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期]脑血管病的防治与康复

2018-07-20| 发布者: zhzh813| 查看: 1070 |原作者: 苏志伟|来自: 燕赵中医网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 ...

  一、举办讲座的目的:
  1、让大家认识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从而引起足够的重视,主动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了解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和诱因并知道如何预防;
  3、脑血管病发生后怎样去应对?例如:就诊的最佳时机,首先选择什么样的医院,如何进行康复锻炼等;
  4、怎么样去预防脑血管病的再次复发?
  二、 内容提要
  1、什么是脑血管病,以及脑血管病的分类;
  2、脑血管病的现状以及危害;
  3、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4、脑血管病发病的先兆;
  5、脑血管病发生后家庭急救知识;
  6、脑血管病的治疗;
  7、脑血管病的后遗症以及康复中用药(包括饮食调养);
  8、脑血管病的预防(主要预防脑血管的复发,其中介绍夏季预防以及预防的误区)。
  三、什么是脑血管病
  1、定义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2、脑血管病的分类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血栓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
  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A、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2)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3)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B、出血性脑血管病分类:(1)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2)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四、脑血管病的现状以及危害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城镇居民脑血管病死亡已经上升至第一位或者第二位。患病和死亡主要是65岁以上的人群。
  脑血管病有“三高”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据卫生部信息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新增脑血管病患者250万人、死亡近15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状,大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五、脑血管病发病的高危因素
  1、高血压:国内外几乎所有的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死亡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显示,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90mmHg)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血管病发生的几率增加49%,舒张压每增加5mmHg,脑血管病发生的几率增加46%。而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结果显示,经过4年的调查,高血压病人经过降压治疗后脑血管病死亡率比没有经过治疗的脑血管死亡率低58%。
  2、心脏病:各种类型的心脏病与脑血管病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要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倍以上。风湿性、高血压性、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均有可能产生附壁血栓,当出现心力衰竭或房颤时,促使血栓脱落,流至脑动脉而发生栓塞。由于栓子可以反复脱落,所以容易复发。
  3、糖尿病:据报道,脑血管病患者中有 30%~40%患有糖尿病,并且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发生率较正常人高5倍,发生动脉硬化的时间比正常人要早,动脉硬化的程度亦较重。糖尿病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性增加2倍以上。
  4、血脂异常:血脂异常现在证实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当血脂异常而且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应该定期检测血脂。日常生活控制无效时应该采用药物治疗。
  5、肥胖: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或者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其中腹部肥胖者更容易患心脑血管病。
  6、吸烟:经常吸烟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烟中有害物质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长期被动吸烟也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有研究显示,去除所有导致脑血管病的因素外,长期吸烟者发生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比不吸烟者增加1.82倍。
  7、饮酒:长期大量的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导致青年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酒精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脑血管病的发生,包括升高血压、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心律失常、降低脑血流量等。
  六、脑血管病发病的先兆
  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而且出现下列症状就应该考虑脑血管病的先发症状:
  (1)突然发生眩晕  眩晕是脑血管病先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脑血管病前的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发生得最多。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2)突然发生剧烈头痛  任何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伴有抽搐发作;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的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的头痛;疼痛剧烈,可在夜间痛醒。
  (3)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腿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变化,并伴肢体麻木无力时,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先兆信号。
  (4)哈欠不断  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者,80%发病前5~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5)高血压病人的鼻出血。这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这种人可能在半年之内会发生脑出血。
  (6)血压异常。血压突然持续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出血的先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先兆。
  (7)其他先兆症状。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疲倦、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管病的先兆表现。
  七、脑血管病发生后家庭急救知识
  家里往往是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第一场所,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如果能够及时的得到专业的救治,那么不仅对患者的后续治疗赢得宝贵的时间,而且会减轻后遗症对患者的危害。那么有脑血管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该了解一些简单的急救知识,那么当病人发病时,就能够第一时间对病人进行正确的救治。所以下面介绍简单的救治原则:
  (1)保持镇静,要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2)迅速拨打120电话。
  (3)使病人仰卧,头肩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回流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4)病人如果有抽搐,可用软布缠在两根竹筷上塞入上下牙齿之间,防止其咬伤舌头。
  (5)使病人平卧,解开病人领口纽扣、领带、裤带或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取出。可不放枕头或将枕头垫在肩膀后面,使下颌略微仰起。
  (6)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
  (7)正确的搬运方法:2-3人同时用力,一人托住的头部和肩部,使头部不要受到震动或过分扭曲,另一人托病人的背部和臀部,如果还有一人,则要托起病人腰部腿,三人一起用力,平抬病人移至硬木板床或担架上,切勿抱、拖、背、扛病人。
  八、脑血管病就诊的时机以及药物治疗
  1、就诊的时机
  从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那一刻起,最好在3---6小时内送到专业的神经内科医院或者有神经内科的医院接受治疗,这一点很重要。发病3—6小时内是最佳的治疗时间。
  2、就诊的症状
  那么出现哪种情况就应该立刻将病人送往医院治疗呢?
  (1)突然的头痛、头晕 有过脑血管病先兆的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老年人。
  (2)呕吐 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3)意识障碍、昏迷 尤以脑出血病人多见,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据报道60%~80%?脑出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出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梗塞较少出现意识障碍,而大面积脑梗塞多伴有意识障碍。
  (4 )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不完全瘫又叫轻瘫,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瘫也叫全瘫,病人卧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动。有些病人可能面、舌瘫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也可能上侧肢体瘫较重,下侧肢体瘫较轻;或下肢瘫痪程度较重,上侧肢体瘫较轻。
  (5) 失语 为优势半球大脑皮层言语中枢损害所致。根据损害部位和临床表现不同,分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等。
  运动性失语患者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可用手势或点头等,回答问话;
  感觉性失语患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但这种病人由于语言运动中枢完好,所以,能够说话,而且说起话来,快而流利,但与人对话则是所答非所问。
  混合性失语患者既有运动性失语,又有感觉性失语,自己不会说话,又不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等。
  命名性失语表现患者能讲话,也能理解别人的话,能说出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唯独叫不出物品的名称。
  3、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
  患者发病后,及时送往专业的医院后,具体的救治过程大多是在医院进行的,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以及药物:
  (1)溶栓治疗  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尿激酶或者链激酶等溶栓治疗,一般要求在3—6小时应用,往往有很高的再通率,但大多数病人在就诊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溶栓时机。
  (2)降纤治疗  常用降纤酶降低脑梗死急性期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血液粘稠度。
  (3)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的目的是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复发、防止血栓延长以及防止堵塞远端的小血管继续形成血栓。主要常用的药物有低分子肝素等。
  (4)抗血小板聚集  常用的药物有阿司匹林等。
  (5)应用新药恩必普治疗  A、恩必普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和石药集团联合投巨资历时24年研制成功的,专门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国家一类新药。B、新版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临床推荐应用恩必普治疗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达94%。C、恩必普可以增加缺血区的血流供应,同时可以保护脑细胞,减少脑神经的损伤。
  九、脑血管病常见的后遗症以及并发症有哪些?
  1、肢体功能障碍:偏瘫、肢体麻木、行动 迟缓等;
  2、语言功能障碍:失语、失音、言语含糊不清等;
  3、吞咽困难、呛咳等;
  4、昏迷、意识丧失等;
  5、褥疮;
  6、肺部感染。
  十、脑血管病的康复以及饮食调养
  1、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锻炼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患肢、患侧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锻炼,例如患肢的保护、被动运动等,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对于患者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减轻后遗症的危害。
  2、康复锻炼一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  脑血管病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 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
  3、康复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脑血管病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 采取个体化的方案,即不同的病人、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要循序渐进。除运动康复外,尚应注意言语、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等的康复。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康复期的药物治疗,患者在发病后,便处于患病状态,机体的功能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有些患者用药时断时续甚至随意停药,这种做法不仅对病情恢复没有一点好处,相反会使病情加重。
  4、要重视家庭康复  脑血管病患者经过医院救治幸存后,常遗留一些运动、感觉和语言等障碍,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在医院长期接受康复治疗,出院后进行家庭康复是一种有效的恢复方法。在家庭康复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心理疏导:脑血管病病人由于偏瘫或失语,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常表现为抑郁、悲哀、自卑等心理状态,性格也变得暴躁。家属应多给予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家人说话时尽量面带微笑,柔声细语,措辞谨慎。要给病人以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2)早期康复锻炼是关键:许多脑血管病患者发病以后,自认为瘫痪就应当卧床,一切生活都由别人照顾,更不愿多锻炼。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偏瘫程度不严重,但依赖性强,早期不注意康复,到了晚期造成肢体功能严重障碍。临床实验证明,人体卧床静息二周,肌力会降低40%,并可随之发生骨萎缩、关节挛缩、直立性低血压和心脏贮备能力下降,还可能带来精神障碍,尤其老年患者更易发生这种废用性综合征。
  早期康复锻炼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因此,脑血管病康复锻炼宜早不宜迟,一般在患病后生命体征如呼吸、心跳、血压等稳定后,家属就可以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及关节被动活动,直至主动运动恢复。接着可对病人进行床上移动训练、床上动作训练、起坐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等。一旦病人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即可开始做从床上到轮椅上,从轮椅到床上的移动能力训练。再逐步进行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意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它包括饮食动作、洗漱动作、更衣动作、大小便自理训练、洗澡、家务劳动及散步等,在训练中必须有人照顾。例如,家务活动(烹调、打扫卫生、照顾小孩和家庭事务的管理)、使用家中器具与装置(钥匙开锁、开关电灯、门窗、家用电器等)、交流技巧(利手书写、阅读、使用电话和录音机等)、乘坐交通工具和参加各种娱乐活动等,同样能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值得提醒的是,要把训练重点按排在患侧肢体。有的患者和家属在训练时,偏重锻炼健侧,忽视功能差的患侧。正确的方法是从患侧开始,这样有利患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4)药物治疗切忌断断续续:前面已经说过脑血管病的特点是“障碍与疾病共存”,功能障碍通过康复锻炼可以逐渐的减轻或者恢复,但是引起功能障碍的因素还需要通过药物来控制或者消除,可以说脑血管病这种病很少有不治疗就完全恢复的。也有些病人自身感觉稍微好点就擅自停药,病情加重时候又开始吃药,如此反复,对病情是没有好处的,要强调,脑血管病的治疗期是漫长而艰难的,这一点,患者和家人要做到心中有数。
  5、肢体康复锻炼的方法
  (1)为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家属应将瘫痪侧肢体保持功能位置上。让病人取仰卧位置,使瘫痪肢体的肘关节微曲、手握纱布卷,上肢垫高过肩。膝下放一小枕头,腿侧放砂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脚底放板以防脚下垂,并需常变换体位。
  (2)按摩与被动运动。因肌肉长期不活动易引起肌萎缩,所以应每天定时给病人的瘫痪肢体进行被动的运动和相关部位的按摩。在操作时用力要适中,切忌动作粗暴,以免关节韧带及肌肉损伤。
  (3)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康复锻炼也应随之更改。先是做一些坐前准备动作,如用健侧肢体做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用健侧下肢去活动患侧下肢,也可练习翻身等等,但这些动作基本上仍在床上进行。锻炼强度和时间应按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一般为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即可。然后可让病人取半坐位,背部安放靠背架,上半身由三十度逐渐增大到七十度坐角。若病人七十度的半坐位能坚持坐三十分钟时,即可让其练习坐位了。坐起的动作可这样练习,健侧手握患侧手于胸前,健腿伸到患腿下面,以健侧肘关节为支点,健腿用力蹬床的同时转上半身至健侧卧位,这时患肢朝上,身体前屈,用力坐起。患者坐起后,家人可用手扶病人肩部左、右、前、后摇晃,同时嘱病人用力对抗以保持不倒,待坐稳后再开始练习坐床边、下床坐椅子等。然后再帮助患者练习爬、跪等活动。为防止肩关节脱位,当病人能坐后应用三角巾固定肩部至患肢能举过头为止。
  (4)病人能坐后就应开始锻炼其站立功能。这要先由家人从坐位上用力扶着站立片刻,以后逐渐延长站立时间和减少扶他的力量,锻炼其下肢力量,直到病人自己能用拐杖从坐位站立起来。能站立后就应锻炼其平稳功能,首先将两脚分开,健肢与患肢轮换持重,直到能站稳时,家人可扶其患侧上肢,左、右、前、后摇晃 (摇晃时应严防跌倒),若病人仍能站稳时即可锻炼走路了。
  6、语言康复锻炼  临床上发现主侧(单手拿工具侧)瘫痪时,绝大多数要发生语言障碍,至今对中枢性语言障碍虽尚无特效疗法,但通过其语言康复锻炼其效果也是肯定的。一般来讲对原先智商高、文化程度高的脑血管病病人,无论对听力、理解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上效果都较好。训练的方法 :①语言的动作训练,重点是练习舌的活动功能和发音肌群的动作;②发音练习,先用简单的词,如同婴儿学语言一样,可以先教爸爸、妈妈、狗、猫咪或一、二、三、……;
  ③朗读一些简单的句子,如报刊上的大标题、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等,吃饭、去上班…;④教他原先熟悉的歌曲、小调等这样一方面可锻炼语言功能,另一方面还可唤起语言的记忆。总之,语言康复锻炼要先易后难,结合实际生活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这里要求家属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反复进行,每天至少三次, 每次半小时。另外,也要注意给脑血管病病人一定的鼓励措施,特别是要使他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配合康复锻炼的信心。
  7、饮食调养  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引起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与之有关的饮食营养因素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能经口进食的病情较轻的患者宜遵循下列原则:①限制总热量,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②采用复合碳水化合物,限制单糖和双糖的摄入,粗细粮搭配。③限制动脉脂肪、忌食肥肉,烹调用植物油,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脂肪占总热量的30%以内。④适当限制胆固醇,无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每日摄取低于800mg,合并高胆固醇血症者低于300mg,每日不能超过一个蛋黄。⑤适当增加蛋白质,多选用鱼类和大豆制品,摄入优质蛋白的同时增加不饮和脂肪酸,降低胆固醇。⑥每天吃新鱼蔬菜和水果,适当食入香菇、蘑菇等菌藻类及紫菜、海带等海藻类,以补充维生素、膳食纤维和矿物质,对降血脂有益。⑦限制钠盐,每日应在5g以下。
  附:饮食口诀  脑血管病患者的饮食应该以易消化、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主食以粗粮为主可将新鲜蔬菜切成细末,水果压汁服用。结合临床经验,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做到“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一袋奶  坚持每天喝一袋牛奶,即补充了钙,又能减少冠心病、动脉硬化发生的几率。
  “二”每天250克主食  也就是馒头一天吃约3个或者米饭两小碗。
  “三”一天要吃三份高蛋白食品  早中晚三顿饭中,最少各有1个鸡蛋或者1两瘦肉或者一个鸡腿。
  “四”四句话  “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其中“三四五顿”指吃饭要少量多次吃,每次七八分饱。
  “五”500克蔬菜和水果  每天最少吃1斤蔬菜或者水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中老年人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
  “红”红葡萄酒  中老年人每天喝1两—2两红葡萄酒,可以使动脉硬化的发生几率大为降低。
  “黄”蔬菜  日常饮食多吃胡萝卜、红薯、南瓜、番茄等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较多的蔬菜可以使脑梗塞等再发的几率下降。
  “绿”绿茶  饮绿茶可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生,也可以降低脑梗塞的复发率。
  “白”燕麦片或燕麦粉  燕麦可以降低胆固醇。每日饮用对于预防脑梗塞的发生有积极的作用。
  “黑”黑木耳  可以降低血液粘度,减少脑梗塞及脑血栓的形成。
  十一、脑血管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系指发病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预防脑血管病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因此,积极主动的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合理膳食,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保持乐观的心态,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做好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2、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复发相当普遍,梗塞复发导致患者已有的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并使死亡率明显增加。首次梗塞后?6?个月内是梗塞复发危险性最高的阶段,有研究将脑血管病早期复发的时限定为初次发病后的?90?天内,所以在梗塞首次发病后有必要尽早开展二级预防工作。二级预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或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病的危险,减轻残疾程度。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血管病的患者,通过分析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原因,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在中青年(<50?岁)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级预防方法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积极抗栓治疗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糖、高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肥胖、不运动等;
  定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包括:血液系统检查,心脏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磁共振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一般情况下,药物治疗副作用较少,应坚持用药。上述措施,目前在国际上认为是防止脑血管病再发的最有效的方法。
  3、气温对脑血管病的影响  脑血管病的高发期一般在季节交替之际以及气温较高或者气温较低的时节。例如秋冬季节交替之际,冬春交替之际,以及伏天和寒冬季节。因此,在脑血管病高发季节预防性的服用一些药物对降低脑血管病复发或者发生是有帮助的。
  4、夏季如何预防脑血管病
  (1)夏季易发脑血管病的原因  当气温升至32℃以上时,人体汗液大量蒸发,但其代价是通过皮下血液循环比平常高出数倍的血流量来实现的,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对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不小的重负。这不仅可致血压升高,增加发生脑出血的危险,而且当水分补充不足时,还会因血容量不足和血黏度骤增而诱发缺血性脑卒中(脑梗塞、脑血栓等)和心肌梗死等。而且气温高时,人体的血流量为散热进行重新分配,使有限血液在短时间内纷纷涌向皮肤,这势必造成大脑血流量的锐减,对心血管调节功能不良及因脑动脉硬化原本供血不足的人来说,缺血会进一步加剧,就容易诱发脑血管病。
  (2)夏季脑血管病常见的症状  一般来说,脑血管病发病多为突发性,但少数老年人会缓慢起病。如果感到头晕、头痛、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活动障碍和失语,就应该引起警觉。大部分老年人发病时表现为神志不清楚或嗜睡,精神差,所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头部CT扫描可以确诊。
  (3)预防措施  那么在夏季老年人怎样预防脑血管病发生以及复发呢?一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a、应该做到每天监测血压,有高血压的病人应及时有规律地使用降压药物。b、注意休息、家务和娱乐合理安排,防止过度疲劳、紧张和情绪波动,保证睡眠时间。c、要充足饮水。d、用低盐、低脂饮食,防止暴饮暴食。e、服用一些副作用小的预防性药物。临床资料显示,恩必普在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f、习惯抽烟、喝酒的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或者戒烟戒酒。
  (4)、夏季警惕无感觉中风  老年人体温中枢调节功能欠灵敏,大脑较迟钝,每当温度上升到32℃以上,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时,才可能感到天气热。本身如有高血压、心脏功能不全及冠心病的老人,很可能会因闷热而导致中风,而出事前常因无感觉而疏于防范。那么如何在盛夏预防出现这种无感觉中风呢? 这就要做到:①首先要注意住房应保持阴凉通风,配置降温设备并减少过多的活动等。②其次要常饮水,夏天出汗多,老年人常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而又不自觉,所以,老年人每天应保持饮水1000毫升左右,汗多还应随时多饮。如能在半夜或清晨适量饮水,可有助于保证充足的血容量并使血液稀释,对防止中风和心脏病发作十分有益。③不饥莫强食,也是预防对策之一。天热时,人的皮下循环血量增加会使胃肠血流量相对减少,一般老年人食欲欠佳,这属正常现象,应顺其自然,只要有适量的鱼、蛋、豆类等高蛋白食品作保证,加上有较充足的绿叶蔬菜、水果,就是很好的营养保健饮食。④还有就是平时应特别重视中风先兆,如天气本不太热,有的老年人突然自己感到很热,常可能是中风的信号。老人如果忽然出现症状轻微或一闪而过的头痛、头晕和眼花以及半身麻木、肢体异常等,切勿认为这仅仅是睡眠不好或劳累所致,这也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立刻前往医院就医,切莫大意。
  5、药物预防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性  药物在一级预防过程的作用并不突出,一级预防中,只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进行身体锻炼,针对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进行积极预防,那么是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率的。药物预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二级预防中,对于发生过一次或者多次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说,药物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脑血管病的高发期,预防性的服用一些抗脑血管病的药物可以延缓或者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6、预防脑血管病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有些人觉得对预防没有信心,觉得预防没有用处,可能会找一些极端例子,比如他觉得什么都注意,还得病。而有的人什么都不注意,还没事。找极端的例子给自己找借口。实际上预防是防止脑血管病发生以及复发最主要的方法。
  第二个误区:用一些保健品来代替正常的预防手段,经常会听到一些老人们说,子女们给买一些保健品来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用保健品来代替正规预防手段,危害是很大的。因为保健品是治疗的辅助品,不应该作为一个主要的预防手段。
  第三个误区:定期输液去预防脑血管病。有人说,输完液身体感觉就好些,是心理的感觉,不是药物的作用。定期输液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1、大家都知道药物只管一段时间,药物的半衰期有的按小时算,有的按分钟算,没有一种药物能维持那么长时间。2、从医疗的角度来讲,对脑血管病病人的预防及治疗有一个基本原则,能口服的药不肌注,能肌注的药物不静点,因为静点的药物对人的危害很大。3、在治疗或预防方面,在不同的医院输的药都不一样,不可能什么药输进去都管用。4、如果脑血管病患者及家属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输液预防脑血管病的再发上,平时的预防可能会放松,这样对病人带来更大的伤害。
  第四个误区:只有老年人才患脑血管病。脑血管病仅发生于老年人群大约33%的中风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下,近年来更趋于年轻化。年轻人发生脑血管病除了有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 高脂血、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外,还有如血液病、心脏疾病、先天 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应积极查找原发病并治疗。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1

鲜花
关闭
×

1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1 人)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