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u/ C9 R2 G. x1 s" c5 o9 k令人敬佩的何同桂先生' L* K- Y+ G4 {8 W9 _% G: m
5 w" C# |& m$ t; `; @
常海成! }: D! o" t0 W# m' y! g
5 H( V5 E5 L. l我与何同桂先生是尚未谋面的书友。早在2000年我在市新华书店任职时,就拜读过他的文学专箸。前些日子他专门写文章称我为老师,我实不敢当。而我尊称同桂老弟为先生,是出自内心的敬佩,他当之无愧。
) v( A7 g1 X+ L3 u; Y5 i4 d% N) n) x, O2 ]5 \
何同桂先生近照4 V7 \8 T$ T0 T$ G: [
何同桂的人生经历很丰富。他出身农家,从小好学上进。凭着一支笔杆子,走进了饶阳县委县政府大院,经过多年历练,当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这个角色上对若干领导,下对各个科局与乡镇基层,工作面广而杂,可以说千头万绪,可不是个好干的差事。然而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认真且有思路,干得好,还晋升为县政协副主席,后转任县人大任副主任。在一个几十万人口,又人才如林的县里,被选拔为县级干部,可谓是沙里淘金,足见何先生的优秀。
& \0 b2 y$ N- U1 B l" \作为一名德才兼备的干部,何同桂具有“能干、能讲、能写”的领导素质。“能干”就是有能力,会做事,勇于实践,敢于担当,为老百姓做实事;“能讲”就是用贴近民众、拨动人心的语言,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到群众中去,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能写”就是能把单位或某项工作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写出系统性的总结材料。何先生就是这样的“大材料匠”“大笔杆子”。, P8 u2 Z# I1 K
同桂除了擅长写各类公文,还能用散文、小说、诗歌等文艺笔法,将自己丰富阅历与切身感受,写成动人的文章,从而启发读者,洗涤思想,热爱生活。形成与读者共鸣的精神动力。% X- z1 H2 f. n8 t! `$ y& }! X" L# h
8 v" z& ^& u/ A* |; m何同桂先生专著4 b. B# `' s3 @, }" b
细细品读何先生的作品,有四个特点。一是具有浓郁的乡土味道。在他的文学专集《芝麻花》(2000年出版)中,收录《一捆香椿芽儿》《上门女婿》《榆钱的回味》等41篇小说与散文。这些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写的是乡村那些事儿,语言也是咱们家乡味,乡土气息浓郁。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他的《彩色的生活》一文真实再现了当年农村电视、空调等家电,给平民百姓带来幸福的生活景象。他的《坐着京九上北京》一文,体现了革命老区人民对祖国发展日新月异的喜悦心情。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如同一股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三是对历史文化潜心研究。同桂先生不仅文艺创作成绩斐然,还非常注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挖掘与整理,在文史资料的收集研究方面收获颇丰。他与牛广欣先生合著的《孙犁在饶阳》(2009年出版)一书中,用简练的文字,记述评介了孙犁在饶阳的19篇文章。这些珍贵的资料,填补了“孙犁研究”中的一些空白。在写冯树根的文章中,用较多的笔墨写出冯氏家族历史文化的有序传承,既增强了树根先生的文化底蕰,又增加了饶阳县域文史资料内容。四是观察细致语言朴实。在《胡业昌先生》一文中,他记录了退休后的胡先生案头墙上挂着的小黑板以及上面写的一些应办事项。这一细节,足见他观察事物的细致。他在《坐着京九上北京》一文中说道:"现在饶阳人民上北京就像上炕下炕一样方便",这是多么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啊。还有他在《芝麻花》文中描写芝麻花"白生生的,一串一串"在“田野里飘散醉人的气息,甜滋滋香喷喷的”,这又是多么细腻逼真的描述啊。难怪文艺评论界称何同桂先生为“荷花淀派”作家,可谓名副其实。9 h" s& ` ?; h
写文章,好像是玩排方块字的文字游戏,看似轻松,实属不易,一定要凝神聚力、持之以恒才可。何同桂先生作为一名从政干部,工作之余,情趣高雅的进行文学创作,退休之后,才思泉涌,笔耕不辍,业绩非凡。他孜孜不倦的创作精神与骄人业绩值得我们赞赏与学习。) o" A, ]" Q% s
会早日与同桂先生谋面请教,并叙叙多年来的书友情。
9 ?6 E% R- m9 O, w9 X' s3 W2023年元月26日于滴水书屋6 q7 Z$ y# R- n: y+ \0 m
% C& @. s* ?$ G" S作者简介:+ }" x" A/ N: }2 [6 z
2 Q/ c: L5 F% w) i常海成,1943年生,衡水市人。方志出版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河北作家协会会员,曾任衡水市文化局副局长、市新华书店经理,退休后拾笔耕耘,主编《冀州市志》《衡水南水北调工程志》《衡水古玩城小志》《河北省物价志》《衡水侯店毛笔》《衡水迎宾馆志》等,参加省市县志稿评审。编著《楹联集趣》《中国曲艺小段选集》《冀州历代文存》《刘秀与河北》等书籍,并多有文章见于各级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