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8 d# t R0 M: I0 `4 ~2 I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 z; R5 m2 o! o( @, S- H阳明病一起头,就问了三个问题,用一个问答题提出问题,张仲景以为大家明白。张仲景采用自问自答,设问。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脾约症,就是麻子仁丸证,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伤津液,脾约就是大便不通,伤津液造成的,太阳发汗伤了津液到阳明。脾约,大便秘结,为什么叫脾约,因为脾不运化,胃不腐熟,主收纳,脾为胃行津液,胃气虽然好,不能自己到十二经。由脾转枢,脾运正常不正常,脾的转属受到约制,胃气不能下降,大便秘结,肠道不通畅一种表现。太阳到阳明的,往往是脾约症。
s1 N8 q% I, {4 E3 [: Q# z% S; Y.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胃家实,不虚有实邪,虚则精气夺,实则邪气盛。' e( u" Y0 e$ K' b$ F4 M- E
没有经过误治到了阳明,胃家实,是阳明证的提纲证,底下接过去一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总括了胃肠包括肠道, 少阳阳明者,从少阳转到阳明的,少阳病位置历来有争论,少阳为枢。少阳开和枢,一个含义介于少阳阳明之间,是三阳枢纽,另一个含义,一个介于阴阳之间的枢,太阳阳明少阳太阴,还是枢,一个轴管着两个门,少阳阳明,张仲景尊重原来的含义。少阳病本来用和法,小柴胡汤和之。既不能发汗又不能泻下,这里没有这么治疗。; J1 B' M' @8 z4 L5 ]: Z
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8 g: V2 p1 m- X" x; w) J; e5 m& A$ H, f 经过误治,转属阳明。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为枢,少阳病用小柴胡和解表里,要是不和解表里,发汗用麻黄汤,桂枝汤,用了以后没有治好,发汗不行。又利小便,本来太阳不伤阴,发汗伤阴,利小便也伤阴,伤阴以后,胃中躁烦实,出现干燥心烦,按之硬,有实邪表现,大便难,不好结,这是少阳病,少阳传到阳明的一种病。8 E5 a4 k+ V# d, W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之为病是提纲证 。这都是定语,什么叫阳明病,这是标准症候,是标病,阳明病没写全,胃家实三个字概括,阳明病说的不是肠,在胃。胃家不是单个,胃家包括肠道,胃一家子都实,因此大便难干硬,胃中躁屎五六枚,这都是胃家,胃肠,读的时候一定明白,成家之言,家不是指的一个人,是一个团队。
, R+ z9 q/ H& l4 f0 n' T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什么样的原因让人得阳明病。这么提问比素问热论升了一步,不管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张仲景不这么说,太阳病病好几天,到了阳明,根据症状不是日期。何缘得阳明病?就一下子把张仲景和素问热论划清界限。张仲景借素问热论阳明病名称,没有完全按照素问论述,有联系有升华,站在前人基础上讨论问题。有人说,伤寒论和内经毫无关系,这是错的,是有关系的,是继承的关系,继承而不局限,这是时代特征。很多地方把它两两对照,既能看到素问影子,又能看到张仲景的创新。所以这是张仲景把医经家和经方家结合起来。我的师傅邓铁涛先生,张仲景所以这么高的成就,就是把汉代流传的经方家和医经家结合一起,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既有理论又有经验,因此写成伤寒论,这个说法是非常中肯的,一针见血,看到张仲景和素问热论之间的关系。: ^. H0 I6 n* L2 j. }& i8 Z/ g
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4 q5 ~1 y" M1 S8 [ n 治疗本来可以发汗,发汗以后没治好,可能和体质有关系,和治疗不得法有关系。发汗是用阳气开启玄府,让津液出来,毛孔打开,发汗后可以伤阳可以伤阴,看以谁为主,要根据结果判定。若下、若利小便,太阳病发汗是前置条件,若是如果,是或然条件,一个主要条件,两个次要条件,这个不一定都有,它加重了发汗对人体的伤害。此亡津液,这是伤害了人的津液,这个亡并不是都没了,现在说的死亡是都没了,古人说亡是逃跑是丢了,少了,津液受了损伤,不是说消亡,津液受了严重的损伤,胃中干躁,胃里干,没有水,井干了,不一定燥,躁比干程度深,递进关系,同时称说明很严重,因此转属阳明,太阳病经过误治,因此转达,转的意思,属于阳明阶段。+ R- r6 d' b, ~5 X0 k ^& I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 K r" \4 l& N% Z0 D
这省略一个病字,此名阳明病也。更就是换的意思。古人解一次大手,换一次衣服,有讲究的人贵人要更衣,也有的人就是解开腰带,要变更一下,也不一定是换衣服,更衣就是一个文雅的词,方便一下。内实,内里实邪,不更衣,就是不解大便是一种情况,比方大便难,这个人再解的时候,大便难,不好往外排。此名阳明,命名为阳明病。
" q5 ]1 v9 o: N: O+ c8 u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0 m$ Q- ~6 y2 [5 P' h' U; d e v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A' y# V; R- T2 _. L 解大便困难外面还有什么症候呢。身体是发热的,这里可以体会,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热一会有又一会没,往来寒热,叫少阳。不恶寒反恶热,恶就是害怕。中医有一个特点,喜欢什么就没什么,讨厌什么有什么。恶寒有寒才怕寒,越喜欢什么就越少什么,喜欢喝水缺水,喜欢什么就少什么,讨厌什么即是多什么。
) R9 m( A: n2 ]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8 P* O, Y+ R" L! E% N. @% b* `' i 张仲景深受素问热论影响,必然把得病日期和病症相联系,如果张仲景纯粹辩证论治,不管日期,只说辨证论治,就不说第几天。只要一提到日子,那就是受了素问热论影响,但又不被拘束,这是仲景了不起的地方。不受拘束于经典,一切以临床症候为准。) q+ i+ `# L) r
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
4 r7 g6 H* W( M& w: K: A+ u/ ?* `5 v 不发热浑身冷,恶寒实际就是发热,他不摸不知道多少度,现在经常有这样病人,试了体温表知道发烧,一摸手脚冰凉身上冷,这是发烧了。 2 [; T9 W4 y! I& R# C3 w3 c* b
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0 R* q; D5 |' S$ n4 F- O V0 J, _ 张仲景看的必然趋势,站在阳明角度论述。得病第一天,恶寒情况即将过去,要离开太阳了。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症。自汗出恶热,外症不恶寒而反恶热,标准阳明病外症。张仲景告诫人们病情是变化的,正阳阳明,不是太阳阳明,太阳阳明是脾约伤了津液过来的。
7 J. g/ {1 s5 o$ j1 N问曰:恶寒何故自罢?怎么自己结束了呢?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z$ o" l( \) m d/ A2 m' Q
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0 g# ` x$ ^, Z7 Q% c( \- ^
阳明位置居中,张仲景用这句话,和河图洛书完全一致。河图洛书里面一六居北方,二七南方,三八东方,四九在西方,阳明居中属土,左传里提到,土遇金木水火杂,而成万物。金木水火它们的生数,加上土的生数五,即是它们的常数。就是万物所归,无所不传,不用去别地方。阳明能把外感热病都包容起来,这个有道理,温病学说那就是邪气从表,到阳明以后就不走了,没有到三阴,无所不传,一派热象,始终是阳热实。因此表现出无所不传的一种情况。后世四圣心源,素问、灵枢、张仲景、扁鹊加起来四圣,解释病情,一气周流,解释春天春木之气上升,夏天为火,秋天为金,冬天为水这么一种说法,比较好用,伤寒杂病论里也有它的缩影。
' h* O7 c$ f$ D- s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一开始恶寒,二日不恶寒了,这是正阳阳明。
3 O" l- G% d: `/ Y: Z/ _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4 t5 V) ~8 Q' O& ?& k) k
如果大便不难,不是脾约还是正阳阳明,可以和前面互相参照,没有更深的意思。
: k2 p) y2 N0 b; B. z z! n, e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 \6 W" G$ E0 d0 u: b这是提的是少阳阳明表现,伤寒第几天,转属阳明少阳阳明的一种表现。伤寒,伤于寒以后没有太阳,呕吐不能进食,往往是少阳病表现,后面不是恶寒,后来是出汗,流的比较大的,叫濈濈。太阳出汗,哲哲汗出,这里出的多,叫濈然汗出。是转属阳明,从太阳到阳明转过来的。' M& ^3 E0 `3 I% m. _) R, \" {/ e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 y8 d4 M. {
太阳伤寒病由太阳到少阳,由少阳到阳明,出现了脉大,因此这个日期又受素问热论影响提出来的。阳明第三天脉大,一摸遍身脉大,趺阳脉脉大,是一种邪气盛的表现,来到阳明了。
8 s1 A) e" d( G! Y, t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O; S6 ?' E4 f9 E6 k
这里不说第几天。伤寒脉浮缓,本来手太阴,足太阴正常脉象就是和缓,脉浮是有表邪,手足凉到了少阴,自利不渴者为太阴,太阴病腹泻,不口渴手脚暖和。现在内经教材一说黄就是瘀胆,胆汁不畅等,中医说法脾不伤就不黄,土的颜色就是黄色,太阴病身发黄,本身的自病,太阴者身当发黄,因太阴病本色外显,古人没有考虑胆管堵塞,什么黄疸病,古人这解释和现在不一样。
- S @4 |+ e1 J5 X B4 h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h/ A7 J% |7 i, [, D 这地方指的邪气入里,伤了中焦,这个人阴气盛,伤脾发黄,阳气盛,成为阳明病,伤胃,伤脾发黄,小便自利不能发黄,小便自利代表脾的运化能力伤的不重,所以小便利。金匮要略里面提到,发黄疸利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治疗不正确,用茵陈蒿汤治疗,利大便也利小便,利湿。
$ x( ]- D. k4 h2 f! B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2 H, b+ e2 q# L. X* V
虽然微汗出,但是出的比较多明显,不是一摸有汗,是能看到的濈然汗出,伤寒濈然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出汗胃家实,一条条逐渐逐渐补充出来的。看着啰嗦,实际不啰嗦,这个病怎么来的,有来龙有去脉,张仲景这里讲的比较细致。0 ^4 O% y7 D: ^; Q9 G1 N! q+ B. a
再见。
# ]. ?/ z7 m( {* T( s3 ?4 z; K ' X3 A6 B9 F. G+ w( [# m5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