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五行是独特的东方智慧,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曹东义 发表于:2021-2-8 08:55: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622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1-2-8 09:03 编辑 4 ^0 r* P! J2 ]& ~9 E$ {
/ {2 U( f4 ]5 b( ~; U
五行是独特的东方智慧,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

2 j' H8 D9 e* C$ L- G
古希腊土水风火四元素学说,印度地水风火四大学说,都很有名,但是都没有“金”,它们没有意识到金属文明的重要意义。
在金属文明的基础上,中华民族有了《河图洛书》,有了五行学说。
这是一个把具体物变为哲学的升华过程,采用的具体措施就是“时空化”,把天地万物都放到时空之中,自然生成、整体生成,人在其中最为贵。
这个时空化的五行,是八卦的“简化版”,是由占卜的偶然预测,向常态化五行的转化,也是把人类金属文明成果“金”与自然物质水火土木杂合在一起的哲学体系。
5 z% \+ K9 A0 X' J
因此,2007年我主编的《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在说了“睁眼就可以看见阴阳”之后,紧接着就提出“没有人类五行不转”的观点。
2007年暑假期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复杂性科学与中医的复兴”研讨班期间,把这个观点向赵光武教授等做了简介,赠送了一部分图书。
下面是书里的一部分内容:
所谓五行,是古人总结的一套学说,主要用来说明万事万物的互相联系、互相资生、互相制约,达到生态平衡。是一个善于解决多因素平衡、和谐、共存的学问,是很可贵的理论方法。
五行的具体内容很简明,说的就是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以及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的关系。也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之间存在的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
所谓相生,就是五种要素之间,都有“我生者”和“生我者”。比如,土生金,是说大地矿脉里含有金属,经过冶炼就能产生金属;金生水,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凿井挖渠,开掘水源,所以叫金生水;水生木,是说草木的生长,都必须靠水的滋润,没有水,就不会有草木的生长;木生火,是说草木可以燃烧变成火,这是古人经常做的事情,火是人类征服的第一个自然力;火生土,是说火热的阳光能够温暖土壤,使土壤充满生机,冬天的土地所以不能生长草木,就是因为没有火力,所以没有生机。
“我生者”是我的“子”,就好象是自己的孩子一样。“生我者”是我的“母”,就好象是自己的母亲。五行之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有生我者的“母”,也都有我生者的“子”。五行构成了生生不息的一个生物圈,一个彼此依存的生态系统。五个要素因此都是“亲戚”,是一个充满爱的体系,是互相资助的关系。但是,世界万物不仅需要互相资助的“相生”,还需要“相克”,也就是互相克制、互相制约的力量,才能建立平等和谐的体系。
所谓相克,就是相互制约。比如,土克水,就是土壤的堤坝可以制约水的流向,所谓“水来土挡”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用水来灭火,现代人都知道,但是古人知道这个道理,也许要摸索很久;火克金,烈火把矿石里的金属冶炼出来,应当是在古人掌握了制陶技术之后逐渐发现的,当然,用火锻造金属制造各种器具、工具,更是伟大的创举;金克木,是说金属的工具可以砍伐树木,可以收割农作物,可以造舟车、木器家具;木克土,是说草木的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结构,使土地疏松而不板结,成为生机昂然的土地。
五行之间,是人类劳动参与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图画。
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不能缺少,缺少了一行,这个体系就不存在了;那一个要素也不能过分,过分了就会影响其他几个要素,其他几个要素就要发生响应的变化,通过相克和相生的作用,以便恢复系统的平衡。
尤其值得提出来的是,五行之中的水火木土都可以是自然物质,金却不是自然物质,而是人类劳动成果;五行之间的生和克,都必须有人类的劳动参与才能实现,没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五行不能成立,也不能“行”起来。
考古学证实,在金属被冶炼出来之前,只能是石器时代,大量金属工具的出现,才是五行学说产生的物质基础。
也就是说“土生金”,是人类通过冶炼矿石,然后才产生了铜铁白银,金属的产生是人类劳动的成果;“金克木”,也是人类的劳动过程,用金属的工具收割,用金属的工具加工木器;“火克金”的过程,就是人类冶炼金属的过程,也是人类打造金属器皿的过程;“金生水”的过程,也是人类挖井修渠,开掘水源的过程。
因此我们说,没有人类的创造,五行就建立不了,只能是木火土水四类物质元素;没有人类劳动的参与,即使有了五类物质,也不能“行”起来,而只好属于“五物”、“五元素”学说。所谓“五行”,就是五种物质元素,在人类劳动的参与下,运动起来,“行起来”,变化起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里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天的五气,地的五味,就和人体的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春气通于肝,肝属于木。夏气通于心,心属于火。长夏之气通于脾,脾属于土。秋气通于肺,肺属于金。冬气通于肾,肾属于水。
春天多风,风吹着草木,使其生长,草木生长的特点是向上伸展和向下扎根,初生的草木的滋味多属于酸涩。因此,肝的功能就是主疏泄,升发条达,象树木那样伸展。因此,肝气舒畅,人的血液就流畅,消化吸收功能健壮。树木依赖水土,影响水土。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首先要看肾水是否充足,脾土是否健运。当然,木能生火,火能克金,所以肝的火气太大,就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和心血的流动、心神的安宁。
其他的四脏,也和肝一样,其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自身,而且会影响其他脏腑,这就是中医的特点,不单纯看一个脏腑,而是在整个体系里找平衡。想办法恢复五脏之间、脏腑之间的平衡,恢复脏腑与气血津液、五官九窍、皮脉筋骨肉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
五行学说的体系里,每一行都是平等的。在整个五行的体系里,体现的是和谐的,平衡的,动态的。谁也不能太过分,过分了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变化,就会造成不和谐,就会影响其他的物质因素,就会产生疾病。同样道理,五行之中也不允许出现“一行太弱”,一行太弱也会影响其他几行,也会出现不和谐,会出现失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会出现疾病。
五行学说强调的就是整体、和谐、动态、平衡。这种“理想状态”的出现,需要多元世界互相制约,需要大智慧。何谓大智慧?“道法自然”,就是天地日月星辰运动,形成四时五行。
因此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哲学思想,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思想,是解决世界复杂问题的理论法宝。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在以往的哲学里,时间与空间是分别计量的,好象两条可以任意交叉的线段,只要时间与空间一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因此,以往总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说,用不同的理论分别计量,分别标识。在五行学说里,借助人的作用,时间与空间容为了一体。
天之五气,地之五味,本来是没有联系的东西,是互相隔离的,分别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十种物质要素,然而借助人的五脏六腑,天之五气,地之五味统一起来,一起形成人,一起供养人。
当然,天之五气与地之五味分离,也可以促成人的死亡。
东西南北中空间的五方,春夏秋冬时间的四季,在五行的指导下,通过人体的五脏六腑结合起来了。
比如,东方配春天,属木;南方配夏天,属火;西方配秋天,属金;北方配冬天,属水;中央属土,与四季有关,主要配属于夏末秋初的长夏。这样的配属,就构成了时间上不间断,空间上不分离的整体、动态状态。
人体的五声、五色、五体、五味、七情、九窍等都可以用五行学说贯穿起来,形成完整的体系。
也就是说,人体五脏相关的哲学基础,就是五行学说。
人们经常提到《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大多认为两者关系密切,却又看不见中医的著作里引用《周易》的情况。
其实,《易经》里的医学内容很少,主要是在方法学上,可以启发人们的思考。而且,在方法学上,阴阳和五行学说已经把《易经》的精华,传借给了中医学。所以,中医的经典里,难以看到《易经》文字。
人们在解释《周易》八卦的时候,认为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坎卦代表水,离卦代表火,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震卦代表雷,巽卦代表风。天地水火山泽雷风八种或者叫八类自然物质,基本上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天然物质环境,八种物质之中并没有人的影响因素在内。
然而,八卦的地、山、泽可以合并为土;天、雷与火可以合并为火;风转变为木;水仍然是水。八卦之中的物质虽然丰富,但是不能含概五行之中的金。
也就是说,八卦虽然号称能综括万物,但是,缺少了五行之中的金。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金不是自然界固有的东西,而是人类劳动之后的成果。
八卦的形成不依赖金属,可以出现的比较早。
在金属未被冶炼出来之前,在金属工具不被普遍应用的时代,出现五行学说是不可能的。
在五行学说的体系里,火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个自然力,已经有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得到了比在八卦里更加重要的地位;木也由于可以代表生命,也有了不同于在八卦只表示风的特殊意义;土作为凝聚了地、山、泽精华的代表,其地位也更加显著;水是这个星球最丰富的物质,也是生命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其地位自然不容低估。
在八卦中,“巽”有时被解释为象征风,也有时被解释为象征木。《象传》解释15个含有三画巽卦的合体卦时,10次使用风来解释巽,5次用木来解释巽;坎卦多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水的象征,有时也被说成是泉、云、雨的象征;离卦多被解释为火的象征,少数情况下被说成是明、电的象征。
《说卦传》把八卦与方位的八方联系起来,而且与身体的首腹足股耳目手口等肢体相配合,把八卦与马牛龙鸡豕雉狗羊等动物相配属,八卦的配属事物有逐渐“扩大化”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了“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等疾病的象征。
《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圣人行其道而宝其真。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周既克殷,以箕子归,武王亲虚己而问焉。”“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陧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弗畀《洪范》九畴,彝伦迪叙。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此武王问《雒书》于箕子,箕子对禹得《雒书》之意也。”颜师古注曰:“取法《雒书》而陈《洪范》也。”
由此可见,传说的八卦起源于伏羲时代,比较早;五行学说形成商代之前的禹,晚于八卦学说的出现,有所借鉴,也有所取舍。
五行不仅简化了八卦的“基本单元”,由八个要素简化为五个要素;而且去掉了借助“道具”复杂运算的神秘外衣;使金木水火土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普遍、严密。
五行去掉了八卦的“偶然性”、“随机性”的推算结果(即每一次求卦,结果都不一样),形成了经常存在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五行学说还解决了阴阳学说的某些不足,让世界上复杂万物之间的联系除了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了生克制化、因果乘侮等复杂的联系形式。
比如,男女是阴阳对立的,但是母亲与儿子之间除了阴与阳的不同属性之外,还有相生、相养的人伦关系;水火寒热除了阴阳的属性对立统一之外,还有不同地域、季节的差异;相同的水火过剩或者不足,在不同的季节、地域,引起的结果将会截然有别。这种复杂的关系用五行学说处理起来,比阴阳学说更加得体。
在中医理论的奠基著作《素问》《灵枢》《难经》之中,我们见到了丰富的五行学说的内容,却没有发现八卦的文辞。
作为六经之首、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学理论”,已经被阴阳五行学说替代,它们与原始的医学知识互相融合、交织在一起,彻底摆脱了“巫师”“巫术”的影响,摆脱了迷信,走向了科学,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医学理论,指导着中医学不断发展、进步、完善,一起走到了21世纪。
在与现代科学的交流与冲击中,阴阳五行学说仍然以它深厚的底蕴、宽阔的视野、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优势,引领着中医药学,安全有效地治病与养生,并且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未来。

- s- g8 u- K& ~6 G6 ~2 L$ N; D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5:55 | 阅读全部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 ?7 R* ^  ^/ F" f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x9 ]$ {# m- |2 \! L" Y9 y7 P2007年出版
) V, M; \1 J+ M5 Y2 j曹东义主编

点评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出版 曹东义主编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编者的话 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08:56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6:3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5# D  N( {; h; T% v# H* }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T/ f* i- w( S5 W  `9 S  _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B* X% B7 S, k2 j4 r
2007年出版

) B5 U7 R1 P' x: P; K: C; b. T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 L& ~; @$ P/ l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g! @  g1 d9 s& c& d0 _/ ]2007年出版
4 J& _6 ?6 }+ p0 g3 X曹东义主编, B% }) _. u$ y8 A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k& q3 k7 g2 y4 }+ h& [, S# h& {5 I  u! h$ l
编者的话
: Y; w! j+ P' M# a! }6 D+ B中医学是既浅显易懂,人人可学,人人能用的大众医学,也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现代科学仍然无法完全揭密的科学医学。, b% ?; T3 T* b/ ?
说中医的理论浅显,是人人都知道魄力、心灵、胆量,这些中医的词语;人人都明白生气、上火、心慌等中医的概念;很多人出国,都会先学一些针灸、按摩、食疗等中医的基本技术,以便在国外以此谋生,过上好日子。
0 @1 g- X( C" x. G* v. f说中医是蕴涵深厚的科学,是因为很多原创于古代的中医奇迹,用今天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没有能够破译其中的奥秘。比如阴阳五行的价值、伤寒与温病的分歧、痰湿瘀血的病理过程、经络本质、证候的物质基础、中药为何有效等等,用分析还原的方法,我们所知甚少。) o8 Y& S6 W1 ~3 h0 a
尽管如此,中医学作为我国原创的知识体系,在人民群众之中有着深厚的基础,易学、易懂、易用,对于治疗疾病,维护健康,解决人民群众的疾苦,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 a  p; |+ B6 K$ o- ^3 a; G/ `这本小册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历史概况,基础理论构成,诊法治病特色,养生保健方法。通过本书的介绍,可以进一步登堂入室,去攀登更高的峰巅,去领略中医药学的美妙境界。对于其中一小部分还不理解的内容,可以暂时忽略过去,等待将来在探索之中解决。中医学决不是“不过如此”的浅尝辄止就可以一览无余,也决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急流险滩形成的深不可测,只要认真体味,必将会大有收获,受益终身。- K0 w2 [) ~% E7 @9 H8 t: I
现在,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从我国引进了中医药知识,富如美国、欧洲、澳洲,贫如非洲、中东,都欢迎中医药,她优秀的学术特质,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并向全世界推荐。中医药的显著作用,航天员、运动员都依赖她增强体质,更是人民大众无法离开的身边医学。- k! L5 ?, h1 z) Y/ l8 i$ [! N3 ~, [
因此,了解中医,学习中医知识,不仅有益自己的身心,也是惠及亲友,荫庇子孙的好事。
' D% M% J, h8 U9 M& S1 ^9 b4 f当然,由于时间紧迫,识见有限,其中难免缺漏与错误,恳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 [" ?5 H; s, ]; B5 Z& C编者& y7 }/ R! x8 @5 [. N) K5 k2 s
2007、4、25" n% ~6 J! y& x7 \2 I% R6 y

: d# ?8 u: Z) H: r4 a9 q. \: |) s( ^: F1 w7 t$ O
# m; J2 F# {/ O% e( {
第一章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2
7 y' L0 M! |- p/ Y8 R医缓诊断膏肓之病        4
% l! ^6 a  ?( [# t0 e" Q# a医和论述贪色致病        6
( l1 R" G9 r8 n. ]8 Z楚医诊脉查明装病        8$ P3 Z6 x* z# a  ~% I( Z! X
扁鹊开创民间医学        10
( N7 I; @; S$ P8 k文挚治病激怒闵王        14( B& s/ Y$ P5 e
仲景奠基辨证论治        17
0 b0 j3 Q! o( p( f, }4 q' Y7 C金元医学流派纷呈        20
% e4 O' S& m% q; Y. G明清温病新说蜂起        24
9 q/ Z& O8 f$ v: ]6 ]$ \+ u第二章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        262 P  r: O3 l, W1 B
天地之间人何以生        27& K8 d, ^3 W, Y( t
睁眼就可看见阴阳        28
! S; q+ p) h. B2 i5 a; y! S9 \没有人类五行不转        30) e6 a9 @5 {; \. v+ q& B
人人必须升降出入        34' u& j3 y$ \" e% r2 a$ K! i
表里如一建立脏象        37
/ \0 T0 l7 ~1 C* t8 Q8 W( K# _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39
6 \# O- u( }  B1 k3 k( e$ g; }+ D$ ~第三章 疾病都是自身平衡紊乱        41
/ m; X4 _6 d' H9 y/ H( h风雨寒暑专病虚人        41
( \/ S5 Y7 J- c0 c  ]) |% i饮食自倍先伤肠胃        43' V: c) Z* G" J
情志过激伤人正气        464 s! W3 S8 T* }
久视长卧损伤气血        488 o$ r, S0 H# ], j
酒色过度身乃不固        50
8 b8 g! ~& Z+ ?第四章 治病只为帮助你自己恢复        52' k' E1 {9 `, v) ~: t3 f
依据证候治疗未病        52
, Y3 H; B4 B2 f- C/ f治病八法代表众法        549 M4 F5 y# C1 x) r" W/ A
治病寻求阴阳平衡        57
6 N4 C* @+ b8 J7 y. V; g' d恢复和谐脏腑不争        59
4 V4 m6 o0 t/ o7 q6 F- q/ Q% w流通气血祛除痰湿        61" L5 E" g% W) d6 Y9 Y
第五章 组方选药如同调兵选将        65( }+ K& L! I$ f
甚者独行单方一味        65  P" {7 S+ H! d' P& G; I
组合方剂必有主辅        68
) r; `5 F/ H8 G1 X. J9 e2 z遵古炮制减毒增效        717 k: N$ H: x1 n, \
方随证转活法治病        73
% a# a9 ]2 J; T( k& \) C; Y2 r难言之密在于用量        74- K6 D- p- N: p% K$ i. I
第六章 养生就是为了健康长寿        78
0 \$ h! \: u: n6 q( p0 ?3 y. Z# l顺应四时不忘养生        79
3 g' @$ ?8 M" c4 ]; |学点推拿小病不怕        82
5 x' h$ ?# a5 s5 c练八段锦日久强身        87
, B$ M6 h: {3 n# }$ k形神一体养心为上        91
2 |  c2 E7 a4 N# l食疗药膳养生可参        95) {; q& L0 e5 t
1 |) t, K' F. k$ \

* `" p% Q* }1 y  o第一章  中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 K8 m! l) N" @' F中医学的历史很悠久,而发生在古远历史上的医药知识,其传承的脉络时断时续,只有考古学的资料可以推测,比较完整的医药文字记载,开始于有史官的时代。0 a$ A* J) e; J7 w( u
史官的出现已经是比较晚近的事情,因为人类告别了蛮蒙时代,出现了语言,生产生活物质有了剩余,出现了阶级分化,产生了文明,许多事情就需要记载了。因此,也就逐渐有了负责记录事件和“历史档案”的官员,原始的史官就出现了。
8 w' g6 g. Q0 {+ I, B史官一开始是靠“结绳记事”的,每逢有了大事,或是有了重要的经验,都要在绳子上结一个疙瘩,事大就系一个大结,事小就挽一个小结,靠着这些疙瘩,来传承文明的香火。但中国人的历史有几百万年,历史悠久之后,这些结就很难准确无误地传递下去,文明的脉络就有中断的危险。数千年前,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结合周围的万事万物,逐渐发明了汉字。也有的传说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当然,汉字的发明不应该是哪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无数聪明的先辈们,逐渐琢磨、切磋、推演的结果。; O$ c$ K; c' e- i' r
毫无疑问,汉字是世界上最为独特、最具人类智慧的文字。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形、音、义齐全的文字,它不是由若干简单的字母组合起来,单纯表示读音,根据读音再判定有何意义,而是“独体象形为文,组合会意为字”,每一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特的形、音、义,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
  g2 c2 I1 `& j- v* g7 T( N& p我国殷墟的甲骨文卜辞,大部分出于史官之手。由于他们平时主要活动在帝王的左右,所以有左史、右史的称谓。到了周代,又有了内史、外史的称呼,而且由于书写材料已经不限于兽骨甲片,多采用竹简木牍,所以史官又有了“作册”的别称。这时史官记载的内容也大量增加,除了记录口传的历史文献,当时的政令、政事、军事、占卜、外交等内容之外,主要是为帝王服务,叫做“君举必书”,只要君王有言论、活动,就必须随时记录,这也是“左史记行,右史记言”的由来。总之,史官所记都是帝王之事,与一般平民没有多大关系。由于君王也是人,是人就要生病,所以,史官记录的甲骨文里就有了疾病的相关记载。' Q& v3 v9 J: }0 S* n
殷墟甲骨文之中的疾身、疾目、疾腹、疾心、疾首,都说明古人已经能够将疾病与健康的不同状态进行明确的区分了,知道什么是患病了,什么是不病;也可以说明是患牙病,还是肚子有病;是正常怀孕,还是将要流产;预计生男,还是生女。甲骨文记载的医药内容很丰富,不是简单的偶然记录。甲骨文里,甚至有了传染病的记载,当时叫“疾役(疫)”,这样被保留下来的传染病资料,在甲骨文之中被发现达十余处,甚至有了关于防御传染病“御疫”的字样,说明商代对于瘟疫的认识,已经不能用粗浅来形容了。秦汉之前的古籍之中,关于瘟疫的记载,可以用“普遍”二字来概括。5 @7 O+ i6 q9 S# V, y) _4 ]
古人用肝、心、脾、肺、肾五个汉字代表五个脏器,又有胃、大肠、小肠、膀胱、胆、脑、女子胞、骨髓、皮肤、肌肉、筋膜、脉络等器官组织的记载,说明古人的确在器官解剖的层次上认识了人体的器官组织。但是,由于观察手段的限制,也由于内科治疗方法的丰富、有效,从器官进一步细致解剖的研究方法没有继续开展下去,而是在这个层次的解剖知识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一套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象学说”。也就是根据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变化,探索其内在的规律,建立起来一整套完整的理论。6 u5 Z# [9 G( H& @4 j1 A2 S5 U2 t5 t
中医关于脏腑解剖的概念,写意而不写实,传神而不传形。

点评

王国强副部长为这本小书写了序言,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科普活动的用书,赠送各地很多册。 有些人手里,应该还有这本书。 2009年,该书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建国60年科普著作2等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1-2-8 08:59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9:53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1-2-8 08:56+ }9 m8 ^2 D/ N2 a+ S" X
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
! F, \3 _- r' i. J, v4 F4 f6 V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A# ^) ]; y) k0 N5 e
2007年出版
) f2 c3 ^: P, F, ]
王国强副部长为这本小书写了序言,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科普活动的用书,赠送各地很多册。
6 A2 L( B; y( ^1 s有些人手里,应该还有这本书。
- {- a6 R2 N* Z7 M; o2009年,该书被评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建国60年科普著作2等奖。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