u1 e
查看全部 10 个回答
6 s5 O/ v5 R7 A
1 P/ L; E( d5 o4 ]- M4 v兰台星火" U: A5 m. b) A: I2 |/ G
​ 关注3 ?3 a9 g% d8 ]
31 人赞同了该回答
7 B& }# Q, R4 P前言5 A. r( J6 J* _, f) u
2 {* U2 ^5 w! \) Q* H. P' R" w
! Q( z" r) l) c G* H" O' U
9 p3 X; H1 P8 {
张仲景,这是一个在中医学术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的基本辨证治疗体系,完成了理法方药的有机统一,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可是,相对于其著作的璀璨光芒,这位医门巨匠的生平却显得扑朔迷离。
, K! x5 L, U. Q
! D/ _* Q# K/ J8 @
/ A6 E0 }2 A6 D; N% l+ J0 ?
" D" l+ V' q1 ~# U# _; r {0 z尽管传说其为南阳人、曾担任长沙太守,被尊称为“医圣”、留下许许多多治病救人的传说故事……但这其中存在着非常多的疑点。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的深入历史,重新了解和认识这位伟大的医家。0 G% Y* P( }4 T3 b+ K2 ?( S: P: \
0 R8 y2 I/ f2 p& w4 n1 s( ~& X1 S
8 A* }2 v8 ]# |! j1 t; u
# b5 @! z8 V& V
身名具朦胧5 o% v/ H6 s7 p1 h8 v, t
' S2 C/ E; \8 q. Z* j. ?( t( h0 X/ c$ `, \
\2 O: J5 E, F3 \% Y
首先,咱们先来看看张仲景这个名字的出处。
# d: @% ~8 Z; c2 V# T' u* ]3 ?6 x' N8 j7 I5 q; T5 C4 T) D
按照时间顺序,“仲景”一名最早记载在西晋王叔和《脉经》和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葛洪《抱朴子·致理》中,而正史上最早提及则是在唐代房玄龄编修的《晋书》所记录的皇甫谧《释劝论》。
* C. ^9 s$ J2 ?4 }2 r0 l/ G3 U" y, m% S4 [: F) l% C5 t
- A3 {0 d+ w4 V
% }+ z# n/ d8 c4 G. z1 M2 Q+ z& \" V& X“仲景明审,亦侯形证”, [, G% p" `' \' a
/ @3 n! z, k! }* `' L) `; f, S$ _——《脉经》2 ]2 J$ z' A7 f. u$ _- }
9 N; A' ?; k: ~# |“汉有华佗、张仲景”& T) E; c0 y* ]8 l3 r* g
g+ I/ G3 | n( q! w——《针灸甲乙经》3 E$ p+ d+ K0 C- V) g4 U- y
' [3 t8 t, E/ n- j9 y# p
“文挚愆期以瘳危困,仲景穿胸以纳赤饼”
8 N" s u; m9 a6 r1 H; D, m8 Z# L8 s3 O' W* a- |: v
——《抱朴子》1 X) J- w6 s2 a% k* O: p3 Z' a& S# |
: e4 U" n1 C- G( a: P- s“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 |. D$ U; ?8 J5 C2 }
7 Y) }! i7 h7 {' a5 i: d——《释劝论》
; L( W& U6 R/ h" E' f
/ q4 _* f4 ~6 x+ Y2 F+ |
$ b& W# b$ a; ?( B$ h4 Z# P3 s' M' s: o! A+ z* N" x2 F
通过以上文献也能够看出来,这几处“仲景”一名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名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排比骈句中,很少专门论及他的生平事迹。6 y8 n$ |4 a3 @: Z
; L, y9 y3 I) \% }! K% y9 x
较早提到仲景事迹的是唐代甘伯宗所著《名医传》,可是这本书在南宋失传了,只能见到北宋林亿《校正伤寒论》的序文中的引文。此外还有一本《何颙别传》记载了张仲景诊治王仲宣(王粲)的事迹,但此书亦不传,它的成书时间和作者都不可考,只有北宋《太平御览》中保存了相关记载,《针灸甲乙经》之中也载有类似的故事。# Y% O: F/ y9 l
/ j* l% [5 K0 U# Q4 C“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也,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o& G. _$ G9 H2 i" t( q: H8 p9 W' f6 K" G( C) J
——《校正伤寒论》 I, z; n' N, p% p# \$ ]
! J# s" _" Z" h3 ~) ]
$ S6 n( b/ x$ t+ q5 a7 q: z' k; u0 I' q& B5 a3 X" ?6 b5 e! m9 j
“《何颙别传》曰: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7 l x& }0 D: b0 k- ?! l' T9 W
4 B) t2 Y |6 O( d4 l" U——《太平御览》
" l* ?3 Q* Q* a& j' d
3 I7 }! S* }8 c _* h! L) L' z张仲景有关著作的正史记载,则主要出现在《隋书》以及新旧《唐书》的经籍志中。不过,这些书目大多是冠以张仲景之名,而实为王叔和所撰。
. I% h' ^4 x7 q% o' b8 q
3 y3 ^$ B, _4 T+ h0 i+ W) l: u/ C自宋以后,和仲景有关的记录则逐渐多了起来,这与《伤寒论》的流行有直接关系。但是其中对其生平的说法大多遵循以上文献记载。
& I8 ~" o1 o5 U! {$ W" x( K
W6 {! A) d9 J5 D
; Q9 V P4 o3 W. x* U' G
+ x! `+ `& E- f! g+ n1 k8 m值得注意的是,与张仲景同时期的许多医家,都在正史《后汉书》或者《三国志》中有传记,如郭玉、程高、华佗等。而就目前来看,张仲景以其知名度和贡献,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被史家遗忘。但事实上,确实没有一部正史记载张仲景此人。
) W2 | O" Q0 F/ G0 _
6 a9 a5 ^0 y( {/ p6 k- f2 Q不过,还有一些线索可以让我们的探究继续下去,那就是从以上文献中提到的长沙太守官职和王粲、何颙两位历史人物的角度再次入手,结合《伤寒论序》,或许还能有新的发现。; B; l0 ]& e2 O) j+ `
3 ]! n$ U0 U4 X
或为长沙守
9 ]0 j8 i0 j" q( V
1 D5 Q, G3 m# p: `9 z6 z$ W5 C0 n0 s/ _$ M* r) `* y0 Z
. K) Q% k2 V. X4 l
传说张仲景曾担任长沙太守,并且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于公堂之上坐诊看病,这也是“坐堂”典故的由来。可是根据现存的历史资料来看,这则传说也是同样是疑点纷纷。% e1 t4 S3 a8 ?, b+ d, L2 C7 `
/ m0 l) g+ H* {1 V$ z7 z$ [关于张仲景的生卒年的争议众说纷纭,为了全面起见,我们采用跨度最大的说法进行推断。即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20年。通过检索史料,很容易可以找到这一时段担任过长沙太守的名单,熟读三国的朋友对其中多半名字应该毫不陌生。( i3 D- k' l5 M! O% g( E! Q0 @
: [* z" l+ Q- m/ F4 v& a
孙坚 苏代 张羡 张怿
/ J d+ w9 M) p$ r. t. @* S
1 R( M& J" Z; q+ E% S" k4 l韩玄 廖立 吕岱( |$ v2 T9 e0 m( [4 D
0 j w) L9 ~8 ~$ R8 g9 S3 P
( q3 V- x/ m7 k( H& b+ W8 A$ g6 q; p% B( j" y
很显然,其中并没有张仲景或者张机的名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代孙鼎宜根据训诂学推断,“羡”和“景”字义相近,都有崇拜敬仰的意思,而“机”则和这个含义无关,所以张羡应该就是张仲景。近现代学者章太炎和郭象升也持这一看法。9 T# G, a% u% J, c
k1 Q3 m5 a; A6 ^9 J& h
可是,如果我们附会张羡就是张仲景的话,其实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更大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简单讲讲东汉末年的长沙。/ f, e# V2 L3 l0 S' \# ]1 T
+ k8 Y7 k }% c$ {8 U w( Z" \- V& X/ l公元192年4月,时任长沙太守孙坚奉命攻打刘表,却遭到埋伏,受伤的他在弥留之际让苏代接任长沙太守。不久长沙地盘被刘表占领,刘表派部下张羡守长沙。198年,刘张二人日益不和,再加上曹操派人游说,张羡便投降曹操。刘表大怒,围攻长沙,张羡守城直到病死,其子张怿接任不久,长沙被攻破。后刘表病逝,其子刘琮降曹操,曹操令韩玄接任太守。赤壁之战(208年)后,刘备发兵荆州,韩玄投降。刘备之后任命廖立为太守,直到公元222年,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攻破长沙。
; O$ t2 Y' O( a+ d: C5 k. q( E4 z2 S, t( z* x
. n+ k, f+ A! f8 @. y7 ~8 @2 a2 Y4 E
9 Z: Z; e s8 D! g
j! I( \# \! N# |$ Y# s. ], h% y6 ]0 F9 E4 T
按照这样的历史顺序,长沙几易其主,其太守和势力归属的顺序大抵上是这样的。' { P# g5 l8 E- D
6 \ A2 f& v2 A! P7 {9 [0 L( d7 K5 o孙坚[袁术]→苏代[袁术]→张羡[刘表/曹操]→张怿[曹操]→[刘表/刘琮]→韩玄[曹操]→廖立[刘备]→吕蒙[孙权]+ `( n( ?0 Z# K( H( j( ?
2 _' ~. G# q5 X, `) p
; I0 N. v+ U0 P* w5 |3 C
( Q( [; l- r' {; e2 K这一段历史,真可说是三国历史之缩影。荆州乃四战之地,长沙又是荆南重镇,自然每时每刻都和刀兵毗邻。很难想象这一时期的长沙太守中有人能够在处理兵事政事之外,抽出时间上门诊、写专著,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假设张仲景确为长沙太守,那他在其《伤寒论序》中为何丝毫不提及此事,甚至没有一点蛛丝马迹,这也十分可疑。
9 ~: M2 O* j9 L. N7 |# b
0 ]# A$ }; c9 W# c, G' @( h; m更何况,张羡在建安十年已经去世,很快张怿也被刘表所败,可《伤寒论序》有言:“建安纪年以来,尤未十稔……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说明《伤寒杂病论》应于建安十年后完成。所以在时间线上,张羡不会是张仲景,其子张怿更不可能。* n2 X1 i$ H% V2 c& W# _/ \
7 I; d% F j: v+ K' J9 _2 j; K4 w( j. \8 O3 m7 c
4 m1 \- C4 d) T2 S5 h9 S, Y
也是因此时间线上的推论,所以有日本学者认为《伤寒论序》中的“建安纪年”应该是“建宁纪年”(汉灵帝年间)。可是此说也同样站不住脚。查阅汉书,建宁年间亦没有张姓太守,也没有张姓名医。而且此说也和现行仲景生卒年份的推论差异过大,仅仅就因建宁年间多次爆发大疫,就声明是“宁”讹为“安”,从治史而言,也过分草率。# N6 N$ d* S5 E
! [3 T9 g1 R- ]: {! u* P# M曾与何王游
5 ?/ H. b3 @9 }+ j& K$ f" a
/ [: o( B8 U$ x% p$ q
+ I6 K# x( t$ f
5 V) L l+ i' T& e在张仲景为数不多的传说中,准确诊断并预言王粲死亡的故事最为有名。王粲,东汉末至曹魏间著名文学家、官员,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其生卒年为公元177-217年,为史所载,较为可信。
- y6 @+ r8 h, X1 ?! _8 f
0 A* p( ?% O: P8 ?而这一故事出处依然是《针灸甲乙经序》和之前提到的《何颙别传》。
" g7 y. y9 J& B+ ~* m1 U8 G
# N1 m n; f1 X# @$ C6 |4 F- V( r. ?5 X8 N, v; ]' G
. f6 f7 V( h, N/ C! t# g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c ^% E# j; ?% w( ^; f# I
5 a5 f- D; ^5 M/ I5 Z
——《针灸甲乙经序》& F0 j% z; h) W2 x
6 D7 |5 Q' e2 d' ~1 o5 `2 N% j* t2 p
5 [ a# J& k) ? @0 p: w
0 e- D9 b1 Z$ X- } H# x“张仲景过山阳王仲宣,谓曰:"君体有病,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时年十七,以其言贯远,不治。后至三十,疾,果眉落。”& K8 N5 a6 D r: X9 u
; A6 H! ]" I0 i$ U( Q% V
——《何颙别传》
7 [- N# W3 w1 T, v; B: S% ^
' O% L! Q9 B2 {/ M# H8 A9 @3 b
6 ^2 D" {6 n$ Y* u5 Q- Z" l
我们之前说到,这两部书并非正史,更何况二者所记载的时间差异不小,所以其可信程度本身就不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看看历史上对于王粲之死的记录。. |0 k: D% d" H. g
7 C' Y+ ~* F6 p/ _" p- D" Q$ h
( z' P2 K+ v- a# }7 |+ n" P e h! X$ }8 m: \! R* z7 S
“建安二十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
: \' [0 J$ Q; e; ^
. ]% V1 h9 E, T) V3 [ w, |; N“干、琳、汤、桢,二十二年卒”
0 i5 _. h) q( G7 C; u# E; w. `9 u
5 p4 e0 t- p. o* u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2 U/ m; s+ I4 }" h* P$ c5 S$ I, y `: T
% j6 }0 o4 a! Z
5 M& C' \$ I8 ^0 B, M& x1 z“昔年疾疫……徐、陈、应、刘,一时具逝”* X0 z1 |0 J4 S7 E- U& ?' B- x
+ @5 U1 Z) H/ k$ W' f( L: k—— 曹丕《与吴质书》
9 F* C+ e4 Z, I' S; l) l# ~' H
( C0 F: q. P% I. u" c% y
7 D/ R+ J% v) d, ]; j; L" L, _
; n- [/ B" b% x x8 S此三处文献,说的即是徐干、刘桢、应汤、陈琳、王粲等,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中去世。而前人学者,大多根据“落眉”这一症状,判断王粲是麻风病死亡,与史料相悖。更何况,王粲是因麻风病致死,又何止眉毛脱落而已?如果仲景预测到的是大疫,又怎么可能只提醒王粲一人?这也是很不合理的。8 B' j% f2 \1 _3 w: m
5 D% a9 F9 W' m8 b- N) k$ n+ G( N& z8 D! n( w9 e5 h& s
1 x: ~; E- j% Y$ ]( \下面我们再了解一下何颙与仲景之间的交集。何颙是东汉名士,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董卓所害。擅品评人物,曾给曹操、荀彧等多人评语。' U$ O8 R' \% j6 j4 ~( Z* l
+ y) T7 y( g: V, d0 b8 y9 `
至于他与张仲景的相识,还是出自《太平御览》转引的《何颙别传》。
# M2 H7 D/ U, t6 E( w2 ?
+ S& g& M: @: H* K
* A1 N/ a _, u" s, D
% M1 J& _ I5 i8 A“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 O6 Y, f. V @9 x8 r9 f! R: \" S$ [# k
——《何颙别传》' M! D/ n x% V. k* T- m
8 `3 ~- Q9 S4 l. l5 W- G Z% C- g ?
8 X9 h2 S8 I4 @# W) b5 T w, c k
4 y; A1 o0 d% F5 {* v e. T) m结合之前王粲的生卒年,我们就可以倒推一下时间线,就会出现一个疑点。& A! m0 Z/ y$ K3 T- g/ n$ B
" U8 s; k8 F/ |& a+ R
自王粲卒年推断,公元217年向前推20年,则是197年。可是王粲是在208年才正式出仕,213年才担任侍中,此时距离他逝世也不过4年,根本没有张仲景预测诊断的空间。
# D1 E7 }7 u. d/ c |: L5 `- y2 s* g7 S+ |
另外,早在1935年学者洪贯之就曾经分析了这两则史料。他认为,何颙既见过曹操又见过张仲景,则根据时间推测,张仲景见王粲时还不曾进入医道。4 [* M% x7 Z$ ~# }. M, A
6 W9 s$ t6 B7 b& {/ P8 x' b
: i. y- @5 j' C/ D0 n: Y' k5 z8 J0 o( ^7 b
- \7 W7 g# e- F) c7 g: b
( B) L u% N2 i& F6 y$ D2 ^; t+ i2 g0 O g5 d
1 V0 I; k8 {5 Y5 s+ v碑冢空悠悠2 J" W6 ]! y; X7 P7 C$ e
/ ^3 `( o! b8 s6 x
- C6 x$ @% O# E8 O; U6 j
; i9 p6 j' @8 \0 C4 Q8 r8 k在河南南阳,有一座医圣祠。具其中《张仲景祠墓志》记载,此祠乃是明朝嘉靖年间由唐藩王和当地医家捐赠修建的。前文史料提及,张仲景相传是南阳人,所以此祠便得地利,香火日益鼎盛。自清以降,几经损坏与修葺,依然屹立在风雨之中。( c+ U9 m5 Q& g' A4 h$ H
- G# Z( S. T7 E7 R. n& w4 j: s
至于为何在此立祠,是因为此地发掘出了一块墓碑。
q; }1 T2 u, `. \9 V2 e( T. E$ U& t# u# f5 e
; u% E% y/ k: `5 N8 y
0 d3 }1 B2 b5 U7 j+ ^: P
就是这块。因为实在没有清楚的图片了,所以我们把仲景祠景区为此碑所写的介绍找来看一看。9 [$ x _% ?* D0 N
/ W& ?9 R# g. E
. v3 o9 z8 y. j% s8 i
+ j- N0 y+ b6 o0 s. P7 U" w8 I
咸和五年(330年)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碑。该碑圆额长方,长方座。碑文楷书阴刻上下读一行十一字“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墓”,边刻双线勾勒卷草纹,碑额刻有莲花盖、莲花托,碑的下部有莲花座。碑阴无字。碑座后有一从右至左读隶书四字“咸和五年”,明证张仲景墓址所在地。
+ H: O7 N' Y) i( {
* Y7 u( ~$ p, c2 e+ o4 l+ e7 c, S% H) s6 @! t
# r2 i% Z! ?7 l; @ J- v
不过,仔细检查这座碑上所刻的信息,以目前详实的史料来做对比,基本可以证明此碑为伪造。3 b3 S3 u6 @, k. {) S
, L: v) t9 U) D4 m$ k
( F5 e5 W" ^( `( y& ]! W
8 q# e2 h1 _$ @# g" P2 _9 Z
首先,医圣这个称号,最早出现不会早于北宋。晋唐时期医家如王叔和、皇甫谧、葛洪,甚至十分崇尚仲景学说的孙思邈,都未曾称其为医圣。再加上我们之前的推论,这里仲景为长沙太守的说法,也应是唐宋之后以讹传讹的结果。- c+ V3 W9 Q3 M9 {6 j' T6 C
% y4 u+ V3 ~8 ~$ z% W$ n3 v" G
; p3 g3 a0 H1 c" c: u/ u3 V
+ a2 ^4 r! ?' D; J其次,就是“咸和五年”落款的问题。此款只有年没有月,在碑座后横写,这种格式在晋朝碑刻中未曾有过先例。最为重要的是,此时乃是公元330年,整个北方正经历着后赵取代前赵的战争,后赵兵锋正盛,而南阳恰处于后赵所辖之北方,而使用“咸和”年号的晋廷早已南渡江左,此时南阳地区刻石是没有理由使用南方晋朝年号纪年的。
& m8 M% F; p6 |6 P z; V% n9 Y K- q8 i' G7 A, b
5 C6 d. t& ~: [0 y" {5 R
1 n( b/ }# `- o( b更何况,此碑书刻风格看起来非常奇怪,一种不恰当的模仿感,更像是几十年后的北魏书风,这在晋代的汉族书法中不太可能出现的。碑刻花纹甚至出现了莲花盖莲花托等图案,这也过分罕见。整体来看刻石非常粗糙,花纹非常浅,是双线勾而不是阳刻更不是浮雕,这和同时期的其他碑刻相比,更是无法同日而语。
/ u: H: _ N8 V, a5 I7 P5 X. H/ r `& K' l
, _7 q; w9 v# D/ O
3 t( L9 P0 P( c" D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基本可以确定此碑为后世伪造。那么以此为证的仲景墓,其可信度自然也不高了。1 Y3 J2 M# ^$ j+ W; r
$ T- T ` `9 r+ m8 C/ _1 @6 |* A
1 ^# |+ P9 ~) I. {% M( Z
$ l. N5 D$ t9 I: ~0 v9 _% d
( A. |/ t6 }+ h( z' H! }) @
3 [8 b0 g7 e5 O' n1 X) c结语- o5 F) |# `" n% k" }6 @' c6 k3 h
; E; p" k* L2 M( W
& f$ L4 `! b3 U' A/ u/ q
: O( p- c4 v4 C5 q% e% y) W然而仲景究竟在哪里呢?自东汉至今悠悠1800年,其中又有多少事,埋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不得已为后人所知?又有多少事,依然在人们的口中传颂着,并还将继续传颂下去?: u$ k0 m \) D2 m/ ^: U& ^4 J" i
& x* Z- B! n X
为做此专题探究科普,我前后构思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与人提起,也时常获得一些质疑。质疑我是在否认中医的悠久历史,可能是一个伪装的很深的反中医者。更多的人则对这些研究不甚重视,翻故纸,揽残碑,又有什么意思,不如去学学临床经验和实验方法来的实在。
5 U4 [' C- g0 Z/ C) i8 E8 L
r! i+ f$ m a0 R# e4 Y, `/ K可是百年来中医学渐微,不断的落入口舌之争,中医人治学修史,也不易为其他学科采信,这种“笃信”和“务实”的心理是不是也有一份责任?2 j0 X `! [) g
0 r: E0 \& G: s9 Z* \ e
$ r, e, e# k* V! |5 o+ i1 G
; S, E& G1 }2 @1 h1 E
老师常说,学术问题贵在以小见大,抽丝剥茧。史学研究和文化学研究不一样,史学研究重点在于考证史实真伪,而文化学研究的重点不在真伪,而在现象背后的文化心态。" P9 Y- Q! `4 W1 H. M% g' W& v' Q* h8 b
1 t& j8 B; Y" G) _, d* {: q, C- p' E) v0 p% y' N
5 R7 @ C; ^7 S2 c* z
为什么架不住推敲的故事,会被人们津津乐道,信以为真?张仲景孙思邈等伟大医家的传说,其实折射出的就是不同时期医者的心态。他们希望有一个身居高位的士族子弟,或者一个长生不老的圣人神仙,作为这个社会地位一直不算太高的群体的精神偶像。2 K- g/ h0 Q9 x1 Y$ b/ ^7 U
0 v) z1 y& X0 w" Y& a大家都承认,张仲景中医学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讨论其人的生平和身份,丝毫不能动摇《伤寒杂病论》无与伦比的学术价值。
' C# h+ f% x! E: _' \
" j) J5 t3 C3 D/ i0 P; ^) }
( A) @0 d3 p; S2 j
0 c( L$ F+ |4 d& {0 g/ L孙过庭不过小吏,但其所著所书的《书谱》光辉万丈,泽被无数书法后学;张若虚只是兵曹,其生平只能在《旧唐书·贺知章传》中略见,但依然不能阻止《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
9 ]. r" m; y T3 k: L/ i s/ U- b$ H6 X% F1 A' e
& Q+ Y/ \5 x9 t% O
7 k' ?( [6 b- b, L0 e V$ Y1 \- B
而到了如今,我们能不能也承认,张仲景其实是一个不曾当过官、不曾入过仕的普通人呢?或许他活着的时候,其学术观点也不为同行所认可,被斥为离经叛道;甚至他死去的时候,只有他诊治过的百姓为他送行……
( Z6 e9 d1 {# `
( M. w- K8 O, l& J5 o/ |, m
5 o* K1 ]2 ~) H h4 z6 a; q5 `( Q8 q. t! ?" P* j
+ b8 e x- W5 Y3 O& E6 q7 b. Z* T# `1 T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坦然的接受,% }$ v7 u; _2 A
; T9 C& t% d, Q$ P1 M+ {这个无比伟大的人,或许也拥有一个无比平凡的一生?& E2 C- [5 B7 U [+ U- e
! s2 Y) T+ p* p5 `8 } T% h" w
0 J: {8 g, c* ~5 }8 ^) q5 G |0 {! F! ]5 H7 T; o
/ s( n5 p3 E/ w, p4 L( |
- X/ [8 V# \, K# A9 w. F& _& c A( u8 }" Q0 `! U& S3 E! u6 `- y
1 y4 Q# A" x- V+ z参考文献
8 O; `6 F0 H8 K" ~( @, _( |
3 w% y7 D8 n( s' g) d4 a[1]张永文,蔡辉,沈思钰.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J].河北中医,2010,32(02):270-272.* f$ w: E/ X) w2 X
4 Z1 \: [1 r9 j# h
[2]钱超尘,温长路.张仲景生平暨《伤寒论》版本流传考略[J].河南中医,2005(01):3-7.
, A3 h& f6 \6 A! u! T6 l" y' w1 s+ _) H" w: c1 t1 U* F
[3]杜雨茂.关于张仲景生平一些问题的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2):38.
$ w8 z1 ~' q" D0 A8 u! E ?- J9 s
[4]许光岐.关于张仲景为王仲宣诊病故事的考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58(03):41-43.
. L9 O* u0 _$ v! r5 d; k6 y
& Q% O2 d8 T1 p8 k F编辑于 2020-09-08 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