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学习刘建教授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
曹东义 发表于:2023-12-5 14:10:43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981
{作者}刘建,男,1959年4月出生,教授,执业医师,四川中江县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医学学士,曾任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教育研究室副主任、中医学基础教研室主任,眉山药科学院中医养生保健专业建设负责人。临床近40年,在附属医院门部名医馆从事中医大内科临床工作,中医门诊名医、成都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中医馆从事中医大内科临床工作,师从国医大师郭子光、刘敏如,国家名中医张发荣,顾大德、李孔定、蒲志孝等多位大师。先后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和国家、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川派中医药名家蒲辅周》获国家图书出版基金,副主编全国高职高专教材十二五、十三五《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参编教材及专著6本,副主编《中医学学用歌诀图解》、《绵阳名中医经验选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整理古医籍《医录便览》(人民卫生出版社)。主持省市厅级科研四项,参加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多项。获市科技成果奖三等二项,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首届绿叶宝光杯三等一项等荣誉。手机18030999157

1 F$ m* O$ n& |+ z) R7 z+ E
小儿多动症
概述
儿童多动综合症又称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儿童时期较常见的心志神情发育障碍、行为异常性疾患,属于中医心肝系疾病范畴。表现与同龄儿童发育水平不相称,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和行为冲动三大核心症状。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5-16岁,国内外文献报道,占学龄儿童的5%-10%。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本病在古代医籍中无专门记载,根据患儿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的特征,可归人“脏躁”、“躁动”证中;又由于其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思想不易集中而导致学习困难,故又与“健忘”、“失聪”证有关。
现代医学中的病名为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或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ADHD) “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MBD)。由于此病妨碍儿童健康成长,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从中医药的角度认识与研究本病。西医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和副反应少等优点,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护、调护(营养)不当,外伤、病后、情志失调、教育不良、溺爱子女;其病位在心、肝、脾、肾;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平衡失调,阴静不足、阳动有余,气血不足,或气血逆乱,使心神失养,以致神不安藏,肝阳上亢而成本病。
    1.要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配偶时要注意对方是否有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适龄结婚妊娠的孕妇应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饮食清淡而富于营养,谨摄寒温,劳逸适度,避免七情刺激。  
2.娠期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及时纠正胎位,争取顺利分娩,减少新生儿大脑受损的机会.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机会,应自然顺产。  
3.适龄结婚,切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有计划地优生优育。高龄双亲的文化修养,创造安静和谐的家庭环境,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童年,要因材施教,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
4.保证睡眠充足,喂养合理,避免精神创伤及意外事故的发生,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尽量避免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  
5.食品中限制含有甲基水杨酸盐类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水果)及限制加入调味品和人工染料(如胡椒油和酒磺),慎用药物,禁烟酒和油煎油炸食物,避免物理因素的影响。
6.早期筛查 如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平素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语言、情绪、行为变化,尽量避免重大生活事件的影响。如孩子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和冲动等疑似情况时,应尽早去医院就诊。
常见小儿多动症辨治如下:
1.肝肾阴虚证
主证 多动多语,急躁易怒,冲动任性,难以自抑,神思涣散,难以静坐,注意力不能集中,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喜食冷饮,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  滋阴潜阳,宁神益智。  
方药左归饮加减用药:熟地10g山药15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茯苓15g龟版12g柏子仁10g生龙骨20g先煎 炙甘草6g麦冬6g玄参10g炙首乌10g女贞子10g知母10g琥珀6g先煎 菖蒲9g丹参12g远志6g。若肾水不足,心火上炎者,可用《摄生秘剖》中补心丸化裁,以滋阴清热,补心安神,通常用方为:菖蒲10g北沙参15g生地9g丹参9g青果9g茯苓15g麦冬9g当归9g柏子仁9g甘草6g
2.心脾两虚证
主证 心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或虽能集中但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动作行为杂乱无目的性,气短,精神倦怠,常自汗出,记忆力差,喜忘心悸,夜寐不宁,多梦夜惊,口吃,面色苍白少华,纳食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或细弱。
治法 补益心脾,安神益智。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用药: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2g夜交藤24g杭白芍12g丹参15g太子参10g生龙牡各24g先煎 远志6g法半夏9g磁石20g先煎 钩藤30g后下 蝉蜕6g厚朴6g陈皮6g。
3.痰火内扰  
主证 多动难静,烦躁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为不能集中,胸中烦热,懊侬不眠,纳少,尿赤,口渴,大便燥结或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
治法 清热泻火,化痰宁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味用药: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2g胆南星9g瓜蒌6g枳实6g黄连3-5g石菖蒲9g珍珠母6g。炒麦芽24g鸡内金9g莱菔子9g龙胆草10g焦山栀6g。 若犯及神明,心失守舍,动作不能自律,法当豁痰镇惊熄风,用《医学心悟》铁落饮化裁:九节菖蒲10g胆南星9g法半夏9g铁落花15g先煎 云茯苓15g明天麻9g先煎 紫丹参12麦冬10g川贝3g冲服陈皮10g等。 
在国家中管理局推荐修定的诊疗方案尚有脾虚肝亢等证,本病病情有轻重之别。轻者多动多语,侵扰他人,烦躁不宁,不听命令,不守纪律;重者惹是生非,打架斗殴,不知危险,任性冒失,易发生意外,不但直接影响学习,甚至导致少年犯罪,成为社会问题。个人还常在辨证基础上加入郁金9g白矾6g。
(其它疗法)  
一、中成药治疗  
1.静灵口服液 适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者。
2.天王补心丸 适用于阴虚火旺,烦躁不宁者。  
3.柏子养心丸 适用于心气虚寒之健忘、多梦、易惊肢冷等症。
  
二、单方验方  
1.女贞子15g夜交藤枸杞生牡蛎各12g白芍珍珠母各10g,水煎服,每日l剂。  
2.龙胆草、茯苓、远志、珍珠母、神曲、甘草等,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10---15g,日服2次,2个月为1个疗程。
三、针灸治疗
.1耳针 取穴脑干、肾、肝、心,工日1次,留针20分钟,10日为1个疗程。  
.2王不留行贴压耳穴 主穴取脑干、枕穴,神门。肝肾阴虚配肝、肾耳穴,心脾不足配心、脾耳穴。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用胶布贴于一侧耳穴,按压刺激,每日不少于3次,每次半分钟至2分钟。连续5天换另一耳,左右耳如此交替,20天为1疗程,休息1周,重复治疗1—6个月。 
.3体针 主穴取内关、太冲、大椎、曲池。注意力不集中配百会、四神聪、大陵,活动过多配定神、安眠,心俞,情绪烦躁者配神庭、膻中,照海。用泻法,不加灸,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针刺后即用梅花针叩背部夹脊穴、膀胱经、督脉,以叩至皮肤潮红为度。心俞、肾俞、大椎等穴重点叩刺。
四、推拿治疗
.1取小指末节罗纹面、食指末节罗纹面。医者以拇指分别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小指、食指罗纹面。反复100-500次。通过补肾经、清肝经,由此达到滋肾阴,潜肝阳之功。
.2取拇指末节罗纹面、中指末节罗纹面。医者以拇指向掌根方向直推拇指末节罗纹面,旋推中指末节罗纹面。对心脾气虚者有一定疗效。
 
1.体谅关心病儿,稍有进步应予表扬,切勿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育切忌简单粗暴,不惩罚、打骂孩子,但也不要溺爱与迁就,纵其任性不羁,以免加重精神创伤,抑或不能自制。
2.帮助患儿树立信心,磨炼意志,明确学习目的,抓紧学业辅导,培养学习兴趣,给孩子以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心理指导。  
3.加强管理,及时疏导,谨防攻击性、破坏性、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4.西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停药。
5.饮食治疗调养
5.1 药膳处方按中医理论和现代营养学配伍而成,由黑大豆酸枣仁儿海带金针菜胡萝卜组成,加工为散剂,服用量,四到六岁,每次10g,每日二次。七至12岁,每次15到20克,每日二次,三个月为一疗程,同时交代有关饮食禁忌和口服健脾养心安神的中药。
5.2 枣仁莲子粥莲子心50克,酸枣仁10克,粳米100克,与莲子同煮,待熟时加入酸枣仁值至粥状,加适量糖,分数次服,服两周以上。
5.3 补益养心
5.3.1桂圆莲子粥:桂圆肉30克,莲子30克,糯米60克,大枣10枚,白糖适量。先将莲子洗净,红枣去核,圆糯米洗净,浸泡在水中。莲子与圆糯米加600毫升的水,小火煮40分钟,加入桂圆肉、红枣再熬煮15分钟,加糖适量,即可食用。
5.3.2 莲子猪心粥:普通大米100克,猪心1个,莲子60克,圆肉10克,姜1小片,金针菇少量。先将猪心切薄片,放入清水中浸漂,以去除血污;将大米、莲子、圆肉放入开水锅中煮至将成粥时,放入金针菇、姜片煮5分钟,再放入猪心,煮约2分钟,调味供用。温馨提醒: 1.可以用粳米代替普通大米。 2.可加入太子参30克同煮(此时不放金针菇)
5.4 滋肾平肝 芹菜百合:芹菜 250克、鲜百合 1头:芹菜摘去叶子,用水焯一下,破丝,切段。百合一瓣瓣剥开,除去百合老衣。炒锅放橄榄油烧至七成热,放入焯好的芹菜,略翻,放百合。待百合边缘变透明,加盐调味品,迅速翻炒至匀,淋少许香油。
5.5 桑椹子,鲜果10-15g,或干果5-8g,嚼服。10—15日为1疗程,服2—3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停服1周。本品甘平,滋肝肾,充血液,生津止渴,聪耳明日,安魂镇魄,长精神,久服无弊。用于肝肾阴虚或心脾两虚证。
.观察患儿的进食、睡眠及大小便的自理情况,对于年龄较小或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患儿,须做好患儿的生活护理。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培养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从每件小事培养患儿专心习惯,保证合理营养,避免食用有兴奋性和刺激性的饮料和食物。
.组织患儿参加一些需要精力的活动,如登山、打球、跳高等,以发泄患儿多余的精力。症状护理通过游戏等形式对患儿的注意力进行训练,逐渐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以改善注意障碍。通过认知行为治疗训练患者自我控制能力,并启发思考,学习解决问题。
我治疗本病的心得: 临证1.辨虚实 本病的实质为虚证,但也有标实之状。多动、急躁、易发脾气乃肝阳过亢之征;心神不足,难以静谧,注意力涣散乃心脾不足之象。故多现虚实夹杂之证。2.辨脏腑 神不定者病在心。志无恒者病在肾,情无常者病在脾,性急躁者病在肝。应采取综合措施,如从生物(如治疗病患,提高素质)、社会(如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和心理(如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治疗)等方面共同治疗,患儿、家长、教师、医师四方面互相配合,以调和阴阳为治疗原则。
治疗1.以肾为本,心脑并治 在补肾的基础上清心平肝.补脾祛痰,兼以益智化瘀,标本同治。2.调理脏腑,燮理阴阳 重在补不足、泻有余,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不可因患儿活动过多、冲动暴躁而过用苦寒或重镇安神之剂,根据兼夹痰、热、瘀的不同,佐以化痰、清热、祛瘀,加上综合训练,方可取得更好疗效。
医案
X洁,男,9岁,2019年12月19日初。
主症:来多动话多,注意力不能集中半年,本月加重。
现症多动话多,易叫,好惹事,难以静坐,注意力不能集中,常汗出,不长肉,喜食冷饮,记忆力差,喜忘,纳食不佳,大便二日一次。
查体多汗,舌淡红,少苔,脉细滑数。
中医诊断  小儿多动症 心脾气虚
西医诊断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治法 补益心脾,安神益智。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炙甘草10g浮小麦30g大枣12g夜交藤24g杭白芍12g丹参15g太子参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远志6g法半夏9g磁石20g钩藤30g蝉蜕6g生黄芪24g防风10g炒白术10g柏子仁10g益智仁10g。10剂
2020年1月2日二诊多动难静减轻,大便三日两次,原方减磁石,加郁金9g白矾6g竹沥水10ml。12剂
2020年1月23日三诊多动难静有反复,喉中有痰,烦躁不宁,还是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眠差,纳少,尿赤,口渴,大便干燥。
查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化痰宁心。  
方药 黄连温胆汤加味为主。常用药:陈皮10g法半夏10g茯苓15g竹茹12g胆南星9g瓜蒌106g枳实10g黄连5g石菖蒲9g珍珠母9g炒麦芽30g鸡内金9g莱菔子9g郁金9g龙胆草10g焦山栀6g
2020年2月27日四诊诸症基本控制,守方治疗12剂。
2020年3月20日五诊诸症基本恢复正常,加焦三仙各20g 白矾6g12剂。均配合适当的中药药膳。
后随访基本恢复正常,孩子父母满意,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患儿为心脾两虚,神失所养,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痰火扰心,湿热内蕴的症状,在辨证方上加了四川省名中医朱正平的“白金丸”经验,配合食疗,方药对症,疗效可靠,在成都绵阳眉山等地多例患者都比较好的疗效。

; I! ]$ E; }1 k) N(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12-5 16:04:56 | 阅读全部
痤疮
3 O9 Y: o2 S( l6 N7 X: B; e- W刘建1 R) P$ F2 L' T6 b3 I$ E2 r7 G
概述1 h  j" s; c2 }" N# w% v# a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见于青少年,亦可见于成人和儿童,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好发于颜面、也见于背、胸上等富含皮脂腺的部位。因有碍面容,使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损容性皮肤病。+ F9 M- h1 q  i; y3 L/ j; s
中医称痤疮为“肺风粉刺”,在古代文献中亦称“酒刺”“肺风疮”“肺风” “面皰”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穀大,白色者是也。”《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可见前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临证表现等已有认识。
, E0 H, {; u; y- u! J7 g* J中医学认为,素体血热偏盛是本病发病的内因;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若湿热夹痰,则会使病程缠绵,病情加重。本病因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本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熏,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若病情日久不愈,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化湿生痰,痰瘀互结,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囊肿,累累相连,甚至瘢痕。在传统肺热、风热、血热、湿热等发病理论的基础上,部分医家先后提出冲任不调、肾阴不足、血瘀痰结等观点进一步补充、完善了痤疮的病机。, j6 P0 l3 x* k! x2 a
西医方面,痤疮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的毛囊皮脂腺疾病,其中包括性激素分泌对皮脂腺调控异常,皮脂分泌过多、毛囊口过度角化、蠕虫感染、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过度的免疫反应,还与遗传及心理因素有关。
! O! D  O# Y! R, n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肝郁在本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同时,部分患者可遗留瘢痕,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中医药治疗对控制病情、减少复发和改善伴随全身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确切疗效。
9 U0 h4 e% ~7 F% {3 V+ x& l5 i
+ k$ F: T) }9 s8 P% G1.食有节制。饮食不可过饥,也不可过饱。预防痤疮,要防止摄入过多的热量,尤其是少吃甜食、少食油腻。同时,不宜吃煎炸、烧烤和辛辣食物,不喝酒,特别是不饮烈性酒,不喝浓咖啡和浓茶,可多吃蔬菜,适当吃些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L( W! b3 W, ]+ z
2.起居有常。生活作息尽量规律,最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入睡,避免熬夜,良好充足的睡眠,能让肌肤受到完善的保养,还可养成午睡小憩(以不超过30分钟为宜)的习惯。: A6 A7 u' q' X
3.适度运动。可据个人身体素质等每天运动约1小时,避免过劳或过逸。
$ `- ^) i* x2 ^! `+ l4.注意卫生细节。避免不必要的手与脸的接触(如习惯性托腮),而额头前的刘海也容易刺激皮肤,应尽量将它往上梳。注意面部皮肤防晒保湿,并认真洗脸,做好清洁工作,选择温和的洗面奶洁面,但不宜过度清洁,过度清洁会使面部保护油脂丢失,造成皮肤干燥紧绷等。男士剃须刀宜锋利,剃须前须洗脸,避免痤疮毒素侵入。
" q' q, n; {2 i) P/ _0 i% R5.尽量放松,心情愉悦。人经常会有烦恼,精神上的压力会造成皮脂分泌旺盛,也是痤疮发病的原因之一,可多做一些让自己心情愉快的事情,解除每天工作或学业上的压力。
' S% X0 @; v& V1 q& f% I+ `1 J2 R! K; Z1 r
常见痤疮辨治如下:
7 V. \1 `9 R5 i( c一、内治法
6 X  Q& l. T6 `2 ^(一)辨证论治
+ G" p9 H& f- _+ X$ V; x3 `6 N1.湿热证) q/ r3 r8 U' v/ h& e" h% t
证候:皮损以红色丘疹、脓疱为主,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面部、胸背部皮肤油腻, 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可伴口臭、口苦,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或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弦或脉滑数。. P+ T( o; {5 L
治法:清热化湿。
& Q- n% Z  ], b  ?* Q方药: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p* P2 R% D' E# A  L! L3 u5 w
2.郁结证- {) T5 f6 y& R1 i
证候: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6 ?3 |' f9 ]- ~! {# X治法:化痰健脾渗湿。7 T- U& W8 Q$ d& p% n* X9 f8 F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T7 r( J. r% {6 f! g  W
3.冲任不调证& |. D, w" O- h- t  _' p
证候:皮损以红斑、炎性丘疹为主,皮脂溢出不明显,年龄较大者合并轻微黄褐斑。常伴经前乳胀、腰酸腰痛,夜寐多梦或入睡困难。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
$ x! S/ d/ [: D/ d% s! @6 d! _9 \治法:疏肝解郁,调理冲任。, V" m$ W( A: Y  F% C. G+ t# Z( S: f
方药:消痤汤加减: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黄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元胡12g木香9g" I% c' {3 ^4 l- F6 Q
(二)中成药( J, _# q) u9 I
根据患者病证及中成药功能主治等分选对证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 k" w7 d9 a) l+ A1 i1.银翘解毒丸 适用于肺经风热外感风热者。
0 J- O; C$ A5 m9 o5 {2.防风通圣丸 适用于损害脾胃,滋生湿热,邪热逆上者。  
) R+ j0 k# @) `3.龙胆泻肝丸 适用于肝胆湿热,实火偏旺等症。- b0 _$ b7 m4 I, T
4.金花消痤丸、一清胶囊适用于湿热蕴结型痤疮。3 x& n: _/ E) O1 [  c% V9 d' m( X
5.皮肤病血毒丸、珍珠暗疮片 适用于痰瘀互结型痤疮。9 v& @- H; i# H' e2 L( d
6.丹参酮胶囊、知柏地黄丸、逍遥丸、当归苦参丸适用于冲任失调型痤疮。
1 V/ a8 m# W3 U1 r- ]二、外治法
% n8 T0 {- e9 v$ M1 @# B: y  1.中药湿敷:马齿苋、紫花地丁、黄柏等水煎湿敷,每日2次,每次20min,用于炎性丘疹、胺疱皮损,起到清热解毒,减轻炎症的作用。; H7 _# _/ V$ i% T
  2.中药面膜:颠倒散大黄、硫磺等量研细末,用水或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皮损处,30 min后清水洗净,每晚1次。用于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及囊肿皮损,起到破瘀活血,清热散结的作用。9 P1 r, d: w9 O6 b0 Q2 A
  3.耳穴贴压:取内分泌、皮质下、肺、心、胃等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在穴位上,并嘱患者每天轻压1min左右,每5日更换1次。9 w* T2 ^- H$ M! [- |) ^" h! Q
  4.耳尖点刺放血:在耳郭上选定耳尖穴或耳部的内分泌穴、皮质下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耳尖穴上点刺,然后在点刺部位挤出瘀血6~8滴,每周治疗1~2次。& X* U9 T4 {* a& |& O3 N
  5.针灸:主穴为百会、尺泽、曲池、大椎、合谷、肺俞等穴,配穴为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及皮损四周穴。方法:施平补平泻手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8 |& C# w) a( h# L
  6.火针:常选背俞穴,如肺俞、膈俞、脾俞、胃俞,热重加大椎,便秘加大肠俞,皮肤常规消毒后,取火针在酒精灯上将针尖烧红后,迅速直刺各穴,每穴点刺3下,隔日1次。
* b, t+ o: i/ Q' W( S- @7.刺络拔罐:取穴多为肺俞、大椎穴、脾俞、胃俞、大肠俞、膈俞、肾俞等。每次取背俞穴4~6个,三棱针刺破皮肤,然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10~15min, 3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 S3 ?* H, s3 _% L: H- \- ^8.单方验方外用:(1)白芷 祛痘先将适量白芷磨成粉,然后用清水或者蜂蜜调和,涂在有痘痘的部位。中药白芷不但是祛斑美白的好东西,祛痘消炎效果也很不错。(2)化瘀散结祛痘 取桃仁6g,红花6g,益母草12g,夏枯草10g,当归6g,海藻10g,炒三棱10g,赤芍6g,银花12g,昆布10g,炙半夏10g,陈皮10g。用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此方对面部囊肿性青春痘有较好的疗效。
/ J8 I( l4 O- J; ~6 K
( I& W7 v8 }0 z& `痤疮多是青春期发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诊疗时在注意心理辅导与用药并举的同时,日常维护也很重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s) _# o4 k/ Z% b
1.患处皮肤要保持清洁,注意掌握正确的洁面方法。温水洗涤,用含有硫黄、石碳酸等成分的药皂较好,保留数分钟后冲洗,每日洗脸不超过3次。
! E5 [9 ^1 K. \2.减少人为刺激, 对粉刺切勿自行压挤、抓抠,容易继发感染,甚至形成瘢痕。
, m9 ~. q) O& V  S+ S3.饮食方面:不吃煎炸、烧烤,少食油腻、辛辣及糖类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食疗选用:
- I. |5 c# g$ F+ o% k- X; A(1)荷叶冰糖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50克、冰糖30克。将新鲜荷叶清洗干净,切成细丝;粳米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放入荷叶,一起熬煮,直至米烂,最后加入冰糖调匀,即可出锅食用。功效清热解毒、护肤养颜。适宜皮肤出现暗疮及肥胖者。
4 Q2 y$ N" X* p& V7 j(2)果菜绿豆饮 制作方法:用小白菜、芹菜、苦瓜、柿子椒、柠檬、苹果、绿豆各适量。先将绿豆煮30分钟,滤其汁;将小白菜、芹菜、苦瓜、柿子椒、苹果分别洗净切段或切块,搅汁,调入绿豆汁,滴入柠檬汁,加蜂蜜调味饮用。每日1-2次,有清热解毒、杀菌之功效。! q3 F6 a2 ?3 p/ @6 d! s, v
(3)海带绿豆汤 制作方法:海带、绿豆各15g、甜杏仁9g、玫瑰花6g,红糖适量。将玫瑰花用布包好,与各药同煮后,去玫瑰花,加红糖食用。每日1剂,连用30日。% m: [5 m2 J. W- x, r
(4)芹菜雪梨饮:芹菜100g,雪梨130g,西红柿150g,柠檬30g。将上四味同捣烂,绞汁服用,每日一剂。% V. I4 l* u4 `* d% d4 s' Z
(5)绿豆薏苡仁汤制作方法:绿豆、薏苡仁各25g、山楂10g,洗净,加清水500g,泡30分钟后煮开,沸几分钟后即停火,不要揭盖,焖15分钟即可,当茶饮。每天3-5次,适用于油性皮肤。7 `* D# E- ]# t1 ]
(6)香蕉荷叶 山楂汤:香蕉2只,山楂30g,荷叶1张。将荷叶剪成小块,山楂洗净,香蕉切段。加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分2次食香蕉喝汤。* J8 g6 S7 s( v& Q
(7)丝瓜马齿苋鱼腥草汤:丝瓜200g,马齿苋、鱼腥草各30g。 丝瓜洗净,连皮切成菱形片。马齿苋、鱼腥草分别洗净切碎,水500毫升,煮熟。分1~2次服。# V0 G% D2 c" V. h% k
4.心理辅导:痤疮患者,特别是重度痤疮患者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对这类患者还需配合必要的心理辅导。. j( X: ^+ w; Q8 Q6 c$ Y( g; _/ G
5.日常护理:部分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且长期口服或外用抗痤疮药物如维A酸,往往会加重皮肤屏障的破坏,导致皮肤敏感。因此,除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化学剥脱外,有时也需要配合使用功效性护肤品,以维持和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如伴皮肤敏感,应外用舒敏、控油保湿霜,局部皮损处可使用有抗痤疮作用的护肤品;如皮肤表现为油腻、毛孔粗大等症状,应主要选用控油保湿凝胶。. M; K. ^# I- Q% l; h+ r
治疗本病的心得: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时因人因地而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联合。
8 n4 m! X4 h& X$ d! G一、辨证( i* h, }9 {: Q- r+ h; s
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 L& n# h6 T- i) M% E) ], R1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 s+ v/ W( }+ X( a7 e6 t! g
2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  c, G+ Z" y7 n& O
3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1 ~+ F8 m, j7 U! G2 i/ B  Q
4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7 W8 m8 j# k/ V. V4 H+ ]9 j
5辨证辨病相结合。肺、脾、肝、肾并重治疗痤疮。据痤疮的中医发病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理变化,按年龄认为20岁左右,以肺经风热为主;30岁左右,以胃肠湿热或肺胃郁热为主;更大一点岁数,以肝肾亏虚为主。
& }' y( E' B4 d. h6 T/ d6 D0 f6 @3 N二、用药经验
1 o5 G3 @7 i, \- @3 U, ~单味药用丹参,在治疗中使用的剂量比较大,常用到20g以上,特别指出丹参要后下,有一种成分叫丹参酮,久煎之后会遭到破坏,丹参活血散瘀,治痈肿。
4 \( I! d3 T7 D  [2 a" m. o, n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邪等。
% ]5 q+ D4 }9 A, O$ W6 Q水牛角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定惊的作用,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靵血、惊风癫狂。在目前犀角缺乏的情况下,是中药犀角粉的一种选择。" r( q2 Z& [& \6 C5 b$ n, n, ^) Y
三、分期治疗
1 O! ?' S' }% ?, }9 S* G痤疮的病程虽然分期较明确,中药对药的运用又可相互贯穿于整个病程中。热毒、湿热、郁结、血瘀可见于病程的各个阶段,比如以热毒为主的急性期,亦可见因痰瘀互阻而难溃之囊肿结节,也要顾及肝气不舒,内郁化热的情况,而进入平稳期时也会因为饮食不慎,作息不规律而出现内热壅滞致病情反复,故在运用清热解毒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化痰活血,疏肝理气,凉血解郁之药物,加上利湿祛痰,补益脾肾的药物以减少油脂、调节阴阳,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由痤疮的临床表现,其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平稳期、修复期,按照各期的病证特点,经过辨证,予以中药对药治疗可以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三期特点及具体用药如下:
/ {7 a. n! s# B' I! J1.急性期多见粉刺、丘疹、囊肿甚至脓疱同时出现,病机以热毒蕴结为主,治疗多清热解毒,凉血散结,佐以通腑泄热的中药。
% j+ V, i. U: m% S8 z( d1.1银花,连翘二药相须为用,银花主清肺热,连翘善泻心火。' V8 S. L9 z" ~9 G! H/ X
1.2公英,野菊花清代陈士铎谈及公英“与银花同是消痈化疡之物,银花得蒲公英其功更大,加强解毒散结之功,对于疼痛明显的粉刺以及可触及结节的丘疹囊肿可加速消退。5 \+ `  E; N; ]) Z5 F
1.3皂角刺,浙贝母,加强散结消肿之功。
( G2 I" ?7 j2 ^4 d8 v1 _2.平稳期平稳期痤疮生长的速度减慢,新发痤疮减少,脓疱逐渐消退,丘疹逐渐平复,治法着重在疏肝行气,健脾祛湿,佐以清热凉血。同时,结合痤疮的西医病理机制,考虑一部分病人因为雄激素水平异常致病,根据中医调和阴阳的思想,治以滋补肾阴的方法。
; A: d2 V! S( q0 x5 A2.1 荷叶,山楂健脾醒胃,促进运化,化痰利湿,既防清热解毒之苦寒药物太过伤胃,又促进运化。《本草通玄》言山楂“消油垢之积”。$ {( R# W2 E9 g. T
2.2 炒栀子,柴胡泻三焦之郁火,导痞块中之伏邪,最清胃脘之血热……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临床痤疮多发于青春期及女性月经前后。有人对女性痤疮与月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女性痤疮于月经前加重,尤以肝郁血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为著。清肝火,疏肝气对于痤疮的调理是必不可少的。/ ]# `% p& [' e* n  T4 f
3.修复期痤疮后期,热毒已清,然病久化瘀,血分尚存余热,皮损以色泽暗红的瘢痕为主,多连绵成片,经久不消,故此期多用凉血活血,润色养颜的中药。西医研究证实,痤疮丙酸杆菌的移生与繁殖对皮肤造成炎症性损害和瘢痕,这时治疗的重心以修复瘢痕,淡化色素沉积为主。
# A' q$ ~. i5 h  Y  w3.1 地骨皮,凌霄花泻肝经伏火,亦清肺经余热,凉血消瘀,作用外达肌表皮肤,加速淡化暗红的瘢。
- N% Z4 N' t$ M' b! O3.2 制首乌,当归增强养血和血之功,促进皮肤微循环,益于肌肤的新生与代谢。
8 r. i; O  F$ D8 V5 m# t0 o4 v# q: E) f医案+ M' l$ ~( b$ L
叶XX,男,26岁,2017年12月23日初诊。. X8 y9 Y6 d5 n" J- D' l
主诉: 面部丘疹、脓疱反复发作2+年,加重2月。* j6 Z( ^! ^- @8 |
现症:患者因工作原因,时常熬夜,近2月来痤疮新发加重。查:面部皮肤油腻,下颌两侧、唇周及额头可见散在新发痤疮,颜色鲜红,触之质硬,疼痛明显,个别痤疮顶部可见白色脓头。两颊散在陈旧结节,色暗,触之无明显疼痛。
7 a) ~! \7 o& @查体多汗,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舌淡红。. n( E- U9 s' O' }! {- t
中医诊断  痤疮 湿热痰瘀凝结8 ^+ Q4 o- `' [5 r+ ]- Q
西医诊断  痤疮 痤疮分级中的III级
: ?8 {/ l! s6 }3 [" {3 R: C患者处于痤疮急性期,当以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主,辅通腑药物以泻热,药用:金银花 15 g,连翘 15 g,野菊花 20 g,忍冬藤20 g,蒲公英20 g,刺蒺 15 g,浙贝母15 g,苦地丁15 g;茵陈15 g,枳壳 10 g,酒大黄 6 g,水牛角粉 9 g先煎 ,丹皮 15 g,砂仁 10 g,甘草 10 g,荷叶 15 g。嘱忌食辛辣寒凉食物,注意休息,温水洁面,避免使用化妆品。% B' y5 k2 W. m, \! d0 h
二诊(12月 30日),患者服药后感觉平和,大便较前通畅,自述新发痤疮较前减少,查面部皮肤油腻,部分硬结较前消退,触之质稍软,仍感疼痛。舌红,苔黄白,脉滑。整体治则不变,加用养血和血,寒凉药物以性温之药佐,且促进血行不致瘀,前方减、丹皮,加制首乌 15 g,当归 15 g。
! F9 f" w$ A5 A5 O( P( n三诊(2018年1月6日),服药平和,诉近期时感胸肋胀痛不适,善太息,查面部皮肤油腻,左颊及额头见新发痤疮,无明显疼痛,余处陈旧性硬结较前明显消退,色素沉着明显。舌质红,苔白厚,脉右滑略数,左弦滑。治则于清热通腑的基础上加以疏肝理气,肝气条达则不致气郁化热、气郁生瘀。前方减皂角刺、野菊花 ,加柴胡6g,炒栀子15g,黄精15g,菟丝子15g。
* M9 E  x0 r% G" t四诊(1月13日),服药后情绪较前舒缓,胸肋胀痛较前减轻,查面部皮肤油腻较前略减轻,唇周散在新发痤疮,质硬,触之疼痛,顶部未见脓头。口干,口中异味,大便质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考虑清胃降火,配合调理活血药物。前方减制首乌、当归,加黄连 10 g乌药 6 g。
* Z- P6 k7 D3 |% [2 K1 @7 J五诊(1 月 20日),查面部皮肤油脂较前减轻,无新发痤疮,部分痤疮顶部脓头可见,陈旧硬结明显消退,余留色素沉着。口干缓解,二便调,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患者痤疮整体进入平稳期,加用血分之药凉血消瘀,清泻余热,促进修复。减乌药、柴胡,加野菊花 20 g,丹皮 15 g,地骨皮 15 g。% E8 B" g6 H7 z# t) L: [/ D
六诊(1月 27日),自诉无明显不适,本周夜班后亦未起新痤疮。查面部皮肤油脂减轻,无新发痤疮,脓出者已消退,散在陈旧硬结,色素沉着。舌质红,苔白,脉滑。考虑患者进入修复期,以凉血活血,润色养颜为主,仍需兼顾通腑、健脾化痰。故前方减浙贝母、连翘、野菊花、酒大黄,加当归 15 g,白芷 10 g,白薇 10 g。& o9 T* x9 |$ E" r0 L& \, S
此诊后患者间断就诊,偶见新发痤疮,面部沉着瘢痕日渐消退。原皮损明显消退。再服6剂,巩固疗效,病已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6 w/ H" ^/ Y5 @) j, W# v
; j; C8 j5 m' v8 W5 |+ ]" p作者简介:刘建,中医师,工作单位:成都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中医馆(新光路1号、建设路东147号)
. E9 b+ W' j& b5 O, H+ p5 h, i- |  ^! i* I
0 g( z/ Q8 D% Z6 h2 L8 N" Z2 U

" x4 Q' I" z: e1 j#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