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鲁印建先生《一千五百年沧桑白果寺》,请大家学习参考
曹东义 发表于:2024-9-6 17:48:39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236
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4-9-12 10:44 编辑
5 y' s0 @  V: A2 p. }; }$ ]# o; e. _* ^7 m, C$ g
一千五百年沧桑白果寺
鲁印建初稿
$ I0 l* Y5 e1 D- p
元氏县西北部前仙乡牛家庄村的白果寺(又叫湘山普济寺)内现有一棵银杏树。树龄已有1500余年,树高28.1米,胸径1.82米,树干挺立,极为壮观。此树一直枝叶繁茂。1973~1975年兴建水利时,在银杏树西侧3米处挖一深5米的渠沟,使部分树根被切断裸露,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树体营养不良,生长不旺,树叶变小,约有1/5的树枝干枯。在1990年至2000年左右,树身遭到硬币的破坏,好多游人在树身上凿进硬币,以求祈福。上面的硬币绝大部分已经都取出,现今已无此现象。2008年准备筹建旅游区,项目进行至今(2013年1月)仅仅只是把白果树东面的水库修缮。
《真定府元氏县重修湘山普济禅寺之记》
该碑立于元氏县牛家庄湘山寺,刻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青石质,碑额为二龙戏珠(现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额高1.07米,宽1.06米,厚0.30米,碑座今已佚。碑身高2.10米,宽0.97米,厚0.27米。碑文共655字,19行,行字不等,楷书。主要讲述佛教传入中国兴起的历史,普济寺始建荒废及景泰年后重建情况。
  
真定府元氏县重修湘山普济禅寺之记
洨川正觉寺空门悟真撰书丹  
盖闻西方有大圣人号释曰佛,为愍后世众生迷沦苦海,深溺邪途,应世四十九年,□法三百余。会金人梦感于汉明,妙法肇兴于斯土,教之兴也,岂偶然哉。隋唐以来,王都郡邑,胜境名山,□□建□,按僧地有兴而有废。兹者真定之元氏,去郭西北七十里许,有山曰湘山,寺曰普济,乃古之名蓝也。叠岭回拥,□□□丽,幽深邃远,俨若兜率之境。谚云:兴于唐宋,废于残元,由世乱之燹毁,渐消泯以为空,唯瓦砾、故基之□□□碑塔而存焉,萧廖岁久。迨我国朝景泰三年,有京都大兴隆寺僧録⑴左街善识旺公,大和尚法□觉慧之徒讳明德,游方达彼,爱留于此,□遗寺□故基□□葺庼而侧□之至五年有僧行□□,姓孙氏,世家山东济南之茂族,行藏挺拔,幼志峥嵘,□□□□荒凉次发□行道□□□行观□□募□诸缘,备材□造,鸠工建立正□□□,内造释迦金像,迦叶阿难□尽入□□龛地藏十□,节次建立中殿,伽蓝祖师堂内□造像庄严悉□□青杂□台□交辉,后以□□□室□右□□云堂厨库,钟鼓供器、碾磨井池,悉皆完美。□四民祈福之所,归真禅容修行之□。向者次有苍岩福庆寺僧承信在本寺立石一纪,又于栾城县称上[村]⑵刘村桥建桥二座,各立石为誌⑶。今普济寺虽古,无徵不信,同行清立石,以记古刹之迹,留传不泯,利益无穷,由是以为记。
     大明弘治七年岁次甲寅九月初九日立石,僧行清、澄信
本县知县常清,县丞高泰,教谕梅[宁]⑷ ;礼房李学、□洪;训导:李□、谢□ 医官:李戌;阴阳官:魏深;万岁村郎中孙安、耿荣、李文魁、刘真、刘进;
石匠:王茂、张贵、张问、阎钦、张旦   
注释:
⑴録(lù):见“录”。
称上□:中的□应为村,查询清代陈咏修,张怀德纂的同治十一年《栾城县志》,栾城县有程上村,其他再无相关村庄。
⑶誌(zhì):“志”的繁体字。
教谕梅□:查民国《元氏县志》□应为宁字,梅宁,河南归德人,举人,弘治六年任元氏教谕。
据残留下的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所立修寺碑记载,白果寺始建于唐代(公元618~907年),这是错误的。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和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修。也有人说该寺由东晋僧光(释道安的师弟)禅师所建,是观音大士的道场,唐朝时义玄禅师在寺前植菩提(银杏)树两株(现存一株)。有待仔细斟酌。
《真定府元氏县普济寺重修佛殿记》    已核对
该碑刻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立于元氏县牛家庄湘山寺。青石质,碑额为二龙戏珠(现存放于中国科学院太行山山地生态试验站),额高0.87米,宽0.82米,厚0.22米。碑座(今已佚),碑身高2.10米,宽0.80米,厚0.22米。碑文共668字,17行,行字不等,楷书,主要记述了寺僧圆臻等人重建佛殿的过程。
            《真定府元氏县普济寺重修佛殿记》   
                  获鹿县龙池苍头澄高书
元氏县者,寺有六十余所,在乡村多非隘则陋,惟普济寺在县治之西北有七十里许,有山曰湘山,寺曰普济。昔人谓之樱桃院,其中垣阔,树木阴翳⑴,泉流澄碧,冬夏不竭,其甚幽而最邃者也,为邑景之最胜者。创建于唐,增修于元至正元季,国初烧于兵火,断碑文字犹然尚存。迄至我朝景泰二年,有京都大兴隆寺僧录左街善识旺公,门人曰觉慧,慧之徒曰明德,游方达彼,观其地势平垣,爱留于此,仍建为寺、为殿、为堂、为楼阁、为僧房、为厨库。储粮有余,蔬菜有园,寺事大备。经岁深远,惟佛殿故已,有寺僧圆臻,号曰至道,乃山西太原府寿阳县谷村董氏之子,投礼行清为师,精持戒律,闲观其殿,墙壁隤落,佛像残坏,我心未忍,与其法孙曰清林,其姪⑵曰满祯,共议其事,同功德主牛志名、张朝甫、牛朝宝、牛朝经、冯敖、钱金玉,辈赞协力,化诸有缘,□使知信捨□□建为殿,塑□壁绘,仍旧气象金碧皎辉,有鸟革翬⑷飞之美。其工讫已后⑸,至嘉靖二十五年春正月内兴其殿,前凿石为槛并大狮二箇,工皆悉备,不求能者而俟于记,请其辞以记岁云。
时嘉靖二十五季岁次丙午冬十月吉旦立
修造僧:圆臻;住持:清林、满祯;
本县知县:侯瑜  南佐村功德主:张廷,长甥:张朝用 张朝甫 张朝经;
县丞:刘斌;阴阳官:康祝;礼房:魏致元、梁天玺、杜氏;苏庄村功德主:张梅、刘鸾;
典史:郭玺、李廷祐、王大伦
高迁村致仕主簿:杜天爵、张氏;  仙公寨功德主:钱忠、乔鸾
张朝经
获鹿县寺家庄义官主诏:张氏、李氏;  
口头村功德主李选;  
本县石匠:李成  李宽;长甥:李真济;
僧会司:明聪;义官杜商、郑氏、刘大良、 刘道    同刊
注释:⑴阴翳:通“荫翳”。
⑵姪:古同“侄”。
⑶捨:古同“舍”。
⑷鸟革翬⑷飞:旧时形容宫室华丽。出自《诗经˙小雅˙斯干》:“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翬”(huī)见“翚”。
⑸已后:同“以后”。

  q5 C2 r1 c(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元氏县志》:“白果园在湘山上,即普济寺。寺中多奇花异草,别有风致。寺门前有白果树一棵,大二十余围,殆千年物也。”白果树的树龄超过1500年,为元氏县内“万木之冠”,也是石家庄市现存最高的古树。老百姓就以白果树,俗称白果寺。这颗白果树,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北方,早在1500年以前,就有银杏树存在。
湘山普济禅寺经历千年,都已坍塌,只剩下几根高高的石柱。还有五座石塔、两通石碑,它们被集中安放在寺院一隅,成为悠久历史的见证。相比于装饰精美的朗公和尚塔(元代,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果寺中五座明代石塔的式样简单了许多,虽然也是由塔座、塔身、塔顶及塔刹组成,除了四角石兽和一些线刻花纹,几乎没有装饰。这些石塔,是历代湘山普济禅寺住持的寿塔。始于东晋,兴于唐宋,废于残元,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道宣《续高僧传》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少为书生。博通丘索工书善说。庠序附焉。年二十余。厌世出家。事云门稠公居于白鹿。始末十载。常乐幽隐不事嚣杂。才有昏情便有灵只相诫。或动身衣。或有声相。又现白服。形量丈余绕院相警。往往非一。尝与沙门昙询。同修念定经于四年。后北游赞皇许亭山。依倚结业声绩及远。有资其道供者。便权避之。遂经纪载不须资待。又猎者逐雉飞入舜房。苦加劝勉终不肯止。遂将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遗之。感舜苦谏。便投弓解鹰。从舜请道渐学经义。于是课笃数村舍其猎业。斯则仁济之诚也。后专习道观不务有缘。妄心卒起不可禁者。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须臾不逸其虑也。故髀上刺处。班驳如铺锦焉。其翘励之操。同伍诚不共矣。处山积岁剪剃无人。便以火烧发。弊服遗食屡结寒炎。度景分功无忘造次。性少贪恼手不执财。每见贫馁泪垂盈面。或解衣以给。或割口以施。由此内撤外化。所亲之中。见其弥敬十人出家。并依舜行。练心节量。踵武扬风。后年疾既侵身力斯尽。常令人称念。系想净方。遂终于老。末感气疾忽增。十有五日。励念如初。卒于元氏县屈岭禅坊。时年七十有二。即仁寿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于终所山侧。后房子县界嶂洪山民。素重舜道。夜偷尸柩瘗于岩中。及往追觅皆藏其所。三年之后开示焚之起白塔于崖上。自舜之入道精厉其诚。昔处儒宗颇自矜伐。忽因旬假得不净观。肠腑流外惊厌叵陈。所见余人例皆不净内溢。乃就稠师具蒙印旨。为云门官供当拟是难。因就静山晓夕通业。不隶公名不行公寺。而内德潜运远闻帝阙。开皇十年下诏曰。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冬日极寒。禅师道体清胜。教导苍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朕统在兆民之上。弘护正法夙夜无怠。今遣上开府卢元寿。指宣往意。并送香物如别。时赵州刺史杨达。以舜无公贯素绝名问。依敕散下方始知之。乃为系名果寺。用承诏旨而舜亦不临赴。山民为之起寺。三处交络四方闻造。欣斯念定。而莫堪其精到。不久还返。斯勇猛之诚不可例也。每于冬初化诸缘集。多办复贮之衣。就施狱囚。春秋二时方等行道。余则加坐幽林。块然不寐及登耳顺心用力疲。转读藏经凡得四遍。左手执卷右手执烛十宿五宿目不曾敛。佛名赞德诵阅如流。昏昼六时礼忏终化。有弟子智赞。幼奉清诲长悟玄理。摄论涅槃是所综博。今住蓝田化感寺。承习禅慧荣其光绪。比多征引终遁林泉。
说的是宁晋县人释智舜禅师,曾住禅房寺后住赞皇许亭山,最终在元氏县曲岭禅房圆寂。智舜禅师内德潜运远闻帝阙。开皇十年下诏曰皇帝敬问赵州房子界嶂洪山南谷旧禅房寺智舜禅师。祝愿禅师身体健康。而地方官赵州刺史杨达竟然浑然不知,经过访问才得知自己地盘上还有皇帝挂念的大德高僧,这才帮他在同果寺登记名册,按例补助。
同果寺在临城县,倒是相距不远。隋朝时期属于赵州管辖,也有可能。书家怀疑是白果寺的误记或者误刻。因为即便春秋战汉之古籍,绝大部分都是明清以来所刻,因此有可能误刻。而官员不大可能虚设寺名挂靠,这极有可能招致参劾,得不偿失,有可能丢官入狱。具体有待继续考证。
而释智舜禅师圆寂的元氏县屈岭禅房,极有可能就是封龙山南坡的禅房院。禅房院所处的山岭也可能当时叫屈岭。也需要继续考证。
我们知道,湘山普济寺乃寺院正名,碑刻都是采用正名,而当地乡民则直呼白果寺,简单明了易记。
既然白果寺以树为名,那么这棵白果树当时起码应该有一百年,开皇十年(591)应该有水桶粗。前推应该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或者更早到东晋以前所栽。白果树1500多年树龄比较接近。唐朝临济宗祖师义玄禅师在世是三百多年以后(西历800年)了,不可能是义玄所栽。而所云白果寺创建于唐朝期间也就不能成立。也有说僧先或者道安所栽,查道安在350年率众弟子南迁襄阳,不可能亲手栽树。一百多年以后,也可能他的弟子所栽。书家近日至白果寺,看见除了巨大的白果树,还有几棵比较稀缺的树木——灯笼树,满树铃铛,也叫灯笼花、黑叶树。它的名字叫北栾树,在我国还是一位中药:《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记载:其性味:苦、寒;归经:归肝经;功能:清肝明目;主治:目赤肿痛、多泪;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克;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采收和储藏:6-7月采花阴干或晒干备用。
    到了金朝,白果寺又曾经繁盛一时,获鹿县龙泉寺出了一个神通广大的琛公法师,同时担任获鹿县龙泉寺。灵岩寺和元氏县括壁村普净禅院。后来湘山普济寺也请琛公讲法,入其门下,琛公还委派弟子庆公前来主持普济禅院,三年后,庆公又来到元氏县城三圣院住持,二十多年后圆寂于此。有《三圣住持西溪庆公长老塔铭并序》为证。
《常山贞石志》二十卷:
三圣住持西溪庆公长老塔铭并序
槐水龙山譔并书
师本鹿泉太平乡王村许文贵之次子也,母営氏。公自幼禀性清洁,志不群同。年甫十七,礼元氏湘山普济院照公庵主为师,训名于庆,自号西溪,巾瓶执事,日夜无替。一日,辞师行脚,偏历丛林,于通辩果公大师席下,师资道契,出世成名二十余稔。公复自谓犹亦未得第一义谛为歉,复趋拜于梅溪囗琛公大禅师丈室,一见机缘密契,十载勤愨,方蒙印可,以衣颂付之,日忘归囗孙矣。公既传普济,推为住持,出世开堂,住持湘山。未及三春,退已让人,来临本县,受本院请。公既临,补旧添新,俄经一十余载,乃至增置常住田土,百囗见成,护法安人,始终如一。及以罄已囊资,置买庄田五十余亩,皆以道业资持,得如是矣。公遽于天历二年五月十三日木疾而终,俗寿七十有八,僧夏五十有一。剃度门人有四。于茶毗日淄素红黄鹜于宅兆,无不咸谓之感忉者。茶毗既已,妆师身骨,卜吉地而葬之。于时徒门执事不忘报本,随命工刊石瓶口,及丐□铭于余。余谓曰:爰公之行道已传于祖室,名久振于诸方,岂待余囗传之口口也耶?固辞不已,聊以摭其实而复为之赞曰:
伟与庆公,学问峥嵘。性禀高洁,志不群同。
年甫十七,师礼大雄。丛林偏历,禅教俱通。
嗣果公法,继临济宗。随缘应感.三圣兴隆
田园富植,仓廪盈丰。德建名立,元始□终
寿登七秩,示寂归空。龙山雾锁,槐水登龙
□□执事,克孝克恭。茶毗烟灭,宝葬深重
不忘报本,韧塔命工。勒铭于上,永播园风
天历二年(1329)六月十九日,门人法清、法滆、法湮、法洪,本院提点崇广、前监寺崇智
等建
见监寺崇道.钱帛正
本县石匠李敬祖、李□刊监库正明,侍者正信、正达
碑文说的是,庆公长老本是鹿泉太平乡王村许文贵之次子,十七岁拜元氏湘山普济院照公庵主为师,训法名庆,自号西溪。后来辞别师父云游,拜通辩果公大师席下,出世成名二十余稔。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学到佛学真谛,又拜于梅溪琛公大禅师丈为师,这极有可能就是龙泉寺的琛公,在元朝龙泉山口极有可能称梅溪,因为龙泉寺下,杏树漫山遍野,春天一片杏花海洋,游人如织,文人称之为梅溪,名副其实,至今如此。
庆公跟琛公又学佛十年,得到琛公认可,传授衣钵。琛公又传布佛学到了湘山普济寺,又把他推为主持,三年后退让,又来到元氏县城三圣院住持,历经十多年,添置田产,于天历二年五月十三日木疾而终,俗寿七十有八,僧夏五十有一。
这里的天历二年的“历”字,外边有框。这是字迹模糊不清,书者约摸斟酌用字。既然是琛公主持龙泉寺时期,应该是金大安二年1210)比较合理。大定十三年1173岁次癸巳十一月十二日辛丑,琛公在元氏县括壁村普净院示疾圆寂。俗寿七十。这时候离琛公圆寂已经37年,庆公30多岁拜琛公为师,37年后78岁而逝,比较符合事实。
原来湘山普济寺和获鹿县也有渊源。
        查唐朝年间,太原王道人就葬于获鹿县太平乡平同村,到了金朝,这里是不是还叫太平乡?
查当世鹿泉寺家庄镇并无王村,而和鹿泉区山南张庄邻村,就有元氏县王家庄。是不是金朝时期,王家庄原名王村?而且归获鹿县管辖?
而且鹿泉龙泉寺下边,也有王家庄。是不是庆公家乡?他又返回家乡拜琛公为师,这符合常理。今查上庄镇王庄没有许姓人家,但是不能说金朝也没有许姓。元氏县和获鹿县接壤地区,有没有王村?有没有许姓?事情扑朔迷离,还需要仔细考证。
(鲁印建初稿)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9-7 12:20:59 | 阅读全部
三圣住持西溪庆公长老塔铭并序
, g  i9 }: M  _$ E3 U4 L% E鲁印建初稿  n* L2 m; T" y1 l( Q
《常山贞石志》:4 B: \4 F4 \) S2 \  |# o1 @) x
庆公塔铭:塔高二尺五寸,八面,一三五七面,各广五寸,余四面广二寸五分。第一面题:西溪长老之塔八字。第二第八面无字,第三第七面各六行,余各二行,行三十字,正书,天历二年(1329)六月十九日立,今在元氏县城内开化寺。
' g0 E3 @' W/ F4 L6 \3 q- R( {, \- b! [2 J5 l1 r9 z

3 p+ x1 T- B+ N4 C+ k2 \* Q1 z, H三圣住持西溪庆公长老塔铭并序& D# L+ N6 \. H, u3 L, L) g8 h
槐水龙山譔并书! C" P! ?% h* A# u! o2 }2 T6 Y
师本鹿泉太平乡王村许文贵之次子也,母営氏。公自幼禀性清洁,志不群同。年甫十七,礼元氏湘山普济院照公庵主为师,训名于庆,自号西溪,巾瓶执事,日夜无替。一日,辞师行脚,偏历丛林,于通辩果公大师席下,师资道契,出世成名二十余稔。公复自谓犹亦未得第一义谛为歉,复趋拜于梅溪囗琛公大禅师丈室,一见机缘密契,十载勤愨,方蒙印可,以衣颂付之,日忘归囗孙矣。公既传普济,推为住持,出世开堂,住持湘山。未及三春,退已让人,来临本县,受本院请。公既临,补旧添新,俄经一十余载,乃至增置常住田土,百囗见成,**安人,始终如一。及以罄已囊资,置买庄田五十余亩,皆以道业资持,得如是矣。公遽于天历二年五月十三日木疾而终,俗寿七十有八,僧夏五十有一。剃度门人有四。于茶毗日淄素红黄鹜于宅兆,无不咸谓之感忉者。茶毗既已,妆师身骨,卜吉地而葬之。于时徒门执事不忘报本,随命工刊石瓶口,及丐□铭于余。余谓曰:爰公之行道已传于祖室,名久振于诸方,岂待余囗传之口口也耶?固辞不已,聊以摭其实而复为之赞曰:
0 h! w# u2 \# l# r伟与庆公,学问峥嵘。性禀高洁,志不群同。
4 R  r% h/ J! E$ I& k& g, `& J# g& K/ `年甫十七,师礼大雄。丛林偏历,禅教俱通。2 T% I) S. t8 G. g2 i
嗣果公法,继临济宗。随缘应感.三圣兴隆
4 |8 d( A2 R, l  T9 ^" `田园富植,仓廪盈丰。德建名立,元始□终1 u' X& g( N5 E; c; E# I7 X- K
寿登七秩,示寂归空。龙山雾锁,槐水登龙
4 V9 B7 [$ f; n□□执事,克孝克恭。茶毗烟灭,宝葬深重9 P# n* f; U, A7 s
不忘报本,韧塔命工。勒铭于上,永播园风0 I; l/ z$ |. L1 z: R( q0 P4 z
天历二年(1329)六月十九日,门人法清、法滆、法湮、法洪,本院提点崇广、前监寺崇智; b" |  F" A. p( `; I2 Y; }. Y/ d$ k' v
等建
- P6 z1 o, }" ]( n4 F$ k- i% j$ m3 }见监寺崇道.钱帛正
3 I! x& A. y& o2 t! n4 \7 ~4 N" {本县石匠李敬祖、李□刊监库正明,侍者正信、正达. o; r* q) a5 Z$ }
碑文说的是,庆公长老本是鹿泉太平乡王村许文贵之次子,十七岁拜元氏湘山普济院照公庵主为师,训法名庆,自号西溪。后来辞别师父云游,拜通辩果公大师席下,出世成名二十余稔。总是觉得自己还没有学到佛学真谛,又拜于梅溪琛公大禅师丈为师,这极有可能就是龙泉寺的琛公,在元朝龙泉山口极有可能称梅溪,因为龙泉寺下,杏树漫山遍野,春天一片杏花海洋,游人如织,文人称之为梅溪,名副其实,至今如此。庆公跟琛公又学佛十年,得到琛公认可,传授衣钵。琛公又传布佛学到了湘山普济寺,又把他推为主持,三年后退让,又来到元氏县城三圣院住持,历经十多年,添置田产,于天历二年(1329)五月十三日木疾而终,俗寿七十有八,僧夏五十有一。
) t8 W+ {, T7 _+ B& q这里的天历二年的“历”字,外边有框。这是字迹模糊不清,书者约摸斟酌用字。既然是琛公主持龙泉寺时期,应该是金大安二年(1210)比较合理。大定十三年1173岁次癸巳十一月十二日辛丑,琛公在元氏县括壁村普净院示疾圆寂。俗寿七十。这时候离琛公圆寂已经37年,庆公30多岁拜琛公为师,37年后78岁而逝,比较符合事实。' z- j' u3 x& Q9 @& Y+ F# I! a
查唐朝年间,太原王道人就葬于获鹿县太平乡平同村,到了金朝,这里是不是还叫太平乡?: y7 J9 M- F8 m% X* ^
查当世鹿泉寺家庄镇并无王村,而和鹿泉区山南张庄邻村,就有元氏县王家庄。是不是金朝时期,王家庄原名王村?而且归获鹿县管辖?
/ x7 S  n, @9 P$ W- F而且鹿泉龙泉寺下边,也有王家庄。是不是庆公家乡?他又返回家乡拜琛公为师,这符合常理。今查上庄镇王庄没有许姓人家,但是不能说金朝也没有许姓。元氏县和获鹿县接壤地区,有没有王村?有没有许姓?事情扑朔迷离,还需要仔细考证。
; e& O3 A  ~' X$ d- t9 f(鲁印建初稿欢迎斧凿提供蛛丝马迹雪泥鸿爪)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9-7 12:21:2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J' i: M: L/ V! M你好, w" l) r# A/ @  k# i/ U

9 j* B$ e% W# B6 D6 P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8 F7 V5 W5 W7 L% \
您写的《一千五百年沧桑白果寺》我可以帮助发在“燕赵中医网”上,可以吧?
+ x7 ~  ~' Z& I# _9 x- U9 M8 s4 B6 z' }* {, g( z( }, w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_" z* }7 v  F% m; J) P8 r( @【新提醒】鲁印建先生《一千五百年沧桑白果寺》,请大家学习参考[来自:燕赵中医]  https://www.yanzhaozhongyi.com/f ... tid=3335&extra=
' Q6 w7 A4 J1 J/ ]6 Q* s+ K
7 ]# h5 f+ j; h' |$ d, V2 U5 l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F( }7 Y* e' h5 |" @$ ^如果您觉得不合适,我可以撤稿5 \$ R, {1 T% X& Y9 h5 M/ m, d
! e0 [+ F2 W7 U: I0 ^5 L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Q) H/ s  y- u, k' `也可以修改
( a9 p# Z6 L' v7 N' V) x7 }' H* j5 G) P4 Q$ o
鲁印建:$ R/ [* n7 z/ |6 Y# _  ?$ A"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院长这个文章还不完善需要继续考证修改,暂时不宜转发。等完善了再说。1 K! C& `$ B& s) [/ u+ E

- H/ ], e: U& J# f鲁印建:
% L6 n$ \7 z& \/ l封龙山历史文化有关中医药的目前很少,所以不敢随便乱说,抱歉。& W" f- B# m5 ~' G7 V  x, f, `
: d& b  ^% Z3 k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 e2 |' @6 A3 m我可以修改,你写好了,可以发表的文章,到时候发给我,我进行修改
- @/ T6 ?6 B+ K5 ]1 O4 ~- m5 }+ Z3 A, A8 A1 P/ _; O, ~# @
鲁印建:0 P  n- c' H1 C. U  u4 ~
好的。. b9 {% G: u. h1 T$ |. p2 O! F
  o; h4 \8 Y/ {' }  }5 b
鲁印建:2 h/ ^% i0 p! l9 @
[文件]" k( s, P- M  o) J% y5 F6 v

$ w: M9 m; o. V: V+ G. m鲁印建:: \8 P( V+ z7 J& o2 ^
[文件]
# ~( |: `+ A" x2 A" |0 A) [9 ~: o2 Q* g+ m
鲁印建:) V3 H, x( C1 f' Q
曹院长明鉴封龙山中医药文化都依附于佛道儒记载中间,留世不多,多以故事形式流传。目前本人没有深入研究考证,惭愧。
  n" Y+ {4 G9 l* m: G( F$ P. S+ x. r: }1 {6 B, @' u, E, w4 h; y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1 e% n% [* X5 n* R9 G谢谢,我更换一下$ t8 i+ V! M/ r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