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东汉故事中豆粥麦饭、得陇望蜀
曹东义 发表于:2023-7-12 17:47:4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46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5-25 14:26 编辑
% K- m; j7 q2 Y1 Z
' |1 H8 B* \) x" ^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东汉故事
2 }6 i$ C& [) b  ], f: R7 h
9 F% n" [' ?: u0 @" [% h; S) J
豆粥麦饭

8 ?/ }8 X4 y, g  B8 Z' z  C' I# W/ ~
+ @. b5 K5 i3 @" P  w/ F
  那个太学生名叫邓禹,南阳新野人。他跟刘秀在长安同过学,比刘秀小七岁。两个人挺合得来,成了知心朋友。邓禹听说刘秀在洛阳修理宫殿,就赶去找他。到了洛阳,才知道刘秀已经走了。
" f1 ]" @6 R6 t1 ]) t! P7 x

5 t. {' r7 X. M9 I  原来,刘玄要安抚河北的各路兵马,把这个差使交给了刘秀。刘秀拿着大司马的节杖,到河北去了。邓禹就沿路追上去,一直追到邺城[在河北省临漳县西],才把刘秀追上。
* F# _9 v) j4 k7 ^; P5 H8 a# M3 f4 ?" H) I$ m# C: d! X
  同学好友见了面,那份高兴劲儿就不用提了。刘秀说:“老朋友跑了这么多的路赶来,为的什么呀?”邓禹说:“我想替您出点力,将来也好留个名。”刘秀就留着他在一间屋子里睡。邓禹挺正经地说:“现在山东还没安定下来,象赤眉那样各占地盘的多得很。刘玄庸庸碌碌,自己没有主张。他手底下的将士光知道贪图财帛,没有远大的志向。你这么下去,也成不了大事。依我说,不如搜罗人才,争取民心,创立高帝的事业。”刘秀一听,这话正说到了他的心眼里。第二天,他就吩咐手下人称邓禹为邓将军。还叫邓禹跟他住在一个屋子里,有事情好一块儿商量。他们两个的心思给另一个有心人琢磨出来了。那个人就是冯异。他也对刘秀说:“人心思汉,已经不是一天了。现在刘玄的将士们乱打一气,老百姓很失望。一个人挨饿挨得久了,有点儿东西吃,就够满足的了。应当赶快派人分头到各地去给老百姓伸冤,宣扬汉家的恩德。”刘秀听了很同意,就让冯异他们到附近各县去考察官吏,安抚百姓,释放受冤的囚犯。自己带着部下,往北到了邯郸。
0 h# A9 Z! k. C7 V$ P( u! K; M: C$ h7 F' l  f
  邯郸有个汉朝宗室的子弟叫刘林,他见到刘秀向他献计说:“赤眉在河东[黄河东边],只要掘开了河堤,把水灌到河东去,赤眉非淹死不可。”刘秀一想,掘开了河堤,老百姓不也得遭殃吗?用这种办法,怎么能夺取天下呐?就没去理他。过了几天,刘秀又带着人到真定[在河北省正定县]姓去了。4 J7 o5 I. H4 {
' t+ M* [& c4 J- z
  刘林碰了一鼻子灰,越想越别扭,就打算自己起兵。他找了一个算卦先生,叫王郎,请他算个卦,看是凶是吉。王郎看刘林撅着嘴,知道他有心事,就细细盘问起来。刘林把自己的打算说了出来。王郎说:“我有个主意。头些日子长安有个人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名叫子舆,王莽说他是冒名顶替,把他杀了。你不妨冒充刘子舆,就可以号召天下了。”刘林说:“你自己去冒充,不是一样吗?我来帮你登基。”王郎一听甭提多高兴了,连忙说:“行!咱们说在头里,有福同享,有祸同当。”这么着,两人就对天明了誓。刘林联络了一些人,打起刘子舆的幌子,没几天工夫,召集了好几千人。他们就立王郎为天子,刘林为丞相,向邻近的州郡发了通告。赵国以北,辽东以西,许多州县都起来响应,王郎的势力就突然强大起来。刘林还出了十万户的赏格,要捉拿刘秀。
3 o1 S( j$ i0 H2 d" N2 b3 `/ I
$ ^. `$ H# O! B6 }: C
  刘秀知道自己力量单薄,没法跟王郎拚,回去的道又给截断了,只好再往北走,到了蓟州[在河北省蓟县,蓟jì]。蓟州有个叫刘接的,他贪图那十万户的赏格,起兵响应王郎,要捉拿刘秀。刘秀他们慌慌忙忙跑出了南门,往饶阳[在河北省安平县东]方面走去。走到半路,大伙儿都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冯异向老百姓讨来半碗豆粥,送到刘秀跟前。刘秀捧起碗来,几口就吞下去了,好象从来没吃过这么香的东西。好容易磨蹭到饶阳,大伙儿饿得头昏眼花,都支持不住了。刘秀看到路边有一座传舍[就是驿站],有了主意,就叫大伙儿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冒充是王郎的使者,吩咐传舍里的官员赶快摆饭。饭摆上了,随从的人一瞧见有了吃的,大伙儿就抢开了。传舍里的官儿起了疑,心想:“哪儿有这号使者?怕是冒充的吧?”他就一边敲鼓一边喊:“邯郸将军到了。”大伙儿一听,脸都白了。刘秀一想,逃也逃不了啦,索性壮着胆子对那个官员说:“请邯郸将军进来见我!”那个官员哪儿去找邯郸将军呐,只好糊里糊涂敷衍了几句了事。刘秀他们吃完了饭,又大模大样地离开了传舍。刘秀听说信都[在河北省冀县东北]太守不肯投降王官郎,就向信都方面走去。. M" t1 J7 q- _7 C, S8 k# b

( F- }  Y+ B/ _& L  他们一路跑到南宫[在河北省新河县东南],下起大雨来,衣服全湿了。刚巧瞧见道旁有个空的传舍,就躲进去避一避。冯异抱来了一大捆柴火,又找吃的去了。邓禹见屋里有现成的灶,就忙着生起火来。一会儿,火着旺了,刘秀给大伙儿烘衣服。冯异找来了一点麦子,大伙儿七手八脚地煮成麦饭,半生不熟地就这么吃了点儿。又歇了一会儿。雨停了,他们赶紧动身,象难民似地又走了一百来里地,才到了信都。信都太守任光跟和成太守[和城,是以前巨鹿郡的一部分]邳彤[pī-tóng]都不肯投降王郎。他们也有点军队,可是已经成了孤军,正担心着呐。一听到刘秀他们到了,不由得都高兴起来。
, |) n- ]: v8 m6 s

7 O0 G' }4 s$ ^% s. s# p1 M!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发现冯异带给刘秀,带给大家的这种温暖真是从内到外,从外到内。
: K% W2 {) }9 x& }! ^% D% @1 [+ Q

  ^) U. }8 N! d& k' S4 z- \" W- p  这也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既要能为领导出谋划策,又能在最关键的时候,解决最难解决的细节问题~6 E3 ?3 ?1 Z, h+ W+ q& ]- V; J4 v. h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7-12 17:49:30 | 阅读全部
得陇望蜀(拼音:dé Lǒng wàng Shǔ)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东观汉记·隗嚣传》。
; _# P6 b" O- f
! w$ o9 K* s& o5 g* _7 Q"得陇望蜀"原意是指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陇:今甘肃一带;蜀:今四川一带),后成为讥讽人不知道满足、总想得到更多的意思;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本为中性词,后多含贬义。
. _* n/ E; W( W6 F5 U* E. ], h* i# |( u+ A$ ^% C
基本信息
% Y; R5 p! V, K; w; X中文名称
6 q! n8 k  z: c. Z得陇望蜀
1 ?/ D  }8 {& V  f9 I! }  Z8 @: F  v7 r( [' J/ v7 _+ L
拼音! t+ Q; R: B8 ~  c
dé Lǒng wàng Shǔ# z3 S! s9 _6 F' ^

9 R4 s- ~) W5 p7 y近义词. R  @5 M, w4 i& y9 d+ `& Y- J
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等; B$ G3 C- t2 |- L, `

! a7 L! |6 i% Z1 u, @3 r5 P反义词
+ O* g) T4 h. j, u5 H# R心满意足、称心如意、如愿以偿等
$ _0 f0 q7 K" Y/ w: ]* D2 S) K7 S7 _& x

+ ]0 l! [7 R& f成语出处
8 ~/ k& `/ ?9 H( K/ `7 ~《东观汉记·隗嚣传》
+ d; F; Z: u& n5 p* I" X: ^0 c9 N7 r; g) w, x' z: d% R2 ]& c: k
注音字母* v& U5 {: F( C
ㄉㄜˊ ㄌㄨㄙˇ ㄨㄤˋ ㄕㄨˇ8 G7 r- F) Z' |  V

. q3 I, p7 M8 n- A. [成文用法
" J& |- O) _: k/ M. t作谓语、宾语
3 G/ x- d" k% y  y3 v' t  V8 }& [7 y6 T' c0 K3 Y3 G( n1 K' J1 b) _
语法结构1 ~* c1 v3 }% Y/ b0 {
连动式' M5 y: M1 J* m

1 i8 Y2 n  |8 ~. d目录
0 x3 l: o6 I2 N5 ~4 b4 `1成语出处
3 Y3 b& B* v$ o2成语故事+ C+ t  T1 X: b: }1 E4 m
3成语寓意
' f4 K. m4 y# n* b- K* r+ B# O! I) f) h4成语用法
# I: s4 J* v0 l" q1 ^* l$ s! z- \+ R& x5成语辨析4 r  q$ Z7 W& q9 E8 S! g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7 N/ |. i7 U' E) g) [* @
《东观汉记·隗嚣(áo)传》:"西城若下,便可见兵,南击蜀虏。人苦不知足。既平陇,重望蜀。每一发兵,头鬓为白。"
2 D8 K; n0 p9 o' V1 a- P5 T: ~
4 U  h8 G' [9 Z/ N一说,语出《后汉书·岑彭传》:"两城若下,便可将兵南山蜀虏。人若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一发兵,头须为白。"《东观汉记》成书于东汉本朝,《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当以前者为源。
3 h! Z- Q+ v- b: ^( w) y9 O2 e4 P- I$ p2 b+ l# a
后来人们将"既平陇,复望蜀"简化为成语"平陇望蜀",也作"得陇望蜀"。
( M2 \4 l& G$ A0 I) H5 R* j. J$ @+ j, y2 `( D" X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 u: U% J: X/ K: \& V东汉初年,有两股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二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岑彭随光武帝刘秀亲征陇西,将隗嚣围在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
5 S. R$ f7 n" L5 f9 A/ Q8 }$ A/ O# e" t4 J" A) ^# ~
公孙述为了救援隗嚣,增兵上邽(今甘肃天水;邽音guī),牵制了汉军的大量兵力。
+ R4 P) \% _  c0 y3 W% c* q; j1 h# f3 V( r& V1 h$ x
光武帝见西城、上邽两城一时攻不下,便留了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
9 F% m5 j3 Y  T6 T
2 s, Q3 n4 t4 a, K- Y* k. \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最痛苦的事情是总是不知足,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因此每一次发兵,头发双鬓都白了。"" f$ F9 `$ A2 U  \& e: j# R- S( [

( h' ^% S2 W* N8 Q$ A% D- C岑彭观察了西城一带的地势,决定采用水淹。他叫士兵每人背上一个布袋,装上泥土,将山谷间的水流堵住,引往西城。但这时城内地下水也涌出,城墙内外压力平衡,反而不坍。' A* {) l' b) L9 R. C
$ g7 h- ]; r) U
双方正在相持之际,去向公孙述讨救兵的隗嚣部将,带着大队蜀兵赶到。岑彭见敌兵众多,本军粮草已尽,便下令退兵,并撤回了包围上邽的汉军。
/ k  y! \8 l$ k) A  b( d6 H7 i8 H
. y3 m9 U9 z5 u( n汉军撤退,隗嚣带领兵马尾追袭击。岑彭亲自断后,掩护汉军顺利东归,避免了损失。
$ c$ O% @% V% b% O$ @9 E& r" u
% N; V. g: U4 G6 `2 [! d后来,隗嚣的儿子隗纯归顺了光武帝。岑彭奉命领兵攻蜀。他首先拿下了荆门,接着攻破平曲。岑彭吩咐部下坚守阵营,自己率精兵从水路攻入四川,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巴蜀腹地。
1 G$ ?  e; I( V8 c% ^0 P3 L. a) }+ M2 O# f* ~/ |: {' i4 }3 F& n
岑彭率军攻下武阳(今四川彭山东),又指挥精锐骑兵进袭成都。汉军攻势凌厉,蜀兵闻风溃散。- F5 A9 O& T; I4 B
7 w* R- a% M3 q5 Q
公孙述只当汉军尚在千里之外,听说岑彭离成都只有几十里了,不由大惊失色,以杖敲地说:"是何神也!"
9 x6 u0 @" q$ N" ]
) f& ?0 q9 T! `1 A公元36年,汉军占领蜀地,光武帝"得陇望蜀"的宿愿终于实现了。
- [5 K; Y! ?+ P; I% k- J- d2 W' O  E' f6 j: }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寓意4 o( i: d" W" K% Q# Q8 l! X
"得陇望蜀"这个成语通常被看作贬义词,用来比喻某人贪心、不知满足,得寸进尺。但也有人认为,得陇望蜀的原意并非如此,它不仅没有贬义,反而带有褒赞的意思。
: }: B' v) t$ Q  ]* G" U" H
' F$ M; U& e* N2 |, {. p2 e$ B+ q从刘秀给岑彭写的信中,可以读出这样几个信息,首先,刘秀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看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欲建伟业,就必须拿下陇、蜀。其次,刘秀的信也是对岑彭的鞭策和鼓励,人最怕骄傲自满,没有上进心,刘秀无异于告诉岑彭,"革命尚未取得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此外,这封信也透露出刘秀创业的艰辛,不然他不会发出"每一发兵,头鬓为白"的感慨。可以说,刘秀正是在不断的"得陇望蜀"中,完成了他的"中兴"大业。可见,"得陇望蜀"不是指贪心,而是指要为自己远大的理想而奋斗。- m2 y2 Z7 j8 r& u8 s
$ z* t$ f- c# A+ _$ y- j3 q' N5 i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用法; G+ _, }) w/ \2 [& I
成文用法) u  H- G  q: Y. d# o8 |
"得陇望蜀"比喻得了这个、又想那个,总不知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原为中性词,后变为贬义词。
  y) `  Y, ]' V* l& Z1 r9 A' _  _, p6 G) e/ @  w. [& Z' c
运用示例, V. c, D: P: g
明·何良俊《四友斋从说·杂记》:"官资虽厚,然不入府县,别无调度。与东南士夫求田问舍、得陇望蜀者,未知孰贤?"9 h" ?2 a! y$ Q3 J
4 q- E- j# d# B8 ^; N: p' E9 Z
明·王世贞《鸣凤记‧忠佞异议》:"使他知我假途灭虢之计,消彼得陇望蜀之谋,岂非一举而两得乎?"
. ^. [. s% n' B: h7 y) x5 ^) k
3 D& Y3 v3 @0 h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八回:香菱笑道:"好姑娘,你趁著这个工夫,教给我作诗罢!"宝钗笑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
! b8 p& X. p+ i" d3 S! J! |6 r0 y5 |  t; E% G
清·曹雪芹 《红楼梦》第八十回:只因薛蟠是天性得陇望蜀的,如今娶了金桂,又见金桂的丫头宝蟾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可爱,便时常要茶要水的故意撩逗他。3 x& J% T0 g, [0 ]5 J( ?, I

! f( y- _; j# G/ S3 v7 U鲁迅《书信集·致陶元庆》:我很希望兄有空,再画几幅,虽然太有些得陇望蜀。" M, |" Q/ C$ s8 S" C3 c
- U+ _4 m/ y4 B* S( v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2 ]) r. @4 F3 j! ?得陇望蜀-得寸进尺-贪得无厌
/ }+ K( z5 z& B% k$ A6 o, y6 d* f4 O, F  U
这三个成语都有贪心不足的意思,但有区别:"得陇望蜀"语意较轻,"得寸进尺"语意较重。"得陇望蜀"要求的往往是具体事物,适用范围较小;"得寸进尺"要求的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适用范围较大。"得陇望蜀"多用在书面语里,"得寸进尺"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另外,这几个词里,"贪得无厌"语意最重,贬义色彩最为强烈。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7-12 17:51:25 | 阅读全部
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
& ~4 k: J8 ?, n" R) K! C7 u5 ?% m1 t4 ~% L' ~
互联网热点观察' v7 @2 s! j% C" U0 h- @: n' A. s0 h
关注
& k) H' A, b  L% c) ~2021-12-27 19:18
" t( }) M) h5 W, ^广告' N; x! j8 H7 e& P# w9 U; r
得陇望蜀的历史典故7 }$ j2 H+ l  h* \. o3 D0 {3 `

) m; ^- z* \% ]3 I8 A1 ?东汉初年,有两个反对光武帝的地方势力,一个是割据巴蜀的公孙述,一个是称霸陇西(今甘肃东部)的隗嚣。公元32年,大将军岑彭随光武帝亲征陇西的隗嚣,将隗嚣围困在西域,把公孙述的援兵也包围了起来。光武帝见一时攻破不了城池,就留了一封诏书给岑彭,自己先回京城去了。岑彭接到诏书一看,上面写着:如果攻占了陇地两城,便可率军攻打蜀地的公孙述。人总是不知足的,我也一样,已经得到陇地,又希望得到蜀地。
  I( Q/ E- a" d' v0 c9 a5 {$ S4 b: |1 W8 G8 E* I3 s
陇:在今甘肃东部,陕西南部;蜀:在四川中西部。现在一般用这个成语比喻得寸进尺,贪得无厌。有贬义。虽然得陇望蜀的典故最早发生在刘秀身上,然而在《三国演义》中也有这样一段和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 M5 S1 ]3 h6 C

' v) }3 \) X- f* ^6 C6 h8 M# X0 d1 J“……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  L7 J( X5 P8 p, R" K
  Y- V0 X" p: x/ t
还记得应该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翻的是连环画版的演义。看到这一节后不禁沾沾自喜自己又学到一个新成语,但同时总觉得用在这个地方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那时印象中的曹操是白脸,一个反面人物,那么他怎么会不复望蜀,不贪心呢?9 e. p. J+ t6 s
' F7 w, B1 M! l
我起初给曹操找的解释是他怕陷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益州。几乎就在这个想法产生的那一刻,它立即被我否定了。原因上面司马懿和刘晔已经替我解释了。" I! }) W+ ~# Q9 M9 P9 V6 q% k
( l1 ^* K$ N& _/ w% J1 ^
那么就是因为战线太长,因为襄樊和合肥战场的'压力了。但这也是不成立的。襄阳曹仁,合肥张辽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而且当时这两线的战事并不是那么吃紧。再说有满宠李典等人的协助和“贼来乃发。”的木夹的指点,即便是逍遥津这样的会战,坚守到救兵到来也是没有问题的。  d0 a' _5 S  U, C5 U  X
; m" |6 ?/ [: J9 B: H8 H' ?7 n
所以,只能是曹操老了。这里的老不是指年龄,不是老骥伏枥那个老,而是一种在于内心的沧桑,厌倦和疲惫。连年的征战特别是赤壁战后破马超灭张鲁这几年这几仗,那颗曾经不已的壮心里的烈火渐渐熄灭了。是的,曹操的心已经老了,没有了如日中天的气势与激情,论英雄的豪情,观沧海的壮志,赋赤壁的雄心,到如今都只剩下了一抹晚照。& m; f( h- [$ b( I, n; d

# a# C2 @8 ~  _% J2 [逍遥津战后,错过了平西川最好机会的曹操同众官议曰:“此时可收西川否?”刘晔曰:“今蜀中稍定,已有提备,不可击也。不如撤兵去救合肥之急,就下江南。”于是只有退兵,留夏侯渊,张颌守汉中。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7-12 17:55:32 | 阅读全部
严子陵钓鱼种地。
1 f, y1 m; }# v7 V$ ^, Y" R严子陵是东汉时的余姚人。年青时就很有名望
" V2 c+ k3 J& S! q+ v8 T王莽请他做官,严躲藏起来。几年后击败王莽的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思贤若渴的光武帝到处寻找严子陵,找到严时,严子陵正披着羊皮隐居在齐国某个地方(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钓鱼。皇帝几次三番的以礼以书相聘,请严出来为朝效力,但最终,严子陵还是隐隐于家乡,钓鱼种地终老一生。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7-12 17:58:0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7-12 17:55
( a! @7 _! q1 A严子陵钓鱼种地。4 G9 J& h3 Z4 K6 X/ Y3 f  Q) |( L
严子陵是东汉时的余姚人。年青时就很有名望
+ l' l9 m& ~9 @& U王莽请他做官,严躲藏起来。几年后击败王莽 ...
  b/ @4 V3 h( h
投笔从戎(拼音:tóu bǐ cóng róng)是一个成语,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1 B5 H" ]! d. U( G+ w

" c  {5 Y6 d! o9 C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7 Y1 y- V+ F0 r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 |5 q6 t& C( U. g' `- [# h
$ H8 Z, B: d" Y4 h+ J: [2 n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笔从戎"。
1 `5 [/ J& I( b+ O& @9 \, b- ~$ P+ w6 B- [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0 A! v  O# t# ^, B2 v东汉初年,有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轻的时候,班超家里很穷,靠帮官府抄写公文勉强过日子。
! y) U  k( e- I2 `
& G& B1 v4 w  \4 Y6 n" E; r) O/ L抄写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写的东西还非常多,经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觉。官府对于抄写的要求也非常严格,抄错一个字,就要责骂,还要扣工钱,甚至开除。因此,班超工作时特别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写工作还特别枯燥。一份同样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几遍,有时甚至多达几十遍,这使得班超非常烦躁。6 ?6 O- r" u( O/ ?4 q5 d
* e/ u' s3 l! K
有一天,他正在抄写公文的时候,写着写着,突然间站起来,狠狠地将笔扔到地上,非常愤怒地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因此,班超决定学习傅介子、张骞,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 h3 N' n) Q2 B6 O

1 i) I! @5 n& m% K3 ]/ C8 p从那以后,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笔参了军,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随从北征,在军中任假司马(代理司马)之职。假司马官很小,但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转向军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军旅之中,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才能。他率兵进击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战于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小试牛刀,斩俘很多敌人。窦固很赏识他的军事才干。( X. M) c5 d  r. l
8 ]( t, L2 g; V+ {1 R. o( G
由于他作战非常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就被封了官。后来,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6 D6 i3 q# y  m) t" o, E1 x

4 i/ I+ C' O, ?* x- H9 r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和平建交,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后被封为定远侯。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3 {4 A% q. @& d4 Z1 R  w7 o) D! v& x/ x( J6 Y+ a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寓意
6 ?% Q% i; H4 S2 R* @$ }班超四十岁投笔从戎,弃文就武,体现了他的雄心壮志。成语告诉人们,应向班超学习,从小就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成为一个栋梁之材,报效祖国。要意识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尚不能国,何及家与个人。武能定国,文能安邦,不管投笔从戎也好,弃武从文也罢,都只有一个目的,为国雄于地球而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
6 g8 j; A" z8 p$ a5 i2 T
- Q7 }$ ^+ {6 w$ C# t2 q" j1 d+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运用& x0 Q" ?% j5 a, S
成文用法0 p: W2 @" I8 u( ^+ q
# N) c+ f$ f* E# @) S, P
"投笔从戎"指扔掉笔去参军;比喻文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 ^1 ]+ p3 u/ c( n) {3 |0 Z4 m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5 c! Y7 t3 q* A
' f" |8 x3 W1 S1 @9 x5 C! n$ F
运用示例
6 }. U" \- `0 [2 w4 K! U- l3 [; a8 W" C# m  q1 T% f( f" H  ]
清·金松岑《孽海花》:"你道珏斋为何安安稳稳的府台不要做,要自告奋勇去打仗呢?虽出于书生投笔从戎的素质,然在发端的时候,还有一段小小的考古轶史。"
8 m. r+ x# h4 O# _$ m
9 O( H' E0 F, t1 L7 b9 `! s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二十二章:"他象同世交子弟闲话一样,问了问贺人龙的家庭情形,"投笔从戎"的经过。"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