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赵中医 于 2023-5-26 14:09 编辑
5 e# u' Z1 V' W3 R: f/ U& W! G
# [6 ~ ?% P' x% }6 h+ A
7 w! Z4 g1 C: v3 Z8 q中医守正人才,是中医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医事业振兴发展的核心与关键要素,其培养需要符合自身固有特点、走独立自主教育之路。创新制定中医守正传承人才的教育制度,旨在保障中医教育、服务、研究、传播等独立自主的权力,包括承认中医思想观念的独立性,尊重中医守正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层次性,维护中医教育模式、方式、方法多样性的合法性,从体制机制矫治“以西律中”制度性剥夺中医独立自主权的弊病。中医百年衰落,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西方文化话语权”、“‘以西律中’管理制度”和“中医人才匮乏”三者的共同作用。半个多世纪,中医受教育者难以建立阴阳观念和体用思维,成为中医院校教育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造成这个难题共性因素是,“中医理论西化,院校制教育模式,受教育者西方文化先入之见”。( E: o7 z4 w8 Q; P2 X2 b
$ Z6 Z9 _' d. c- _% c% X& w
0 m' N( J, S% p确如爱因斯坦所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众所周知,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建立了我国医药卫生健康管理体制机制,中医药便一直处于这种体制机制管理之中。事实证明,西方文化话语权、科学思想观念、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制造了中医药的问题。以西方文化话语权、按照科学思想观念、囿于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近年出台系列扶持中医药政策,试图解决中医药问题,实际效果却极为有限,其原因便在这里。笔者注意到,西方文化话语权制定的扶持中医药政策,自居体制优势地位,彰显“恩赐”中医药心理,抽象地“扶持”中医药,具体地“西化”中医药。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就必然要求摆脱西方文化话语权制约,“悬置”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突破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中医药管理独立的体制机制。7 z4 c: |" d/ K! l" X
( ?8 D( i% K+ i; E! t8 y创新制定中医守正传承人才的教育制度,基本思路,承认文化多元性和医学多元化事实,坚持传统,尊重国情,面对现实,在当下西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之外,建立一套新的独立机制,与既有体制机制“并重,并存,并行”。0 B, R2 W. e& U# a, @
3 r& L( x$ B1 {01
' ]+ t8 w7 ?" b d# ~1 c7 A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意义
5 \9 P1 g1 t& N+ z8 ~! I* E5 `+ @7 n) q' a- y5 t: K
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法律法规,以西医学理论为依据制定,适用于西医药管理,以此管理中医药不适当,或者说,目前中医药管理的法律法规,其大前提存在原则与方向的问题。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缺失中国元素;《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表示,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领袖曾经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健康体系,笔者认为,内涵必然是中医药与西医药“并重,并存,并行”,即中医药元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保障机制,则是创建二重双轨制。第一重双轨制,指的是中医药与西医药管理的双轨制,实施“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第二重双轨制,指的是中医药再分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中医药”,实施双轨制分类管理。建立二重双轨制的重点,则是保障传统中医药独立自主生存发展权。因此,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6 N ]9 k# x2 V8 O$ x
4 }' J- q: E: N3 q7 c3 [设立深圳经济特区,赋予“经济特区”创新制度的权力,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改革重大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制度创新安排了“双轨制”过渡期,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以行政区划为对象设立经济特区,如果称为“地域性改革试验区”,那么,以功能独立、特征明显某行业为对象,譬如,传统中医药行业,设立“行业特区”,可以称为“行业性改革试验区”。赋予“行业特区”创新制度的权力,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是一个全新的改革方向,是国家层面改革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性改革试验区”的提出,是我国改革尚未开展触及的领域和方向,与设立“地域性改革试验区”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
$ D7 e+ X0 j) z" @- n6 d5 Y3 Q- h2 }9 }/ b/ G
“地域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适用于社会宏观管理调整行业与行业间利益再分配,解放生产力。“行业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尤其适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明显行业,保障其独立自主生存和发展,譬如,传统中医药行业,传统教育行业,还有传统音乐、绘画、书法、武术、建筑、餐饮、服饰,民俗等领域,保障这些行业或领域的独立生存权,自主特色发展权,释放和发挥中医药工作者及传统文化从业者的积极性。
# S) P1 t# \7 p8 p
# C: |3 W. x: ~0 @# F5 J/ ], T中医行业与经济现象,分属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经济以“实体”为对象,医疗卫生行业则以“服务”为对象,属于非单纯“实体”领域。医疗卫生改革,目的是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供服务的主体是医务工作者,如何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则是医疗卫生行业改革创新制度的核心。释放和发挥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首要的是尊重医务工作者独立性。现实中,西医药管理制度特征是内部封闭式监督,将医务工作者作为管理的对象,“以西律中”管理中医制度,使得中医工作者失去独立性,捆绑了中医的手脚,压缩了中医生存的空间,阻碍中医的生存和发展。中医行业的改革核心与方向,当务之急是创新制定中医教育、服务的管理制度,解放和松绑中医,释放和发挥中医工作者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改革经验和思维,并不适用于中医行业改革;并且,尚未见到国家层面改革理论研究者和决策者,对此加以区分的公开明确态度。& S8 p& }$ R4 [; N" x& j
$ v2 W0 K: }! o& K4 _; s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法律依据,《宪法》规定和党中央“中西医并重”方针;事实依据,中医是独立的医学体系,与西医具有本质的区别;现实意义,中医具有西医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保障中医独立性,释放和发挥中医特色与优势;为建设健康中国、维护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提供支撑,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
/ r" X6 A) d/ v5 f. b% G, U
' \ C. s8 c7 E o W4 d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具有以下六个方面价值和意义:8 U+ ?# Q* X) b9 H6 v/ @
7 E; u+ |" ]0 N+ y8 B J——依《宪》治国,贯彻党中央“中西医并重”方针,落实领袖关于中医药重要指示。6 b9 A4 ^& D3 y
# G8 u" B5 R* g$ D* X J
——建设性创新制度。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是对中医药教育原则的调整,由一个原则调整为两个原则,即保留国家承办中医药院校制教育原则,增加保障中医药独立自主教育、服务、研究、传播原则,而非对既有原则的技术性修补。新增加的原则,目的是恢复传统中医药教育,开启获得“传统中医执业资格”的通道(《中医药法》增加的“专长中医师”资格考核,并不能够有效开启“传统中医执业资格”的通道),初步构建中医药管理、教育、服务、研究、传播的双轨制;在中医药行业率先实施双轨制,实施传统中医——以“儒医”“道医”为代表(广义包括非西医的民族传统医学,如臧医、蒙医、苗医、佛医等,以下同),与“术医”——现代中医(吸纳西医观念和方法)“并重,并存,并行”;进而逐步推进“中医药”与“西医药”分业管理的双轨制,建构我国医药卫生健康事业二重双轨制,最终目标构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健康管理体系。
7 k! d- H; p" q6 D+ l( J3 c/ W6 e
% g; y5 S% i% G& r0 M% P8 _3 _& { ——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解决传统中医从业者准入资格问题。《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与《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同属于中医执业类别的两种类型资格证明,二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 J, n/ D" f. x0 W: j
6 f/ L2 X) h. ` K ——中医传承人才教育。“教什么”,以“遵循中医药自身规律”为原则,重新设置;“怎么教”,重启传统中医教育模式,培养守正传统中医,宽进严出,宁少勿滥。假以时日,传统中医队伍自然壮大,逐步解决其人才匮乏的问题。 y& T/ k f5 N- Y S/ ]8 ~
' S& U R Q) r
——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规定。师傅资格认定,通过新制定的国家资格考试,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许可招收徒弟。
+ l0 ?. {7 h# o, `, k. p% s% `8 O3 t& |7 m. Z( A
——西方文化科学思想观念制定的法律法规,建立的医疗市场规则与秩序,保护和强化的是西医药市场垄断地位,造成中医与西医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市场地位,严重制约中医“传承发展,守正创新”。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保障传统中医的独立性,建立中医与西医的平等市场地位,弱化西医的市场垄断地位。7 e6 P; ?1 D5 }/ A7 K
9 ^1 b* j( [: o' T% ~/ @
02
( f! ^6 a" Z0 h. O- H r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目标
% C& N2 m: u0 T4 [, ]- @, G4 x3 n1 O
中医守正人才的培养,包含三项基本内容,分别是“传承什么”、“如何传承”和“谁来传承”。使受教育者,建立传统中医阴阳思想观念,掌握并运用传统中医药理论技能,从而提高中医整体服务能力和质量,释放和发挥中医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v' l. q8 Y. a. U: ?5 h' }& |! o& ^5 e$ n- C3 M0 F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其前提是恢复重建东方文化话语权,旨在保障中医药事业回归东方文化语境和立场,实现传统中医教育独立自主,以改变中医药教育单一院校制为主体格局;从“教什么”、“怎么教”、“受教育者”三大要素同时入手,基本原则,“民间培养,国家录用”;必修内容,“中医经典,文言语言文字学,东方传统文化”;策略与路径,“宽准入,严准出,合格录用”。% c2 c5 R& X, g$ f2 T
" x w4 P3 ~5 O- M2 i
(一)传统中医的界定, m( o5 k* U1 x/ _ p/ e7 O+ R' X
/ m& g, b! X6 I" x9 F- l! \中医概念内涵庞杂,其学术意义或法律意义,一直存在分歧和争议。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所要保障的“中医”,有必要作一般性的界定。( x, d& u; t( j" Z( h D* {+ F
% V7 n, l* r* D; C有学者以历史依据和内涵依据划分,中医包括“道医”(古中医)“儒医”和“术医”,其中,“道医的立足点是把人放在天地人三才之内来统筹考虑,涉及人精气神三宝。而儒医体系,只是精研人体精气的问题,研究范围变成了人体的上中下小三才”(《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术医”指的是民国以降吸纳了西医思想观念和技术的中医,相当于通常称谓的“现代中医”。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所保障的“传统中医”,当是限定为“道医”和“儒医”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医学,其思想观念集中体现在中医药经典。# x$ F0 R' Z+ J, M- w
+ d: K% k; g8 _ Q0 ?& p
笔者以医学理论内在文化结构“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为依据,给出一种界定,具备“心物一元生命观,体用方法论,五行、干支、八卦认识论”特征的医学理论,则称为传统中医;或者,以“医学生命观”、“医学对象”和“医学思维”为依据,给出的界定,以“心物一元”为生命观、“身–心”关系为医学对象、“体用”为思维的医学理论,即为传统中医。) B3 |& x2 | c
- \- U' F/ T) P, J
(二)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原则7 E' V& E3 J% e+ F
+ f' j/ M, h. l' X& A2 o
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的原则,“民间培养,国家录用”,不问教育过程,国家只购买教育结果。传统中医教育应该同样遵循这个原则。4 Q) m+ d3 D- ?) o0 B g5 C& T
1 i5 ]9 c6 @& W8 c1 D' y/ P7 {& N7 q西方文化观念主导下的全民族教科书教育,内容是西方文化,模式是院校制,过程由国家承办。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教育观念存在原则的区别,这个区别告诉和提醒我们,西方文化的教育观念和院校制模式,不在传统中医教育的适用范围。譬如,东方传统文化教育观念,“传道授业解惑”,人格培养,小学模式是私塾,大学模式是书院,技艺传授是师承言传身教;西方文化教育观念,传播知识,培养生存技能,知识技能与人格教育分离,模式是规模化、标准化院校制,而技艺言传身教传授方式缺如。概而言之,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及其教育体系,类别不同各自独立;受教育者,接受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以其自身独有的教育方式,尊重不同文化及其教育规律。' [$ ~5 Y, \6 h; R4 b6 i4 k
4 z) n# S8 u0 m; C3 P" }(三)传统中医教育“教什么”
) T2 i" k9 {* ]' \; H6 q: W F- m H& ?. G+ \( Q' K$ o" X
中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人生命现象的具体体现和典型代表。中医思想观念、认识方法、思维方式、医学对象原创特征显明,是一门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独立的标志是其阴阳思想观念,而中医思想观念,则是东方文化建立的。中医思想观念,以“道”为核心,主要由以下抽象的思想名词建构:“道”、“阴阳”、“体用”、“五行”、“干支”、“精气神”、“藏象”、“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在东方传统文化语境,道,有五个义项,中医学之道,指的是那个无名无相、不可言说形而上的本体,和形而下事物的法则。
/ K$ D/ X. I8 ]
% S s) B# S& }* M& c% V _传统中医教育,使受教育者建立中医阴阳思想观念,理解并掌握这些抽象名词的意义,从而实现传统中医理论流传不中断。观念决定意义,本体论决定观念,东方传统文化本体论是以“道”为核心“阴阳观”,传承与守正,指的是完成中医理论抽象名词意义“保真”传递。
: b! E7 Y* N$ b, s6 D2 j" t6 a* ~5 E5 ?: I9 x
本土东方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以儒道为代表(秦汉之前以儒道墨为代表,后世以儒道释为代表)。学习东方文化的意义,在于建立阴阳观念、体用思维和五行干支认识论,这是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阴阳观念在儒道经典和中医经典,而经典都以文言正体字记载,文言正体字是阴阳观念的“原装”载体,掌握文言语言文字学,同样是中医传承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9 X! H t9 D
; ]) j1 D" J5 U) \0 K8 I语言独立标志是其思想,体现为内在结构。文言与现代汉语是一套文字系统、两种语言体系,对此,中医药院校教育并未加以区分,而是以现代汉语教授中医药理论,其结果难以建立中医思维。因为,文言语言文字,承载、传递的是东方文化阴阳思想观念,而现代汉语语言文字则是自我西方文化殖民化科学(实体)思想观念。
' _9 r& d8 K6 x- {! Y
1 }4 P4 W6 \/ z6 ^7 u# e) ^6 u中医传承人才培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受教育者接受的是现代汉语教科书西方文化教育,东方文化缺失,文言语言文字学空白。西方文化思想观念、现代汉语及简化字,其实是一个不被察觉的无形大象,如同一道隐形墙挡住了中华文化大门,构成中医院校教育底色障碍。因此,受教育者学习中医经典理论,既要“悬置”西方文化先入之见,还要补习东方传统文化、文言语言文字学,拆墙方得入门。# C* N! [7 x1 }% K- \
3 o# m0 \0 W% L. S
(四)传统中医教育“怎么教”3 x1 p5 b* Z# x2 o. X
! i9 k" i9 I* ?' V1 M5 c5 }) q传统中医教育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多层次性、多种学习方式、多种入手途径。西医教育则是单一院校制标准化模式。4 |* Q3 V3 `, D2 m; V& m9 P/ \7 Y6 Y
' w/ U: K- B0 @0 D, x' {% m' ~- X
按照沈谦益先生的看法,传统中医教育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从业资格获得”、“学习独门技艺”和“得到完整的学术体系”,相对应的“师”分别称为“老师”、“先生”和“师父”(《沈谦益古中医传讲录》)。
2 u- w1 M7 y \4 V. ^" {- H" X" _1 J- q- a
学习中医的方式,主要也有三种,分别是“拜师”、“访友”和“自学”。拜师之师包括“师父”、“先生”和“老师”。“访友”要求,“法内才可交流”。“自学”要求,“一门深入,先薄再厚”。. T+ w$ ?3 }/ q8 M9 ?% R' u
1 I, O& x$ |# e. r+ ]( k传统中医入手方法,常见有三种途径,分别是“从药入手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方中找法”和“道医证悟修练、法本吟诵”。. y3 A1 ^7 j9 d- m$ _; v
) t$ j$ s$ D4 ~* w$ ]
传统中医教育,具有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特点。相应地,传统中医服务社会,建立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健康指导;体现为“自助,互助,助他”;防病治病,“身—心”同治,医患协作。传统中医教育与服务社会互为体用。中医学价值特征,是乡土医学、大众医学、生活医学、生态医学、人性医学。这些都可以视为中医自己固有特点。西医学价值特征,是城市医学、职业医学、商业医学、标准医学、科技医学。持证上岗,是西方文化社会管理一项基本手段,适用于工业化、商业化社会结构环境。持证上岗,也是西医药管理的重要手段,证,是西医合法从事医药活动的资质凭证。“以西律中”管理中医,持证上岗规定,直接而严重忽视和抹杀掉传统中医教育、服务社会特色与优势。西方文化法律法规建构的工业化、商业化现实社会软环境,制约了传统中医教育“怎么教”。: L4 z* Z \7 _, d- {
. b5 I# @. j. E4 k' h3 ?% V
2 w: @4 e* S1 x2 s2 }03; Y: |* I8 z% r0 V5 M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建议/ g' y4 Z: [0 x% f u, _
) W1 T% S* }+ p4 F& x: o8 ?$ ?2 f" N) ]( S& S. T0 Z
制定“中医传承人才培养制度”,是一项“行业性改革试验区”创新制度改革,笔者提出的是一个框架建议,抛砖引玉。
9 v6 d' X+ _9 q1 w' z" F! p: c& j* e6 ]7 h& q6 R
& T& R ]# ^# K, z6 I
(一)组织1 z+ [/ ?& }4 ~7 l% h- g
0 L7 @+ P7 M5 ?" @/ r. y
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成立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核定,并经国务院批准免于登记的团体“中华传统中医传承发展学会”,赋予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的权力;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14修订)》,中华传统中医传承发展学会,成立“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由相关领域学者组成,负责“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工作。
9 `4 r' ]: T( V, D4 h1 L7 S8 \) l/ D4 E7 a, E4 E6 k e
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落实。在当下中医药教育、服务管理制度之外,建立一套新的独立机制,与既有体制机制“并重,并存,并行”。打个比方,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相当于在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框架内划拨出来一块“自留地”,赋予“种植”(培养)传统中医传承人才的合法性。, i F' c. l0 z( P7 y
6 T; }2 O# A/ J- b( }5 W7 @2 H(二)准入
" }8 I( M! B; `0 \' o/ s1 ]! ]! l) e" D4 A* W% ?2 x7 W' j* s# \
准入,包括“师傅”的准入和“徒弟”的准入。师徒关系的确立,双向自愿为原则,协议或加公证书为证据。9 ~) w: G& `% c7 M3 s
, @0 f2 z. M& ]. t b# |7 M. y4 x中医传承人才的准入条件
% S- c% Q- b- f9 G, m+ O( S3 u0 u0 F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均可依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2014修订)》的规定,参加“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传承人才自学考试”。# `8 o$ I& w: c/ g+ O
/ Q2 p: j6 Y/ O
师傅的准入条件
& ?, v) F% L l4 f% v1 j/ E+ |3 C. K5 ~& q
在传统中医里,同为“师”但存在类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类,分别称为“师父”、“先生”和“老师”。这样,师傅的准入条件,应该是有差别的三个标准。
( c; Z. ^) Q& {4 \" o, v' E& ]4 y/ {
9 m+ |) k7 C9 I% i传统中医观念,师父,传授的是完整学术体系;先生,传授的是独特技艺;老师,提供的是行业准入资格,三者可以统称为“师傅”。师父和先生的标准,个体化特征显著,这两类的“师傅”,隐居于民间较多,准入标准,需要延请体制内外具有相关资历和学养人士另行单独制定,或者沿袭传统,官方不作规定。
- N* a+ \; F: A% e+ o: {
; y5 N) p) m; I3 T3 }“师傅”的准入条件,不受国籍、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的限制,自愿申请“师傅”资格考试。 n6 R: a2 ~6 ] _5 \& X# G
0 [+ o+ f) q }7 J: K/ R+ H(三)准出
$ `+ w4 L- m8 M9 ?( N# H. `+ ]4 K2 m4 e9 s6 s L( M
中医传承人才的准出条件9 n1 c$ m8 n8 L! X: c
% y* V$ w A8 `. W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自愿申请“出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
# w& G9 B: V0 f8 a2 Q6 d M$ a- v, x U, U2 P+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受性别、年龄、民族和已受教育程度与所学专业种类限制,自愿申请“师傅”资格考试,成绩合格者,颁发《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
4 Q9 B% ]2 g3 M6 A4 _$ U# O" o$ S' W! O" J9 x
必考内容
5 [! R) M* k% T! m; c+ E* q
9 C B- ~ c# I5 ~9 R “师傅”与“出师”考试,内容相同,难易程度区分,包括三部分,即“东方文化,文言语言文字学, 中医药经典”。东方文化,以四书五经、道家等经典为主要内容。文言语言文字学,以“训诂学”和“文字学”为重点。中医药经典及各家学说,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医宗金鉴》等为代表。
$ m$ y# {& A$ X$ ]4 m" N9 e
- i& J! Y$ I# g& F' Q i2 r建立试题库( P7 c/ a/ x i8 r: N
r i+ A. w8 E* b- R+ i: {
延请相关领域学者研讨拟定试题,逐步完善。每类同级别试卷,保持5~10套不等,随机抽取使用。
& i3 B0 S% h- @1 r" R! h B
; ]* m+ Z7 S: Q9 O+ I J' p(四)录用& H- d; `! w( ~# n# X' ?+ u. _" Z
, t/ ^5 C4 I4 n7 {, Q“民间培养,国家录用”。教育过程,中医受教育者自我选择,自我管理,费用自理。国家不问教育过程,只购买教育的结果,以《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为凭证,国家给予证件获得者一定额度的财政补助,类似于农民种地直补。根据中医药服务工作的需要,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者,公立医药机构、民营医药机构均可以聘用,也可通过规定方式许可自办医药机构。0 e+ }& d3 V1 Z4 T4 S* W
2 T6 U& w; V# ?' v @
(五)管理2 I* v3 ]7 X" o9 N" M2 C4 G$ Z
2 G+ s! |* ?0 g. c' Y6 @% K% @4 w5 e《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和《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作为《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注册依据。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医师资格证》并注册,跟师学习经历不少于一年,取得《中医传承人才师傅资格证》并注册,采用备案制许可独立执业,执业自主,取消按照西医学临床分类划分执业范围的规定,按照中医传统分类明确执业主要方向,许可中药自采、自制、自用。
+ A. Z6 o: i0 f. L/ Z1 e6 B
7 @! j' x' I0 W$ L/ U9 e( g制定《中医医师法》,制定《中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修订《中医药法》。
* Y% y d; E- p6 ^# p, R1 ~5 \/ n: V! q- O% s9 c6 X
结束语
. k) P+ ]9 `* n& d
, l4 X0 X% H+ d9 Q* T4 T9 q制度,是中医传承人才“育”、“用”和“留”的保障。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旨在培养传统中医“守正”与“传承”人才,保障传统中医独立自主生存权,释放和发挥传统中医服务社会潜在、独特价值,为建设健康中国、保障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留住传统中医传承人才,包括“空间”上留住和“时间”上留住两个维度。“空间”上留住,支持鼓励传统中医传承人才本土化与属地化,保障其合法行医用药权益;“时间”上留住,赋予传统中医传承人才合法身份,保障其可持续生存空间。创新制定“中医传承人才教育制度”,力图提供这个保障能力。解放中医管理,开放中医教育,广招社会中医传承人才。取得《中医传承人才执业医师资格证》并注册者,独立自主执业,取消“以西律中”管理中医制度性限制,改变照搬西医药行业管理内部封闭式监督,开放传统中医药管理,实行社会自主选择和监督。: _8 j2 |) n8 E, ^
. \4 Q1 Q$ j T; k% T4 A# }6 L
致谢:陈其广,杨步月,张南,张小敏,潘晓川。& S! b* ^! a4 H! l2 {7 J# z
& g: B( L) H; R, T$ o% S* o& j作者简介:1 k, D) L4 t6 g( ^
$ |; n$ Y) v3 |; z! W$ N陈家功,男,1962~,辽宁普兰店人,中医学本科学历,西医学专科学历,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社会科院中医药国情调研组课题编外研究员;多篇文章发表于《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医药文化》《中国中医药报》《经济参考报》《第一健康报道》等;现为瓦房店陈家功中西医结合科诊所主治医师、中医执业医师、西医执业医师。
! H2 i- L+ o6 ` t# F$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