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五医联动”,复兴中医
曹东义 发表于:2023-2-25 16:18:3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156
2023年2月24日曹东义在《中国中医药报》第三版发表文章:《反思三年抗疫,遥望中医复兴》+ N8 v9 u3 [: i$ c
7 U" I# u' P5 w: ~2 y# u% F
- |. w* G  J/ ?+ b% q* [% ?8 l
8 @! L0 k% e3 B8 \1 r9 X0 S- O- O
反思三年新冠,遥望中医复兴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2023年2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总结了三年防控新冠疫情的历程。我们赢得了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这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卫生、民生领域,旷日持久的斗争,规模大,困难多。
走过三年考验,尽管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但是,我们经受住考验,生活依然有序前进。
一、经历非典,再战新冠
2003年的非典已经给我们上了一课,中医参与了全国疫情的防治,也获得了世卫组织专家肯定,认为“中医药是安全的,在诸多方面存在潜在性价值”。但是中医的成果似乎没有受到科学界的普遍认同。
2006年出现了取消中医的逆流,反中医思潮沉渣泛起,曾经轰动一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牵头成立中医工作部际协调小组, “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在全国开展。
此后,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中医发展纳入国家战略。
这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医药出手不凡,第一时间进入主战场,世人看到了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与巨大价值,达到了邓铁涛先生期望的“历经突发的SARS之战后,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
防治新冠的举国体制,避免了“华佗无奈小虫何”的医学家悲哀,全国一盘棋让世界为之瞩目。
二、“后疫情时代”中医药大有可为
2022年末突然来袭的新冠病毒感染,让很多人发现自己不是“无症状”,而是症状很多,也很重,甚至长期失调,不仅引出了旧毛病,还增添了很多新毛病。
“出水才看两腿泥”,感染新冠之后很多人虽然不发烧了,咳嗽也好了,但是还有很多不舒服,因此提出了“新冠后遗症”“长新冠”。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新冠后很多人的肺部有毛玻璃改变、“肺结节”“肺纤维化”等复杂情况。因为很多患者“年事已高”,还有很多基础性疾病,逃过一劫很幸运,后面的问题“很复杂”,需要智慧选择。
中医药诊治这些证候、病状,可内服,而更多的方法是“非药物疗法”,可以“急则治标”,也可以根据不同人体的情况,“缓则治本”,达到长久健康的目的。
疫情过后,西方医学模式带来的“慢病高发难治、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是世界性的医改难题,此时中医优势突显,这是因为“中医是会看病的哲学,也是充满智慧的医学。”
三、复兴中医,需要“五医联动”
西方医药是高度发达的医学体系,从理论到技术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其“盈利模式”很成熟,属于“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五医联动的体制机制,单一拆解这个模式无济于事,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只有整体应对或者消化吸收,才能“洋为中用”成为中国卫生体制的构筑材料。
复兴中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必须借助西医的“五医联动”模式,才有可能走向复兴,否则单独某方面的突破,虽然有可能获得局部的发展,但是不会全面成功。
医疗、医药、医保处于“五医联动”的下游,上层建筑是医教、医政。
医疗事业需要人才去做,也需要规模发展,离不开医教研整体发展,或者再加上产业、文化、医养结合治未病等,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环境里不被淘汰。
医药是中医人依赖的治病工具,有饮片、颗粒剂,也有中成药,目前颗粒剂发展势头很猛,以其可大规模生产、服用快捷方便的特色,将会占领主要市场。
医保的作用需要大家重新认识,它保的是国家的卫生体制、体系、网络,而个人只是这个体系的终端用户。中医药很多简便廉验的方药、方法有着巨大的潜力。
医教是中医事业人才的摇篮,中医教育不能匍匐在西医的体系之下,当前要切实遵循中医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中药,历代都叫本草,药的繁体字“薬”就是让人快乐的草,毒和薬难分,有毒无害是中医的智慧。天地精华聚成,四气五味入脏腑,而西药基本属于化学合成药它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需要尽快排泄出来,避免蓄积中毒。
一百年来,中医与西医求同存异丢了自己,需要求异存同走向复兴,中医是生成论的医学,西医是构成论的技术,属于不同体系,两者可以互相协助包容发展,关键是需要真正的中西医并重,才能共同发展。
二十大提出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逐渐走向辉煌的未来。
2023217投稿,
2023、2、24日刊登

, x- N& H2 w* Z, r. m6 G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16:19:30 | 阅读全部
这篇文章,得到报社王淑军总编的指导和修改,很感谢。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16:34:58 | 阅读全部
中医走过百年磨难,因为具有独特的世界观,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是真正低碳环保的医学,随着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会向世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体而发挥作用。7 O7 @. H( [# D) q! y) q
       复兴中医只靠几个张仲景、华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学习西医“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五医联动的体制机制,2023年2月24日曹东义在《中国中医药报》第三版发表文章《反思三年抗疫,遥望中医复兴》之中提出医疗、医药、医保处于“五医联动”的下游,上层建筑是医教、医政。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17:47:08 | 阅读全部
医源於道〈王四才〉:
7 Q! F& Z% R3 z/ B, o曹东义好文章,五联动将中医体系独立自主,可成长完善中医体系,中医必须主导地位,,政府大力支持,百姓认可。再不受打压。曹东义是中医人的表率:推举任国家卫生部部长,担此重任。为你赞美!
7 g" M7 q/ ^' G
. ]) B+ u; s4 p6 a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6 n" P0 G# R1 k( H
谢谢您鼓励,我肯定做不了部长,只能建言献策谋发展! y" i( G+ @$ g3 W7 V

点评

陈曦: 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规划,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打通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制度框架和治理机制基本完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3-2-25 17:57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17:57:1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2-25 17:47
* R3 I: A4 u/ e5 I医源於道〈王四才〉:+ M4 A! @0 Y, s( a( y
曹东义好文章,五联动将中医体系独立自主,可成长完善中医体系,中医必须主导地位, ...
2 F% Z: K. L/ t6 T4 L! ]8 ]2 M! P
陈曦:0 ~5 |* T) `$ H1 ^$ D; h
中医药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规划,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打通制约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堵点,推出一批具有引领性、标志性的改革举措,制度框架和治理机制基本完备。6 V3 o  [7 }. m. s- _& o. S" ~% x
7 x* u/ D) _, p, [) G, [& I2 W4 a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B; W0 a  S. ?, N
复兴中医只靠几个张仲景、华佗,是远远不够的,
1 y% ~" P1 P" ^3 }4 ~4 @只有“术”,不说“道”,就是“废医存药”的方法,复兴不了中医。% P# N' A- ]/ i' G& ]" u) s' H
重术轻道,衰落难逃;中医一百年的衰落,主要是“道的困惑”,也是体系被医政挤压,原理被医教丑化;
) l9 G7 ]3 u0 m& c0 R1 Z' l西医的“病名”就是技术壁垒,在西医病名下边辨证分型,中医发现不了疾病,也评价不了结果,就是“聋瞽学科”。
! @, B: w  o3 a9 ]( m( r应该做“中医先进性教育”,而不是“科学化改造、规范中医”。0 C9 a" a1 u% Z6 ^% o5 T: Q' e
应该学习西医“医疗、医药、医保、医教、医政”五医联动的体制机制
+ L, [- `8 k2 u6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0 09:59:32 | 阅读全部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从“求同存异”走向“求异存同”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3-3-20 10:03 编辑 % y, }& d9 S. F6 e2 E* q
0 u7 M1 n0 o  l
我这篇文章,被“漂亮女人网”转载了,但是作者曹东义的名字,放在了最后的括号里:
6 [( q" x* E% J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piaoliang.com)
. P8 Z+ p5 O2 @! c; R2 {* n" w$ c0 t* }

* M+ l. W: t7 {1 l& H4 c9 n2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9 h) A/ O. J9 y% N
时间:2022-08-20 作者:不妄自菲薄i 来源:漂亮女人网
# f" ]" t" b& x% l•西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永久性;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疾病的暂时性。
/ r( i6 V, @: q% l, } 9 U8 \  B9 u8 Z5 k7 p6 S
•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  M- r2 [, f. Z
5 l" J7 a* A+ t$ L5 m! R, n8 g/ t# [" c
•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
% s1 e; y) {' }5 c  a' Y
/ z( j- @- o. j, ~/ m中医与西医的指导理论不同,其认识疾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一样,因此,就有不一样的疾病名称。中西医的病名,分别对应着自己的体系,不能互换,也难以互相取代。
0 g( x  `3 J2 G: K* i 1 \# @5 p( ?+ M
中西医病名强调内涵不同8 Z* `3 D5 P' y7 d1 `

' {6 B; Y( G6 k. `* F6 W西医注重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并且由病理解剖逐渐延伸到微观领域,经常用物理化学指标说明疾病标志物的特征,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特征,无论是否可以治愈、消除,都必须“先立病名”作为诊治过程的第一步。这是为了找证据,彰显排他性,也相对地强调了疾病的永久性。& t7 i- e) s2 |+ S+ L* A# o1 D; m

; V( m+ j1 ]  N1 |1 Z9 u) `西医立足于疾病的形态特征“有”,一旦疾病的诊断成立了,治疗也就容易规范化了,这里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西医说治不好这个病,是因为医学发展的阶段性,目前还没有办法解决,不是接诊医生的责任。
. G# Z$ I, R. h" I+ h/ ]8 I/ w9 s ; H+ L9 ?& e' x& m+ m1 a# C
中医把患者的痛苦作为疾病的名称,不论是症状,还是体征,都是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和可转化性。建立这个病名,根源于“无”。病从“无”而来,向“无”而去。中医确立病名,为的是千方百计消除它,转化它,不是为了做成证据,不是为了展示。中医认为,治不好这个病,不能去掉这个病,是因为医生的医术不高明,是接诊医生的理论修为、临床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的境界。
9 m* d7 ~3 r5 { * @2 y7 a1 u- ^# u  [' n5 \- i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里强调的就是消除患者的症状与体征,而不是西医所说病理解剖的形态病灶。
; E" I2 }0 e  r, D0 C: q$ J% Z) c
  ~1 ^1 K* L. f7 F  k5 L6 N某个西医确定的疾病,中医可以诊断为不同病名,比如胃炎,中医可以诊断为呕吐、腹胀、胃痛等,中医的诊断为的是消除这些突出的症状体征,而不是为了展示体内的病灶。其中无论立哪一个症状体征作为病名,也都是为了尽快转化或者消除这个症状体征;如果主要症状体征消失了,次要症状体征上升为突出的痛苦,疾病的名称也就应该随之而发生变化,只要全部症状体征都逐渐消失了,病人也就恢复健康了。
& L7 `6 F0 Y- _) X0 U, F
, a2 z3 j$ ?8 E! S3 f同样,中医一个病名,也可以涵盖几个西医的疾病,比如咳嗽,可以见于西医所说的肺炎、气管炎、咽炎、肺结核、肺癌、肺气肿等,这些疾病之所以都会出现相同的症状,是因为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医的诊治着眼点,不是内在的病灶,而是人体疾病状态下的整体反应,纠正这些整体反应,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也就是说,中医通过控制人体的整体状态,进而影响疾病局部的形态。, [4 x7 ^6 o; W2 V4 U# h$ ~: {

( f, ?3 v3 N: {7 m9 A1 o西医病名会让中医难以自立
" S( \" c) Y7 B  N. y% c# D5 o; F
8 \! R/ g1 f9 \4 T% |3 j: Q中医对于疾病名称的选择和确定,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与体内具体的病灶完全对应,但是,由于它侧重于人体在疾病情况下的整体状态,所以,这从另一个方面突出了中医的特点,不是着重于人体的病灶。% T& n" _/ U; x. v3 Z; ~

$ s, e7 j3 R. _! C病灶影响人的状态,而不能完全决定人的状态。在现在各种仪器的检查之下,被检查出“一人多病”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而且很多疾病都是“终身性”的,这就更加凸显出中医诊断的重要性。
7 Z! n" P# _& B5 F! r8 Y3 X 9 L: U/ D0 U3 ?0 E/ v
中医的疾病观,与老子《道德经》所说的“有无相生”有密切联系,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疾病与健康是经常处于一个互相转化的状态,中医认为疾病出现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主要是自身与环境两方面,身体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或者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才会产生疾病。治疗疾病,就是重新调整身体,让其适应环境,恢复脏腑功能、畅通气血,平衡阴阳,从而恢复健康状态。
5 A% j+ u5 j! p% x: N* R( y+ p+ X 0 b# U& }% R' n  L) v8 ^5 \3 r
因此,中医的疾病观,与其治疗理念、诊治措施是完整一套的体系。如果抛开中医特点,不把中医的诊断当做依据,只按照西医的疾病诊断进行辨证论治,就会把中医引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中医既发现不了疾病,也评价不了结果。背离了传统,中医就成了“聋瞽之学”;难以自立的中医,只作为一个补充、替补,也就不再是独立的学术体系了。4 b7 p4 H* t$ ]% e: ^- Q

6 e5 ~: h6 V* J( J4 z  E中西医病名不可互相取代* [4 M( Z4 M7 _( a  Y
7 |8 I; L% I) R8 O
在中西医可以对照的病名之中,也必须坚守中医的病名,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自我。比如冠心病约等于胸痹,一般人认为胸痹的名称不确切,因此,没有必要坚持胸痹的诊断,直说冠心病就“与时俱进”了。: e8 d0 A& h0 A- X: n0 X* `2 G
0 `; Q+ S# X4 K$ {
但是,如果中医使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做病名,这样的病名不仅中医四诊难以发现,在治疗上也难以找到依据。也就是说,历史上中医的诊治经验不能说明什么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作用在哪一个环节,哪个分子靶点,用什么化学成分起作用,量效和构效关系,半衰期与代谢途径等等,一系列的疑问会让中医无话可说。即使方药里有很多组成分有效,但是组合起来如何互相影响,也是难以说清楚的问题。药味相对固定、加工工艺容易控制条件的中成药,也难以达到这样的“西医硬性规定”。把整个处方捆绑起来“约等于一个化学成分”进行衡量,极大地增加了“质量控制”的难度,预设了中药质量不可靠的陷阱。以此为标准来类推,辨证论治的中医汤药方剂,就会被当做很随意组合的不规范治疗,并且“杂合以治”的非药物疗法,也会被扣上一系列的罪名:“搭车卖药”“过度医疗”“安慰剂效应”,从而使中医陷入种种有色眼镜设置的深坑之中。
) K0 H- ^: S! v3 t5 B& v& L ; B( X3 T" i( M5 }4 c
一百年来,中医遇见西医,走的道路是“求同存异”,把中医的概念、病名与西医互相对照,并且以西医为标准进行取舍。但是这类研究,没有看到中医的固有概念比被无偿占有。比如,脏腑名称被解剖概念取代,中医的“脏腑本质”都成了被研究的医学难题。脏腑本质说不清楚的医学,自然就成了“问题医学”,由此导致了中医学术的逐渐衰落。这种衰落的根源就是由“求同存异”开始,逐渐发展到“废医存药”、“废医验药”。7 y; Q% H6 ~- F( q( T

1 t3 S( N! A$ j只有坚持道术并重,求异存同,彰显个性,才能中西医并重,逐渐走向复兴。在疾病名称上,必须以中医传统为主,而不可用西医的病名进行改造。如果坚守胸痹的疾病名称,中医就可很容易地上接历史,也可与同行交流理法方药的经验。用辨证论治进行治疗,因为胸痹的“有”,来于健康的“无”,是因为阳虚气弱、痰浊瘀血停滞,导致了胸中大气不展,气血壅塞不通畅,可以通过温阳益气、化浊祛瘀,恢复健康,使疾病的“有”病,转化、恢复为健康的“无”病。9 x, \; ^# V! I% Q
0 _+ l2 \; m/ H# {5 `; g- J1 L
《内经》说“故治病必求于本”,复兴中医,必须探索其确立病名的初衷,才能“本立而道生”,走向道术并重的体系繁荣。(曹东义)
6 X$ n- X7 z: i) \: q, M. o- r
& U6 A' O0 d. J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3-24 06:47:55 | 阅读全部

3 ]; y* A# V) X" h6 [0 X  M首页 联系我们 研究院简介 学校官网
/ H  H% S+ g) L; h% }  ?请输入关键字
7 ?" s$ ^- U0 I" J4 l8 x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组织架构专家团队智库动态智库成果2 y1 `6 {) B5 Z) `9 X0 H4 E
* |9 m0 [8 L0 w4 N& t
智库成果/ ?1 R) ^5 N4 P: v# U3 z
专家观点
; I* b; R6 W" B! b7 J4 h( \热点聚焦
" {) d- I3 w# e$ y9 N学习园地
/ o" k- _( l, h7 \( K( G学术著作
8 n) r; x8 z; H9 z7 w学术活动0 I. }& X7 P# {" G) [# H
首页 > 智库成果 > 专家观点
+ ?' r1 G# Y" d& k" q$ A0 I( f3 q+ R专家观点" i5 n& O9 p; V% L) I% j" W' t
专家观点丨曹东义:中西医应从“求同存异”转为“求异存同”
! w% [" \" \6 h3 S$ c( L8 F( N" M发文时间:2023-03-22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7 _$ ]9 n4 l) F( h  3 H$ [# m3 K% Y7 y  A: W( z
1 V# `/ t% U8 |( L. m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强调,“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需要学术引领、技术支撑、各界给力、大众欢迎。
/ m6 P: ^: _* K  G2 o' R7 ?" }0 t7 F
  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的学术体系,必须“求异存同”(尊重差异为第一义),才能做到中西医并重,并逐步走向复兴。过去强调“求同存异”(追求一致为第一义),造成了中医学术内涵的不断萎缩,比如在西医病名之下辨证治疗,中医就处于发现不了目标,也评价不了结果的尴尬地位,就不能“卓然自立”。
6 v& p6 Y2 o/ }7 h$ x6 T
* q8 `* }) ]' Y( j% A# J  毫无疑问,西医的学术体系,对于中医来说,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比如解剖生理、疾病名称、化学制药,中医药如果不能在学术原理上突破这三大壁垒,就难以找到学术自信的基础,也难以获得发展的广阔空间。8 K7 Z1 B$ A  d) h8 b
7 v" r3 A7 a: T7 f
  结构决定功能具有局限性$ l8 T! B( I0 H9 F+ i* O/ g; L

+ }! q! D6 d, r: y: ?) ]/ v# ~  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是以“构成论”为指导的学术,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它主要研究明物质,是“从有出发”,“以有为本”。
( x9 d- I0 A- M1 r; l$ y0 j: O3 _! ?! _; G- B/ b* Q1 B
  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上的明物质只占6%左右,大量存在的是暗物质、暗能量,因此,“结构决定功能”的西方医学,具有明显的缺陷,生命的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结构,都来源于一个受精卵的不断分化,是牵一发动全身式的网状互联结构。所有的细胞代谢,都必须依赖整体环境的支持,需要相对恒定的温湿度、酸碱度、渗透压、生长因子、黏附因子、激素、微量元素等微生态的调节,而且克隆技术、基因研究,都提示了细胞核具有“同质化”的普遍性,这就从学术原理上决定了“结构决定功能”只是相对正确的初浅知识,不是唯一正确的学术原理。
) I; P6 W) K/ B( b& i1 |) c. z$ G+ ~; N
  中医学以“生成论”为基础,主张有无相生,世界不存在“真空”,所以既研究明物质,也研究暗物质。中医“从无出发”,研究生命与健康,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自然整体生成的,最高的层次是精神,心神是复杂巨系统整体涌现出来的功能,精气神不能在局部找到相对应的结构实体,疾病也是“从无开始”逐渐生成的,无论多么努力生命也总归会消失,疾病治疗的目的,也是促使其“由有变成无”,因此,中医是“以无为本”的学术体系。
+ H# k, Z3 l: b0 c- ^' e
5 @3 T2 i+ ]* Z. r, D  i+ P" f  自然生成的生命有结构,生成论可以包容构成论,中医学术能包容西医技术方法,尽管目前看来西医很强大,在世界范围内普及程度很高,但是从学术原理看,中医未来必将成为世界医学的“显学”,西医必将用中医的理论改造自己的体系。4 E* j; b, u$ X4 R

" E( J& m6 f* O0 z  中医是会看病的哲学,也是充满智慧的医学。东西方医学的差别,是因为它们指导理论的差异,决定了其技术方法、临床经验的不同。在交流之中,通过互相争鸣、碰撞,有可能会逐渐融合。! ?+ d$ u  W4 O3 G+ n, X

$ f$ M1 F" t, |  中医的疾病观强调暂时性和可转化
* B6 z# P. k. H+ G+ @4 p& A& p! z& n3 m5 U, ]4 l3 m
  在临床上,中医与西医分别抓住了不同的东西,西医看重病灶,把它当作“构成”来研究。中医依据生成论来辨识证候,认为所有异常结果都是生成的结果,而不是原始构成因素。可以说,证候与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侧面,证候包容病灶,而不是单纯由病灶决定证候表现。
) Q/ ]& b' W$ Y0 D. T9 Y- e0 ?7 q- ]4 W
  比如,冠心病的诊断必须依赖病理检测,有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看似属于很明确的“白箱病灶”,但是其纤维帽是否稳定,是否发生“冠脉事件”,不仅与病灶形态有关,而且与饮食、情绪、气候、劳倦、感染、血脂、血糖等都有关系,是一个随机而动的“黑箱控制”过程,并且不容易消除这个病灶。- r+ F+ M7 m( r8 u' e3 ^" y
6 i: U5 |8 b- u( z
  临床医生即使是控制状态,也不能笼统地说什么药是治疗冠心病的,而只能说选择的药物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某个受体阻滞剂、激动剂等,需要说出分子靶点的作用机制。也就是说,在具体治疗过程中,病理解剖的“白箱病灶”已经太粗略了,病灶既不能精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甚至不能精确地指导现在的治疗,因此,“白箱病灶”诊断实际上只是一个笼统的“灰箱”。+ ^! }- f* ]- J: A, \9 x( ~1 w  \- H

/ ]8 N! u: U' B" ?% `  推崇“精细检查、精准控制”只是西方医学的理想,找出来“慢病高发难治”的世界难题,很多疾病是不能彻底治愈的,只能是保留病灶,控制症状,甚至是终身服药进行控制。很多人有许多慢性病,可以干预的靶点布满全身,因此,也就存在着“费用高昂难付、化学制药滥用成灾”的恶性循环。
8 _) H% x9 F9 [2 U/ N+ L3 W# F& r
  中医的诊断“以无为本”,强调疾病的暂时性和可转化性。中医的疾病名称,都立足于“破字当头”,都是为了让病灶、症状消失,即使还有病灶存在,也可以做到“有病无害、有病无痛、带病延年”,有尊严、有自信地走完人生道路。- P0 m4 j( J: y) o$ l6 Y; }
/ ^7 A" v! p/ n
  尽管中医的治疗是“黑箱操作”,但是,我们看到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正是紧紧抓住复杂微观变化的整体综合状态,是大道从简,执简驭繁,而且通过反复实践,以中医理论贯穿起来的中药、针灸、按摩等都可以为帮助病人由疾病向健康转化,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整体医学。它往往能够解决西医所解决不了的复杂病情,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疗效。
0 f$ X8 I! x2 H$ d
/ e8 {5 x" C) w6 p9 \  “非药物疗法”是一个歧视性称谓8 w* B2 K+ |* }% I9 e
* k5 n# o5 J. o) a2 D4 D' a
  《黄帝内经》推崇“圣人杂合以治”,认为针刺、艾灸、按摩、导引等与药物治疗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说“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千百年来一直把毒和药并称。《神农本草经》也是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等,认为药物有毒,但是可以治病。历代的中医学家,都善于化毒为药,充满“有毒无害”的大智慧。5 B' ?! u# O5 o
# {# x$ p0 A) W( [& K
  西方医学认为化学分析是金标准,靶点治疗是精准控制,对于其他疗法有等而下之的歧视态度,并且认为不能用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说明的疗法,都属于不精准的疗法,一言以蔽之蔑称为“非药物疗法”。这种霸道的“精准”未必是世界本来的面目,并且化学制药的产品,往往是大自然的异物,生产的时候污染环境,吃进去污染身体,有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必须尽快排泄出去,否则就会蓄积中毒。8 v" @0 A* a+ D& S) K* U4 I
3 W' S, _* l+ i7 S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医学体系,一百年来“重术轻道”,逐渐走进衰落难逃的怪圈;在面对西医的时候,如果只是“求同存异”,就容易“丢了自己”。只有坚持“道术并重”,与西医“求异存同”,彰显中医个性,才能逐渐走向复兴。2 w5 v6 }8 e% r2 N/ T% N. T
6 h% @- p& S9 J2 R
  “中医之道”有不同层次的表述
) m0 H% G* i. X! o. T) z- y
$ m3 `, v; R5 B# c% [) G  中医靠整体生成之道,生成的生命,从无开始,“以无为本”;生成的生命有结构,与天地万物的环境因素紧密相关。
) Q2 n7 K9 \* u: s  K4 r( v: A; \0 `+ c* b& i
  中医有形神一体之道,认为五脏是“五神脏”,主张“形神一体”,凡是有皮脉筋骨肉的地方,都与五脏有关,也就是形与神密不可分,是一体两面。) h. d3 ]( Q8 e  T  s! M( s; s

$ ^' w: W  [7 V  中医擅“多元并存、整体和谐”之道,认为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天地自然相应,其规律除了有阴阳之间的平衡关系之外,还有五行之间相互滋生,相互克制,生克制化的关系,不能一脏太过,一脏太弱,更不能去掉某个脏腑。9 a1 {+ I. o1 r

' N# y8 S$ \4 S8 u8 d  中医说“内外相关”之道,依据内外相关的整体性原则,可以通过人体色脉气味,反应人体健康状况,不需要深入人体的内部去进行检查,因此,“内病外诊”属于中医独门绝技。“内病外治”是在体表、肢体远端施治,解决内在疾病的问题,比如针刺、艾灸、按摩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即使是喝汤药,也是借用中药的四气五味与脏腑、气血津液、血脉经络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 E8 j8 M$ l. r) Z- m1 w+ S3 e7 i- a6 k& c( m" F6 ?. Z
  中医是“杂合以治”之道,中医的治疗措施之间,经常是多元并举,帮助患者自身恢复健康,可以也应该形神兼备,衣食住行、内服外用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措施的特点,“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推崇的,绝对不是长期使用一种不变的方法,让人“终身服药”。
8 c3 F: e) o( S, z" _# q5 N2 h4 d# H' r9 ^* z. x
  中医有“用象代数”之道,立象尽意是古人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自古以来,古人就了解到世间万物都有数有象,是象与数的统一体,《河图》《洛书》《周易》《老子》之道,生命之学都是这样,都有数,是天地自然之数,也是“大衍之数”,分阴阳,有五行,讲生成。
5 W  W1 r2 z3 W# }% N& t4 @, g
  中医的辨证论治这个词语虽然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神髓早就化生于张仲景的“随证治之”。其背后深刻的原因,是立足于疾病状态的不断变化,外感病有六经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别,内伤病也因为饮食起居情志变化而起伏,随着日月阴阳运转而不同。辨证论治不是“分型治疗”,辨证的过程,就是运用医学理论的过程,“候之所始,道之所生”。+ Z, v. A5 t: |+ y# h; h
; }- M; L  ?$ S( \+ X: y# I
  中医是扶正祛邪之道,发病的原因多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处留邪,久瘀成毒,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发挥,就出现了各种病证。“扶正祛邪”,以人为本,千方百计,活法巧治,是中医智慧的体现。
4 @3 W5 T) i% g. P' s  O) V9 a' Q) d% F& \4 o& m
  国家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已经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使中医有了彰显个性的保障。发展中医学术,必须有理论自信,才能扬长避短,做到中西医并重,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0 R9 E' ?* s6 K; P! {

  H4 t: G  z3 b  (作者: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w; R9 k6 O+ S/ h5 g
) K7 V+ O  n* g4 ^- o) w1 ^( P. }6 \图片来源: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