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国医大师朱良春所受的嘱托,以及他对后人的嘱托
曹东义 发表于:3 天前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82
《南通之行,朱老的嘱托》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 g3 |& e$ O2 v6 E4 C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在跟师、采访他,撰写《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的时候,几次听到他老人家语重心长地谈到“嘱托”这个词。
下面分享一些的片段:
7 v5 s/ D! S( [% K3 Q0 ?/ S
1938年,经过七八个月的临床实践,再加上在章次公诊所的见习抄方,朱良春先生的医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甚至到了应该“另立门户,解民于倒悬”的程度。他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应该与老师告别了。
章次公先生也知道该分别了,虽然朱良春在他这里是一个跟诊写方子的“熟手”,是一个难得的传道之人。该给他点什么做纪念呢?他写下了自己为上海中国医学院而提倡的校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并且郑重地写上“良春贤弟鉴之”;他仍然觉得这样还是不够分量,又托人给他刻了一枚图章,用以表达自己的嘱托: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 E& E3 H; i4 @( f5 P
曹东义:“您开业的时候,是否也要仿照章次公先生的样子做?”
朱良春:“是啊。我不断揣摩章次公先生对我的嘱托,反复思索其中蕴涵的深情厚意。章次公不但要求学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他自己也很努力,在出诊的路上,我经常听到他背诵德文单词,以便与西医部主任交流。章次公先生天资聪明,他不但学西医、学德文,还受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学习梵文,对印度的‘因明学’很有研究。他在1941年给李树仁同学的题词中说:‘学问极,则在舍似存真。因明学乃印度教人以辨真似之学也。吾国医学发明之早,比勘世界医学史,实居先进。’”
章次公在给门人姚守诚的题词里说:“治国医门径语:国医多古籍,《内经》文字駸駸,与晚周诸子相上下,国文程度不深者,读《内经》者至不能句读,遑论书中奥旨。张仲景《伤寒论》虽不及《内经》之古,而文之简,涵义之深,视《内经》远胜。故国学造诣越高深者,将来医学成就愈远大。盖医学、文学,互为消长也。

7 m; d$ f0 L( _7 P7 s% i- D
章次公给朱良春先生的方章上的文字,可谓别出心裁:“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 `: r# v' |% f7 U6 f( O$ W; s2 p( E
曹东义:“您问过章先生其中的含义吗?”
朱良春:“问过。他说,作为一个医生,态度一定要温和,诊断要周详,用药要果断,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关心病员,同情病员,爱护病员,这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医生。”
章次公先生又说:“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竟其业,否则罪也”。

& g( q" m1 U5 D; R
章先生的嘱托,可谓用心良苦。他所说的“医虽小道”,是从世人的角度说的,他要求弟子实行的却是“康庄大道”。华佗因为世人对于医生的不重视,而被误认为“耻以医见业”,唐朝韩愈也说“巫医百工君子不齿”,也就是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无论多么丑陋、贫贱、污浊的病人,医生也要为之服务,而且是一叫就应。但是,医学又是一项很重要的事业,关系到人们的生死,也与社会的健康进步关系密切。因此,神农黄帝关心医药,唐代政府修过本草,宋代皇帝编过方书,明清帝王关心医药的事迹也很多。因此,清代名医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曾经说过,医生是“重任也,精艺也,贱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 m# A( X2 r( q5 J

2 q6 e: O) A: B  x7 D; b
2015年9月21~23日,相继召开的“第三届冀港澳台中华中医文化发展大会”和“中华传统中医学会2015学术年会”上,刘在群主任展出了他收集的部分中医药文物,还印制了一份简报,上面就有朱良春先生的题词和照片。他老人家对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鼓励,都是点亮他们智慧的重要事件,会影响他们一生,鼓励他们为中医事业达到“传承自觉”。

" y- R% e; b1 c; L
朱老:我看到了你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的文章《传承自觉助力中医体系自立》,这个提法很好。中医传承,只有自觉自愿,才能事业兴旺,后继有人。因此,2013年11月,你带着12个徒弟到我这里来,我当时的身体虽然很疲惫,也有不少疾病困扰。但是,看到你们师徒的成长,看到中医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我的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曹东义:朱老,这件事情也许我做得不妥,在我读了您的年谱、日记之后,才真实地了解了您当时的情况,我心里很内疚,不知道这会给您带来多少麻烦,影响您的健康,我心里很不好受。如果我事前知道这些,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朱老:你不必这样自责,我知道你也是一片苦心,为了传承中医,给后学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认识和学术水平。平素你也很忙,事先你曾经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去上海参加“中医哲学分会学术年会”的时候,是否可以带几位学生过来拜访一下?我也很想见见你们师徒,看看我的“再传弟子”是怎样的情况。与你们进行交流,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比如你的徒弟姬领会,一下子就带给我几本书,都是他这几年写的具有科普性质的中医药书籍,内容很丰富,有利于向大众宣传中医药知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他说正在写一本科普书,计划书名叫《三个月学会中医》。我听了之后,就告诉他,中医药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三个月就完全精通,不能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不能把中医“简单化”。但是,也不能说读完了五年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也学不会中医,不能把中医“神秘化”。因此,我劝他把书名改为《三个月学懂中医》,结果他采纳了我的建议,出版之后他给我寄来了新书。
曹东义:是啊,姬领会和这十几位年轻的中医,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很多人表示深切感受到中医大家的精神风貌,国医大师的风采,令他们终身难忘。我带的徒弟之中,有的人比我读书多,有的人比我写书快,有的人比我针灸好,有的人比我养生保健有经验,有的人比我临床病人多,这正是中医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医事业的希望所在。大家都表示,能够做“朱家军”的传人很光荣,即使不是嫡传、亲炙,也要发扬章朱学派“尊师重道,善于临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做新时代中医的传人。
朱老:只有做好师徒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事业。
曹东义:宁晋草医堂的李源在聆听您教导的时候,做了录音,他整理成文字,发在论坛和网站中,大家都争相传阅:
《南通之行,朱老嘱托》
中医啊,这东西要下苦功夫,要读经典。要好好地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学习近代人的、新的东西,把它们融会贯通。然后复制于临床,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子呢,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感觉要做一个好医生,非常重要的就是医德、医品。医术呢,是第二位的。所以过去呢,古人说过的“道无术而不行”,就是说你很有学问,人品很好,也就是在理论上下了功夫了。可是呢,在临床方面呢,功夫不够,实践的不够,就是你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临床实践的东西,这就是“道无术而不行”,行不通的。“术无道而不久”,是说你临床上有一点技巧而已,掌握了一些技巧,但是啊,你的医德、你的品德不好,也不会长久,所以这个两句话你们要牢记:“道无术而不行,术无道而不久”。这个呢,就是医德同医术,要一起并重。这样子呢,才算是上工大医啊。如果光是靠那么一点小的技术就宣扬自己,这个不行。所以做一个医生,要完整、要全面。我们讲“医乃仁术”啊。什么叫仁术?仁术就是推己及人,爱护别人,爱护同道,爱护所有的人。这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如果光是为了钱,把名啊、利啊放在前头,那你就错了。人啊!一个人啊,一生为了什么?就是要能给社会留下一点好的东西,不管你的行为也好,你的工作也好,都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不能流于形式,做花架子,还自我炒作,不择手段,那这个不行。名医孙思邈他一直提倡这个“大医精诚”,尤其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序言,要好好的读读,就是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做医生的最基本的准则,读一读,应该要珍惜。好了你们随意(看看),谢谢大家的光临。
李源 录音整理
2013年11月15日记
朱老:看来李源和你们这些师徒,真是善于求学问道啊。姬领会2014年夏天,经过与我商量,又带来他的几个徒弟,参观学习,说是为了传承中医学术。此前,我还为他的书题词,祝贺姬领会医师新著梓行:精悟医理,执简驭繁;深入浅出,举一返三;启迪心智,引领精进;弘扬岐黄,造福民康。九六叟朱良春题。
曹东义:这件事情我也知道一些情况,他们这些杏林新兵,都希望见到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中医前辈,以国医大师为旗帜,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这件事,对于他们的成长,实在是一件莫大的人生经历。
朱老:回想当年我自己的成长道路,我认为,早立志,有追求,这是一个人中医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

. b/ [6 ^% K7 G0 B) v3 I  @
& A( p" ^9 W- t$ k
上述修改补充稿件201510月上旬完成之后,呈送朱老审阅。老人家仔细地审阅了稿件,并在打印件上留下了修改的墨迹。尤其是他对“章朱学派”的提法,做了审慎的思考,“我只有诚惶诚恐愧疚于心的接受”这个事实。此后2个月20151213日凌晨,朱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杏林恸哀,民众怀念,门人垂泪。昔有洛阳纸贵,当时南通花缺。纪念的人群,来自大江南北,都希望再见一次他们心中的朱老。
我的内心风云翻卷,朱老生前给我的教导,一时之间纷繁奔涌,一起袭来,感慨万千,不能平静。我和朱婉华师姐,以及她的秘书小张,在《南通日报》社经过一整天的编辑整理,于1217日凌晨出版了四个整版的怀念文章:《大师九九归一,学术传承永恒》,在追悼会上与世人见面了。
我和一同前去的几个徒弟,远望着安卧在鲜花丛中的朱老,泪水夺眶而出。我内心强烈地感受到,我对朱老的访谈,永远地停止了。
在结束这本《小传》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感谢很多人,他们给予我大量的帮助,让我完成了这不同寻常的采访和出版。我非常感恩能遇到朱老这样的人生导师,也很幸运地见证了中医近现代史上“章朱学派”的传成佳话。我想相信,在今后的历史过程之中,“章朱学派”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在中医的复兴过程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200795日初稿,
2015106日增补
2017524日再修改
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 f- g5 w0 V3 T- y8 Y$ O: n, H" _, s"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3 天前 | 阅读全部
《朱良春小传》# J0 @' n% A* I  z+ D
——国医大师朱良春访谈录
6 \0 \$ ^) n" w7 U               
8 H% m1 G( h" N+ B+ `1 e朱良春讲述
1 @$ c+ j' O7 ^曹东义整理编写/ c$ X+ o/ |( u! ]( E3 G9 }

9 k0 k6 W3 }' u9 C0 u目录
3 s" Y; C/ m" N9 c: h) E' P! q7 W& [, j& o9 h自序        2- f! @. _8 M* [8 y, _
1.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30 d  j! C% E5 m1 q1 P
2.        祖母希望,有了你就能天亮        44 E4 O# H# g7 j& Y5 S, A" m1 O& L  J% k
3.        私塾启蒙,五年未学加减乘除        6
4 {3 I4 A8 D8 I" L4.        小船悠悠,两天两夜摇向南通        75 x  h8 |- Q6 \7 K5 K9 c
5.        患病辍学,立志学医济苍生        10  w- d. h5 I  Y0 K8 K; i
6.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123 @1 G; l! I$ w& Z9 N" W
7.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14
/ d7 R. N5 U+ p6 H% Q. s8.        天外绝响,聆听章太炎训话        166 u# k6 k% s, L
9.        日机轰炸,学校散伙非一家        24( s+ A$ w3 }1 Z! o+ e: ~' w: `1 N, ?
10.        投奔上海,幸遇良师章次公        26
0 e8 Y( C/ F. M11.        居食无所,难民还能医难民        304 ]  h% _' ^$ R( |0 p" L9 T7 t
12.        开业南通,舍药不仅得民心        322 G/ |( x3 A. w1 s1 E
13.        治登革热,大展宏图抓良机        35
- y2 x9 I+ x+ |: a8 u; E14.        办学四年,艰难培养国医人才        37( C- E  ?$ `+ U- b8 _
15.        响应号召,中西医合作靠真诚        39
0 W: J8 q0 [$ @7 y16.        创办医院,撑起中医一片天        427 g5 t9 {) \( j# X9 _* n6 ]/ r4 ^
17.        育三枝花,不单靠一双慧眼        465 U  m& i) D3 Q& J0 Q( w. q
18.        探章次公,为徒当如朱良春        53* z% |/ ]5 z6 n+ h# Z$ d% H4 ~3 b
19.        不堪回首,见文革世态炎凉        58
+ T# G# d# v; X- F; W( U7 c20.        点石成金,不仅是绍奇步先        62
( J' P( B9 f+ l6 l- J21.        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66
, G- S1 M$ i& G# }7 ?22.        术济东瀛,虹桥机场送谢金        71( N3 {9 y0 q1 G2 u- ~
23.        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        73
- s7 X' ^, H! R* X2 ^) ~- e24.        游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78
: R$ O& b) N  z" s0 u) m25.        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81
, P; Y9 p1 |0 V1 S2 P7 G. g26.        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        86
) c! V+ D* R! }$ ]. b5 b27.        北濠河泮,笑迎八方优秀人才        97# x/ y" m) _! Y
28.        一部大书:朱良春现象待解读        1044 i$ Z# R  I2 o( N+ o
29、盛名之下,国医大师求至善        109: ^3 F1 w( T' X  M
30、章朱学派,传承中医朱家军        1140 x! B/ _+ ~  z/ [  f: }
31、坚持保健,呵护生命养生粥        120* C- w7 I6 L! `8 d9 W
后记        132* t5 E7 x8 ]: r- m
/ ^+ v- k* p( C' L% q- `0 U
提要目录7 D$ r5 b4 ^- b! I, Z/ l! o) D

; z4 Y7 Q2 ?% |7 o5 K, C/ j% Z: o0 a1 `) P- N, e: S  W
1.        传奇家乡,丹徒儒里说当初       
5 ]) l4 W/ B* v1 R$ j; P  H% e在南京是首都的时代,镇江是江苏的省会。在秦始皇的时代,丹徒是镇江的县府。秦始皇把这里当作犯人的流放地,朱熹的后人把这里叫做“儒里镇”。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就出生在这个鱼米之乡。6 r/ M% H. b1 t0 R- ^  I
2.        祖母希望,有了你就能天亮       
1 K: ?* V. B" R! h9 u) Y朱良春的祖父由于年轻聪明,被当铺的老板看重,赏赐他的是吸鸦片。爷爷撒手人寰,祖母悲惨度日。朱良春的降生,寄托着祖母无限希望,因此,取名朱亮春。
2 H0 v: Z0 L, O  G2 w  _$ q$ p3.        私塾启蒙,五年未学加减乘除        。9 T0 Y4 G( ?  f0 h
祖母把心爱的孙子送到私塾里,是怕上小学的路上会有不测。启蒙的塾师被小同学称为“老猫”,“老猫”教育的是一群“现代老鼠”,五年里却没有教过任何数学符号。
% u" J- x3 T& s; p8 `* T. b3 }! P/ u4.        小船悠悠,两天两夜摇向南通        。" P% O+ `, W* b' D0 q
从镇江到南通,现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当年长江里的一叶扁舟,却需要飘荡两昼夜。13岁的朱良春,第一次离开故乡,眼望滚滚长江浪涛汹涌,耳听两岸隐约传来的鸡鸣犬吠,对于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 S  P. L1 {, @2 s- [
5.        患病辍学,立志学医济苍生        & Q' `6 X# E0 K; ^; e8 q  f+ u
勤奋好学是朱良春的天性,不甘落后也是他的特色。然而,发奋读书不仅可以收获知识,过多的消耗也能带来疾病。在鲁迅被结核病困扰的同时,百里之遥的朱良春也患着同样的疾病。然而,在鲁迅误解中医的时候,朱良春却走上了学习中医的道路。0 v: `% ~, n6 M' ^. G
6.        抄方一年,见证马太医家传       
7 p* T, S8 W0 f& ?7 P. u太医世家是一个令世人充满想象的神秘所在,18岁的朱良春有幸走进了马太医家的大门。跟班抄方一年,获得了许多太医家族不传之密。太医后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袖里春秋,看着迷惑,学起来更难。6 f; y+ ?# \( U. _! @
7.        转学医校,从传统走向现代          H* y5 k: y9 _/ L) B% F2 X* ^
青年人总是向往外面的世界,太医家传代表着传统,而学校教育表示着现代。经过几昼夜的辗转难寐,朱良春终于逃离传统,奔向了现代。从奔牛车站,乘火车到苏州,来到苏州国医专科学校,走近章太炎身边。
$ P! J" ]' w% P9 d/ [8.        天外绝响,聆听章太炎训话       
: S' b. N6 F6 w1 X章太炎不仅在苏州办着国学讲习所,而且还身兼苏州国医学校的的校长、中医研究院的院长。他的浙江话尽管许多学生听着费劲,但是学生们对于聆听章校长的训话仍然十分痴迷。朱良春就是这许多粉丝之中的一个,他远远地看着章太炎讲一句话,喝一口茶,吸一口烟,吐一口痰。
$ e4 A$ }3 i* H1 d6 s( k! d2 u: g9.        日机轰炸,学校散伙非一家       
$ ?# i/ a3 P+ B! u3 y# h侵华日军的轰炸,不仅轰散了中医人辛辛苦苦办起来的学校,而且也轰散了中医学子继续深造学习的梦想。兵荒马乱,人心不宁,下一步该怎么办啊?朱良春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与整个民族一起经历着一场磨难。/ }. w% h( k" q) ~+ G0 U2 s  O, j
10.        投奔上海,幸遇良师章次公       
, D0 X; e' F2 V/ n8 U# v1937年的11月,上海长达三个月的淞沪大战尚未平息,朱良春来到了这个战乱中的大城市,成了名医章次公的入室弟子。借宿在赵先生家里,每天早上行走在寒冷的街头,这个冬天给朱良春留下了难于磨灭的印象。
# X  S( w. {8 H, V: O# U11.        居食无所,难民还能医难民        。6 @6 i0 z5 z! |2 v- P2 G2 l. d, Y$ @
日军封锁长江,朱良春先生的父亲无法与他联系,他的经济命脉断了。恩师章次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技术扶贫”让他到难民医院去打工。这个难民医生,不仅获得了经济来源,而且成了救民疾苦的苍生大医。
- f+ [# _; O% K$ q7 V12.        开业南通,舍药不仅得民心       
+ V. D' M' A: Y( X1939年,在反中医人士汪精卫建立伪政权的时候,朱良春先生在南通开业了。他的门楣上,一边贴的是太医家传,一边是国医学院毕业,既连着传统,也通向未来。他学着章次公的样子,也是舍医赠药,再加上良好的疗效,因此深得人们喜爱。5 c0 A1 B: r7 Z  n9 m8 {- ]4 z
13.        治登革热,大展宏图抓良机       
" H6 f  f! O3 Z% u; ^登革热是一个急性病,别人一周见效,他却能三天治好,靠的是“博采众方”和自己善于化裁运用。临床疗效是一个医生最好的宣传品,朱良春的名声随着传染病的消退而日渐远扬。3 }: U- R1 W6 {8 T+ ?5 w
14.        办学四年,艰难培养国医人才        6 ~  N0 A: y4 M. P) ?
佩服朱良春的不仅是患者、同道,想跟他学习中医的青年也日渐增多。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想到了传道、解惑、授业,南通中医专科国医学校在一座旧庙里成立了。他是最忙的人,看病、安排教师、编讲义、替课、补习、带教,一干就是四年。
& d- q7 R  d3 M$ L& ^15.        响应号召,中西医合作靠真诚        6 h; {( T* N1 \1 j" s' i/ b. f3 b
新中国诞生了,他与南通人民一起迎来解放,爱国卫生运动他是带头人;1952年组织起来搞联合诊所,他也是带头人。因为他业务好,人格魅力大,自然各项事业都是他带头。+ x7 r& L. P( S8 K7 J/ k1 ~+ Z5 K
16.        创办医院,撑起中医一片天        & X! t, W% e# }# ]7 j
1954年,联合诊所的病人太多,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因此,升格为私人联合的中医院。虽然是中医院,西医的同道早就是他的合作伙伴。1956年,私立的中医院变成了公立的中医院,当然都是无偿地捐献出来的。他也理所当然地仍然是院长。  Q. r4 z0 y. V. y
17.        育三枝花,不单靠一双慧眼       
3 B( H- J. C" n/ f4 ?; o1 w6 N南通市中医院里有三枝花,是很有特色的土医生转正的。说是三枝花,其实都是散在于民间的土郎中,有两位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另一位只懂得一味药。但是,在朱良春的手里,他们都成了专家,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
& b; t& X$ e$ V18.        探章次公,为徒当如朱良春       
, z5 [6 |4 q8 X/ b8 i朱良春培育的三枝花走进北京参加学术会议,他自己作为农工党的中央委员也经常进京,因此可以拜见先期进京的卫生部顾问章次公。章先生两次同毛泽东彻夜长谈,或许影响了中医政策的制定。但是,章次公在反右之前就被强制学习,却是少有人知。! [$ P0 V# H/ G7 }- v+ M4 A
19.        不堪回首,见文革世态炎凉       
0 `/ t6 a* j# L0 z文革期间的世态炎凉,使朱良春先生深切体会到人情冷暖。即使是被关在火葬场的岁月里,他也没有破灭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获得解放、找回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尊严,完全靠自己一双治病救人的妙手。
7 d4 M, _; r* h! ]/ d20.        点石成金,不仅是绍奇步先        * V) I8 x' Y. `; s3 |
朱良春先生提携后人、教育学生,不仅满腔热情,而且往往独具慧眼,其中不乏点石成金之作。何绍奇、朱步先、史载祥成为杏林翘楚,就是朱良春先生的妙手杰作。
3 R9 V6 q# s% @  P21.        办研究所,卢嘉锡欣然题词        ( c9 Y% ]( W- ?  X, G4 l- D
1992年75岁的朱良春先生,率子女办成中医临床研究所,传承学术,弘扬中医,终于有了自己的平台。不仅地方领导致贺,著名画家范曾书写丹青,国家领导人卢嘉锡也欣然题词勉励,这是何等的精神感召啊。/ b+ ]. w$ [  ~$ y
22.        术济东瀛,虹桥机场送谢金       
% o9 E: B( G, b- V3 M朱良春先生的妙手,并不仅让上海的施先生晚期胰腺癌绝处逢生,而且让日本的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准备的日子里癌细胞大部消失。他高妙的医术,深奥的养生经验震撼了东瀛。在他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东瀛回报的涌泉之水,恰好解了他的燃眉之急。中日之间的创伤,被他医治而康复成友好。7 a3 _, U# `$ h( b6 G8 h
23.        讲学各地,技不私密育后人        : L  u) U, H, O0 `& J. ^+ k. t
江苏南通是朱良春先生的宝地,但是他成为国著名中医专家,不仅是在南通看病救人,而是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传经送宝。他常说“技术不保守,经验不带走”。他讲的都是别人视为“不传之密”的干货,学起来兴趣盎然,用起来随手即灵。
4 j- g" a% n7 j  b' X, ~24.        游新加坡,海外中医接薪火       
0 I4 @: E& x, h, Q) f  p新加坡的学生更高明,把老师请到家里,手把手地教,一点一滴地学。朱老也希望了解海外中医发展的状况,把中华大医的真正绝活,在海外展示出来。他治疗尿毒症患者的药方,就像我们先人崇尚“海上方”一样,被新加坡的西医视为珍宝,逐一研究。
  M( O* I4 R$ k; E( x& P& l. U25.        再次创业,风湿病医院新起步       
& Z& r0 x: D. f2 @* o" E研究所的规模已经狭小了,容不下那么多病人,也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朱家军里的铁娘子朱琬华,一定要办一所医院。在朱老90岁的时候,南通良春风湿病医院成立了。卫生部正副部长都写来了贺信,海内同道共襄盛举。
# }  l0 D/ |9 m0 G1 S; M& `26.        喜带高徒,与邓老携手走南北       
4 |9 M5 [. h/ f名师与高徒之间的学术传承,是中医薪火相传的特色。名师与高徒的盛会,在南通首开纪录,然后定位于广东。不同学科的中医专家聚在一起,历史经验与现实创新互相交融贯通,促使中医学术不断发展。
' F8 l3 P( A2 u8 ]27.        北濠河泮,笑迎八方优秀人才        8 u+ F0 J$ i+ K# S1 g" n( J4 G/ o$ V
南通的濠河虽然不长,却连着万里奔腾的长江;北濠山庄里的朱老,关注着全国的优秀中医人才。有来访的,有来信的,也有来电话的,朱老几乎是每函必复,有问皆答。这对于一个九十多岁的著名中医专家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却做到了。
9 D9 G* ]/ T  P4 Z! p! S# M28.        一部大书:朱良春现象待解读        8 j4 R* A& N7 M9 P2 E' L9 J
朱良春先生是一个著名中医学家,他身上有着许多谜团。他的成功,拨动了许多患者、读者的心弦,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事业的追求,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健康长寿,他的学术造诣,都值得一一去解读。0 O# R+ a" \4 n; s% J9 b
29、盛名之下,国医大师求至善: [% n1 q/ x+ G8 y2 H
2009年朱良春先生被国家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前来看望的领导,采访的新闻记者,拜访的学者,求诊的患者,纷至沓来,因此而应接不暇;希望他出席学术会议,为学术著作写序言、书评、题词鼓励的信件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他尽力而为。
( ^& r9 B. Q( o" s/ J+ E5 n$ [& V+ t30、章朱学派,传承中医朱家军& w1 {, z; B9 n% C) \
学派最主要的特征是传承,没有传承就不能叫学派。学派不同于医家、医著、医论。凝聚力量,培养人才,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形成过程,不是人为地捏合、撮合。尊师重道,勤于实践,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透露出章朱学派的显著特征。
0 F1 p3 p* D. Y. _8 |- r1 |& Y9 L31、坚持保健,呵护生命养生粥3 M2 ?% U! s/ ^6 E# R
生命不能创造,只能保养。善于养心,忙而不乱,形与神俱,德全不危,三代传承养生粥,伴随着朱老走过百年人生历程,精神饱满地笑迎八方来客,彰显着中医养生保健的神奇魅力。5 S' J% ?$ `3 V$ Y5 M; ~. P) ^
2 b/ w2 l% R6 P  l

% D% B4 P# d0 t2 k! A6 L
4 [" C+ u& g+ R4 c3 j' R自序4 o3 d; E8 a" {% Z; z2 G
岁月匆匆,流光易逝,瞬已虚度九九,从医近八旬。人的一生,好似一个抛物线,有起点,有终点,有起伏,有盛衰,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间的瞬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有鉴于此,拟为部分老中医学家分别撰写小传,以便留下一点痕迹,供后来者借鉴。愚有幸列于其中,承该社包艳燕编辑及门人曹东义主任医师专程前来访谈,由曹贤契执笔。今征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同意,列入《全集》,深致谢忱。
0 q/ Q3 e) v' G2 @+ }8 n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是顺坦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一直遵循先严昶昇公“积德行善,济世活人”的嘱咐,先师章次公先生的教导:“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尽其业,否则罪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从医以来,我虽然是尽力践行,但由于学养谫陋,成就不多,遗憾不少;有些菲薄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值得回顾自省,争取在有生之年有所弥补,聊尽吾心。
/ K* _9 J2 }) x- v6 |! B" D' A东义贤契基本忠于事实,以生动文笔记述了我九十年的历程,穿插了一些中医界有关同道的生平与历史事件,但对个人有些溢誉之词,受之有愧也。但愿此小传能对青年同道有所参考,则幸甚矣。3 u. I0 o# n& W9 w8 Q1 J, j
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工作,大力扶持与鼓励,特别是近几年来采取诸多振兴措施,使中医药事业得到空前未有之发展。2008年1月吴仪副总理在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中医药又迎来了一个春天,像一股暖流,温暖着中医药工作者的心,备受鼓舞与鞭策。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为振兴中医药事业,添砖加瓦,竭尽绵薄。因为学海无涯,医无止境,诚如清代顾亭林所言:“昔日之成,不足以自矜;今日之获,不足以自限”。要以“不息为体,日新为道”,争取做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才是。借此机会,谨祝诸位同道以及中医爱好者,与时俱进,争创辉煌,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m& U$ @. |. A4 G
0 \! W6 D# i4 n. ^. ^% T" ~3 `5 y, k

! I2 s( T0 r" f" r) [: b$ W
- T$ l% n/ ], O0 j. T
5 c2 X, z( B7 y& X# r. [4 ]                               九九叟朱良春 谨志 乙未夏月于南通0 P! j0 y0 a& l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