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第158期]冬季调脾胃

2018-07-04|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1038 |原作者: 刘建平|来自: 燕赵中医网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通过自身调养,达到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目标,既减少自身痛苦,也减少社会负担。隆冬已至,相信很多人正在烦恼应如何应对,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冬季应如何调养脾胃 ...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通过自身调养,达到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目标,既减少自身痛苦,也减少社会负担。
  隆冬已至,相信很多人正在烦恼应如何应对,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冬季应如何调养脾胃”。
  一、关于冬季
  ㈠冬季时令特点
  1、寒——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冬属水,其气寒。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阴胜则寒”。
  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祛除阴寒之气,则出现寒证,即“阴胜则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则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
  ②、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阴寒内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之凝闭阻滞。
  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素问·痹论》:“痛着,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机体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
  2、燥——燥虽为秋季的主气,但在冬季,雨雪偏少,天气仍显得特别干燥 。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症状,可见口干鼻燥,咽干口   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㈡冬季的情绪变化
  冬季气候寒冷,阳光微弱,景物萧瑟,人们容易“触景伤情”,情绪低落。
  白居易《冬夜闻虫》: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此时若情绪调节不好,则易发展为抑郁症。并进一步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忧思抑郁,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阻滞,则发胃痛或胀满;胃气上逆,则发呕吐或呃逆;气机升降失常,可致泄泻或便秘。
  ㈢冬季饮食变化
  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们更加注重进补,更多的摄入高热量,腻厚肥炙之品。
  时令蔬菜、水果品种单一。
  饮食不节,辛辣无度,过食肥甘厚腻,饮酒如浆,损伤脾胃,可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或   呕吐泄泻等。
  ㈣冬季对人体的影响
  《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也就是说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二、中医之脾胃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灵枢·本输篇》
  脾胃由脾脏和胃腑组成,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是肝、心、肺、肾生理活动的中心。
  其不等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也不同于西医器官中的胃、脾及胰腺,但脾胃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又与消化系统及其所属的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并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之脾胃可以概括为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功能的总和。
  脾胃的重要性:
  1、土生万物, 以助养五脏
  《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也就是说, 脾属土,土生养万物, 位居中央, 为其他四脏之长, 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 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强调了脾一年四季皆旺, 脾旺万物皆旺, 具有滋养生长其他脏腑的作用, 即“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 只要中央脾土功能正常, 其他四脏就会得到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滋养灌溉。
  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源, 生养五脏。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素问· 五脏别论》“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以上说明五脏之功能活动, 以及所藏精气血津液髓等, 皆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胃气是五脏精微物质的来源和根本, 即可补充五脏精气, 又能充养滋养荣养脏腑。
  3、脾胃主生养气血。
  《灵枢· 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难经· 四十二难》曰脾:“主裹血, 温五脏”, 说明脾胃有直接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气的作用, 同时具有约束血液的功能。
  《灵枢· 玉版》:“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 指出人通过水谷源源不断的摄入, 吸收营养, 气血才得以持续长久化生, 所以称胃为“气血之海”。
  4、滋养五官九窍等孔窍。
  五官、九窍为五脏所主, 同时也需要水谷精气灌溉滋养和津液的濡润,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肝,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  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 乃能通利。” 说明九窍为五脏所主, 需要津液的上注、下固和充养乃得耳聪目明, 鼻息通利, 食馨齿固, 二便规律, 而五脏之气必须靠胃气化生的精微不   断补充。
  《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 俱为之病。”李东垣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所以, 遇见五官九窍之病,不仅注意所主脏腑的功能失调, 而且要想到脾胃病变, 可能是脾胃气虚, 精微不能上承, 也可能是脾胃之气壅滞, 九窍闭塞。
  5、滋润四肢肌肉、十二经脉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 而百病生焉。” 脾胃可输送精微到十二经脉、十五络以及四肢肌肉, 具有生长肌肉的作用, 所以“脾主肌肉四肢”。
  《素问· 痿论》:“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指出脾胃有约束关节, 滋养宗筋的作用。
  三、冬季易患脾胃病
  胃脘痛、痞满、泄泻、呕吐、腹痛、便秘
  ㈠病因
  脾胃疾病的发生常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劳倦过度有关。
  冬季尤以寒邪侵袭、饮食不节、忧思郁怒为多。相应证候为寒邪犯胃证、饮食停滞证、   肝气犯胃证。
  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饮食生冷干硬、暴饮暴食、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等。
  ㈡主要症状
  胃脘痛: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闷痛等。
  呕吐:食物、痰涎等从胃中上涌,经口而出。
  痞满: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外无胀大撑急之状,按之柔软,但满不痛。
  腹痛: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
  泄泻: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大便次数增多或不多;或泻下完谷不化(完谷不化即粪便中夹有不消化的食物。)。
  便秘:每周排便少于3次,无稀便,大便硬结或呈团块,或排便费力,或有排便不尽感,或排便时需用手法协助。
  ㈢药物
  方药:良附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四逆散、痛泄要方、大黄附子汤等。
  中成药:茵连和胃颗粒、气滞胃痛颗粒、芍地和胃颗粒、达立通颗粒等。
  ㈣单方验方
  1、胃脘痛:
  ①乌贼骨30g,浙贝母12g,白及30g,共研细末,每服6g,适用于胃脘痛泛酸明显者。
  ②香附6g,高良姜3g,水煎服,适用于胃脘痛寒凝证和气滞证。
  ③三七粉3g,白及粉4.5g,大黄粉1.5g,混合均匀,每服3g,适用于胃脘痛瘀血证而见呕血、黑便者。
  2、呕吐:
  ①生姜嚼服。适用于干呕,吐逆不止。
  ②豆蔻15g研末,用生姜汁1匙为丸,每服1-3g,开水送服。适用于胃寒呕吐。
  ③芦根30-60g,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胃热呕吐。
  3、痞满:
  ①槟榔烧碳存性为末,口服,1次5g,温开水送下,1日1-2次。适用于脘腹痞满有积滞者。
  ②白萝卜汤:用白萝卜适量,煮汤服,顺气化痰,消除痞满。
  ③枳术丸口服,1次6-9g,1日3次。适用于脾虚气滞者。
  4、腹痛:
  ①小茴香6g,乌药3g。水煎服,适用于寒痛。
  ②五灵脂9g,蒲黄6g。醋水各半,煮透虑渣服之,适用于血瘀腹痛。
  5、泄泻:
  ①胡椒20粒,生姜10g,红糖10g。水煎服,适用于寒湿泄泻。
  ②焦山楂15g,神曲12g。水煎服,功能消食化滞,适用于伤食泄泻。
  ③鲜佩兰叶、鲜藿香叶、鲜荷叶(捣汁)各10g,取汁开水冲服。功能祛湿解暑,适用于暑湿泄泻。
  6、便秘:
  ①决明子30g,水煎,分两次服。适用于慢性热结便秘。
  ②番泻叶,开水泡服,1次3g。适用于一般实证便秘。
  ③何首乌30-60g,水煎服,适用于阴血亏虚便秘。
  ㈤针刺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可起到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肠胃等作用。
  调理脾胃常用的穴位有上脘、中脘、下脘 、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等。
  上脘: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直刺1~1.5 寸
  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直刺1~1.5 寸
  下脘: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直刺1~1.5 寸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直刺1~1.5 寸,可用灸法,孕妇慎用。
  天枢:脐中旁开2寸。直刺 l~1.5寸。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直刺0.5~1寸。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直刺1~2寸 。是人体的保健要穴。
  ㈥灸法
  灸法以艾绒为主要材料,点燃后直接或间接熏灼体表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该法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并可用于保健。
  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不论病体、健体都可用,使用范围广泛。凡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耳穴疗法:
  取穴脾、胃、肝、神门、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之或王不留行籽压之。并时常揉按,可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其治疗范围广,操作简便。
  ㈦慢性胃病患者的自我按摩
  1.摩腹。
  睡前平卧床上,右手掌心向下平放于上腹部,左手轻压于右手背上,以轻力向下压并同时向右下腹按摩,经过中下腹、左中腹,最后回至上腹部。一般连续反复30周,更换左右手位置,反方向按摩30周。
  2.按揉中脘穴。
  以顺时针方向围绕着中脘穴轻轻按揉36圈。
  3.按揉足三里穴。
  以顺时针方向围绕着足三里穴轻轻按揉36圈。
  ㈧足浴
  足浴是指将药物泡入水中,熏泡双足,从而预防疾病的方法。
  例如将茯苓、鸡血藤、丹参、甘松、小茴香、伸筋草、透骨草、夜交藤、当归、桂枝、   红花、牛膝、艾叶等研末调匀,装入小袋,熏泡双足,可健脾降浊、疏经通络、养血安神 。亦可应用花草类中药材不经研磨,直接泡入水中。
  注意事项:①足浴时应使用瓷盆或木制盆,不应使用塑料盆;②足浴时感到身体发热或微微汗出即可,不可大汗淋漓,以防耗伤正气。
  ㈨穴位贴敷
  包括热敷、脐疗、三九贴敷等。
  1、热敷
  热敷指将药物拌匀炒热,用布包裹,揉熨患 处,以预防疾病的方法。
  注意事项:注意温度,以免烫伤。
  如用麸皮、生姜渣热敷,可温胃散寒消胀;用小茴香、大茴香、粗盐热敷,可健脾温胃。
  2、脐疗
  脐疗指将经过处理的药物放置于脐部,以预防疾病的方法。
  注意事项:①脐疗时用纱布遮盖,并用胶带固定,以免  药物移位或沾染衣物。②天气    寒冷时可将醋加热,或用热水袋保温。
  如将颗粒的莱菔子、丁香、砂仁、木香等用醋调制,放于脐部,可起到行气消胀的作       用。
  3、三九贴敷
  冬天来临,此时阳气敛藏,冬病往往复发或加重,行三九穴位贴敷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温热刺激起到促进气血运、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若夏季贴过三伏贴,进入冬季后建议继   续贴三九贴以巩固疗效。如果想三九贴敷防治疾病,可以在立冬过后咨询当地医院的贴敷时间及注意事项,以提前做准备。
  ㈩膏方
  “膏方”俗称“膏滋”、“膏剂”,是将中药加水煎煮后滤渣,再添加敷料而成的膏状制剂。一般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等多种作用。
  民间谚语:冬至起九,膏方进补。冬令进补,来春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少病痛
  膏方适应症:
  ①中老年体虚,精力不足:易疲劳、怕冷易热,易感冒者。
  ②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病情相对比较稳定,需要调治者;
  ③一些大病、手术后等正在康复的患者;
  ④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亚健康状态者。
  膏方的主体成分为中药饮片;补虚主要用一 些贵细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燕窝、虫草、鹿茸等;另外还应用胶类、糖类以补益、收膏;应用黄酒除腥膻、疏通气血、助运化等。
  膏方服用四季皆宜,但以冬季为佳。
  四、冬季应当如何调养脾胃 ——饮食调理
  ㈠、饮食调摄
  饮食宜淡、宜少、宜缓、宜洁、宜软、宜温、宜鲜、宜精。要富有营养,易于消化。
  切忌辛辣、热烫、粘腻、凉硬、陈腐之物入口;烟、酒、浓茶、咖啡更宜慎用。
  一日三餐或四餐,不宜多餐,以免增加病胃的负担。
  1、宜淡
  饮食宜淡,淡味养胃。
  饮食不可味“厚”和味“重”,味过厚过重可以伤人,如咸多伤心,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五味中,咸味最能凝血滞气,伤人更甚。所以,多食咸食之人,颜色枯槁,脉络壅浊。而嗜味淡泊者,自然神清气爽,疾病少生。
  2、宜少
  饮食宜少,是指调和的多少适中,善食而能善节入口。
  东晋·葛洪《抱朴子》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饱,饱食过多则积结聚;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晚饭宜少;食枯硬难消化之物宜少;食荤腥油腻之物宜少;食腐败之味宜少;食香燥、炙煿之物宜少 。
  3、宜缓
  饮食宜缓,主要指细嚼慢咽。
  古人说:“饮食缓嚼,有益于人者三。盖细嚼则食之精华,能滋养五脏,一也;脾胃易于消化,二也;不致吞呛噎咳,三也。”
  在充分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唾液会大量分泌,唾液中含有大量的多种酶类,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中的各种营养成分。
  4、宜洁
  饮食宜洁,早在《金匮》一书中就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
  《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凡诸肉脯,若为久故茅屋屋漏所湿则有大毒,不可食”,“宿食不可食”。
  应防止食物或药物的致病菌和寄生虫之污染,更要注意食物的选购、制备和保存,以及食具的清洁卫生等。
  5、宜软
  饮食宜软,坚硬之食,最难消化,而油煎、油炸、筋韧及半熟之物,干果更难消化。甚或刺伤胃络,引起出血或糜烂。
  经过合理烹调的食物比较容易消化,烹调可以使肉类的结缔组织和植物的纤维素软化;可使植物的淀粉粒破裂,便于消化和吸收。
  6、宜温
  饮食宜温,热烫的饮食对食道和胃都是极大的损伤。
  古人明确指出:“或凡饮食极热,殊不知反伤咽喉、胃脘”。
  过食生冷瓜果之品,也伤胃气。
  7、宜鲜
  饮食宜鲜,适量食用新鲜蔬菜、水果,水果、蔬菜的抗癌作用已被充分肯定。
  食用新鲜食物,不食陈腐和过夜的食物,包括一些腌制食品。
  8、宜精
  饮食宜精,脾胃虚弱之人不宜食粗糙和粗纤维多的食物。
  精还包括精工细作和富有营养的食物等。、
  《论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洁,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㈡、常见误区
  误区1:随意进补
  一些人认为东西越贵越好,专挑人参、鹿茸、燕窝、冬虫夏草来补身。其实,并不是越贵的东西就越补。新鲜时令蔬果、天然的鱼肉蛋就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很多药草基本上都是药食同源的,大部分吃了没有问题,但有的草药偏温偏热,一些体质偏热的人,就会引起积滞,出现腹胀、口干、口苦、口臭、溃疡、出汗等。
  对于本身有脾胃疾病的人来说,应先治病,若自身消化系统不能承受进补之品时,不要盲目进补,否则会加重消化道负担而加重病情,同时由于消化吸收功能力差,达不到进补效果。若无器质性病变而单纯脾胃功能不好时,则酌情进补。过食肥腻、温补之品易诱发脾胃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2:食后饮茶。
  不少人在吃火锅之后都会喝上一杯茶,认为这样有助消化。火锅料中常见的羊肉和牛肉都是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而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和蛋白质结合会形成一种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沉淀物,使肠道蠕动减慢。所以,在大鱼大肉后立即喝茶不仅不能助消化,反而还可能引起便秘。
  误区3:喝烈性酒防寒。
  喝烈性酒后,由于外周血管,如皮肤内的微血管广泛扩张,热量通过皮肤向外散发,所   以人们会感觉到皮肤很温暖。但是酒精毕竟不同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能量物质,它产生不了多少热量,所以喝完酒后,温和的感觉很快会被寒冷所代替,还会伤脾胃,所以喝烈性酒防寒不可取。
  ㈢、宜食用的食品
  宜食用的蔬菜有白菜、萝卜、银耳、黑木耳、莲藕、香菇、花菜等。
  宜食用的水果有苹果、梨、柚子、猕猴桃等。
  宜食用的汤有白扁豆汤、茯苓黑鱼汤等。
  脾胃虚弱的人更宜食用一些粥品,如白萝卜粳米粥 、鸡肉粥、百合银耳粥等。
  宜放入的配料有姜、茴香、陈皮等。
  1、宜食用的蔬菜
  ⑴白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 。中医认为,萝卜性凉味辛甘,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
  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质、铁及其它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胆碱、氧化酶素、甘酶、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萝卜种类繁多,生吃以汁多辣味少者为好。平时不爱吃凉性食物者以熟食为宜。
  服用人参、西洋参时不要同时食萝卜,以免药效相反,起不到补益作用。
  ⑵白菜
  “百菜不如白菜”,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有养胃生津,除烦解渴、清热解毒的功效。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C,多吃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的功效。此外,白菜的纤维素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
  ⑶银耳
  银耳有“菌中之冠”的美誉。它滋润而不腻滞,具有补脾开胃、益气清肠、安眠健胃、补脑、养阴清热、润燥之功,对阴虚火旺不受参茸等温热滋补的病人是一种良好的补品。此外,将银耳与香蕉百合一起煮成羹食用,具有养阴润肺、美容、生津通便的作用。
  ⑷黑木耳
  中医认为,黑木耳性平味甘,有补气、益智、生血功效,对贫血、腰腿酸软、肢体麻木有效。黑木耳含较多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B1、B2、胡萝卜素、甘露糖、戊糖、木糖、卵磷脂、脑磷脂、钙、铁等,有防止血液凝结、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大便干结的作用。
  ⑸莲藕
  《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味甘,性寒,无毒 。
  莲藕生食——能清热润肺,凉血行淤。
  莲藕熟吃——可健脾开胃,止泻固精。
  老年人常吃藕——可以调中开胃,益血补髓,安神健脑,具延年益寿之功。
  2、宜食用的水果
  ⑴苹果
  中医认为苹果具有生津止渴、润肺除烦、健脾益胃、养心益气、润肠、止泻、解暑、醒酒等功效。
  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苹果酸,酒石酸,胡萝卜素,是所有蔬果中营养价值最接近完美的一个。
  苹果是美容佳品,既能减肥,又可使皮肤润滑柔嫩。
  ⑵梨
  梨味甘微酸、性凉,入肺、胃经;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解酒的作用;用于热病伤阴或阴虚所致的干咳、口渴、便秘等症,也可用于内热所致的烦渴、咳喘、痰黄等症。
  ⑶柚子
  柚子富含维生素C,能够提升免疫力;还有清热去火、止咳化痰的功效。此外,据《本草纲目》记载,连柚子皮都有“消食”、“化痰”的功效。用柚子加蜂蜜制成饮品,好喝又健康。蜂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并有补中润燥,润肺补虚的作用。
  ⑷猕猴桃
  猕猴桃味酸、甘,性寒。具有调中理气,生津润燥,解热除烦的功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钙、磷、钾等矿物质,叶酸,可溶性膳食纤维等。其中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抑制硝化反应,防止癌症发生;食纤维不仅能够降低胆固醇,而且可以帮助消化,防止便秘,清除体内有害代谢物等。
  3、宜食用的汤
  ⑴白扁豆汤
  做法:将白扁豆30g,大枣20g,白芍、陈皮各6g放入沙锅加水同煮,温服。
  功效:有益气健中、运脾化湿的功效。
  ⑵茯苓黑鱼汤
  做法:江黑鱼600g和茯苓10g放入清中,煮沸后烙成浓汤,加盐调味即成。
  功效:能健脾益胃,利水消肿,补虚安神。
  注意:过敏者禁用。
  4、宜食用的粥
  ⑴白萝卜粳米粥
  做法:以切碎的白萝卜150克,大米100克同煮成粥即可。
  功效:有行气消胀,温脾健胃的功效。适用于便秘,肠胃不适,饱闷腹胀者服用。
  ⑵鸡肉粥
  做法、法:母鸡100克,精盐,少许粳米,烧开后放入粥中同煮即可。
  功效:具有补气养血的功效 。
  ⑶百合银耳粥
  做法:将百合30克,银耳10克,大米50克,清水适量放入锅中,文火煮至粥熟后,冰糖调服。
  功效:可养阴润肺、健脾益气。
  五、冬季如何调理脾胃——起居
  ㈠起居:
  冬三月——阴气盛极:早睡晚起
  中医认为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所以在起居上我们也要顺应时节。古人云“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因为早睡可以保养人的阳气,晚起可以躲避严寒。
  根据冬季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特别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以免胃肠道受到寒冷的刺激。
  ㈡误区:蒙头睡觉
  冬季晚上睡觉会感到一些凉意,因此,冬季有的人把头蒙在被窝里睡觉,感觉上暖和一   些。这是非常不科学的保暖方式,我们需要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被窝里空气流通太差,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洁气体却越积越多。所以,好多蒙头大睡的人醒后会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这就是不洁空气导致呼吸不畅的结果。
  ㈢精神
  立冬后,万物萧索,阴天较多,阳光较少,而人体的代谢也处于缓慢时期,故情绪容易   低落,郁郁寡欢。应注意精神情绪的调节。
  ①白天常开窗户,使户内空气流通,多到户外空气新鲜的地方散步、活动。
  ②多听一听轻松愉快的音乐,参加能振奋精神的文体活动,如下棋。
  ③多与朋友谈心聊天,以活跃自己的思维和情绪。
  ④多晒晒阳光,既可增强钙的吸收,又能缓解压抑的情绪。
  ⑤生活要有规律,按时作息,提高睡眠质量。
  ⑥穿着一些颜色明快的衣服,如红色、黄色等。
  ㈣运动
  冬季天气冷,人们的户外活动量相应减少。但身体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也会影响消化功能,胃肠蠕动也会减慢,造成食欲不振、胃肠功能紊乱等,所以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健胃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要“冬练三九”。
  外出锻炼也不宜过早,最好在太阳出来后,选择下午或傍晚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此时,室外温度比较高,而且太阳出来后晒到地面,使大气开始上下对流,污染的空气向高空扩散,对人体的侵害会减小。
  每个人运动时间的长短则以年龄、运动强度、运动目的等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平均一天30分钟左右的运动时间比较适合。
  冬季运动要选择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 ,如散步、游泳、慢跑、打太极拳等。
  锻炼时不必出汗和过力,应避免运动过量和大汗淋漓。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2

鲜花
关闭
×

2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2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