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51:13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刘云双和大家一起分享:名老中医之路 ,(2025年2月14日)本次分享的是 黑龙江省祖国医学研究院:高式国老先生,写的“医途回首五十年记” 后半部分的内容。: @/ C, ^! k+ @8 {9 t- `1 Q
高式国,河北省宁河县人,对针灸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内经补正》、《针灸穴名解》等。
$ k/ M% D/ }/ \0 p/ h) ?. |             祝贺河北中医刘云双在衡水市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名老中医之路所记载的 黑龙江省祖国医学研究院高式国先生,写的“医途回首五十年记” 后半部分的内容。
8 f; G4 {$ |$ G+ e, X7 c         高式国,河北省宁河县(现属于天津市,位于天津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大城市群中间地带,面向广阔的华北、东北平原)人,对针灸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内经补正》、《针灸穴名解》等。他说:
. R$ N$ i1 {" x" `$ ]2 A3 c9 G( s3 F+ x. b         余在主任针灸科室期间,曾解释经穴命名意义。
" h# B* \# {' x3 O5 n! b! X. F2 X       以任督二脉为人身阴阳经络两大纲领。比之乾坤两卦,其它太、少、明、厥,阴阳各六,则犹震、巽、坎、离、艮、兑六子也。即《奇经考》所云「督脉为阳脉之总纲」之意也。故余拟以督脉为十四经之首。又以「长强」穴为督脉各穴之首,亦即十四经所有诸穴之首。
7 F& J- K2 Y+ o       推究经穴起源,当由养生静坐,体会经络动静之妙,有所心得,而志其位置察其流、注、敛、散,而识其性能。两者之义,俱由自觉而得。或喻之以物象,或证之事功,取两三文字之义,标示体用性能,而定其名称。若云必表而出之,虽圣人有所不能。
+ I. p5 G: K7 J8 t( p( Q       释「长强」。循环无端之谓长,健行不息之谓强。不然行程万里,终有尽时,力扛千钧,终有倦时。总归有限,何长、强之有?关尹子云:「营、卫之行,无顷刻止。」即指周身血气行动,统而言之也。吾人经常处此长、强之中,又经常行此长、强之事,须臾不离,人尽可知,而不暇自觉。惟养生家从而加以体会,得出无边妙用,而创成经穴学说。问何以证其然也?日l三l其功用能促进循环,资助健运也。& \% s1 O% y8 f" W* x# w# J  S$ P
% M! Y! A) A7 v" f" b$ v
         感谢刘云双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2-16 16:52:07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5年2月1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y3 N" o6 Y+ s& m1 f: {" F
       第十六章:论温病十八法十三方,皆本仲景。3 m% x$ n6 n7 u0 k( a
       章太炎先生对于温病的论述,根据《难经》广义伤寒学说,从张仲景《伤寒论》的有关论述之中,总结出治疗温病的十八法、十三方,归纳提出治疗温病的法则。+ o- G8 m0 p3 S3 |4 L# l  {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u: J4 |8 @" n, T8 N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十六章:论温病十八法十三方,皆本仲景。
/ O) u7 [8 ?3 J0 h" d      关于伤寒热病的治疗方法,《素问·热论》只有汗法和“泄法”,并且说外感热病“或愈或死,其死者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提出可以用汗泄两法与“五十九刺”的方法治疗热病;提出的“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 P& Q0 D7 d$ K# d2 L' m: \: Z& o       章太炎先生总结了热病九法三方
& i6 N0 w" I4 s子、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淀语,遗尿,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r. e6 }9 |5 k2 j% R. `( P
丑、阳明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1 M7 d9 g; ~9 B! S2 j: b  f4 B寅、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鞭,鞭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3 w3 Q; B, }) J( o' A- Q  D
卯、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下之。
2 K! i, m+ K+ {/ p2 q辰、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5 U6 S8 _" f9 w/ w已、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裹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0 d6 G+ k0 c- X3 T午、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d% A/ c; Q) w% l& c$ E
未、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7 E9 C2 w: I  p) B& N2 U
申、伤寒脉滑而厥者,裹有热也,白虎汤主之。此条见厥阴篇。
+ p8 f0 ^; U# S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3:02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新年好!9 \& c% d" I0 H' E6 l+ c

  e  H4 g) K9 j$ B* a# G/ k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 p* a$ J7 T5 v6 k! ]) e# }1 \- C. e; ?2 q
      2025年2月16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 A: n" J: [) e
) q) e# m8 e! ]& S/ v% [6 ?7 K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四)0 P4 V% a7 ^" k( J8 S: Z& Y

) y" |5 m% q8 H1 v! ?+ Z" O/ i      内容简介:8 n8 {6 a4 s: a: t% D4 H

, U2 i* O( Q+ _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c3 y, M: |9 ~. v
/ A% A% V) e* n& f" Z/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擘(bāi掰) 以手裂物。]
& W$ M4 ~) J0 t7 K) W7 k9 U: |! N2 K( @3 j. R9 z; ^* i7 B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温,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温覆令一時許,遍身摯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0 `$ b4 R6 H: }( A

/ p  l! o  i( u' A3 u5 R8 ?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4 O2 A8 b* O; Q8 E2 h# r% E; n
' y7 e/ v( i% |: a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四):“.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 o* ~. }2 R& s8 [, F% o! a
/ W( U  `! I3 A' _  T       这是外感病初期,营卫不和,风邪开泄,容易汗出;汗出伤营,也伤卫,相对而言,营阴损失大,卫气损失少,因此调和营卫的桂枝汤,《汤液经》称之为小阳旦汤,如初升的太阳,温润而不燥,- n/ H6 r5 y; L! W2 \

; `5 c9 f) z3 h, p* l- e# j5 N桂枝三兩升阳气,去皮就应该不属于桂枝而应该是肉桂,肉桂的气味足,助阳的力量比桂枝强,但是肉桂需要大树的皮,桂枝虽然阳热之气弱,但是用嫩枝,比较便宜,易于生发。
- N4 U4 |2 T  q
  |' t$ o; @+ I- M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酸甘化阴,因此养阴的力量比较强,滋生化源,有汗伤阴也得到补充;生姜温胃化饮,温肺化痰,和胃降逆,助桂枝升阳。
* F; J& v5 R& p- T% \2 ^
- O7 ]$ o  O5 R  d      五味药之中,白芍胃酸而收敛,桂枝味辛可升散,两者相反相成,一升一降,服用方法很有法度,也是各种发汗药物的普遍规则,“日三夜一服”,少量频服,不能出大汗,可以增加服药次数,甚至一日夜之中,可以服用两三副药,并且需要温覆、喝热粥,而不肯多用热药,不用附子干姜细辛,其中暗含着慎用热药的意蕴,防止服药期间病情变化,成为里热证了,再服用桂枝汤就助长了里热,所以小心翼翼。后世因此创立辛凉解表法,而不再用辛温发汗的桂枝汤。甚至有人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促使辛凉解表尽快出现。% q( k9 ^4 j& h  q/ B
) C) j% ?4 z* o: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这一条是一个“简约”的写法,与上一条的意义完全相同,并无二致。后人再这样做,就是“重复”了,张仲景则可以“因为重要,所以重复”,一咏三叹,是必要的嘱咐。
8 w: ?' H5 {4 q, x- K+ B/ V3 Y& X
        感谢王洪昇先生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5:5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2月1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 V  M( A0 j9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 d( I: J9 H$ S( Q
5 O+ Q% N! M* T) W: L; R1 h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 G. t+ f! Y) J4 o' k( b8 N# C3 r* q6 k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 y. }# `5 U$ }: m. `! f      第十一章 张介宾
% f6 T9 s3 e, g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温补学派的开创者,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与深邃的学术思想,曹东义先生把张景岳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经验概括为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以易理解说医理三个方面。2 ~- y0 T& p4 ]! ~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张介宾以易理解说医理的学术思想以及他的医论制方医案。
; V! X8 h( E0 R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9 s0 X' I; ~7 U# N6 c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一章 张介宾的医易同源、医易相通、以易理解说医理的有关内容。
6 E, ^" o, o) f+ L       张介宾不仅论述了医易在天人之理上的相通,而且以易理来解说医理。《医易义》用十四个“以……言之”的句式——以爻象言之、 以脏象言之、以形体言之、以生育言之、以精神言之、以动静言之、以升降言之、以神机言之、以屈伸言之、以变化言之、以常变言之、以鬼神言之、以死生言之、以疾病言之,这十四个“言之”一气呵成,最后以“合而言之”作了总结。由此说明《周易》作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影响到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治疗理论、方剂本草理论等等各个方面。
5 ?' B, ]: [5 p, p/ R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一书中提到“方宜从简”。他把前代医家的分类法,根据方剂的效能,归纳演绎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这种分类基本上是以汗、吐、下、和、温、补、清、消八法作为指导思想的。
3 m% `/ i$ f2 t+ y1 l! J八阵的分法,确有一定的纲领性、概括性。
) h) \( y, N! {4 \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6:50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2月1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北方亦多湿论”,“湿之不同态”。* ?& B! o$ j7 E6 W3 k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 y) s! g9 ^5 k* a! B5 ]& N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北方亦多湿论”,“湿之不同态”。+ D9 g" I1 M* ~! F9 ?) m+ e
         路老说,有人认为,北方干燥,刚劲多风,则湿邪不甚。余曰不然。积多年临床体会,湿邪伤人,有天、地、人之不同,有内、外之别,有邪正之分。夫天暑下逼,氤氲蒸腾,或感受雾露雨淋,是天之湿也;久居卑湿之地,江河湖海之滨,或水中作业,是地之湿也;若暴饮无度,恣食生冷,或素嗜浓茶,或饥饱失常,肥甘厚味,皆人之湿也。天地之湿伤人,诚为外湿;而人伤饮食,则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无论内外,最易困遏脾阳,令脾阳不振,失其运化,所谓“湿困脾土”是也。而脾虚不运,轻则停而生湿,甚则聚而成饮,凝而成痰,积而成水。外溢则为肤肿、疮疡、湿疹;上泛则见头重如裹,咳逆眩晕;停于中则脘痞纳呆,胸闷呕恶;下注则为泄泻、白浊、带下等症。凡此之类,皆属湿证,所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随其所在而表现不同。除一般特点外,临证尤应注意其舌脉。舌体多胖大,质呈黯淡或黯紫,苔多黏腻滑润,脉多濡缓细涩。湿邪4 `5 R% I& t" t% P" t3 l" Y. d  v
为害,伤人甚广,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未可忽视。
: j' y) l& b8 {/ ^& g% ]6 |        湿有“湿气”与“湿邪”之分。湿气为生命之本,与水同类。自然界的湿气,或如雾如露、或形为水,人体内的湿气为津、为液、为血、为精、为汗、为泪……。正所谓:“含灵受气,非水不生,万物禀形,非水不育”(《千金翼方》)。而湿邪为生命之害,系由湿气太过或“感受不当”、代谢不畅所致。在自然界,湿不能称其为“邪”,如江河湖海、湿地或高湿环境,系气候调整之需要。但人若与之过于“亲密接触”,如冒雨涉水、久居湿地,导致体内湿气太盛,超过人体生命活动之需,则为病患,称其为“湿邪”,此系外感之湿。8 [  G. D. l0 T( A+ G3 o9 p% B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7:46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5年2月19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8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 s' h( X. u4 F* a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S! R, D# N! q5 z) M' r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8 Q8 b% t- {+ t5 {  D# q  p
                祝贺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讲座成功!他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8讲“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及主治”的有关内容。
  }5 p+ t4 h/ K3 b        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阳癬(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肩脈(脉)”。《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 ( J) Q& N8 x0 [1 p2 o4 p$ c. B7 d8 T
       本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计38穴。* m& T2 c0 O* E  U# u, v
       此经脉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小腹胀痛,痛连腰部,少腹痛牵引**,咽痛,耳聋,目黄,颌颊部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疼痛,大便泄泻,或腹痛有燥屎,便闭不通等。7 \: q9 G" W. }8 T; ?, a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8:46 | 阅读全部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 T5 D0 K. R- V! o4 ^$ Q
        大家好!- q- @5 Y6 V/ n! u" i/ w* E: O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1 H/ d' Q) P5 X. K( x: H, K
        今晚(2025年2月2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 p0 d  {2 [5 d; s' E- ]2 E0 R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讲“补气药甘草、蜂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 C& ~1 c6 r$ m, M9 ]- n. R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7 P  l: N: V" P9 |1 m
        
  t" o- X- ^& T3 n敬请期待张慧康讲述和分享!/ p) l4 V( {, J6 n5 q( G7 j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第八十讲“补气药甘草、蜂蜜”,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P3 g/ i" \& c# O
        甘草,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李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 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 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 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 m7 {& V! F) b1 Q- R        蜂蜜【 味 】:甘【归经】:脾,肺,大肠【功效】: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T! _* b( f0 [# ]& v6 C7 N( Y. w
【适宜】:体虚、肺燥咳嗽、便秘、胃脘疼痛、神经衰弱、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胃及12指肠溃疡、口疮、汤火烫伤
1 I3 L- g" K/ U2 M* O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19:30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新年好!
4 U5 X; t& K+ p' Z# |! _7 G- x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1 J. {1 Q4 w6 D) X* I
      2025年2月21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7 R; X- m' D$ b$ w- ?% B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五)9 j- o8 [/ |3 {2 G
       内容简介:# e  ^; I3 {$ c( q: c# ]* X
      14.太陽病,項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A: N' J& l4 M+ V; k! l
葛根四兩 麻黄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 x/ u3 b% n# @0 d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6 Z9 x9 C( u" V/ e% M; L, ?4 I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 i4 T+ L/ Z1 ^4 A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X+ D) ~! e' K2 `      17.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8 U5 F: c& G, f, L; J1 h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来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 K8 u1 H& B3 |0 Q: S% G* p      14.太陽病(病在表,邪气影响太阳经脉,所以),項背强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是因为风邪开泄,汗孔不能密闭,所以出现本证),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用来散邪驱风,养阴舒筋,所以用本方,用下面的药物达到目的):
8 d: \* N! S) `0 L* R葛根四兩 麻黄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2 O* `& L% i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生的)麻黄、葛根,減二升,去上沫(不这样做会让人心烦失眠烦躁不安,然后再),内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加厚衣被有利于)取微似汗(发汗多了伤身体),不須歠粥(因为本方比桂枝汤发汗力量大),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5 S9 }  X/ B% p
      15.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身体可以抗邪外出),可與桂枝湯(帮助身体一把),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正气不足,不能抗邪外出,或者已经邪气深陷入里了),不得與之。. ^, L; Z+ m/ U# D1 y/ d7 z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爲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不是表证了,不能再用解表剂了)。觀其脉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这就是辨证论治为主)。桂枝本爲解肌,若其人脉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病重药轻,达不到目的,但是可以用麻黄汤)。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 e0 \0 u4 i2 O& N, `( `5 |      17.若酒客病,(酒鬼都有内在的湿热)不可與桂枝湯(桂枝升阳助热),得之則嘔,(热药升散,其气上冲)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喝凉水虽然有利于气机下行,但是不利于发汗解表,因此需要后人的香苏散,藿香正气散之类)。9 M1 g# F! N( ~" f% q  k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20:53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5年2月2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 D/ h. e- j4 S       第十七章:讲经方,搜时方,疗效为王硬道理。
5 V% w3 ^0 s4 G2 l' r0 b1 v; p       中医临床所用的方剂,有经方与时方的不同区别。所谓经方来源于汉代之前的《汤液经法》,这是西汉之前就已经流传的著名方剂著作,据说是商朝宰相伊尹所著。
9 r* K- C' \% w* S' v- A, \0 P       章太炎先生生前收集和手抄整理了很多古方,手抄本共有53页,当时未能刊印。被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收藏。章太炎先生抄录的古方,不是简单地为病家、医生救急,而是补张仲景的缺,与时俱进,为了整个中医学界提高治病疗效而补缺拾遗,因此十分珍贵。+ ^: R+ E0 x& k* \. K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 \* y2 K7 n; Y' J( [! ~+ Z9 k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第十七章:讲经方,搜时方,疗效为王硬道理。
7 o& w7 `, W2 n4 v' x0 Y6 U. y# Y          他整理的方子,如1、崔氏疗少阴病二十日后下不止,可服陟釐浩京丸方
: I$ Q9 a8 ^, p/ B! C8 y! _陟釐四两,不用咸者  当归四两  汉防己三两  黄连三两  紫石英别捣末,细研,二两  豉三升  厚朴二两,炙  苦酒五升
2 p. f$ y5 m, C7 J4 h, k0 I) d7 X右八味切,以二升苦酒渍防己一宿,出切炙之燥,复内苦酒中尽止,又以三升苦酒渍豉一宿,小蒸之,研绞取汁,捣下筛诸药,以酒豉汁和之,丸如梧桐子大,冷浆水服二十丸,极燥乃可服之。忌猪肉、冷水。! S0 e' }5 F/ M3 `
《千金方》下,陟釐丸治百病下利,禁热食。有风病加防风一两,虚羸人加石斛一两,妇人产后加硫黄二两,小便黄赤不利加蒲黄一两。依方消息,无不得效。
; \1 w& t. U( m  q) B4 G6 E2 }0 U8 J2、《肘后》零奴丸  疗伤寒五六日以上不解,热在胸中,口噤不能言,唯欲饮水,为败伤寒,医所不疗方
2 a- C$ ]. X9 Y# s. S- J麻黄去节  大黄  芒硝  灶突中墨  黄芩各二分  麦奴  梁上尘  釜底墨各一分% M& N/ I- Z3 A" [1 J, k6 K5 I  M8 d
右八味捣筛,蜜和如弹丸,以新汲水五合研一丸,病者渴欲饮水,但极饮冷水不节升数,须臾当寒,寒讫汗出则愈。若日移五丈不汗,依前法服一丸,以微利止,药势尽,乃食,当冷食以除药势。一名黑奴丸,小麦黑勃名马麦奴是也。《备急》亦主温毒发赤斑黑斑者。  q" M; w% m) W/ p4 d3 V; J
        老人家用毛笔,一字一句抄录古方以备今用,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 y$ Y/ U9 E& ?1 m5 \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5-3-1 15:21:34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新年好!7 T7 H$ d$ m6 S/ Y8 ~7 v1 j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3 Y, B" o0 K/ H/ b
      2025年2月23日(20:30)周五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L" ~0 c4 |% i6 S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六). ?2 m) e1 R! D7 E; d' F0 @3 r  ?
      内容简介:
. O! N) W* T: f! U' v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 S3 ~* v: \' C1 I& r4 |) s6 W  R      19.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r% ]1 s& r/ O. z  D' [4 o* q5 j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第八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六)$ t, T' A6 g- D, S4 g, v
            18.喘家(经常喘促的人),(疾病又一次发)作,(可以用)桂枝湯,加厚朴杏子(汤药治疗),(一般说这个方子治疗效果是)佳(效)。% c0 H) g8 ^! d6 l5 r: V" ?4 V: h
      19.凡服桂枝湯(所有喝桂枝汤的人,可能出现呕)吐者,其(这样的人,呕吐过)後,(大概率)必吐膿血也(这是张仲景观察到的临床规律)。
# u) e* b. s8 r5 R  C! L. n        桂枝汤作为《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的第一方,有很多适应症,用好了效果很明显,用不对,或者不十分准确,可以出现各种“继发反应”(西医称不良反应),张仲景观察到一些现象,有些就是必然出现的“规律”,信不信?可以自己验证。当然,有人说你用的方子不是原方原量、药物不是野生的、煎服法不符合张仲景的要求等等,“一人一家仲景,一人一本《伤寒》”,这是古人说的,就看你是怎么读的、怎么用的。: N  D$ n. M( F/ c& J) ]  K, ^. T; A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