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2-25 15:01 编辑 3 f( |6 K! E" N1 L2 o
6 ?0 j5 L% A# Q$ t% T5 `曹序 9 H2 |. Y8 y( x; E) H
一场持续三年的新冠过去,世人对于中医有了新的认识,其博大精深理论与安全有效的特色,让很多人有了很多深切的体验:得到好中医的帮助,新冠就相当于一场感冒;无缘于中医的帮助,则后果很难料,有可能像吹哨的李文亮那样,带着一身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有人因此说,新冠专治不服,你哪里有不舒服它都知道,而且让你记忆深刻,而且还可能会添一些新毛病。 不管有多少新的旧的毛病,只要身边有好中医,就能得到帮助,有缘中医,百病不愁。 前几天《中医人生》的作者娄绍昆先生走了,我写了一篇感想发在网上,晋州市退休返聘赵建军先生看了文章,一下子发给我几本书的稿件,让我看看提些建议,并希望我写一篇序言。 说起来,多年前我和赵建军先生就认识了,他和师父刘顺安找到我,说他们正在写书,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如今赵老先生已经84岁了还在出诊。他们当时还找了我们单位的老专家王其飞先生,然而王老先生已经仙逝几年了。 通过翻阅赵建军先生的书稿,早点的书稿写于于上世纪末,晚的书稿最近才定稿。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笔耕不辍,不断书写,反复修改,最后再交给打字员,变成这些文档。 在这个过程里,虽然书籍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升级,赵建军先生却因为积劳成疾,4年前患了肾癌,下腔静脉癌拴,腹腔大面积转移,几乎到了生命的边缘,苍天不忍心舍弃这样的奋斗者,他半年后竟然顽强地站起来,又投入到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中。 这种“为中医而生,为中医而战”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 说起来,我和赵建军先生同年而生,也同年在毛泽东的时代参加了卫生工作。他1975年1月就到了晋州县小樵医院工作,我则在衡水县小侯公社医院参加赤脚医生培训;他1978年5月到晋县医院工作,开始时就跟着李静如副院长在院长办公室抄方,学习临床辨证,后来到中医科跟刘彦卿副主任中医师抄方,再后来又跟张从芮副主任中医师学习临证。我则1978年3月考入河北新医大学中医系,后来这个大学变成河北医学院,1982年底毕业后分到衡水地区中医院工作,后来又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再后来就分配到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工作。可以说,我们所走的时光与道路,有很多相似,也有许多不同,最终都到了临床一线,用中医药知识为大众健康服务。 他走的道路,与自学成才的娄绍昆先生也相似而又不完全一样,都是一个跟师问道,艰难成才的过程;他与河北名医赵振兴先生也相差不多,都一样喜欢中医,都不断向前辈中医学习,都有奋斗的艰辛和突出的成绩,只是所在的单位与岗位不一样而已。 读娄绍昆先生的《中医人生》,虽然有60万字,但是那是小说题材的著作形式,因此读起来很吸引人,可以不觉得这本书厚;读赵振兴先生的几本书,却不敢大意地随手翻看,因为书里边有很多经验,一不小心就漏掉了重要的内容。读赵建军先生的书则不一样,打开他的书,我读起来,似乎就是读经典、读教科书、读古代名家的论著,但是,这些文字都不是原文,而是经过自己消化、体会,再加工之后的精炼名句。他书里的小题目,都独出心裁,让你觉得很概括,也很精辟,更能在实践之中可以随手拿来,应用到临床诊治之中。 赵建军先生的几本著作各有特点:《三位一体五脏辨治》,是按照形体、望色、诊脉来论述五脏的病证,颇有特色;《医学传心录》一书,旁搜博采,把四大经典与历代各家特色,揉合 在一起;《脉学纵横论谈》,是整理和阐发中医脉学理论与精华,书的后半部附有一些病案,介绍诊脉经验;《中医临床术语释译》前边咬文嚼字,讲中医的脏腑生理,后边说脏腑的病症诊治;《新修神农本草钢鉴》一书,则对临床常用的中药,详加介绍,再辅以临床验案。 由此可见,这几部医学著作,几乎是浓缩版的中医临床医学全书,凝聚着赵建军先生,以及他师父们对于中医学术研究和传承创新的心血,读着这些书籍让我感动,也让我高兴,燕赵中医代有杰出人才,是中医药的一方热土。 因此,我乐意为赵建军先生这几部医学新著作序推荐,请神州杏林同道欣赏,并且给那些希望学习中医,希望找到一学就会、学了就可用的人,提供宝贵参考。 对于其中的缺点和不足,我也希望大家及时指出,以便有机会再版的时候纠正。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2023年2月11日 序于求石得玉书屋 1 z, M3 H$ u7 d
8 ^$ \1 h5 N' b7 M- ?( v
; L& H* J) e7 X, i' O
& O% w4 B/ T. K+ ], | k6 | f, t. p9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