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3-15 21:34 编辑
5 l, M3 [# K& x1 x
7 x$ a4 f! ?. j" A- o 今天晚上(2018年3月13日),张海涛讲述《温疫论译注》,和大家一起走近明朝末年著名的医学家吴又可。
9 x3 h. f9 G Q: I Z有人说鼠疫灭亡了明朝,明朝末年的温病、疫病流行,很严重。
# L7 s! v H! k; N, |2 {. r @ 吴又可《温疫论》成书于公元1642年。一般认为吴又可是明代的医学家,但《明史》中并没有吴又可的传记,而《清史稿》却记载了他的事迹。《清史稿·艺术传·吴有性》云:“吴有性,字又可,江南吴县人。生于明季,居太湖中洞庭山。当崇祯辛巳岁(公元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以伤寒法治之不效。有性推究病源,就所历验,著《温疫论》。谓伤寒自毫窍入,中于脉络,从表入里,故其传经有六,自阳至阴,以次而深。温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有九,或表或里,各自为病。有但表而不里者,有表而再表者,有但里而不表者,有里而再里者,有表里分传者,有表里分传而再分传者,有表胜于里者,有先表后里者,有先里后表者。其间有与伤寒相反十一事,又有变证兼证种种不同,并著论制方,一一辨别。古无温疫专书,自有性书出,始有发明。其后有戴天章、余霖、刘奎皆以治温疫名。”《温疫论》不仅继承与发展了宋以前的伤寒学说、《素问》《灵枢》倡导的热病学说,而且发展了古代的疫病理论和开创了杂气致病学说,为清代温病学奠立了基础。
6 I& y, {# N: ?4 | X我们一起期待,张海涛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7 j' P% X f, N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吴又可写作《瘟疫论》的前因后果。毫无疑问,吴又可的学术创见,也不是空穴来风。那么,谁启迪了吴又可的思想?
& g0 r4 ?* t7 k1 Y' W “疫气”的提法来源甚古,甲骨文之中就有“疒役(疫)”的记载。《说文解字》云:“疫,民皆疾也。”说明疫病具有流行性的特征。《素问遗篇·刺法论》虽然晚出于宋代,但其中对疫病特征的描述却是非常经典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古人对于流行性疾病的名称还有疫疠、时行、天性、时疫、疠气、寒疫、温疫等不同的说法,说的都是具有流行性特点的疾病,只有寒疫、温疫,点明了疫气的寒热属性。( O, g' T) f& G4 l# }" ^
《刺法论》云:“天地迭移,三年化疫。”论述自然气候的反常,可以引发人类的疫病流行,发为金木水火土气运偏盛的五种疫疠。《伤寒例》云:“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因为古人认为除了冬季的外感热病“皆伤寒之类”之外,而春夏秋的非时之寒,往往形成以“寒疫”为特点的外感热病流行,这是当时广义伤寒学说很有代表性的观点。
* Y; d' s" z/ d$ G东汉末年,曹植在《说疫气》之中说:“建安二十二(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褥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文中“寒暑错时,是故生疫”也将疫气的病因指向伤寒,与仲景对病因的认识基本一致,但仲景称这类流行性的热病为伤寒或叫“寒疫”,曹植却叫它为疫气。$ ~- D9 s3 \$ t; T- u. z, c! U
南宋郭雍发展了《素问》《伤寒例》的疫毒学说。如果吴又可是一个善于继承和创新的医学家,所有这些前人的成就,都对吴又可的瘟疫学说,起到了启发思想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