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5-7-18 16:55 编辑
, }) B. g3 _/ H( D; K; R1 u- ?; w. I% P8 O
18年前,哲学家帮助捍卫中医,《河北学刊》有记载 编者按:
7 K8 v, P7 T* W. R" o8 c! _7 {( q- h这是张南先生转来的文章,今天读来,仍然很重要。
0 X! U7 e* Y1 C3 G6 }他说:
( {% x7 U: v4 w$ A) B# s1 c7 Q, C9 s; p i+ L4 [! _
曹老师:/ P3 z. \9 ]2 A7 t4 d2 {
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姚洁敏老师与我的交流信息。
e- N' [$ b& _& q6 S我想请问你是否知道《河北学刊》,是河北省哪一个单位主管?我想与他们联系一下。为明年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做一下准备。
% g! l0 f3 B) V4 W5 {+ m当然,你也是这个领域的主要的角色。% n7 p$ q- q7 {5 _! P: A4 c
我根据你提供的意见,可以自行网上查找他们的联系方式,之后直接与他们联系。$ |+ j) ~/ t0 d
; |6 }$ t; `5 `( B- U我经过杨思远院长的介绍,与《河北学刊》取得了联系,并且帮助张南先生与他们建立了联系。0 p* t& Y d {9 m2 P+ y% b# t& E' A
3 @# E3 w/ s7 E! \; M
: D! _, U" A& F2007年 5月
' d+ z2 Z9 I8 }1 k: X! n河 北 学 刊: H" \: K( n: O1 C- \
May.‚2007 w8 P7 u& s" p
第 27卷第 3期
! v2 ^$ i. P, F w# d1 }7 }, N8 I( [( ~HebeiAcademicJournal
5 M4 X8 {3 Z+ q5 D( ]$ bVol.27
0 i$ N9 G4 o$ s5 J4 b( H6 n( y jNo.3
/ X$ {# }6 D- r5 I4 k3 ?0 Z7 T哲学研究新思维
/ K, q( K2 i- J/ z4 p[编者按 ]最近一个时期‚学术界有关中医存废的争论再起波澜。废除中医之声之所以时断时续、不绝于耳‚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看待中医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如何认识中医哲学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如何看待中医哲学在人类哲学史‚或者说在人类科学哲学史上的地位。不能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看作唯一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把东方的系统整体思维、阴阳平衡理论看作是非科学或 “伪科学 ”。中医存废之争提醒我们‚中国哲学研究的视界还需要扩展‚需要加强作为中国哲学重要分支的中医哲学的研究。为了引起学术界对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视‚重新认识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我刊特约请了部分学者撰写了相关的探讨文章‚现刊发出来‚希望推动中国哲学界对中医哲学的研究‚并以此为契机‚开创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局面。& ?7 ~! t7 K& y$ I
重新认识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 (专题讨论 )% s) U- ^3 j8 L5 h7 ^' I. ~$ ^
[摘要 ]& t) z; p4 |8 m5 Y9 E0 \! N9 T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X8 G/ t, Z: C8 j
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 “元 ”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 “气—
: i5 Z+ \: D$ M/ g3 c4 a阴阳—五行 ”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 V; V3 Q( g" d8 |( V
[关键词 ]中医哲学:中国哲学:科学价值) c N, X x" E I! \2 d6 P
[中图分类号 ]B01- Y! g1 M$ E5 I8 f( q$ ^
[文献标识码 ]A4 i# I4 k: e, n' f& i# O
[文章编号 ]1003—7071(2007)03—0025—091 C+ U4 ?* w+ ?4 I, P+ i, X5 e
[收稿日期 ]2007—04—266 z8 {$ V, ?# |4 o0 Y' z* Z! J* w4 h+ ~
努力提高对中医哲学重要价值的认识
! W0 a, k8 `# M8 I1 W9 L任继愈* ^, V/ i) E6 [9 _5 r, P$ ^
(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 100081)
- w( P5 C3 o# k/ j中国哲学是一个内蕴十分丰富的宏大架构‚里面不仅有儒、释、道、法‚还有独树一帜的中医哲学。在以往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人们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儒学、中国佛学、老庄之学、明辨学和法家学说等哲学流派上‚而对源远流长的中医哲学却重视不够。1956年‚我和楼宇烈编著 《中国哲学史》教材时‚曾把中医哲学的代表性著作 《黄帝内经》编入其中‚但总体来说‚我们对中医哲学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非常欠缺。
# Y9 o5 ^5 F' w# _, [2 \& X5 G由于中国哲学界和中医学界长期缺乏对中医哲学的研究‚因此‚我们对中医哲学的独特价值尚未获得充分的认识。从大的方面看‚中医哲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9 T" x& P6 f; b6 ]+ M
第一‚中医哲学作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中国哲学的重要分支‚丰富了中国哲学广博的内涵。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中国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一种道德哲学‚一种伦理哲学‚它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大都局限在社会伦理学的领域里;中医哲学则修正了这一偏颇认识‚通过 《黄帝内经》等中医哲学著作‚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矗立着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的伟岸身影‚可以说‚中医哲学同儒、释、道、法一起构成了中国哲学宏大殿堂中的几座重要的柱石。% |/ Z7 A) K, G Z
第二‚中医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中医的本原问题‚也就是生命的本质问题‚并通过探讨生命的终极问题来“究天人之际‚探阴阳之赜 ”。几千年来‚中国医学在对人体、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理论‚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我们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与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可以说‚对中医哲学的深入研究极有可能带动起整个中国哲学研究的创新性发展。
3 P$ b }$ y* g0 S! O0 }' \/ |8 n25
% h( {+ L& |$ u7 a5 G《黄帝内经》是中医哲学的原典‚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作为周秦以来到西汉初年中国古代医学的总集‚其价值不仅在于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并且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生命起源、疾病成因以及形神关系等问题的分析和论述‚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提供了重要依据。1 }( d! E% }. N; ?: f/ E! |( y/ q
《黄帝内经》继承了先秦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气 (或阴阳二气 )是产生一切的物质根源:“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这就是说‚阴阳二气及其作用不但表现在万物中‚人的生理现象也体现了阴阳二气运行的原则。 《黄帝内经》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并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阴阳应象大论》)+ E' k8 ~( x0 d( i2 s, H
《黄帝内经》把人的身体结构视为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的养生规律同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有密切的联系‚进而提供了从自然界寻找病理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医疗原理。 《黄帝内经》说:“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移精变气论》)。自然界发展变化的一般原理同人体生理发展变化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不能把生理现象同自然现象割裂开来‚这就把医疗的理论与唯物主义自然观密切结合了起来。) C& g1 ^7 H# y" c- k
《黄帝内经》把自然现象、人的生理现象、精神活动统一于一个共同的物质基础‚认为疾病的起因是由于人体受到自然界存在着的某种有害物质侵害而产生的‚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患者佩 (背 )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 ”(《四气调神大论》)。这就是说‚只要顺着阴阳四时变化的规律‚适应季节的变化‚人们就不会生病;违反了规律便会生病。这种规律 (道 )‚圣人自觉地照着做‚愚人却违背它。顺从这些规律可以推持生命‚逆着它则必然招致病灾。
3 J. E5 U" X2 i& p. A《黄帝内经》不仅从唯物主义原则说明疾病现象‚在治疗理论方面也贯彻了对症下药的唯物主义原则:“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中而减之‚因共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 (泻 )之 ”(《阴阳应象大论》)。这是说‚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情况‚有的要补‚有的要泻‚有的要发汗‚有的则要休息。我们在这里没有必要讲述中医复杂的治疗过程‚但从中可以认识到古代医学所秉承的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态度和方法。 在中国古代‚老子、荀子、韩非子对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构作出了积极贡献‚对古代宗教迷信思想给予了有力的驳斥。但对于生命的起源、精神的作用、疾病的产生尚缺乏详尽的说明。这样‚必然给宗教迷信宣传留下了活动的空隙。 《黄帝内经》恰恰在这一方面用当时可能达到的科学理论回击了宗教迷信思想。它对生命、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说明‚认为生命、精神统一于物质的身体‚身体是精神的基础‚生命是身体的现象‚也是自然现象‚它指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又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天元纪大论》)。在这里‚中医哲学把生命的变化、精神的作用‚甚至带有超乎常人的 “圣人 ”的能力‚都给安放在了共同的物质基础之上‚认为它们都是物质的变化和作用的结果。由于世界上一切事物均有着共同的物质根源‚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阴阳二气的矛盾中发展变化。所以‚阴阳二气在人的身体内维持正常的平衡状态‚并经常维持精气血脉的畅通‚才能保持健康‚它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生气通天论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迫 )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生气通天论 》)。 《黄帝内经 》的这些建立在人体各部器官有机联系上的辩证观点‚利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说明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脏也有类似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某一器官发生疾病‚功能不正常‚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器官。比如‚肝脏功能不正常‚就会影响到视力‚还会连累消化系统不正常‚还会使患者情绪容易激动。此外‚《黄帝内经》还注意到身体健康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四气调神大论》);又说:“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移精变气论 》)。 《黄帝内经 》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术语‚阐述了人体内脏的内在有机联系。这种从整体看人的内脏相互关系的理论‚有效地丰富了中国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 K/ n2 z' p. F2 Z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黄帝内经 》还提出了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认为肝脏病和愤怒的情绪有关联‚“怒伤肝 ”;心脏病和喜悦的情绪有关联‚“喜伤心 ”;脾脏病和思虑活动有关联‚“思伤脾 ”;肺脏病和忧郁的情绪有关联‚“忧伤肺 ”;’肾脏病和恐惧的情绪有关联‚“恐伤肾 ”。 《黄帝内经 》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确指出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指出了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这些富有价值的辩证法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秉承的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方式‚而不是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高血压‚除了心脏的问题外‚情绪也会影响血压‚气温高了也可以引起高血压‚各种因素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影响‚并非仅仅是一个血液循环的问题。即不是单个因素的问题‚而是整体的问题。中医遵奉的是整体观念、整体看法‚中医哲学的特点就表现在这里面‚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可贵的观察问题的方法。比如过节邮寄贺年卡‚中国和西方国家关于通信地址的表示方式截然不同‚西方国家是把小地名放在前面‚大地名放到后头‚国家名放到最后;中国则正好相反‚国家、省、市、县、乡、村。到外国买东西找零钱同国内也不一样。外国人是先把零钱找给你‚最后找给你整钱;中国人则相反。这就是思维方式问题。西方先看见局部‚然后再到整体;中国人则是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到局部。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值得发扬光大。
# d" Y/ w" A( k+ v& w〔任继愈 (1916— )‚男‚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 a8 }5 L0 z5 J4 x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