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之行,朱老的嘱托》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 R- B+ P$ b* g/ u: Y* t; y. k. B1 v
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在跟师、采访他,撰写《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的时候,几次听到他老人家语重心长地谈到“嘱托”这个词。 下面分享一些的片段:
& S3 u9 e- T% {
1938年,经过七八个月的临床实践,再加上在章次公诊所的见习抄方,朱良春先生的医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甚至到了应该“另立门户,解民于倒悬”的程度。他已经获得了毕业证书,应该与老师告别了。 章次公先生也知道该分别了,虽然朱良春在他这里是一个跟诊写方子的“熟手”,是一个难得的传道之人。该给他点什么做纪念呢?他写下了自己为上海中国医学院而提倡的校训:“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并且郑重地写上“良春贤弟鉴之”;他仍然觉得这样还是不够分量,又托人给他刻了一枚图章,用以表达自己的嘱托: 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 E( `3 D' e% S/ J
曹东义:“您开业的时候,是否也要仿照章次公先生的样子做?” 朱良春:“是啊。我不断揣摩章次公先生对我的嘱托,反复思索其中蕴涵的深情厚意。章次公不但要求学生‘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他自己也很努力,在出诊的路上,我经常听到他背诵德文单词,以便与西医部主任交流。章次公先生天资聪明,他不但学西医、学德文,还受章太炎先生的影响,学习梵文,对印度的‘因明学’很有研究。他在1941年给李树仁同学的题词中说:‘学问极,则在舍似存真。因明学乃印度教人以辨真似之学也。吾国医学发明之早,比勘世界医学史,实居先进。’” 章次公在给门人姚守诚的题词里说:“治国医门径语:国医多古籍,《内经》文字駸駸,与晚周诸子相上下,国文程度不深者,读《内经》者至不能句读,遑论书中奥旨。张仲景《伤寒论》虽不及《内经》之古,而文之简,涵义之深,视《内经》远胜。故国学造诣越高深者,将来医学成就愈远大。盖医学、文学,互为消长也。” " P( N( C; Y0 @8 a% Q
章次公给朱良春先生的方章上的文字,可谓别出心裁:“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 ' O) `0 D0 I1 \8 {
曹东义:“您问过章先生其中的含义吗?” 朱良春:“问过。他说,作为一个医生,态度一定要温和,诊断要周详,用药要果断,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关心病员,同情病员,爱护病员,这样才算是一个好的医生。” 章次公先生又说:“医虽小道,乃仁术也,要以身尽之,方能竟其业,否则罪也”。
: q+ c; }5 K/ B" U
章先生的嘱托,可谓用心良苦。他所说的“医虽小道”,是从世人的角度说的,他要求弟子实行的却是“康庄大道”。华佗因为世人对于医生的不重视,而被误认为“耻以医见业”,唐朝韩愈也说“巫医百工君子不齿”,也就是说医生的社会地位很低,无论多么丑陋、贫贱、污浊的病人,医生也要为之服务,而且是一叫就应。但是,医学又是一项很重要的事业,关系到人们的生死,也与社会的健康进步关系密切。因此,神农黄帝关心医药,唐代政府修过本草,宋代皇帝编过方书,明清帝王关心医药的事迹也很多。因此,清代名医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曾经说过,医生是“重任也,精艺也,贱工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好医生的。 $ l$ R* h. r5 Q+ E( v, u* U
# O' y4 N0 }( b8 E' H
2015年9月21~23日,相继召开的“第三届冀港澳台中华中医文化发展大会”和“中华传统中医学会2015学术年会”上,刘在群主任展出了他收集的部分中医药文物,还印制了一份简报,上面就有朱良春先生的题词和照片。他老人家对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的鼓励,都是点亮他们智慧的重要事件,会影响他们一生,鼓励他们为中医事业达到“传承自觉”。 2 @! ]8 j2 J. ^9 T, X2 H
朱老:我看到了你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的文章《传承自觉助力中医体系自立》,这个提法很好。中医传承,只有自觉自愿,才能事业兴旺,后继有人。因此,2013年11月,你带着12个徒弟到我这里来,我当时的身体虽然很疲惫,也有不少疾病困扰。但是,看到你们师徒的成长,看到中医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我的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曹东义:朱老,这件事情也许我做得不妥,在我读了您的年谱、日记之后,才真实地了解了您当时的情况,我心里很内疚,不知道这会给您带来多少麻烦,影响您的健康,我心里很不好受。如果我事前知道这些,也许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朱老:你不必这样自责,我知道你也是一片苦心,为了传承中医,给后学创造各种机会使他们经受锻炼,不断提高认识和学术水平。平素你也很忙,事先你曾经打电话给我,问我在去上海参加“中医哲学分会学术年会”的时候,是否可以带几位学生过来拜访一下?我也很想见见你们师徒,看看我的“再传弟子”是怎样的情况。与你们进行交流,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还是看到了一些令人高兴的事情,比如你的徒弟姬领会,一下子就带给我几本书,都是他这几年写的具有科普性质的中医药书籍,内容很丰富,有利于向大众宣传中医药知识。但是,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他说正在写一本科普书,计划书名叫《三个月学会中医》。我听了之后,就告诉他,中医药博大精深,不可能用三个月就完全精通,不能向大众灌输这种思想,不能把中医“简单化”。但是,也不能说读完了五年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也学不会中医,不能把中医“神秘化”。因此,我劝他把书名改为《三个月学懂中医》,结果他采纳了我的建议,出版之后他给我寄来了新书。 曹东义:是啊,姬领会和这十几位年轻的中医,他们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很多人表示深切感受到中医大家的精神风貌,国医大师的风采,令他们终身难忘。我带的徒弟之中,有的人比我读书多,有的人比我写书快,有的人比我针灸好,有的人比我养生保健有经验,有的人比我临床病人多,这正是中医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也是传承中医事业的希望所在。大家都表示,能够做“朱家军”的传人很光荣,即使不是嫡传、亲炙,也要发扬章朱学派“尊师重道,善于临床,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精神,做新时代中医的传人。 朱老:只有做好师徒传承,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事业。 曹东义:宁晋草医堂的李源在聆听您教导的时候,做了录音,他整理成文字,发在论坛和网站中,大家都争相传阅: 《南通之行,朱老嘱托》 中医啊,这东西要下苦功夫,要读经典。要好好地认真学习前人的东西,学习近代人的、新的东西,把它们融会贯通。然后复制于临床,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子呢,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我感觉要做一个好医生,非常重要的就是医德、医品。医术呢,是第二位的。所以过去呢,古人说过的“道无术而不行”,就是说你很有学问,人品很好,也就是在理论上下了功夫了。可是呢,在临床方面呢,功夫不够,实践的不够,就是你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临床实践的东西,这就是“道无术而不行”,行不通的。“术无道而不久”,是说你临床上有一点技巧而已,掌握了一些技巧,但是啊,你的医德、你的品德不好,也不会长久,所以这个两句话你们要牢记:“道无术而不行,术无道而不久”。这个呢,就是医德同医术,要一起并重。这样子呢,才算是上工大医啊。如果光是靠那么一点小的技术就宣扬自己,这个不行。所以做一个医生,要完整、要全面。我们讲“医乃仁术”啊。什么叫仁术?仁术就是推己及人,爱护别人,爱护同道,爱护所有的人。这样才是一个好医生,如果光是为了钱,把名啊、利啊放在前头,那你就错了。人啊!一个人啊,一生为了什么?就是要能给社会留下一点好的东西,不管你的行为也好,你的工作也好,都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不能流于形式,做花架子,还自我炒作,不择手段,那这个不行。名医孙思邈他一直提倡这个“大医精诚”,尤其张仲景的《伤寒论》的序言,要好好的读读,就是把这些做人的道理,做医生的最基本的准则,读一读,应该要珍惜。好了你们随意(看看),谢谢大家的光临。 李源 录音整理 2013年11月15日记 朱老:看来李源和你们这些师徒,真是善于求学问道啊。姬领会2014年夏天,经过与我商量,又带来他的几个徒弟,参观学习,说是为了传承中医学术。此前,我还为他的书题词,祝贺姬领会医师新著梓行:精悟医理,执简驭繁;深入浅出,举一返三;启迪心智,引领精进;弘扬岐黄,造福民康。九六叟朱良春题。 曹东义:这件事情我也知道一些情况,他们这些杏林新兵,都希望见到您这样德高望重的中医前辈,以国医大师为旗帜,作为自己永远的追求。这件事,对于他们的成长,实在是一件莫大的人生经历。 朱老:回想当年我自己的成长道路,我认为,早立志,有追求,这是一个人中医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
4 J6 @+ g: u# L. X
% S, T1 t2 Q" S" m6 d7 ]+ h
上述修改补充稿件2015年10月上旬完成之后,呈送朱老审阅。老人家仔细地审阅了稿件,并在打印件上留下了修改的墨迹。尤其是他对“章朱学派”的提法,做了审慎的思考,“我只有诚惶诚恐愧疚于心的接受”这个事实。此后2个月,2015年12月13日凌晨,朱老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噩耗传来,杏林恸哀,民众怀念,门人垂泪。昔有洛阳纸贵,当时南通花缺。纪念的人群,来自大江南北,都希望再见一次他们心中的朱老。 我的内心风云翻卷,朱老生前给我的教导,一时之间纷繁奔涌,一起袭来,感慨万千,不能平静。我和朱婉华师姐,以及她的秘书小张,在《南通日报》社经过一整天的编辑整理,于12月17日凌晨出版了四个整版的怀念文章:《大师九九归一,学术传承永恒》,在追悼会上与世人见面了。 我和一同前去的几个徒弟,远望着安卧在鲜花丛中的朱老,泪水夺眶而出。我内心强烈地感受到,我对朱老的访谈,永远地停止了。 在结束这本《小传》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感谢很多人,他们给予我大量的帮助,让我完成了这不同寻常的采访和出版。我非常感恩能遇到朱老这样的人生导师,也很幸运地见证了中医近现代史上“章朱学派”的传成佳话。我想相信,在今后的历史过程之中,“章朱学派”留给人们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这种“榜样的力量”必将在中医的复兴过程里,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 2007年9月5日初稿, 2015年10月6日增补 2017年5月24日再修改 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 G: ?6 n$ V4 D% T6 Q7 J* L" V+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