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4:15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5月12日,周六)晚上,由澳门针灸学会理事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副会长张俊青讲座,探讨针灸学术的源头。他讲座的题目是:《针灸学术的形成与流变》,简要介绍针灸学术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 O& P8 j/ n' N/ n: K
) Y  d1 A2 t7 X( v, y- F* m* L                 文化源于人类活动,针灸治疗源于古人对宇宙自然与生命的深刻体悟。
+ t: ?7 E/ }. o% x& P
& Y* x: m. W7 M                 将这些体悟整理记录成为后世最主要的针灸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后世的医家都是以这三部经典著作为理论依据,运用于临床治疗,日积月累,形成了不同的针灸学术思想体系与学术流派。+ \2 r0 W0 K0 p3 ~) h+ l" N3 S
$ h' V8 W9 T; M; @1 A: C7 ]
                因此,在讲座中将分别简要介绍三部经典著作的针灸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针灸学术流派的影响,以及后世针灸学术流派的简要介绍,以期让学习针灸者对于针灸学术有一个基本了解。( H# f/ X" Y. ~& n
. g. Y5 M8 ?9 L9 p
                我们一起期待,张俊青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 `- Y, Q" P. a! @6 Z
                祝贺张俊青讲述《针灸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学术形成过程之中的几部重要著作。
3 V- b" v/ w; @               毫无疑问,针灸学的原理,奠基于中医的经典之中,传承几千年,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生诊治疾病的实践,这是不争的事实。) }( K% p" d0 \% Q
1 c$ }: m* z: C9 h+ C; U
               针灸的原理,与拔罐、按摩、刮痧一样,不是简单的物理疗法。
. a& l0 c3 v" U; r6 d7 I5 P               它们共同的根脉,是脏腑经络、气血阴阳,贯穿着中医的独特理念,也就是内在的脏腑有病,可以在远离病灶的肢体、体表的穴位进行治疗,就能“施治于外,神应于中”,不需要到里边去治疗。- E! g/ A7 J' V3 Y9 ?. J" k
( L! |9 o: g- z: o9 |  |
              切开人的身体的“外科手术”,它不是外治,而是“内治”,不会外治,所以才切开肌肤,进入体内去治疗。所以外科手术,是“内病内治”思想指导下的技术。0 S0 O! z% F$ b/ g9 X6 l
              所谓切除病灶、靶点治疗,都是“内病内治”的思想,是必须在病变的部位、分子靶点起作用,不能在“远离病灶的肢体上进行治疗”。- K! E) D& U: `  Q
              因此说,中医的针灸,用着独特的学术原理。
. w/ n0 I6 I- Q; R3 j0 h3 \  W9 b% L! v* [+ @) y
             美国所谓“干针”,实际上运用的是针灸的理念、器具,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干针”的外衣,侵占了中医的知识产权而已。. D" K% U8 B' c4 U
             “干针”应该与“水针”相对而言,应该在臀大肌、三角肌上针刺,用注射针头而不吸液体,但是,它没这样做。“换一个马甲”,侵占了中医针灸的利益。! D7 V/ h5 }! Q% M3 j) ^  v3 N
              因此,学习中医的技术,离不开中医的学术原理。
% D, D& P$ X9 |1 F' e' ]              不要盲目创新,不要轻易标榜自己如何与古人不同,没有了深厚的根基,就成了“墙头草”。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4:43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5月13日,周日)晚上,由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她从“不寐”诊治要点谈应考准备和技巧。
. h( U& E/ Y5 n7 F! s' c/ O( S" r2 \+ Q. L, [4 V8 d
                    不寐这个病,自古就是常见病,《内经》《金匮》等经典名著论述过它,很多医家探索过它的病机和诊治规律。
8 C1 Q: C3 U9 M5 l$ K. r; i% m0 h: ~) i- J; j" a* m$ R* Q% S
                   《中医内科学》教材如何论述不寐?它的诊治要点如何把握?  g8 E9 m! d; E) T

& L% ^$ g" t! ]4 q& v                   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5 t) F: U# `7 E9 \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不寐”的诊治要点。
6 k+ B7 Q# H" F4 H                  “不寐”就是西医所说的“失眠”,很多人有这样的病症,西方医学主要靠各种“安定”维持睡眠,各种安定的共同特点是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说这个病只和大脑皮层有关系。) i- H" o4 w* ~5 j$ u! T! D% S
                  中医不是这样看问题。/ ?% `, p( N4 R/ g4 g$ s
                  《内经》认为人的形神是一体的,五脏都是“五神脏”。睡眠与营卫巡行有关系,与人体的精血、饮食都有关系,因此,老人“昼不精夜不暝”,饮食不当“胃不和卧不安”。2 G3 p  k8 |; g& I& [" N
                 张仲景认为热绕胸膈,可以心烦不寐;“虚劳虚烦不得眠”,也很多见;百合病“欲卧不得卧”;痰浊壅肺“但坐不得眠”;不寐的原因多,治疗方法也很多,都需要辨证论治。% J" }9 I" W" o* f" E! G2 [9 v: X
                 《中医内科学》对此,也有总结和归纳,大家临床可以参考,考核、考试的时候,尤其应该重视这本教材。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4:5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4日),由霍立轩继续讲述《中药学》的发展史。在中药学的发展当中,主要要求大家了解每一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那么了解到什么程度?就是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它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比如说《新修本草》,大家主要了解它是唐代的,不要求具体到哪一年,只是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即可。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掌握四点:第一个是本草成书的大的历史时期,第二个是作者是谁,第三是主要的内容,第四是主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主要的学术价值。每一个本草一般就是那么二三条有文献方面的价值,有实用方面的价值或者理论方面的价值。http://www.ynjkcy.com/zyx
( I0 E* E5 o7 K                祝贺霍立轩讲述《中药学》成功!8 T6 O( `1 }3 f! a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药学发展史之中的历代本草著作。《汉书艺文志》介绍了经方家的很多著作,说当时有“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
& \% b: U/ i8 B8 T  s6 A* q9 x0 S; T               不难看出,经方家的著作比“医经家”的理论著作还多,用药的经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些药物的使用以汤剂、方药为主。: F' q  W8 C5 b9 e
               它们都建立在对于药物寒温属性、气味作用的基础之上,是从单味药总结而来。
* i# P( q2 h* t3 \$ R9 k9 f            《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后,历代本草著作都以它为基础,就如同滚雪球的核心一样,尽管雪球越来越大,但是核心内容都有保留和继承,因此,像一颗大树。
  `/ s" O% b2 A4 d             历代本草在继承之上的新发展,与西药研发“破旧立新”,绝大多数老药被淘汰不一样(西药的高淘汰率,不是进步的表现,而是不成熟的象征)。0 h, ]4 z1 t9 q, r9 Q  @
             中医就像一棵大树,尽管有每年的发芽与开花结果,甚至叶落“株黄”的季节,但是,丢掉的只是枝叶,而根本不会溃烂,随着年轮的增加,成为参天大树。至今郁郁葱葱,保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5:1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8年5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授《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二课。4 n  J; }$ J6 j" O, ]% P9 X
                  主要讲述的内容是:中医学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是因为中医学有着非常完整的结构体系和十分鲜明的理论特点。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特点之一,整体观念用以说明人体是怎样与天地相应的?人体又是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有机整体的?人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的?以及整体观念是怎样指导人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
0 g( {' \5 P5 A" x, a) p                  让我们共同期待张培红秘书长带来的的精彩讲述。http://www.ynjkcy.com/zyjc
- M( E0 ]. {$ r$ F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学》成功!
6 O8 b- o3 Q, v( r( D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性。7 {) T8 n0 t! c+ W' o3 F$ U

0 ?4 c" I5 f2 s* I* _+ F                 中医的整体观来源久远,女娲补天的传说,伏羲八卦,气一元论,阴阳五行,都包涵着整体观的思想。
% }, m. I" \$ p+ }9 o                 中医的整体观,首先是人与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的精神与形体是一个整体,人与社会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人生存的所有环境,都与人体有关系,诊治疾病的时候,都必须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不能不管不顾。6 _5 |% }  E( m8 W& h; e
) X( W9 k, U; F: d! `8 j' S
                西方医学,认为人的皮肤之内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有没有关系?需要研究,发现了有关就承认,发现不了就不承认。- ]- n  d5 @! A' o
: V- H$ }  t& Z; O" b$ [
               但是,世界上可被发现和认识的明物质,只占百分之六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发现不了的“暗物质”。3 l; f6 \- M  P  d; P6 |  N& U
/ F8 C" W+ U6 {+ p6 Z. O7 K6 o
               中医研究“有无相生”,极为重视环境,看不到的也承认它存在,就叫“小而无内,大而无外”,气充满了整个宇宙。
5 _$ b9 p2 u7 J6 u5 l! l               人与天地万物都在“气交之中”。
6 `/ M& I- D+ S5 x% |1 x# p5 z- k. i+ |1 k
              元气,由混沌状态生成天地,生成万物,但是,气没有消失,“聚而成形,散则无踪。”
! |5 s& [* Q& U/ p) ?$ o$ d# F; r+ v+ ~
              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生成的条件,有自身的规律。
+ g& G$ Y  S' }9 f' W! r6 e5 P  Q& Z8 u+ C# d! w" H
              这就是“道法自然”,是天道。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5:2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刘敬章讲述《中医内科学》的部分内容。
4 C: ]- K  O2 H1 L* e" Y. v. S5 y! l- q4 r% \) K7 |  {) x
           包括内生五气病症和脏腑病症的辨治方法以及方药。4 `" _- X2 [) j7 |) w
  i7 s* R8 R' o0 j& i, p
           我们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nkx4 S: f9 ~7 Q7 e* b
           祝贺刘敬章辅导和讲述《中医内科学》成功!  @6 e2 K2 v9 X& H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内生的风火湿燥寒“五气”的病证,及其诊治要点。/ ~* l& L! h; `$ x
           风火湿燥寒是自然界的气候“五气”,也是古人概括一年之中春夏(长夏)秋冬气候变化的规矩。( v  X0 y  `: t- B! {- c, X8 p
           它们太过分,引起人体疾病的时候,就被称为环境致病因素的“六淫(加上暑气、暑邪)”。
0 R7 [+ k1 U* p6 a7 F+ B& f3 y( K  O5 o
           中医把人体的结构与天地时空万物联系在一起,让人生病的因素就是邪气、淫邪。
$ l/ B6 C9 s$ M1 f( z( Q4 k% m1 S) P+ e  g9 E  h% R
           邪气可以从外部环境而来,也可以从体内逐渐产生。) |! E9 W" |# s5 t
           风火湿燥寒,无论是外来,还是内生,都有相似的表现。
# v; v, @0 s3 a* _# C+ o8 H) |! F
          当然,外来邪气伤人的时候,正气虽然有所损伤,但是与内伤产生的病证相比较,损伤的程度不一样。
' d8 w1 k, e) V# Y9 W0 @1 p          内生的五气(邪气),都有相应的脏腑功能不正常;当然,内在脏腑功能不正常,也容易招引外邪。
# Y7 G/ P! A! L! x0 r; c          这正如张仲景所说“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P- p3 R7 ^7 T
5 A) {5 r& @. O/ o( t          由此可见,风火湿燥寒由外入内伤身体,或者由内而生,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系。) O1 g8 J: {: ^. K$ _
          五气辨证论治,与脏腑辨证,密不可分。% Z2 Z, I" X" b5 a- L9 ~  W
          治疗的时候,既要考虑“五气”的特点,更不能忘记了脏腑功能的恢复才是更本。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5:40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5月17日,周四)晚上,由河北医科大学雷宝淳为大家继续讲述《方剂学》。+ [; V  A) x9 g5 G1 G7 I4 O
- \0 c5 r% ?9 H5 O3 Y$ V

/ U% P5 {1 p5 F% ^/ A7 o5 v3 e          带领大家解读一下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方剂学》部分大纲和出题风格,然后讲解总论部分考点,最后给大家留下练习题。) `) l; q7 D* C& t+ ~! ?; W2 [
3 w) S1 g( R8 t
          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带给大家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 D0 @4 X+ E* A0 m          祝贺雷宝淳讲述《中医方剂学》成功!
3 x. f- P, `: \          中医治病使用方剂,这个历史很悠久。方剂的组合靠中医理论指导,理法方药完整一套,方是方法,是智慧,是整体,是一个组合起来的系统。
. }: o5 |" Q9 J5 `         用西医化学成分分析,中医的方剂里有数不清的化学成分,有难以估量的相互关系,非常复杂,不好评价,更难以驾驭。
/ V) p5 B" C# i3 T7 ]/ m1 o         但是,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用气味组成的“象”,与疾病概括出来的“证”,就可以相互对应,互相作用。$ I! i; _& M' g0 G4 L7 l
         这里也有反复使用和验证的无数个过程。# E6 ]9 c7 X' I8 e& E" ^3 E
         因此,古人有《经验方》《试效方》《传信方》《家藏方》《良方大全》《祖传秘方》等,名称虽然不一样,但是都体现出对于“方剂组合效应”的高度重视。是人们用生命验证的宝贵经验,非常可贵。" E2 r3 N, C( w( ^; s5 `
" M+ q" U6 U% }6 b9 |+ Q, ~( h+ n
         组方不单纯是经验,有法度;变方不是随心所欲,有原则。0 Q2 @* w$ h+ v) y+ J

  `  D& i+ n3 L! {让我们一起学习前人的智慧,传承好中医学术,造福世界大众。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6:3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董恩雷讲述《针灸学》,与大家一起走近教材,学习有关针灸的知识。: K( }6 g. Z* Y; u
自从伏羲制九针,黄帝坐明堂论医道的传说,历代发明和应用针刺治病救人的医学家,代不乏人。至今为止,民间中医有很多就是依靠针灸帮助人们治疗疾病。
' d+ U8 |. R" E                  针灸依靠良好的疗效,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V4 p1 i" H+ f/ b. C* q' R+ A$ f
                  掌握穴位和针刺技巧并不难,但是,讲述其中的道理,通过考核,争取能够发证,这需要系统的知识。
% _- B1 o4 Y: V                  我们一起期待,董恩雷带来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jx9 ~( s7 [0 a& g3 N7 {* j0 X5 \
                 祝贺董恩雷讲述《中医针灸学》成功!( q6 H, n8 u  R. g- y/ ^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针灸学教材考核要求的主要内容,这是道术并重中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l/ D# Q8 {9 Y* |6 g
                 针灸学带给世界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治疗疾病,而是它承载着中医的学术理念走遍了世界。也就是在远离内脏病灶的肢体上,有联系内脏的经络和腧穴;通过刺激这些经络与腧穴,就能做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扶助正气,恢复脏腑功能的神奇作用。0 I) f' I" |9 r9 ?
' J4 n& ?" u7 g& b( @
                 这是只能通过直接作用到器官、细胞,靶点对抗的西方医学,所难以理解的。# V& [# d' j, {
                 这也是中医复兴,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26:52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5月20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孙一奎。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为明代著名医家,生于明嘉靖十七年(1538),卒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安徽休宁人。著有《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等。出身于儒学世家,深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早年学医于黟县黄古潭先生,是明初医家汪机的再传弟子。一生学验俱来,在学术上倡导“医易同源”之论,并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创“命门动气”学说,又系统论述三焦相火理论。为新安医学与明代温补学派的兴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明代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临证施治上也有着大量的创新方法与成功经验,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一奎正是由于出身于良好的儒学之家及深深地受熏于内涵丰富的徽州文化,才一步步取得辉煌的医学成就。回眸历史看今朝,中医今天走向式微,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中医的根业已偏离了传统优秀文化这片千年沃土吧!http://www.ynjkcy.com/ddgy6 ~+ Q) P6 e' Z: O: X. U2 G( a
                祝贺曹传龙讲述“一代医家孙一奎”成功!0 S+ m7 W: ?& p
                孙一奎是明代中后期的著名医家,那是宋明理学影响很大的历史时期。
! M; G- j9 w. C3 D- T# r                宋代开始,对于《易经》的“太极”,先天与后天的理论研究,对于身心关系的探索,也是前所未有的深刻。
6 O& P( ^/ T4 n+ c+ K# t4 z% g  y" t5 G9 A( N4 x5 i

( t6 T7 w5 W8 {  C0 s1 R! d: M% q                孙一奎深受宋明理学思想影响,在学术上倡导“医易同源”之论,并以太极之说演绎医理,创“命门动气”学说,又系统论述三焦相火理论。这些论述与王安道等医学家的论述有密切联系,对明代温补学派的兴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引领时尚的作用。! B" T$ r. W8 ?, m
               孙一奎在学术上的继承与创新,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
1 O; E% B6 P& B* |
5 B! u/ X# E2 r               我们继承好孙一奎的思想,才能一步步取得辉煌的医学成就。
; E! P/ D8 |& q, O)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17:32:18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8年5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朱萍霞辅导讲述《中医诊断学》。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医的“闻诊”和“问诊”。5 l$ V9 t, V' ]$ o! m0 m" ]
                    中医的四诊,充满大智慧,是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发现的独门绝技,不是看结构,而是看结构背后的“精气神”。, c! C3 }4 S1 A& j% Q; Z7 x
                   闻诊与问诊,有技巧,有知识,也有看点,有考点。, o* C1 M- w" }9 P

/ x' Q& P+ ?: F2 a( z' J; i                   我们一起期待朱萍霞,来自新疆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zdx. y6 T7 B- U7 X1 u) h
                   祝贺朱萍霞讲述《中医诊断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闻诊和问诊的重要意义。: _* t8 h6 b7 R$ O
                    中医的四诊,难学而易用,是不同于仪器检查的“软技术”,是一个需要细心体察的连续过程,需要用情,用力,用知识。1 D3 E' S: |& \# Z& K

% U, S& i" p$ v                   闻诊是利用医生的听觉,了解病人的健康状况的过程。它经常与问诊交替使用,反复出现,不是一次完成。/ ^3 R# M; `! T% C+ E1 X3 k$ p  U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闻病人诉说痛苦,需要耐心和智慧,善于扑捉有用的信息。* N- B4 e3 U( r  J8 h9 n6 c- Q
                   病人不能满辨证需要的叙述,就需要医生再询问一下,进一步继续听闻。  k6 {! T8 D& `6 K/ A/ s
                  这个过程,就是与病人反复交流,不断对话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医生的知识储备、历史的诊疗经验被调动起来的过程。
; x: v. f; {5 u  W                  四诊经常是同时交叉使用的,经常看到医生把脉的同时,一边在观察病人,也同时询问和倾听,它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
8 Z* g6 Z. ^/ @4 Q+ {, b9 {/ w+ V+ T+ J( F/ _
                 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机器不能替代的,有温度,有感情的过程,也是心理治疗的过程。; v2 v+ Q) \# K
                中医的治病作用,从诊病的时候就开始了,不一定是吃药之后才有效。
$ P. A) m+ Z  x                从心理角度甚至可以说,四诊才是真正适用于人的诊断技术。冰冷冰冷的机器给人的感觉,只有“科学傻子”才会感到崇拜与敬仰。( |* q( S3 o# S$ X

, ]( F$ ^+ J) g% a1 |, n6 D(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5-21 22:31:00 | 阅读全部
                    今天(2018年5月21日,周一)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讲述《中药学》的总论部分。
2 J$ q+ ?6 y; ]5 F( f. C                    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中药的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如何区分中药有毒无毒,或者如何通过炮制与中药配伍来降低毒性作用。这都是中医大智慧的体现。* i1 N2 P  l- D7 T
2 E8 c5 Z: L* V0 c8 s9 \8 X
                    我们一起期待,陈静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3 g1 \. d" P. U0 V  W7 Q
                    祝贺陈静主任讲述《中药学》成功!
( l) Y9 F4 i. A% p4 m                    中医使用中药的历史很悠久,有独特的智慧,主要是不用化学成分衡量是否有效;不把人体作为“人工化学产品试验场”,而是用独特的智慧,认识自然生成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研究它们与人体脏腑的密切联系,研究中药如何改变脏腑功能,如何调整气血运行,如何帮助人体改善饮食,调节 睡眠,增强战胜疾病的正气。. ]/ d* E& M; k5 d" `
                   无论中药有多少复杂的成分,甚至化学家说它们有多少毒性,在中医的手里,都会乖乖地“变废为宝,化毒为药”。' B' `2 }( d- G- ^$ @( g6 H% i. c
                   中医为此,修炼、探索了几千年,验证了几千年。
9 i; E6 Z9 H& f( P" ~4 S                   中医掌握中药,靠辨识它们的升降浮沉、气味归经,尤其需要按照病人的体质、疾病的证候,组合方剂,需要讲求“君臣佐使”的组合规律,需要明白药物的相须、相使、相杀,要知道十八反、十九畏,要知道炮制的秘诀,明白先煎后下,饮食忌宜,起居生活,情志调节。
3 j+ ?) u* q# X% a  G                “杂合以治”,方药不同,或者结合其他疗法,都能获得一定效果,不是“唯一化学成分”的靶点治疗。$ S* n' U" r0 N2 A- T5 ^
                   方剂有经方,也有时方,有古典的经验,也有时代的创新。7 Z) U3 j! Z9 @% h
                   中医用药,几千年传承,不能被“废医验药”所取代,就是证明它独特的魅力,以及永恒的生命力。1 C) y0 O/ q. p# ]# X
                   历久弥新,传承发展。
0 M! P# \% x& @, s9 u5 I7 E4 U9 C" Q: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