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梅墨生:一个忘记祖宗的文化是什么文化?
曹东义 发表于:2017-2-2 08:40:3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957
梅墨生:一个忘记祖宗的文化是什么文化?原创 2015-07-30 梅墨生 中国书画报
6 K9 G0 j1 Y* e8 T" k/ q
  B' A; t1 S( T% n" W

: G  `' O3 f$ j4 I3 P
中西美术展览之“梦”
□梅墨生

& ^) s7 D7 p6 T& a, H8 r+ \8 ~% V8 U# \& K

0 [" @+ Y1 s1 g0 F[size=1em]核心提示
“我是主张艺术既无国界又有国界。我们之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代表东方,如果我们不代表东方,我们便与非洲的命运一样了,除了被启蒙被开化被殖民被掠夺岂有它哉?”

& ~3 M! \8 ]; ]- K0 K7 F
十几年前,《荣宝斋》杂志创刊,董主编约稿,我写了篇《中国画还得姓“中”》发表。后来,我发现中国画愈来愈失去了“中”姓,因为在“与世界接轨”上它疲于奔命,好像数典忘祖才能彰显“创造性”,于是标新立异与鱼目混珠者一时泥沙矣。时尚,永远左右着人们的好恶。何况,美术爱好者鉴别力毕竟参差不齐,又何况,肩负着引导艺术走向的理论家们日渐犬儒化和有奶便是娘。这个话题,非本文所要谈。暂不多言。但本文内容与此并非了不相关,所以先行表白。
   一提到中国画要守望传统,便有人以为你是民族主义或保守主义者。很奇怪,“五四”与新文化运动已过去了八九十年的今天,人们还是如此对待文化问题,特别是某些自诩为“现代”和“前卫”的理论家们,往往用文化达尔文主义的观点评判艺术,不主张“革新”就是“保守”,一谈传统你就不“现代”,我很奇怪被有些人标榜的艺术“现代”或“前卫”是什么?究之,无非欧美军事经济强国的文化理念。比如欧洲的包豪斯设计与美国波普艺术以来至今的多媒体艺术等种种。这些当然是一种文化存在,也有它存在和生存的空间与理由。问题是,其中也有不少文化垃圾,是某些人蓄意兜售的,并非都是人类文化的好货色。而在表现人类困惑和焦虑的“现代艺术”与“前卫艺术”中,其精神价值取向并不全适合国人。我们尊重其他文化艺术的创作探索,但也不必以人家的“鞋”来削我们的“足”,以适所谓“国际化”之履。
   我们彼此各有脚和步履。但此一文化选择问题日渐模糊,日渐无所适从,日渐偏失本土精神。从艺术媒体到艺术学院教育再到艺术展览及其评选标准,“西风烈”。
   我是主张艺术既无国界又有国界。我们之成为我们是因为我们代表东方,如果我们不代表东方,我们便与非洲的命运一样了,除了被启蒙被开化被殖民被掠夺岂有它哉?但是,别忘了,我们之代表东方,还是优秀的代表,我们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文明以及文明贡献。然而又有人说了,不要老说祖宗,是,可以说现在,但一个忘记祖宗的文化是什么文化?有些人认为一谈国粹就是保守,那么,我们也可反唇相讥,自觉被殖民的文化也不咋地!
   话说至此,一定有人以为我排拒西方文化。恰恰不然。西方文化有许多令人尊敬并值得学习的东西。不过,西方文明以宗教、神学、科学、逻辑学、实验室手段为核心基础而形成,与中华文明以玄(哲)学、诗学、文学、文字学(书法)、理行双证方式为价值建构大不同。如果我们客观看待西方自中世纪摆脱了神学而向物质科技世界发展(此也因神学和上帝信仰而诞生)的种种成功与好处,同时也应看到中华文化在人文主义以及教化传统中的天人性命之学对人类文明之贡献——对伦理道德及精神价值之信念一度是中国文化之外壳与核心,可惜,百余年来的大反转,我们与历史传统急转身而面对,尴尬至极。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世俗理念悄然暗换之时,夫复何言?
   再次说,我对古老的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充满敬畏。愈如此愈令我考量中华文化的出路并不是彻底舍己从人,入人彀中。就如两家欢宴,各奉珍馐,共尝美味才是。若中国艺术也完全端出一盘仿西洋大餐,无论它是法式、意式,还是美式,都不怎么样。
   有感于此,我一直有个关于中西美术展览之梦——在中西两个国度策划一个“中西巨匠美术名作对比展”。分别展出于中国北京或上海,法国巴黎或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
   那一定是一个艺术的东西文化盛宴。为此我为《荣宝斋》杂志写过小文讲述此“梦”,也在2014年中法(地方)政府文化高峰论坛上提呈此计划——当然,它一定远远不能实现,甚至也未被关注。
   去年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先生来访寒舍,闲谈中我再次议及此一设想,他表示很好的动议,说方便时向有关方面转达。
   我清楚这个“梦”实现起来不容易。正因为不容易,才是“梦”。我初步设想如下:
   必须是中国政府(以文化机构具体主办)出面才行。而欧美国家以法、意、英、德最具代表性,其中任何一国都行。当然也必须政府出面。否则无法成功举办如此跨国展览。虽然中外文化交流中不乏中国走出去、外国走进来的大展,但如此大规模、高档次、纯学术的大型美术对比展尚属创举。
   由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共同参与,而比如法方由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共同参与,从历代中西绘画中各遴选出30—60件名作展出,展览时同时代之艺术作品并置,比如毕加索对齐白石之类。请各方专家撰写精美说明文字。我想八大山人的《荷上花卷》(藏天津博物馆)与莫奈的《池塘》(藏巴黎橘美术馆)并置,那该多震撼、多刺激?!
   出版一本精美作品集,永远记录下这一中西文化当面交汇的辉煌将意义非凡。当然要用中、法(或意、德)、英三种文字。
   中西方各精选美术专家著文,同时举办一个“中西绘画之异同”的高峰论坛,那应是旷世相会。
   当然,高额保险金与繁复的借展事宜以及非比寻常的操做实施,都要借重两国首脑与政府支持才行。更要有得力精干的策展班底与实干人员。因此,时间上至少至少要三年起动,或者五年实现。
   近年,一直利用机会行走于中外艺术之地,观摩与考察、学习与了解,于是这一“梦”愈加浓烈起来。可作痴人说梦。
   此展之目的,除了展示,更重要的是借展于一室而直接感受中西美术的异同,领略中国画与油画的异质风采,进而深化理解中西文化之通感与不同感。美哉斯梦!
所以,我并不保守于我们的文化。但是,我坚守于我们的立场。我们应该奉给世人一场如此的文化盛宴,期待着,努力着,其谁与归?!

9 Z4 F" D! e; ~; |" x# P" Q: }# ~
来源:《中国书画报》新闻版


4 {9 g" L/ R# Z4 F& \/ h' s3 ~8 Q2 I$ Q$ h( Y; d
* {2 h% K3 {$ [8 Y5 @& O+ Z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 08:45:34 | 阅读全部
中国历史学家为什么隐瞒“三星堆”研究
$ E) @6 r$ \9 ?+ U5 o
3 n. F, q# [; A5 X4 m  {/ _1 v2017-01-30 今日读库. t3 M! a& h5 p9 [

' V! y7 [6 A$ R' @导读:中国考古界从来不敢正视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文明到底是原发性的,还是外来的?7 B* O# M+ w* g: p7 Y' b
( q2 t6 B4 G5 D  d1 a
如果说六七十年代还可以支支唔唔,向世界豪言中华文明是原发性的可与埃及和两河流域媲美的璀璨文明,那么,自从三星堆文化堆积被发掘以来,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了。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产生一个重大的课题:中华文明可能是来自于西亚文明。( Y/ h% u+ N+ v2 }! Y5 W8 A0 E
) U3 s2 w  `  k- x! o( a5 \

' V7 E3 |+ \) O  y# ]& B4 i/ |5 Q- o
其实这个问题,西方学界早就提出来了,中国的二十八宿、阴阳概念、农历、青铜铸造技术,在西亚地区先于中国就已存在。为此,西方学者提出了一个概念,世界文明同源说。只是这个学说,中国的潜规则是,不讨论,不发表论文,发表此类论者非癫即坏。但盖子是捂不住的。; p: r' _( w3 a) y' O: ?
$ W4 O2 v- g" D; {) d

* _3 g& s' p2 G6 ~
0 E: Q- D( h9 y/ R% ~中国其先的文化,有仰韶、河姆渡、红山、良渚、属仰韶的半坡文化近于最古老,约6000多年,半地下室式的,遗存除了一些粗陶,找不到文明的影子,河姆渡约5500—6000年,有稻谷,无甚文化,红山文化5000年,文化程度高一些,良渚文化4000——4500年,更先进一些,玉器较精美。但所有这些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相较,都相形见拙。
2 p1 o& ]% |; H( @1 B) E; D
) a. \: B, N* W1 s
) X% z( x# }* F8 w3 V6 G* w) J$ Q) {, |- |* i; F% A
三星堆是中国文明平地一声惊雷。三星堆文化可溯及4600年,延续至3000年前,史学公认,它是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时期的中原根本就找不到这样丰富的文化堆积,还是胡诌的传说时代。甲骨文最远3500年,妇好墓3200年,后母戊大方鼎3200年,毛公鼎2800年。三星堆的青铜器的制造水平要高于同时代的中原地区,很可能中原的铸造工艺更多的受到三星堆的传播而不是相反。
: [9 A( z5 c. c' D  k! h) r  s: |9 G2 [0 j

. \! L3 @8 H- L2 o: L* b* q6 @6 s" Y9 U- l% M6 y" i
看过三星堆的青铜面具和黄金面罩的观众将受到深深的震撼,这些人物的面部特征根本不像华夏族!更像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而且这个文明在浩瀚如烟海的中国古藉中根本找不着记载,反向证明三星堆文明远于商周文明,它是文明的传播者而不是相反。也许中国文明的正源在三星堆。
: p8 Q1 E' B7 I( H# i
6 ^; c" \( s6 {9 y
- t- ^- t" k7 R) a
& x. g' E2 s# \2 n. G# T5 P/ O% D人类学与考古学已经证明,十五至二十万年前,线粒体夏娃出现在非洲,十万年前,现代智人走出非洲,他们进入中国的通道不可能是阿富汗的瓦罕走廊至喀什,也不能从伊里塞湖畔进入阿克苏。而是沿着温暖的路线从中亚进印度,再至缅甸,然后,沿两条路线进入中国,一条是沿横断山脉的三条主脊进入青藏高原,其中一支染色体突变者留在了羌塘盐地,受严寒压迫,向东迁徙至青海湖东南方向的绕茶卡盐湖的河湟地区,这是比流淌着奶与蜜的巴勒斯坦富饶一百倍的人类伊甸园。这一民族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羌族,此民族最先驯化牦牛和羊,与其它民族交换盐与畜类,进入山西盐池,融汇成汉民族的祖先华夏族;另一条,沿越南沿海进入中国广西,沿海岸线上溯,到达中国东部,形成了百越族。2 U2 J( z! S8 q4 E

/ @6 e2 z2 d+ s
+ h: O0 W/ q2 H' g$ i* Q) z6 r1 Y0 G. C8 Y1 T- O! w8 ^8 P
羌族的迁徙路线很多,有进西藏自治区成为藏族的祖先,有进云南成为哈尼族、彝旅、白族的祖先,重要的是,还有一条重要的迁徙路线就是从河湟地区迁往茂县汶川,定居在岷江两岸,成为中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目前,汶川县称为羌族自治县,这里生活着中国最古老的羌族的后裔(最古老纯正的羌族生活在甘肃)。
* q+ Q* s: a$ C, |9 O1 _0 L( U' d2 |
3 t3 S9 _  e( z# A* K3 i6 Y+ o9 [: f' ]! f% e% E' ]

$ ]7 c+ Q( _' M8 \+ q. c- G* q' ~) {% s0 {; x& N1 k4 M2 ?3 |
而三星堆的研究成果显示,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在茂县。2009年修复地震震坏的汶川县布瓦碉群发现了"布瓦遗址",距今4800年,认定为三星堆文化源头。而汶川山高水急,不可能有原发性的文化,因此,源头也在青海的河湟地区。也即是,三星堆文化与羌族在五千多年前共同自青海甘肃进入四川岷江流域地区,三星堆的先民创造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三星文明。
$ Z0 l" g/ n; `3 M$ t* M1 `' P8 t3 ]; b5 b- z+ }3 ]: `2 P  m) Y
因此,可以判断三星堆文明来自于西亚。
2 k' M4 z' \( d: d8 M+ f" Y
0 [1 }: t6 Q3 ?& s8 N& ?, _1 G& V下面的图片多为金沙遗址:
! e& i  Y2 q6 C% K1 n6 a
( u0 R; ?1 z, l! D% f' l* X( h% w6 E! D; f# b6 Z: T
2 _3 h7 ]6 V2 V4 _4 k

: P6 s: [: L3 J6 ^9 u8 i
8 `" X0 N: p! N- \4 e. T0 ]+ A" [+ d' {- E
作为补充,二十世纪的传教士陶然士在中国汶川地区考察羌族时,发现羌族敬唯一神、尚白,以羊为祭,涂血于门框,有祭司,认定为以色列第十二支失散的民族。其后的传教士、华西协和大学的人类学家葛维汉不同意陶然士的看法,他戏剧性地参与了三星堆早期的发掘,然而没有看到八十年代出土的祭祀坑,如果他看到了这些有着明显西亚人面容的高鼻深目的面具,下巴一定会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E4 M) E) `7 C( [5 `2 T
& c" I; `1 E! E3 h* a
& \. }7 ?" v3 P# Q8 Z

) _, t) w7 h1 m- k/ F$ K. h
4 n# w. r2 l8 ~6 G2 _0 B' F3 w7 K$ J  _6 X2 \/ M3 j
% i/ D( i" i  j2 x( G! i4 e8 R

2 _$ L% g" q2 J6 z  H作者:东轩馨闻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 08:46:57 | 阅读全部
李零:国学多是国渣7 ~- |$ S* v3 W) b* h% |" [
2015-11-03      360doc个人图书馆
  B1 ^+ U, a  S  导读:
& C; `) P: _7 L( |+ N4 _* i作者:李零,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1 j/ g& v9 [# \5 s祖籍山西武乡县,1948年6月12日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从小在北京长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中国古汉语研究。主要著作有:《孙子古本研究》、《李零自选集》等,畅销“国学”读物有《丧家狗——我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周易>的自然哲学》等多种。
, |$ R4 }5 ~0 H0 b国学多是国渣4 v5 T7 z  t5 v5 i
(三)西化有什么可怕1 V( H; ^# I! ^% T. K3 R
全盘西化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大家最爱争。我讲全盘西化,不是价值判断,而是事实判断。不管好不好,爱不爱,这是大局已定的事情。你只要睁眼看一看,周围的一切,几乎全是西方文化,哪怕是国产自己造。
. W( X. H3 |& @) m, l) s/ l我们中国人,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历史上,我们特别能化人。古书上讲的“柔远能迩”、“远人来服”、“归义”、“归化”,都是讲这类事。就连最不济的宋以来,汉族两次被异族统治,我们还是把他们给化了。还有,抗战时,我们讲四大发明,国人称为文化馈赠,很自豪。但结果怎么样?人家学了,却拿船坚炮利来还礼,我们又学他们。7 ]' l( l- m9 g( N3 e; l' y
可见,老师和学生是换着当。( q  e( i+ ~8 ~) ]4 D
中国人的心态很简单,我化别人,我爱听;别人化我,绝不行。近代中国,明明已经被人化了,有人还在幻想,说蒙元怎么样,满清怎么样,那么大的块头儿,不也叫咱们汉族给化了?多少年后,还会大翻盘。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文怀沙说,王鲁湘,你的唐装是满服,我穿和服,才是唐装,日本把中国灭了,没关系,结果是,中国多了个日本族,第57个少数民族(这话,不仅中国人听了生气,日本人听了也生气)。
+ a2 E3 Q5 K  j8 V现在的日本,现在的美国,你给我化化看,别做梦了。想不到这种明摆着的事,照样有人犯糊涂。
& R( U# |5 ?/ V, T谁化谁,表面是争谁的文化更优越,其实是争支配权。我占有这个势,怎么化都行,什么你的我的,全都是我的。没有,才分彼此,才争高下。想不通的事,换位思考,道理很简单。
8 U% Y( q& q; v3 ~: w5 ~" N0 _中国近代史是部挨打的历史。中国人挨打,中国文化也挨打,打得失魂落魄。一是揍出一个国学来,我叫“国将不国之学”。二是剩下一堆国粹,其实是全盘西化还来不及化,或化而不动,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好像熬药,药被人喝了,留在砂锅里的,全是药渣。原汁原味,本来是药,没有药,只好拿药渣说事。所谓国粹,其实很多是国渣。前一阵儿,各地申遗,什么都申,很多就是这类东西。其实不少是这两年刚造出来的东西。# W; F7 O' o7 B$ m: r7 z
还有一样,令人自豪,则是我们的国宝。这是真正的宝贝,西化化不动的东西,只能毁而不能造。造出来的都不是国宝。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明辉煌,当然很自豪。古迹、古物和古书,尽管使劲糟蹋,留下的东西还是不少。物质文化遗产,实实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虚虚假假。
3 H+ L" z6 E' M$ W+ X2 g古董,很多本来也是普通玩意儿,日用的东西,家家都有。毁的毁,弃的弃,最后剩下来,全是宝贝。保古和西化,如影随形。西化的破坏,反而抬高了古董的身价。
& v. Y5 N: @2 N) G文物,摆进博物馆的展柜,都是稀罕玩意儿,无所谓精华糟粕。糟粕精华,只有进入现代生活的东西,还在使用的东西,才有这类问题。我们把古董摆进展柜,但不必把自个儿也摆进去。
  Q. O! K% T3 R( ?+ H/ e; o
0 h$ \3 V  A$ Q(四)国学是国将不国之学
' A+ E8 e4 T( R/ ]前一阵儿,国学网选国学大师。尹小林问我,哪些人算国学大师。我跟他说,举国若狂谈国学,大师不大师,暂且搁一边儿,咱们先得问一下,什么叫国学?$ K! W4 v1 y+ B6 a+ a$ k
国学是个混乱概念。$ [" }7 V$ Y; n9 p
什么叫国学?研究中国的学问就叫国学吗?不是。第一,没有西学,无所谓国学,国学是对西学而言,郑玄不是国学家,戴震也不是。第二,人家外国有汉学,同样研究中国。比如20世纪上半叶,法国汉学很牛。汉学不能叫国学。他们从周边国家讲中国边疆,从中国边疆讲中国内陆,比世界眼光谁大,比精通语言谁多,我们的大师(如陈寅恪),毫无优势可言。当时,五大发现,全和外国人有染,真让国人气短。陈寅恪、傅斯年,他们到外国干什么?就是出去偷艺。他们心里,全都憋着口气:人家看不起,暂时不说话,三十年后,再与他们争胜。
3 t) j1 W/ X2 q  Z' Q我的看法,国学虽刻意区别于西学,但实质上是“国将不国之学”。它跟西学争胜,越争气越短。新学,就连国学家也学,即使最最保守者也学——明着不学偷着学。大家要找原汁原味,几乎没有,其实都是不中不西之学,不新不旧之学。所谓大师也很简单,全是推倒重来,白手起家,创建各门新学术的人。
( |7 H- H9 B9 {" Q, c现在,一般人的印象,读古书就是国学。比如章太炎、黄侃,杨树达、余嘉锡,还有钱穆,这样的人才算国学大师。如果这才叫国学大师,很多人都不能算,国学的阵容很可怜。( Z2 _3 Q7 V4 P5 N
我的意见,近代学术,有些太新,不算国学,最好归入西学;有些太旧,也不算,最好归入清代学术。比如考古学(archaeology),就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宋人讲的考古学;还有历史比较语言学(philology),也是地地道道的外国学问,绝不是清代的小学和考据学。李济、夏鼐,不算国学家;李方桂、赵元任,也不算国学家。6 V! G  U& h, ?$ [# r  L
大家说的国学,很多都是不新不旧之学,什么算,什么不算?标准很难定。如所谓罗(振玉)、王(国维)之学,材料是五大发现,全是新材料,他们和法国、日本的学者有不少交流,眼界也很新,这种学问,大家叫国学。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算不算,好像不算(地理系,现在归理科)。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算不算,让哲学系一讲,当然算,特别是近代尊孔的名人,更是绝对没跑,肯定都是国学大师,就连释道二藏也算是国学。
+ x# d8 C( k! m( g6 a) y大家都知道,史语所的“史”,是用考古学改造传统的经史之学;“语”是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改造传统的小学和考据学。这样的学问,都是不新不旧。还有清华国学研究院,所谓国学也是不新不旧,有些还是严格意义上的新学。6 Y* Y3 Z3 L7 i: ?& }+ ]0 }; o
现在,最奇怪的是,连季羡林都成了国学大师。人家自己都说不是,好事之徒,还要把这顶帽子扣在他的头上。这也反映了国学概念的混乱。
% B6 Y6 O2 i1 D, C0 M- Y% D% P4 p% M* S: |5 s3 T
(五)国粹多是国渣
. F8 L7 o* i: M国粹是个可笑的概念。( h0 P3 R! i+ N( V) O
中国古代,两河文明,黄河流域比长江流域要发达一点。从前的中国,头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况反过来,“鬼子”从海上来,现代化从东南往西北推,屁股变成头。最先进的跟最落后的凑一块儿,反而成了欢喜冤家。西化越凶,才越讲国粹。0 j( w6 c7 t# g- U/ q8 ~
古人说,楚地多巫风,江南多淫祀。明清时期的闽越还是如此,拜拜的风气最浓。我们的同胞,漂洋过海,把这些文化带到香港,带到台湾,带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国人看来,最中国。他们成了中国的窗口。唐人街,舞狮子,舞狮子是汉代传入的外来艺术。港台好武侠,武侠是人文幻想加义和团,专打外国人。好多人说,礼失求诸野,求出来的礼,很多都是这类东西。8 |$ U5 r; k9 E0 D& L
中国的国粹是什么?很可怜。全是西化剩下来的东西,有些城里化了,乡下没化,沿海化了,内地没化。中医中药,国剧(京剧)国术(武术),还有中国菜,数来数去没几样。1 c* ?" y2 _2 {+ p" D' F# ~$ w) q
我们,身上穿的,屋里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见的,几乎全是洋的。我们的词汇,留下了一堆“洋”:点灯用洋油,烧饭用洋火(或洋曲灯),穿衣用洋布,就连梳头洗脸,也是洋瓷脸盆洋胰子。
2 S* m- o' @3 s% l衣,中国传统,特重发式和衣冠,披发束发,左衽右衽,所以别蛮夷。满人入关,为争这口气,死了很多人。衣服的进化,全世界差不多。早期,裁剪技术不高,全是拿片布,往身上一裹;第二步,才宽袍大袖。紧身衣,类似运动装的衣服,往往和军事、体育有关,特别是骑马,我们叫胡服。所谓深衣、汉衣冠,早就没了。真国粹,有,农民穿的土布衫、免裆裤,大家不爱穿。
& f4 k! G* w: E- ]* Z; C+ {食,我们以为特国粹。其实,打新石器时代就粹不起来。烹调方法不说,材料是五花八门。五谷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产,水稻是南方原产。历史上,多少动植物,都是引进。比如各种瓜,除了香瓜,多半都是外来。现在的东半球,据说1/4的食物,全是来自西半球。比如辣椒从哪来?烟草从哪儿来?西红柿从哪儿来?红薯从哪儿来?都是来自美洲。没有辣椒,还有什么川菜?
. `, L+ Z4 ?# f& y! @住,古城,秦始皇铭功刻石,自诩堕坏六国城郭,我们比他还厉害,拆;城里的胡同四合院,拆;这些年,农村的老房子,也都扒了。我回老家,就连北方的土炕(从新石器时代就使用)也都扒了,年轻人要睡席梦思。2 [1 Y1 \+ N2 k) @) I8 d
行,也是汽车、轮船、飞机的天下。就连自行车,也是外来,我们老家叫洋车子。
3 c1 ^( Y. m6 t9 c祖宗留下的,还有什么?我是说,生活层面的东西。抓耳挠腮,大家想到了语言。中国文学,总得用中国话写中国人,汪增祺如是说。但就连这事,也要打折扣。研究外来语的都知道,我们的汉语,很不国粹,哲学术语、科学术语、军阶官衔、制度名称,几乎全是外来语(很多都是日本传来的假汉语),甚至语法也大受影响。& [- `& Z' M" }; m5 l5 o
唉,就连最最国粹的汉字,也被简化了。港台的同胞想不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5 15:15:24 | 阅读全部
王仁湘:古蜀人留下的艺术遗产——太阳神鸟金箔 | 光明讲坛157讲& M" J: ~5 F  m( Y( g2 P2 ?

( R: b  r. r, i- a7 `原创 2017-02-05 王仁湘 光明讲坛+ x. t$ ]  j; V
& t0 R" k! \4 X$ I9 G6 F- A
主讲人:王仁湘,1950年出生,湖北天门人。长期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曾任边疆考古中心主任。
" d* A6 b& i. w! ?/ {. ~
4 j2 y0 w) |, i) L) C( a我们的时代,已经是一个崇尚标志的时代。在现代都市,张开眼睛一望,你很容易见到一个又一个的图形标识,这就是logo。
" E" Z7 y; O5 p+ F' e5 R  Y% P# c. l! {( p  x* r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象征性标志来作为号召。有关机构,许多的学者,都开动脑筋,要设计出一个理想的文化遗产保护标志。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设计方案要在广泛的层面得到认同,可不是随便一个什么图案就可以取来做标志的。既然是设计文化遗产保护标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由现成的文物图像上提取典型元素进行设计。, ]! k& m4 x4 O/ J8 I; G. Q8 u% N

3 @7 ~+ I* f; y0 Q  y这个思路是对的,不过文物资料也实在是太丰富了,前后有成百上千文物图案提炼成的图案可供选择,而成都金沙村出土古蜀时代金箔上的太阳神鸟图案,很自然地成为了标志的首选图案。
4 m# D8 w5 B6 D, I
/ T. u1 U( r) i! V5 Y6 |, h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 X* t5 @) r& a8 m& A: h$ u
国家文物局已经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四鸟绕日”金箔图案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公告说“太阳神鸟图案表达着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精神寓意,而且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它的造型精练、简洁,具有较好的徽识特征”。/ O, w( w" H0 b. L+ h! W9 N# ^+ J
) E% j9 B+ t2 I8 C
成都金沙遗址出土大量金质文物,古蜀王喜欢用黄金装点自己的生活。当然黄金在古代并不是古蜀人的专爱,历史学家说过,希腊和罗马的历史就记载在黄金上。
+ e7 @+ i& c: i, H& \1 r! }( F4 L' M; A& r
黄金是人类较早发现和利用的贵金属,因其稀有而倍显珍贵。黄金在中国自古以来被视为五金之首,称为“金属之王”。黄金的颜色最是吸引人,金黄色之美同阳光一般灿烂。
0 u( f- j# Y4 H( b' g/ o9 i$ l; F8 \
被称为“太阳神鸟”的金箔,是一领圆环形的箔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为2微米,重约20克。太阳神鸟图像如同是一幅现代剪纸,图案规整,构图严谨,非常精美,非常耀眼。
& R+ q# F0 g$ p2 ?7 Y6 Y  H5 `* G1 Z% h7 }  v5 U: S
金箔采用热锻、锤揲、剪切、打磨、镂空等多种工艺技法,以简练和生动的图像语言,表现了一幅十分美妙的图景,无论是纹饰的布局结构或是细微末节之处,都是那样一丝不苟。图案纹饰分为内外两层,内层中心镂空,内有十二条弧状齿呈环形排列。外层是四只正在飞翔的鸟形,四鸟首尾相接,环绕在金箔一周。
' S" I7 s& D% _+ j2 L8 M
" w/ O/ Q6 }6 d1 `& u2 S, `" G0 J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太阳神鸟金箔
# a1 O4 u7 ]" A* m. w5 R也许这图案只有一种解释,空灵的中心一定是象征着太阳,弧形齿尖则是象征着太阳四射的光芒。环绕着太阳飞翔的四鸟,它们带着太阳转动。美好的创意,精致的制作,金箔上果真是太阳与太阳鸟图案吗?8 U- |: |$ k$ ?3 m! k( ~6 u) r, F
9 K$ E+ }3 z$ e+ R$ @. t; d8 Y# S4 Y
金箔上的太阳之形,是一个旋动的天体。智慧的古蜀人,他们想象出太阳是在旋动中升起。旋转的太阳,炫目的光芒,金箔上的太阳,其实是用旋动的光芒衬托出来的,太阳的本体已经隐去。古蜀人的这一种艺术表现,又体现着另类更高更美的境界。# q/ }# f0 u' i0 Z2 u3 J2 I9 Z

! c& @& i% ~* x9 J太阳神鸟金箔的外围环飞着四只鸟,让一些学者想到《山海经》中一则神话,“帝俊生中容……使四鸟”,说的是太阳飞速旋转,是四只神鸟托负着在天上飞过。于是研究者相信,金箔形象地展示了这则“金乌负日”古老的神话传说。* F- i/ t# v4 E) C
" _" s/ D) b$ c, {3 e  u6 E; r  ?
太阳在天上由东向西运动,动力何在?古人很自然地想到了鸟,在他们的视线里,只有鸟才有本领在空中翱翔。于是,人们这样想象,一定是会飞翔的鸟带着太阳越过天空,那太阳一定有神鸟相助,它们是阳鸟。
! S% \7 x- N' A
4 s# V, a: X# s' ~& F根据《山海经》等古籍所述,古代中国太阳神话中的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儿子,它们有人与神的特征,是金乌的化身,是长有三足的乌,会飞的太阳神鸟。神话说十日每天早晨轮流从东方扶桑神树上升起,化作太阳鸟由东向西飞翔,晚上则在西方若木神树上休息。有人说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就是古代蜀人心目中一棵通天神树,是十日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青铜神树分为三层的树枝上共栖息着九只神鸟,大概就是古蜀人想象中太阳精魂日中金乌的形象。' f3 w$ L+ j1 X

) p; i4 k7 s: \7 \# X7 ?在中国太阳鸟的传说究竟有多么古老,我们至今并不明晰。不过有人认为,仰韶文化彩陶中所绘鸟纹背上有太阳图案,似乎表示着鸟背负着太阳在飞旋,同时还见到鸟居日中的图像,这表明太阳鸟的神话传说在彩陶时代就已经相当完备。这是6000年前的事情,再往前追溯,是否会有更早的太阳鸟神话?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U6 d% g# E  j$ w3 p. s( S0 K, d0 j
, n* m! F$ r" X$ x$ Z
现代蜡染太阳鸟图
$ f0 N$ [) V- K9 D" N0 c, X' t崇拜太阳,是古代蜀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太阳神鸟金箔纹饰,生动记录了古蜀时代的太阳崇拜,这其中包含的更多信息还有待进一步了解。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以它的神秘和它的精致,再一次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与魅力。/ J1 n' V3 L5 t* N
8 j% @1 A# r6 \/ g% X
我们很难明白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想象到了太阳运行的规则,我们更惊奇的是一种超时代的艺术表现,现代人还是不时地画出这样的酷太阳来,现代广告、商标乃至儿童绘画,常将太阳绘作旋形的模样,这是今人的旋纹情结,也是古人旋纹情结的延伸,也可以看作是古代太阳崇拜观念的历史延伸。' `! m9 ~0 E/ ~/ k: O: q6 P# ?6 o' K
  C; _' l% c  \
太阳神鸟金箔由图案构思上看,是要表现一种旋转的状态。这是一种特别的创意,是一种非凡的创意。我们知道,在圆周上艺术地表现出循环往复的意境,在平面图像中表现出认同的动感,这在3000年前的时代应当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在此之前陶器与铜器制作中成熟的装饰工艺,已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器物表面纹饰呈现出的律动感,在史前时代并不鲜见,但像太阳神鸟金箔图案上运用纹饰间的互衬互动表现主题,却是在金沙人之先还不曾见过的独特的艺术创意。
' p8 C. J" w0 T7 S" b
8 Q6 l0 T; P7 o回过头来再看看金沙太阳神鸟金箔上的旋形太阳光芒,觉得它表现的也应是太阳旋转的状态,古蜀人对太阳运行的方式已经有了自己的猜想,他们一定知道或者接受了天体旋转运行的知识。6 x3 }* T: p( f7 b2 `( C" e( g4 _8 o5 F

7 Z" c! T4 v% k  t, E9 W5 l. P阳鸟虽然是神话中的神鸟,但一定有神话创作的原型,那它究竟是以什么鸟为原型的呢?古蜀人在金箔上表现的阳鸟,它的原型又是什么鸟呢?% {  @9 D( I2 m8 X" v" @1 s9 d
, ^0 L0 |7 `% t+ r, ^+ v3 ?
在阳光下繁衍生息的史前人类,他们以最虔诚的心灵,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向未知的世界表达纯洁的心声。无限的宇宙,神秘的苍穹,光明的太阳,孕育人类的生命,塑造人类的灵魂。那翱翔天际的鸟儿们,是最有资格接近太阳的使者,只有它们才能将人类的虔诚与感戴传递给万能的太阳。于是在太阳崇拜出现之时,可能就有了太阳鸟崇拜。
! i8 _) C- m( b" t$ z4 f2 c
3 }: @' b# h" N0 A* }$ r- ^看着金沙金箔上的四鸟图形,长长的脖颈,尖尖的利喙,壮壮的双爪,这是何鸟?这似乎就是水鸟鱼鹰,它在古时叫凫鹥,我们现在称它作鹭鸶或鸬鹚。5 [: P% u+ S# Q/ r5 ^
1 B1 r0 P4 a8 G
蜀人先王有以“鱼凫”为号者,也许是以太阳神和太阳鸟自居呢。鱼凫就是水鸟鱼鹰,在古蜀人心中,也许那就是太阳神。也难怪在出土的蜀王金杖和金带上,都能见到鱼凫的图像,那是古蜀人顶礼膜拜的偶像。崇拜鸟和崇拜太阳,是古蜀人各部族的共同信仰。崇奉太阳是古蜀人不变的信仰。古蜀人有自己特别的阳鸟,它就是鱼凫,是健美的鱼鹰。古蜀人对并不能多见的太阳怀有特别的感情,他们对心中的太阳鸟也怀有特别的感情,他们多么希望阳鸟能天天载着太阳飞翔啊!$ V5 a( j0 p' p1 M* L* ^& G
7 x% ]' \# F2 t$ k3 }
太阳崇拜曾经是人类共有的信仰,在古代社会里,太阳鸟是无处不有的精灵。不仅在古代中国,在世界上很多民族中都曾经奉行过太阳鸟崇拜。& |+ B2 A/ v  T1 m" y) s

% e* h- w4 C8 b/ R& o9 M: L# e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4 ~) V# t# e# `
8 x: I, {3 w1 \
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人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也是古蜀文化精髓的体现。虽然我们并不能确切得知太阳神鸟金箔作器的本来面目,也不能知晓原器的用途,但我们一点也不会怀疑太阳神鸟金箔不仅喻义深邃,艺术构图也十分完美。
4 N% M* \3 C" w6 g" G2 t3 c2 D8 M' C6 l. X3 {
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箔图案确实非常完美,但这种完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我们了解得并不多。金沙太阳神鸟金箔由图案构思上看,是要表现一种旋转的状态,这个目的显然是达到了,从设计上说是非常成功的。2 @( f# o2 R. n7 Q% H* x( N+ ]
7 I! N+ q. B6 s% Z8 B
真不知最早是何人突发奇想,将金子捶成薄薄的箔,让有限的金光绽放到千倍万倍之大。以小变大胜大,以少变多胜多,将金子变成箔,想到这一点就不容易,做到就更不容易了。
4 \- C7 j, {2 X
: F6 y, N# b: E* Q金箔技术很早便已经相当成熟,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除了见到一些装饰类金器,也有少量金箔之类,主要是附着于其他漆器、铜器以及建筑钩件上的装饰。古蜀王国的金器,在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多是金箔制品,一些研究者以为与中原地区应属同一体系,主要是因为它的年代稍晚于中原。认为成都平原的黄金工艺很可能如同青铜工艺一样,也是从中原辗转传入。8 m. ~0 O( k: p/ H6 |- v1 f

; T- E- D, n4 O6 J& l* r& Y. k+ j8 y1 U古代金箔工艺的出现,是古人认识到黄金良好自然延展性能的结果。包金和贴金工艺的成熟,促成了金箔技术的不断提升。包金是利用金箔自身的包裹力罩于器具之外,贴金是借助黏合剂将金箔粘贴在器具表面。古蜀贴金工艺比较流行。三星堆金箔铜像用的是生漆作黏合剂。现代民间传统贴金工艺所用的黏贴剂,主要是树脂类如生漆和桐油等。金沙的金箔制品,许多应当采用了贴金工艺,使用生物黏接剂黏合。4 d" y2 W, @* Y3 Q2 c% T; o

- q  K+ |# }5 ?. P$ `3 T太阳带给古蜀人灵感,太阳神鸟金箔又将这灵感传达给当代,愿文化遗产保护就像这金光灿灿的标志一样,像太阳一样,光芒永存。
2 O' n7 o8 H& R" c
& T6 r& G. R, G* I*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