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药通报》介绍“章朱学派”的学术特色
曹东义 发表于:2022-11-19 11:00:46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70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2-12-16 10:01 编辑 , ?) T; h$ {- H2 d. W9 ]
' [" s) j9 j* B2 }) l2 Z! t/ e* l
皇古融新 章朱共耀——章朱学派的起源及学术特点浅析
( f) ^( A: K5 M. {

6 ?. q4 `8 w5 t; V- n

学术流派是祖国医学在数千年传承过程逐渐形成的纵向团队,对于中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众多医学流派之间的不断争鸣、渗透与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祖国医学体系得以不断完善。章朱学派是诞生于近代的中医学术流派之一,其概念由著名中医学者孟庆云教授提出。孟教授认为,章朱学派是以章次公先生和朱良春国医大师共为宗师的近现代重要学术流派,两位宗师救危愈疾,皇古融新,著书立说,授人薪火,拥有大批继承和追随其学术的弟子门人。兹就其起源及学术主张、特色等发表拙见,以敬先贤并飨同道。  

论起源,共为宗师,情深义重

在近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祖国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死危机。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存亡逆境激起广大中医人奋发图强,众多学派也应运崛起,如上海的海派、江苏孟河的孟河学派、安徽的新安学派、广东的岭南学派等,章朱学派亦是其中之一。章朱学派由章次公先生、朱良春大师两位宗师接棒共创,历经80载,几代传承。

" s3 @; u$ h1 [
% t5 p& c2 \. `5 {9 [' x

章次公(1903~1959年),名成之,号之庵,镇江丹徒人。其自幼随父练武习文,12岁时起开始学习《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17岁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师从阔斧泼辣的曹颖甫和纤巧缜密的丁甘仁,并受学识广博精奥的章太炎先生亲炙。1925~1928年毕业后在上海广益中医院从事诊疗及教学工作。后任上海世界红卍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并与王一仁先生一同创办中国医学院。1929年次公先生和徐衡之、陆渊雷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题词“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院训。

3 J1 ^! ^, n( d% J. q0 V% d1 I# V. ?

$ `! g0 K$ I9 x4 a6 M3 `  s

朱良春(1917~2015年),字默安,号伦,镇江丹徒人。朱老中学时期因病立志学医,先师从清代御医马培之后人马惠卿习医,诵读经典,侍诊抄方,后考入苏州国医专科学校,1937年抗战后转入上海中国医学院,遂受业于章次公先生门下。由于次公早逝,章朱学派的传承重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良春先生的肩上,而这也是该学派章朱并立、共宗的客观原因之一。在上世纪40年代,良春先生在南通创办中医专科学校,任副校长,并聘次公先生为校长,继续为新中国培养了中医人才。之后朱老更是用其一生身体力行地继承并发展了次公先师的学术思想,不断传薪,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遍及海内外的弟子高徒。

另一方面,章朱二位宗师,情深义重,亦师亦友。1938年上海中国医学院毕业后,次公曾将一方寿山石印章赠予良春先生,镌文:“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以为勖勉。清人唐甄在《潜书·讲学》中称:“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师也者,犹行路之有导也;友也者,犹涉险之有助也。”良春敬次公如父,铭记老师一言一行,珍藏老师一案一信;次公写信称良春为“世兄”“贤弟”,倾囊授学,关怀备至。次公先生仙逝20周年时,朱老率弟子在上海举行追思会,并整理、出版《章次公医案》;时隔20年之后,他再为恩师举行纪念会,又亲著《章次公医术经验集》;2003年,朱老亲率众弟子纪念次公先师诞辰100周年;2013年,章次公110周年诞辰之际,96岁高龄的朱良春先生广为搜集先生遗著,再次出版了《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一个对老师推服至极,视其如父如兄,一个视弟子为得人乃传的知己,章朱二人,情深如此,实为中医史上的传世佳话。

0 H; k+ n" X7 N* G

/ \) C3 @: K7 a, ~( T* d" y6 ~
品特色,至著者像,双星同璧
6 d8 W( h% B! M+ M1 W1 C

所谓“至著者像也”,次公和良春两位先师学路相仿,都殊重人品医德,医技高超而口碑相传。


% h% X! ~5 z4 m; C

章朱师徒皆学从高师。次公先生自幼悟性超群,家学深厚,学医深获曹颖甫、丁甘仁、章太炎等名师亲传,更在太炎指引下学习印度的因明学,将其应用于中医理法方药的诸多环节,故常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良春先生秉受过私塾、院校和师承三种教育,先在孟河名医马惠卿门下抄方,打下坚实的中医药基础。后就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继续深造,1937年转至上海中国医学院后拜章次公先生为师,医学造诣得到进一步锤炼和升华。


' P9 m2 L0 |/ {; y
" N5 S3 }, v6 ]

两位大师都德艺卓然。二人行医时均以侠义闻名,心系苍生,其遇到穷苦患者不但免收诊费,还时常赠药赙金,次公被称“贫孟尝”,良春则有“侠医”之美誉。次公为人耿直,不阿谀,不屈从,虽时运坎坷,但终凭其超群的医术与学识被毛主席赞为“难得之高士”。1956年卫生部拟调朱良春进京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因省市两级政府再三挽留,进京未能成行。“为报寰中百川水”,他为家乡人民的健康事业,殚精竭虑,屡愈顽疴,且胸怀广博,襄育贤才,最终毫无悬念地突围“码头效应”,荣膺首批国医大师盛誉,一如其师,高士者也。


& H  ~0 c4 W8 ^. h9 z# B

考主张,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 X0 O" u6 x( F3 n1 u6 W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发皇中华学术恢复先民技能”的遗训的引申光大。章次公和徐、陆二人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时,曾题写“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八个大字作为校训,高度概括了章朱学派的学术主张,也铸就了其学派的灵魂内涵所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即扬古创新,不论医学出身,民间单方,惟学用之,次公先生倾其一生,倡导西学东用,海纳百川,身体力行地实践了这一教义。良春先生中年起即以“学到知羞”为座右铭,精钻学术,勤耕临床,年届耋耄仍不废诊病授学,坚持“每日必有一得”,更将“止于至善”鲜活地融进了章朱学派的学派精神中。


% f8 i$ L# U3 e9 t  ?6 F) _

探特色,理法方药,承前启后


3 H3 [5 ?0 J  c

两位宗师都强调精研经典,汲取前人的经验,又注重广泛汲取现代知识,充分体现了创新意识。现分别就章、朱二位先师的学术临证特点进行初步探索。


; p! V2 V% n, R& D4 }: {/ u  F

次公先生是近现代中医的一座奇峰,他精研本草,亲著《药物学》六册,除常规草木金石外,该书对虫类药物的研究也堪称精奥,另有《诊余抄》一集,诸多灼见跃然纸上。而将章次公之真知灼见归纳完备,悉成一统者则非良春先生莫属。从上世纪70年代发文论著,到1999年出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再到2013年之再版,又到《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增补本》的问世,次公之超凡思想和临证经验尽收其中。


. }" M5 i1 {! p  R# k
* F1 U" `+ q; P3 B

4.1  章次公先生之学术临证特点

3 H  V# P& I! ^' a! q

笔者认为章次公先生之学术思想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9 g' d2 a: X) C% F

4.1.1  寒温一统   自宋代以后,外感热病围绕寒和温,既有病因病性之争,也有治法之辩,千载以来,未有停歇。次公先生寒温并取,伤寒师从曹颖甫,温病师从丁甘仁,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指出“叶天士等总结前人的理论与经验,阐发温病学正是对《伤寒论》的发展”,从而超脱了千载以来的门户之争,融伤寒、温病于一炉冶。其在总结三种辨证纲领的共性时,尤其重视病期(各阶段发病时间及病程)和维护心力,已然成为当代外感热病论治之重要理则。


7 X& ^$ j) Z0 i: I

4.1.2  以机论药   次公先生首开病机论药性之先河,在二十年代就编著了《中国药物学》四卷,后来不断补充为六卷。该书突破了“本草纲目”的概念模式和分类,又有别于李东垣的《用药法象》,以临床为主旨,在对每一药物常规介绍及近人研究和东洋学说详细论述之后,更突破四气五味固囿,以病机药性为重点,阐明最佳主治,且每药之后有编者按,精要阐明该药的应用方法和自己的使用经验。其发前人之未发,已然初步勾勒出现代中药学的雏形,时至今日,仍堪称中药学之实用著作。


0 g5 k/ Y) y+ v, w3 t5 \8 o$ t( O5 P$ y+ q4 M4 ~8 b

4.1.3  双诊一治  借鉴印度因明学逻辑思维方式,次公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即倡导“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的中西汇通思想。其主张运用中医之四诊、八纲及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各种辨证纲领,兼采取西医诊断手段,在疾病宏观角度全面掌控病情。既有中医辨证诊断,又有西医辨病诊断,是为“双重诊断”;所谓“一重治疗”则意指一定要采用中医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辨证施治,须戒“有是症用是药”的机械论治。这是从中西医学的特点和互补性出发而得出的英明论断,也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重要促进条件。

% a* Z  B( A6 X( T5 A- t' i

4.2  朱良春先生之学术临证特点

1 V" p+ _' o/ h7 @: V* c( m: @

秉承“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要旨,朱良春在全面继承章次公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同时,又在诸多领域饶有创举。


" Y2 f+ R7 I( B7 _$ K, H

4.2.1  辨证辨病,开辟新境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对当前阶段的病理特征总结。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体现出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人对微观的“病”认识尚嫌不足。早在1962年,良春先生就在全国率先明确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主张,这既是对次公先生“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思想的一脉相承,更是对前人思想的进一步升华:一方面可以带来处方用药的革新,不仅针对证候,还可以兼采针对“病”的特效药灵活组方;再者还能通过反复的实践与验证,从个性中发现共性,为科研与开发新药提供确有价值的信息与资源。

9 V) u3 C! f6 f, S' W# X

4.2.2  审舌察脉,屡用达药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是医者很高的境界,惟有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才能确切地辨识病证,深明药性,用之不殆。如就痹证而言,良春先生对舌诊、脉诊的临床意义就曾作出过这样的归纳:“舌苔白腻而浊者为湿盛,宜侧重燥湿以通络;苔白腻而质淡者为寒湿,可放胆用乌头、附子温经散寒;不论舌苔如何,凡舌质红者,均为阴虚、血热之征,需参用凉血顾阴之品;如舌边见瘀斑或衬紫者,均应加入化瘀通络之剂。在脉象方面,湿胜之脉,多沉细而濡;湿热之脉则缓大而濡数;脉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弦缓为风湿相搏;虚弦为寒湿郁滞;脉沉而细为中湿、为湿痹、为阳虚;阴虚者多见弦细,有时带数;夹痰者每见濡滑,夹瘀者则见濡涩。”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良春先生不断总结临证辨治及用药心法,在《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医学微言》《朱良春医集》以及正在陆续问世的《朱良春全集》等著作中倾囊而出,实为各阶段中医人自我提高、得入祖国医学宝库之重要金匙。


( a3 J; e0 F) v6 |; z" l

4.2.3  识见精邃,广创效方   方剂不是药物的杂乱堆砌,而是建立在严密的法度之上的。良春先生海纳百川而博采众长,但并不盲从固囿,善于突破创新,自立新说。如论痹证之治,多数医者认为初期祛邪为急,中期扶正与祛邪兼顾,末期扶正固本是务;然良春先生治疗痹证,倡导“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标本同治大法,即便初起仍充分顾护正气,其治风湿痹痛始作,一般不用防风汤、羌活胜湿汤之类,自拟“温经蠲痛汤”(当归、熟地黄、仙灵脾、桂枝、乌梢蛇、鹿衔草、制川乌、甘草等),或配合益肾蠲痹丸,及早采用益肾通督、强筋健骨之品,打破常规,识见不凡。又如以养正消积法治疗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的“复肝丸”,再如以益气化瘀法治疗慢性肾炎之“益气化瘀补肾汤”,以健脑灵窍法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症之“健脑散”等。

* p. A5 g+ I! }( a8 l* A9 C5 p

4.2.4  拓展虫药,破解疑难  良春先生在章次公应用虫类药基础上,潜心研究虫类药数十年,斩获殊多,屡愈顽疾,堪称一代宗师。其在1963~1964年于《中医杂志》即发表了《虫类药应用之研究》的连续报道,1981年出版《虫类药的应用》,1994年增订重版,《朱良春虫类药的应用》2011年再次修订出版,深受到同道嘉赞。良春先生在深入研究历代虫类药功效后,结合自己的应用体会,把虫类药的功用主治,并根据其配伍不同,拓展概括为14个方面:攻坚破积、活血祛瘀、行气活血、宣风泄热、搜风解毒、息风定惊、开窍慧脑、清热解毒、消痈散肿、收敛生肌、利水通淋、化痰定喘、补益培本、壮阳益肾,并根据其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补前人所未备。

  d( n  h% m# M4 l0 u3 k


4 i' `1 L( R1 T& r$ ~& e  f; p
结     语

从起源讲,章朱学术流派由近代名医章次公先生及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共同创立,成为承自近代的中医重要学术流派。而就名称确立讲,它确是近年才由著名中医学者孟庆云教授提出的。章朱学派秉承“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学术主张,章朱共耀,著书立说,几代传承,已然培养了遍及海内外的大批高徒。身为章朱门人,吾辈自当努力,让这一久远而又年轻的学术流派开枝散叶,造福患众。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薄,文中错漏难免,也希望各位专家、同道斧教,共同共襄助力章朱学派研究不断深入。


4 t& P. g+ x6 o/ d8 e+ j2 v6 y2 N" T8 B0 I% J- L$ v8 O" R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