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承发展封龙文化的思考 李 清 怀 深入挖掘封龙文化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宝藏,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封龙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山水古郡、产业新城、幸福元氏”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元氏场景的重要路径,是所有关心元氏发展的有识之士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一、封龙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内容极其广泛。既包括文字、哲学、文学、艺术、教育、宗教、习俗,也包括服饰、建筑、器物、医药、农学、技术、制度等。①我国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受地理环境、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各地文化无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封龙文化就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 (一)封龙文化的丰富内涵 封龙山西依巍巍太行,东临华北平原,“自然风光秀丽,以深洞幽林、清泉碧溪、奇石怪峰为胜,历史文化璀灿,曾有五通汉碑、三大书院、四大禅林、三大石窟、两大道观,在我国文化史、文字史上占居重要地位。”②金元时长期主持封龙书院的数学家李冶,对“天元术”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世界数学史上的新纪元。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龙山一带广为流传。由山北麓南故邑村主办、每年三次的封龙山庙会,集中展示了流传千百年的民风乡俗。封龙山前发生过多次涉及改朝换代的战争,又是农民起义军聚集地。可将封龙文化细分为:山水文化、文字文化、书法文化、书院文化、科学文化、祭祀文化、碑碣文化、宗教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战争文化等,各个部分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二) 封龙文化的发祥地和辐射范围 1.封龙文化的发祥地。封龙山东西绵亘 11 公里,南北纵跨10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主要集中在这110平方公里之内,故这一区域文化以封龙山命名。 依托山岳环境而生的地域文化,是生活在山川及邻近地域人类活动的结果,封龙文化是生活在封龙山及周边地区的古人共同创造的。从战国时代处于封龙山南北两侧、先属中山国后归赵国的封龙邑(又名飞龙邑)和石邑,到今天的石家庄市所辖元氏县、鹿泉区,共计1289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元氏676平方公里、鹿泉613平方公里),为封龙文化的发祥地。 2.封龙文化的辐射范围。封龙文化形成之后,即开始向周边更广大地区辐射,同时接受被辐射区域反馈的信息,在辐射与反馈的互动中得以丰富发展。元氏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从西汉初年至西晋初年,作为北方重镇常山郡(国)郡治(王都)的近五百年时间。常山郡(国)管辖范围,北至今保定曲阳县西,西有今山西平定,南有今邢台内丘及临城、宁晋、柏乡各一部,面积比现今石家庄市还要大。③根据最新人口统计,截至2022年底,石家庄市人口1,122.4 万,占全国人口总数(141,175 万)的0.795%。④而常山郡(国)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西汉为1.137%,东汉更达到3%。汉代先后有10位皇子被封为常山王,足见朝廷对这个地方的重视。另外,在我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史载七通元氏汉碑,都是常山国及元氏县报请朝廷(洛阳宫)批准、由中央财政出资(出王家钱),隆重祭祀封龙、三公、无极、白石诸山神灵时所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常山国(郡)及元氏县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正是依托这一北方重镇,封龙文化达至辉煌。 概言之,研究封龙文化应树立大封龙理念,应包括元氏、鹿泉及汉代常山郡(国)所辖的广大区域,挖掘省会石家庄的文化根脉,丰富石家庄的历史文化内涵。
* i6 b1 s# \8 B6 F(文件较长,后边连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