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
曹东义 发表于:2024-4-3 18:03:3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114
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1 _; L7 N# E: ^- X1 v; K2 [1 A/ ?# P
; Q. w& W! _! A# w  L
曹东义. x$ k, n* j" E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Y) q' z: e  m; D' @  E河北中医药大学扁鹊文化研究院: V+ I1 n6 |( E

  t( W: D6 `. F' L, r

0 L/ e. S3 _' y8 E; N) A0 a+ [   陈业兴先生早年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是邓铁涛先生的学生,因此与我有缘分。他在多年的研究过程之中,发现很多专家不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乱用“经络”一词的现象很严重,他多次来信,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有写信给其他专家的情况。! g, f: k9 {& v5 r" F' P( k+ P0 |
   由于学术问题,多有不同见解,各位专家也很忙碌,不能及时交流,陈先生很着急,希望借燕赵中医网,提醒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经络”一词,为了保持讨论的原貌,我把他的信件刊登出来,供大家参考。他来信说
% V( a3 T1 @" M/ T* e; m2 {/ y! x7 A
5 z+ I9 j/ i7 H
: B0 D# Z; v/ d; P

& s4 p4 R) T; Y, `9 }2 ]% g1 ?" }  r曹东义先生您好:
, B, t& l% B# b( K: b      您发的信息我看到了,对于您的疑问,我尽我所知,给予答复。7 p; `0 K7 {% G* F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只有在“经络系统”中研究,都不深究“经络”是环型行气血十二脏腑的混用概念,王教授主编的《内经选读》中说:“经脉,又称经络”,证明了“经络”即经脉的混用概念,当今教材中,到处都是经脉混称为经络,现在是经络满天飞。; r: d, D1 l9 }, ~/ _
   前几年我给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写信,告诉他不能将经脉混称经络,他说用“经络”没有错,国家立项“经络研究”说明用经络是对的,我再次给他写信,竟不回信了;
8 @" d& n! @+ y# k1 S: T$ |   近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所长82岁的先生发回的信息,称强调经脉与经络内涵不同,不能混用,他完全赞同。
% Y+ u  g* t' b' i  一个门外人,知错认错,实在难得。
7 d9 P: ^2 y3 B& e* C' h  观当今教材及报刊所说,还是到处混用“经络”,手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已退休的某博士,竟不知“经络”是经脉的混称概念,还在争论“经络不存在”,一个概念误解了,还纠正不过来,让后学怎么有标准概念呢?# s! a( a* e5 i9 d/ n
  《灵枢》《素问》各81篇,初时只有各九卷即九篇,经历代扩充到现在的各81篇,人们还顽固地认为《汉书·艺文志》中18卷即18篇的《黄帝内经》的二个组成部分,竟无人公开纠正,我知道您是坚持《灵枢》《素问》不是原本《黄帝内经》的,刘*中也持此观点,黄龙祥的专著也用《灵枢》《素问》,可惜他有时也称现传本《黄帝内经》。
9 F1 R$ ~$ X# K  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教授,研究与引用的文字都是现传本《灵枢》《素问》,可是专著却名为《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我多次给他写信,告诉他不可用《黄帝内经研究》,他不回信,谈何更正?
" {0 [. ~/ C6 K- Y  《伤寒论》讲的是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的“脉证病治”,不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经脉病的“脉证病治”,也不是《灵枢·经脉》的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的“脉证病治”,《伤寒论选读》竟拿六经脉及十二经脉来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真是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难道大家都不明不白,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病,也不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病吗?那么多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没有人发现用六经脉,十二经脉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经病是错误的?9 q) ?; ]5 l9 k' P# P' H6 I7 [
   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更没有人去深入研究了,大家都被《灵枢》《素问》中的经脉迷住了,赵先生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为向心模式的经脉,黄教授误为树型经脉,刘*中也说为经脉,李某忠等许多人都误为“经络”,专著名称为《经络是水通道》竟然还有人相信他的说法,您看过这些人的专著吗?有何看法?. L4 a8 q# |; |. k: M- a* s1 u# X! W
  《实验针灸学》中文用“循经感传”而“循经”并不是循经脉,英文表达却channel,这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的英文表达,他们那么多的编者,指导者,评审着竟也无人分清感觉是循channel,还是循(英文)即不能区分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这还算是精品教材吗?《实验针灸学》竟不知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真是大笑话!我也是受骗了几十年,自觉可笑!* a" t# j7 m+ S9 m' H
   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是树型的向心模式的气脉,赵、黄、刘误为经脉,张、李误为经络,这些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呢?哪一个是标准概念呢?请回信谈论。此致: M* k9 M) `6 X& z* m( h
敬礼) O: x- G: o! D4 R+ ?6 K  @
中医梦老人 陈业兴
9 f4 @: j5 t* m2023.11.31& w, l& m% A3 M! i

3 c6 G$ i8 a: l, Y* b) P8 {0 e6 C& t; E; @) o8 W0 c4 m; o

' f' H! C( S" j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3 18:18:22 | 阅读全部
磨杵散人:$ s8 a. J0 B8 U( D2 w" w0 }, L5 T5 p
老师 我弄好了,有空您看看,他说的还是有些道理的,给您发图片能放大看。' z$ s# Z5 G: e2 V* R! r
我再检校后发成文字给您,方便上网$ z' ~2 t$ ]4 z+ O* d

0 n) q4 z" a, X# l6 U8 t+ L3 i0 S磨杵散人:+ }& G& s( I( o1 L3 m. F+ Y
[图片]
1 _% u1 q* l9 G, P& P# _1 \- k" X: V' k6 Z( K  Q2 m3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 X% Z% P% c  E) l) v
你把文档电子版发给我吧,这样便于编辑
, a$ [5 g# Y" z
+ n7 G2 s9 o3 n& t$ L: t6 H磨杵散人:8 W) i, a  h3 ?( g
曹东义先生您好:
$ k/ r2 a# g. U  c6 `      您发的信息我看到了,对于您的疑问,我尽我所知,给予答复。- b  ~0 F6 }7 n& h5 V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家只有在“经络系统”中研究,都不深究“经络”是环型行气血十二脏腑的混用概念,王庆其教授主编的《内经选读》中说:“经脉,又称经络”,证明了“经络”即经脉的混用概念,当今教材中,到处都是经脉混称为经络,现在是经络满天飞,前几年我给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副校长写信,告诉他不能将经脉混称经络,他说用“经络”没有错,国家立项“经络研究”说明用经络是对的,我再次给他写信,竟不回信了,近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老所长82岁的刘长林先生发回的信息,称*强调经脉与经络内涵不同,不能混用,他完全赞同,一个门外人,知错认错,实在难得。观当今教材及报刊所说,还是到处混用“经络”,手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已退休的张洪林博士,竟不知“经络”是经脉的混称概念,还在争论“经络不存在”,一个概念误解了,还纠正不过来,让后学怎么有标准概念呢?《灵枢》《素问》各81篇,初时只有各九卷即九篇,经历代扩充到现在的各81篇,人们还顽固地认为《汉书 艺文志》中18卷即18篇的《黄帝内经》的二个组成部分,竟无人公开纠正,我知道您是坚持《灵枢》《素问》不是原本《黄帝内经》的,刘*中也持此观点,黄龙祥的专著也用《灵枢》《素问》,可惜他有时也称现传本《黄帝内经》?上海中医药大学王庆其教授,研究与引用的文字都是现传本《灵枢》《素问》,可是专著却名为《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公开欺骗世人,我多次给他写信,告诉他不可用《黄帝内经研究》,他竟拒不回信,谈何更正,《伤寒论》讲的是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的“脉证病治”,不是《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经脉病的“脉证病治”,也不是《灵枢.经脉》的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的“脉证病治”,《伤寒论选读》竟拿六经脉及十二经脉来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病,真是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难道大家都不明不白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病不是三阴三阳六经病,也不是手足三阴三阳十二脏腑经脉病吗?那么多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没有人发现用六经脉,十二经脉阐释《伤寒论》太阳病等三阴三阳六经病是错误的?
0 s1 S* r: A% v8 N7 {+ `      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更没有人去深入研究了,大家都被《灵枢》《素问》中的经脉迷住了,赵京生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黄龙祥误为树型经脉,刘*中也说为经脉,李定忠等许多人都误为“经络”,专著名称为《经络是水通道》竟然还有人相信他的胡说,您看过这些人的专著吗?有何看法?
' s% s+ i% F2 b7 f       《实验针灸学》中文用“循经感传”而“循经”并不是循经脉,英文表达却channel,这是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的英文表达,他们那么多的编者,指导者,评审着竟也无人分清感觉是循channel,还是循(英文)即不能区分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这还算是精品教材吗?《实验针灸学》竟不知树型向心模式的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真是大笑话!我也是受骗了几十年,自觉可笑!
! z3 ?9 I+ l+ n) @      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是树型的向心模式的气脉,赵京生、黄龙祥、刘*中误为经脉,张维波、李定忠误为经络,这些概念的标准是什么呢?哪一个是标准概念呢?请回信谈论。此致
8 l& v9 r/ h- L5 C' _* j敬礼
: G3 c: [- {5 x0 S1 Y4 q中医梦老人 陈业兴
* P' L  i0 k1 V+ r% o2023.11.31  T8 l- ]5 b; j/ N8 E

: _; w/ a" a. R) U7 q6 c磨杵散人:- M( [' G! `  Z( W( i
这能直接复制
( i7 l+ F$ ~+ r- T& b+ a# t, K) y- D2 ~1 a/ k8 _
磨杵散人:) I/ ]1 a, n; q# Z* G
[图片]1 }/ S7 m9 L+ b9 P4 {

! l" B& W8 W- e磨杵散人:! }2 z+ F0 Z1 \
[图片]
9 l8 [/ m0 I+ }& Y3 X! w
2 i& J, ^8 v$ w; ~磨杵散人:  M& ^( T8 ]6 W! d4 c
[图片]8 F0 h" S3 B" u/ C) U. a% |

0 D: Q, p! |! [) n: E0 E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Z" C% L1 K% ^/ P. E' d好的,谢谢!+ ^% e7 ?) \9 s+ n
" F- m! \: B9 q3 U6 L. E) d
磨杵散人:4 r' P! J5 G( h8 ?4 u0 {, n# b( I
老师您辛苦$ E  Z0 C" \* o4 P, B3 k) R. ]3 q
3 d: Y% `7 |1 f( E4 d+ n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o" p( W' f5 V  ^3 R【新提醒】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来自:燕赵中医]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id=3214&extra=, U1 a# S4 f: R  ]. F& @! {1 \( V
8 G& C7 A; D( y% z( a1 c$ `& c
磨杵散人:3 A) O" L3 n8 \. D
老师神速& y6 [+ a) Y  ]9 v7 C: J5 \9 ~
! F0 [  P7 {2 q8 P, Z" J9 B8 D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3 l6 c  R" j# }  a6 n/ Y/ h
[链接]耄耋老人陈业兴,呼吁大家注意经、脉、络的区别,不可乱用[来自:燕赵中医]% ^3 j# {& B* V% A/ H7 n: r# |
8 D6 K6 {# E7 G$ l/ w! Q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7 O2 w! }: D1 b4 ^. ~" J* T你问一下陈先生,看看这样处理是否合适?8 y: {& }- j+ T5 G% C
- Z# E( T, a% s% R, u; @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4 _3 f; ?* Z$ O& {如有不妥,我可以修改,或者撤稿
3 M( Z+ r0 u( d%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善元一 发表于 2024-4-4 15:04:38 来自手机 | 阅读全部
个人赞同经脉与经络的区分 但是此文也没有讲清楚经脉经络 怎么样 必须区分或者是区分的原则 或者是指出一个例子出来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你有专门机构 统一的 筹划与实施 这个问题还将延续非常长的时间 所以个人认为 在目前的情况下 经络经脉这个勉强凑合着啊 就算是一个词儿 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问题 因为要讲清楚经络学里面的经络跟12经脉的经和脉 这个非常非常之复杂 仅。靠民间中医是绝不可能完成的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7:44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先生及您的学生,你们好!
9 r1 r1 F0 p# ~* F5 Y0 G; @       针灸的指导理论是什么理论,至今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几千年的中医理论,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也分不清,真遗憾!' t3 P9 e4 ]7 X
       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立志要解构环型十二脏腑经脉,因为看到了“经脉连环”成“气脉之树”倒了,所以要还原环型经脉中的血脉理论,重构树型气脉理论,只可惜啊!他竟不知道环型经脉是没有呈树型的,呈树型的是气脉,气脉有气至病所现象,气脉的走行可以改变方向趋向病所,经脉是十二条连接的穴位连接线,被穴位固定不能改变方向趋病;树型气脉的英文表达是(英文),有些人认为是环型经脉的不同的英文表达,这是误解,气脉不是经脉,必须界定清楚,《实验针灸学》用(英文)表达气行,但仍然用“循经感传”这个错误的概念,二十多年前,原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已经说过,传递的是神经冲动而不是感觉,可是《实验针灸学》全教材都在用“感觉传导”的简称“感传”太不该了。
3 Q; F( j6 N( c8 P  I       《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都认为指导针灸治疗的是“经络学说”,真可怜!编者,指导者,评审者竟无一人知道“经络”是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的混用概念近人杜撰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等,竟不知道原来《灵枢》《素问》两书中的经脉系统是经脉,络脉,孙脉三级组成,经络系统则改变了经脉与络脉的上下级关系为同位并列关系,络脉与孙脉的上下级关系被改为同位并列关系,这样违反常理的组织结构竟拿来教学生,真是笑话!现在教材要阐明“经络的实质”“经络的研究”搞了几十年,“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呢?***在验收“经络的研究”时,结论是“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现在还没有共识,这是经络实质吗?
. n! y; U7 N' ^2 i$ D# [! z      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也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刘*中等用(英文)表达树型气脉,中文都称“经脉,经脉现象,经脉医学”,概念界定不清,大家都分不清气脉与经脉,树型气脉理论才是指导针灸治疗的理论,环型经脉行气血,其流注途径是由胸至手,由手至头,由头至足,由足至腹,再至胸,所络属的脏腑都是都是功能概念,联结这些脏腑的环型经脉不可能是能行气血的解剖实体,这样的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理论是不能指导针灸治疗的,这是中医理论中的糟粕,应该废弃,不能当做精华来继续传承,《中国基础医学杂志》2024年第1期刊登了王永炎等人的文章谈及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道,我们《针灸学》《实验针灸学》竟要求我们阐明“经络的实质”,岂不可笑!盼你们多写文章投稿,以正视听,此致. \. a6 ]+ x6 x4 T. ~
      敬礼/ T7 H3 l  z& G( S# M4 q. x
陈兴业敬上7 c( @: ^6 w1 w) J
2024年3月13日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8:10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7
. F6 x, X6 R2 D8 [曹东义先生及您的学生,你们好!5 w* M7 C6 g9 N: r% `& P
       针灸的指导理论是什么理论,至今也没有清楚的认识,几千年的中医 ...
/ ^* \$ [0 {0 g8 |. w0 }0 Q
3.
4 R( E9 u, b6 W关于中医药的精华,指导针灸治疗的树型气脉理论,是研究者给予命名的,《灵枢》中有“气至病所”概念;向心走行的脉,与循环行气血的脉,为了区别,才命名为树型气脉,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中,误认呈树型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误为向心模式经脉,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误为上行性经脉循行模式,刘澄中研究的对象是是有“气至病所现象”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他用(英文)表达脉行,认为脉行即气行,故称为气行,但中文他与黄、赵、贺一样,用经脉表述,可以看出大家都误此向心模式的呈树型的三阴三阳十二脉为经脉,据刘澄中研究认为两种《十一脉灸经》与出土木人的脉,都是呈向心性的,应称为气脉,但他的几部著作所用概念不同,最早的《临床经络现象学》中,用经络,以后出版的几部著作又改为经脉,有时又称气脉,这是没有共识的现象,所以要给予一个统一名称,才称树型气脉与环型经脉区别,您用树型经络是不对的,此致2 K# {6 z' |& {" O# c3 V
敬礼" S( s  ?: @) r
陈兴业敬上8 p) k* V$ l3 T/ z
2024.3.15
; t( A+ J2 c& E
6 Y; e% N! Y$ R9 R1 O, K4 k4.
6 o* B3 G; g! V6 P您可能没有看到大连医科大学刘澄中的著作,他的几部著作对概念的界定,是不清楚的,他是祖传中医,但他本人是西医,难免受了中医教材混用概念的影响,他的早期著作是《临床经络现象学》,这是经脉混用“经络”的开始,后来发觉“经络”这个概念不太恰当,就改为经脉现象,
2 ?" B$ Z6 X% u( i) H# Q但是他研究的对象是:气至病所现象的气行的呈向心性的三阴三阳十二脉,当时只称脉.《灵枢》《素问》成书后,有了三阴三阳环型行气血的十二脏腑经脉,为了区别于环型十二脏腑经脉,刘澄中使用了气脉,英文()就是气脉的表达,奇怪的是刘澄中又用中文经脉,提出了“经脉现象、经脉循行、经脉医学”等概念,刘澄中在用英文()时,这明明是经脉的英文表达,刘澄中却又称为“经络”,经脉是一个概念,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组合,是两个概念,经脉怎么能混称“经络”呢?(英文)是经脉的英文表达,为什么要混称“经络”呢?
; w- [1 F" Z8 e* I       在《经脉医学-经络密码的破译》这部书中,刘澄中认为“气”指循行性感觉,用英文()表达气行,但又认为,在经络腧穴医学里,还采用依然“经脉循环”的顺序排列,但是因为他没有实践根据,不利于临床循病分析,所以在经脉医学里,不采用从经脉循环为纲的顺序,这不是矛盾的吗?既然依照经脉循环的顺序排列没有实践根据,不利于临床循病分析,还称“经脉医学”吗?涪水木人的脉,是气至病所可趋病所的脉,显然是气脉,书中却称为“涪水经脉本人”,可见刘澄中对气脉与经脉概念也界定不清,才导致气至病所的气脉混称“经脉”,“经脉”又混称“经络”。: |: k, A( q  w) F# x8 i, G
       书中用(英文)表达气脉,中文却又用“经脉”,这种不对称的中英文表达还有很多人,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误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也误向心模式气脉为上行性经脉循行模式,总之,大家对树型气脉都没有一个清楚明确的认识,《实验针灸学》用(英文)表达的是气脉,可是中文又用循经感传,即用(英文)为什么又用“循经”表达呢?异常感觉究是循气脉还是循经脉走行呢?教材也说不明白。* s( V( w7 u0 l0 J
       现在应该明确这分树型气脉与环型经脉了,不要再含糊了,教材大讲“经络”,竟不知“经络”在《灵枢》《素问》两书中,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的混用概念,“经络的研究”是不明对象的研究,树型气脉与环型行气血的经脉混肴在一起,都混为“经脉”,不能区别出树型气脉,可叹!我们竟如此糊涂!此致
* T! n( R: p4 |7 k$ W敬礼9 E3 p' P6 X" Z: C3 x
陈兴业敬上
% r( t2 M( u  n1 i( _4 N2024.3.18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8:59 | 阅读全部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4-18 06:48/ c5 ~3 s# X! C: s/ G
3.2 F/ n# h( A( R+ r  B
关于中医药的精华,指导针灸治疗的树型气脉理论,是研究者给予命名的,《灵枢》中有“气至病所”概念 ...
3 L5 z% y- P1 h0 n1 p- y2 ^
5.
; V. t6 J7 C4 G9 g6 O" L
* S, G6 s4 A3 q9 c) }4 e        刚才与您通了一下电话,现按照你的意见回复。
) `# \$ J" e& z% z. L. y: W       气至病所现象是高等临床神经学现象,古人在灸疗时出现了异常感觉趋病所走行,得出了十二条向心模式的树型气脉的概念,英文表达是(),树型气脉像大海上轮船的航道,可以证实,但没有解剖实体结构,《实验针灸学》表述树型气脉的向心走行,也用(英文)表达,刘澄中等对气至病所的气行的十二树型气脉也用(英文)表达,但他混用“经脉”,提出“经脉现象、经脉循行、经脉医学”等混肴概念,针灸研究所原副所长黄龙祥的《经脉理论还原与重构大纲》,意识到“经脉连环”成,则“经脉之树”倒,他也误“树型气脉”为“树型经脉”,针灸研究所赵京生也认为一直指导针灸治疗的是向心模式经脉,他也误向心模式树型气脉为向心模式经脉,在国家立项搞了十几年的“经络研究”竟以“循经感传”取代“气至病所”研究,邓良月验收时,结论是“经络是功能调控系统”,这说明没有找到解剖实体结构的“经络系统”,邓良月等忘记“经络”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混称的概念,王庆其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他主编的《内经选读》说:经脉又称经络,教材都是讲“经络、经络学说、经络系统”,《灵枢.经脉》中的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被遗忘了,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指经脉系统的三级组成,被杜撰的“经络系统”取代了,这是偷换概念,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教材编写者竟糊涂至此程度。1 D& T% e% Q1 e) k) K$ l2 t! z
      气至病所是指向病所的拐杖,树型气脉止于何处,何处就是病所,《医古文》中的扁鹊不待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靠的是气至病所的树型气脉的引导,这本是针灸治疗的指导理论,是精华,应该传承,《实验针灸学》要传承的是树型气脉理论,而不是三阴三阳环型十二脏腑经脉理论,更不是混的“经络理论”“经络系统”,这是不该传承的糟粕,应该在教材中废弃,今天接到原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原所长赵镜清的电话,我说手机上争论“经络”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希望他发表一下看法,他竟说讲不清,不好讲,免麻烦,此话来自中医基础理论的前所长,我没有话了,大家都糊涂的吗?真是讲不清吗?未必。此致
; ]! y7 }7 m/ O* g  q5 _9 w; N敬礼
1 f; B7 m  p) x1 A2 X陈兴业敬上2 Y+ q" `, N* J/ n. K8 t: ^! V0 T% \
2024.3.31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4-6-23 18:30:55 | 阅读全部
中医的经络学说,也是一个古老概念,马王堆帛书“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墓《脉书》是古老的脉学著作,保留有肩脉、耳脉、齿脉等阴阳学说与经脉相接合之前的原始经脉名称。《五十二病方》书中所附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室关于《马王堆帛书四种古医学佚书简介》指出:“从这三条脉的循行过程来看,也不仅是分布于肩部、耳部和齿部,而是和《灵枢·经脉篇》中的手太阳、手下少阳和手阳明三脉大体一致的,由此可知,这三个脉名正是在本书这 (古老)传本中保留下来的手部三阳脉的原始旧称。这是因为,一方面‘阴阳’的概念尚未直接与脉的名称相结合,另一方面‘肩’‘耳’‘齿’之类的脉名,只能说明脉所在的一个局部,既不能恰当地表明起点或止点,又无法表达脉的循行特点,是很不全面的。”; [' E6 h; K  Y  m& H" d
文章还概括两部古灸经的特点:有“脉”的概念,没有“经”和“络”,也没有“腧穴”,是比较原始,或者早起对于脉的认识。1 c6 J5 Z7 A9 V" S- k
尽管属于很原始的知识,但是毕竟提出了“脉”的概念,有了具备一定“联络”功能的“脉”,这是中医学理论奠基时代的结晶。
5 x4 P7 e$ o6 z; I/ U# N7 M% m十一脉的走向,多由四肢向近心端走行,并且各脉之间不相衔接,不构成周而复始的网络联系;脉与脏腑罕有联系,没有与內脏的属络关系;治疗上仅有灸法,没有针药疗,并且无辨证施治的迹象。
4 i( R4 j% r; b8 j专家们从而认为,这两种古灸经“有关经脉的理论,还是处于比较幼稚的,尚未成熟和定形化的阶段。……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已提到‘中经,维络’的话。西汉初名医淳于意传授弟子时已有《经脉高下》《奇络结》《上、下经脉》等专著出现。”从而肯定这两种古灸经绝不是西汉时期的作品。. h; ~" ~: L% ]8 J. ]
上述论断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同,也是学术研究的基础。5 |+ j; _/ }& w+ N& }; z$ Q
这种有脉无经,没有经脉、经络、俞穴的概念早期医学,为我们探索扁鹊脉学提供了条件,可以比较扁鹊有关论述,知道扁鹊的发明创造。
& ~6 E( o+ @) W  C* y  g  《史记·扁鹊传》云:秦越人“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 e2 E+ F! {& T6 `# O古今相传,扁鹊是发明脉诊或是脉诊集大成者,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9 w9 ~, p. M% r" t' w* E; Y
扁鹊阐发脉诊时,首先要借鉴前人对于脉的认识,此前我们说过《左传》记载的楚医,依靠脉诊断定装病的人“血气未动”。扁鹊在诊赵简子的时候,也主要依靠脉诊,说他“血脉治也”,断定可以很快醒来。这说明当时医学发展到了可以凭脉决断健康的高度,扁鹊本人对脉诊做出了独创性和集大成的成就,对后世脉学及医学理论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6 ?& N3 w" x/ z. E8 b
扁鹊在论述虢太子病情的时候,说尸厥的诊治道理“皆五脏厥中之时暴作也”,治疗的时候取“外三阳五会”,都说明扁鹊建立了脏腑学说,对于五脏的生理及其病机,都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在临床之中加以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m/ p: V$ v$ r- g( J) `7 A4 c古人对脉和血的认识可能在远古就有了,因战伤,劳动中的破伤会引起出血,而体表浅显的静脉和耳前、腕后等跳动的动脉也比较容易发现。脉最初的含义可能是脉管,即《灵枢·决气篇》所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T3 K# z; h5 y  m( j
后来脉诊出现之后,脉的主要含义便转为脉搏与脉象,所谓有脉、无脉,脉象如何,皆指脉搏而言。
7 S- A$ O6 e7 |/ H( ^虽然,浅表的静脉和动脉容易被人察,但人体内有多少条脉,这些脉与疾病的关系如何等,是不能仅凭知觉获知的,而是需要在医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总结抽象和验证的,最初关于脉的条数的认识,不是十二经十一经。
* z4 F6 f* m7 U4 T: [扁鹊能够依靠诊脉“尽见五脏症结”,不论他是独取寸口,还是遍身诊法,都应该建立在脏腑经络气血循环的基础上,否则就不能做到通过诊脉而尽见五脏症结。
7 e$ t0 {: Y8 |+ S" L9 e扁鹊关于脏腑经络生理病理的具体叙述,虽然散见于《脉经》之中,但是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系统的知识。
. Y$ G0 e2 i& ?$ h3 g   古人先认识了经脉,后认识了脏腑,并且经脉、经络学说,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脏腑突出为第一位的核心,同时关注人的精神,突出了“形神一体”的人体观,脏腑经络居于“不可撼动”的核心地位。
: J% M1 |4 X' O- m  否定经络学说,就是用西医解剖概念改造中医的“霸凌”作风,我们反对这样的评价标准。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