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期]溃疡性结肠炎的防与治

2018-07-31|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880 |原作者: 郎晓猛|来自: 燕赵中医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未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 ...

  一、认识溃疡性结肠炎
  1、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膜和粘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未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
  此病在欧美发达地区发病率高,在我国随着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发病率也在增高。溃疡性结肠炎可首发于儿童期,但多见于20岁以后,发病第一高峰期为20~25岁,第二高峰期为50~60岁。病程自1月至30年不等。被WHO列为难治性疾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不明,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目前认为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环境、感染、遗传、免疫等因素
  (1)环境因素
  吸烟能促进血栓形成,增加克罗恩病危险性,但能有预防UC的作用;
  快餐食品UC的发病率。另过敏食物可能加重肠道反应;
  与某些感染性肠病有临床症状相似之处(症状,病理);
  长期探索及可疑病原中,多种渠道检测无阳性结果发现;
  多数学者认为细菌感染可能为其促发因素。
  (2)免疫因素
  本病常有免疫调节异常。病灶粘膜中有亢进的免疫炎症反应,参与的细胞成分有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T和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这些效应细胞释放出的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引起组织破坏与炎性病变。在疾病炎症过程中又有大量氧自由基形成,加重了肠粘膜的损害程度。
  (3)遗传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本病在同一家族中单卵双胎高于双卵双胎,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其配偶发病率不高,在不同种族间也有明显差别,白种人发病高于黑种人,提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数学者认为UC符合多基因病的遗传规律,是由许多对等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作用下由于遗传易感性而发病
  (4)精神因素
  精神抑郁和焦虑,对本病的发生与复发可能有一定的影响。认为精神因素可以是本病发作的诱因,也可以是本病反复发作的继发性表现。
  3、病理
  病变部位:位于大肠,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数在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全结肠,如果累及回肠末端,称为倒灌性回肠炎
  病变早期:黏膜弥漫性炎症,可见充血、水肿、灶性出血,黏膜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组织变脆、触之易出血。有浅溃疡、隐窝脓肿、杯状细胞减少等,病变主要在黏膜层与黏膜下层
  病程中、晚期:大量肉芽肿组织增生,出现假性息肉,结肠变形缩短,肠腔变窄,少数可癌变。
  4、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持续并逐渐加重。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有关
  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
  原因:主要由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所致
  特点:黏液脓血便(活动期重要表现)
  (2)腹痛:疼痛程度不一
  部位:左下腹
  特点:隐痛,阵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中毒性巨结肠,持续性剧烈腹痛。
  其他:常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3)轻、中型者左下腹轻压痛,条状包块,重型和暴发型者:明显压痛和鼓肠,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时可出现腹膜炎。
  全身表现
  活动期:低热或中等发热,重症或有合并症者
  高热,心率增快
  病情进展与恶化患者:衰竭、消瘦、贫血、水电解质失衡、低蛋白血症、营养障碍等
  肠外表现
  部分病人有杵状指、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肝炎等。偶见淀粉样变性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5、临床分型
  根据病程经过分型: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暴发型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型
  ①轻型:腹泻4次/d以下,无全身症状,血沉正常
  ②中型:介于轻、重度之间,一般指腹泻4次/d以上,仅伴有轻微全身表现
  ③重型:腹泻6次/d以上,有明显粘液血便,T>37.7℃,P>90次/min,Hb≤75g/L,ESR>30mm/h,血清白蛋白<30g/L,短期内体重明显减轻
  根据病变范围分型:直肠炎、直肠乙状结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性或全结肠炎(倒灌性)、区域分布者称区域性结肠炎、
  根据病期可分为:活动期、缓解期
  二、如何检查
  1、辅助检查种类
  粪便检查、血液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
  2、粪便检查
  常规检查:黏液脓血便--远端结肠病变
  病原学检查--排除感染性结肠炎
  常规致病菌培养:排除痢疾杆菌和沙门菌等感染
  查阿米巴滋养体及包囊
  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粪便集卵和孵化
  3、血液检查
  血常规: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活动期增高
  血生化:白蛋白下降、电解质失衡
  可有ALP、AST/ALT异常
  血沉、 C 反应蛋白:增高--活动期标志
  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
  ANCA 与 ASCA 联合检测
  4、结肠镜检查
  全结肠检查,常规作回肠末段检查。
  是本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取活组织送病理检查,以便评估病变活动度。重症患者须慎重,以防发生穿孔。
  5、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X线腹部平片:可用于溃结的急性暴发型或中毒性结肠扩张及克罗恩病并发肠梗阻。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欠直观,非首选,无条件行内镜检查时采用。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为目前诊断小肠克罗恩病的主要手段。
  重型或暴发型不宜钡剂造影,以免诱发结肠扩张。
  三、如何诊断
  1、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内镜、实验室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排除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大肠癌等。初发、临床及内镜改变不典型者暂不诊断溃结,随访3~6个月。
  四、治疗
  1、治疗目标
  (1)诱导迅速反应
  (2)不用激素维持治疗
  (3)完全黏膜愈合
  (4)防止并发症、住院、手术,提高生活质量。
  2、一般治疗目标
  (1)所有克罗恩病患者必须戒烟
  (2)营养支持--全面、有效
  (3)低渣饮食
  (4)要素饮食
  (5)完全胃肠外营养
  (6)腹泻严重者应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7)抗生素应用--甲硝唑、环丙沙星
  (8)慎用抗胆碱药与止泻剂
  (9)心理治疗
  3、药物治疗
  (1)服药物介绍
  氨基水杨酸制剂---治疗轻度UC的主要药物,用于炎症性肠病急性期和维持缓解的治疗:柳氮磺吡啶(SASP)、奥沙拉嗪 、美沙拉秦、巴柳氮、
  美沙拉秦是多项IBD指南或共识意见推荐药物。2010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指南;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英国成人炎症性肠病诊治指南;欧洲克罗恩病与结肠炎组织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共识意见;美国胃肠病学会成人克罗恩病诊断和治疗指南。
  美沙拉秦的体外实验表明其对一些炎症介质的生物合成和释放有抑制作用,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的活性、抑制结肠黏膜脂肪酸氧化。口服缓释控释剂型、栓剂和灌肠剂是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物。常见品种:莎尔福,艾迪沙,颇得斯安,惠迪等。
  (2)糖皮质激素
  多用于重症、急性活动期病例,不宜用作维持治疗,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
  静脉:氢化可的松、琥珀酸H-C、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
  口服:泼尼松、地塞米松、甲基泼尼松龙、布地奈德;
  对大肠、小肠炎症病变皆有效,显效后静滴改口服,剂量渐减,5mg/周,加用5-ASA。
  (3)免疫抑制剂
  用于维持治疗。适用于激素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性病例。
  常用药物: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喋呤、环孢素等。
  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约10%~15%需用免疫抑制剂。
  治疗中,第一个月内每周检查一次全血细胞计数,此后至少每月复查一次。
  (4)生物制剂
  用于控制活动性病变、维持缓解、治疗瘘管等,用于治疗传统药物无效的病例。
  种类有:抗肿瘤坏死因子制剂(英夫利昔单抗(IFX))、抗细胞黏附分子制剂及天然抗炎制剂;
  IFX应避免用于:活动性感染(含结核)、肿瘤、心衰或梗阻患者。
  (5)局部用药剂型
  目前国内的局部制剂只有两个剂型:栓剂和灌肠液。
  远段结肠炎(直肠、乙状结肠):以局部治疗为主,口服药物与局部治疗结合效果更好 ,无论是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
  活动性左半结肠炎:必须口服药物,常合用局部治疗。
  4、外科手术治疗
  (1)绝对指征
  ·大出血、穿孔
  ·明确或高度怀疑癌肿
  ·组织学提示重度异型增生
  (2)相对指征
  ·重度UC伴中毒性巨结肠,静脉用药无效者
  ·内科治疗症状顽固、体能下降、对激素耐药或依赖者
  ·UC合并坏疽性脓皮病、溶血性贫血等肠外并发症者
  (3)手术方法
  ·全结肠切除加回肠肛门小袋吻合术
  五、中医认识
  1、中医辨证
  (1)大肠湿热证
  主症:①腹泻黏液脓血便;②腹痛;③里急后重。
  次症:①肛门灼热;②身热不扬;③口干口苦;④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2)脾虚湿阻证
  主症:①大便稀溏,有少量黏液或脓血;②腹部隐痛;③食少纳差。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肢体倦怠;③神疲懒言;④面色萎黄。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3)脾肾阳虚证
  主症:①久病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②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③ 腰膝酸软;④形寒肢冷。
  次症:①五更泻或黎明前泻;②食少纳差;③少气懒言;④面色白。
  舌脉: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4)肝郁脾虚证
  主症:①腹痛则泻,泻后痛减,②大便稀溏,或有少许黏液便;情绪紧
  张或抑郁恼怒等诱因可致上述症状加重。
  次症:①胸闷喜叹息;②嗳气频频;③胸胁胀痛。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5)瘀阻肠络证
  主症:①腹痛拒按,痛有定处;②泻下不爽;③下利脓血、血色暗红或
  夹有血块。
  次症:①面色晦暗;②腹部有痞块;③胸胁胀痛;④肌肤甲错。
  舌脉:舌质暗红,有瘀点瘀斑;脉涩或弦。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6)寒热错杂证
  主症:①腹痛冷痛,喜温喜按;②下痢稀薄,夹有黏冻;③肛门灼热;
  ④口腔溃疡。
  次症:①四肢不温;②腹部有灼热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7)热毒炽盛证
  主症:①发病急骤,暴下脓血或血便;②腹痛拒按;③发热。
  次症:①口渴;②腹胀;③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证型确定:具备主症2项和次症1或2项,参考舌脉象和理化检查。
  2、中医治疗
  (1)大肠湿热证
  治则: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药用炒芍药、黄芩、黄连、大黄炭、槟榔、当归炭、木香、肉桂等。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者,加白头翁、紫珠、地榆凉血止痢;大便白冻、黏液较多者,加苍术、薏苡仁健脾燥湿;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乌药、枳实理气止痛;身热甚者,加葛根、金银花、连翘解毒退热。
  (2)脾虚湿阻证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用人参、茯苓、炒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炒薏苡仁、甘草等。
  加减:便中 伴 有 脓 血 者,加 败 酱 草、黄 连,广 木香;大便夹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枳实消食导滞;腹痛畏寒喜暖者,加炮姜;寒甚者,加附子温补脾肾;久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3)脾肾阳虚证
  治则:健脾温肾,温阳化湿。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合四神丸(《内科摘要》),药用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
  加减:腹痛甚者,加白芍缓急止痛。小腹胀满者,加乌药、小茴香、枳实理气 除满;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诃子涩肠止泻。
  (4)肝郁脾虚证
  治则: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合四逆散(《伤寒论》),药用柴胡、芍药、枳实、陈皮、防风、白术、甘草等。
  加减:排便不畅、矢气频繁者,加枳实、槟榔理气导滞;腹痛隐隐,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者,加党参、茯苓、炒扁豆健脾化湿;胸胁胀痛者,加青皮、香附疏肝理气;夹有黄白色黏液者,加黄连、木香清肠燥湿。
  (5)瘀阻肠络证
  治则:活血化瘀,理肠通络。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药用当归、赤芍、红花、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小茴香、乌药、肉桂等。
  加减:腹满痞胀甚者加枳实、厚朴;肠道多发息肉者加山甲珠、皂角剌;腹痛甚者加三七末(冲)、白芍;晨泻明显者加补骨脂。
  (6)寒热错杂证
  治则: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药用乌梅、黄连、黄柏、肉 桂(后 下)、细辛、干姜、党参、炒当归、制附片等。
  加减:大便伴脓血者,去川椒、细辛,加秦皮、生地榆;腹痛甚者,加徐长卿、延胡索。
  (7)热毒炽盛证
  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药:白头翁汤(《伤寒论》),药用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等。
  加减:便下鲜血、舌质红绛者,加紫草、生地榆、生地;高热者加水牛角粉、栀子、金银花;汗出肢冷,脉微细者,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
  3、中成药治疗
  (1)香连丸:由黄连、木香组成,具有清热燥湿,行气 止 痛 的 功 效,用 于 大 肠 湿 热 证。用 法 用 量:口服,3~6g/次,2~3次/d。
  (2)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炒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炒薏苡仁、甘草组成,具有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虚湿阻证。用法:口服,6~9g/次,2~3次/d。
  (3)乌梅丸:由乌梅肉、黄连、附子(制)、花椒(去椒目)、细辛、黄柏、干姜、桂枝、人参、当归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寒热并调的功效,用于寒热错杂证。用法用量:口服,2丸/次,1~3次/d。
  (4)补脾益肠丸:由白芍、白术、补骨脂、赤石脂、当归、党参、防风、干姜、甘草、黄芪、荔枝核、木香、肉桂、砂仁、延胡索等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证。用法用量:口服,6g/次,3次/d。
  (5)虎 地 肠 溶 胶 囊:由 朱 砂 七、虎 杖、白 花 蛇 舌草、北败酱、二色补血草、地榆(炭)、白及、甘草等组成。具有清 热、利 湿、凉 血 的 功 效。用 于 大 肠 湿 热证。用法用量:口服。4粒/次,3次/d,4~6周为1个疗程。
  (6)肠 胃 宁 片:由 党 参、白 术、黄 芪、赤 石 脂、干姜、木香等组成。具有健脾益肾,温中止痛,涩肠止泻的 功 效。 用 于 脾 肾 阳 虚 证。 用 法 用 量:口 服,4粒/次,3次/d,4~6周为1个疗程。
  (7)结肠宁灌肠剂:由蒲黄、丁香蓼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肠止泻的功效。用于瘀阻肠络证等。用法用量:灌肠用,取药膏5g,溶于50~80ml温开
  水中,放冷至约37℃时保留灌肠,每天大便后1次,4周为1个疗程。
  (8)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由乌梅、黄连、干姜、木香、罂粟壳、延胡索组成。具有调和肝脾、涩肠止痛的功效。用于肝郁脾虚证。用法用量:口服,4g/次,3次/d。
  (9)固本益肠片:由党参、白术、炮姜、山药、黄芪、补骨脂、当归、白芍、延胡索、木香、地榆、赤石脂、儿茶、甘草组成。具有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证。用法用量:口服,8片/次,3次/d。
  (10)康复新液:美洲大蠊干燥虫体的乙醇提取物精制而成的一种生物制剂,有效成分为多元醇类和肽类。具有通利血脉养阴生肌的功效用于各证型UC患者。用法用量:口服,10ml/次,3次/d,或50~100ml保留灌肠,1次/d。
  (11)龙血竭片(肠溶衣):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瘀阻肠络络证。用法用 量:口服,4~6片/次,3次/d。
  (12)锡类散:锡类散源于清代《金匮翼》,由牛黄、青黛、珍珠、冰片、人指甲、象牙屑、壁钱炭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腐生肌等功效。用于UC的灌肠治疗。用法用量:保留灌肠,1.5g加100ml生理盐水,l次/d。
  六、中医浊毒内蕴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浊毒理论认为胃癌前期病变的发生或是感“天之浊毒”,或是罹“地之浊毒”,或是“人之浊毒”内生,损伤正气,使脾胃功能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之源浊化,脏腑阴阳失调,虚实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病变。
  浊毒是指一种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是指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机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正常排出蕴积体内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广义的浊毒泛指一切对人体有害的不洁物质 。
  狭义的浊毒是指由于湿浊、谷浊久蕴化热而成的可对脏腑气血造成严重损害的黏腻秽浊之物。
  1、浊毒的病因
  (1)外感淫疠毒邪
  浊毒可由外而入,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对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
  湿邪中伤脾胃。《六因条辨·卷下》:“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殆伤则伤其表,表者,乃阳明之表,肌肉也;中则中其内,内者,乃太阴之内,脾阴也,湿土也。故伤则肢节必痛,中则脘腹必闷。”
  (2)饮食失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非常普遍。而过食肥甘厚味,超出脾胃运化功能,则湿聚食积,化为痰饮,蕴郁日久,化为浊毒之邪。长期嗜烟好酒的人,也易生浊毒。
  (3)情志不畅
  喜、怒、忧、思、悲、恐、惊原本是人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外来的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使情志激动过度,超过了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则可使人体气机失调,进一步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津液水湿不化,痰浊瘀血内停,浊毒由此而生。
  (4)环境改变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只有顺应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才能保持健康。
  环境的自然变化和人类对环境的干预使人类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多层面的,从中医学的角度看,湿浊阻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
  (5)运动缺乏
  长年伏案,以车代步,室外活动减少,不仅可以导致气血亏虚,而且还可以使气机阻滞,津液运化、布散失常,从而浊毒之邪难免滋生。
  (6)虚损劳倦
  人体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强弱。“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虚易招邪,虚处留邪;邪碍气机,化生浊毒,这往往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7)他邪转化
  浊毒之邪与内生五邪(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密切相关。浊毒兼具浊与毒的特性,可以由他邪转化,且为诸邪致病之甚者也。
  2、浊毒证临床表现
  (1)望颜面五官
  浊毒蕴结,郁蒸体内,上蒸于头面,而见面色粗黄,晦浊。
  若浊毒为热蒸而外溢于皮肤则见皮肤油腻。
  浊毒上犯清窍而见咽部红肿。
  浊毒上犯清窍而见眼胞红肿湿烂、目眵增多,鼻头红肿溃烂、鼻涕多,耳屎多,咳吐粘稠之涎沫。
  (2)望舌苔
  患者以黄腻苔多见。
  浊毒轻者舌红,苔腻、薄腻、厚腻,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
  浊毒重者舌质紫红、红绛,苔黄腻,或中根部黄腻。
  (3)脉象
  浊毒证患者滑数脉常见,尤以右关脉滑数突出。
  病程短,浊毒盛者,可见弦滑、或弦滑数脉。
  病程长、阴虚有浊毒者,可见细滑脉、沉细滑脉。
  (4)排泄物、分泌物
  浊毒内蕴,可见大便粘腻不爽,臭秽难闻,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汗液垢浊有味。
  3、中医特色疗法
  (1)泄浊解毒方
  鱼腥草、半夏、茯苓、黄连、葛根、木香、车前子、生薏米、黄苓、红藤、败酱草。
  (2)耳穴治疗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十分密切,是机体体表与内脏联系的重要部位。
  《厘正按摩要术》中将耳背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其云:“耳珠属肾,耳轮属脾,耳上轮属心,耳皮肉属肺,耳背玉楼属肝。”
  实验结果表明,针刺耳穴胃区对病理状态下的胃、十二指肠具有良好的改善功能,有恢复其机能正常的作用,说明针刺耳穴胃区对胃功能调整有相对的特异性,更加证实了耳穴和内脏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针刺或贴压耳穴可调节脏腑和器官功能活动,从而治疗疾病。
  (3)针灸治疗
  选穴:
  1、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
  2、肝俞、胃俞、中脘、下脘、足三里。火针及毫针取穴相同。
  配穴: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胃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加内关。
  (4)贴敷治疗
  浊毒”理论为指导,运用化浊解毒法,结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创制贴敷1-8号方,针对改善胃癌前期病变患者的症状有很大益处。
  (5)足浴:药物可以选择红花,当归,川芎,桑枝,透骨草,伸筋草等热水泡后进行足浴。
  (6)艾灸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鲜花
关闭
×

0人已赞赏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