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辨证录》讲稿
马京雪 发表于:2019-9-16 19:01:00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6085
                                                    第一讲
% h5 N7 _6 L- D% X# R* f( w8 u: q- a6 o8 d/ N

# J6 a5 a- K. ^5 C" w3 h" N. y
中医学的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我们学习中医学呢,首先要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呢,需要下苦功夫,多读书,多思考,多温习;再有就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医家的书籍,一门深入,然后在广闻博采,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中医学以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为最基本的书籍,但是这四大经典呢,比较深奥,需要下苦功夫不断地温习和思考。

+ j2 E( U9 d1 I

' n3 W( k; ?& B! I" H6 f
陈士铎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医学家,陈士铎的书籍呢,看上去有些荒诞,甚至是不着调,但是仔细看陈士铎的《辨证录》呢,是非常好的,用药灵活,辨证详细而简明扼要,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我们的临床是大有裨益的事情。陈士铎的《辨证录》不像其他医家如朱丹溪,张景岳、李东垣等医家的理论学说都是有所偏颇的,陈士铎的理论自成一家,没有明显的偏颇,所以我们选择陈士铎来学习,陈士铎的书籍很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辨证录》呢,这是因为我们是临床医生,直接面对病人,能够解决病人的痛苦是最基本的本领,其他医家的书籍都很好,有些呢容易走偏,所以呢我们选择这个《辨证录》。我也是想了好多天的该学习什么,讲经典吧,太深奥,太难,怕支撑不下来,最后呢挑了个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的书来讲。

" ]- Z7 ]8 V5 ~7 F7 Y

! [  H  D: t8 i$ F5 Q
陈士铎,字敬之,号远公,别号朱华子,又号莲公,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约生于明朝天启年间,卒于清朝康熙年间。据嘉庆八年《山阴县志》记载:“陈士铎,邑诸生,治病多奇中,医药不受人谢,年八十余卒。“

- W- D( }( K7 d. k; H# d# Z' S2 v" H

7 S( Z1 i. u/ I5 U" i" N
陈士铎小时候学习儒家,起初进入官方的学校学习,后来因为仕途不顺利,就抛弃的读书做官的道路,专心学习医学,以“良医济世”来自勉。陈士铎平生好学,上探典籍之奥,博采诸家之长,通过临床实践,擅长归纳总结,喜爱著书立说,以惠后学。其著作之丰,当为浙中之佼佼者,堪称著述等身。《辩证冰鉴》中记述消渴症“得食则渴减,饥则渴尤甚。”为当代学者发现谷物保护下的血糖曲线提供了文献支持。这是中国古代记述碳水化合物对胰岛功能保护意义的临床经验记载。陈氏所著有:《内经素问尚论》、《灵枢新编》、《外经微言》、《本草新编》、《脏腑精鉴》、《脉诀阐微》、《石室秘录》、《辨证录》、《辨证玉函》、《六气新编》、《外科洞天奥旨》、《伤寒四条辨》、《婴孺证治》、《伤风指迷》、《历代医史》、《济世新方》、《琼笈秘录》、《黄庭经注》、《梅花易数》等书,确实是洋洋大观。惜其所著,多所沦没。今存世的见有《石室秘录》、《洞天奥旨》、《本草新编》、《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外经微言》等数种。
! W1 x0 G9 \) s1 T8 Q( x! q) V

. Y8 i: H6 c2 _! r) `
年羹尧序言大意:
/ d9 p0 j* |3 @' B/ _( ]2 R
$ Y  t) L- G9 V
三教九流之中最难的是医生这个行业,最为慎重选择传人和平时工作中最为慎重的也是医生这个行业,这是因为医生这个行业是一个关乎人命的行业,所以要进入医生这个行业的话,必须要得到明师传授,平时需要努力学习和研究医学理论。当病人来求诊之时,首先要审查病人的体质和体形,大概判断病人的气血多少和脏腑强盛,判断病人的性情,询问病人的家庭住址、生活习惯,然后采集病人病症,判断疾病属于什么脏腑、经络,从而探求到疾病的根源和疾病的根本,然后根据节气、病人居住的环境,诊脉,进行处方用药,没有不随手而效的。张仲景之后,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出世,他们都有著作流传于世,几乎是汗牛充栋。后是学医的人必须要在这瀚如烟海的书籍中刻苦用功,潜心体悟医道,得到明师传授,而后才可以稍稍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我从小就稍稍读一些医学书籍,对于本草略微知道一些,每当患有疾病的时候都不敢轻易服药,唯恐为庸医所误。

& E" x; y( c! g! x" F! K1 h

; {1 s" y5 f1 W  \* a; ^" f
我奉圣明天子之命巡抚广东东部。广东东部是山河海交接地区,地处南方,但就天气来说,炎热干燥,但是地近大海,群山环抱之间,河流湖海较多,于是比较潮湿,人生活在这种环境之下,如果不谨慎的话,会导致疾病,体质比较壮实的人呢,正气充足,所以可以不药而愈。

$ n; l; X0 p; {$ g

! l# {8 ^; v, X+ [% M1 V9 {
患有疾病之后,必须要请医生进行诊治,据我所知这里的医生,能够熟练记诵《烫头歌诀》《脉决》的医生,十个之中没有一二个,甚至不理解《黄帝内经》的条文,《温病条辨》的意思,只是略微知道一些药物的性味,拘守成方,探究其本源还是不通医理,指下难明脉象,所以处方用药多药不对症。寒热病有表证和里证的分别,有疑似症的辨别,有浅深、主客的分别。有如同热证的患者就给予寒凉药,难道不知道是由于感受寒邪之后就会出现发热,寒郁阳气越严重,发热就会越严重,这样的病症需要用温热药进行治疗,而给予寒凉药无异于利刃伤人。有如同寒证的患者就给与温热剂,难道不知道有的患者是因为宿食积聚导致内热,内热很重反而像寒证,甚至出现六脉全沉伏不见,这样的患者需要用攻下剂进行治疗,用温热剂也是无异于用利刃伤人。更有恐怖的是,不论病人的体质与气血盛衰和天时、地域,致病根源,孟浪的用肉桂、附子、人参之类,以为贵重药物为通用方才是临床经验老到的医生,而不知道杀人在三根指头之上,却不认为自己有错,此等庸医是很严重的。我巡抚广东东部未满三年,听见庸医杀人的事情不计其数,实在是怜悯广东人甘心送命在庸医之手却不能明白为什么。直到居住在山阴的子侄庵来到广东,他带着一本《辨证录》,我闲暇之时翻阅,真有仲景等其他名医所没有论及的,对于分辨症候、治疗用药真是有所补救,真是仁人济世的宝物,所以我捐献银两翻刻,但愿我们广东的医家都能读读这本书,感悟现在疾病的根源所在,故而不怕麻烦而做了一篇序言。
% y$ k. o9 \+ I( V/ S* b5 y3 H$ b, C

# `% m+ O& d- ^; R
黄晟序言大意
0 Y& j3 F# ]1 {5 T

  o" e+ Z* I9 d
医生这个行业虽然是小道之学,但是有益民生最大的行业。自岐黄一下,每个朝代都有名医,其中著书立说的有很多,书籍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然而,他们的意见各有不同,参差(cenci)不齐,陈士铎的书籍能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浅至深,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气度神态确实有不少好的见解。对于难以窥测的医道能够做到不迷惑吗?一旦弄不明白,遗祸是非常大的。我对于这门技术尚不娴熟,近些年我摒弃凡尘事务,偏爱居住于清闲之处,找李东垣,朱丹溪的书籍,来排遣时光,反复探寻演绎医理。一个力主清凉,一个力主温补,以至于宗朱丹溪的学者排挤李东垣,宗李东垣的排挤朱丹溪,两个派别互相出难题,犹如水火。我窃以为药性有温凉的差别,病症也有虚实的不同,需要参考各家学说,融会贯通,然后疑似症候的辨别需要亟待辨别明白。庚午年秋天的时候有个朋友来到扬州,住在我的书房,他专供医术,所以我就把平日里不懂的地方请教于他,朋友给我逐条分析,使我受益良多,尤其对于症候的分别方面,尤其有所发明古义。他所学的是会稽陈远公,于是请教平日所读之书,朋友说是《辨证录》。于是我就借《辨证录》来抄写,研读了数遍,此书辩论症候,别具新裁,确实是能够发扬《灵枢》《素问》所没有讨论的地方,急需要翻刻流行,公诸于世。朋友高兴的笑道:“这也是我和陈君没有完成的志向啊,你如果真能翻刻流行,真的是厥功至伟啊”。
" e7 M) _' b: Q0 e) W
# h7 \* `! A* m8 ]
于是就整理,校订,分为十二卷,九十一门,脉决、外科、儿科以次附之,第二年竣工。陈君是一个笃实君子,自己叙述说在传承脉络很是奇异,但是这都是处于普救世人的苦口婆心,而不是故意夸大言辞来欺骗世人,来使学习他的人们佩服。此书辩证很是精微,研究他制定方剂的奥妙旨趣,然后引而伸之,触类旁通,不要按图索骥,刻舟求剑,这是陈君的遗愿,也是我的厚望。

$ |" a7 j( Z3 o: `7 D
, U6 z( A$ O9 g; e
郭淳章序言大意

  x0 A7 a! u+ B& q, ^
5 g7 r8 h( J, L4 C& f! }: a* V4 `9 O
我平素不知道医学,二十年前在家时,见到很多亲戚被庸医误治,于是每每告诫病人不要轻易请医生诊治,不要轻易服药。在同宗表兄弟郭山处有缘得见陈远公的《辨证录》,每每试之临床都有神奇的疗效。知道这本书是来自于浙江,十分可惜的是这是一本手抄本,没有亲眼得见真实传本。在嘉庆十六年,我在浙江做官,于是有意求访这本书,得到了黄退庵的翻刻本。于是派人到云南来试验,都有很好的疗效。十分可惜这本书的版本在浙江,时间太长了,有些内容都散失了。我有意出资进行翻刻流传,但是能力有限,于是找到李石渠、周宁斋、硕致堂三人商量,共同进行,于是在云南进行了翻刻。前任说:“药虽用于己手,方多出于古人。”是书不但传方,而先辨证,证见乎外者也。人之虚实、寒热,伏于内者不可知,见于外者显可辨。得是书者,先即其证审之,症确而药可有功,则这本书对于临床是有所裨益的。
( d+ \, i0 e1 H- Q6 m8 ]: M
7 V: A- O2 O1 {% f0 Z1 d
自序大意

8 R; F' I  G+ v7 `/ C% p

3 U; g( O5 Y2 V& }/ h
丁卯年秋天,我在燕市(北京),污染听见有轻轻的敲门声,开门查看,有两位老者,品貌衣着都很好。我十分惊奇,行礼问:“先生从何而来,难道有什么高深的言辞教诲我陈士铎吗?”两位老者说:“听闻你平素爱好医学,特意前来与你讨论医学上的难题。”我急忙辞谢说不聪明,不敢与两位老者讨论。两位老者说:“你擅长写作,为什么不以著作而称雄于医林,只顾着修习医技,难道不感到耻辱吗?”我听闻老者之言,很是兴奋。于是老者就从《灵枢》《素问》等书籍开始辨脉辩证,他们说的与平时医生说的都不同,真是真知灼见。我越发惊奇,一起讨论了数天,才把老者的绪论部分听完,我们在一起经历了五个月才分开,两老者在离别时对我说:“从今而后你可以著书立说了”。我陈士铎回来之后凭着记忆,和平时试验的方剂,每天书写数个,时间长了,累积成书。医道是很难的,对脉理不明,则难以明白脉象的微妙,对辩证不明,则难以识别症候的变化。现在学习医学的很多,说的理论都不相同,归根到底都不明白医学的根源,似乎只需要辨脉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辩证。虽然辨脉难以明白,不如辩证容易知晓,古时候也有从脉不从证的条文,毕竟从脉的是少数,辩证的是多数,并且症候也是不容易辨别的。现在人们都知道的不用说了,古人已经说过的也不用说了,必须选择现在人们不敢说,与古人没有说过的来进行畅快淋漓的辨别。
! N' m- p9 o" R$ k

  O5 x8 y# {, k* Y2 H- R
我说的都是临床上必有的症候,不是出于玄奇理论的诡辩,乍一听是非常惊奇,仔细思考实在没有什么惊奇的、客人说,医生治病如同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暖和,五谷可以使人温饱一样普通,怎么说医学是奇妙的呢?我施礼拜谢,说布帛做的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可以充养人的身体,是平淡无奇的,但是这些背后的道理是非常深刻的。我们每日接触他们,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难道不应该阐明这些背后的道理吗?我陈士铎的《辨证录》,犹如谈衣服可以使人温暖,五谷使人温饱一样的客人说,你辨别医理的确很惊奇,足以彰显你的才华,何必假托神仙之名呢。我陈士铎是孔子的门徒,怎么敢轻言著作呢,我听闻两位老先生的教诲,只是转为陈述而已,所以不必忌讳神仙传授的名讳。神仙的名讳不避讳,必然有人说这本书不是转述的,是故意炫弄奇闻来欺世盗名的。这本书不是奇书,而任然以奇闻为名,只是我陈士铎听闻两位先生的教诲,也不过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数十万字都是我凭着记忆,沉迷于写作之中而成,这本书是可以学习的奇书,还是故弄玄虚,自我标榜的书呢?

! e- f/ f5 S- E2 u" M) v/ G# F

7 T9 e, n1 X4 G- [" o
凡例

! S, l# C* ~- e3 _2 X

7 p7 T( J( X6 L- ~6 R$ _1 E
一、是编皆岐伯天师、仲景张使君所口授,铎敬述广推以传世。实遵师诲,非敢自矜出奇。

8 R$ ~; u2 u; Q) k; E8 G
$ I8 w3 A: x5 C$ _5 x
一、辨证不辨脉者,以证之易识也。苟能知症,何必辨脉哉。虽然,辨证更能辨脉,则治病益精,又在人善用之耳。
& l, v0 t/ {  s/ j

; ]; G& ?' X2 u% f8 U
一、辨论证候均出新裁,阐扬《灵》、《素》所未备,于二经不无小补云。

, {. w8 D' f7 I& w8 q, u7 O- N
' b6 R/ x' E' M2 A( z4 O0 n
一、编中不讲经络穴道,以经络穴道之义,已显载于《灵》、《素》二经,人可读经自考也。
6 z( ^! Y9 A3 F( x6 J( a, _5 o1 X. z5 E

4 e3 J5 a& l2 S. b+ I7 H' x- d, T
一、各门辨证,专讲五行生克之理,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经权常变,颠倒纷纭,贵人善读之耳。

4 f8 L5 H: A* Y

( u6 P- b4 c0 s! }
一、铎壮游五岳,每逢异人传刀圭之书颇富,凡可引证,附载于各辨证条后,以备同人采择。
3 J7 `: V0 }& F6 J
4 L7 q1 ]3 U3 J7 C% n. G& H3 d
一、祖父素好方术,遗有家传秘本,凡关合各症者,尽行采入,以成异书。
" X' b: x6 b$ ^
! J5 x, H% E7 ~9 j* w! J$ y. i2 d
一、吾越多隐君子,颇喜谈医,如蒋子羽、姚复庵、倪涵初、金子如、蔡焕然、朱瑞林诸先生,暨内父张公噩仍与同辈余子道元、叶子正叔、林子巨源、钱子升 、丁子威如、家太士,或闻其余论,或接其片言,均采入靡遗。

' R, s7 {9 q- ?0 f, T& \) c$ D

4 O+ \: \1 [) m  z
一、兹编不讲针灸,非轻之也。盖九针治病之法,已畅论于《灵》、《素》书中,不必再为发明耳。

8 a' T3 ?' F( p* p8 x
+ o0 H$ v; f5 e2 H/ {! S( \0 u
一、人病最多,集中所论,恐不足概世人之病,然生克之理既明,常变之法可悟,此编旁通治法,正有余也。
( u  N, K3 t) s3 O( R

9 n0 P7 p: r. x5 _( T
一、二师所传诸方,与鄙人所采诸法,分两有太多过重之处,虽因病立方,各合机宜,然而气禀有浓薄之分,生产有南北之异,宜临症加减,不可拘定方中,疑畏而不敢用也。
8 v4 M9 y+ p. A. Z
) U7 I9 Q' v) a, z; C3 ^
一、铎年过六旬,精神衰迈,二师传铎之言,愧难强记,恐至遣忘,辨论之处,或多未备,尤望同人之教铎也。

* u  E+ u- ~9 @% t

. e  k( j; ]2 e
一、是编方法,亲试者十之五,友朋亲串传诵者十之三,罔不立取奇验,故敢付梓告世。

6 C4 n) N- W0 j

' U- F( ~, p* p( w0 M0 U
然犹恐药有多寡、轻重,方有大小、奇偶,又将生平异传诸方,备载于后,便世临病酌用也。

, L2 _( C$ @2 i! W& r

" K. y: `9 _# _$ j9 @
一、岐天师传书甚富,而《外经》一编尤奇。篇中秘奥,皆采之《外经》,精鉴居多,非无本之学也。铎晚年尚欲笺释《外经》,以求正于大雅君子也。
6 u3 v8 `. v* t8 n+ [% r$ o" a
( M* h& H0 ?1 h, \
一、铎勤着述,近年以来广搜医籍,又成一编,决寿夭之奇,阐生克之秘,有益于人命不浅。

8 A( B; ?* R6 M4 U
" g, X8 Q0 f3 L- S6 j6 N, C( [
怅卷帙浩繁,铎家贫不克灾梨,倘有同心好善之士,肯捐资剞劂,铎倾囊付之,不吝惜也。

2 i2 w$ T+ A- n# k& O

( n" G, ]( v; `' a0 H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16 21:19:36 | 阅读全部
第二讲
# Y2 U0 y$ \0 S9 ^$ f$ n+ d《辨证录》是陈士铎的代表著作之一。陈士铎幼年家贫,读史书,习医数十年,曾经在燕都(今北京)游历,伪称遇见异人传授而著书立说。《辨证录》全书14卷,分为126门,77证。卷1到卷10记述伤寒、中寒、中风、痹症等门,主要为外感热病、内伤杂病和五官科病症;卷11到卷12,记述妇科病症;卷13,记述外科病症;卷14,记述儿科病症。每个病症中都详细的罗列症状,病因,立法,处方及配伍要点,其中说理明白容易知晓,分析症候比较中肯,用药有很多的独到之处,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辨证录》以及《外经微言》托名歧伯、张仲景所传授,实际上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医家傅青主的遗著。傅青主这个人比较神秘,据传说与反对清廷有关,所以陈士铎可能为了避嫌,所以假托歧伯与张仲景之名把傅青主的遗著整理成书。
" a2 Y9 x' F9 G伤寒门(四十三则)# ^; L& j/ V4 R; M( V) L' t
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太阳已趋入阳明乎。若徒用干葛汤以治阳明,则头痛之症不能除;若徒用麻黄汤以治太阳,则汗出不能止,口渴不能解,势必变症多端,轻变为重。法宜正治阳明而兼治少阳也。何则?邪入阳明留于太阳者,不过零星之余邪,治太阳反伤太阳矣,故太阳不必治,宜正治阳明。盖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邪入其中,正足大恣其凶横,而挟其腑之气血,为炎氛烈焰者,往往然也,故必须用大剂凉药,始可祛除其横暴也。(伤寒症最难治而最易治也,盖邪有来路有去路,有大路有旁路。由太阳而来是来路也,从阳明而去是去路也。断少阳是阻其大路也,塞太阴肺经是断其旁路也。知此法而通之,以治各经,何伤寒之不愈耶。)" T* \( E5 @% a) ]5 M# O
方用∶
, W3 M3 i7 q' [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 麦冬(二两) 竹叶(二百片)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人参(三钱) 柴胡(一钱) 栀子(一钱)水煎服。一剂而头痛除,二剂而身热退,汗止而口亦不渴矣。% N1 ?: s" D2 j" W
此即白虎汤变方,用石膏、知母以泻其阳明之火邪;用柴胡、栀子以断其少阳之路径;用麦冬以清补其肺金之气,使火邪不能上逼;用茯苓引火下趋于膀胱,从小便而出,而太阳余邪尽随之而外泄也。至于人参、甘草、竹叶不过取其调和脏腑,所谓攻补兼施也。
' @1 ]" H* N. K" j* @或惧前方太重,则清肃汤亦可用也,并载之以备选用。7 ?" }) R* o- F' W* C( |7 @7 C4 h5 b
石膏(五钱) 知母(一钱) 麦冬(一两) 甘草 人参 柴胡 栀子(各一钱) 独活 半夏(各五分) 水煎服。
2 w2 C) d) |0 s' [9 I8 \这个证的主证有:发热,头痛,汗出,口渴。张仲景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曰:太阳病(发病第一天),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伤于寒)三日,阳明脉大。又说,阳明外证云何?但恶热,不恶寒,目痛,鼻干,不得卧。所以呢,我们以证测脉,这个证型的脉象应当是脉洪大,比较躁动的这么一个脉象,同时呢,可以伴有轻微的恶心感。这个证型在临床上是常见的,病人可以有出汗,也可以不出汗。出汗的呢,是阳明证比较多,稍稍有太阳证和少阳证。不出汗的呢,是太阳证的比较多,在方子里酌情加一两味辛温解表的如紫苏叶,生姜,荆芥,防风等药物比较好。
% p0 F0 S' o! Z; \( G3 X6 u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人以为太阳之症也,谁知少阳之病乎。
6 P9 s0 _6 e- E张仲景曰: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W9 `% ?9 E9 @& ~5 B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9 H. N' Z' K/ Q; r1 j6 U1 X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f( V9 L$ o% K8 L7 N# m$ n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C9 f7 G& n* G7 [9 q" V  y# W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n$ f6 |3 X+ t5 `. ^# ]2 K8 v$ x# _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 P" z  ?6 j& W  S/ [.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 _( `  L# t; X/ K
夫伤寒未有不从太阳入者。由太阳而入阳明,由阳明而入少阳者,传经之次第也。何以邪入太阳,即越阳明而入于少阳耶?人以为隔经之传也,而孰知不然。盖少阳乃胆经也,胆属木,木最恶金,肺属金而主皮毛,风邪之来,肺金先受,肺欺胆木之虚,即移其邪于少阳,故太阳之症,往往多兼少阳同病者。然则,此症乃二经同感,而非传经之症也。治法似亦宜二经同治矣,而又不然,单治少阳而太阳之病自愈。: f- K& y) ]; j0 Z
陈士铎提出的“风邪之来,肺金先受”的观点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观点相似。张仲景从伤寒、中风的开始,以六经钤百病,为百病立法,张仲景的伤寒是广义伤寒,包括了一年四季的外感热病。陈士铎提出“风邪之来,肺金先受”观点,也是包括了一年四季的外感热病。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观点,也是四时外感的概括。我们把他提出来比较,可以看出伤寒与温病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或者不可逾越的鸿沟,可以说伤寒既是温病,温病既是伤寒,他们只是医家在不同角度的论述和不同角度的观察,正是基于此种认识,曹东义先生提出“病似河流,证如舟,系列方药似码头”的学说,从而终结了百年以来的伤寒与温病之争。
+ d; n, r8 \- }% u本证的主证是“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在小柴胡汤后的加减法是这样的“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复取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q; Y& f  I8 I3 l7 w
方用∶- ?/ I9 K3 Q8 N: l3 ~6 |
柴胡(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黄芩(一钱) 神曲(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热止,二剂而腹不痛,头不疼,而口亦不苦矣。2 s. \0 ]2 T' T8 J
此方即逍遥散之变方也。盖病在半表半里之间,逍遥散既解散表里之邪,而太阳膀胱之邪何能独留,况方中原有茯苓、白术,以利腰脐而通膀胱之气乎。余所以止加神曲、黄芩,少解其胃中之火,以和其脾气,而诸症尽除也。2 ~. m( z- d8 s- g% T( u. p6 V' u
此病用舒经汤亦佳。8 z+ ], f& Q( t1 T" r: q! V
薄荷(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八分) 黄芩(二分) 白术(二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
* |' G2 B) Z% _8 }) @6 E' Y  Q# ]这个舒经汤也可以说是桂枝汤的变方,张仲景: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时发热也是一阵一阵的发热,也是阴阳往来的一种,所以桂枝汤也是少阳病的一个方剂。
- v& Y9 m4 H% g: ?4 x(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人以为热深而厥亦深也,疑是厥阴之症,谁知为太阴之症乎。
- U2 g7 h/ I; q5 q$ n2 L张仲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是张仲景对于太阴病的提纲,陈士铎号称是张仲景传授的,那么这个有着明显热像的病症为什么会违背仲景的太阴病宗旨呢?  k/ D9 q- c& E7 B4 D4 ?
夫太阴脾土也,脾与阳明胃经为表里,表热而里亦热,此乃胃邪移入于脾经也。此症最危最急,盖人以脾胃为主,脾胃尽为火邪所烁,而肾水有不立时熬干者乎。治法宜急救脾胃矣。然而救脾则胃火愈炽,救胃则脾土立崩,此中之消息最难,惟当速救肾水之干枯而已。
# Q$ A; B, B; w" |张仲景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结合陈士铎先生上边的论述可以看出这个证是胃中燥热传入于脾,表里同气,表病里亦病,所以说到底还是阳明病,也就是仲景的“胃家实”,按理当用承气辈急下存阴之法,陈士铎先生在这里用的是增液行舟之法,较之仲景的承气辈来说稳妥而又不失佳效。
/ M- d. U) ]: l' \' D. u. L方用∶
) B* j3 P+ g( h" L玄参(三两) 甘菊花(一两) 熟地(一两) 麦冬(二两) 芡实(五钱) 水煎服。# B+ g4 ^8 W% k# t2 i0 N
此方名为救枯丹。用玄参以散其脾胃浮游之火,甘菊以消其胃中之邪,麦冬以滋其肺中之液,助熟地以生肾水,庶几滂沱大雨,自天而降,而大地焦枯,立时优渥,何旱魃之作祟乎。又恐过于汪洋,加入芡实以健其土气,而仍是肾经之药,则脾肾相宜,但得其灌溉之功,而绝无侵凌之患。故一剂而谵语定,再剂而口渴除,三剂而厥亦止,身亦凉也。此症世人未知治法,即仲景张使君亦未尝谈及,天师因(士铎)之请,特传神奇治法,以为伤寒门中之活命丹也。
9 p% U+ I0 A/ }- K' x此症用清土散亦妙。
9 O1 ^5 }+ x2 q9 Q) p5 }* C石膏(一两) 麦冬(一两) 生地(一两) 甘草(一钱) 金银花(五钱) 白术(三钱) 水煎服。( S& D$ i4 k/ C- P2 Y" H9 h! r7 u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人以为邪发于外未尽,而内结于腹中,乃阳症变阴之症也,余以为不然。夫伤寒而至汗大出,是邪随汗解,宜无邪在其中,何至腹痛?此乃阳气尽亡,阴亦尽泄,腹中无阴以相养,有似于邪之内结而作痛,盖阴阳两亡之急症也(世人俱知亡阳,而不知亡阳既是亡阴,此等议论非仙人指授安得发千古之所未发耶)。夫痛以可按为虚,不可按为实,何以此症不可按,而又以为虚乎?不知阴阳两亡腹中,正在将绝之候,不按之已有疼痛难忍之时,况又按而伤其肠胃,安得不重增其苦,所以痛不可按也。$ |+ H" M' z- k" X5 i$ ?
我们梳理一下这个证特点:大汗出之后,依然发热,又出现腹痛,按之加重。这个证的是由于大汗出之后阴阳两伤的发热,腹痛不可按。张仲景: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我们从陈士铎的急救阴阳汤和救亡散两个方剂中也可以看出仲景小建中汤中为什么加重芍药用量,又加了饴糖。陈士铎的方法与仲景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证症状比较严重,所以在药物的用量上比较大。
9 h( H& r2 h, n8 f+ y如遇此症,急不可缓,方用急救阴阳汤。用∶+ v$ z! r; L  o
人参(二两)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 熟地(二两) 甘草(三钱) 白术(二两)水煎服。一剂而腹痛顿止,身热亦解,汗亦尽止矣。5 Y: a; C4 C# }' U
此方用人参、黄芪以补气,使阳回于阴之内;用当归、熟地以补血,使阴摄于阳之中;用白术、甘草和其肠胃,而通其腰脐,使阴阳两归于气海、关元,则亡者不亡,而绝者不绝也。倘认是阳症变阴,纯用温热之剂,加入肉桂、干姜、附子之类,虽亦能回阳于顷刻,然内无阴气,阳回而阴不能摄,亦旋得而旋失矣。
. b; w" y% O6 o) R$ _# h此症用救亡散亦易奏功。; X+ N; E* P6 E. V+ g7 n  o
人参 当归 熟地(各一两) 甘草(二钱) 附子(一片) 水煎服。5 W: m" o" z" H& w
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人以为邪在肾经未出,欲用豨莶丸加防己治之,非其治也,此乃发汗亡阳,阳虚而阴不能济之故也(阴不能济,以致亡阳,亦发前人所未发)。夫阴阳相根,此症因汗泄过多,阳气无几,而阴又自顾不遑,不敢引阳入室,而阳无所归,故行于腹,孤阳无主而作痛;肾中之阴,又因阳气不归,而孤阴无伴,不敢上行于河车之路,故腰不可以俯仰。3 ~& @, h2 `3 M! s# b
这个证的特点有腹部微痛,腰不可俯仰。脾司大腹,腹痛是脾阳虚弱之故,这里的阳虚指的是脾阳,脾阳虚不能行使运化之权,而团聚于腹中,腹中络脉不通,这是因虚至郁,所以出现腹部微痛的表现。肾主五液,汗液也是肾阴所化,此证的人平素肾虚,这是本证的体质特点。从这个证也可以看出外感与内伤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曹老师提出外感病后期“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非常合乎临床实际情况的。
  [# t. {& i7 }( k8 g4 [# \方用引阳汤治之。" f! ^" X5 F, n3 |
杜仲(一钱) 山药(五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芡实(三钱) 人参(三钱) 肉桂(三分)白术(五钱)水煎服。一剂而腹疼止,二剂而腰轻,三剂而俯仰自适矣。7 }7 X/ N7 ]6 E- W; V7 Y
此方助阳气之旺,而不去助阴气之微。盖阴之所以杜阳者,欺阳气之衰也,予所以助阳而不助阴也。倘用豨莶、防己以重损其阴阳,则终身不为废人者几希矣。' m/ H3 }# F% F; z4 ?
此症济阳汤亦可用。
1 a0 W2 @% b: m8 }杜仲(二钱) 山药(一两) 甘草(一钱)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破故纸(一钱) 水煎服。
. N  {  Y3 N) I8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23 19:43:0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9-23 21:17 编辑
3 X9 b7 [8 }; @/ A1 Z; G
) ~; ]- D3 x$ N+ I: s第三讲
. {! y1 ?0 _: |4 S6 X6 d% f+ p  D" R1 U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陈士铎先生的《辨证录》。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1),冬月伤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的阳明证,这个病症用的是白虎汤的变方进行治疗。方用:石膏(一两) 知母(二钱) 麦冬(二两) 竹叶(二百片)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人参(三钱) 柴胡(一钱) 栀子(一钱)水煎服。
" y/ F" b) i4 R& B8 V(2),冬月伤寒,发热口苦,头痛,饥不欲饮食,腹中时痛的少阳证,这个病症用的是逍遥散,也可以说是小柴胡汤的变方进行治疗。方用:柴胡(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陈皮(一钱) 黄芩(一钱) 神曲(一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水煎服。# X$ y1 D! ~- J( `. q- U3 p. X
(3),冬月伤寒,发热口渴,谵语,时而发厥的太阴证,这个病症实际上是胃热累及太阴脾的病症,这个病症用的主方是救枯丹。方用:玄参(三两) 甘菊花(一两) 熟地(一两) 麦冬(二两) 芡实(五钱) 水煎服。: a$ w; F- F4 u- G/ G
(4),冬月伤寒,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的阴阳两亡证,急救阴阳汤是这个病症的主方。方用:人参(二两) 黄芪(三两) 当归(一两) 熟地(二两) 甘草(三钱) 白术(二两)水煎服。
0 u7 F9 J+ D# j/ m, w# \' `, t(5),冬月伤寒,大汗热解,腹微痛,腰不可俯仰的发汗亡阳,阳虚而阴不能济之证,用的主方是引阳汤。方用:杜仲(一钱) 山药(五钱) 甘草(一钱) 茯苓(二钱) 芡实(三钱) 人参(三钱) 肉桂(三分)白术(五钱)水煎服。
: @1 |; Z; |( M以上是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的五个病症,非常有参考意义,领会陈老师治病的思路和组方的真谛,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灵活用药有着很深的意义。8 U% n, R* c; j8 ^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人以为热极,欲用白虎汤以解其阳明之火也,而不知此为戴阳之症,乃上热而下寒也。若用白虎汤,虽多加人参,下喉即亡矣。(面如朱红或有时而紫者,唇焦似疮,舌有燥苔,但人时与之水,则不欲饮或一口而止,两足冰冷,此证易辨也,今人不知辨明,误人性命矣)。% R1 l) j$ x( W5 X  T% I
方用∶, X) f9 h) w8 E# m* m! p3 U' }
八味地黄汤(半斤)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一两。 大锅煎汤,恣其渴饮。必熟睡半日,醒来汗必止,气必不喘,面必清白,口必不渴矣。/ W! F& s5 z, |/ U( _
盖此症原不宜汗而汗之,以致大发其汗。汗既大出,而阳邪(表邪)尽泄,阳气尽散,阴亦随之上升,欲尽从咽喉而外越。以皮毛出汗,而阴气奔腾不得尽随汗泄,故直趋咽喉大路,不可止抑矣。阴既上升,阳又外泄,不能引阴而回于气海,阳亦随阴而上,而阴气遂逼之而不可下,故气喘不能息也。且阳既在上,火亦在上者势也。况阴尽上升,则肾宫寒极,下既无火,而上火不得归源,故泛炎于面,而作红朱之色也。上火不散,口自作渴,呼水自救者,救咽喉之热,而非欲救肠胃之热也(此证初起原属内伤,乃庸医竟作外感治之,则成戴阳证矣,既成戴阳证,而见其面有朱红色,又作热治,则无有不死者)。夫实热多成于胃火,而胃热之病,必多号咷(啕,tao)狂呼之状,今气虽喘息而宁,口欲言语而不得,非虚热而何?此真所谓上假热而下真寒也。八味地黄汤补水之中,仍是补火之药。下喉之时,火得水而解,入胃之后,水得火而宁,调和于上下之间,灌注于肺肾之际,实有妙用也。夫发汗亡阳,本是伤气也,何以治肾而能奏功耶?不知亡阳之症,内无津液,以致内火沸腾,我大补其真阴,则胃得之而息其焰。胃火一息,而肾之关门闭矣。肾之关门闭,而胃之土气自生。胃之土气生,而肺金之气有不因之而得养者乎。肺气一生,自然清肃之令行,母呼子归,同气相招,势必下引肾气,而自归于子舍矣。肾气既归,而肾宫之中又有温和春色以相熏,又得汪洋春水以相育,则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悦,故能奏功之神且速也。
" M* W6 Y# {: S8 W返火汤治此症亦神。
6 N! r/ Q0 S: L6 u熟地(三两) 山茱萸(一两) 肉桂(三钱) 水煎服。$ n' }: }" H0 {: y7 `- a
   按:这个病症是一个由于误诊误治导致的真寒假热证,在临床上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病症,可以见于西医学说的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急性心衰、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这个病症的脉象主要是看呼吸和脉搏节律的比例以及脉搏的频率,发生这个病症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紧急抢救,喘无善证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并且切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之气壮,壮火之气衰”的敦敦告诫,千万不能用火神派的方法来治疗,大剂量的回阳救逆会把阳气振散,加剧阳气暴脱证的发生,必要时可以中医手段和西医手段一起用,切记一切以患者生命存活为最终目的,切忌主观臆断,耽误病情。
8 c+ p( }( J0 h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人以为直中阴寒也,宜用理中汤治之,而不知非其治也,此乃肝气邪郁而不散,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也。若用理中汤治之,必然发狂而死矣。夫直中阴寒之症,未有不从足而先冷者也。今两足既热,其非直中肝经明矣。夫邪既不在肝经,似乎不可径治肝经矣。然而邪虽不在肝经之内,而未尝不在肝经之外也。邪在门外,与主人何豫,而忽现发厥、面青、手冷之症耶?不知震邻之恐,犹有警惕之心,岂贼在大门之外,而主人有不张惶色变者乎。倘用理中汤,是用火攻以杀贼,贼未擒,烧而房舍先焚,贼且乘火而突入于中庭,必至杀主人而去矣。治法用小柴胡汤加减,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而肝气自安,外邪化为乌有。方用∶
: M, e, V8 r) w# P+ ]柴胡(二钱) 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手温,再剂而厥止,身热尽除,而面青自白矣。7 }8 r, t7 U, b( n/ x
此症用七贤汤亦甚效。
" f- d0 _8 o5 M% g白芍 白术(各五钱) 甘草(一钱) 肉桂(三分) 柴胡(一钱) 丹皮(三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即安。9 _. q; o0 }' E, f4 S/ v
这个病症是由于邪气阻滞人体阳气的运行而出现的面青手冷,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四逆证(手足发凉,这种手足发凉与真阳虚衰的四逆症不同,这种手足发凉我们用手接触患者手足时间略微久一点的话会发现患者的手足是温热的,而真阳虚衰的四逆症是冰冷的,说得严重一点就像是接触死人一样的冰冷,大家有机会可以试试为死人诊脉,会感觉到有一股寒气直逼自己的身体,非常的可怕,为死人诊脉一次会铭记终生,真阳虚衰的四逆症就是这种表现),我们这个病症的四逆是由于感受外邪之后,邪气阻滞气机的四逆症,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少阴病,四逆者,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说的就是这种外感邪气阻滞气机的四逆症。这种四逆症可以表现为脉沉细,邪气阻滞气机了嘛,治疗呢以张老师的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为底方加减,小柴胡汤加减也是很好的。
. v9 z5 t5 @, V2 E) b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人以为阳明之症也,欲用石膏汤治之,而不知非也。汗出似阳明,然阳明未有不恶热者。今不恶热而恶寒,此阳气甚虚,邪欲出而不出,内热已解,而内寒未散之症也。此症必因误汗所致。方用补中益气汤∶
5 Y; w5 g' Y' @! K6 Q7 J人参(三钱) 黄芪(三钱) 白术(二钱) 当归(二钱) 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 陈皮(一钱)甘草(一钱) 加桂枝(五分),水煎服。一剂而汗止身凉,寒亦不恶矣。! O0 @' C8 y( K; E# J
夫补中益气之汤,非治伤寒之症也,李东垣用之以治内伤之病,实有神功。我何所取乎?不知伤寒之中,亦有内伤之病,正不可拘于伤寒,而不思治变之方也。* n5 O" T& D6 C$ j
况此症因误汗而成者,汗已出矣,邪之存于经络者必浅,即有畏寒,其寒邪亦必不重,是外感而兼内伤也。补中益气汤,补正之中而仍有祛邪之药,故兼用之而成功也,况又加桂枝散寒之味乎。倘误认作阳明之症,而妄用白虎汤,少投石膏,鲜不变为虚寒之病而死矣,辨症乌可不明哉。
/ R/ E! f6 m. ]( Z) g+ v温正汤亦可用。, T. z" ^% }4 g/ ^( R; a5 ]5 v. N
人参(五钱) 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神曲(一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 d8 ?6 {/ H8 I& N5 l3 D9 |* s
这个病症是一个体虚外感,由于人体正气亏虚,抗邪无力,所以往往是正虚邪恋的状况。内经云,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亏虚,不能固摄阴液,所以出现汗出。阳气有温煦的功能,阳气亏虚,温煦功能失职,所以会出现恶寒的症状。这种病症的人也可以出现脉大,但是这种脉大是虚的,不任按的,临床上要注意鉴别。
& ]% C& x  {" j/ C3 n- a$ k  Y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人以为阳明之余热未解也,而予以为不然。夫谵语虽属胃热,然胃热谵语者,其声必高,拂其意必怒。
3 d( D# x1 j' I  f- m2 F! g今但谵语而低声,非胃热也。但既非胃热,何以口中作渴,欲饮水以自救耶?然口渴饮水,水不化痰上涌,反直走膀胱而小便自利,其非胃热又明矣。夫阳明火盛,多致发狂,今安然欲卧,岂是胃热之病。但既不是胃热,何以谵语、口渴不解,至五六日而犹然耶?不知此症乃心虚之故也。心虚则神不守舍而谵语,心虚则火起心包而口渴。夫心与小肠为表里,水入心而心即移水于小肠,故小便自利也。治法用∶
: e8 _; _7 \) X1 v/ s茯苓(五钱) 麦冬(一两) 丹皮(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谵语止,二剂而口渴除,身热亦解。
3 X$ ~4 M. k0 N3 v+ G此方名为清热散。用麦冬以补心,用茯苓以分消火热,用柴胡、丹皮、甘草以和解其邪气。心气足而邪不能侵,邪尽从小肠以泄出,而心中宁静,津液自生,故渴除而肾气上交于心,而精自长亦不思卧矣。倘疑为胃热,而用白虎或用青龙之汤,鲜不败衄矣。4 ^1 f9 }, @* c
凉解汤亦可用。
' g. W) |1 \: s茯神(三钱) 麦冬(五钱) 玄参(一两) 柴胡(一钱) 甘草(三分) 炒枣仁(二钱) 水煎服。
$ C. W4 t2 L4 L7 m. T9 |$ x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老想躺着,虽然谵语,但是语声低微。这样的病人在脉象的表现上可以是左关脉浮细无力,是心阴虚的表现,这样的病人也可以出现心情烦躁的表现,但是不像阳明热证一样的心情烦躁,这种烦躁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谈,听见声音会表现为不耐烦,语声低微,可以有心悸气短的表现,总而言之,这是一个虚人外感,以虚为主,外感轻微。
7 r' b2 j, o% A/ |0 z-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人以为少阳之病也,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夫小柴胡汤治少阳邪之圣药,用之似乎无不宜也。以少阳居于表里之间,邪入而并于阴则寒,邪出而并于阳则热,故痰结于胸而苦满,欲吐不吐,欲渴不渴,而烦闷生矣。用柴胡汤和解之自易奏功,然而止可一用,而不可常用也。盖少阳胆木,最喜者水耳,其次则喜风。柴胡风药,得之虽可以解愠,然日以风药投之,则风能燥湿,愈见干枯,必以大雨济之,则郁郁葱葱,其扶疏青翠为何如耶。(木最喜风,有风而无雨济之则水必干涸矣。故以风治木,尤不若以雨治木之得快也)。譬之炎夏久旱,禾苗将至枯槁,必得甘霖沾足,庶乎可救。故用柴胡汤之后,必须用补水之剂以济之。方用济生汤∶+ }: W6 D! u6 P$ C
熟地(五钱) 玄参(五钱) 麦冬(三钱) 山茱萸(一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三钱)柴胡(五分) 神曲(三分) 竹茹(一丸) 水煎服。一剂而烦满除,再剂而寒热止,三剂而前症尽失也。) d1 Y  ~8 t" {3 `' x1 E( o( m# t1 F& `
此方多是直补肾水之味,直补其胆木之源,则胆汁不枯,足以御邪而有余。况加入白芍、柴胡,仍散其半表半里之邪,安得不收功之速乎。倘疑伤寒之后,不宜纯用补肾之药,恐胃气有伤,难以消化。不知少阳之症,由太阳、阳明二经传来,火燥水涸,不但胆汁为邪所逼,半致熬干,而五脏六腑尽多炎烁,是各经无不喜盼霖雨,非惟少阳胆木一经喜水也。然则用补水之药正其所宜,何至有停隔之虞哉。
3 U& N0 n  P9 n此症用和膈散亦妙。
  y9 a  e5 [1 J. H/ C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生地(五钱) 玄参(三钱) 麦冬(二钱) 茯苓(二钱) 竹茹(一丸)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 f3 r+ J. L0 K$ D  l!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9-30 21:19:14 | 阅读全部
  _( c3 m8 V3 M/ V
第四讲
; T0 y# T% Q2 F0 M, c6 O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陈士铎先生的《辨证录》,在学习之前呢,我们首先复习一下上一周的内容。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

* k( a; T: x2 \6 s& w
6,冬月伤寒,大汗气喘不能息,面如朱红,口不能言,呼水自救,却仅能一口而不欲多饮的真寒假热证,这在临床上是一个很危险的病症,随时有可能出现阳气暴脱而危及患者生命,陈士铎老师用的方子是八味地黄汤半斤。
8 T" D6 Q; r; @1 ^4 y
7,冬月伤寒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这是由于病邪阻滞阳气运行导致的发厥证,陈老师用的是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柴胡(二钱)白芍(五钱) 甘草(一钱) 当归(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半夏(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手温,再剂而厥止,身热尽除,而面青自白矣。
2 ?$ ?* l* C8 M  [- x0 a- U  o' u- r
8,冬月伤寒,身热汗自出,恶寒而不恶热证,这是一个体虚外感证,由于过用汗剂损伤了中焦阳气而出现的身热,汗出,恶寒,陈士铎先生用的是补中益气汤来进行治疗。人参(三钱)黄芪(三钱) 白术(二钱) 当归(二钱) 柴胡(一钱) 升麻(四分) 陈皮(一钱)甘草(一钱) 加桂枝(五分),水煎服。一剂而汗止身凉,寒亦不恶矣。
2 A' d7 K: P' R" _; m& U. y& j
9,冬月伤寒,身热五六日不解,谵语口渴,小便自利,欲卧,谵语而低声证,这是由于心虚导致的心不藏神证,陈士铎老师用的清热散,茯苓(五钱)麦冬(一两) 丹皮(二钱) 柴胡(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谵语止,二剂而口渴除,身热亦解。
- `& L$ K# w2 c4 r1 s4 A- L, a
10,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证,这是由于肾阴虚导致的水浅不养龙证。这个病症但从症状上看是一个小柴胡证,我们以药测证,应该还有肾阴虚的症状,患者素体阴虚的体质,如舌红少苔,脉细数,尤其是尺脉沉细数而且短,腰腿酸痛等。陈士铎老师用的是济生汤,熟地(五钱)玄参(五钱) 麦冬(三钱) 山茱萸(一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三钱)柴胡(五分) 神曲(三分) 竹茹(一丸) 水煎服。一剂而烦满除,再剂而寒热止,三剂而前症尽失也。

' D; h: z7 \9 I" d9 f& H7 }/ q
以上是我们上一周学习的内容,我们来一个简单的温习,孔子云:温故而知新。
" c/ o4 W# _1 f: O
11,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人以为热入血室,而不知非止热入血室也。虽亦因经水适来感寒而血结,故成如疟之状,然而其未伤寒之前,原有食未化,血包其食而为疟母也。论理小柴胡为正治,然而小柴胡汤止能解热,使热散于血室之中,不能化食,使食消于血块之内。予有一方最神,治热入血室兼能化食,可同治之也。方名两消丹。(这个病症的脉应该是弦的,右关脉应该是浮滑的)用∶
. Q6 R6 N9 T# T
柴胡(二钱) 丹皮(五钱) 鳖甲(三钱) 山楂肉(一钱) 枳壳(五分) 炒栀子(二钱)甘草(一钱)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桃仁(十粒)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鬼去,谵语亦止,腹亦安然,杳无寒热之苦矣。

- A. y3 g) Q3 t8 w+ I) U
盖此方既和其表里,而血室之热自解。妙在用鳖甲进攻于血块之中,以消其宿食,所谓直捣中坚,而疟母何所存立以作祟乎。服吾药实可作无鬼之论也。

5 \( Y' Q5 ]$ `' X
此症清白饮治之亦妙。
  |" v9 }$ F0 W* h8 ~
丹皮(三钱) 柴胡 前胡(各二钱) 白芍(一两) 青蒿(三钱) 人参 甘草半夏(各一钱)青皮 炒栀子(各二钱) 茯苓 当归(各三钱) 水煎服。
9 A5 r7 {0 X1 O6 o
12,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 ,汗出恶风,服桂枝加葛根治之而不愈,人以为太阳、阳明合病,舍前方又将用何药以治之?而不知不可执也。夫太阳之邪,既入阳明,自宜专治阳明,不必又去顾太阳也。况于葛根汤中仍用桂枝,以祛太阳之邪乎。是太阳之邪轻,而阳明之邪重矣。方用竹叶石膏汤,以泻阳明之火,而前症自愈,但不必重用石膏也。(这个病症的项背强几几症状必然是不严重的,恶风的症状是暂时的,病邪完全进入阳明后,恶风的症状就会消失)余定其方∶

6 C2 q! U- s% E
石膏(三钱) 知母(八分) 半夏(一钱) 麦冬(三钱) 竹叶(五十片) 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再剂项背强几几之症尽去,而风亦不畏矣。
, P$ ~* b' C' E0 g4 S
倘必拘执仲景方法,而仍用桂枝加葛根汤,虽病亦能愈,而消烁津液亦多矣。
) Z& q3 K5 x  _
予所以更示方法,使治伤寒者宜思变计,而不可死泥古人之文也。

' _1 {) O. c; S
此症用清胃汤亦佳。

6 v) e1 ^$ ^  f/ K! ^, Z
玄参 生地(各五钱) 知母(二钱)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 O  }7 G  `  ], J) u
13,冬月伤寒,头痛几几,下利。夫头痛太阳之症也,下利阳明之症也,是二经合病无疑,似乎宜两解其邪之为得,然而不可两治之也,正以其下利耳。夫阳明胃土也,今挟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其势欲驱邪而尽入于阴经,若不专治阳明,而急止其利,则阳变为阴,热变为寒,其害有不可言者矣。方用解合汤治之。

+ d% j- v  O( m+ i6 ^3 d& ?
葛根(二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一剂而利止,二剂而几几头痛之病顿愈。
3 F6 c' V9 k. I. w" b& z% P
盖葛根乃太阳、阳明同治之圣药,况加入桂枝,原足以散太阳之邪,而茯苓不独分消水势,得桂枝之气,且能直趋于膀胱。夫膀胱正太阳之本宫也,得茯苓澹泄,而葛根亦随之同行,祛逐其邪尽从小便而出,小便利而大便自止矣。此不止利而正所以止利,不泻阳明而正所以泻阳明,两解之巧,又孰能巧于此者乎。此予所以谓不必两治,而止须一治之也。

& E  W! v- ~' P0 }6 j: N9 h
此症用葛根桂枝人参汤大妙。
+ o" }% @" J1 H0 e3 Z, a
葛根(三钱) 桂枝(五分) 人参(一钱) 水煎服。

, q7 a+ P* S  b
张仲景: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这个病症也是一个太阳阳明合病的病症,陈士铎老师用的是解合汤,葛根二钱,解除阳明经与阳明府的郁迫,茯苓五钱,利小便,以实大便。桂枝三分,稍稍解除太阳之邪。
( Q& o* @- M" x$ _: [; p# a0 Y
14,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此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也,而不可合三阳经而统治之。然则终治何经而三阳之邪尽散乎?夫邪之来者太阳也,邪之去者少阳也。(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七日要从厥阴再传太阳,八日要传阳明)。欲去者而使之归,来者而使之去,必须调和其胃气。胃气一生,而阳明之邪自孤,势必太阳、少阳之邪尽趋阳明以相援,而我正可因其聚而亟使之散也。

) I& j- O2 n4 b
譬如贼人散处四方,自难擒剿,必诱其蚁屯一处,而后合围守困,可一举而受缚也。
+ E- S' n3 s5 u0 e* A' `
方用破合汤∶

) @( D1 k" k8 V3 P
石膏(三钱) 葛根(三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
5 z' L$ R- Y- m" }& G3 f9 e
此方治阳明者十之七,治太阳者十之一,治少阳者十之二,虽合三经同治,其实乃专治阳明也。故一剂而目痛愈矣,再剂而头痛除矣,三剂而寒热解矣。此皆胃气发生之故,奏功所以甚速也。倘不治阳明而惟治少阳,则损伤胃气,而少阳之邪且引二经之邪,尽遁入阴经,反成变症而不可收拾矣。
5 }6 Y! l8 k7 f! g1 c( S
此症和阳汤亦妙。
) o' q. q% c* ]/ a( s
石膏(五钱) 葛根 白芍(各二钱) 人参(二钱) 麻黄(三分) 柴胡 甘草(各一钱)天花粉(五分)水煎服。

) H4 l; P& N1 n+ t
15,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此误汗之故,人以为坏症而不可治也。夫大汗之后,宜身热尽解矣,今热不退,而现此恶症,诚坏症之不可治也。吾欲于不可治之中,而施可救之法,亦庶几于不宜汗之中,而救其失汗乎。盖伤寒至吐泻之后,上下之邪必散,而热未解者,此邪在中焦也。理宜和解,当时用柴胡汤调治之,自然热退身凉,而无如其误汗之也。今误汗之后,而热仍未退,身仍未凉,是邪仍在中焦也。此时若用柴胡汤,则已虚而益虚,不死何待乎?必须大补其中气,使汗出亡阳仍归于腠理之内,少加柴胡以和解,则转败为功,实有妙用也。方用救汗回生汤∶
6 ^9 @& A! u0 Y+ _7 i6 s3 P) O# k
人参(三两) 当归(二两) 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麦冬(五钱)水煎服。一剂而汗收,再剂而喘定,可以卧矣,三剂而厥亦不作。然后减去柴胡,将此方减十分之六,渐渐调理,自无死法。

- n. A! P! J* g6 U  u0 J
此救坏病之一法也。人见人参之多用,未必不惊用药之大峻,殊不知阳已尽亡,非多用人参,何以回阳于无何有之乡,尚恐人参回阳而不能回阴,故又佐之当归之多,助人参以奏功。至于白芍、麦冬之多用,又虑参、归过于勇猛,使之调和于肺、肝之中,使二经不相战克,而阳回于阴之中,阴摄于阳之内,听柴胡之解纷,实有水乳之合也,何必以多用参、归为虑哉。

3 F! l; P  H2 u( W; z! L
此症用救败散亦效如响。
( z8 W- K# E$ B- E* v( |- N% Y$ w
当归 麦冬 人参(各五钱) 白芍(五钱) 柴胡 甘草(各五分) 北五味(十粒)神曲(三分)水煎服。

5 ?9 R6 Z& b6 l( ]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7 c) e% E) W. {/ C1 |
11,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

8 M9 l; a4 @2 h4 i4 G# R
12,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 ,汗出恶风。

9 S; d; P& l. X) h9 M
13,冬月伤寒,头痛几几,下利。

- T: U4 w. ]) M( o  H
14,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

3 k* Y- z% d5 d- M; C9 y' H
15,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
3 o* s, R. l3 ~) ~4 t5 z" x!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7 21:24:58 | 阅读全部
第五讲- T, K7 t- A6 E2 _
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0月7日,我们今天继续学习陈士铎先生的《辨证录》。首先对上一周的内容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复习。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了五个病案。9 d! p+ u& u2 E# d! S
11,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这是一个热入血室兼宿食病症,这个病症脉象是弦脉,右关脉浮滑。发热六七日,昼则了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是热入血室证,按其腹则大痛欲死是宿食证,方用两消丹。柴胡(二钱) 丹皮(五钱) 鳖甲(三钱) 山楂肉(一钱) 枳壳(五分) 炒栀子(二钱) 甘草(一钱)白芍(五钱) 当归(三钱) 桃仁(十粒)水煎服。
: w/ @' a' f; N3 A! e  12,冬月伤寒,项背强几几 ,汗出恶风。这是一个阳明证,兼有轻微的太阳证的病症。这个病症的主证是汗出,应该有发热的症状,恶风、项背强几几都是暂时性的症状,脉象应该是洪大的,方用竹叶石膏汤。石膏(三钱) 知母(八分) 半夏(一钱) 麦冬(三钱) 竹叶(五十片) 甘草(一钱)水煎服。
& r: K: B2 M3 i/ a2 u' w2 b  13,冬月伤寒,头痛几几,下利。这是一个太阳阳明合病证,在治法上陈士铎先生主张专治阳明,方用解合汤。葛根(二钱) 茯苓(五钱) 桂枝(三分) 水煎服。
; E, L9 G* ~9 Z0 f* o  14,冬月伤寒,六七日后头疼目痛,寒热不已。这是一个太阳、少阳、阳明的三阳合病证,外感表证六七日之时正是六经传遍欲再传太阳,或太阳再传阳明之时,也是疾病发生转变的时刻,本证的病人体质应该是比较壮实的,病症也是一个实证,头痛目痛,寒热不已的症状比较严重,陈士铎先生主张调和胃气,方用破合汤。石膏(三钱) 葛根(三钱) 茯苓(三钱) 柴胡(一钱) 白芍(三钱) 陈皮(一钱)甘草(一钱) 水煎服。: Y. ]7 g2 d3 H) V
  15,冬月伤寒五、六日,吐泻后又加大汗,气喘不得卧,发厥者。这是一个坏证,是一个阴阳离决证,非常危险。这个病症的主证是大汗淋漓,气喘不得卧,手脚发凉或者冰冷,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休克晚期,陈士铎先生主张大补中气以救其万一,方用救汗回生汤。人参(三两) 当归(二两) 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麦冬(五钱) 水煎服。
, I; v! @) z- n$ U2 M- a. E1 L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的五个病症。今天我们继续接着上一周的内容往下学习。
/ Y. Y! ?% F' B3 [) o16,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皆为坏症,不可救矣。然亦有可救之法,正以其误下耳。夫误下必损脾胃之气,救脾胃未必非生之之道也。惟是邪犹未解,补脾胃之气,未必不增风寒之势,必须救脾胃,而又不助其邪始可耳。方用援下回生丹。
$ g5 T3 j' o/ S8 V8 E, Z2 c7 g) ~这个病症的主证是腹泻,严重的有下坠感,发热,热势很高,手脚发凉或者冰冷,气息奄奄,很微弱。我们推测病人的脉象应该是脉微细无力。$ H0 o9 K9 G, f
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柴胡(五分) 甘草(一钱) 赤石脂末(一钱)水煎调服。一剂而泻止厥定,二剂而身热解,口思饮食矣。此时切戒不可遽与饮食,止可煎米汤少少与饮,渐渐加入米粒,调理而自安。设或骤用饮食,必变为结胸之症,断难救死也。% s9 [6 O; N, m: [' Q* p) G0 d* i
夫同是坏症,前条何以多用人参,而此条少用人参耶?盖大汗亡阳,其势甚急;大下亡阴,其势少缓。亡阳者阳易散也,亡阴者阴难尽也。亡阳者遍身之阳皆泄,非多用人参,不能挽回于顷刻;亡阴者脾胃之阴尽,而后及于肾,故少用人参而即可救于须臾。此方之妙,参、术以固其脾、胃、肾之气;茯苓以分消其水湿之邪;柴胡、甘草以调和于邪正之内;加入赤石脂以收涩其散亡之阴,所以奏功实神,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2 ?- _, m5 g/ }此症用定乱汤亦神。
' x  B+ `# X0 I# Q, D% _人参 山药(各一两) 茯苓 薏仁(各五钱) 甘草 黄连(各五分) 陈皮 神曲(各三分)砂仁(一粒) 水煎服。
5 o; j( {" h4 |0 i1 o! e17,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且知生人出入,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盖不宜吐而误吐,以成至危之症,则当深思安吐之方,舍转气之法又将何求乎(旋转中气之法)。方用转气救吐汤治之。
( P- {9 N( F/ q/ r* n4 W这个病症的主证是呕吐,而且呕吐的很严重,同时有上腹部的胀闷感,**感觉满闷,时不时的有手脚发凉,精神萎靡或者昏睡,谵语,从症状看相当于由于大量呕吐导致的重度脱水,伴有休克,这也是一个坏证,在不能进行静脉点滴的时代,这个病症很危险,但是不是不可救的,并且这样的病人很虚弱,陈士铎先生的用药很精妙,我们一起看看。4 h/ x/ Q( r* E4 x
人参(一两) 旋复花(一钱) 赭石末(一钱) 茯神(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气逆转矣。另用招魂汤∶7 A8 L4 ~0 R* e, [9 J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山药(三钱) 芡实(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三分) 麦冬(三钱)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凉神魂宁贴,前症尽愈。% T$ v& N2 ]( O1 |& O+ [: I( U
夫汗下之后,而身热未解者,此邪在半表半里也,理宜和解乃不用和解,而妄用吐药,邪随气涌,气升不降者,因汗下之后,元气大虚,又加大吐,则五脏反复,自然气逆而不能顺矣。气既逆矣,呕吐何能遽止,胸中无物,而作虚满、虚痞之苦,以致神不守舍,随吐而越出于躯壳之外,故阴阳人鬼尽能见之也。似乎先宜追魂夺魄之为急,而必先转气者,何也?盖气不转,则神欲回而不能回,魄欲返而不能返,所以先转其气,气顺而神自归矣。况转气之中,仍佐以定神之品,安得不奏功如向哉。至于转气之后,反用招魂汤者,岂魂尚未回,魄尚未返,而用此以招之乎?盖气虚之极,用转气之汤以顺之,苟不用和平之剂调之,则气转者未必不重变为逆也。
3 M& p0 M; _2 \1 o8 h招魂汤一派健脾理胃之药,土气既生,安魂定魄,而神自长处于心宫,而不再越矣。然则招魂之汤,即养神之汤也,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
. `. e$ O9 B: i, b( H更有救逆散亦能成功。
6 a( T' _, _1 y' ?5 w( K人参(二两) 茯苓 白芍(各一两) 附子(一钱) 麦冬(五钱) 牛膝(二钱)破故纸(一钱) 水煎服。1 l% `* a  O/ k' z1 w3 E1 x7 O
18,冬月伤寒,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乃误汗误下之故耳。一误再误,较前三条为更重,本不可救,而内有生机者,以胃未经误吐,则胃气宜未伤也。扶其胃气以回阳,助其胃气以生阴,未必非可救之又一法也。方用渐生汤。5 I; X; {' o& g, I7 s  z
这个证型的主证是身体感觉沉重,闭着眼睛不愿意睁眼,或者视力模糊,下利不止,这也是由于误用了汗下之法而导致的坏证,也就是由于脱水导致的休克或者休克前期,也是一个危险的病症。不管什么病,只要是病人饮食、精神、大小便没有明显的变化,也就是一般情况良好,都是病情比较轻的表现,反之就是病情比较重。这个病症就是一个重症,我们看陈士铎先生如何妙手回春。
7 |2 C0 K* b# _. d* h& P3 p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一两) 山药(一两) 芡实(一两) 黄芪(五钱) 白芍(五钱)甘草(一钱) 砂仁(三粒)水煎服。一剂而目能见人,再剂而自利止,三剂而身凉体轻矣。
9 z: X5 D- c* f+ h* _$ ]; f$ P此方妙在缓调胃气,胃气生而五脏六腑俱有生气矣。夫阴阳之衰,易于相生,阴阳之绝,固难以相救。第阴阳之道,有一线未绝者,犹可再延。此症虽坏而犹有生气,是阴阳在欲绝未绝之候,故用参、苓、芪、术之品,得以回春也。倘阴阳已绝,又安能续之乎。此又救坏症之一法也。0 l  U" Y1 n: S2 ~2 [
此症用救脾饮亦效。- Z3 T- r4 ]0 w0 |+ {% N- B
人参 茯苓 巴戟天(各五钱) 山药 芡实(各一两) 北五味 陈皮(各五分) 神曲(五分)水煎服。
: h/ o1 m/ }, E: z+ D9 ]3 E19,冬月伤寒,误吐、误汗、误下,而身热未退,死症俱现,人以为必死矣,即法亦在不救。吾不忍其无罪而入阴也,再传一起死回生之法,以备无可如何之地,而为追魂夺魄之方,方名追魂丹∶
7 S5 D; Y3 N; j8 B- R人参(一两) 茯神(五钱) 山药(一两) 附子(一分) 甘草(一钱) 生枣仁(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大便止者,便有生机,或汗止,或吐止,三者得一,亦有生意。盖阴阳未绝,得一相接,则阴阳自能相生。盖误吐、误汗、误下之症,其阳与阴气原未尝自绝,而亡其阴阳耳,其阴阳之根实有在也,故一得相引,而生意勃发。服之而大便止,是肾阴之未绝也;服之而上吐止,是胃阳之未绝也;服之而身汗止,是五脏六腑之阳与阴俱未绝也,何不可生之有!倘三者杳无一应,是阴阳已绝,实无第二方可救矣。或问追魂丹方中,纯是回阳、回阴之药,而绝不去顾邪者,岂无邪之可散乎?使身内无邪,宜身热之尽退矣,何以又热如故也?嗟乎,经汗、吐、下之后,又有何邪?其身热之未退者,因阴阳之虚,为虚热耳,使早用补剂,何至有变症之生耶!故止须大补其阴阳,阴阳回而已无余事,不必又去顾邪,若又顾邪,则追魂丹反无功矣。" |6 |0 F( g7 _! j, W( f( E$ B
此症用夺魂汤亦神。+ u( L: m  @  \6 c6 S4 W( O
人参 生枣仁 白芍(各一两) 茯神(五钱) 附子(一分) 水煎服。' _; g. g5 B9 _( X4 y) G4 {) B3 d
20,冬月伤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人以为少阴之症也。治法不可纯治少阴,然而本是少阴之症,舍治少阴必生他变。使治脓血而用桃花汤,则心烦者不宜;使治喉中作痛而用桔梗汤,则腹痛者不宜。而我以为二方不可全用,而未尝不可选用也。余酌定一方,名为草花汤。用∶
7 j) z7 X. ?" b6 g! r9 ^6 h9 d甘草(二钱) 赤石脂(二钱) 糯米(一撮)水煎服。一剂而腹痛除,二剂而喉痛止,三剂而利亦愈,烦亦安。
0 W2 [7 V+ X% G  Z盖少阴之症,乃脾气之拂乱也。故走于下而便脓血,奔于上而伤咽喉。今用甘草以和缓之,则少阴之火不上炎,而后以赤石脂固其滑脱。况有糯米之甘以益中气之虚,则中气不下坠,而滑脱无源而自止。何必用寒凉之品,以泻火而化脓血哉。脓血消于乌有,而中焦之间尚有何邪作祟,使心中之烦闷乎,故一用而各症俱痊耳。谁谓桃花、甘草之汤不可选用哉?此症用脂草饮亦效。
" G7 `$ N, @' W( N4 m) U5 o# H0 S甘草 赤石脂(各一钱) 人参(二钱) 水煎服。9 ?, N* j% ?% E; S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
; W$ p  ]0 N" o6 U+ z) V9 J* }16,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
1 `1 l, q5 s5 k0 G0 ~* n0 Q17,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且知生人出入。. f  [7 D! B# v# b" P( K
18,冬月伤寒,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
: J; ]7 e* y8 h' ?6 c0 q3 I1 e! D19,冬月伤寒,误吐、误汗、误下,而身热未退,死症俱现。& O4 n- S1 C1 U- ^% V, F- W3 d
20,冬月伤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6 K. |* B# B% {$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14 21:28:3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2019年10月14日)我们继续学习《辨证录》,这本书非常适合临床工作的中医师学习。我们上周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0 I+ j2 O" M/ v0 z4 |
16,冬月伤寒,汗吐后又加大下,而身热犹然如火,发厥,气息奄奄欲死。这是一个外感病经过汗法,吐法,下法的误治之后出现的病症,由于汗吐下的误治导致病人大量的丢失体液,出现了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我们中医说是阴虚,患者出现了发热,也就是脱水热,皮肤干燥,陈士铎先生形容这种发热是犹然如火,非常的形象,患者还有一阵一阵的手脚发凉,并且呼吸微弱,我们从病症来看脉象应该是细弱无力的,陈老师用的是援下回生丹:人参(三钱)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柴胡(五分) 甘草(一钱) 赤石脂末(一钱),水煎调服。
, q* e  J8 a! `8 S, y17,冬月伤寒,汗下后又加大吐,气逆呕吐饱闷,胸中痞满,时时发厥,昏晕欲死,谵语如见神鬼,且知生人出入。这是一个外感疾病经过发汗、攻下之后,又用了吐法,病人经过一系列误治,尤其是应用了吐法之后导致胃气上逆,出现了剧烈的呕吐,腹部尤其是上腹部的饱闷感,胸中感觉满闷,还一阵一阵的手脚发凉,精神萎靡,谵语,这是由于误治导致了胃气上逆出现的一系列病症,这个病症与西医学的脱水、酸中毒、休克类似,病情十分的凶险,需要进行积极治疗,陈士铎先生用转气救生汤:人参(一两) 旋复花(一钱) 赭石末(一钱) 茯神(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气逆转矣。另用招魂汤∶0 M$ ?3 V! Q1 V" Q/ ], v% I$ J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山药(三钱) 芡实(三钱) 陈皮(三分) 神曲(三分) 麦冬(三钱)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凉神魂宁贴,前症尽愈。
' p7 r; Z5 s' b/ w  r- J18,冬月伤寒,身重,目不见人,自利不止,此亦坏症之不可救者,乃误汗误下之故耳。这个病症也是由于误治导致的坏证,腹泻很严重,目不见人实际上是精神萎靡的表现之一,身体感觉很沉重,不愿意动,由于误用了汗法、下法,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脱水,并且还在腹泻,即便是现代能够进行静脉点滴补液治疗的条件下这也是一个极其危重的病症,但是用中医的方法也是可以很快治愈的,陈士铎先生用渐生汤: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茯苓(一两) 山药(一两) 芡实(一两) 黄芪(五钱) 白芍(五钱)甘草(一钱) 砂仁(三粒)水煎服。一剂而目能见人,再剂而自利止,三剂而身凉体轻矣。# @  M2 y, H5 C- I
19,冬月伤寒,误吐、误汗、误下,而身热未退,死症俱现。这个病症也是外感病误用了吐法、下法、过量的汗法的误治方法导致的一个坏证。古人云:吐下之后,定无完气,这个时候人体正气非常虚弱,脉象应该是沉而微细欲绝的脉象。从西医学的角度分析,吐下汗之后导致了人体大量的体液丢失,病人出现了脱水热,并且死症俱现,什么死症呢?陈士铎先生没有说,我们从病人误治的情况看,病人应该有精神萎靡或昏迷,手脚发凉,呼吸微弱等等症状,已经是死亡边缘的疾病了,就是现代能够进行补液治疗,也是十分凶险的,陈士铎先生用纯中医的纯汤药治疗,用的是追魂丹:人参(一两) 茯神(五钱) 山药(一两) 附子(一分) 甘草(一钱) 生枣仁(一两) 水煎服。一剂而大便止者,便有生机,或汗止,或吐止,三者得一,亦有生意。盖阴阳未绝,得一相接,则阴阳自能相生。2 ?" {: ^) k& c6 f* n
20,冬月伤寒八、九日,腹痛,下利便脓血,喉中作痛,心内时烦。这个是一个少阴证,是由于脾气逆乱导致的少阴证,由于中气下陷,少阴肾水不能“藏精而起极”而出现了腹痛、下利、便脓血的症候。由于胃气不降而导致少阴心火上炎,手少阴心经支脉夹咽喉上行,心火熏灼咽喉而出现喉中作痛、心烦的症候。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少阴病必须要补益中气,兼以固脱、解毒,从这个治法上看很麻烦,病机复杂,陈士铎先生用的是草花汤:甘草(二钱) 赤石脂(二钱) 糯米(一撮)水煎服。5 T7 {2 _0 q3 M: x( r7 R4 d9 W
以上呢是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的内容,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温习。下面我们接着上一周的内容一起学习。! X$ ^/ U; {$ c9 a/ S
21,冬月伤寒,一、二日即自汗出,咽痛,吐利交作,人以为太阴之病也,而不知乃少阴肾寒之病,而非太阴脾虚之症也。盖伤寒初起宜无汗,而反汗出者,无阳以固其外,故邪不出而汗先出耳。此证实似太阴,以太阴亦有汗自出之条。但太阴之出汗,因无阳而自泄,少阴之出汗,因阳虚而自越也。夫少阴之邪,既不出于肾经,不能从皮毛分散,势必随任、督而上奔于咽喉,而咽喉之窍甚小,少阴邪火直如奔马,因窍小而不能尽泄,于是下行于大肠,而下焦虚寒,复不能传送以达于**,又逆而上冲于胃脘,而作吐矣。! w: b8 I5 e, E4 w& l6 `9 |
这个病症的主证是病人外感病一二日出现了自汗出,咽痛,呕吐,腹泻。这个病症的脉象应该是微细无力的脉,舌质是淡的,一派阳虚寒凝之象,虽然咽喉疼痛,看咽喉壁是没有充血的,不红,不肿,平时怕冷,手脚凉。
( {+ j1 q% P# ]( ?( c6 `6 z- W方用温肾汤∶5 |% p" k5 @% m. m: V8 Z9 r7 j& }
人参(三钱) 熟地(一两) 白术(一两)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吐泻亦愈而咽痛亦除。! A( W; n& F; h, v( R# y1 y* G! q
此症乃下部虚寒。用参、术以回阳,用肉桂以助命门之火,则龙雷之火喜于温暖,自然归经安于肾脏矣。然肉桂未免辛热,恐有助热之虞,得熟地以相制,则水火有既济之欢也。' S# k! B9 p% b2 N# e
此症可用桂术汤∶0 `: O2 ?8 F8 Z8 m# H4 q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水煎服。
# Z* v; T$ x9 N3 X/ p2 R22,冬月伤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人以为直中阴寒之症,而不知非也。夫直中之病,乃冬月一时得之,身不热,而腹痛、呕吐、发厥者为真。1 N% v3 h! X9 a; m# l, ~) Q# |" _
今身热,至五、六日之后而见前症,乃传经少阴之症,而非直中少阴之症也。虽传经之阴症,可通之以治直中之病,而辨症终不可不清也。此症自然宜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之。
* r+ F. m  Q8 I1 G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 Z  ~" o7 U. Q$ _6 M3 r- |; h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1 Q, v9 J5 z1 p$ W/ b1 Q8 K9 n. y夫本是阴寒之症,何以加入人尿、胆汁以多事?不知白通汤乃纯是大热之味,投其所宜,恐致相格而不得入,正藉人尿、胆汁为向导之物,乃因其阴盛格阳,用从治之法为得也。盖违其性则相背,而顺其性则相安。然此等之症,往往脉伏而不现,服白通汤而脉暴出者,反非佳兆,必缓缓而出者,转有生机,亦取其相畏而相制。原有调剂之宜,不取其相争而相逐,竟致败亡之失也。
# S% V/ Z1 K2 o1 u# a此症可用桂术加葱汤∶
7 n$ h7 I" E$ f$ a0 N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加葱(一条) 水煎服。
/ g# T+ E- A. N0 N4 _5 j- ^: Z23,冬月伤寒,四、五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人以为少阴之症也,宜用真武汤救之是矣。
# d0 ?+ {0 ^0 r3 s+ S) ~真武汤: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I( }  c# b6 ~/ j1 i- ?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8 d- L8 A& Z' K9 b* g9 [# z然而不知其病也,我今畅言之。四、五日腹中作痛,此阴寒入腹而犯肾也。然而小便自利,则膀胱尚有肾气相通,可以消寒邪而从小便中出;倘小便不利,则膀胱内寒无肾火之气矣。火微何以能运动于四肢乎?此手足之所以沉重而作痛也,火既不能下通于膀胱,引寒邪以下走,势必上逆而为咳为呕矣。真武汤补土之药也,土健而水不能泛滥作祟。仲景制此方,于火中补土,土热而水亦温,消阴摄阳,其神功有不可思议者矣。+ S% y3 e- g( |3 j8 @  w( [4 l9 l
此症用四君加姜附汤亦神。* }$ V) ]7 R3 v- Q" r
白术(一两) 茯苓(五钱) 附子(一钱) 人参(五钱) 甘草(一钱) 干姜(一钱) 水煎服。
" M) P0 G+ P: ~( C: @# ^8 N24,冬月伤寒,四、五日后,手足逆冷,恶寒身蜷,脉又不至,复加躁扰不宁,人以为少阴阳绝之症也,而不知不止阳绝也,阴亦将绝矣。盖恶寒身蜷,更加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而不加躁扰,则阴犹未绝,尚可回阳以摄之也。今既躁扰不宁,是基址已坏,何以回阳乎。虽然,凡人有一息尚存,当图救援之术,以人之阴阳未易遽绝也,有一丝之阳气未 ,则阳可救;有一丝之阴气未 ,则阴可援也。阴阳有根,原非后天有形之物,实先天无形之气也。补先天之气,而后天之气不期其续而自续矣。方用参附汤救之。用∶; B2 p2 A# z4 r1 a
人参(二两) 附子(二钱) 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
! v4 u+ N, Y% l7 ], q3 c虽此方不能尽人而救之,然而既有此症,宁使用此方而无济于生,不可置此方而竟听其死也。况人参能回阳于无何有之乡;而附子又能夺神于将离未离之际,使魂魄重归,阴阳再长,原有奇功,乌可先存必死之心,豫蓄无生之气哉。
, N9 G7 M' G0 v" O+ c, Q此症用参术附枣汤亦神。
' ]* N( w7 Q" K& ~( ?- ~/ L人参(一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钱) 炒枣仁(五钱) 水煎服。
* r4 j3 H. m$ U25,冬月伤寒六、七日,经传少阴而息高,人以为太阳之症未除而作喘,而不知非也。夫太阳之作喘,与少阴之息高,状似相同而实殊。太阳之喘,气息粗盛,乃邪盛也;少阴之息高,气息缓漫而细小,乃真气虚而不足以息,息若高而非高也。故太阳之喘宜散邪;而少阴之息高宜补正。因少阴肾宫大虚,肾气不能下藏于气海之中,乃上奔而欲散,实至危之病也。宜用朝宗汤救之。" b/ K: g7 k2 V
人参(三两) 麦冬(三两) 熟地(三两) 山茱萸(一两) 山药(一两) 破故纸(一钱)胡桃(一枚)水煎服。一剂而息平,再剂而息定。+ h0 ]! U& w) C0 S' d
此方纯用补气填精之药,不去治息,而气自归源者,气得补而有所归也。譬如败子将田园消化无存,不能安其室而逃出于外,岂不欲归家哉,实计无复之耳。倘一旦有资身之策,可以温饱,自然归故里而返旧居,岂肯飘泊于外,而为落魄之人哉。或曰∶下寒则火必上越,此等息高,独非肾气之虚寒乎,何以不用肉桂引火归源耶?嗟乎!肾气奔腾,实因肾火上冲所致,然而不用桂、附者,实亦有说肾火必得肾水以相养,不先补肾水,而遽助肾火,则火无水济,而龙雷必反上升,转不能收息于无声矣。吾所以先补水而不急补火也。况故纸亦是补火之味,更能引气而入于气海,何必用桂、附之跳梁哉。
# U& n6 e# f9 l$ S" J此症延息汤亦妙。2 C, |) q2 g' T6 A, X# T7 J
人参 熟地(各一两) 山茱萸(五钱) 牛膝 破故纸(各三钱) 胡桃(一个) 陈皮(三分)炮姜(一钱) 百合(一两) 水煎服。
2 F' X6 a! q5 s4 l+ s2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1 21:28:16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我们今天(2019年10月21日星期一)继续学习《辨证录》,上一周我们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9 j/ M5 T+ p( B9 I) o2 [. Y
21,冬月伤寒,一、二日即自汗出,咽痛,吐利交作,人以为太阴之病也,而不知乃少阴肾寒之病,而非太阴脾虚之症也。这个病症的主证是病人外感病一二日出现了自汗出,咽痛,呕吐,腹泻。这个病症是虚寒体质感受寒邪或者虚寒体质而患上外感病,也就是阳虚外感,脉象应该是微细无力的脉,舌质是淡的,一派阳虚寒凝之象,虽然咽喉疼痛,看咽喉壁是没有充血的,不红,不肿,平时怕冷,手脚凉。方用温肾汤∶人参(三钱) 熟地(一两) 白术(一两) 肉桂(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汗止,吐泻亦愈而咽痛亦除。9 s$ K+ y$ }+ }9 P9 b$ A2 \
22,冬月伤寒五、六日,腹痛,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而烦。此乃经传少阴证,在治法与方药上与直中少阴证没有区别,而辩证的时候需要区别清楚。直中少阴证与经传少阴证的区别在于发病的时间上,直中少阴证为感受寒邪后即刻发病而出现身不热、腹痛、呕吐、发厥;经传少阴证就是我们说的第22证,感受寒邪之后五六天才出现身不热、腹痛、下利、呕吐、厥逆无脉、烦躁。治疗上没有烦躁的用四逆汤或四逆加人参汤或通脉四逆汤治疗,有烦躁的用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疗。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5 M) P; J; d& @2 ~) O9 q4 y
23,冬月伤寒,四、五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人以为少阴之症也,宜用真武汤救之是矣。真武汤: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a+ n8 A+ U$ j( f24,冬月伤寒,四、五日后,手足逆冷,恶寒身蜷,脉又不至,复加躁扰不宁,人以为少阴阳绝之症也,而不知不止阳绝也,阴亦将绝矣。盖恶寒身蜷,更加脉不至,阳已去矣,阳去而不加躁扰,则阴犹未绝,尚可回阳以摄之也。今既躁扰不宁,是基址已坏,何以回阳乎。方用参附汤救之。用∶人参(二两) 附子(二钱) 水煎服。往往有得生者。" J% {, f6 X  O& [7 L
25,冬月伤寒六、七日,经传少阴而息高。夫太阳之作喘,与少阴之息高,状似相同而实殊。太阳之喘,气息粗盛,乃邪盛也;少阴之息高,气息缓漫而细小,乃真气虚而不足以息,息若高而非高也。故太阳之喘宜散邪;而少阴之息高宜补正。宜用朝宗汤救之。人参(三两) 麦冬(三两) 熟地(三两) 山茱萸(一两) 山药(一两) 破故纸(一钱)胡桃(一枚)水煎服。一剂而息平,再剂而息定。
( w9 \* g, M5 l" b% |今天我们继续接着往下学习。
9 m% p0 g) }. }3 t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人以为宜用建中汤治之,以城郭不完。1 [8 _8 [5 X, [" E$ Z; X
兵甲不坚,米粟不多,宜守而不宜战耳。然建中汤止能自守而不能出战,且贼盛围城,而城中又有奸细,安能尽祛而出之。此症是太阳伤营之病,舍麻黄汤终非治法,用麻黄之汤,加人参一两治之,则麻黄足以散邪,而人参足以助正,庶补攻兼施,正既不伤,而邪又尽出也。或谓既是麻黄之症,不得已而加用人参,可少减其分两乎?谁识元气大虚,非用参之多则不能胜任,故必须用至一两,而后元气无太弱之虞,且能生阳于无何有之乡,可以御敌而无恐矣。倘不加人参于麻黄汤中,则邪留于胸中,而元气又未能复,胡能背城一战乎。此方若以麻黄为君,而人参为佐,必致偾事。今用参至一两,而麻黄止用一钱,是以人参为君,而麻黄转作佐使,正正奇奇,兼而用之,此用兵之妙,而可通之于医道也。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5 M2 h6 N) n' e3 a( w  n
《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我们可以看出这个病症是太阳证无疑,但尺脉迟缓,迟脉是寒凝的脉象,缓脉是气虚之象,所以需要加用人参。变化之后的麻黄加参汤的组成是: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七个,炙甘草一分,人参一两,水煎服。
0 l' `* k8 M2 }/ y此症亦可用参苓麻草汤∶+ Z& Y& {5 _9 s& h! N
麻黄(一钱) 人参(三钱) 茯苓(一两) 甘草(一钱) 水煎服。
1 H. e+ W. U& w" H9 z; U: Z9 V, N( D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人以为太阳之坏症也,然而不止太阳之坏也。伤寒经汗、吐、下之后,症现虚烦者,虚之至也。况脉又现微,非虚而何?夫痿症责在阳明,岂未成痿症之前,反置阳明于不治乎。治阳明之火,宜用人参石膏汤矣。然既经汗、下之后,石膏峻利,恐胃土之难受,火未必退,而上先受伤,非治之得也。5 \+ F# o: m3 X6 c
方用青蒿防痿汤∶- I) j% L! c  I3 w- Q
人参(一两) 青蒿(五钱)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干葛(一钱) 连服二剂,胃气无伤,而胃火自散,诸症渐愈,而痿症亦可免也。# d. Q! T1 U1 X6 |! A
盖此症不独胃火沸腾,而肾、肝之火亦翕然而共起。青蒿能去胃火,而更能散肾、肝之火也,一用而三得之。然非用人参之多,则青蒿之力微,不能分治于脏腑。
+ Z% }2 t& E8 n( v尤妙在佐之半夏、陈皮,否则痰未能全消,而气不能遽下,痞硬、胁痛之症乌能尽除哉。然而青蒿泻胃火,尚恐势单力薄,复佐之干葛,以共泻阳明之火,则青蒿更能奏功。况干葛散邪而不十分散气,得人参以辅相,青蒿尤有同心之庆也。
9 |$ T% V; C% z* S4 w, \, j此症可用调胃二参汤∶
% L' O0 P7 m& M- U( Q' V2 m人参 玄参(各五钱) 石膏(三钱) 天花粉(二钱) 干葛(一钱) 水煎服。
1 u0 Z9 k* M: ?$ s5 x* G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是里虚也。仲景张公谓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岂承气汤固不可用乎?夫既以承气汤下之矣,乃不大便,是邪盛而烁干津液,故脉涩而弱也,非里虚表邪盛之明验乎。倘攻邪则邪未必去,而正且益虚,故为难治。当此之时,不妨对病家人说∶此症实为坏症也,予用药以相救,或可望其回生,而不能信其必生也。用人参大黄汤救之。+ e* D0 k' g. k8 r
人参(一两) 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得大便,而气不脱即生,否则死矣。苟大便而气不脱,再用∶
- D- C! W% f; C* }人参(三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三分) 芍药(一钱) 煎汤与之。二剂而可庆生全也。
3 l) A0 u) c6 t8 A9 \! N$ x此症亦可用表里兼顾汤∶) P' d  z  Z& m9 ~4 m
大黄(二钱) 人参(五钱) 柴胡(三分) 甘草(一钱) 丹皮(二钱) 水煎服。
2 v) T5 v0 e/ P5 ]6 ]0 @- F1 S+ h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病当愈(往来寒热,寒少热多,病当愈)。既厥之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恶寒之后,发热不止,必热传阳明,而有大便脓血之虞)。厥多热少,寒多热少,病皆进也。夫厥少热多,邪渐轻而热渐退也。伤寒厥深热亦深,何以厥少而热反深乎?此盖邪不能与正相争,正气反凌邪而作祟也。- R6 ~! _  S) {" @* V
譬如贼与主人相斗,贼不敌主,将欲逃遁,而主人欺贼之懦,愈加精神,正气既旺,贼势自衰,故病当愈也。至于既厥之后而热仍不除,譬如贼首被获,而余党尚未擒拿,必欲尽杀为快,则贼无去路,自然舍命相斗,安肯自死受缚,势必带伤而战,贼虽受伤,而主亦有焦头烂额之损矣。故热势虽消,转不能尽散,虽不敢突入于经络,而必至走窜于肠门,因成便脓血之症矣。治法不必用大寒之药,以助其祛除,止用和解之剂,贼自尽,化为良民,何至有余邪成群作祟哉。方用散群汤∶
4 [( R1 }, }  p5 V甘草(二钱) 黄芩(三钱) 当归(五钱) 白芍(一两) 枳壳(一钱) 水煎服。' v) F* G0 S' e/ ~! N- G  m
一剂而无脓血之便者,断无脓血之灾;倘已便脓血者,必然自止。3 |+ \% y" F/ k) i+ i) D
妙在用归、芍以活血,加甘草、黄芩以凉血而和血也。所以邪热尽除,非单藉枳壳之攻散耳。
3 s# e5 K; H. v3 N$ l至于厥多热少,寒多热少,无非正气之虚。正虚则邪盛,邪盛自易凌正,而正不能敌邪,自不敢与贼相战,安得而不病进乎。治法宜大补正气,而少加祛邪之药,自然热变多而厥变少,而寒亦少也。方用祛厥汤∶
" m* l, s2 O- y1 R人参(五钱) 白术(一两) 甘草(二钱) 当归(五钱) 柴胡(一钱) 附子(一分) 水煎服。一剂而转热矣,二剂而厥定寒除矣。
! i/ A& h, i! v1 s; L  F' D) Z夫热深而厥亦深,似乎消其热即消其厥也,何以反助其热乎?不知此二症非热盛而厥,乃热衰而厥也。热衰者正气之衰,非邪气之衰也。吾用人参、归、术以助其正气,非助其邪热也。正旺则敢与邪战而作热,一战而胜,故寒与厥尽除也。方中加入附子者尤有妙义,参、术之类未免过于慈祥,倘不用附子将军之药,则仁而不勇,难成迅扫之功,加入一分,以助柴胡之力,则无经不达,寒邪闻风而尽散,所谓以大勇而济其至仁也。- A* e4 N  K' i- C# j$ }7 u% P% [  R
此症可用胜邪汤∶2 j  F1 a/ {* G/ @* s* J; s$ I
甘草 柴胡(各一钱) 当归 白芍(各五钱) 枳壳(五分) 白术(三钱) 附子(一分)人参(二钱) 水煎服。
$ r6 s6 O) u5 m- L# b8 S/ z/ \9 }; y1 r30,冬月伤寒,四、五日后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人以为厥阴之寒症也。急灸之,不温而脉亦不还,反作微喘,皆云死症,而不必治也。而吾以为可治者,正因其无脉耳。夫人死而后无脉,今未断气而无脉,乃伏于中而不现,非真无脉也。无脉者固不可救,脉伏而似于无脉,安在不可救乎?用灸法亦救其出脉也。灸之而脉不还,宜气绝矣;乃气不遽绝,而反现微喘之症,此生之之机也。盖脉果真绝,又何能因灸而作喘,作微喘者,正其中有脉欲应其灸,而无如内寒之极,止藉星星之艾火,何能骤达。是微喘之现,非脉欲出而不能遽出之明验乎。急用参附汤救之,以助其阳气,则脉自然出矣。但参、附宜多用而不宜少用也。方用∶0 K9 A- j9 L' U! T
人参(二两) 附子(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手足温,二剂而脉渐出,三剂而下利自止而尽愈矣。
# f  f5 i5 b1 ~  c" D2 @夫附子有斩关夺门之勇,人参有回阳续阴之功,然非多用,则寒邪势盛,何能生之于无何有之乡,起之于几微欲绝之际哉。遇此等之症,必须信之深,见之到,用之勇,任之大,始克有济。倘徒施灸法而不用汤剂、或用参、附而不多加分两,皆无识而害之,兼财力不足而不能救也。4 u, W& Y7 Z: z6 ^  D5 A0 N
此症可用人参双姜汤∶! z9 D# p& Y  s& z
人参(一两) 干姜(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服。" B' r, l1 q*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0-29 20:33:1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是2019年10月28日星期一晚上8:30,现在是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时间,我是马京雪,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2 n) v1 E) ~! l2 V$ B
我们上一周一起学习了《辨证录•伤寒门》的五个病症,我们在开始今天的学习之前先对上一周的内容进行简要的复习:7 X/ N# y/ X' q4 y8 M% p) H$ S
26,冬月伤寒,头痛遍身亦疼,宜用麻黄汤以发汗矣。倘元气素薄,切其尺脉迟缓,虽是太阳正治,而不可轻用麻黄以汗之也。这个病症是先天元气禀赋薄弱之人的伤寒病。尺脉迟是阳虚寒凝,缓是气虚的表现,先天元气禀赋薄弱之人,气血易动,用药方面药量稍微大点就有损伤正气之虞,陈士铎先生用小量的麻黄汤发表散寒,同时加人参一两来扶助正气,从而达到驱邪不伤正的目的。陈士铎老师用的药物组成是:麻黄一钱,桂枝一钱,杏仁七个,炙甘草一分,人参一两。0 Z- F- W, E) P; ?+ q$ y
27,冬月伤寒,吐、下、汗后虚烦脉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必成痿症。这个病症是伤寒误用吐法、下法、汗法之后,损伤正气,由于正气虚极而出现的胃、肾、肝虚火沸腾证,正气虚极而致郁,郁而化火,流窜不定,而出现心烦、胁痛、玄冒、经脉动惕、气上冲咽喉,日后有发展成痿证的危险。陈士铎老师用青蒿防痿汤:人参(一两) 青蒿(五钱) 半夏(一钱) 陈皮(五分) 干葛(一钱) 连服二剂,胃气无伤,而胃火自散,诸症渐愈,而痿症亦可免也。
# m2 P$ }4 Q, w( u1 H28,冬月伤寒,谵语发潮热,以承气汤下之,不应,脉反微涩者,是里虚也。仲景张公谓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岂承气汤固不可用乎?夫既以承气汤下之矣,乃不大便,是邪盛而烁干津液,故脉涩而弱也。此证是一个坏证,有生命危险的病症,用人参大黄汤救之:人参(一两) 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得大便,而气不脱即生,否则死矣。苟大便而气不脱,再用∶人参(三钱) 陈皮(三分) 甘草(三分) 芍药(一钱) 煎汤与之。二剂而可庆生全也。- i9 ~, e! o0 y- y3 E# e
29,冬月伤寒,发热而厥,厥后复热,厥少热多,病当愈(往来寒热,寒少热多,病当愈)。既厥之后,热不除者,必便脓血(恶寒之后,发热不止,必热传阳明,而有大便脓血之虞)。厥多热少,寒多热少,病皆进也。夫厥少热多,邪渐轻而热渐退也。伤寒厥深热亦深,何以厥少而热反深乎?此盖邪不能与正相争,正气反凌邪而作祟也。方用散群汤∶甘草(二钱) 黄芩(三钱) 当归(五钱) 白芍(一两) 枳壳(一钱) 水煎服。
" }( O4 P' b0 c) M- g/ I30,冬月伤寒,四、五日后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人以为厥阴之寒症也。急灸之,不温而脉亦不还,反作微喘,皆云死症,而不必治也。而吾以为可治者,正因其无脉耳。这个无脉是脉伏,沉伏筋骨之内而不显的脉象,用了灸法之后病人出现了微喘的症状,陈士铎先生认为是由于艾火与脉相互呼应而欲显现于外的表现,用大剂量的参附汤治疗:人参二两,附子三钱,水煎服。$ M8 q+ v9 \( D. ^
    上一周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内容,今天我们在往下学习《辨证录•伤寒门》。
( {; t, y0 i$ l& j8 @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阳明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即沸然不静乎。治之法,若兼治阳明以泻胃热,治亦无瘥;然而太阳之邪正炽,不专治太阳则卫之邪不能散,营之邪不能解;先去退阳明之火,未必不引邪而入阳明,反助其腾烧之祸也。不若单治太阳,使太阳之邪不能深入,而阳明之火不治而自散耳。方用平阳汤∶6 w6 R2 r5 j7 @
桂枝(三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青蒿(三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热退,谵语亦止矣。. I* ~$ a. H  o, s8 C
此方少用桂枝而多用麻黄者,以寒轻而热重也。用青蒿为君者,青蒿退热而又能散邪,且又能入膀胱而走于胃,既解膀胱之邪,而又解胃中之火,不特不引邪以入阳明,而兼且散邪以出阳明也。方中又加天花粉者,以谵语必带痰气,天花粉善消膈中之痰,而复无增热之虑,入于青蒿、桂枝、麻黄之内,通上达下,消痰而即消邪也。痰邪两消,又何谵语乎。所以一剂而奏功耳。' Y& h2 M0 C( |1 ^3 e; H; \6 w
此症亦可用争先汤∶8 P7 z  k: a+ F4 u' H
桂枝(五分) 麻黄(五分) 石膏(一钱) 麦冬(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八分) 水煎服。
6 R- v& ]$ `% y+ M" M; t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人以为证传少阳也,谁知其人少阳之间原有寒邪,一遇伤寒,随因之而并见乎。世见此等之症,以小柴胡汤投之亦能奏功,然终非治法也。法当重治阳明,而兼治少阳为是。盖阳明之火邪未散,虽见少阳之症,其邪仍留阳明也。邪留阳明,身发寒热而谵语发狂之病,未必不因之而起。惟重治阳明,则胃中之火自解,使邪不走少阳,而少阳原存之寒邪孤立无党,何能复煽阳明之焰?自然阳明火息,而少阳之邪亦解也。方用破邪汤∶; H/ o% ?- \/ o+ Z6 J1 m! Z
石膏(三钱)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两) 玄参(三钱) 陈皮(一钱)水煎服。一剂而身热解,如疟之症亦痊。
  E3 }" h% t; L: p此方用石膏、玄参以治阳明之火,用麦冬以滋肺中之燥。盖肺燥即不能制肝胆之过旺也,且肺燥必取给于胃,则胃土益加干枯,其火愈炽矣。今多用麦冬,使肺金得润,不必有藉于胃土,则肺气得养,自能制肝、胆之木,而少阳之邪,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况柴胡原足以舒少阳之气,而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之类,更能调和于阳明、少阳之间,邪无党援,安得而不破哉。
6 @1 h0 p: \2 H5 W1 o此症用八公和阳汤亦神。2 G5 F4 h- ]8 U7 p# O0 C/ C# l$ {
石膏(一钱) 柴胡(二钱) 茯苓(三钱) 白术(二钱) 甘草(一钱) 炒栀子(一钱) 青皮(三分)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
4 W  K" p$ c% T3 \1 x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人以为阳传于阴矣,而孰知不然。夫阴症腹满自利,而阳症未闻无之也(阴证有腹满自利,阳证没有听说过没有腹满自利证的)。不辨其是阳非阴,而概用治太阴之法,鲜有不死亡者矣。然阴与阳何以辨之?夫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同而症实各异。此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故治阳症之法,仍须和解少阳之邪,而不可误治太阴也。方用加减柴胡汤治之。7 f2 T) r% }4 {5 ?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茯神(二钱) 甘草(一钱) 栀子(二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三钱) 枳壳(五分) 大黄(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腹满除,二剂而自利止矣,不必三剂也。
- `* W- o1 L" d# B" u此方和解之中,仍寓微攻之意;分消之内,少兼轻补之思,所以火邪易散,而正气又不伤也。若以大承气下之,未免过于推荡;若以大柴胡下之,未免重于分消,所以又定加减柴胡汤,以治少阳腹满之自利耳。
+ Z- S1 D' p% h" I此症亦可用和攻散∶5 T) a: `" y0 g- v7 d% f5 Z
柴胡 栀子 丹皮(各二钱) 白芍(五钱) 茯苓(三钱) 甘草 陈皮 大黄(各一钱) 水煎服。
- ]" J4 U7 S8 A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人以为太阴转少阴矣,谁知仍是太阴也。夫太阴脾土也,少阴肾水也,似不相同,然而脾土乃湿土也,土中带湿,则土中原有水象,故脾寒即土寒,而土寒即水寒也。所以不必邪传入肾,而早有畏寒之症矣。
% r/ R  A8 l; z& b% e+ ^; R2 p9 C. @治法不必治肾,专治脾而寒症自消。方用理中汤加减治之。: W$ Y! x* N" D) _8 f
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自解,而身热亦解矣。+ x5 s( ?. |' Q" b
夫方中用桂、附似乎仍治少阴之肾,然而以参、术为君,仍是治脾而非治肾也。
; V$ _3 A( P% t2 k/ b- D虽然脾、肾原可同治,参、术虽治脾而亦能入肾;况得桂、附则无经不达,安在独留于脾乎。然则治脾而仍是治肾,此方之所以神耳。
  O( `0 z9 e. `! F此症用加味桂附汤亦效。
6 r9 p1 P8 N& j- s& B/ O- N白术(一两) 肉桂 干姜(各一钱) 附子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0 `  b" h* C+ i! Y7 I
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人以为寒邪已入厥阴也,谁知是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之故乎。夫发厥本是厥阴之症,邪未入厥阴,何以先为发厥?盖肝血燥极,必取给于肾水,而肾水又枯,肝来顾母而肾受风邪,子见母之仇,自然有不共戴天之恨,故不必邪入厥阴,而先为发厥,母病而子亦病也。治法无庸治肝,但治肾而厥症自定,母安而子亦安也。方用子母两快汤∶
. H* ^5 {" ~, g) k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当归(二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二钱) 芡实(二钱)山药(二钱) 玄参(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亦愈也。
- B  s2 u8 t: `( b, x此方纯用补肾之味,惟当归滋肝之血也。治肾而治肝在其中,何必再用白芍以平肝气耶。且此症又不可用白芍也,以白芍虽平肝气,可以定热厥于须臾,然而白芍定厥未免过于酸收。与补水之药同用于无邪之日,易于生精;与补水之药同用于有邪之顷,亦易于遏火。不若单用补肾之味,使水足以制火,而又无火留之害,为更胜也。故子母两快汤所以不用芍药,而单用当归者,以当归之性动,不比芍药之酸收耳。且当归善助熟地、山萸以生水,生水以滋肝,即补肾以制肝也。  \4 _- P7 C* Q! u! K# u% I(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8 18:30:3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现在是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时间,今天继续学习《辨证录》。上一周我们学习了五个病症,他们是:
. Y- s  _# E/ p' R. P31,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沸然不静乎。, _, j& S" @) s5 V* n( m( J
遇到这种病症,应该治疗太阳病,太阳之邪不能深入,阳明之火可以不治而自散,方用平阳汤:桂枝三分,麻黄一钱,甘草一钱,青蒿三钱,天花粉一钱。, P* L/ \1 p. o" `$ `4 n
这个病症中还有三个学习点:○1青蒿退热,散邪,又能入膀胱而走胃,既解膀胱之邪,又能解胃中之火。○2谵语必带痰气。○3天花粉善消膈中之痰。
  M1 T( k! W9 a( T  q% I9 ?' D8 y32,冬月伤寒,身热二日即有如疟之状,人以为证传少阳也,谁知其人少阳之间原有寒邪,一遇伤寒,随因之而并见乎。惟重治阳明,则胃中之火自解,使邪不走少阳,而少阳原存之寒邪孤立无党,何能复煽阳明之焰?自然阳明火息,而少阳之邪亦解也。方用破邪汤∶
" t/ k1 Z5 Z3 Y0 G7 d' T$ c) X石膏(三钱) 柴胡(一钱) 半夏(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一钱) 麦冬(一两) 玄参(三钱) 陈皮(一钱)水煎服。
/ `, }4 N/ N$ K这个病症的学习点是:肺燥即不能制肝胆之过旺也,且肺燥必取给于胃,则胃土益加干枯,其火愈炽矣。今多用麦冬,使肺金得润,不必有藉于胃土,则肺气得养,自能制肝、胆之木,而少阳之邪,何敢附和胃火以作祟乎。
7 h& @6 d$ |% K0 Q+ I6 x' t33,冬月伤寒,身热三日,腹满自利,人以为阳传于阴矣,而孰知不然。夫阴症腹满自利,而阳症未闻无之也(阴证有腹满自利,阳证没有听说过没有腹满自利证的)。不辨其是阳非阴,而概用治太阴之法,鲜有不死亡者矣。然阴与阳何以辨之?夫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同而症实各异。此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故治阳症之法,仍须和解少阳之邪,而不可误治太阴也。方用加减柴胡汤治之。7 h4 Q3 |  `/ l+ ?9 L9 e; u) l
柴胡(一钱) 白芍(五钱) 茯神(二钱) 甘草(一钱) 栀子(二钱) 陈皮(一钱) 当归(三钱) 枳壳(五分) 大黄(五分) 水煎服。
' Z+ Y! Y! l$ O5 P这个病症的学习点是:○1太阴阴证有腹满自利,少阳阳证也有腹满自利。○2阴证和阳证腹满自利的区别点是:太阴之自利,乃寒极而痛也;少阳之自利,乃热极而痛也;痛必须手按之,按而愈痛是阳症也;若太阴阴症,按之而不痛矣。阳证的腹满自利有发热症状,这是需要注意的。
8 k( V9 q2 y& U" r8 i34,冬月伤寒,身热四日,畏寒不已,人以为太阴转少阴矣,谁知仍是太阴也。方用理中汤加减治之。白术(一两) 人参(三钱) 茯苓(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一钱) 水煎服。, N' d: K5 W, @+ E3 x# m
这个病症的学习点是:脾土乃湿土也,土中带湿,则土中原有水象,故脾寒即土寒,而土寒即水寒也,故而脾为阴土,得阳始运。
* h0 N* b+ |5 B0 B35,冬月伤寒,身热五日,人即发厥,人以为寒邪已入厥阴也,谁知是肾水干燥,不能润肝之故乎。治法无庸治肝,但治肾而厥症自定,母安而子亦安也。方用子母两快汤∶熟地(五钱) 麦冬(五钱) 当归(二钱) 山茱萸(三钱) 茯苓(二钱) 芡实(二钱)山药(二钱) 玄参(五钱) 水煎服。- X. f6 ?4 N8 u# b
这个病症的学习点是:母病子亦病。这个病症的病人素有肾阴虚,或者外感病期间有房事之事,耗伤肾精。4 R# Y5 j! U4 K' d6 V" o- A4 Q
这是我们上一周学习的内容,今天接着往下学习:
6 m/ O% L$ B$ _1 m: F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张仲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是太阳病的提纲,也是太阳病必备的症状表现。“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不管是太阳中风还是太阳伤寒,都是在“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基础的病症,属于二级提纲。我们反过头来看陈士铎在临床上观察到的这个真实病症的情况是:头项强痛,恶寒,脉浮,身热,发汗不解),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夫邪既不能返于太阳,当无太阳之症矣,治法宜不治太阳也;然而不治太阳,而邪转有变迁之祸。盖邪既不能复返于太阳,窥太阳之门而欲入者,亦势之所必至也。用太阳之药,引邪而归于太阳,而太阳曾已传过,邪走原路而邪反易散矣。方用桂枝汤,少以散之,一剂而邪尽化也。倘多用桂枝汤则焦头烂额,曷胜其祛除乎。此又用药之机权也。(张仲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垂训,既然这个病症见到了太阳病的病症,又发汗热不解,所以用桂枝汤是比较好的,但是桂枝汤的用量不能太大,根据临床情况减少桂枝汤的剂量即可。)
* p8 @+ p$ P* `- g9 `& Z3 H/ p此症用解邪汤亦佳。; X1 _/ r# g6 b# F' V" Y: @, s6 C
桂枝(三分) 茯苓(五钱) 当归(三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2 i5 M* H9 `$ U1 g4 d- k& Y5 j这个病症的学习要点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有太阳病证就按太阳病的法则进行治疗,有阳明病的病症就按阳明病的治疗法则进行治疗,总而言之,就是有是证,用是药。
) A$ Y3 x7 e7 x; H; n0 E3 \; N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夫阳明已经前邪,见邪则拒,似乎邪之难入矣。然而切肤之痛,前已备经,故一见邪再入太阳,惟恐邪之重入阳明也。所以震邻之恐先即呼号而谵语生,非从前邪实而作谵语者可比。治法不必专治阳明,以截阳明之路,惟散太阳之邪,而邪已尽散,断不复入阳明也。方用桂枝汤。一剂而谵语自止,又何必用石膏汤以重伤胃气哉。) G) J& G- R/ M0 {& X* |
这个病症是外感病发病七日,病人出现了发热和谵语,这个谵语还挺严重,谵语不休,虽然这个病人谵语不休,但没有阳明病的潮热,潮热是由面部或者胸部开始,蔓延至全身,有人发作时可见到面部明显潮红。每次发作可持续20~30分钟,发作次数不定,可一周出现几次,也可一天出现几次,甚至每个小时都出现。天气和环境温度可加重潮热的发作,这就是说的发热如潮,也没有口渴、舌红苔黄、便秘腹胀等阳明证,主要的临床症状也不是这个谵语,而是脉浮缓、头项强痛、恶风,发热不高、汗出,舌不红、苔不黄,也就是说没有热象,有热象用桂枝汤肯定是不行的,最起码原方是不行的。下面陈士铎先生又给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就偏于辛凉了,我们从下面的这个方子也可以看出陈士铎先生用桂枝汤也是很谨慎的,需要根据临床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减。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备用方。
2 |  q& A1 g, _, p- ?  Q  S此症用和营汤亦神。3 j$ q+ c2 a/ k2 h
麻黄(三分)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玄参(五钱)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竹叶(三十片)半夏(五分) 水煎服。8 d/ H/ N5 K3 O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而未出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邪在阳明,不仅有潮热,还应当有口渴、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心烦、谵语,由于潮热也有阵发性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看做是“往来寒热”的一个表现,同时这个潮热也是阳明之邪向少阳传经的一个表现。单纯的潮热不能确诊为阳明病,需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病情。)。夫阳明之府,多气多血之府也。气血既多,藏邪亦正不少。痰在胃膈,原能自发潮热,不必假借少阳之经也。况邪又将出,而窥伺少阳,乃少阳前受阳明之贻害,坚壁以拒,未免寒心,故现潮热之症,其实尚未入于少阳也。治法正不须治少阳之邪,而单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而少阳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汤∶3 M$ n1 d6 F& G
青蒿(五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五十片) 水煎服。一剂而胃热清矣,再剂而潮热退矣,不必三剂也。4 j" t1 l$ }+ G( c* u* E
此方息阳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阳之氛,一方而两治。倘徒解少阳之氛,而阳明愈炽矣;倘徒息阳明之焰,而少阳又燥矣。两阳有偏胜之虞,则二府必有独干之叹,自然轻变为重,邪传正无已时。今一方两治,仍是单治阳明,而少阳治法已包于中,所以能收全功也。: w6 b8 o' }' y2 ~2 {0 R# H
此症用发越汤亦妙。( A9 S& n- N  k  q$ d, @5 L
葛根(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 玄参(一两) 生地(三钱) 柴胡(五分) 水煎服。( ^( I+ \, \' U* `0 s
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辞阴之病乎。夫变阴与辞阴何以辨之?变阴者,阳传入于阴也;辞阴者,阳传出于阴也。入于阴则自利,岂出于阴而反自利乎。不知阴阳不相接时,多为泄利不已。但入阴之自利,其腹必痛;出阴之自利,其腹不痛也。倘至九日而泻利不已,其腹不痛者,正离阴之自利也。切戒不可用太阴止利之药,一用止利之药,而邪转入阴,必成危证矣。法宜仍治少阳,而解其表里之邪,则自利自止,而寒热之邪亦散也。; t& g+ m+ i& N
外感病,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七日复传太阳,八日再传阳明,九日再传少阳,病邪再传少阳,按照陈士铎先生的说法病邪再传少阳之时,太阴由于前边受到少阳病邪的传入,所以当病邪再次由少阳传入太阴之时则太阴坚壁清野以抗拒病邪传入,出现了阴阳气不相顺接的情况,而出现腹泻,这个腹泻不是现在病情的主要表现,而是少阳证的同时有腹泻,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这个腹泻是在口苦、咽干、目眩、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脉弦细、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的少阳证基础上出现的腹泻,从根本上说这个腹泻还是太阴证,所以这个腹泻没有腹痛。+ |2 l  A6 N7 H
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用之。
! L6 o; z/ l* ]4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利,而寒热顿解矣。
; w% f1 h- A4 o" J# z7 W% Q, ^此方专解半表半里之邪,而又能分消水湿之气,既不入阴而复善出阳,故取效独捷耳。
& J& D  H" a& q5 [9 l6 z此症用合阴汤亦效。
: j# K9 N# l! [. q% A柴胡(八分)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一钱) 枳壳(三分) 神曲(五分) 白芍(三钱) 水煎服。
. @2 h. F- s" d( n1 }- |8 F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夫邪既不欲入少阴,何以恶寒呕吐?不知伤寒传经,而再入于太阴,其中州之气,前经刻削,则脾气已虚,脾气既虚,而脾必耗肾中之火气,而肾又曾经邪犯,在肾亦自顾不遑。母贫而子不忍盗母之财,故邪入于脾,而脾甘自受。先行恶寒呕吐,不待传入少阴,而始见此等证候也。治法单治太阴脾土,而呕吐可止。然而单治脾而不治肾,则肾火不生脾土,而恶寒终不能愈,寒既不除,而呕吐仍暂止而不能久止也。方用脾肾两温汤∶
* @) t! J+ l( A* S% Q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巴戟天(三钱) 丁香(三分) 肉豆蔻(一枚) 芡实(三钱)山药(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止,二剂而呕吐尽除也。
$ f* F& m, x3 ^4 S6 t+ L" P8 j, M此方用参、术以健脾,用巴戟天、芡实、山药以补肾,而又用肉桂、丁香以辟除寒气。旺肾火以生脾土,则土气自温,母旺而子不贫,亦母温而子不寒也。
, S8 ?; I& v& h此症用加味参术附姜汤亦神。
# ?' M8 b" `* T) Y7 l$ w- R.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肉豆蔻(一枚) 附子(三分) 干姜(一钱) 水煎服。
# ?: v& K/ b9 p" f- Q& P7 |  m
- ^9 M0 V+ ^& n! H9 p% h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8 19:59:41 | 阅读全部
第十讲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证录》。上一周我们一起学习了五个病症:

. ]3 l: I! N1 I7 e- O& L
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这个病症的治疗法则是按照太阳病的治疗法则进行治疗,用小剂量桂枝汤来进行治疗。

3 E6 C; e' V  }
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治法不必专治阳明,以截阳明之路,惟散太阳之邪,而邪已尽散,断不复入阳明也。方用桂枝汤。一剂而谵语自止,又何必用石膏汤以重伤胃气哉。

3 D( t; }) j9 q1 z: _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而未出乎。治法正不须治少阳之邪,而单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而少阳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汤∶青蒿(五钱)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五十片) 水煎服。

1 L, _; U. H% f5 h7 L
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辞阴之病乎。法宜仍治少阳,而解其表里之邪,则自利自止,而寒热之邪亦散也。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用之。柴胡(一钱)茯苓(三钱)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
7 P) {9 Q  b: S1 B2 _5 Z
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治法单治太阴脾土,而呕吐可止。然而单治脾而不治肾,则肾火不生脾土,而恶寒终不能愈,寒既不除,而呕吐仍暂止而不能久止也。方用脾肾两温汤∶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巴戟天(三钱)丁香(三分) 肉豆蔻(一枚)芡实(三钱)山药(三钱) 水煎服。

" u% h& S  L+ z- {- ^4 M+ c
今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 @) b# J3 I) L
41,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人以为邪再传厥阴也,谁知是邪不能传肝乎。夫少阴寒水也,邪在少阴,未入厥阴,何以发厥而见热症?然而此厥乃似热而非热也。内寒之甚,逼阳外见而发厥,故不待传入厥阴之经而先发厥耳。症见此等证候,本是死证,而用药得宜,未必至死。仲景夫子未尝立方者,非无方也,以灸法神奇,示人以艾火灸少阴者,正教人不必治厥阴也。虽然灸少阴者固易回春,而阳药又安在不可以起死。方用回生至神汤∶
1 g& ^5 p5 P3 f" x- X& ]
人参(三两) 肉桂(三钱) 白术(二两) 生姜汁(一合) 葱(十条,捣汁)同水煎服。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解矣。
; g+ v3 o7 Q5 w7 ]
此虽在用参、术之多,第不佐之姜、葱二汁,则不能宣发于外,而邪伏于肾中而不得出也。惟参、术得姜、葱之助,导之出外,不必走肝,而厥反自安矣,此治法之巧者。
6 ?# K$ V; x' x2 h: O  _
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汤殊验。

5 \- X  j9 S; [! M# R* Q' Y6 \, F7 Y
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附子(一钱) 生姜汁(一合) 水煎调服。
& N. m2 L' f9 P
这个病症的发热必然不会出现舌红苔黄脉数的表现,由于有阵发性的手脚发凉和烦躁不宁,所以也不会出现如同气虚自汗一样的汗出,大概这个病症的舌像是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在发厥之时脉会表现为浮象,这是阳气欲脱的表现,陈士铎老先生用了甘温除大热之法治疗,可谓是神仙手眼。
5 B3 K3 _. O' r( P0 z* R3 v
42,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人以为伤寒至厥阴,不发厥而病将退矣,谁知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可得乎。夫热深者厥亦深,不厥似乎热之不深矣。然而热深而发厥者,元气足以鼓之也;热深而不能发厥者,元气不足以充之也。传经至十二日,病已入肝,而厥不应者,非热之不深,乃元气之甚困也,乌可因不厥,而即疑其厥阴之不热乎。治法补其肝气,而辅之以解热之品,则厥阴不燥,而木气大舒,邪不能留,非惟热解而见厥,抑亦邪散而消厥也。方用消厥散∶
: w6 G: j3 E8 v+ ?+ F8 w
白芍(五钱) 当归(五钱) 丹皮(三钱) 生地(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炒黑荆芥(三钱) 炒栀子(一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厥乃发,再剂而厥反定矣。

' j/ J4 U4 j. d' l: P8 l5 x/ L
此方补肝凉血以治传经之伤寒,世无其胆。然而肝燥而内热,因虚而厥伏也,非滋其肝中之血,则热深者何能外见乎。故必补其虚,而发厥随可乘其厥而散热也。人亦可闻吾言,而放胆治之矣。
: w5 X$ ~) o' `) B
此症用增减逍遥散大效。

  i5 e8 e4 |1 _0 x
白芍 白术(各三钱) 当归 人参 炒黑荆芥 白芥子(各二钱) 柴胡(一钱)甘草(五分)陈皮 神曲(各三分)水煎服。
, Z" F7 |; k1 O- d$ r* b; D
这个病症我认为可以与卫气营血辩证的热入营血证参考,这个病症存在热入营血的同时还有气虚的表现或者气虚体质兼有热入营血,所以这个病症应该有舌绛红,无苔,脉细数的表现。

* P" T4 Y+ q" ^$ }
43,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人以为尸厥也,谁知是邪火犯心包络,坚闭其气以守护其心乎。夫伤寒传遍六经,未有传心者也,一至传心无不死者。然而邪得以传心者,亦因包络之虚,力不能障心,使邪之竟入也。若包络素无亏损,邪虽直捣心宫,而膻中膜膈足以相拒。然而三阴三阳俱为邪之所传,各各损伤,包络相臣出死力以御贼,号召勤王绝无一应,惟有坚闭宫门,甘与君王同殉。至于各脏腑,见君相号令不能宣扬于外,自然解体,有国亡无主之象,所以手足肢体先冷如死灰也。此时设有斩围夺门之将,扫荡群妖,救君相于危亡之候,自然外藩向应,不必听旨宣召,无不归诚恐后矣。然则治法奈何?助包络之气,而加之祛邪之味,可返死而回生也。方用救心神丹∶
% u6 R; K$ j3 D. N1 ~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二钱) 茯苓(五钱) 白芍(一两) 半夏(三钱)附子(一分) 水煎一碗,以笔管通于病患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无不受者。一剂而人之气苏,再剂而心中之大热自解,而四肢手足尽温矣。
( A" u. w! G: ^8 r. S
夫厥症多热,四肢之冷如冰者,正心中之热如火也。热极反为寒颤,颤极而人死,其实人死而心尚未死。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又得白芍、茯苓、半夏平肝而不助火,利湿而共消痰,则声援势盛,攻邪尤易也。或疑用黄连以清热是矣,何必助之以人参,而用人参亦不必如此之多。孰知六经传遍以攻心,则脏腑自虚。多用黄连,而不君之人参,则有勇无谋,必至斩杀过甚,反伤元气,又有主弱臣强之虞矣,虽救君于顷刻,而不能卫君于崇朝,不几虚用奇兵哉。

  c- |/ C& D' F& Q
此症用活心丹甚神。

$ m" S  n& M, }  e: V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一钱) 麦冬 生枣仁(各五钱) 南星(一钱)附子(三分)良姜(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灌服。

, O' C. j4 t) q7 N, R$ @, R3 w
中寒门(七则)

5 o; D5 k6 g/ P$ Q5 K8 e' @
44,人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气直中七腑也。夫中寒之病,与伤寒之症大相悬绝。盖伤寒之寒,由表而入于里;中寒之寒,由腑而入于脏。虽入腑、入脏同是直中之症,而治法终有不同也。盖入腑之寒轻于入脏,则治腑之寒乌可重于治脏哉。惟是腑有七,而中腑之药似宜分别。

/ X6 R2 e9 m; R9 Y# H
大凡阴寒之中人,必乘三焦之寒而先入,温三焦之寒,而七腑之寒可尽散也。然而三焦之所以寒者,又由于胃气之虚也。徒温三焦之寒,而不急补其胃气,则气虚而不能接续,乌能回阳于顷刻乎。方用救腑回阳汤∶

; t8 v8 q$ a/ v) b
人参(五钱) 附子(一钱) 肉桂(二钱) 巴戟天(一两) 水煎服。
. ~, ?7 R  u* O4 q# f% s
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不知巴戟天补心肾之火,心肾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气而回阳,故用之为君,尤能统人参、附、桂同心之将,而扫荡祛除,寓剿于抚之中也。所以一剂奏功,阳回而阴寒立散矣。
# Z* T; u! k$ W( i$ a6 j% r
此症用术桂干姜汤甚效。

' g# V. Q; N  ]' P# Y
白术(一两) 肉桂(三钱) 干姜(三钱) 水煎服。

  Q8 e7 b% @) J0 K( A5 P5 C( \
45,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也。夫中脏重于中腑,寒气入于五脏,似宜分脏而治;然而不必分也,但直温其命门之火,则诸脏之寒可以尽散。盖命门为十二经之主,主不亡,则心君必不为下殿之走;主不亡,则肝木必不为游魂之变;主不亡,则肺金必不为魄散之升;主不亡,则脾土必不为崩解之。惟命门既寒,而阳气为阴邪所逼,越出于肾外,则五脏之神不能独安,各随阳而俱遁矣。然则五脏为寒邪所犯,不必治五脏也,独温其命门,而五脏之寒可解。虽然,命门虽为五脏之主,而五脏气虚,大兵到处,扫荡群妖,苟无粮草,何以供命。此命门宜温,而五脏之气亦不可不补也。方用荡阴救命汤∶
4 J# Z) m/ |+ }/ L
人参(一两) 白术(三两) 熟地(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三钱) 山茱萸(二钱)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阳回,再剂而全愈。
. {/ }" h4 Q) D3 {8 J
何神速乃尔?盖寒入五脏,由命门之阳外出,一回其阳,而寒气无留于脏矣。
' \! [) k/ r7 ]4 N4 W
方中以参、术为君,似乎止救心、脾二经;虽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茱同用,肾亦在所救之中,而肝、肺竟置之度外。何以能斩关直入,回阳于顷刻耶?不知五脏为寒邪所犯,大约犯肾之后,即便犯脾,而后犯心也,犯肝、肺者无多也。故专顾心肾与脾经,而肝肺已在其内。况人参同附子并用,无经不达,又宁有肺肝之不入者乎。而且补肝、补肺之药,无非收敛之剂,欲祛邪而使之出,不可留邪而使之入,倘用收敛之味以补肝肺,反掣人参、附子之手,不能迅于荡阴矣。此用药之不杂,实有秘义也。且肾中水火原不相离,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回阳,未免肾中干燥,与其回阳之后,又补肾水以济阳,何如于用火之时,而先为防微之为得哉。吾所以少用熟地、山茱于桂、附之中,以制火之横。且火得水而归源,水招火而入宅,故能奏既济之功,而无亢炎之失也。

: F$ [, Q9 r% l9 F/ P6 `. \
此症用参术桂附加熟地汤亦妙。
- w% }8 Y* @7 f
人参 白术(各一两) 附子 肉桂(各二钱) 熟地(五钱) 水煎服。
& u! A( g, w: B" d+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12下一页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