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考古可以出新,《天回医簡》让世人重新认识扁鹊与《内经》
曹东义 发表于:2023-4-19 06:27: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74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4-21 13:37 编辑 " U( q4 L8 E5 ?9 R, q" y& `5 j* Q: p2 }
: G* a  F& s& Z
《天回医简》重现医祖扁鹊奇术风采,或将重新标定中医药学研究起点
0 d5 E4 Z9 s$ h0 P

9 r% X  T# r5 u1 J9 s6 H
天回医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不仅让失传已久的扁鹊医著重现世间,还证明至少在汉代前就有了较为完整的中医理论与诊疗体系——
  n' C5 O4 }8 g7 y
2012年,在四川成都地铁三号线建设过程中,意外在天回镇发现了一处西汉墓葬,被称作“老官山汉墓”,考古队对此进行了一年多的抢救性发掘。

( ~5 s3 ~0 O; Z; l
在3号墓椁室的北侧夹层一个隐秘的角落里,一堆漆黑的细竹条引起了考古队员的注意。经过清理辨识,这些不起眼的细条竟是写满文字的简牍,涉及经脉、脏腑、腧穴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天回医简”。和医简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制髹漆经脉人像,比宋代的针灸铜人早了一千多年。
* V. A# h% v. N- Y6 u( X
十年寒暑,历经艰苦细致的整理研究,《天回医简》由文物出版社于近期正式出版。《天回医简》主编、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院长柳长华表示,《天回医简》在学术上源于扁鹊与仓公,它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早期中国医学的历史提供了新史料,也将为当代中国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引领中医学术研究的前沿。
4 T  e% _1 b! B, h5 Z
失传的扁鹊医学著书重现世间

; z& K- K/ n0 p1 M/ n
“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是我国第一位被正史立传的医家,然而因其所著医书的亡佚,他的医术已久不可考。正因此,天回医简的出土宛若天赐,让扁鹊的医学经典得以重见天日。
$ k( o7 q+ y2 W7 h  m
如何推测并确认天回医简就是扁鹊传书?
1 H7 O5 K( G: C; ^8 C
时间回到2012年9月,考古队员用“煮过的面条,还是湿的”来形容刚出土的细竹条。断简残文,字迹漫漶,医简还原整理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 I3 r; Z0 J# q; g! s
清洗,显影,拍照,红外扫描……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研究员武家璧对医简上的文字进行了仔细辨认,发现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并发现一个叫“敝昔”的人名。
8 k, Q  C* Z3 p
敝昔是谁?武家璧在深入查阅西汉早期文献后,惊奇地发现“敝昔”就是扁鹊。

3 F/ D6 K: U1 o* {: K1 u5 D. \
彼时,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柳长华密切关注着天回医简的消息。在他看来,这些出土医简是对当时医学最真实的记载,应该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扁鹊内经》和《扁鹊外经》的原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史料。
$ w! T9 S  j, ]  K
2014年春天,柳长华一行踏上了前往成都考察的旅程。真正看到医简并且参与研究后,柳长华欣喜不已。“蕴含的信息太丰富了!医简中出现的5处‘敝昔曰’,可以确认这批医简应该就是扁鹊医著。”
9 n$ H% M$ F" p! ^
在各方推动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文物局联合立项,成立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天回医简整理组,对这批医简开始进行系统性研究。

$ H; c: g5 X: r" [
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堆叠、编联、书写以及简文内容等不同方面,对全部出土竹简进行了细致整理,历经清理、整理、释文等程序,再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医简进行扫描以便识别,在出土的900多支医简上,粗略统计文字2万余字,兼见篆隶、古隶及隶书,可见是墓主生前使用的书,而非下葬时一次抄录。
900多枚医简被整理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经脉》与《疗马书》8部医书,涉及经脉、脏腑、腧穴、刺法、治疗马病等内容,更有沿用至今的多个古代方药。“这8部医书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柳长华介绍,天回医简的内容,大多是讲色脉诊以及针灸原理的内容,与扁鹊医学一脉相承,还发现了关于“五色脉诊”的内容,这正是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
- ?* ?$ }+ l" Z
根据考古和学术的推断,医简主体部分抄录于西汉吕后至文帝时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仓公淳于意的行医与授学时间相去不远,墓主人下葬年代在西汉景、武时期,其年辈应与仓公弟子相当。

0 G8 u# @. ]3 e0 w9 k
经过精细的考古,反复的求证,研究团队证明了天回医简确为扁鹊仓公所传之医书,汉景帝时由齐鲁传入蜀地。其所反映的汉代医疗水平已十分发达,不但用上了“中成药”,更有详细的色脉诊体系,证明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已有较完整的理论与临床体系。

" o9 Q4 Q' g( L) @% k+ [
《黄帝内经》或为天回医简解经之书
  D1 B! {: k, j5 F7 R2 }
在过去的八年间,柳长华有无数个凝视着竹简的时刻。“两千年的跨度,我们一下子给接起来了。”柳长华称天回医简的出土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天回医简整理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发现,需要与文物保护专家密切合作,于是,整理组成员频繁往返于北京、成都之间。为了探索天回医简的奥秘,整理组日夜钻研,格外谨慎地对待这一宝藏。柳长华经常每年要跑七八趟成都,“看图像,一有疑问就想去看看竹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让整理者们充满期待。

( R' c1 @  U- D- Y+ J$ y* B# x9 r
经过长久的研究,柳长华等专家组成员认为,“《黄帝内经》不是经,而是解经之书,相当于老师教学生的讲稿,而这个经就是天回医简。”如此推测源自天回医简中《脉书·上经》的内容,往往一句话就在《黄帝内经》中演绎成一篇甚至两三篇文章。

0 U: x$ s6 j1 h) v6 t( t
《黄帝内经·素问》里提到,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这就是脉书上下经的命名来源,我们认为天回医简是《黄帝内经》所引用的古医经。”《天回医简》整理组成员顾漫说。

6 Y2 M" G# k& d; U* p- s
《脉书·上经》主要讲的是“通天”,其中提到“五臧 (藏) 九徼 (窍)十二节,皆鼌(朝)于气”。朝于气,就是人的五脏六腑与自然界相通,即“通天”。这是已经失传的重要医学理论,可以解释针灸治病的文化根脉。
% O8 h& B  ]/ o- z" y( h! v+ D- z! s
《脉书·下经》则包含了更丰富的“言病之变化”的内容。“其中记载了两大类疾病系统,一类是以十二经脉为基础的疾病分类方法,施之以诊脉和针灸;一类是以风、痹等三十余种疾病分类,施之以方药。传世的《素问》和《灵枢》基本是以此分别的。”柳长华说。

0 v5 `3 o1 m- A5 j+ j3 I
与医简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又称作“人体经穴髹漆木俑”,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为探究上古时期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物证。

; }7 J0 H  X, D& P9 N. ?% A
高约14厘米的小木人直立,手臂下垂,五官清晰,体型匀称,精致程度让考古队员们惊叹不止。其头面、四肢、关节、胸腹、腰背处镌刻约有111个点和“心、肺、肝、胃、肾”等20个铭文。体表有彩绘经脉线11条、刻划经脉线12条,另有“间别脉”40余条,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柳长华介绍,这111个点在医简中称作“脉口”或“气口”,这就是后来的“腧穴”。“以前我们看《黄帝内经》等古代中医经典著作时,由于缺乏模型标示,一些关于经脉理论与主治的地方看不懂,现在,通过髹漆经脉人像和天回医简,揭示出两千多年前我国就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脉医学理论体系,让很多以前我们看不懂的经脉医学名词变得清晰起来。”柳长华说,髹漆经脉人像是揭秘古代中医经脉理论与应用的一把“钥匙”,与天回医简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0 Q* f7 l* E* W$ s
0 [5 \9 ^0 K9 D' ~# O, f6 E' Y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天回汉墓发掘的领队谢涛表示,天回医简作为首次出土的较为系统完备的“医经”文献,内容可与传世医书比较互证,对揭示早期医学发展的水平及考证《黄帝内经》等传世医学经典的来源和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T) L( Z" [, I) t" M
医简窥见经典名方之源

- P3 E( c  ^3 @/ U8 L) r
千年竹简,记载着中医学的早期足迹,其现实价值在何?

/ d! F" k5 x; ]/ N$ N5 u
“从事天回医简研究以来,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医简中的许多内容是历久弥新的,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依然具有价值。”柳长华介绍,《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成方制剂专书,记载了治疗风、痹、瘅、消渴、伤中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105首医方,侧重于制剂的制作方法。
“《治六十病和齐汤法》有很多以酒入药的医方,如治风痹偏枯药方、治寒热咳醪方等。”天回医简整理组成员罗琼介绍,105首医方中,药方有101首,祝由方4首,其中有44方用酒,而且酒的品种很丰富,包括美酒、淳酒、醇酒、厚酒、薄酒、温酒等。

8 x( T% Z: k) c% x) ^/ b& v7 v
罗琼表示,《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的药物制剂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规范,可操作性极强,对方剂组成、药物炮制、成药的修制方法、服用方法及禁忌等,都有详细的记述,特别是对复杂制剂的工艺流程,叙述不厌其详,可见其重在指导成药的生产过程,保证制剂的品质。

9 O9 t: q) V0 Z( c
“另一方面,《治六十病和齐汤法》反映了当时方剂使用的实际情况,这些见载于出土文献的方剂为考证经典名方的来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罗琼举例说,如其中的治疝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仲景桂枝汤只有穀与甘草之别,据此可以窥见仲景桂枝汤的来源。

0 G; Y0 t9 ?1 p0 A
在柳长华看来,天回医简是更为古老的医学文献,更能够从“本源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解释中医历史”。“中医在两汉时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继续深入对天回医简所蕴涵的历史、文化、生命与疾病思想开展研究,必将向世人展示更多中医宝贵遗产。”
( B' Z5 ]) F+ R/ z
天回医简的出土,带动了出土医学简帛文献的整理研究热潮。2018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特聘柳长华担任院长,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
% H# c3 C0 |/ D' p. X
《天回医简》的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一手研究资料。书中一次性完整公布了考古发现的资料,除了收入竹简的红外扫描图版、可见光彩色图版、反印文图版、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等基本资料以外,书中还附有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及竹简室内清理的揭剥示意图等,以便于研究者复核、验证。

+ X' ]5 o9 X; r( Z
“能遇见天回医简是我的幸运。”柳长华感概道, “希望中医学者能够关注历史,关注经典,通过加强对天回医简的系统性研究,引领学术研究前沿,推动中医药理论创新,并运用到临床上,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也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我们自己的医学文化,提高文化自信。”
; V  W: k9 N1 _9 {  V* d7 v

( W2 i% z6 A( @! w+ S. |
记者手记
挖掘整理天回医简的深意

3 `# H$ _  d$ a2 t& Q
中医经典是中医理论的基石,是中医学的灵魂,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基础。天回医简作为早于《黄帝内经》两百余年的医学经典,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重如千钧。

. ~6 c9 ], S# n9 O9 [
从科学细致的发掘保护、严谨求实的整理研究到学术源流的考证,天回医简的整理出版实现了考古发掘与文献整理的“无缝对接”。医简实际整理时间为8年,相比较出土文献领域从考古至报告出版的其他简牍来看,其出版速度可以说是“光速”。由此可见,天回医简整理组对中医传承作出了最大的努力。
天回医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其蕴含的中医学理论观念、辨证思维、独特技艺,以及方药加工、针刺手法、中医药知识等,都将进一步地被发掘。这对于提升对中医学文化根脉的理解,拓展临床思路,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医学发展脉络将更加清晰可见,从诊断辨证到遣方用药,都更加贴近中医本源。
近年来,柳长华带领研究组围绕出土医学文献研究,还开展了中医百部经典、巴蜀未刊稿抄本的整理,出版了《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专刊,开办了中医冷门绝学继承型人才和百部经典整理研究培训班。天回医简的出版必将成为中医历史文献研究的热点,出土医学文献研究也不再是“冷门绝学”,而将是中医未来发展的生命之源。
# b( V+ H% h- ?0 {' P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关键在于中医药人薪火相传,致力于中医药传承的坚守。恰逢一个追寻民族传统、回归文化本源的时代,中医必将在传承中发展,生生不息。(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王青云)

! g3 A0 g- N* L( C( F/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26:54 | 阅读全部
柳氏医派】柳少逸:读《史记》 论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扁鹊言医,为方者宗。”+ W8 E9 F1 H4 M1 B+ y
原创 复健王 复健王的自留地 2022-12-03 08:51 发表于山东
, U7 b9 M- J0 \. h3 P. D. B图片% Y# {2 J8 C/ }: h. D, A- Z
# V& h& v, f, x$ }, ?$ b
读《史记》  论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1)
) T% Y& I: E  }% _" G8 a2 g# H5 h( J) O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 e4 x! B- k; P( c5 i: c" K9 P, `

2 u& G, M1 P- K   【按】扁鹊,原名秦越人,为先秦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其受业于长桑君,又授徒子阳、子豹等弟子十余人。越人医术精湛,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所成,行医于战国时中原诸国,且能“随俗为变”。在赵为“带下医”;至周“为耳目痹医”;入秦“为小儿医”,从而“扁鹊名闻天下”。故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从而在史学上确立了秦越人为医学鼻祖的地位。(柳少逸)
5 l1 j2 D' O7 I* d- B0 T3 J3 ]$ o4 t: ~( r3 ?
   金·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叙》中尝云:“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秦越人以高超的济世之术,神奇的愈疾之法,构建了中医学术体系之雏形,创建了扁鹊医学流派,成为亘古至西汉集中国医学之大成者第一人,从而确立其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所以成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立传的医学界第一人。
: g( U7 [: _# x( Z. e7 S) g( }, Z, R) H0 L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说明自黄帝轩辕始,历代贤哲,根据自然法则及人们的需要有众多的发明和创造。对此荀子有云:“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好稼者众矣,而后稷独传者,壹也;好乐者众矣,而夔独传者,壹也;好义者众矣,而舜独传者,壹也”的论述。表述了黄帝时代的制作与发明及其传人,但未论及是谁发明医学。8 n0 l0 _# ]3 y/ O0 P" |  b9 _" S
6 f- I4 A' l$ U
   据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伎略》中“方伎者,皆生生所具。”“方伎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故“医经者”,乃讲述人之生理、病理及诊疗技术,为理也,法也,广义之方也。“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於平。及失其宜者,以热宜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於外,是所独失也。”故“经方者”,乃讲述药物的性味归经、配伍应用,及用药失误对人体的危害。乃专论方药属狭义方之含义,但仍寓方药于法中。诚如明·李士材在《伤寒括要》中所云:“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无以善其方,非方无以疗其症。”
( `( a" ~+ E; @( T7 R$ l: U( t% Z( c
   对“方”的含义,历代文献皆有所述。如《诗·大雅》云:“万邦之方,下民之王。”毛传注云:“方,则也。”《易·系辞》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孔颖达疏云:“方,道也。”方谓法术性行,故广而言之,方者,法也。准则、义理、道理之谓也。《庄子·逍遥游》云:“客闻之,清灵其方百金。”《隋书·许智藏》云:“智藏为方奏之,用无不效。”《潜夫论·散论》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约而言之,方者,药方、单方也。7 P6 S  W1 Z; T$ @
4 S/ V$ e/ ~* A% B
   清·张山雷《论方案》云:“方者,法也,必有法事可云方。”沈金螯《伤寒论纲目》云:“夫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从而形象地论及方(狭义方)与法(广义方)的辨证关系,即方中有法,法中有方。它如同一方药,根据病情需要,可有不同的剂型。对此清·宝辉在《医医小草·精义汇通》中有如下的精辟论述:“方有膏、丹、丸、散、煎、饮、汤、渍之名,各有取义。膏取其润,丹取其灵,丸取其缓,散取其急,煎取其下达,饮取其中和,汤取其味,以涤荡邪气,渍取其气,以留连病所。”由此可见,药物的运用,尚有众多的不同的方法。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知,长桑君“知扁鹊非常人也……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从扁鹊掌握的治疗方法来看,其“禁方书”的内容中当涵有砭石、针灸、汤药、按摩、熨贴、开刀等;从其诊断方法来看,其“禁方书”的内容有切脉、望色、听声、写形等。说明了在公元前五世纪上半期的扁鹊时代的医学知识资料,已有以“禁方书”的名称传世。由于扁鹊的承传,于是有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及《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等古医籍的传世。同时,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知:公元前180年(高后八年),淳于意受业于公乘阳庆。其师“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疗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由此亦可见扁鹊为一代宗师的地位。正是由于仓公通过其师公乘阳庆得扁鹊之真传,而成为继扁鹊之后之一代名医,诚如《太史公自序》中所云:“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 f- z" B  Z7 o( s! \5 U9 C

5 a% g5 F9 @# k" y( i; |2 U图片3 ?$ C/ h7 Y& N- \: l- u$ R. ]& F

# I' r5 u2 T# ?! T+ [7 V   晋·黄甫谧《甲乙经·序》记云:“中古名医有俞跗、医缓、扁鹊,秦有医和,汉有仓公,其论皆经理治本,非徒诊病而已。”但俞跗、医缓、医和在《史记》、《汉书》中均未见传,除越人外均无著述。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可知,公乘阳庆传仓公之禁方中。有“扁鹊之脉书”;《汉书·艺文志·方伎略》“医经七家”有《扁鹊内经》九卷《扁鹊外经》十二卷;“经方十一家”中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就“诊籍”而言,只有在被誉为“信史”的《史记》中有多处记载。故曹东义在《神医扁鹊之迷》中认为:“从古籍由简而繁的发展趋势看,《白氏内外经》应晚于《黄帝内外经》,当然更晚于《扁鹊内外经》……此与汉儒传经有相似之处,儒经源于六艺,而医经发端于扁鹊。”由上所述,《扁鹊内外经》的内容已佚。现今已无从考之。但多存于《内经》之中。《扁鹊内外经》的内容,尝可从《难经》谈起。李昉《文苑英华》杂序类,引唐·王勃《黄帝八十一难经》序称“秦越人始定章句”,此即秦越人著《难经》说。宋·苏轼《楞伽经跋》云:“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清·叶霖《难经正义》序云:“世传之《难经》者,杨玄操序言渤海秦越人所作,殆难穷考,而仲景《伤寒论》自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云云,其为汉以前书无疑,当是史迁《仓公传》所谓扁鹊之脉书也。”欧阳玄《难经彙考》云:“切脉于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盖为医之祖也。《难经》先秦古文,汉以来答客难等做,皆出于后。”杨玄操《释幻云史记附标》云:“黄帝八十一难者,斯乃渤海秦越人所作也”。就《难经》的内容而论,滑寿云:“一难至二十一难皆言脉,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论经络、流注、始终长短,度数奇经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间有云:‘脉者非谓尺寸之脉,乃经隧之脉也。三十难至四十三难言荣卫三焦脏腑肠胃之详。四十四、五难言七冲门乃人身资生之用,八会为热病在内之气穴也。四十六、七难言老幼寤寐,以明气血之盛衰,言人面耐寒以见阴阳之走会。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言诊病能脏腑积聚泄利伤寒杂病之别,而继之望闻问切,医之能事毕矣。六十二至八十一难言脏腑荣俞用针补泻之法。”又云:“唐诸王侍读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於《扁鹊仓公传》,则全引《难经》文以释其义。后全载四十二难,与第一难、三十七难全文。由此则知,古传以为秦越人所作者,不诬也。”从《难经》中可知,《难经》的诊法多为“色脉之道”,其治疗方法多为“脏腑荣俞用针补泻之法”,由此可窥见扁鹊学派的学术思想和医学知识结构。尤其《难经》中有云:“脉者非谓尺寸之脉,乃经髓之脉也。”,乃通过经络系统以诊查疾病也。脉乃“经脉”、“脉学”、“诊法”之谓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之言,讲的是以扁鹊学派的“诊法”查病,可“尽见五脏癥结”。特以狭义之诊脉之切诊冠名,故太史公有“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之论。) e0 e! M3 e. W7 A4 l* V

9 I# ~  v0 p) Z; u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讲述了扁鹊秦越人受业于长桑君,授以禁方书。汉高后八年,仓公淳于意拜师同郡公乘阳庆。庆“悉以禁方予之,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生死,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公乘阳庆传仓公医书计十种:《黄帝扁鹊之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按阴阳禁书》等。从现在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可知,《内经》引用了古代二十一种医书,计有:《五色》、《脉变》、《揆度》、《奇恒》、《九针》、《针经》、《热论》、《刺法》、《上经》、《下经》、《本病》、《阴阳》、《阴阳十二官相使》、《金匮》、《脉经》、《从容》、《刑法》、《太始天元册文》、《脉法》、《大要》、《脉要》等。传说中的黄帝乃华夏之始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伟人,是奠定中国文明的第一座基石。诚如钱穆先生所言:“在他以前,人类虽然已开始前进,对事物已经有了很多的发明;但到了他,似乎有一个时期的激烈发展。”黄帝在军事政治上有重多的成就,在黄帝时期,尝有众多的制作和发明,且流传下来,如文字、天文、历法、农作、音律、衣裳、饮食、宫室、舟车、指南车等。那时的医药也有很大的进步。相传那时的名医有歧伯、雷公、俞跗等。诚如司马光所云:“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鉴于黄帝时期的医药,尚处于中医药学的萌芽时期,所以《经籍会通》有“医方等录,虽称述岐黄,然文字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警世,窃附黄岐耳”的论述。而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由此可见,在秦越人之前并无黄帝医学流派存在的。扁鹊秦越人以其高超的诊疗技术,而成为“方者宗”,从而形成扁鹊医学流派,为集先秦医学之大成者。《内经》中引用的二十一种古医书,当多为扁鹊学派所承传之医籍。根据公乘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语,可知汉时尚存有扁鹊著作传世,即《汉书·艺文志》中之《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等医籍。同时,尚有托名黄帝之名的医籍传世。其中或为扁鹊门人,或为先秦哲人在扁鹊学派医著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而成,托名黄帝之书,形成了源于扁鹊医学流派的黄帝医学流派。但司马迁仍称“扁鹊言医为方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n1 a; T0 u* w9 E  M7 u. k
$ G% e  E1 |7 {6 Z+ ]7 k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知“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于是召扁鹊。扁鹊入,“视病”。扁鹊以其独特的脉色诊法,认为赵简子“血脉治也”,“不出三日必閒。”果然,“居二日半,简子寤。”它如过虢诊太子尸厥案时之自述:“越人之为方也,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闻病之阳,论得其阴;闻病之阴,论得其阳。病应见于大表,不出千里,决者至众,不可曲止也。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此即《 扁鹊传》中所述:其诊法得长桑君秘传,“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在治疗虢太子病时,“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厲鍼砭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閒,太子苏。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剂和煮之,以更熨两胁下。太子起坐。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而复故。”通过上述文献资料可知,扁鹊不但具有很高的诊断技术,同时尚掌握了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及内服法与外治法等众多的卓有成效的临床治疗技术。清·赵学敏《串雅内编·诸论》中有云:“周游四方,俗呼走方医。其术肇于扁鹊,华佗继之。故其传与国医少异。外治以针刺、蒸灸胜,治内以顶、串、禁、截胜。”禁法为药物与祝由相结合;截法为单方重剂;顶法为催吐法;串法为泻下法。战国时期,官学没落,为了生计,医官、医师流入民间,加入走方医的行列,故形成了长桑君、扁鹊这样的走方名医。扁鹊及后世华佗属“走方医”,其典案多系急症,故多用针灸、药熨、按摩等外治法,以救其急,待病缓,再以汤剂,图其愈病。所以不能“以针灸立法为医经学派”,“以方药立论为经方学派”,只能分“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两大法门。先秦时期,药物方法多是单味药应用,配伍应用尚处萌芽状态,故有《本草经》形成。该书标志经方起源,在“汤液经法”、“经方十一家”形成以后,标志了经方理论的形成,至《伤寒论》传世,经方理论体系则得已完善。$ m" T/ B& j6 T) x& i) f
* U! c5 }# ^& M5 U$ r) h+ L5 ~* W
   《礼记》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 “三世之书”提示了自古就形成了中医学的三大知识结构,一是以伏羲氏制九针的传说,到总结成《黄帝针灸》;二是从黄帝、岐伯讨论脏腑经脉的传说,到总结成《素女脉诀》;三是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总结成《神农本草经》,于是形成了后世所称谓的“三世医学”。此乃先秦医家必备的医学知识结构。它的内容为《黄帝针灸》(即今之《灵枢》)、《神农本草经》、《素女脉诀》(发展形成《素问》与《难经》),于是,由于书名的变更,“三世之书”即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大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当是今天良医的知识结构,亦为“方者宗”也。从《史记》中所记载的扁鹊所承传的诊疗技术,《汉书》中所记载的扁鹊的医学著作,及传《难经》为扁鹊所著来看,广义之“方”,概含了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诊疗技术。故尔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称“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并非过誉。3 m* X# E# E5 q+ K+ H
# N4 w) J) N" o1 B0 O2 J7 Y
   【注】本文节选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柳少逸著《柳少逸医论医话选》2015年4月第一版“读史记,论扁鹊”。
% ~! M2 W* c6 O  ~0 y
( K, W5 Q* c0 V" N8 f0 ?; }. H5 l" Q* D6 J
) O- P, k7 A% j
) d% T. S8 |' F: {
复健王1 O$ r/ E2 z/ F9 i( t7 V

! j& y6 n' X" n3 u% o  Y# N阅读 88
5 K9 I9 A$ r# w3 n( j# ]! T) z3 h6 a( \7 m& Z* z6 {6 J6 S/ x  ^( Q  w
复健王的自留地0 a% T& E5 G4 T) h5 r0 u
1093篇原创内容
8 g# ]$ h# K5 P8 I* [& j$ ~7 W3个朋友关注
4 a$ L/ p3 y# q+ o8 ]2 Q8 b收藏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3 _2 Q' g: Z+ ?0 P6 L9 l) B扁鹊《难经》第74难
" o3 F4 x# P0 {8 w8 p( E曲奇是饼干
6 Q' w( R0 \' }  Z6 `. R不喜欢
; J' h& `: f) G6 ]/ @& f% M( P: ]$ q# h# v, K3 _, k
【柳氏医派】中国名中医简介(4)   W% E" B5 Q1 w: G7 I8 V
复健王的自留地; }1 W* y, _2 v! ]7 K% \4 V9 t
不喜欢, W. n6 O% }# v) U3 ^- v

1 v, ~3 Y& e8 v【中医特色疗法】过敏性鼻炎不要慌 试试热敏灸 # j* i2 W9 j2 P, s0 h4 }
威海中医
! i; ?$ c) g# j1 ?- Y( w不喜欢3 A3 d! t' e/ [6 b

: b- ], G5 U$ P写下你的留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43:39 | 阅读全部
灵应药王扁鹊君0 K: f% B$ x- ~* b9 q9 u9 E8 @0 W
西山万寿宫 2022-05-04 14:18 发表于江西
  ~' q4 \4 d6 W  g& p图片
2 w8 ^  U, Y/ a9 ]& h8 y& ^1 ^+ P) M

% N0 o: Z5 Y+ B6 i, A  o+ H( Q
3 E  N" d+ i0 W! h3 D道教尊扁鹊为“灵应药王真君”。' x5 X; L: W* C5 L/ A

+ i7 L. l% [! ?《宋史》记载宋仁宗为扁鹊建庙,并尊扁鹊为医神,封号“灵应侯”,后又封为“神应王”。
+ J+ {8 [  w/ d, x
1 o. x$ s; o& t, W扁鹊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药王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x% k  c5 w" s: M- I ; C5 r+ e! }. R- A
扁鹊,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渤海郡鄚人,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卒于赧王五年(前310)。8 E9 i' |9 A& Q0 d$ T; s

7 [: y) a( L: q8 _. y5 _9 [  |2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问闻望切。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 N' J+ A- w( d8 h4 [4 Q
! R5 V% g6 y9 c0 E世人敬他为神医。从司马迁的不朽之作《史记》及先秦的一些典籍中可以看到扁鹊既真实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1 R4 l- a. O7 F' n4 H7 y( k0 h
' v( N+ c$ @& N+ N0 v8 V) a
扁鹊曾居住在中丘(内丘)蓬鹊山(蓬山、鹊山的通称)九仙洞(又名秦越人洞,唐代于鹄诗《秦越人洞中咏》有记),从师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饮以山巅“上池”(石盆)之水,修得高超医术。初医治好赵简子五日不醒之症,赵简子赐其蓬鹊山田四万亩于扁鹊,得到食邑之地。巧因蓬鹊山之首,扁鹊洞府上面,有翩翩欲飞天然石鹊和静观天下神奇石人形象,赵人视秦越人为吉祥喜鹊一般,而尊称其为 “扁鹊”,即“在赵者名扁鹊”。后扁鹊游医虢国,巧医虢太子“尸厥症”,使之起死回生。虢太子感恩弃国来到蓬鹊山太子岩,从医扁鹊游,采药于是山。扁鹊在咸阳遭秦太医李醯妒忌杀害,蓬鹊山赵人不远千里,从咸阳抱回其头颅,葬在山下,将焦子村和郎家庄合二为一改叫“神头村”,自此,建庙立祠,世代奉祀。# M. F7 V. o5 d
8 y' k' @, U0 D3 a$ ]" M2 x
《汉书·艺文志》载《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8 i) b" m  u+ {7 f$ W! O7 F9 A6 l3 Y, a
$ U3 y6 Y7 A- P$ d9 ~" [  神医药王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药王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C. g1 @- h$ V) n$ \. F
  y9 n; h* p1 E: y, }- I9 A
他精于望色,通过望色判断病证及其病程演变和预后。药王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 @: V5 o. I8 [1 a7 _6 E; z" l
5 P8 w+ Z, \- q' i: ?
扁鹊因为其艺术高超,因此被称为“医者之师”。( L0 Z$ x6 q  J6 D2 l" V2 K# E* e
( w* k. A3 n: _# C- }# ?$ L
这《西游记》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大家都不陌生,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需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可取得真经。在道教有一部关于灵应药王扁鹊真君的经典——《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经》。
$ {( `$ B( w0 e  o3 d6 _- ]: {6 U$ v6 _0 n+ V
9 q! z. j. }& _. K- Y! [: [
编辑:何晶; x1 I7 p4 e( x: k& @  j- E& j/ r
审核:冯振勇  王静辰
+ M+ C- M: G4 h, b
- K0 q% T6 d" C7 H  T. q5 u) q& x8 c+ w& f7 B
道讯
- x& N9 n& X$ g0 r6 Z7 X3 B3 w$ E2 D+ M4 p3 `+ V

  ^* m. U, E8 Y- H* N2 n% g4 j; a# y9 ^3 H7 F- u

  X  g( ~3 W4 s4 J( I* _! n. G4 r2 q0 q1 F+ q6 z8 E( u5 [
& i$ X  v- s' P2 i0 p! i

% v4 A9 `3 \  X% \4 s3 m9 |. b
相关推荐
3 u4 `9 r! O$ I# U* Z  c2 A; u  Y) A0 L

! V# y5 d2 {: y0 x. t$ [" a; G1. 道讯
% w  O" k6 G6 X0 c, }& o0 v+ K- q0 W9 f7 w7 V( H
2. 想为他们做些什么吗?抓住这次机会!: g. E4 _0 q3 }8 n; i
3. 西山万寿宫初一、十五上表祈福通知6 U; h: f7 l3 Y' ]
' g7 t' v& I# ~3 I0 j* S
4. 人能弘道,道亦不远人(法事承接目录)9 i" p& `) j4 \' \' c5 x

: k4 Z* K1 M6 C8 w& f8 d  I" n5. 西山万寿宫常住道众(在职)名单公示(更新时间2022年3月14日)# x1 A: ~1 I* o

( }  @; }9 l6 n- K
4 T4 g; U, @) h- H$ k- t+ G
& J. p2 F$ t0 g* Z3 Q' z
( G( r) A% _. X8 s5 q$ {8 H1 X' {0 h8 M; D0 o
9 z/ k2 ?/ X6 M; I
图片
0 }7 p% |0 L# i
) N! U0 v" k9 L& _9 o# P6 l+ X  r 关注“西山万寿宫”  ! q9 w: w# i! a7 N1 p" }4 t: j
) p  ~$ c* h4 Z2 b6 N
忠 孝 廉 谨 宽 裕 容 忍) E' ~9 [/ U- @' V

" X$ J! W4 M% X. ~图片9 E+ m* ]2 H( h" B( H% ^" ~# h
转发分享·功德無量4 ]5 G. {; Y. c" {7 v
- H6 @% A0 G  K
图片
* x1 j. j% F  B) j4 v
+ e: s) J% @& s* V# i  T阅读 458
5 g( }. k% l5 ?. g
2 C, o; K" ]  R' A  f8 \4 W西山万寿宫6 U# k  j7 |9 G0 B8 N
53篇原创内容
+ e" k# V$ F$ F8 H9 c" K1个朋友关注
" U- V0 K* n- N; T% K+ S写下你的留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45:31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26, \. B8 l8 I$ v6 \& Y2 K) s  u
柳氏医派】柳少逸:读《史记》 论扁鹊在中国医学史中的地位——“扁鹊言医,为方者宗。”! J7 V9 d, U! Y& _& }" Z
原创 复健王 复 ...

0 w& O, q; `( g* M神医扁鹊的失传医简研究取得新成果!敝昔就是扁鹊(鷩䧿)?. I& n4 P5 f; I2 a
李晓东 周洪双等 古籍 2020-02-20 00:00
2 k2 V( U$ q5 b! b8 B9 ?图片
3 w7 r) R) X# a/ Y
$ R+ f8 l7 L8 J$ |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是四川乃至全国唯一的涉医出土文献文物研究中心,该研究院的成立,源于2013年四川省成都市天回镇汉墓出土了大量医简和一尊制作精良的人体经穴漆人。经过考证,这批医简是古代神医扁鹊医派的失传医书,也是迄今为止数量最大、最能反映秦汉时期中医学原始面貌的出土文献,具有重要的价值。
  Q% g! Y* d2 u( e
4 j3 M$ P) K5 G; T1 G6 A' c* P8 y- H7 t- K2 b

5 E7 C3 u8 B2 o$ O“从描述疾病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天回医简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临床诊治体系,与我们今天的中医理论是完全相符的。”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李继明说,这批成书于战国晚期的扁鹊及其弟子的著作,是中医诊治体系的源头性文献,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 f* s% c4 B+ w
! |$ S- w' ^+ t
% u/ S: L. z( ~
# t' q; K1 l4 \经7年整理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成果《天回医简》今年将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散失已久的扁鹊医学经典将重见天日。
# E: o  H- i1 w, I( }  w) J2 s* R2 P9 r) S" K

$ I1 s' H; V; K6 b4 O* z+ z9部医书各有所长,一窥扁鹊学派临床体系3 {( J; h/ n  g  W6 i

% m7 f7 x  \' n2 {' a$ G
5 P0 _' O5 m7 N$ `& t4 |“天回医简是大量的单片医简,没有明确的书名,也没有标明作者。这批医简抄写于西汉时期,但通过里面记载的人名、地名等内容和书写风格,初步推测其成书于战国晚期。”李继明说,天回医简中多处出现“敝昔曰”等字,“敝昔”即“扁鹊”的通假,天回医简应是失传的扁鹊医派的著述。
; H2 A5 M$ Q1 g3 [图片
, f- W! Y5 }0 }# A1 M3 N  R
3 b" a1 W$ c: ]1 _% v) f天回汉墓出土医学竹简 2 L7 s/ y, C& r9 I+ F, z& x
* A0 B7 S' R& A2 `7 P% }
7 H" U8 M- w; E) e  K- g

( ~! [) ?( f) Y" n《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及药论,甚精。”专家指出,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是五色脉诊。在天回医简中,有关脉诊、五色诊病、经脉和针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多处提及石法,可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说明这些医书与扁鹊其人密切相关。5 L- A9 l. B& N, N: n4 F' o) L

5 [& C3 r; t( q图片5 w, i8 ^# S+ R7 D1 g  B) l

4 |. a) d) D# m( P$ A! N2 x7 a% _# E! {4 o7 F, o; D3 i9 d, j
/ ]. e/ O+ E! ?9 M' D& x0 l8 L5 @
天回医简文字大约两万字,长短、宽窄有别,书写风格多异。专家根据简文内容将全部920余支简(包括残简)总结为9部人体医书和1部兽医书:《敝昔诊法》讲五色脉,论述五色脉与脏腑和疾病的关系;《诊治论》讲脉象与疾病以及死亡的关系;《六十病方》有药方60条,所涉病名包括了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五官科、伤科等科室的疾病;《诸病一》《诸病二》共268支简,所涉及的药方和医病理论数量相当大;《十二脉(附相脉之过)》与《别脉》论述经脉;《刺数》专论刺法和针方;《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涉及病理学。《医马书》则讲授治疗马病。
7 c6 c8 ~9 u1 W/ p2 }
- R4 D3 K# d( [- ~8 s! B0 E- |" a8 e# C7 _3 O3 i" H" F' C
, T! G' d; e/ W8 }, d' g" q
“天回医简全部是临床医书,是用来治病的。它从诊断开始,对人体进行描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诊断专书。”李继明说,9部医书分别从诊法、病症、病方、经脉等角度进行规律总结,是有理论支撑的临床治病之书,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诊治体系。其中,《敝昔诊法》《诊治论》《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三书分别从肝脏、脉象、气色三个角度总结诊断方式,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及病位,体现了人与自然相通的原理,丰富了中医的脏象、病机等内容。
$ c) w4 O" o) N7 B1 Q, J7 C, o7 A# s3 B" ^2 j
! D  t; V( t( B! [9 }/ t# w& q5 }0 p

$ e/ F+ R1 T( o1 }" \9 M0 a/ n2 h《六十病方》是天回医简的“药方集锦”,在药物配剂、病症名称、治疗方法及禁忌等方面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临床医家对于病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及临床经验。60多种病症、近百个方剂、8种剂型、近200种药物……丰富的内容和自然的取材表明了此书在医方论述方面的成熟与完整。
* v( h$ y& ?  X9 a$ w- D& w
6 `/ a" A/ G7 t( N
  R$ w2 _' c$ L( `6 r
  K/ g- l- ]5 q“天回医简以五脏为中心,脏象和经络理论比较完整,分类分科,内容相对成熟。”李继明告诉记者,9部人体医书涉及病机、治疗、针灸、脉象等多方面内容,和此前出土的医简相比,此简药方药味数量增加,药品丰富,治病内容多,体系完整,很可能改写对古代中医的认识,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5 \2 D% m8 O. P0 T, ?

& w) i3 q' `/ K1 n) i3 q
+ }$ e2 |  Z7 Z0 P- f
/ t( e- U1 _. ?% l8 ?! G漆人完好精致,针灸理论再溯新起源+ B& e: X; Y, r2 R7 e9 M. P3 c

0 r9 \3 b$ u/ n* C" p
/ w# D& C3 D4 k+ K6 e0 ~5 f, O) e: H与天回医简一同出土的人体经穴漆人漆色光亮如新,各部比例适宜,人像的五官、肢体刻画准确,经络线条清晰完整。在这个14厘米高的漆人像上,119个穴位点清晰可见,22条红色经脉与29条白色经脉相互交织,不同位置刻画着“心”“肺”“肾”“盆”等字。  d* K: {  |- C' k+ T6 E
! ^  k2 L( j+ \8 K0 U$ R
图片
- F& p( Z' }  l/ Z" Q" L
" l  K: b% [" o天回汉墓出土经穴漆人
4 m9 r$ d4 w) C
$ E" b3 x6 Z1 W% S  f" l  T% o$ ?! D0 }0 V, j) a

9 c/ a. j+ d! m据介绍,天回人体经穴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它的出土为研究古代经络腧穴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5 V8 w: y7 p1 \' D5 J8 y
' h0 G4 _' G/ Y3 _& C; T

& o- x& j$ h* P* H# X: V3 P! v5 \/ B% J2 M2 L0 q% `( Z+ I
经脉腧穴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术和临床实践的核心理论。腧穴最早的记载形式为文字,而后有绘图,最后才有模型。目前已知有关经脉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但仅有文字资料,缺少直观形象的人体经穴图或实物作为研究参照物,一些经脉的具体走向和腧穴的准确位置难以明确。1993年,四川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的针灸漆人,打破了实物资料缺乏的困境,但该人像仅有经脉循行,并无腧穴标识,且保存不完整,可考证的信息相对不全。“天回医简”及经穴漆人像的出土,再次为早期经脉腧穴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文字资料和形象的医学模型。, }5 L6 ~/ j. ?
/ @7 B, f6 Q. ^0 I

8 d0 Y( u* ~7 o5 J" d! l
5 G0 ^/ j  C: i- m) \0 b6 Y1 c“漆人模型上的经脉路线与出土的医简内容关系密切,相辅相成。它的创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制作时间大致在马王堆帛书之后与《黄帝内经》之前,对梳理先秦至汉代的针灸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李继明说,马王堆帛书为十一经脉系统,而绵阳双包山漆人仅绘有十条经脉,均与相对成熟的《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但又体现出一定的传承关系。将这些古代不同时期相关医学典籍进行比较,进而深入研究天回的出土文物文献,对探寻针灸学术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脉络具有重要意义。
% s5 r7 X, r: h2 l1 h( R) Z
  \; @: ?) n& ^! H
1 [! u' x) {2 @1 Q$ e: J1 h
" d9 _  B/ [6 O. }在天回医简中,有40支竹简记载了40首针方,这部被命名为《刺方》的医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针刺方书。书中涵盖了痛症、神志、脏腑、皮肤、五官等各科病症,30个明确穴位,10个“因所在”的病位描述反映了扁鹊医学针刺疗法对“因病而所刺”的强调。《刺方》关于单侧和双侧穴位的明确与漆人的经穴刻画体现了针刺处方的辨证思维。3 y; H+ E5 S4 ], k- ?+ V% C7 K

: K6 n2 j- u# |
1 a- f' `( E5 k! U( Q4 e9 x7 e$ h5 S; r3 G8 q
“天回医简载有灸法、石法、熨法、刺法,《刺方》所描述的刺法反映了当时针灸临床选穴、配穴、处方、刺激量化等水平都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对探讨刺法与砭法、犮法有着重要意义。”李继明说,人体经穴漆人像与天回医简对针灸的描述为揭示先秦时期四川针灸学派面貌提供了新的可能,显示了巴蜀医学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蕴藏。8 u3 O. [- ]+ z  \2 O  l

8 d! I" D8 R" a0 f# Z: S- S
7 {9 t8 n0 D0 I  R/ o; L' {6 ^; Z0 B$ C3 T3 L' l1 ]4 f
内容呈现源头性特点,揭示中医药发展脉络# z% h; ?) x4 c* b9 L. O+ ]% b
3 H8 X8 c. U6 [" ?/ L  g
2 u& `9 t' x& b6 F. s
“天回医简分类分科,风、瘕、瘅等都有所提及,‘瘅’病达13种,有‘黄瘅’‘骨瘅’等因为病状、病位而起的名。”李继明说。天回医简将病分为若干大类,大类下结合病因、病位、病状分成若干小类,在众多病名中体现出执简驭繁的缜密思想,从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和病变产生的病理机转去认识和把握疾病,体现了对症下药的特点。
* t, K5 \1 {, L! z
1 }5 l  J; J7 A. z5 X- B% [) z% Y+ G( {* |
在《六十病方》中,“蜀椒”“川防风”等药材多次出现,证明了四川中药入病方之早。天回医简将药物疗法、灸刺疗法以及濒临失传的砭、犮等方法加以概括,总结规律,体现了扁鹊医学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科学的治疗依据。李继明说,再看天回医简对病症的描述与治疗方法的描述,其完全符合现代对中医的认知,两千多年前按疗程施治的理念在今天仍然适用。! U* ~! C9 b4 W$ _

& s" m2 S# M# O6 I5 ^4 o" j- }2 v8 o! i( l2 }  p8 l9 B

) p" G9 G7 S5 f' @9 p; l同时,医简灵活运用了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例如“肠瘅,食多,善饥而少气,得之饥”就强调了病因与脏腑的辨证关系,体现出明显的辨证思维。天回医简创制时期是中医辨证体系的创始时期,其中所涉及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和病因辨证是中医最为核心和重要的辨证方法,为后世辨证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e# S/ A2 k5 D3 ]. n

6 K' d  I& v% N1 F% H% X# l9 Q. y. {" w" |

; k$ R" Z$ P) B2 c, R. v6 E“天回医简是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等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的源头,它的出现说明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中医临床诊治体系,比以《伤寒论》为代表的临床体系早了许多年。”李继明说,扁鹊医书与黄帝之医书是一脉相承的,出土于天回的医简用更为清晰的医学解说创造了中医治病之临床体系,为中医治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与源头论说。/ l9 O+ ^' {0 b

. ~7 ]3 T% k2 |) q$ s+ _6 t7 U) R$ A7 A9 j: f, P2 n
3 U" a- ^2 ?/ m% c% n1 ]' |; v
“医简是比较成熟的抄写本,体现了古人的讲究。”李继明告诉记者,“精装版”的敝昔医书是医家传承之书,它所展现的中医理论与临床体系揭示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及中医药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7 q6 r: X3 ]4 G9 V6 r# R' E
- Z( s- K4 F" u0 l2 r0 Y% }: o

0 T; A- m' P$ q8 @9 f6 N2 I
% S" R9 W4 t4 g* I+ ^( q作者:记者 李晓东 周洪双 通讯员 景小峰
: l4 y# ]8 I; Y/ P# d) T' A4 H6 k2 v2 P0 \5 h1 Z6 `0 z
来源:《光明日报》4 ^1 s1 V+ o- c# V

2 l) Q: Y% M7 N5 r
0 k8 G- ^' t  Z( f
0 |$ q, j  A) o% `+ Z+ i- U: [5 l* `6 c" v9 h7 q5 e
; C5 m% Y# L" E4 Q3 q
武家璧:成都老官山漢墓醫簡“敝昔”為扁鵲考2 r3 y9 n# w' f7 T
. \2 X2 x* n. ]5 {" O7 C
! D2 }( S& x# I' m/ D
$ v' X* c* d3 G/ @
《中國文物報》2013年12月20日第4版報導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一批西漢武帝前後時期的醫簡[1],整理者根據竹簡長度、擺放位置、疊壓次序、書法風格和簡文內容等,分為九部醫書,依據內容初步定名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歸脈數》、《五色脈診》、《醫馬書》等。其中有一部醫學理論著作,記載一位元名叫“敝昔”的醫家論述有關“五色脈”與臟腑和疾病關係的言論。如簡文云“敝昔曰:人有九徼(竅)五臧(臟)十二節,皆[鼂(朝)於氣]”(圖1摹本)、“敝昔曰:所胃(謂)五色者,脈之…”等等。這部書沒有篇名,整理者擬名為《敝昔醫論》。筆者有幸參加了這批珍貴醫簡的整理,認為簡文記載的這位醫論家“敝昔”,關係到這批醫簡所屬的醫學流派及其文獻價值,初步考證認定他就是傳世文獻記載中的扁鵲,略述如下,以資討論。
2 G% @3 w( J0 \3 x  V% \# M
6 |8 t. ?! D& \  g6 ]4 ^; i: W( p+ ~+ w
9 C, L( r: F2 R5 B# h
图片2 o' V3 E* Q8 p. V# C3 |+ u$ G
图1 摩本
7 y8 k) G3 u* z  N1 y1 O$ K# N) b* s7 [" C8 I' n4 ^- ]  M
一 “敝昔”的音義# t5 n! C0 \, V8 X8 U4 I
4 l' n/ W1 q) `$ T7 j7 g

! U5 _7 L# C7 }關於“敝昔”即“扁鵲”,首先可從文字音韻上予以考證。何琳儀先生在《戰國文字通論》中對音韻通假限制了非常嚴格的條件:諧聲系(諧聲偏旁相同)之間的通假“一般不採用韻部懸殊的雙聲推衍,也不採用非雙聲的旁轉或對轉”;“異聲系(諧聲偏旁不同)之間的通假則比較複雜。分析聲韻要注意:聲紐的通轉必須以音韻界公認的結論為依據。韻部的對轉一般要以雙聲為紐帶,韻部的旁轉則必須以雙聲為紐帶”[2]。按此論述,音韻通假須有聲紐和韻部雙重限制,除疊韻之外,一般只有雙聲紐的對轉和旁轉才能通假,且對轉優於旁轉,而自“旁對轉”以下“韻部懸殊”者,即使有雙聲紐帶也不可通假。本文將在此狹窄條件下,討論音韻通假的可能性。, K% g% E* `  Z/ A
  & S5 Y: u  x: X# D) m! q
) s$ p! r. q, F! D3 _
“敝”字中古屬祭韻。祭韻在中古音系中屬於“蟹攝開口三等”,只有去聲字,字數不多,大部分來自上古的入聲月部[iat],如“祭、敝、藝、際”等字。上古月部屬長入聲,其塞音韻尾[-t]在中古時失落,主元音受介音影響高化為中古的複元音[iæi],失去入聲韻尾則變成去聲,此即王力先生主張的“長入歸去”說[3]。蟹攝祭韻到元代的《中原音韻》已歸入止攝齊微部[4],於是“敝”字由中古複元音演變為純粹的單元音[5]。
: A' O# ^1 N/ }# h  # a2 ^6 h* ?+ r
7 b! c4 o9 a6 M7 x
查《上古音手冊》敝字屬並母月部,扁字屬幫母真部,注釋說“這類从扁的字,有的古音學家歸元部。”[6]《漢字古音手冊》敝字古音屬並母月部,扁字屬幫母真部[7]。若扁字古音屬真部,則與敝字的聲韻關係為:幫、並旁紐,真、月旁對轉。按上文所述窄條件,沒有雙聲紐帶的旁對轉是不能通假的,因此我們取《上古音手冊》扁字注“歸元部”之說。就韻部的關係而言,月部[at]與元部[an]的主要元音相同而韻尾不同,可以對轉而協韻;真部[en]與元部[an]的韻尾相同而主要元音不同,可以旁轉而協韻;而真部[en]與月部[at]之間不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韻尾也不相同,需要先旁轉、後對轉才能協韻。故就通假而言,對轉優於旁轉,旁轉優於旁對轉。既然“敝”“扁”存在對轉的可能性,我們就要證實之,從而排除旁轉、旁轉對之可能。/ x1 c8 E% ^" \
  
, A/ O  C( R" I% v9 z% d" d8 Z7 B6 u  F$ [/ n, k
扁字韻部的疑難問題,源于古音學上的“真、元分部”,顧炎武《音學五書》據文獻考古初分古韻為十部,其中第四為真部;江永《古韻標準》則據《詩》韻從真部中分出元部,是謂“真元分部”,被視為審音學的一大成就。近年來有學者分析漢賦的用韻情況發現:元部仙韻中以“扁”為聲符的字在《詩經》時期屬真部,但在西漢時期已轉入元部,例如“翩”字,枚乘《梁王菟園賦》中“翩閑彈鞭”協韻,劉歆《遂初賦》中“翩綿”協韻[8],而“閑彈鞭綿”古韻均在元部。這一結論,堅定地支持扁、敝的韻部為“元月陽入對轉”,應用于本文考證漢代醫簡,正合其時。
9 k6 G& A' R6 _. w% \  ! K- E' C% D6 d7 g

8 Y, y& S7 ~, N) b) }0 o% R$ `至於扁字的上古聲母,《古韻通曉》共列三個:(1)扁匾編惼碥,幫母;(2)扁下注“小舟”,滂母;(3)扁下注“姓也”,並母[9]。《集韻》、《類篇》“扁,姓也,古有扁鵲。”《廣韻》“扁,姓也。盧醫扁鵲是也。”是故扁鵲之扁古聲為並母,得與敝字同為並母雙聲。至此我們得出結論:敝、扁之聲韻關係為——並母雙聲、元月對轉,符合嚴格限制條件下的音韻通假。這種窄條件通假(雙聲對轉),也可用一般語言學中的“連讀音變”現象來解釋[10]。
# f: u  W6 t: {0 h( `/ j( h- m  . `2 `+ Q- f+ y1 |4 S! x

) W: a# d& L% r: r0 M7 m& X: n( y9 l以上從音韻角度探討了敝、扁通假的可能性,下面從字義方面揭示敝、扁之間的關聯性。扁同褊。褊字《說文》“从衣扁聲”。何琳儀先生指出“分析形聲字與其諧聲偏旁的關係,不一定要有典籍異文或其他材料為證”;“同聲系(諧聲偏旁相同)之間的通假一般都不成問題。因為‘同諧聲者必同部’,所以無需典籍異文為證(如果有證據更理想),即可根據具體辭例和文意將假借字讀為本字。”我們為達理想結果,試舉兩個例證:5 a7 Z: |6 F8 ^4 d
  / I+ Y- ]$ y7 `3 O5 v0 C  h
8 @7 A5 V! B: S
第一例,扁鵲作褊鵲:
# O0 g+ D9 P' ~0 e7 K7 U3 A3 j* `+ B4 r2 Y

0 }. e' P( [2 [" b, b( ^2 Z“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觀雜戲,有市人小說呼扁鵲作褊鵲,字上聲。”[(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貶誤》]! o/ i4 b1 v* |, S+ E% p. w2 J

+ U3 B7 Y' b2 ]- h
- k: R* g3 }2 o' c7 G2 P' b第二例,褊桃作扁桃:, ?1 J! `% K$ M9 P# x; ^) w
+ O5 g3 y" g4 O2 j, v: h- i

' @2 r$ M$ \8 E8 u* G% Z/ b“其果有褊桃、又千年棗”。[(唐)杜環《大食國經行記》,《全唐文》卷956、《通典》卷193引]
* [; h0 m- g9 p& G 
& j, ?# \  q4 i
( I" z7 U/ I2 h“占卑國出褊核桃”。[(唐)段公路《北戶錄》,《東西洋考》卷3《西洋列國考·大泥》“物產·褊桃”條引]) C( i+ y: O6 Q  a+ M; H. U  G
  
- O$ {' J; E9 o" ^
$ Y: l% P/ u, J3 P) w3 \+ H! P“偏桃出波斯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18《廣動植·木篇》]
+ _, K' q4 ^' v' a) n- }- Z  
/ `6 [9 I. z% f5 C$ U* Q$ G/ n
$ q2 T* Q# D2 d“(開寶)七年,(三佛齊國)又貢…萬歲棗、褊桃。”[《宋史•外國列傳》卷489]
. L6 x: v! {5 f, _4 R! C    ?7 s, z, ~# r" X. c/ a
1 X, s5 q6 n& k8 p# C) R' o" l2 c
“至道元年,其(大食)國舶主…來獻…千年棗、舶上五味子各六琉璃瓶,舶上褊桃一琉璃瓶。”[《宋史•外國列傳》卷490]$ x  R2 ?' H5 g6 U* ]) h
  
! F! h. D' D+ q/ D
2 k6 P( ?9 B: j# k" F“扁桃大如桃而扁”。[(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 V0 b/ N. _6 i  % ~! T" r; k- l- I

3 Q/ n5 f. ^" W2 E! q) I“波斯國扁桃,形扁”。[(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樹藝》卷29]
- v2 ]7 m& Q' G# }! S% H; p是褊通扁而有扁平之義。
" p- a1 M" A5 h1 i6 v: P0 ~, D  
, S6 Y# T* @: k$ a3 _2 H9 O! j4 j
3 S" r, P4 b7 ]0 a, g3 N褊與編、鶣同諧扁聲。《說文》“扁,署也,从戶𠕋。戶𠕋者,署門戶之文也。”是扁字之本義同編戶之編。扁鵲之扁非讀編(平聲),音同褊(上聲),已見前引。《文選·〈傅毅〉舞賦》“鶣图片燕居”李善注“鶣图片,輕貌…鶣音篇。”《集韻》“扁、鶣,古之良醫,或作鶣”;又曰“扁、鶣,姓也。古有扁鵲,或作鶣”;又曰“图片,鶣图片,飛輕貌。”《廣韻》“鶣…取鵲飛鶣翲之義。”(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扁鵲”條云“扁乃鶣省文,取鵲飛鶣图片之義”。(臺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以鶣為翩之異體字。故扁鵲、褊鵲,實即鶣鵲,意即翩飛之鵲也。- S" c& f% |7 v+ F4 p
  ; B: A: [: p. g* j0 Y. T) Z; F$ O+ M

5 B8 i4 d1 e, }* Q. u/ E+ ^褊字本義為小衣,引申為狹小。賈誼《新書•道術》“反裕為褊。”《說文》“褊,衣小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小之稱。”《詩•魏風•葛屨》“維是褊心”。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說文》急下云‘褊也’,褊下云‘衣小也’,《廣韻》‘褊,衣急。’《賈誼書》‘反裕為褊。’褊小、褊陋皆自衣旁推之。”《荀子·修身》“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6 v6 c! }- X# @9 @
  
4 I" J2 R( ~- H' z9 C
( Y) [; f) W% y+ M- _* d敝通褊,先秦諸國自稱“敝邑(國)”者,實即謙稱褊小之邑(國):: \. x; Y: H. N- ^5 ]$ T
/ s/ I. M2 Q1 D1 z( l5 K" D
# r' D' s6 ^' P) n) v9 _
“以敝邑褊小,介於大國”。[《左·襄三十一》]# v9 ?: }4 U$ d/ u
“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從者。”[《左·昭元》]8 y. Z2 K' c: r5 W3 B+ w
“衛國褊小”。[《左·隱四》]. j0 p, O4 B0 O$ [  c. O6 A
“齊國雖褊小”。[《孟子·梁惠王上》]
% D! F: m; r7 X* y9 z9 _! X“夫滕,壤地褊小”。[《孟子·滕文公上》]4 X! ~3 J; P* R. C

8 B" U  j: _1 ^- D& d# j4 k* p  E4 B$ X, @5 w
是皆將本國寓意為褊小之邑(國)。《說文》“邑,國也。”段玉裁《注》“《左傳》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書》‘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謂國。”則敝邑乃相對大邑、天邑而言,義同褊小之邑。如:
8 w' `( Q9 b  c# D2 ?6 j; Q5 _: k  d
, r' t' [* [9 g* T
“侵敝邑之南鄙。”[《左傳·僖公二年》]1 v1 Q) e! D8 C3 v4 `( m& {
“將辱於敝邑。”[《左·僖二十六》], A! {) X# `, _! c7 f
“師出於敝邑。”[《左·僖三十二》]" X' n. G9 h; C
“君王討敝邑之罪。”[《禮記·檀弓下》]
  Z! d" Y# Q: g" X7 J
: B# [: o" b$ E! L2 H# \. Q# ?1 @2 f' b+ _+ Y6 W5 C) U4 T6 i
是皆將本國謙稱為敝小之邑。《春秋左傳》載鄭子家告趙宣子(趙盾)曰:
# v" s- R' M5 V4 q6 L$ m
  b5 I8 T& w! G# G3 d/ v4 Y& M
+ W& O! x4 n: f“雖我小國,則蔑以過之矣。今大國曰‘爾未逞吾志。’敝邑有亡,無以加焉。”[《左·文十七》]+ W# G3 \( |. @

. T7 P: c$ A7 `6 |. ]/ i
2 O% r) @% h% _  l- S) c, C鄭子家自稱“敝邑”,以小國事大國之意明顯。1 t- D# j! L4 Y4 ^8 U& j. n/ S

5 d7 w: c8 w' ?9 m' Q. U. ]
8 S: G2 a2 d& _& I$ w& R: p“習其敝邑,而不覿上邦者。”[《文選·左思〈吳都賦〉》]& W% j# ^" d5 }! T3 o1 t# s* ?# M3 p* R

* [* u$ e4 V9 y  _9 N5 k
. {# D/ l6 x, g4 j; f/ x6 ^' U3 H) B# V“習其敝小都邑,不見上國。”[《吳都賦》(唐)呂延濟注]$ B! Q8 O) M* d/ ~5 Q! B, |) s, V0 t

* T+ ]+ F$ I; B
; D; }# T4 \. N8 g7 E! T1 |是“敝小”一詞同於褊小。以上皆以國家自稱,又有稱一般城邑“褊小”或“褊陋”者:
' D3 B6 k# Y& z4 Z: }& o' S- J6 D+ ?/ V& e' Q7 E
1 p# B: M0 h/ r+ y: {& o) t
“洛邑褊小”。[《藝文類聚》卷61引(漢)崔駰《反都賦》]
: p$ Q' a6 r% n8 A& }4 h # ], X7 P* i+ |# a' T% I8 v

& ]3 e$ A/ Z& ~/ ?( ^1 K" a! i“五松山下古銅官,邑居褊小水府寬。”[(宋)黃庭堅《送劉道純》]
8 I/ B/ Q" h% V0 _  
. j1 g" z) @9 }  `0 w2 H' V) K4 F3 A, r& K. g4 i! x
“巴峽之嶮,邑居褊陋。”[(宋)蘇軾《燕若古知渝州制》]  m9 C: _" K" j! [( {' q
% y6 S% p+ M8 Q9 W$ o' x5 X7 C% ?
8 R/ ~! z! ^( T  P4 z. c) s
晚近文獻稱“褊邑”,一般指城邑或者古國:
/ _' G7 Z. t) _8 w5 \2 c% G6 _$ T5 B, ]# b6 T
! i6 j# w+ ~3 H8 T( x! L
“惠,褊邑也”。[(明)張宇《呈寢議割地建縣文》,(清)嘉慶《惠安縣誌·建置》]
, p8 P4 h. j; e4 ?  7 P9 C- X2 r2 w* k' a

: H6 r- q) D% M! {$ L: ]“芮,為古之褊邑”。[(清)畢盛瓚《芮城縣誌》卷2]
. w+ G3 o) N' N- U5 [  / ?' s: d' B7 ?0 t6 W! ~
; u0 |- v: J' p1 Z1 L5 K
“乃使黑子褊邑,獨當一郡之全”。[康熙《三水縣誌》卷4(明)文翔鳳《減糧議》)]
* \9 Q# W6 y, N4 I/ ^; w, q7 @  
9 ~; x$ S3 ~, ]: p! i
  ?2 t+ X3 T" ^, a“誰謂褊邑無真品哉”。[雍正《英德縣誌·鄉賢志》]1 X7 `; s  T$ R- j; T9 \0 b+ g4 i9 \

) N$ C, r  r8 e# D7 L9 }
2 ~* H6 f% f5 ?0 Z4 g) U又敝國稱褊國:1 x$ Z* Y5 ]+ p# E! v* O! b( q
, [8 ^- q" R2 K; y

; {- Z  U3 h% K7 b“敝國雖狹,地方數千里。”[《史記·吳王濞列傳》]
) R! o" D' E# k+ \# y) d' J( _ 
4 {' O; C6 n: E- L. v: W/ [
2 @+ J/ ~9 Z( b1 S' h“豈敢以褊國驕士民哉”。[劉向《新序·雜事二》]
- _; v9 `. h. x3 C4 X% W, K- O% O' |# s  + s# }. \) w! ]: I/ b" n# T5 u' L

( |  V. G' z1 z) y! n" f* M: {“南唐褊國短世”。[《南唐書》卷18陸遊《浮屠傳》]
( D+ h, y5 {. S# o( C4 S! w綜上,則敝可與褊意義相通,敝小同褊小之義。
/ f4 t3 B, C: E* O( o; U  1 E! I/ X2 g9 O3 y. N& ^/ ^# o
. k3 p- k1 e' u3 V2 @
前文已辯敝字可與褊、扁、鶣字通假,下文論述“敝昔”的昔字與舃、䧿、鵲同音,義同雉鵲,而敝則是鷩雉之鷩的省寫,故“敝昔”與扁䧿音義相通。
3 I! T3 t7 f4 c0 `+ m7 o“舃,䧿也,象形。䧿,篆文舃,从隹昔。”[《說文》]
% W2 F6 w  R) R) L$ u/ k  
" T/ _5 X* w! `  T* @  E+ w
+ }# ~' y/ F7 a$ `3 ?* V% g“舄,卽䧿字,此以今字釋古字之例。古文作舄,小篆作䧿。”[《說文》“舃”字段《注》]
) l* a/ k/ W& E  2 |$ q# t! ?7 i2 |4 j1 `
" H* \. G) H. |; B( d- A7 x% ]
“舃,或作䧿、鵲”;“䧿,雉名”;“鵲,思積切,音昔,雉名。”[《集韻》]' L$ S7 _$ ?$ N* K
  ! O2 }" j1 ]3 N. t

: [8 x1 N+ G1 U“舃,思積切,音昔。”[《廣韻》、《集韻》], e+ ]# W- G* o! u
 
' P! z& {  n8 U  W( f( K( b; Z5 |% S0 c5 s& P2 @* [0 v
“《淮南子》云‘鵲知太歲之所’《字林》作‘䧿’”。[《廣韻》引]
% d. ^$ ]8 i" ^  
0 K" W$ w6 ^0 |: K  H" ^' w3 I2 k/ T4 @0 Y/ v/ _
“舄者,知太歲之所在”。[《說文》“焉”字]7 V/ {3 ?: F8 }9 o  p
舃又因與“腊”字同音,假借為履舄之舄。) @* ?) B/ g, x) i
“舃,履也。”[《廣雅》]3 t/ v2 E, [* D' X- k; Y. {" g7 p# h
  . _3 @$ X% B* n  a

1 E- M- v! W5 L  h  W“複其下曰舃。舃,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幹腊也。”[《釋名•釋衣服》]
' K  ~7 ]$ e- x5 p; }& `% B( `  
" `# V, o* u! b0 T1 l3 M2 j8 d* h8 n' l1 O4 A
“錢來之山有獸焉…其脂可以已腊。”郭璞《注》“腊音昔。”[《山海經•西山經》]
" H. t8 U( s( w" C0 ]) g% k  
% I- v: n6 o8 ~- X+ z' E' v* A9 ~- o: s
“腊,思積切,音昔。”[《廣韻》、《集韻》]
9 ]) A+ Q' s8 y+ o  8 N" l+ D  V: s3 J* Z0 }/ p1 x
% }# Y5 c5 A8 l# q( f* @  D+ }+ i8 Z' Q
“舃,以木置履下,幹腊不畏泥濕也。”[(晉)崔豹《古今注》]
# Q% S0 }( m1 y& w  
$ [# B/ q/ L9 \! s
* a+ N) @: Q$ @7 z. \5 x% B* U“舄,本䧿字,自經典借為履舄字而本義廢矣。”[《說文》段《注》]( r6 M( [! o2 K; `+ g$ e
總之,從音韻上,腊、舃與鵲、䧿並音昔(xī),可以同音假借;從字義上,敝昔(鵲)是其本義,敝舃(履)是其假借義。
+ s9 O8 c! k! A( `7 w, @  9 y9 M$ R( ?# @( ?
3 L  }$ v4 i& Z/ j  c
《集韻》以䧿、鵲為“雉名”,《說文》“雉,有十四種…鷩雉”。潘嶽《西征賦》“鷩雉雊於台陂,狐兔窟於殿傍。”文獻有關鷩鳥的記載比較多,略舉如下:- j9 K- b4 o+ h

3 V/ j3 s. c& ?5 c1 w; _( W3 S
' i0 d8 n- }1 D. A3 R: c“鷩,赤雉也,从鳥敝聲。”[《說文》]& l( n5 v* |7 u0 @  t
  
9 g8 S( v8 @+ {3 |9 Y$ T2 _5 [5 T- x- f6 X
“牡山…鳥多赤鷩。”[《山海經·中山經》], w2 v0 R1 [' o! u1 G& d
  : N0 {/ C) b3 N1 ?9 V
8 q. v4 E; `3 Y
“小華之山…鳥多赤鷩,可以禦火。”[《山海經·西山經》]
, X+ C5 z( L0 J( l! Z( M, V8 @2 }  
/ D* p* I0 {2 O4 ^2 G4 A* ?/ C
* m, i+ w' K7 o+ K  @$ W. G“赤鷩,山雞之屬,胸腹洞,赤冠金背,黃頭綠尾,中有赤毛,彩鮮明。音作蔽,或作鱉。”[《西山經》郭璞《注》]8 p! i( Q5 o9 `  K6 `' ^
  " V' n2 R' D  n
2 c% R" ?0 \. D) X  O7 G
“鷩雉,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鮮明。”[《爾雅·釋鳥》“鷩雉”郭璞《注》]. W+ \8 s/ b8 {* M
 2 I+ j  X" v  ~' q/ k
6 H# a- f; ]9 U* S9 j, a" {
“丹鳥,鷩雉也。以立秋來,入冬去。”[《左·昭十七》“丹鳥氏”杜預《注》]6 ~* H# i  P/ U# }# n
  . C- X) B/ D' D! k4 \0 G1 @
! b( X3 G$ b6 g" g' ~1 M' H4 l- C
“《釋鳥》雉之類有鷩雉,樊光曰丹雉也…是解丹鳥為鷩雉也。”[《左·昭十七》孔穎達《正義》]
* m! n: n' f* ^! s% _9 e- s
  p$ r+ s) K; k
- Z4 e. U: \- i: Q鷩鳥又名華蟲:
/ t+ i2 v0 E/ n2 ?/ l5 K- T
; @- O: k# Z  G7 c% z9 A- f( J7 i7 q2 y! `* P4 I  s$ V
“華蟲,雉也”[《尚·益稷》“華蟲作繢”孔安國傳]8 e" Q1 G1 x1 b3 r7 P% z3 D  i8 c
  
8 J6 }# R+ k3 e! O, G: e+ a; A5 h6 M. _- b0 H. ?: t
“華蟲即鷩雉也。”[《尚·益稷》孔穎達疏]
" [. L# O/ E/ Z) v% c' ~$ d, `  
+ p' }) k4 a# ^7 F) q  Q- @% I- {; |
“華蟲,名鷩者以其頭似鷩。”[《司服》“鷩冕”賈公彥疏]
/ @- K( v: j3 k- k! b& N+ d鷩雉,漢代別名鵔鸃,唐宋以後多稱為山雞、錦雞,文獻有比較明確記載。如:
3 b. _# s  Z" F/ E0 J
& h$ [! J# ^1 C: F8 X% R
0 N( V: U6 ~! n9 i; h1 ~“鵔,鵔鸃,鷩也。”[《說文》]. ]2 `/ ~. D5 k
  ! E( x/ m8 B' H* u6 C1 v# Y. t& Q
2 Y; n7 c6 c! n% O  M
“劉逵注《蜀都賦》曰‘蟞蛦,鳥名也,如今之所謂山雞’;注《吳都賦》曰‘今所謂山雞者,鷩跠也,合浦有之。’此葢皆鷩屬。”[《說文》“鵔”字段《注》]; Q1 ~: K# T5 F' X: E% e
 3 ^1 R/ t: D2 t& v  Z4 r

: k0 B" b: e# y5 Q5 \; A“鵔,鳥狀如鴟,赤足直喙黃文。見則旱。鵕同鵔”;“鸃,鵔鸃,鳳屬。又鷩雉也。”[《玉篇·鳥部》]
& \: t9 T7 `" `% x" W) w  + F; C4 J* l! n4 ]2 M

$ k% w* a1 t  \- t“揜翡翠,射鵔鸃”。[《漢書•司馬相如傳》載《子虛賦》]' N. C8 |( [! T; c
  / t9 r9 K7 M9 z- t# b
& M2 H2 R4 G' r) F0 `/ ^
“鳥赤羽者曰翡,青羽者曰翠。鵔鸃,鷩鳥也,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其尾毛紅赤,光采鮮明,今俗呼為山雞。”[《漢書•司馬相如傳•子虛賦》顏師古《注》]
) `, c$ H# h( n  S1 C( Y2 c6 _7 C7 _1 C

' [; r1 x3 Z( {- G5 d- l《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引《子虛賦》作“揜翡翠,射鵕璘”。其《注》云:) S1 X* a) r- _; H2 Q
“《漢書音義》曰‘鵕璘,鳥似鳳也。’”[《集解》引]% n! V2 y. [! J
  # @" h& o  e) k" F* [1 J

9 m* \7 ~6 P! T, D# J+ ^“司馬彪云‘鵕璘,山雞也。’許慎云‘?鳥也。’郭璞曰‘似鳳有光彩,音浚宜。’李彤云‘鵕璘,神鳥,飛光竟天也。’”[《索隱》引]
. v! m4 k0 u$ n; U- J2 a關於這種鳥的產地,《水經注》記載:
7 }4 x# l+ Z' Y( m/ i$ c( S: F& I; r& D5 z; j) d

7 `/ C2 v: Y- l( x2 o“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東曆增城縣。《南越志》曰‘縣多鵕鸃。’鵕鸃,山雞也。光色鮮明,五彩眩耀,利距善鬥,世以家雞鬥之則可擒也。”[《水經注•泿水》卷37]
4 g2 A0 @6 V8 S! d9 ~* l2 Q7 e2 ~7 E; P

% m1 `- ?0 D; p6 W0 C6 O7 M(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對這種鳥(鷩雉)的名稱和分類有詳細說明,認為就是普通的山雞和錦雞:) m# P6 g! A0 A  f; R

. J; ^* b* ^+ E' n& i/ k- A2 _/ r' K% w& L* }* G
“鷩,敝鱉二音(《拾遺》)。山雞(《禽經》)、錦雞(同上)、金雞(《綱目》)、采雞(《周書》)、鵔鸃(音峻儀)。時珍曰:…鷩與鸐同名山雞,鸐大而鷩小;鷩與鷊同名錦雞,鷊文在綬而鷩文在身,以此為異,大抵皆雉屬也。按《禽經》云‘首有采毛曰山雞,腹有采色曰錦雞,項有采囊曰避株’。是山雞、錦雞又稍有分別而俗通呼為一矣,蓋是一類不甚相遠也。”[《本草綱目·禽二》“鷩雉”條《釋名》]- z: ~% s& q3 b/ e% V+ x0 M' Q$ u. }
  
% @+ @9 H6 E# B
9 T$ F7 ]9 C! w“時珍曰:山雞…此乃《爾雅》所謂‘鸐,山雉’者也,《逸周書》謂之采(彩)雞;錦雞…此乃《爾雅》所謂‘鶾,天雞’者也,《逸周書》謂之文鶾(音汗)。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紋尤燦爛如錦。或云錦雞乃其雄者,亦通。”[《本草綱目·禽二》“鷩雉”條《集解》]
# M0 z! C4 y" e% r( c! ~  ! O# H$ c8 J" z

+ o$ a' _4 D  w( n2 S3 E“鷩即金雞也,鳥似鳳有光彩”;“鵔鸃似山雞而小,卽錦雞也。”[(明)張自烈《正字通》]: L) d0 q) U, l% g# c) \
  5 R! x& ]  m4 v- o% ?8 ^
# r& n( K9 a: k* a, ?/ Z
綜上所引,“鷩鳥”或“鷩雉”又名“赤雉”、“鵔鸃”,即俗謂之山雞、錦雞。老官山漢簡“敝昔”是鷩䧿的省寫,通於鶣鵲,就是傳世文獻記載中的扁鵲。, _  Y" ^* q: W5 e) Q5 A+ N
' Z3 _* @' P2 H( l
二 鷩冕、鶡冠與鵔鸃冠! @' Z2 q4 z5 X; E. v: f1 u
  
; I' O* [$ u( B' e% u7 h7 C
. s( J) z2 x' {0 }鷩雉或鵕鸃是以其羽毛製作冠冕而著稱於世的,先秦稱為鷩冕,秦漢以後稱為鵔鸃冠。+ R& c2 L$ W% W3 R  S# H

% h1 v; d: ~' L& |) p3 _$ L9 P0 m/ N/ e
' P; V2 C3 y% y- M: |7 `
“《周禮》曰‘孤服鷩冕。’”[《說文》“鷩”字引,今本《周禮》無此語]! d/ K3 |4 R+ ^5 Z, N- I
  
2 Q: H( w% q9 @
! O  M( x" L* C7 x“《司服》曰‘矦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此云‘孤服鷩冕’者,葢以天子之孤當矦伯。”[《說文》“鷩”字段《注》]7 i7 J. z# J6 ^+ p, s
 
6 R. P' x1 \" W% g1 n/ X$ c. Z6 g
“王之吉服…享先公、饗射則鷩冕。”[《周禮·司服》]
, F+ @) T. e6 k8 Y
$ |& Z" F, j+ ?4 y#根據《周禮·司服》載天子、諸侯、孤卿、大夫共有六種冕服,即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各有相應的冕旒、章紋相配合,謂之“六冕”。鄭玄《注》“六服同冕者,首飾尊也。”即漢儒認為六服的冠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冕字之前的裘衣、袞衣、鷩衣、毳衣、絺衣、玄衣。如:4 k+ p$ n& N8 u
  
3 @$ q2 \$ m0 H$ b- h; c- W" Y" D6 N  ^: X0 H* b3 d
“有鷩冕,鷩雉之憋惡者,山雞是也。鷩,憋也,性急憋,不可生服,必自殺,故畫其形於衣,以象人執耿介之節也。”[《釋名•釋首飾》]
; n; g1 z( T& |/ h# A) n! N. ~* |  1 q, Z$ f$ b- r6 {1 y9 g( o

+ I1 g7 S9 n9 Z8 u“鷩,裨衣也。”[《周禮·司服》“鷩冕”鄭(眾)司農注]2 Y9 v( }* b6 g7 g) e
  4 E; ?+ h' d5 a
/ w- [3 R) h: d$ W$ n( ~. F
“裨之言埤也,天子大裘為上,其餘為裨。”[《覲禮》“侯氏裨冕”鄭《注》]2 s, U& h, g! O
  9 i1 _" d4 M  D1 I: Y

2 o5 N( H. |. |' y: [* J0 ^+ b“《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繢(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繡。’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舜欲觀焉。華蟲,五色之蟲…鷩畫以雉,謂華蟲也,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司服》鄭玄注,所引《書》即《書尚書·益稷》文]8 }4 V* M5 p& @8 C* R- u
  
4 X$ y# Q% k& i3 S3 ?8 u/ X- a  \. T# {2 x4 N2 J, r( }
“鷩冕七章,華蟲為首。華蟲即鷩雉也。”[《尚書·益稷》“華蟲作繢”孔穎達疏]
! `+ O! G# a& Z& ]: ~+ `
  Y' ]% H* ]  \5 [# |' d- M
: ?- ?) t+ M$ G) c7 g9 S此七章即鄭玄《注》之衣三裳四,將鷩雉或華蟲,繪於鷩衣或裨衣之上。
+ z" @) L! A( H; x( u; _; O  4 O3 s( A5 B* K% D

! t" Q6 M! |& G“冕,大冠;服,鷩衣。”[《國語·周語上》“太宰以王命命冕服”韋昭《注》]: O7 v4 w8 v' w/ _& @
  
; Y8 P7 O" Q3 f- e1 j8 Z/ k+ V5 V8 R
“鷩衣之冕,繅九旒,用玉二百一十六。”[《後漢書·輿服志》“冕冠…玉藻”李賢《注》]
/ M+ h& e6 }7 g2 M6 _# |3 I5 D; H3 H) _& W

+ H; n6 i: @: t+ A是皆以“鷩”為衣服而非冠冕。
0 W9 `- C" [2 B3 ?; g  x  " U$ ~" I* S0 f$ ~' V
9 D, E- M/ |: i4 x
筆者認為鷩冕當是一種冠冕而非衣服,並非繪鷩雉於衣上,而是飾鳥羽於冠上。冠冕名稱的前詞一般為製作、裝飾材料或形似某物者。如西周銅器銘文有2 y" J/ i+ e% `' {4 a; x8 o
  
0 V# h8 i# x4 C: F1 R  O3 R* r7 l) B3 V; [, C# \
“易(賜)女(汝)…虎冕柬(練)裏”,“易女茲弁”。[《毛公鼎》]
& z" o7 ?8 Z2 v( g' F# A" \
$ O9 o  C5 i5 E/ H! _5 F( ~) \- `1 W/ e% F9 T
此“虎冕”可能是一種形似虎頭或飾有虎符的冠冕。《書·立政》“綴衣虎賁”。《書·〈牧誓〉序》“武王之伐殷也,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孟子·盡心下》作“虎賁三千人”。《國語·魯語下》“天子有虎賁,習武訓也。”《周禮·夏官》有“虎賁氏”,屬官有“虎士”。按金文“虎冕”應是一種虎頭冠,殆即虎賁或虎士所戴者。
9 Z. N2 i4 q1 k  
/ V' A" T" Q- z' ]( e- `1 J7 n
先秦文獻中的“鷸冠”、“鶡冠”皆為鳥羽飾冠。關於“鷸冠”:" A' C# o# a8 D% h8 M" K
  . o- J8 l. r+ z# v( H4 x
5 o2 K7 A$ h$ u1 x6 L9 D8 }: G, E" Q/ ]
“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鄭伯聞而惡之,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于陳宋之間。”[《左·僖二十四》]
; ~# j& F# C9 l$ Q0 Y# U  
" C! m4 o9 X* |& e$ u# |
, r+ i8 O$ L  z6 c, m% Z“鷸,鳥名,聚鷸羽以為冠,非法之服。”[《左·僖二十四》杜預《注》]
+ p& O& X% ^- U2 }; I! s5 K  
5 ~! b% x2 L) W: I' @5 v7 N7 q% `0 ~' ^$ D2 v6 C+ x' n; O6 H
“按鷸,水鳥,天將雨即鳴,即《戰國策》所稱鷸蚌相謂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時,乃為冠象此鳥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此其證也。…蓋子臧是子華之弟,以兄見殺,怨而出奔,有白公之志,故與知天文者遊聚,有所圖議,是以鄭伯恐其返國作亂,令誘殺之。”[(唐)顏師古《匡謬正俗·鷸》卷4]
, `# e6 q! |  F$ `) S( U+ c ' d; @5 K* Q( ?2 e" c, |( R$ L) J

& f- S6 E$ {  R! \9 Q2 m“鷸,知天將雨鳥也。从鳥矞聲。《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說文》]
& g6 }9 j2 m3 w$ o今本《禮記》無此語,始見於蔡邕《獨斷》“建華冠形制似縷鹿,《記》曰‘知天文者服之’。”《後漢書·輿服志》“建華冠”引“《記》曰‘知天者冠述(鷸),知地者履絇。’”《說苑·修文》“知天道者冠鉥(鷸),知地道者履蹻”。上引《左傳》之“聚鷸冠”及《逸禮記》之“冠鷸”,只能解釋為以鷸羽為冠,不存在鷸衣的解釋。
* E' s* q  q8 y0 m4 r  
6 D  I4 D, A) f5 L: {: y& W6 h6 m" X+ g% w
另一以羽飾冠的著名例子,是戰國時期的楚人鶡冠子,及其所戴鶡冠:1 E1 y5 @& d4 j8 |  S  P
  
% t& ~6 z- k+ {% G9 m$ Q- M
* ?# J% W& R, M5 s8 ~“鶡冠子,常居深山,以鶡為冠,故號鶡冠子。”[《藝文類聚·衣冠部》卷67“衣冠”條引劉向《別錄》]
% E. j, P: E/ h* \2 G7 g  " Q0 ]( H' j, y5 Q# |8 J) t
" C- x) q, q* ?
“鶡冠子者,蓋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鶡為冠,故曰鶡冠”。[《文選·劉孝標〈辯命論〉》卷54“至於鶡冠甕牖”李善《注》引劉向《七略》,《太平御覽》卷685引《七略》略同)]
/ y% f! Z0 w# Z  D% r8 b % S& D! E2 g$ i

: [9 ?7 M: p* ~: r“鶡冠子,或曰楚人,隱居,衣敝履穿,以鶡為冠,莫測其名,因服成號。著書言道家事,馮諼常師事之。”[《太平御覽》卷602引劉向《列仙傳》,《藝文類聚》卷36、《太平御覽》卷410、卷510並引《隱士傳》略同)。]9 U2 ?3 b/ ?+ i) k
  
$ K: |2 `, n4 t8 L& |8 ?( G1 J) i* m3 Q6 D9 k& M9 r4 f
“《鶡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鶡為冠。”顏師古《注》“以鶡鳥羽為冠。”[《漢書·藝文志》]% Y9 C" Y5 H6 W/ u

  U0 Y( |2 X) m2 j3 I6 H2 W4 Y4 R5 f* }
以上記載源出西漢末年劉向的記載,班固《漢志》本于劉向《七略》。有關記載還見於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 H' ^) A  a4 O. F
  
/ z- C+ w1 l' P. o& _" q4 @# Q* t" _' U. e( C6 B, P
“冠…亦姓,《風俗通》云‘古賢者鶡冠子之後’。”[《廣韻》]
* a, k: O; z( V4 [  
  \: E$ ?, S, x: `
7 ?! W$ F2 j# S) Q5 Q* ~“冠氏,《風俗通》‘鶡冠子之後’。[《通志·氏族略》卷28]
! d/ S- I3 ^" l2 r2 ~8 \4 P9 d  
, y- g( H+ C; G# N5 K8 Z, f7 b% K* h( T5 C1 m& |& a9 [
“褐冠氏,《風俗通》‘賨人,以褐冠為姓,褐冠子著書。’”[《通志·氏族略》卷28]
# C) o+ E5 ]! \: `2 j' b3 f' j5 U& C5 G9 A* `

5 Y$ x8 _; G- o( [/ T! ?0 ?/ P0 ~按此“褐褐”實乃“鶡冠”之誤,“賨人”當即“賢人”之誤[11]。然自唐代開始有人對《鶡冠子》一書的真實性提出質疑:9 t* ~. Z" t1 N5 c4 |, g8 ~
 
; p) u/ q9 z8 o- H$ @, V/ D; D! q# }& V# u' m, a. w
 “晁氏曰‘班固載:鶡冠子楚人,居深山以鶡羽為冠。著書一篇,因以名之。’至唐韓愈稱愛其《博選》《學問篇》,而柳宗元以其多取賈誼《鵩賦》非斥之。…河東柳氏《辯鶡冠子》曰‘…讀之盡鄙淺言也…吾意好事者偽為其書。’…《崇文總目》‘…唐世嘗辯此書後出,非古所謂《鶡冠子》者’。”[《文獻通考·經籍考三八》卷21《鶡冠子》條]
/ h- b6 K$ l8 f; W  
8 {& F6 Y4 i  U- L; E  w, ^* K% |+ A& p
“《鶡冠子》十九篇,昌黎稱之,柳州疑之,學者多是柳。”[(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卷10《書鶡冠子後》]3 t0 v0 }9 j" h5 N

* @% Q7 E( Y9 D( }1 {' ^$ ^7 i2 y' }% |2 _- N( d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古本《老子》與《黃帝四經》,多與《鶡冠子》相關,唐蘭、李學勤先生據此論證《鶡冠子》成書在秦焚書之前,並非偽書[12]。《鶡冠子》被漢代出土文獻所證實,強有力地證明先秦時代確實存在以鳥羽製作或裝飾的冠帽。既然先秦時的“鷸冠”、“鶡冠”為冠帽,那麼“鷩冕”作為冠帽就不難理解了。
& w9 C- A8 `& {, m  & E5 Z. T/ }& H+ Q) q, ~7 l

( z' ~! O& u8 g- T0 r* |考查文獻可知漢代“鵔鸃冠”即由“鷩冕”演變而來。2 R) [& U) E. k2 @$ q
  
3 L. O1 u0 s5 R( R1 D2 N7 r6 F- D) B3 R3 `5 g- o; H
“鸃,鵔鸃也…秦漢之初,侍中冠鵔鸃冠。”[《說文》]
6 J5 k# X7 \8 o  2 w+ d( ]# \+ N, \3 a

& ]/ q/ {  t. `) l) G“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顏師古《注》“以鵔鸃毛羽飾冠,海貝飾帶。鵔鸃即鷩鳥也。”[《漢書•佞幸傳》]
  D7 G. e+ g" V! |% m, N! y《史記•佞幸列傳》述此作“故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鵕璘貝帶。”其《注》云:  a5 ]! E* C. W( u8 |( Y; i- F
  * m* |9 d8 j. H
- m* b( d) T. S5 e0 G4 v8 U
“鵕璘,鳥名。以毛羽飾冠,以貝飾帶。”[《集解》引《漢書音義》]  q: W( p6 E! L+ Q' a' \$ `( L
  5 {2 ?! ]3 J' K% J. b( U

. d4 g) h5 V2 e; g5 W“鵕璘,應劭云‘鳥名,毛可以飾冠。’許慎云‘?鳥也。’《淮南子》云‘趙武靈王服貝帶夋璘。’《漢官儀》云‘秦破趙,以其冠賜侍中。’”[《索隱》]* i" e- ?1 N0 Z6 N* G; ?/ P
這種“鵔鸃冠”與武冠及鶡冠有密切關係:
2 p% {2 m3 j, b1 y3 ?6 |, A2 w4 f- q  
5 M- W$ r6 Y6 |. o. r" ^' Y' Q; l3 ~2 V1 \+ T# H" S# J
“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趙惠文冠。胡廣說曰‘趙武靈王效胡服,以金璫飾首,前插貂尾為貴職。秦滅趙,以其君冠賜近臣。’…武冠俗謂之大冠…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云。…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劉昭《注》引《晉公卿禮秩》“著武冠,平上幘”。[《後漢書·輿服志下》]
! `7 M: n# K- }. j( ]* R  0 D3 x9 |! h6 ]) J' u% D8 j
, P" E& Y$ F- {
“趙惠文冠,又名鵔鸃冠。…徐廣曰‘趙武靈王胡服有此,秦即趙而用之’。”[《後漢書·輿服志》劉昭《注》]
. a8 i) e$ P7 s  m/ O# Y : \8 r% S/ q/ t. X/ b5 u9 a5 _

+ |" p7 {+ f( X3 T+ v' u“《漢書》曰‘昌邑王賀,短衣大袴,冠惠文冠。’服虔曰‘武冠也,趙惠文所服,故號惠文。’”[《太平御覽》卷685引]
: j; d# O6 G' M3 i5 q9 q+ y  
8 m/ R; K2 I: R& D5 [/ r
* `" S3 Y) C: V/ C- }“趙武靈王貝帶鵔鸃而朝,趙國化之。”[《淮南子·主術訓》]
/ i7 v* O- X" D, f% P1 }按趙惠文王為趙武靈王之子,是故趙武靈王創鵔鸃冠,而其子改為惠文冠。
: D; g3 ]3 B& D; s 3 _" ~5 i2 l6 O9 {, C2 h$ n. |3 Y

+ q8 G7 ]# H. K( i" I" h( c“鵔鸃,鷩,即翬翟,山雞之屬,尾彩鮮明,是將飾冠以代貂。”[《通典》卷57引《倉頡解詁》]2 a0 _: ^0 z) e' J$ o
! M1 I2 f6 J8 {5 v$ R

: }! l& Q# P- N& }" z9 ?$ ~3 H由是可知,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創武冠平上幘,武士插左右兩鶡尾者為鶡冠,王冠飾鷩尾者稱鵔鸃冠;其子趙惠文王去鷩尾而施貂尾,為惠文冠,因其“附蟬為文,貂尾為飾”,為後世“貂蟬冠”之創始。秦漢複以鷩尾代貂,以為親貴者郎官、侍中之冠戴,複稱為鵔鸃冠。
1 Z& G+ q9 W+ Q/ \# q6 G1 M: ]2 W  
0 Y3 u! |% ~$ \
' [+ C; ?8 {$ b/ ~9 I, z鶡冠寓意勇猛,適用於武職。如:
6 i' n8 D/ i) s/ }0 L  
& a& N& R# C; j" N% L. x2 D, s( w: z# u2 N* c  E
“虎賁冠插鶡尾。鶡,鷙鳥中之果勁者也,每所攫撮,應爪摧碎尾。上党所貢。”[《太平御覽》卷685“鶡冠”條引應劭《漢官儀》]
; ^" O6 g# F$ `( S* O4 `6 y  ' `# q" E" l2 C$ x! G( L! n2 [

- s& P' V& k  \* V( K/ U“武冠加雙鶡尾為鶡冠,羽林虎賁冠之。鶡雞勇鬥死乃止,故趙武靈王以表武士,秦施用之。”[《太平御覽》卷685“鶡冠”條引董巴《漢輿服志》]
. o/ C: l% J6 z: l/ b  
8 G$ `& y" c3 ^
. T$ N& {; N. j$ L$ y“魏武帝《賦》云‘鶡雞猛氣,其鬥終無負,期與必死。今人以鶡為冠,像此也。’”[(宋)唐慎微《證類本草·禽下》卷19引]6 q& [4 ]4 U/ c- h9 {7 L

4 n7 F( z  Q- i# l
7 S2 b& y4 R" m! |1 ?5 |8 K鷩冕或鵔鸃冠寓意耿介俊秀,故適用于文官。如:; b( o$ {6 |# K1 q+ P# q; S0 t
  # L6 S: f* s" |
$ @$ |8 v# M( a$ @( ^1 O* z& r
“鷩,憋也,性急憋,不可生服,必自殺,故畫其形於衣,以象人執耿介之節也。”[《釋名·釋首飾》]5 N( K  K# y* M$ Q- @
  & \- Q: P' M' l$ t& l

7 P) e# Y/ p- c& a  c0 j4 g( n“金雞,金項火背,斑尾揚翹,志意揭驕,籠之不能馴。”[(宋)朱輔《溪蠻叢笑》]5 }. o! V+ m5 z
  . _) c+ O8 }: z9 f, O  Z. B
' J  Y5 V2 b7 x' b* D$ |$ x
“(周)又制鷩冕以祭先公也,鷩者雉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賢才,能守耿介之節也。”[《通典》卷57“冕”字條引(唐)楊炯奏曰]
7 l" l: N9 D; v0 m$ k* x  8 i' L6 M* d% e+ b
& C7 {" }( u0 Q2 [% i
“鷩,性憋急耿介,故名。鵔鸃,儀容俊秀也。周有鷩冕,漢有鵔鸃冠,皆取其衣冠文物俊秀之義。”[《本草綱目·禽二》“鷩雉”條“時珍曰”]( [" g7 D0 v1 {3 [1 l
據前引可知,秦漢之初侍中戴鵔鸃冠,至孝惠時郎中、侍中皆戴鵔鸃冠。文武百官加官侍中者,就可戴這種冠,其中包括醫官:
; Z4 x9 |; Z" h6 B  
! _: ~1 [9 B, E: C. I8 w) D, z' \& \5 y8 B. C$ y
“漢侍中為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太醫、太官令,至郎中無員。將,謂郎將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此加官,多至數十人。”[《通典·職官三》卷21“侍中”條]
) i% L0 n1 z! L4 y: o7 e( c( J  n1 l5 |5 ^* J  M# c
& ?& c. i' C) j& Y5 P. G" S
- H4 y- l6 _! S4 Q
故此秦漢之太醫令、丞,可加官侍中而戴鵔鸃冠。“郎中”屬於員外,故稱“無員”,是加官侍中的最低層。《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刺秦王時“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召不得上。…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軻也。”則侍醫當與郎中同列,于漢朝亦可戴鵔鸃冠。: y$ C: O9 y* p# E! O0 }
8 S" H4 ?6 d. V, Q. I2 M& a/ w
5 |, z) z) i  E8 C. y0 e1 c
山東嘉祥武氏祠石刻“荊軻刺秦王”畫像石,有侍御醫夏無且攔腰抱住荊軻的畫面,其所戴冠當即鵔鸃冠。1958年山東微山縣兩城山出土東漢畫像石,畫一鳥人,頭戴冠冕,手握來者,以針刺之,劉敦愿先生定名為“扁鵲針灸行醫圖”[13]。其中鳥身頗似赤雉,殆即文獻所謂“鷩鳥”、“鵔鸃”,而頭戴之冠就是所謂“鷩冕”或“鵔鸃冠”了。老官山醫簡中的“敝昔(鵲)”,字面意思就是“頭戴鷩冕的雉鵲”,這與畫像石上的形象非常符合(圖2)。- ]( x# t, V( q$ H1 q  m, b
. Y: Y; |" q6 M8 M* g
  图片8 F( @+ H) ^/ |
出土文獻中的“敝昔”,本為“鷩冕之鵲”,在傳世文獻中因音義相通轉寫為扁鵲,遂被唐宋以來的注家解釋為“翩飛之鵲”。漢畫像石中的扁鵲形象,為我們糾正這一錯誤提供了實物佐證。漢代戴這種冠帽的官員是“郎、侍中”,而醫官屬於此類加官之列。周代貴族在國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秦漢的侍中大抵相當於周官的大夫,而郎中是非正式官職的員外級,位列大夫之末。宋以後把醫生呼為“郎中”、“大夫”,大抵可以溯源於此。
0 N! k* f* u6 A) B1 b* [* Z# c
7 g& q) }0 b: N! w9 C9 f. ?( X/ h三 扁鵲學派的特點及其傳播+ N. T0 v) F8 x
  
- J, I1 r5 g8 e
2 `7 G  q7 L. w0 g# G! e9 E$ }明確了簡文“敝昔”的音義,我們就可以從先秦兩漢醫論家中,尋找與之相配的醫家。《漢書·藝文志》記載有“醫論七家”,每一種著述稱為一家,分屬三個派別:+ r0 L6 q" V; Z8 Q2 K

' n  Q& W. B6 {2 J* o* c5 J! S( s7 E: @2 N8 F: \
⑴黃帝學派,著作有《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
& D( T/ L$ k4 u" D  
9 N( Q% |4 k) t0 f; p2 x; j% M3 G* p1 l  k) j% r" n. H6 j
⑵扁鵲學派,著作有《扁鵲內徑》九卷、《外經》十二卷;- |9 X  l: x3 v' m' C
  / i, |2 ^5 W% o. s: p" }, U

' W" t& z" @  v/ C7 T⑶白氏學派,著作有《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e4 B9 D6 d5 Y" D+ D5 `$ N) o
  
4 [( b1 ]+ O4 }7 @+ C. p+ i2 w* u$ ~+ @; h6 J
《漢書·成帝紀》及《藝文志》記載成帝河平二年(西元前26年)“使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數術,侍醫李柱國校方技。”最後由劉向、劉歆父子總其群書輯錄而成《七略》,後來收入班固的《漢書·藝文志》。醫書類圖書屬於侍醫李柱國所校,錄入劉向、劉歆父子所著《七略》之《方技略》。由此可見至西漢末、東漢初,有著述流傳於世的醫論家僅黃帝、扁鵲、白氏三個流派,老官山漢墓竹簡中的醫論著作,只可能屬於這三派之一。然而“敝昔”之音義與黃帝、白氏相去甚遠,而與扁鵲相通無礙,故屬於扁鵲學派。
4 ?# `: V* [2 Z* k" j9 z7 J  
  a' X3 {6 d0 `+ `1 }8 D4 w. f4 v! N3 m5 c3 h
扁鵲是中醫脈診法和針灸熨療法的創始人和集大成者,老官山醫簡大致囊括了早期中醫脈學診療法的基本內容,這與扁鵲的身份非常符合,故應屬於扁鵲學派。扁鵲學派的顯著特點是關於脈學的創制與傳承:0 v* S* S: t1 ]! }; t) x- W
  8 k# I3 ]' J7 Q
) p# {; A3 _; ~& _
“(扁鵲)視病盡見五臟癥結,特以診脈為名”,“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E5 h8 c% z+ |: ~6 @: y
  0 H2 d: y7 ^+ \# z$ ]" N9 f) W

) ]- I0 p1 @- k* f7 l6 y7 R“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序,弗能易也。而倉公可謂近之矣。”[《史記·太史公自序》]
2 N+ [- E* u8 N; ~) r  
1 J" @  q$ {9 k$ K8 Q+ C4 P9 ^- B) {3 m5 J$ f1 a* Y# M
“(倉公受)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6 ]; t' c" r
  & G$ ?& a; {8 D9 c: k' c  \2 a
5 a6 a2 x/ S3 k  _4 C) a
倉公所受《五色診病》即脈診法,《脈書》當與針灸熨療法有關。由上引文獻可知西漢初年論及“五色脈診”者有黃帝、扁鵲兩家。今出土竹簡明確記載為“敝昔曰”,顯然非黃帝岐伯之說,當為扁鵲學派無疑。( J4 v0 ^( q3 i. y/ q. p: S
  3 w3 x/ g5 f! a/ G

7 P5 v3 K$ T! N+ q  s《倉公列傳》載有漢文帝與倉公淳於意的問對:
/ x0 t+ i3 \2 ]7 M: j/ H  
: _) e4 N  F0 K7 A8 O+ g5 J) n$ n7 V
問臣意曰“吏民嘗有事學意方,及畢盡得意方不?何縣里人?”對曰“臨菑人宋邑,邑學,臣意教以《五診》,歲餘。濟北王遣太醫高期、王禹學,臣意教以《經脈》高下及《奇絡結》,當論俞所居及氣當上下出入邪逆順,以宜鑱石定砭灸處,歲餘。菑川王時遣太倉馬長馮信正方,臣意教以《案法逆順論》、《藥法定五味》及《和齊湯法》。高永侯家丞杜信,喜脈來學,臣意教以上下《經脈》、《五診》,二歲餘。臨菑召裏唐安來學,臣意教以《五診》、上下《經脈》、《奇咳》、《四時應陰陽》,重未成,除為齊王侍醫。”& Y* ]( q- V& G1 o1 p

. x$ U' P! W5 y
+ J3 }9 K' g/ |1 N8 o% c. [這次問對記載了早期扁鵲學派主要傳授的醫籍。關於扁鵲學派的經典,詳參李伯聰《扁鵲和扁鵲學派研究》第六章《扁鵲學派著作之考證》[14]。從倉公傳授的內容來看,除“太倉馬長”馮信特別要求“正方”(學藥方)倉公教以湯藥之法以外,其餘主要教授《五診》、《經脈》等脈學診療法,馮信學湯藥法之先,也要學習《案法》即按脈診斷法,可知其脈診也應用於湯藥療法。《鶡冠子·世賢》載扁鵲對魏文侯曰“若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閑而名出,聞于諸侯。”《扁鵲列傳》載扁鵲為虢太子治病時先後施以針石、熨敷、服湯三法;見齊桓侯(《韓非子·喻老》作蔡桓公)論及湯熨、針石、酒醪(《喻老》作火劑)之法,前二者屬於脈療法,後者為湯劑療法。《鹽鐵論·相刺》“扁鵲不能治不受針藥之疾。”可見扁鵲學派以脈法和湯藥並重,或者說經脈醫學與湯藥醫學並行不悖,而脈法是其基礎。8 d: y$ X  K2 W. g, U. j: B
  4 _6 w5 e& y2 p2 X6 r

& ^4 j8 e) Z( P' O! v老官山醫簡中的《經脈書》與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和張家山漢簡《脈書》的內容相似或相同,主要記載經脈循行路線及所主病,應該同屬扁鵲學派的脈療法,大概與淳於意所授的上、下《經脈》相類似。老官山醫簡中的《敝昔醫論》、《五色脈診》、《脈死侯》、《歸脈數》等則是早期脈診法文獻的一次集中發現,除《脈死侯》與馬王堆帛書《陰陽脈死侯》相似外,其他均為首次發現。其中《敝昔醫論》、《五色脈診》大抵與淳於意所授《五診》相類似。而《歸脈數》記載各種疾病歸屬于何種脈絡的經穴數,體現了“疾病歸脈”的原則,開啟了後世中醫“六經辯證”的先河。總之老官山醫簡包含了中醫脈學診療法的基本內容,彌補了馬王堆醫書在脈診法方面的不足,是扁鵲學派醫典的一次重大發現。; U8 e$ v9 _+ p9 {- X
  * F+ ^( y( x* M; _

7 K8 U  k1 f- v$ y$ D  b作為一個醫學流派,扁鵲學派是在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其創始人是秦越人。3 L/ [+ F4 s; n. o
  8 {$ N  w4 ]# x* @/ x1 z/ }) G
* X' O$ K) p+ X) ]8 c
“扁鵲者,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為醫或在齊,或在趙,在趙者名扁鵲”。[《史記•扁鵲列傳》,《集解》“鄭當為鄚”;《索隱》“勃海無鄭縣,當作鄚縣。”]
" Q1 q7 |; F8 I) y) d# B; j. [8 U  
- f' P7 ]; c- k9 T, e) C5 {  `+ V2 V' r9 C
“秦越人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仍號之為扁鵲。又家于盧國,因命之曰盧醫也。”[《〈扁鵲列傳〉正義》引黃帝《八十一難》序]/ ]' g0 R" v2 }5 v- M; x
  
7 C* Q# n& T1 i" G+ Z; s! y
1 z3 u" i! `$ \# h3 l“扁鵲生盧,故曰盧醫”。[《太平御覽》卷160引《史記》,(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33辨其“蓋刪引《史》注誤作本文耳”]1 ~" K! z; Y6 `" G0 I# o
  : J. c& d' o& L1 P" g/ L
, ?# b; o( w% Z% ?
“扁鵲盧人也,而醫多盧”。[楊雄《法言•重黎》]9 U; ]: D! {+ w4 R7 R

/ H/ o' M0 w# t; e
4 y, K! c% g1 c1 h* h3 u) ?所謂“醫多盧”說明扁鵲以家鄉子弟為基礎,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醫學集團。《扁鵲列傳》載扁鵲治虢太子屍厥時,使弟子子陽用針取外三陽五會,子豹更熨兩脅下。《韓詩外傳》卷10“扁鵲過虢侯”章載“子同搗藥,子明炙陽,子遊按摩,子儀反神,子越扶形。”《說苑•辨物》作“扁鵲過趙王”治王太子屍厥有“子容搗藥,子明吹耳,陽儀反神,子越扶形,子遊矯摩。”扁鵲的七位弟子分工不同,相互協作,終於使虢(趙)太子“起死回生”。這樣的醫學團體規模,足以表明扁鵲學派已然形成。《扁鵲列傳》載5 U" M9 q+ Q; @9 A" ]  P
  6 |% A' i" w0 d8 m0 m& F
8 e% }0 \! R: _! ~: ^2 R( M6 X
“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過洛陽,聞周人愛老人,即為耳目痹醫;來入咸陽,聞秦人愛小兒,即為小兒醫,隨俗為變。秦太醫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鵲也,使人刺殺之。”# i5 C7 j0 X. R1 P) t
; {3 B- t2 j  H! @; K
0 D+ [- q: D0 ^; D* Q7 S
春秋戰國之際秦越人號稱扁鵲,率弟子周遊列國,隨俗為變,行醫天下,這一事件標誌著扁鵲學派開始傳播。
7 t9 z4 D) Q& r! ?/ ^  
, E/ M( @& Z  b2 p  J0 P
6 w  R6 o/ w7 d  {6 H7 I" C. [- ]+ x" j然而扁鵲並非人名,而是一個榮譽稱號,故有“三世扁鵲”之說。《漢書•藝文志》載云“方技者…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鵲、秦和,…漢興有倉公。”又載“經方”有“《泰始黃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顏師古《注》引“應劭曰黃帝時醫也。”《漢書·古今人物表》將扁鵲列於春秋末越王勾踐(約前520~前465)之後、趙簡子(趙鞅)家臣董安於(?~前496)之前,顯然指“中世扁鵲”。《韓非子·安危》“聞古扁鵲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此所謂“古扁鵲”當指“軒轅時扁鵲”。(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簽》卷100《軒轅本紀》載“(黃)帝乃…作《內外經》;又有雷公述《炮炙方》,定藥性之善惡;扁鵲、俞跗二臣定《脈經》,療萬姓所疾。帝以扁鵲論脈法,撰《脈書》上下經。”故“三世扁鵲”乃是:太古扁鵲是黃帝時醫臣也,中世扁鵲為東周名醫,漢以下稱號者為近世扁鵲。
. w6 f- I5 ~7 |9 H' [- h: m# {  7 P. c" J3 l1 K/ ?+ ^0 q+ j: z
' X# l' Y+ G( I1 T; F% u, Q
總之扁鵲相傳為上古黃帝時的名醫,中世(春秋戰國)被神化為神醫名號。其神化的源頭還是與脈學有關。經驗表明脈象與時氣病及臟腑疾病有某種對應關係,醫者根據時氣及臟腑的不同,把脈象分為五種類型,分別以青、白、赤、黃、黑五氣來代表,就是“五色脈”。這樣通過脈象建立起疾病與臟腑之間的聯繫,就可由脈象去窺見臟腑疾病,故此能“盡見五臟癥結”。這原本是一種經驗科學的總結,但越傳越神,至司馬遷著《史記》時,已相傳為:扁鵲以“上池之水”飲長桑君藥,三十日後“視見垣一方人”(穿透垣牆看人),故能用肉眼透視人體內臟。這種神話實際上是對脈診法神奇功效的一種曲折反映。! a- F' ^2 H9 ]+ Y
  9 g2 h. p2 {( u( V) h" t  b

6 l" d5 h) E; e" O- b《宋史·方技傳》載翰林醫學許希以針灸治癒仁宗頑疾,被升為翰林醫官並得豐厚賞賜:1 W: p4 S4 O3 u! u0 J' I9 Y
  
8 {8 o, M8 F6 |* y# o! O; L8 V
' O( F8 R; r  x1 b0 T“(許)希拜謝已,又西向拜,帝問其故,對曰‘扁鵲,臣師也。今者非臣之功,殆臣師之賜,安敢忘師乎?’乃請以所得金興扁鵲廟。帝為築廟於城西隅,封靈應侯。其後廟益完,學醫者歸趨之,因立太醫局于其旁。”
3 e% b3 |6 v/ O) W, K! G$ T' t北宋醫家竇材號稱扁鵲再世,著《扁鵲心書·三世扁鵲》云:! U" E! j7 |. i6 R
 
7 K3 i( D4 j5 c9 d2 w( F: d" `0 E* h1 N8 ]( y+ d1 \8 F, l
“醫門得岐黃血脈者,扁鵲一人而已。扁鵲黃帝時人,授黃帝《太乙神明論》,著《五色脈診》、《三世病源》,後淳于意、華佗所受者是也。3 `* g3 b- a  ~$ w$ F2 n3 R+ H
  7 Z4 e% q1 F! o3 N' Z
4 k+ y, y8 U: q0 A' M6 m
“第二扁鵲,戰國時人。姓秦名越人,齊內都人,采《內經》之書,撰《八十一難》,慨正法得傳者少,每以扁鵲自比,謂醫之正派我獨得傳,乃扁鵲再出也,故自號扁鵲。
! s: q! ?0 t$ W, A1 a: b7 w8 x+ g  : N$ T- m% k9 [: W! R
& N+ W# ], v2 ]# x- S9 V% w# Q
“第三扁鵲,大宋竇材是也。”- d8 M( u" j; K: w4 [) y* M

- q- R5 k' U8 t( p4 H$ }) J4 p0 U7 ]# R4 C: e
從後世尊崇的情況來看,扁鵲是神醫的名號,但不是所有名醫都可號稱扁鵲,而是以脈法為特徵的這一醫學流派才可尊號扁鵲。竇材指出了戰國秦漢時期扁鵲學派的三個代表人物“扁鵲—淳于意—華佗”,並且指明了扁鵲學派自著的代表作《五色脈診》、《三世病源》,今老官山醫簡出土有《敝昔醫論》、《五色脈診》及《病源》、《諸病症侯》等,就其內容來看,前二者大致相當於扁鵲的《五色脈診》,後二者大致相當扁鵲的《三世病源》,證明竇材所說並非虛言。$ d; k# c3 j% i1 I
  
0 c" s: ^1 H: ]/ t; N" x) h! s% F
0 k7 u7 t7 _/ Q1 p+ O竇材並沒有提到扁鵲學派在四川的代表人物。《戰國策·秦策二》載扁鵲曾為秦武王治病,故此知扁鵲學派在秦武王時已傳入關中。兩漢時期扁鵲學派非常盛行,至華佗為曹操所殺始見衰落。成都平原自秦昭王時司馬錯平蜀,到三國戰亂,長達五百多年處於相對穩定和繁榮發展時期,期間秦統一、漢初及漢武帝時,發生過三次遷天下豪民于關中的移民事件,這些移民中有的遠遷至廣漢、成都地區,扁鵲學派也隨之傳入四川。1993年在綿陽市涪城區雙包山的西漢木槨墓中出土一件木質經脈漆人[15],通體髹黑漆,其上用紅色漆線描繪出針灸經脈循行路徑,但無文字及經穴位置標記。此次老官山漢墓也出土一件經脈漆人,與綿陽漆人形制基本相同而時代略晚,用不同顏色的漆線表示“五色脈”,並有“心”“肺”“腎”“缺盆”等文字和針灸穴位。這兩件經絡人模型與一般木俑不同,其造型頗符合人體解剖特徵並繪有經脈循行路線,反映了當時的醫學認識水準,尤其是老官山經脈漆人着意表現“色脈”與穴位,很可能是《隋書·經籍志》所載《扁鵲偃側針灸圖》的前身,因此完全可以作為扁鵲學派傳入四川的標誌。
% R# c( j& f% _  
9 G- @9 S" |9 V+ M  o7 B
7 g. ]$ _; U1 L; f* V綿陽位於蜀道與涪水之上,水陸交匯,扼守由關中進入四川的咽喉要道,也是扁鵲學派傳入成都地區的中轉站。綿陽古名“涪城”、“綿州”,漢高祖六年(西元前201年)設涪縣(今綿陽市涪城區),因地臨涪水(涪江)而得名,屬廣漢郡。東漢初這裏產生了一位脈學大師“涪翁”。《後漢書·方術列傳》載
+ x6 d: Y: f+ C6 v! x7 ^# Y  6 a) }6 Z, K7 M0 U1 s

4 q. r: ?! p" a) }2 u$ x“郭玉者,廣漢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漁釣于涪水,因號涪翁。乞食人間,見有疾者,時下針石,輒應時而效,乃著《針經》、《診脈法》傳於世。弟子程高,尋求積年,翁乃授之。高亦隱跡不仕。玉少師事高,學方診六微之技,陰陽隱側之術。和帝時,為太醫丞,多有效應。帝奇之,仍試令嬖臣美手腕者與女子雜處帷中,使玉各診一手,問所疾苦。玉曰‘左陽右陰,脈有男女,狀若異人。臣疑其故。’帝歎息稱善”。[又見《太平御覽》卷722所引,誤作《史記》]3 e9 U! J; h6 p/ }

3 Y, `8 J: J7 k1 V9 M& f* U6 e$ U5 H
這裏記載的“涪翁—程高—郭玉”是扁鵲學派傳入四川後的代表人物。郭玉診脈只取手腕部脈口處,此即所謂“獨取寸口”。- l" C+ Z* o6 \! G' j! C- A" Z! t$ t
  
6 Q0 l2 T8 ^4 ?! Q, ?
7 c9 e2 G+ H5 [+ ?( S早期脈診在把脈時通取全身十二經脈,如《黃帝內經》之“三部九候”脈診法。大約至兩漢之際演變為只取手腕寸口之脈而知全身疾患,如《難經》之“寸口脈診”法。% Q- A* U% e& J2 l/ f; N/ @0 h
  ' g+ D6 B- p( J) B" y6 d
2 i  k% S. E) _( i! v/ B8 k) @8 I
“氣口成寸,以決死生。”[《素問·經脈別論》]
& A, q8 G: t* P( G& ~3 S( m  * ?& N9 H/ Z# B+ F6 t/ d* R

+ H; X1 D0 [( r0 D! V$ H“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臟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難經·一難》]0 z* _7 n+ t" ?" A- l' u4 v
  : J8 [- |: ^' a: r
; b) z2 }. A  |) J5 q
“問曰‘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皆有動脈,而獨取寸口者,何也?’扁鵲曰‘…手太陰者寸口也。寸口者五臟六腑氣血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25《色脈·診脈大意》]
5 j! J$ y" H  Q- N/ D( w
" O7 v, I2 m- E! f! l7 _! O! ?
& M2 }- p0 e6 N孫思邈《色脈》篇與前引《一難》篇基本相同,不過《千金翼方》明確指明為“扁鵲曰”。《難經》是《黃帝八十一難經》的簡稱,或稱《八十一難》,舊題秦越人撰。《難經》一名始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自序云“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宋)王九思《難經集注》本引(唐)楊玄操《難經注·序》曰“《黃帝八十一難經》者,斯乃勃海秦越人之所作也,…以其與軒轅時扁鵲相類,乃號之為扁鵲。”(清)丁錦《古本〈難經〉闡注·自序》“《難經》者,扁鵲之所着(著)也。”
7 ~) a) j. C* r" _/ [  - ~  l' T# {: I4 G

; a; J: s/ f" P& @  X5 ~, B由於《難經》被認為是扁鵲學派經典,而郭玉診脈最早取腕口而同於《難經》,故是扁鵲學派傳人。郭玉是涪翁的再傳弟子,可以推知涪翁所著之《診脈法》採用的應是“寸口脈診”法。《太平御覽》卷722引《宋書》載濮陽太守徐熙曾得“扁鵲《鏡經》一卷,因精心學之,遂名震海內”(又見《南史·張融傳》卷32、《太平御覽》卷979、《太平廣記》卷218)。疑此《鏡經》當為《針經》之誤,與涪翁《針經》類同,或即涪翁所著而號稱扁鵲《針經》者。故自涪翁以後的《針經》、《診脈法》以及《難經》等屬於晚期扁鵲學派經典,這是扁鵲學派傳入四川之後發生的重大變化。: b3 \9 g1 ^# a2 T5 T
    N2 X* H/ ~& _" I8 e( b

7 M% H, v) N1 j; Y. d東漢以後的脈診法已經由早期的通取全身,演變為獨取寸口,為後世脈法所遵從。老官山醫簡中的脈法“五色脈診”,處在脈診法變革之前,初步認為這批醫書大都屬於早期扁鵲學派的醫學經典。扁鵲學派醫書的重新面世,以其豐富的科學內涵和顯著的醫學成就,改寫了祖國醫學史的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科學價值和歷史意義。
8 e/ T/ j+ O& q! Y4 ?% \  F) B9 N

! H% E8 L- R( x. a. W' m, ^[1]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老官山”漢墓》,《中國文物報》2013年12月20日第4版。
% l) L7 H" |' R5 y! C! i2 Q$ A9 Q[2]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90、294頁(下文引此不另注)。2 b& i7 @- _  J( b; [2 {! Y
[3]王力:《漢語音韵》,中華書局,1963年,第173頁;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69頁。王力:《漢語語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73頁。& a+ V. L0 Z3 |7 _* |& c# @
[4]唐作藩:《唐宋間止、蟹二攝的分合》,《語言研究》1991年第1期。劉冠才:《論祭部》,《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2期。
& {/ ^/ ]  c& c, M- f, o8 E[5]麥耘:《漢語語音史上的i韵母》,《音韵論叢》,齊魯書社,2004年。( `! X" e- c3 w. P* Q
[6]唐作藩:《上古音手册》,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頁。- Q" z1 A7 n& V6 ^4 f5 k
[7]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87頁、213頁。) }6 {) q# Y# m# G& r& t; [/ V+ \5 q
[8]劉莉:《〈全漢賦〉用韵研究》,《漢字文化》,2009年第5期。& D2 n( a9 {$ Q
[9]陳複華、何九盈:《古韵通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第231頁、302頁。  _& s# Q1 O5 u$ {- E
[10]來國龍:《說“殺”“散”,兼談古文字釋讀中的通假字問題》,《簡帛》(第四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 n- R+ J2 E0 p& \, V$ A[11]武家璧:《觀象授時——楚國的天文曆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2頁。
/ p/ ~6 `/ a' X% h) @0 @/ e[12]唐蘭:《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的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李學勤:《馬王堆帛書與〈鶡冠子〉》,《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李學勤:《鶡冠子與兩種帛書》,《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 t) `2 t6 K
[13]劉敦願:《漢畫像石上的針灸圖》,《文物》1972年第6期;青年文庫:《中國古代史常識(專題部分)》,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197頁。原石四塊,現藏于山東曲阜孔廟及中國歷史博物館。
6 V+ @4 r$ L/ T# C1 D3 ?[14]李伯聰:《扁鵲和扁鵲學派研究》,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
( r- _% j' y- x4 V, v9 j8 Z[15]馬繼興:《雙包山漢墓出土的針灸經脉漆木人形》,《文物》1996年第4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綿陽博物館:《綿陽雙包山漢墓》,文物出版社,2006年。
( G% D$ r& B& ]' g  p; `
3 {; S4 j* E  G3 Q- F  t" W, F0 t- v; ~  _  u: ]
; a5 @0 d, o( n  u. t/ Q* y1 X
+ O, X) ?+ j5 R! @. Z- M  q
- W7 m. Y3 t. y6 C; g

8 Q3 g- O4 G/ M5 p
4 X5 \( G% f( q$ d" n) ^
. y* w  q, a5 J  k8 V; M
4 h% v& W3 P' {% z) e: ?4 W; x: y! g. n7 W7 q4 [3 j/ ^) ?

3 H  U1 @4 G8 T& l: |  U+ X* A9 ~1 }

3 B3 o( ?9 k- C* e) O7 O2 C阅读 3903
) n, a9 X% |, F2 `
3 S, Z( x, W  a% A古籍5 S0 e$ P4 z; x& Y5 U' L6 ~  o0 v6 K5 D
321篇原创内容) k) y& @5 V3 Q0 W  y/ A4 d
60个朋友关注
. ^+ t* {9 k% W精选留言
- k# ?  N2 l: |% ]6 X8 n作者已设置关注后才可以留言; \7 Y* b! L0 R9 h$ U7 Q% n! B( e

& x* P& t3 F2 Q4 F$ K7 `" d4 l6 H& Y' o
符慕淹
# E4 ~& r6 ?, u- _; h+ ~5 g# x置顶* c4 m% [7 u9 K/ r+ m3 E* Q0 M
我们对古医书的态度应是看待为发达的古代思想理论遗存下来的史料,而非越千年而不用疑古、未与时俱进就奉为上等的真理。1 B' n/ z- S3 w/ x4 k
: Q! V/ {7 T( S8 ^$ ^
清流
4 k) w4 p, r4 ^, |# }" m上边,原汁原味的古代中医不好吗?
1 j1 l) n* i* ~, T+ _& n, |3 d- c0 f, v# R, ]: i
方存双
/ m% y5 V( E1 t可以将研究成果整理出版,以利于更多都专业人员学习和传承古人留给我们的精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47:4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4-19 20:43
$ B/ @$ w, @$ x/ E' i灵应药王扁鹊君
' Z2 M2 ?" w# ~, E& G# J西山万寿宫 2022-05-04 14:18 发表于江西5 T( m# j8 n' t4 L( m% m
图片
7 B& o2 a! |4 {' y  X7 Z
历史名山——鹊山+ H0 W, S; H8 J7 d' X
原创 点滴斋书房 点滴斋书房 2019-10-04 06:48
  U4 z7 r4 `% X图片
' G7 I! D) Y. B: F" @3 ]: f/ Z3 W% }, `5 G) ]
历史名山——鹊山: }8 B* s/ }$ E* H/ j0 F$ e) R

: m; P3 \: W( Q' r' \ ' y5 n& R: P9 |2 U
! O/ k/ G* S+ F' U4 p4 j8 _3 ~
鹊山位于内丘县南赛乡神头村西,又名蓬山、蓬鹊山,俗称太子岩。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鹊山,在县西三十六里。昔扁鹊同虢太子游此山采药,因名。”宋《太平寰宇记》记载:“《水经注》云‘中丘有蓬鹊之山’。”明成化《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昔扁鹊封此山。”明崇祯《内丘县志》记载:“赵简子即中丘之蓬山,赐扁鹊田四万亩。古‘蓬’作‘逢’,俗误呼为‘峯’。山城西六十里,山颈有白石如鹊,东向高竦为鹊头,西背低平为鹊尾。昔有驻兵其巅者,敌仰攻不克。潜觅其尾遂破之。山形如鹊故名。鹊后乃合,蓬鹊为一,而呼之。”
: N+ e, B' p9 R  y% j
* z% p4 q# w  s鹊山自然景观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有大小景观60余处,其中有“鹊山玉带、乔家奇洞、太子龙池、莲峰摩天、南山卧佛、鹊山云海、太子岩滑道、登山健身梯”八大胜景。鹊山玉带被专家称为国内罕见的自然地质奇观,鹊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141米,是太行山脉距平原最近的、落差最大的千米以上山峰。
9 u! _+ U: |  F) H8 U) q# f" L$ ]; n+ @$ r
鹊山自然风光秀丽,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早春,桃花烂漫,杏花争艳;盛夏,山泉叮咚,山岚旖旎;暮秋,农家挂柿,满山栌红;隆冬,雪山冰壁,银装素裹。山中有植物千余种,其中药材达889种,是中药材品种较多的分布地之一。
( d! k( l: c# L. |2 @8 h! e4 u$ F/ t3 |" t' ~9 h# d0 \/ m
这里的奇山古洞、秀水灵石与扁鹊息息相关,每一座山峰,每一处岩洞,每一条山沟,甚至每一棵古树,都留下了扁鹊及其弟子们的动人传说。植被茂密,气候温和,大气质量好,是登山揽胜、避暑度假、休闲疗养的好去处。
% u# K2 M0 K; i/ {7 w4 Q3 F9 l9 u4 y4 a  H* [, V0 {% a5 c
鹊山有南岭、西岭、北岭,当地称为三山,山上风景独好,历史上在三山处建有庙宇建筑群。《顺德府志》记载:“鹊山庙者,祀扁鹊也”(清乾隆十五年(1570)版)。在鹊山太子岩太子洼最初有一庙即太子庙,现存有太子楼遗址。除此还有龙兴寺、卧佛殿、鹊山圣母庙、观音庙、药王庙、云峰庵、财神庙、全神庙、老君庙、土地庙、门神庙、王灵官庙等等。* m4 t, J" W1 e0 v/ n
- [; p! g8 h! p) U! u
鹊山玉带,位于鹊山东坡半山腰,海拔高度在660-680米,在陡立的山崖间,环山水平裸露着一条长数公里、厚达20米的白色石英和长石的侵入岩层。远望鹊山如黛,而侵入岩层似玉带蜿蜒盘绕山崖间,形成罕见的“鹊山玉带”之天然绝景。3 q8 ~3 `9 `0 W% S

( ?  H* Y  {0 n. B5 s太子岩,位于鹊山极顶,是鹊山主峰。太子岩又称龙腾山,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顺德府志》记载:“龙腾山,在县西七十里,世俗传,扁鹊将虢太子采药游此,故名。上有太子岩。” 明成化《顺德府志》记载:“龙腾山,在县西七十里,世俗传,扁鹊将虢太子采药游此,故名。上有太子岩、扁鹊祠。”清康熙《内丘县志》、清乾隆十五年(1750)《顺德府志》均记载:“龙腾山,在鹊山顶,佛图澄掘得死龙,以水咒之,即苏腾空,作大雨。”9 t2 g9 E. ^& E# A9 \8 H% k) i* A

' i/ J/ [; `$ P" _清康熙《内丘县志》记载:“在鹊山顶,周虢叔之后,虢太子弃国从扁鹊游,于此修真,内有太子卧石,长六尺,手、足、肩、背宛然。”" w- V: }8 b' |; F# L4 n) S
! [0 d3 V! T  m+ n
莲花峰,太子岩顶峰有块自然崖壁阳面阴刻“莲崋峰”。莲花峰由数个峰石组成远望似含苞欲放的莲花而名。站在莲花峰顶:西望,茫茫太行,蜿蜒起伏,群峰如涛;东眺,千里沃野,水平如镜,生机勃勃。每到春秋雨后,多出现漫山云雾。站立峰端,头上蓝天如碧,脚下白云涌动,云海波涛势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群峰皆笼罩在雾霭朦胧中,更使这名山胜地显出恬静神秘之美。待云雾散尽,只见翠峰林立,使人犹如置身于仙境。* J8 b4 W! P: }6 M

/ d6 a/ Y" [1 B/ C" C太子洼,传因虢太子在此修炼而得名。位于龙腾山东侧山腰凹地,南、西、北三面环山,西临龙腾山悬崖绝壁,东面峡谷顺山而下,形成了一处半封闭式的风水宝地。凹地呈长方形,南北长75米,东西宽35米, 有两处建筑群,前为太子楼区,后为龙兴寺区,占地面积约280平方米。% L5 D) {2 V2 J

3 c* ]( G. c6 m  u( p1 W1 h+ z传说,虢国被晋国所灭,虢太子国破家亡,逃到鹊山寻找当年救治自己 “假死症” 的恩人扁鹊,要拜扁鹊为师。扁鹊拒收官宦子弟为徒,虢太子苦求,扁鹊让其认、尝鹊山千种草药,考其心志。虢太子熬不住苦累、忍不住寂寞,曾偷跑下山,被淑女劝回,爬到龙腾山东坡山凹处,开山洞、挖水井,安身居住,潜心辨药、尝药,重新立志终身学医,后成就了一番事业,留下了太子洼、太子岩、太子洞、太子井、太子龙潭、太子柏、太子楼等遗迹和民间故事。1 B% y/ x" u) j! [4 j

  D+ k1 {7 q/ E0 e3 K0 P) n卧佛山与五指石,卧佛山,又称天台山,位于鹊山南侧。远远望去,头东脚西仰面而卧,头、鼻、嘴、颚、胸、肚等起伏于天际线之间,造型逼真,故名“卧佛山”。在卧佛山西侧有五指石,此石高约20米,宽约10米,厚约2米,酷似一只掌心向东举起的左手,五指、指节、指纹清晰可辨,人们称之为“五指石”。
) \6 W3 N& U/ X$ J) N% O- G* K9 o2 H" C" @2 a" Y
传说,佛祖为传扁鹊医术,点化扁鹊寸口诊脉之术,装病昏睡于南山,扁鹊为其全身诊脉,几乎摸不到脉象,只在其左手腕寸口处摸到微弱脉象,跳动异常,就用针灸之术救醒病人。后来佛祖身形化为卧佛山,左手手影化为一石,称五指石。- R5 |4 f  Q: ~6 X3 F
6 x; V6 b$ ]0 r; b5 i" N1 Q/ m
黑壁山,清康熙《内丘县志》有一首明代顺德府知府冯善《登黑壁山兴化寺》诗:“峰头古寺自齐梁,薄暮登临景更芳。曲径迂回惟草色,深林葱翠有松香。僧离古洞风尘别,水落悬崖音韵长。为爱山房偏坐久,云横树杪郁苍苍。”诗中的黑壁山位于卧佛山东侧,有宋乾德年间(963-968)修建的兴化寺,现仅存遗址。清康熙《内丘县志》记载:“黑壁山,在天台山下,其石多黑,故名。其麓有兴化寺,岚光树色,掩映梵宇,亦郁然一佳境也。”' A4 C1 L4 l& C! m
( J% W0 e- X+ j4 U5 P" j
传说,扁鹊在鹊山行医经常把药渣倒进一个山沟里,药汁将大山染黑,故名黑壁山,又药渣日久天长山沟变成黑油油的肥土,还长出许多药材,药效特灵。后来,鹊山一带闹瘟疫,百姓们就到这里采摘药材用于治病。人们为纪念扁鹊建寺纪念,民间称“黑壁寺”。+ ?1 d+ Z" Z# O
1 ~% }  z; y* x* M" |% d7 j
秦越人洞,唐著名诗人于鹄题诗《秦越人洞中咏》:“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洞门黑无底,日夜惟雷风。清斋将入时,戴花兼抱松。石径阴且寒,地响如远钟。似行山林外,闻乘屐声重。低碍更俯身,渐远昼夜同。时时白蝙蝠,飞入茅衣中。行久路转窄,静闻水淙淙。但愿逢一人,自得朝天宫。”
9 U8 J' N' b- p0 m' D' Y0 R& |, q8 |* Q* T" j
秦越人洞又名仙人洞、乔家洞,位于鹊山太子凹东南方险峻山腰,在海拔980米处,为天然溶洞。传说扁鹊曾在此洞生活居住研学医学,编写《八十一难经》。* m% T( ^* V; t

9 J) W! Y- @! J2 \7 L此洞又称乔家洞,相传内丘城乔姓人在此修行,并开凿扩修故称乔家洞。现洞壁上刻文:“余先人讳具考,会刘贼变,以斗粟易石为之,故一时千载,遂成千古奇观。乔钵书。”9 x3 T4 q$ Y5 K# H: l% c2 @2 V1 _1 o
% w  E) y, {7 _+ T- ~! G
乔钵,字文衣,工诗,与魏裔介、杨思圣等立诗社,相酬唱,著有《越吟》《苦吟》《剑阁草》《匡蠡草》《燕齐咏》《石钟集》等。2 h: P) U% Q: o) u  T9 D2 V1 E
, G1 P% L8 D9 |& ^* z' x( X
明崇祯二年(1629),乔家先人乔中和为避乱“以斗粟易石”之价开凿了此洞,“遂成千古奇观”。乔中和,字还一,内丘县城西关人,明崇祯年间拔贡官至太原府通判,归乡后,静隐其洞,潜心编著经籍,寒暑无闲,频出新解。著有《说易》、《说畴》、《图书衍》、《葩经旁意》、《古大学注》、《阴符经注》、《元韵谱》、《大九数》等书。传说,乔中和曾在此洞读书著说,后来在此修炼,人称“乔半仙”,他的金银财宝可随人走,民间有许多他施财救人的故事。2 _/ W: F# j- ?- c3 ~

6 Q- L3 |) `% l( M" y太子洞,位于龙腾山东侧半腰,太子凹内太子楼后,巧借天然悬崖做壁墙,开凿上下两个石洞,洞与洞由外侧台阶相连。上洞墙壁上刻有明顺德府知府高迁题诗:“五云连石阁,万象俯平川。羽翰青霄上,凌风驭列仙。”此诗以《太子洞》之名《顺德府志》、《内丘县志》等志书中。
/ f4 H5 Y& V0 N: [% m# H1 ?6 L" D
在上洞口右侧崖壁刻有“顾绶、周济用、周恪同登”“关中黄元卿来登”“万历九年三月十二日平定王儒民宁宋昂同登”等五处摩崖石刻,可知明嘉靖、万历年间府县官员曾来此览胜。
$ `1 x9 b2 \) D$ B4 g, L
  A) n0 R5 u, \' R- @5 \% t8 Q九仙洞,位于卧佛山南缘绝壁半腰,是由裂隙流水冲刷而成的九个天然洞穴。清康熙《内丘县志》记载:“九仙洞,在天台山半崖,俯临涧壑,下窥无际。”明崇祯《内丘县志》记载,明代内丘人副使王彦民题诗《九仙洞》:“乾坤何处觅丹方,古洞深沉背夕阳。松入五云阴漠漠,苔封一径迹茫茫。九仙信是蓬瀛侣,千载宁无姓字扬。莫把桃源谩相拟,桃源已自属荒唐。”传说,扁鹊曾在此洞医好九位仙女的疑难病症。: q1 b# P. w3 G

0 C4 Y; V+ Q' J太子楼以太子楼、太子洞、龙王庙、龙池、龙井等构成。现太子楼的主体大部已经坍塌,通过保留的建筑实体观察,主楼面阔三间,长11米,进深二间,宽6米。楼分上下两层,后面的建筑借助崖壁构建,迄今在石壁上保留有原建筑的方形孔。石壁上有人工开凿的上下两层石洞,洞均呈长方形,石洞进深5.5米,宽3.5米,高2米。洞中保存有当时的佛造像石刻。太子楼所处位置还是观赏太行圣景的好去处,在《重修太子楼碑记》中有这样的描述:“三春凭栏四望,见夫鸟语松柏樵,登石径山中之雅趣,足兴水绿涧下花红岭山□外,....红日之升海,白云之出岫,清风之飘飘,明月之昭临,以为此楼增观瞻者.....”。8 I+ J0 l3 ~3 I6 Z; S) \
2 K4 s1 r* R( O  W8 U$ u
登临玉皇顶,有玉皇阁和玉皇殿,玉皇阁下有拱券门,券门上建有阁楼,过玉皇阁可到玉皇殿。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左有插旗杆用的石柱。据《重修玉皇殿碑记》碑载,此组建筑先后在“大清道光二年(1822)”“清咸丰三年五月(1853)”进行过修缮。
% h# n* I5 W1 F3 i) K5 ]7 F* y% {' ?4 x
鹊山建筑群规模宏大,不少名人志士多次在登山游览,现保存有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以“我欲振衣”、“雷乔谈禅处”、“莲华峰”最为著名。
" W6 X" E; ^, K, B! L- _$ e; T$ I% V3 n' U' V, k+ z
“我欲振衣”刻石位于太子崖岩山腰的石壁上,有楷体大字“我欲振衣”四字,在左侧有行款小字两行,题有“崇祯三年(1630)春三月庚午郡守西渐金之俊题”。在刻石旁原有王灵官庙,为镇山把守大门之神,传统观念认为,过此向上攀升可通往仙境。可以想象当年顺德府知府金之俊来到此处,遥看三山,想起晋代左思 “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诗句,顿起脱离凡尘飞向仙境的念想,挥毫而题“我欲振衣”以此存志。莲华峰刻石位于太子岩主峰顶上,在山崖自然断壁上刻有榜书大字“莲华峰”三字,左侧刻有题款小字,即“清康熙八年,临城乔已□□内丘乔□□”。! J) g# k' h. T8 p
$ E. t) U& T2 W$ \, M$ X2 }
在山上还有一处“雷乔谈禅处”刻石,“雷”指明崇祯年内丘县知县雷鸣时,任内与本县乡绅乔中和在此谈禅论道,故此题写留念。2 E# m; _9 a# O' Y. e5 `$ d
8 i" k$ S% t; t5 @
鹊山是古顺德府十二景之一,清初文人李京写道:“鹊庙,内丘蓬山中,一山形如鹊,有首有尾。春秋时,赵简子病,秦越人诊脉,知七日而悟。简子神其术,赐越人扁鹊田四万亩。宋仁宗疾,梦人予药一粒,自言是秦越人。痊,问履历,建庙于鹊山,祀封灵应王。岁三月,四方千里祀者,充满岩谷。庙之西龙腾山太子岩,神僧咒龙,虢太子出家处。”并赋诗一首“巍峨宫阙已千年,劫火曾灭世几迁。古柏虽沾新雨露,残碑犹峙旧山川。人声响彻惊三月,神贶通灵落九天。安得上池明洞水,膏盲痼疾起沉痊。- {3 ^$ {, U% H* y- v& {

1 E" B& y% u  x8 `历史上登览鹊山的名人很多。唐代中期,诗人于鹄长期隐居于西部太行山区,曾登临鹊山,写下了“扁鹊得仙处,传是西南峰,年年山下人,长见骑白龙”诗句。元中统元年(1260)宣差太医提点李国桢奉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在此致祭五岳四渎。此后分别在中统三年(1262)、至元十七年(1281)、至元二十三年(1287)进行致祭。邢州五杰张文谦之子张宴,元顺德路总管刘德渊,何德严,开平府尹颜伯祥,监察御史刘郁。明代时期前来朝山的官员更多,嘉靖年间(1535)顺德府知府孙锦,知府高?,知府刘应节(1560),知府张延庭,这其中有隆庆年间(1567-1572)顺德府知府冯善、同知李汝节、通判张著、归有光、推官郭有金等;万历年间顺德府知府顾绶等等。他们在此也留下了大量的诗作,如元代刘郁(监察御史)的《游鹊山》:“鹊山高与碧云齐,渡水沿岗路欲迷,日暮马羸鞭不动,绿云深处乱蝉嘶。”明代孙锦《登鹊山》:“春深花始见,水落地仍沙,鸡报荒村午,山行一经斜。石梯樵子路,土穴野人家,民瘼关心切,空惊两鬓华。”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鹊山太子岩的诗作多达30多首。
$ @; p" C3 k8 p
1 E" {, H- e8 M  o/ m5 K( o- K 0 b0 {7 d8 O" `5 W" c1 I
* q! Y) Y) h1 U9 g
图片
+ }& B1 _2 s: \0 K2 n7 m6 d
+ P% y: Q1 j9 M; {7 X/ L: X7 @- Z: {1 {( u, N+ [1 h

, r, y8 ^2 v  f) H% r图片+ R% k$ R- I7 W& [  {# @/ L

- Z3 S. A2 K- b图片
$ O5 ^( U9 ~" x% ~2 A/ j
; A. F. e6 N- I* J# G% _, x图片2 u7 f0 s( M5 x( n- @1 b

* E) D+ B( j& z图片& x8 A  F6 _( X0 B, {% {) Y
. w; r2 a8 g1 s: c1 D
图片
" j: f1 i9 Y, c* N
% q$ `8 u% ~( S& u4 p图片+ ~0 V3 n4 S* ]" c, m

3 J. v  W/ U9 r+ ^+ k图片
' C( S' Q7 \0 {0 Z& C6 }8 [% h1 O( l1 w5 [
& H/ E, L) I- X# j8 p) U$ z. B
* h( V8 s0 F( I! R

9 k" H4 Q! `3 ?5 k& g8 W点滴斋书房4 Y. I- F1 b1 n3 X8 }
$ }6 k; e; [1 F' C+ a# A
阅读 1543
6 k+ v& b$ T6 i+ K: I' y/ }
2 `% H+ z8 K/ R" y# p, C$ R1 j点滴斋书房* y; R" r% r8 R: ~& U8 U
578篇原创内容
- x, p9 K: ~8 G5 s; }16个朋友关注3 V2 D) Y8 C& F4 I) R) _; B
收藏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 q" l3 P$ Y; u( B  ], A“碧勒儿”(黄雀)算命 | 陈和生撰文、陈琦演播
  a; n# r6 K0 |! [/ u( K2 j最忆是金陵
) A8 Y6 z( i. W6 k: S3 j3 h不喜欢
1 o! b6 h! j: E/ [2 z( l- k9 a* {1 f$ D- e# C
又是一头白眼狼?法国总统刚刚访华拿到百亿大单,转头法国军舰就开进了台湾海峡? 8 s8 [/ H0 {& y
12个朋友读过
. p) s, P$ G8 W; {8 C  P季公子的猫
* Y, O, u6 J1 i8 u9 |0 u4 b; g% k9 |不喜欢
5 @5 @3 N) D) i/ I; K7 R% ^" v! W5 B# X
突然投靠印度,向中国索回港口99年使用权,中方:赔偿金一分不能少
% R' g  o% o* e- b2 e9 R% ~6 v在看1000+
6 {8 ~* ^3 X8 b9 ~' A* W精武说& Z# V2 l! f' J5 k; X
不喜欢; |7 }: J, V( K2 I

, C% ?0 q/ {6 s. t4 R$ K写下你的留言
, S& f4 t. B) B% O2 h精选留言2 y6 X: Q0 f! ?, Y, L
0 s) \: H" B" U+ y
37度: J9 k* g* N8 J+ w$ N+ o3 _$ ~
内丘文化的根。: }& }# `" l# m7 E6 r+ q# |  t( P

# G( W) |: r8 g3 N% }东子
3 x" v  B" G8 f) t可以加我微信!" w. ~; U: L9 R" N- u8 c
/ _1 `0 u0 Q5 v3 e% e
东子
, F" P6 c+ F6 A7 N盗我的图!3 E/ d8 q8 |. @$ u$ K

5 Y5 i5 B# F7 i6 g3 v7 \  s5 W2 ^点滴斋书房
& j3 N/ q; Y% y/ }0 u- G) k(作者)
% P. S" x' c9 j" V这里的图都是有部门给的,不过,你不同意,可以指出是那一张,删掉。1 U5 k4 y+ f& Y

2 }  B/ j& C* E6 N: r宫磊5 v4 W. f7 R& y8 d
济南市也有一座鹊山~
' o" q* Q/ Y6 j1 T4 b
3 c1 z0 J& x# Z  v点滴斋书房! z4 M" D5 r- J% G; [9 D
(作者)- K/ u& L! z: g2 L
是的,济南也有一座鹊山& l$ i" p. C2 Y7 x! G+ F( ^1 W( y
5 L7 Z6 G9 B9 m' K! H: [" T0 s
自由天地+ {8 @4 J. W+ e5 Z
内丘有好山,大河无长流。. r+ J, `# H. U5 ]+ C3 s

8 N+ y; H/ G/ `7 N2 b8 D东子
9 t4 H! }! v$ U6 g哪个部门给的?放心啦,我只是说说,不用删掉的!都是宣传内丘!需要内丘的照片可以联系我!
  C3 N0 P  x+ l+ e8 y
% Z" @4 ~% d6 [* K点滴斋书房
! B# y- {0 Y" v; y  p(作者)
- O( C& x+ N6 S! P8 q- l内丘县政协,如不同意可与政协领导商议,持公函到市政协办理,可删文章。3 A" A% \$ ~2 {* k
$ s7 q) [( x, T4 t5 ?. _
内丘乔卫红
" l5 D8 y- S: V; Z9 d% \, u# \/ P蓬山应是永固村西的小山岗!
, Y, X0 O, r  y已无更多数据
) D6 ^+ p- ^8 r8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3-9-10 17:00:52 | 阅读全部
《天回医简》考证 ▏海德中医角第323期5 F. ^" H" Z+ I% K! [0 K
原创 纽中 纽约TCM论坛 2023-04-23 06:57 发表于美国
1 R; r1 o- n4 H( ]# X5 A, B# j图片
8 h0 ?' P4 [+ A) i0 N# ?/ L4 ]/ \
- A& b, U2 R& ?. k7 T* j  r图片6 g' G6 ^+ s) r* i+ r# f
& B* b5 d. R0 X: e. H3 \
《天回医简》考证
6 j5 o( f1 ]! C# H9 Y
. f$ L, q/ b7 p! S- s1 F3 z李永明
7 j# h# J) X/ A, j9 r3 I要闻 | 或为扁鹊所著!四川重要考古发现《天回医简》整理出版 : 这个是有点“颠覆性”的观点,如果属实,那么中医界这么多年读错了经,只是在看读书笔记呀
  T/ H0 R' ?7 ?& _- Z5 P% f, Q1 z
' |, e& W$ B% g& O2 Q, d6 R; A2 n; [( @+ ^
”专家们发现”, 是怎么发现的?依据在哪里没有注释。( P' q% M: T' K" g5 {8 \
8 s9 Z/ l8 u/ g" I9 {
李灿辉
- |1 c$ L7 |" F$ u" W《黄帝内经》是现今能追溯到的最早医书,所记载的是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医学体系,即一出世便是巅峰。而这个完整医学系统形成的过程依然是个谜,实在无解,便只能说是天书。
9 I+ h% f- ^, [" I$ G
% c. e. E" ]) w8 Z' w胡追成5 S' v: t( ^% M. w  Q4 X7 _
典型的六经注我,这个搞法怎么得了,把人的认知都搞乱了。
3 L* q( X1 \8 Z$ Y/ ^4 v( ~  d9 u) ]7 t6 E& ^
周游列国 3 G5 q5 m2 M  j$ }+ P
长沙马王堆汉墓医简可更早,经络记载也不同于内经9 v/ F! P; x2 b& l) i/ x

: P1 f3 p- H/ n2 [( @  Z' ~胡追成
4 q5 a1 O& Q" p6 P7 W; y; O这个还真不一定,既然内经是战国成书 马王堆的是西汉墓,谁更早,无法定论
, F' ~( h- I+ S
( j. L; H- H  w, W& K% b9 }& S) h# h0 ^2 G* ]1 w2 f
百家争鸣是好的,动辄推翻前论,是不会留名青史的。
* O. z( p6 f3 f- P" V6 g- ]* v8 e& w3 W# t  o9 b( X
郭松鹏
& |) _- C: o  X( j8 s2 l以“早”作为判定“经”的标准?8 E/ W. Y" |5 y* ?: _; {, r

, b" S$ y/ l3 U* d3 K胡追成
! z/ n  L: K# R0 W9 t
! c% z" d1 L/ U+ }图片' Z4 d$ q, o# ]7 L9 x7 d
$ l, j" M: W$ h, |- y
天回医简的目录,和内经如何对得上,内容都不一样3 n' v1 i, d/ x3 Q* T# n; ?

1 y' h9 ?; Q: H$ g6 p; O. n郭松鹏
* o0 p7 I7 K7 y" h- g5 X! I《汉书艺文志》是断代的分水岭,“医经”由此而出。@胡萝卜 我一直没搜到马王堆帛书原文。只是看了一些二手货。你有,能提供吗?帮帮贤兄,为何说是“二手货”?因为这些介绍马王堆帛书的作品带有作者的个人观点,这些观点又误导着读者。例如,马王堆帛书有两套图谱(文字描述),没有名字,但考古小组给它们加了以“脉”为关键词的名字。而读者则只向着“脉”思考,这就是误导。你被误导了吗?眼光被别人限制在血脉,即现在说的血管。是不是如此?! F4 G: |$ w: }0 B

- y! B/ y0 W; N4 c3 m1 i李永明! R7 f6 i" h( S* ^
@郭松鹏 马王堆“灸经”有A,B,C版,网上都能找到,你若读了我的那篇文章,文献中应该有4 \9 r2 t$ Y' h1 d: S

+ |' P7 e! X* M) [郭松鹏
8 g8 i8 J. g. B读了好几遍,你如果批评“唯脉论”,可能通不过“审”,不符合他们的胃口。为何会出现“唯血脉论”?@李永明,辽美NJ 你是不是也赞成“唯血脉论”?. S6 w4 h% ~8 J& D5 |
" w* d: a4 c$ X: J7 Q
胡追成
5 r9 }! m9 P0 r* T说天回医简是扁鹊医学,也有疑点,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扁鹊有透视功能的,诊脉装样子,怎么可能写脉经?望而知之谓之神,比切而知之谓之巧,高了两个等级,扁鹊能傻到不写望诊写脉诊?7 k/ j) }: C( c7 Y  z
3 J+ o0 b+ q9 f
郭松鹏
5 @. I* }6 O. k- W2 m事实是马王堆帛书没有名字,考古专家加的
3 f4 r* A6 h9 K& P; {
, `8 x$ ?7 s( T+ y) X. B胡追成6 U/ g9 {8 T# K
天回医简十二经脉也比内经古朴,天回医简和马王堆帛书,谁前谁后都无法确定,都是战国书籍,怎么判断谁前谁后,如文中天回医简所言是扁鹊那会的,搞不好天回医简更古老,十二脉在十一脉之前,论据一旦不牢固,引用这些不牢固证据得出的结论,文字层面再严谨,都是豆腐渣工程
+ ^) N) U- h( `, d8 v, o
5 i( T( u& |5 g' E李王志
6 I  t' f% v' z9 e7 O: |+ e# a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血脉非血管。络脉更贴近血管
" S2 \  N' m' t/ c' t" h8 U- w' r, G" K9 k$ O1 f& H8 M/ V
胡追成( r. `! n7 ]5 x0 x4 s
天回医简十二脉一出来,以前一些结论都经不起推敲
4 K4 N! q7 S) C, |3 |# k$ E3 S
3 `+ ?4 j6 k$ L2 D! \. j0 t: l郭松鹏 ! h3 ~" M! F8 W
在微信群里接受各方面的质疑,最终才会产生好作品。指望着那些专家,未免少了点些东西。那些专家一般都思维固定了,走不出来了。否则中医早更好了,不至于沦落成配角。
0 f/ T$ Y0 Q. l6 X! q5 {4 e+ ~
* U7 e, M1 x- D+ }5 B1 F胡追成  h* `# A. u: v# m& f; T" I: I" K
突然想起来,我有一套马继兴的书籍,那里应该有马王堆帛书. }$ C  c- c5 k1 a* F8 Z

1 M% l7 Z2 Z1 M6 U
1 [( {* @/ B8 g& H( F5 _9 {- \& p* {) R1 n( D
图片+ h: a& F$ f! Z6 v( a

* X- a( }3 ]  t/ K6 F7 J4 E0 z# a阳光
1 x3 f% @1 l6 s+ ~7 h7 b% S/ D! h8 O4 C@郭松鹏 刘澄中《经脉医学》两卷书可以看看,也蛮有意思!& f/ w4 F/ T/ o0 t1 C8 h. U
, b" m  p5 W# j* u6 i; y. ?
高也陶
5 L( ~% x8 d4 F( N造假的成份太多了! 出土医简结论,不实内容太多了!哗众取宠,只是为了塑造所谓的秦越人扁鹊学派,就与此结论作者促销自己股份的鸿茅药酒一个套路!对照出土的同时期张家山汉简,此简简陋粗俗更多!司马迁《扁鹊仓公列传》:公乘阳庆归此类民间所传为: 非是也!要求仓公: 尽去其书!竟有今人竟将其捧为至尊……前些年媒体疯狂造论,简中 敝昔是扁鹊,成都甚至成立了以此命名的研究院,医简出版时,已不提了,命名的研究院也更名了……现在惟有赚点击率的媒体还在炒作!6 Y4 A6 z" n9 K0 g3 D) c: Q4 ~

! G+ ^: f+ u. k5 {梁兆暉
+ Z4 D2 J/ u6 A再过两年又会挖出“女娲内经”、“伏羲外经”,才显出中医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啊
8 ~$ i: q8 h: l4 n" `
# |4 }: C3 l6 ^3 q6 Y" k6 v李灿辉
. |5 Q  Q2 Y) ?按现今成书的模式,《黄帝内经》可能是汇编,集当时天下之大成。这样就可理解天回、汉简…等可能都是《黄帝内经》的参考文献。
+ k6 p$ V  C! J9 W" g! m, Q* {2 G8 W* Y8 {4 z3 F9 r
李王志
  [9 Q& `$ G& W$ O成熟的理论,必然有很多不成熟的经验做积累
+ U0 W5 R1 i' F# f2 V9 d1 B6 Q( I2 m8 o) {3 n, j
陈润球- v2 [0 F) x7 [! P# r# O- N
六書制自伏羲,醫藥始於神農,自伏羲至黃帝千有餘年,文字醫藥成而記之於書為《黃帝內經》。妙海大師道通天地,知道中醫並非經驗醫學。除非不是妙海而是李教授大科學家@李灿辉 多伦多 : s4 u5 K& x! y' J

" q" ?5 t' ]  P3 l; `7 R  F李灿辉
4 N: X# T1 ?9 [; C% c古人写书惜字如金,不附参考文献。道通天地是得靠博览群书加上身体力行,并非靠神通。2 {; ~( y6 `% t, W
+ _/ F0 o3 c/ I8 @
陈润球
6 C- ^! x; u2 W, U群書的定義是今天的群書嗎?秦皇並無焚燒醫藥書籍,為什麼今天古經只有《黃帝內經》,寥寥無它?上古時代,有群書博覽的話,可就與今天比較相像。那麼,今天的考古並以考古否定古文獻記載,有如法國大餐。
6 V4 ~% H( E" a
* q' D3 S* w5 [% I1 ?高也陶
8 G; t4 Y4 k  \! i. T" N# x《黄帝内经》是藏之金匮,非滴血盟誓不传者。民间所传,自是不同正统!当年仓公搜集了一堆,公乘让他弃之,非是也!
: W1 |7 x/ c- G' E. l" E3 u
9 X. r2 u7 d# i3 b郭松鹏 ( k5 V: h% x) a9 X1 u- Z$ U  @
秦汉时期的烧书事件并非秦始皇一次,项羽烧杀秦城比秦始皇更残忍。历史中,烧书和欺压知识分子的事件并不少。既向往科技,又歧视科技,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传统。
4 {2 v8 L- [' r; X# ~
7 n5 V' L/ q. |4 ^7 |4 b( z胡追成6 l+ R" P0 E3 i2 z1 \
大家有没想过,战国时期学富五车其实不算什么# E& ~' F' u+ m( m/ L$ b

5 A* V- ~/ U+ g6 S+ @8 C高也陶  康熙皇帝主编医书,都不外传。近年始有整理。张仲景若非入宫参阅了宫中医书,岂能有那般高明医术!
$ Z  f& }5 z# T" q
  g: v, e% T% l8 @7 u, d' D孙士全
/ S, x. C  l( |; [/ B! D3 T上古之人,其知道者…不排除上古有神通的高人存在[偷笑]或者说眼耳鼻舌身意特别灵敏的,甚至存在第六感官的。# a% d) r, L2 s4 T3 }% u/ m3 d2 t

7 w" z5 I) h* z8 Q4 ~高也陶 , v2 W, `* F; W
秦越人饮长桑君之药,也可有此功能。所以认为经络是古人一支支地发现积累……,贬低祖先了。
8 I) Z5 q1 `& x* T* Y$ f8 d" ^/ F  c# `7 i+ f# h4 o, [
胡追成2 J; F/ U  M4 m7 i  L; N" Z
我记得有篇论文,写的就是十一和十二,其实代表了两派,二者并无什么先后继承的关系,现在看到天回医简的十二脉文字,真的感觉这论文观点是可能对的,再说了,古人用的竹简,万一在传抄的时候,丢了一部分,而脱落丢失的部分恰巧就是手厥阴经,那就可能变成了十一脉,这种情况,那就可能是十二脉才是源头,十一脉不过是残缺传承,什么足臂十一脉和阴阳十一脉,原文是没这些文字的,后人加的,现在再说十一脉早于十二脉,已经越来越多疑点了
- P6 {: x4 `' r& O
: E7 B3 o/ m4 S/ w. j- {高也陶 $ J8 R* R3 w# i% C! I
简书无标题,天回医简的几篇标题,都是考证者添加的,都非常值得啇榷的……
. R' A/ p0 k# ?! ~) u* O+ j) I. {$ c4 S( v3 N
李灿辉
- E0 w1 @6 y' V  L; W  E  R: J先有内容,后加标题,海德文集就是这样干的
6 {- ]6 n8 T3 J6 Z. s: Q$ Y) A
% r8 q4 Y2 m! A- Q+ d高也陶
1 ~0 \" H2 _4 k7 G3 _) V3 T张家山汉简,抄写时间与天回医简差不多,可能还更早,其中《脉书》内容较天回简更完整,不知是何原因,几乎无人过问。二千年后人来定文字标题,可能会是完全不一样的。
* D% u  ]$ y0 |5 R. t: @5 R
2 k  X0 K3 U6 R# q3 |李王志
6 r; a4 k. H/ b3 y. Z! {: `; w9 K医学和农业相关的书是不烧的1 m7 {# h0 t$ I; A8 g
+ X8 ?3 Q; x& r7 v3 G, {  @
李灿辉
* \+ n: Z! r+ g! h: v如果《黄帝内经》不是对当时医学知识的汇编整理,而是一个人的原创,那就只能用超能力(特异功能)来解释了。而当今反特异功能第一勇士张老师却崇尚内经就难以想象了
& m& h. Q" B; J+ ], E" ?' Y. g9 R8 u7 z4 J0 R8 [
郭松鹏! O# C8 O$ n8 O- K8 [; e: m$ P% B
汉朝政府主导的典籍和文献收集和整理工作一直持续,即使在王莽新政期间也未中断。( d2 r/ C$ F9 Y- t2 R$ L
为何花这么大的人力物力收集和整理?@李王志 4 H& c/ h1 o. H1 S
# K4 n' E$ f. x9 a! U- n
郭松鹏 , D' f4 {) u) ]/ i- l6 S+ ?
在中医发展史中,“造神”风气一直被继承下来,现在也是如此。例如恩师、师傅、大师、神医、妙手回春、家传等等。造神是有目的的。. S1 P: i8 P0 A) C
: @* u" }! S- y8 u- D/ ^$ F# ^
李王志黄帝内经明显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技术就是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无数次试错过程。& w' z1 K. N# T0 `! Q( o

  ~6 ~" b$ ~) Y( O  v% k高也陶; w5 `! K' t! n
秦灭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太医署必定也要执行统一事业,编纂医学理论……只是遗憾末完成而秦亡!6 Q: C4 @0 I! |) D5 G
  J1 n! I# I" W1 X
郭松鹏 2 v6 N* n1 G+ f4 Z" u* R1 M
汉代早期从民间收集上来的竹简堆积如山,最多的时候有三万博士参入整理《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明显就是秦人修改!是的,秦焚书坑儒,是儒生编排的……藏书真正被焚,六朝时萧梁末期……% e- X2 X, P0 O4 @
: n+ V8 \9 ?0 Y0 K' O+ K9 W
郭松鹏( F$ k; B6 V! g& [! F5 m6 e
多亏了汉代政府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2 L6 a% O# `  ?2 m后来又践踏了若干次,宋代又下了大功夫,整理印刷出来。《黄帝内经》还是从日本影印回来的。《黄帝内经》中有“玉篇”,即早期先秦时期刻在玉板上的篇章。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多博物馆,有些是私人的。其目的就是保护传统,让后来人知道来龙去脉。中国需要学习。现在中医界又出现了一批试图“焚书”,或者避而不谈,或者故意贬低的现代派,以否定传统而自豪,全盘西化。这样做不对。
3 M2 \: s" u5 k5 G" P. ]& X
$ |7 B# y, R( U7 p斗建 ; k; ^( Q# |9 r0 t2 B
@郭松鹏 有这回事。例如国父华盛顿的莊园就是由一个私人的妇女协会拥有,而且保存得很好,已经是一个教育基地,文物文献都很齐全。5 |, `2 I* h1 W; g
  j: C0 ~9 i+ X* R$ F; w- Y
郭松鹏 + q5 F7 L$ G* `4 F2 z2 N
在人间没有“神”,但的确有智力高,洞察力强,宏观微观思维俱佳的高人。
  f5 ?- r+ r7 W* q7 V* q: {
8 p8 z( R8 Q8 A: z0 l李永明
) p  U5 H0 Q4 O  }建议认真读一下原文和专家考证的结果,再做评论。比如:“足”与”臂”本来都是篇名。马王堆十一脉的全文是写在一大整张的帛纸上的,怎么会是丢了一条经?茫然评论,跟着感觉走,海德论坛会记录在案,日后会有些不好意思( `& @$ r/ D( p  W

5 |* e, U  j& ^  U( R# v4 y: o郭松鹏
' O1 c- C$ N6 I% a4 u+ e你们这些讨论,对我来说,我看到经脉的数量原来是可以人为地变动的,也就是说11也行12也行,再加8条也行。7 \9 k+ C  o- M; }8 N9 T% G4 |
1 o9 m  z% ~' v  H- f
李永明
: v7 a, v4 u5 S除了读原文和专家的著作,我还专程去湖南省博物馆看过马王堆出土文物。考古不是我的专业,我当然要学习后再做自己喜欢的深入研究,发挥自己的专长,也就是病理学和解剖学4 K( @3 v8 n, ~; \
" z/ G8 v; I7 Y$ Q4 e' a( Z
胡追成: {$ Y- L  h) g
我可以这么说吗,如果篇目是足臂十一脉,说明就是十一脉,但是如果只是以足臂为篇,到底几脉,不好说5 u" S0 K' q9 g$ X
3 c. N. v0 p3 S. G: {
李永明
1 P5 _5 k0 l0 U8 K; K真的要读原文才有发言权,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比如,中医界很多人大批西方针灸临床试验水平低,结果,很多发言者根本没读过原文, {+ ~9 Y3 Z% ?0 d/ ^

! j! _- W3 L$ b6 x6 g郭松鹏
5 b) ?8 r; a/ I2 F2 C6 q另外一个我感兴趣的是“为何两套图谱?”
% k" {" M( u1 z& ^
3 c3 D4 S2 |9 c# y李永明
9 p8 s* C, y. V* I# q没人知道为什么,而且抄在一张帛纸上,显然是两个版本,但内容差别不大。除了阴阳* j! x  u2 N7 z7 _0 w# M4 k
5 h, m3 s/ {5 V6 X
郭松鹏 ( H# K0 x7 X" T1 |7 y- b. X1 I" Y
还有:在两套图谱中,十条基本相同,各有一条不相同。为何?如果把两套图谱合起来,那不就是12条吗?$ l+ R9 b5 A4 {$ v- Y6 \8 O  [

" H% V$ N2 O  p. J8 |李永明! ?9 [4 X* V# a. I8 G. F
知网上可以查到有许多文章,专门比较几种十一脉版本的文章,你不用猜了
( |. L" _6 c  f, S# B" G% H
  Y6 l% C8 {7 _) k! B郭松鹏 1 q$ L" e" x: ^' h- z5 }
怎么成了“猜”呢?再看看原文吧?看看是不是有一条各不相同?4 U( g, ~; R0 V4 M2 y! J
2 N8 t+ d& C. \, B' X, Q
李永明
$ q$ N' F4 v! H; h% m2 l9 l* ]/ \: k几个版本都是上肢5条,下肢6条( i; x% P; h. @% [5 E4 |( E& z

/ i( e( F2 G- y( |) _郭松鹏
' E) i, N* n- @& E: e% i  {  F* N按照文字画出图谱,两张图谱叠放在一起,12,脑子急转弯& O: q$ r5 r+ m

: h+ F$ @/ \+ P. H* V李永明1 G, {( ]0 |; Q8 z
马继兴、周一谋、黄龙详、刘澄中、李建民(台湾)等,对十一脉都有很深入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文字6 t1 z, Y4 t# c! B+ W
8 z$ D) ^' O% v8 ~/ u
陈润球8 O4 U6 B0 }5 z+ R$ D, T- i
足灸經。足泰陽溫,足少陽溫,足陽明溫,足少陰溫,足泰陰溫,足帣陰溫,等等。(注家加 「脈」)
8 k6 }9 C8 p. ~6 W8 p
, |- h3 X3 `: F" _: r! Z  R李永明
5 t8 H" N; d( i9 R8 V  P我主要是感兴趣早期经脉的解剖和病理学基础,建立在前人考古和释文的基础之,马继兴老对每一个字都有十分详细的注释,我十分佩服,请读马老的书。据我记忆,马王堆医书中没有“经”这个字,只有脉。“灸经”的名称是整理的人加上的3 w' B0 k! S# D  R- k; r: N
; _0 n/ x3 C1 P9 b. p
高也陶
" q. j9 I% `% \( l: g马老非常了不起,强过其他几位。但马老出土文物看多了,贬低《黄帝内经》……! M; J* |1 L+ _: N/ Z. o& E7 r+ U
% z* C$ i! e- n( @& J6 D( s  h# o
胡追成/ C% h* k" E. Z  o; y! n- i, D
我看了一下,十一脉确实存在三个版本,看样子没有丢失脱落的可能,那就还有一个问题,十一脉是否一定早于十二脉,这个问题证据并不足8 N' `  r8 W* d  u- M6 Z! [

; H- R6 ~5 @( E! L: h郭松鹏
8 e, i) o: A0 v  U) ?6 H) F就血脉而言,确定为11,马马虎虎地正确。问题是经络状的实体组织不只血脉一种啊,对不对?- O- O; s3 ^: ?8 f/ B$ }4 _
0 G+ T9 F2 ^' G! J* @
陈润球
% i/ l( U' }$ |9 E6 w對呵,文字學是讀古書的基本功。要不然,讀不懂,人云亦云,何來創新?馬王堆醫書原無篇名,《足臂十一脈灸經》等篇名是整理者加上去的。該篇內,也沒用「脈」字:「足泰陽溫,足少陽溫,足陽明溫,足少陰溫,足泰陰溫,足帣陰溫」,等等。脈字是整理者加上去的。
6 a, r$ |% Z7 J2 \2 \, t  L7 a5 S  }; @- O$ x0 p' G
胡追成( b$ v2 G" w8 m: X9 I& {7 [
@郭松鹏 找到了,不是专业人基本认不出,字迹都很模糊,看不清,此套书籍图片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包装之高档,远超同类书籍,三大本,居然才定价1280,而且还卖不出去,各个线上书店打折半价出售 简直是亏本甩卖4 G1 ?3 o  A; @! I4 ~( o& X* S2 `
/ s) p$ U3 j/ ^1 t$ e5 F! j
殷晓雪
: E5 A! Y0 @8 H, ~$ q: B' C这书绝对小众。作者皓首穷经,观者寥寥。@胡萝卜 作者就当你是伯乐了。
; w) _) s$ H* b+ o$ X. x$ Z6 H
9 Y6 p& }- C) C胡追成
+ ~. W0 Z+ \  F/ C& e" m我以前也不怀疑十二脉是十一脉之后出现 但是现在的天回医简出现十二经脉,这种观点可能要重新审视5 I0 ^9 A; V) L* C8 b' m+ ~
# u7 H/ h; e$ X" c+ k7 t
李永明
$ V$ I0 j2 n* h. Y我订的天回书,还没到,不同你争论。但从专家们目前发表的论文看天回在时间上处于马王堆与内经之间,所以可能是个十一到十二脉过度们书,天回简中除了没有手厥阴心包经之说以外,同墓出土的经络漆人的上臂,只有二条红线,少了中间的手厥阴经,这一点同马王堆十一脉一致,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解释内经2种经脉系统共存造成后世的的误解
$ t! Y' p7 s, k5 ?$ p- D" o! g* r  K* C, l) F- @
胡追成3 M+ ?+ A8 M& i' j0 j
十二脉既然是十一脉升级版,怎么可能同时使用呢
4 w3 \; P2 d% ]& A. g! J
- o, E3 j/ P4 D/ u! H8 F李永明
. p0 V) @2 L5 X0 Z  e0 c* @) [$ L所以说内经不是一人一家之作,而是集诸家之成,但到了内经,已经是十二经主导了,天回还不是,可以是混合- @; }/ n5 B. k! L3 F
6 i  [' K& N! E4 I6 X
胡追成$ T, R6 S8 l+ y7 B, D$ g
天回医简的十二脉,和内经也不同,貌似不能说明内经十二脉是十一脉的升级版,天回医简的手太阴和手心主之脉,都起于掌中,到了前臂就分开了,很明显心主走了厥阴的路线
$ p3 M+ x" Q) m2 q
/ X3 g0 h8 Q) E5 t, `$ H高也陶
0 q' ~- J# s; j$ Z/ W7 q: j" j双包山汉墓可以肯定是道家的东西,与医家自不一样……不弄清楚历史发展过程,自己把自己搞糊涂……越讨论离真相越远。
2 D8 r" R: C2 B! S
3 R7 V) n5 }& e8 b胡追成
! o& O, }& X$ A, N如果按照正中动脉来解释,解释不通的,但是也有可能就是两套系统呢,这方面黄龙祥教授确实做出来很大贡献
8 Q4 o% n& J- o+ Q! L/ y- k# h! A/ |+ G2 ~2 v2 n
李永明8 ^4 A! L6 }4 f9 {1 t
是的,学习古典针灸图,黄龙祥的书最权威,不可不读。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远超他的老师7 C9 I- p( a: h% q9 _
. l$ L4 [9 c9 f; u1 G9 U/ [
图片; ]- b0 C6 b/ n% L; H8 r/ L

8 [0 G& ^9 F" ?# ^! T8 I
) U" B& q+ k4 G2 \. |4 w, A这套书的出版,会掀起一个研究的高潮,很多人等了十余年了,终于见到了高清版。可惜马继兴等老前辈都不在了。再次感谢你让我先睹为快
2 M. d2 x6 q- e1 ~* g1 y: G2 E& W1 I) X! ]! Y
李灿辉/ p7 l8 B2 ~( q# B& b6 q
天回医简是四川出土,马王堆是长沙,是否会有家族部落遗传,天回一带多为12脉,湖南人11脉?
; O% T$ E* ?2 E* \8 U5 H- T: b7 A, O5 d$ X5 x
李永明5 \- G( l+ h' z: R
@李灿辉 多伦多 高见!也可能是两地医生号脉的水平不同。
4 c  E% b  ]4 P* _9 p7 ^
( e2 c0 X6 Q9 ^, w/ z李灿辉 & @) F# X5 M2 T; M" _- G6 ~
记得李永明老师那篇考证12脉源头的文章是一项解剖学研究启发的灵感,号脉是个旁证但不是主要依据。
- [/ w" [$ ?/ |3 q! f2 f8 O2 s- U0 D) l0 l4 \" y
李永明
; ~5 ?+ G5 r/ X" L7 C9 {7 j3 d* G8 W' }
图片
+ Q1 n; A' o5 |& q1 Z1 ]) Y
/ v1 v# i; X) u, I9 W( _胡追成
: ^7 Z* i: u, k: r5 a; n! f+ R那么就更有意思了,等于详细的历史更久远,这段文字看起来很明白,但是细推之下又很矛盾: Z, S- _7 k# T
9 k# Y- q9 z- n
李永明
; N, k6 c' c& |我曾经研究过很多不同的学说。这段文字和评论也支持,阴阳的分类法是在发现了十一脉以后引入的。而不是按照阴阳法则发现了十一或十二脉。这是我的理解。你要读一下这种说法的原始论文,才能明白。这本书只是综述不同的观点,知网中大概有十几篇论文讨论这事,一言难尽2 Y, H8 D) F& x6 y

& W4 e$ x" J- l胡追成很有可能两套体系并存,而不是先后关系,尤其天回医简十二脉出来后% j: M' E/ a8 h! L% t# l9 Z& G

2 O1 q0 A7 B! k1 K3 f, H李永明
) i# p' d  c6 i( w, E- F/ v! s我学习这些古籍文献,是为了研究对应的解剖和病理,这是我的专长,很少有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我主要采用主流专家的考古意见,因为我不懂考古和古文字。至于考古专家们的分歧意见,只能参考或搁置。或许将来的出土文献会澄清。这是我的一般原则@胡萝卜 
4 I) J# Q- D1 [7 K& S
) j6 e. q2 n1 l1 J1 r
( g' E. I4 j- z李灿辉 @陳潤球 黄龙祥一个人就写了这么多书,如果他不注明参考文献,后人以为内容都是他原创而俸他为神仙。
' L, r3 u0 _/ K& ?
. r( g3 M& X" T4 o) t4 P! W胡追成说天回医简是扁鹊医学,也有疑点为神仙
; ?9 Z/ Z) e4 s) z% Z* d, Q5 k% p; T
陈润球% g& ?" U  y5 t: g: R& m
@李灿辉 多伦多 玅海大師請以道通天地的功夫評評,根據這些書,黃龍祥大作家是神仙嗎?0 e$ k* z) P/ d4 _

) [- B9 g6 c( j! e# V: c% j李灿辉 ) F$ |% ~) f9 b
黄龙祥是要把仙人拉下神坛的常人。@陳潤球 
* Z0 X4 K3 \2 N  n" W! ]5 e' E1 @7 C# e5 \) X1 F: n$ \
陈润球. D3 i% r! X$ \# `- d$ O( v9 O
能把仙人拉下神壇,黃龍祥比神仙還神仙。明白@李灿辉 多伦多 " {7 K; D( p- {7 z9 N' B

( {5 D' b* P, \+ ?
/ V1 p1 A8 Y" V1 @7 E! x; s1 p' n8 U" Z5 S
. O; Y* j2 u9 ]" D
, O& d' R0 N: @0 d0 c- ^5 H

5 v8 f3 q1 u6 E5 |0 U9 @7 S往期回顾
: `8 \/ M0 P7 X, {# o3 i# n3 Q7 l* o. V! {1 `& q& l/ Z
往期回顾9 {1 j) v+ _8 T* X& J

: g/ R- x5 B6 f( c/ b  k7 p& i( X- c7 b4 F
/ y5 |9 M( v, g7 ?/ J
伤寒论研讨:少阴表证 ▏海德中医角第303期% M6 y" H7 O% i/ ^+ Z4 F  g
. g; b% H" v* }0 \4 u  a, B5 m
针灸科研与临床转化 ▏海德中医角第304期
+ x3 z9 Q& \4 j' C' ?- u3 [
; h/ ^  S0 Z0 Q5 {4 P3 C9 q6 KNIH 穴位本征研究项目 ▏海德中医角第305期3 D/ l0 t7 e) Z( G. g

/ e/ p" y9 o* S, j9 ~" x& V科玄论战 ▏海德中医角第306期
! e5 Z7 o% T  H1 d; V& q- e$ t7 G' W
针灸科研与临床的分裂 ▏海德中医角第307期5 C: k1 y* x& @" B1 b' L
8 A3 _4 H& C) U' v, f% L% X
重剑无锋 ▏海德中医角第308期. ?: R0 u+ b% d, T. A
0 |: V5 U( X( l" R! |1 `6 V
大巧无工  ▏海德中医角第309期
& N1 p1 t. M5 s9 n, d! I
* f, s, {* Z) H) A1 B如鱼吞饵的秘密 ▏海德中医角第310期4 |/ Z) W% o. Z) I

* m! B7 i1 B  Y) a4 I4 g玄术,音律,生命之树长青 ▏海德中医角第311期. V+ `# {8 v5 N, j* S3 i/ i5 p
0 [* u. M6 N0 U
中西合参的启示 ▏海德中医角第312期
# P4 f5 X; m0 j
% S5 a9 H" C, O+ z, ?" n“同于禽兽”与“异于禽兽” ▏海德中医角第313期  N" C% b% f: ^% X1 S. S& B. J3 ?# p
2 F8 }9 K. {/ Q* W& }$ M. _
穴位原理:结构与功能关系 ▏海德中医角第314期: y9 @( U) |# a: ^) B/ j; G( F" M
! U7 m/ y8 O! L# l8 Z5 Q0 x
穴位—肌门—皮神经出口 ▏海德中医角第315期
5 Z4 E/ w3 b# L
9 Y6 [$ o$ Y" a9 T, m/ L" Q神经免疫探戈与经络系统的科学依据  ▏海德中医角第316期
$ o  v# N9 @- K. i  j" \6 |, W: \7 T' J, l$ Q  K8 ~4 m
屁股决定脑袋 ▏海德中医角第317期
2 u- x9 k5 g/ Y0 ?3 c% C( g4 w( w3 T5 u6 R3 j# H
天地之道与能量公式:E= hV  ▏海德中医角第318期
+ \$ h; z# A$ e- C/ h5 T$ _9 u4 ^1 D6 u5 a2 B; d1 W1 n( m6 u
针灸本源之问 ▏海德中医角第319期, Z, R7 C/ H' H" V; {

: d2 m" R1 y: y4 B生命奥秘之我见 ▏海德中医角第320期, R8 i6 C1 r# ?
& O* k, i# b! M2 p9 q( ~
进化论的疑惑  ▏海德中医角第321期
  p6 U6 f5 J; D/ P# \2 o7 m9 T& N) _6 z2 R
尾巴经络系统研究模型 ▏海德中医角第322期
* _; B! F5 e; f- M! `& q+ O# O" k9 r0 ?  @4 W2 u* I

4 z: J  Q3 Y' y; ]/ j; f2 \/ J% ~* z5 \- w, ?& @& Z
图片
3 G/ a' f8 i! U" m5 f& B* Q8 M2 r5 R2 z6 P% i( o
图片6 J7 b6 y/ z; ~$ B+ ^
* s& ?5 U( N# M$ b  n, I
图片) ?! T8 ?  P/ u. N0 x

$ }2 H( q2 N5 O0 i8 h7 W/ Q
. A, a9 Z9 H! ~& a; H9 x# A! V- N9 r" |, r# E
) U' _' n; _2 n0 k5 e' M
纽中. o( s  `3 w' Q8 U, y3 ]
谢谢您的赞赏" w4 `  S& z" E, S* k3 u: A
5 C( p+ o: Z/ G
$ C8 E3 ~7 y6 s) S; C6 r( J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