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七损八伤”暗含中医疲劳的思想文化新亮点

2017-04-21| 发布者: 燕赵中医| 查看: 1502 |原作者: 王群海|来自: 燕赵中医网

有一个成语叫“七损八伤”,本来用于形容损伤惨重的,如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秀童的爹娘和姐夫李大都到了,见秀童躺在板门上,七损八伤,一丝凉气,大哭一场,奔到县前喊冤。”该成语的另一种用法:如果 ...

  有一个成语叫“七损八伤”,本来用于形容损伤惨重的,如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秀童的爹娘和姐夫李大都到了,见秀童躺在板门上,七损八伤,一丝凉气,大哭一场,奔到县前喊冤。”该成语的另一种用法:如果作谓语或状语时,可用于伤势。而在这里的“损”和“伤”,指“损伤、损及、伤害到、伤及、功能衰退、衰弱、筋疲力尽、体力透支”等意思,也暗含“疲劳”的深邃之义。那么,中医称疲劳为:“懈怠”“疲惫”“匮乏”“疲乏”等,当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同时认为,疲劳是身体虚弱的一种由内反映在外的集中表现:“有以老形,形气衰少”;“虚”,指人体脏腑气血亏损而“精气夺则虚”的蕴含。
  疲劳一词大有讲究,不是用一言一语就能说得清楚,就医学而言,由多种因素导致和引发的。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论虚损病源》中曾分析说:“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或劳于色欲……或劳于疾病。”但是,最常见的原因应以“过劳”为多,什么是过劳呢?即指过度劳累、透虚身体。《济生方·诸虚门》认为“五劳六伤之症……多由不摂生,始于过用。”这句话更加明确地点出了,劳伤是因不能积极地调养好自己的身体,过度消耗体能所引起的恶性循环状态。
  1.五劳----指五种劳损,包括心劳、肝劳、肺劳、脾劳、肾劳,使五脏俱伤。《素问·宣明五气篇》,对体力性的疲劳归纳为五劳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意思是说,过度用眼会引起视疲劳;过分懒散使精神萎靡不振,久卧、久坐的时间太长或是保持静态的时间过久而不活动,肌肉就会松软而不结实;持续站立、行走而不得休息,势必影响到筋骨肌肉疲乏,而发生酸软无力的现象。
  2.六极----指疲劳引起的六种比较严重的机体病理上的变化,囊括筋极、脉极、气极、骨极、肉极、精极。医学家严用和《济生方·论五劳六极证治》称:“盖劳力谋虑成肝劳,应乎筋极;曲运神机成心劳,应乎脉极;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预事而忧成肺劳,应乎气极;持志节成肾劳,应乎骨极。”
  3.七伤----指七种对人体身心伤害的因素,涉及大饱伤脾、大怒伤肝、强力受湿气侵袭伤肾、形寒伤肺、忧思伤心、风雨寒暑伤形、大恐伤志。
  “积虑成损,积损成劳,积劳成疾。”这是疲劳损伤身体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过劳、情志、外邪等致病因素而导致脏腑功能严重失调,气血阴阳不足,会引起疲劳;多以肝脾肾三脏的损伤为主。因为,肝主疏泄,有疏通气血、调达情绪的作用;肝郁气滞则引起脾胃失和,脾主运化,主肌肉,脾运失常则不能花生营养精微物质,继而会肌肉四肢无力;肝主筋,肝的精气衰则筋不能动;肾藏精,主骨,肾气伤则精力不济,筋骨酸软,未老先衰,还会引起性功能障碍。
  1.劳伤肌筋。“人之运动,由乎筋力,运动过劳,筋必损极。”从事体力劳动过度,容易劳损肌肉和筋骨,肝主筋,还间接损及肝气,使气机郁滞,脾气虚则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精疲力乏。
  2.忧思伤脾。《灵枢·大惑论》认为过度用脑会引起精神和心理方面的疲劳。“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情绪变化无常则以损及脾胃功能,使水谷精华失运,中气升降失常,食欲差,面色无华,精神欠佳。宋代李杲在《脾胃论》中也说:“少气,不足以息,倦怠无力,默默不语,寝而不寐,食不知味,恶热,动则烦忧……”
  3.精气劳损。肾藏精,房事太过、太多,肾气受损,则出现腰膝酸软,阳痿早泄,梦遗滑精等。古代的皇上,虽懂养生之道却明知故犯,设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宾妃,佳丽三千,大都沉湎于花红酒色之中,歌舞升平,最终未老先衰,其寿难以长命百岁。
  4.疾病引发。要深深认识疾病导致疲劳的意义,《黄帝内经》认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冕”“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肾所生病,嗜卧”等论理
  5.医家论说。清代的吴澄为脾胃虚症调治医学大家,著有一部专论虚损的《不居集》书籍,认为虚损之证脾胃是重中之重,虚损之人为阴火所烁,脾阴易伤,脾阴一虚,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而至如消谷善饥等胃火论,故治虚损应以理脾阴为要法,并提出脾虚当分阴阳,“虚损健脾勿忘脾阴”的新观点;此言与李东垣相得益彰且实补其未备。明朝医学家徐春甫以“东垣论五脏六腑皆主于脾胃”为依据,提出心、肝、脾、肺、肾都依赖脾胃化生营养,皆有脾胃之气,脾胃之病,“脾胃虚则惧病”,从脾胃调治才抓住了根本,在继承东垣老人的基础上,创出了“补肾滋阴要识养脾之助”“调理脾胃以安五脏”的治疗新思路。另外,清朝·郑氏喉科的郑梅涧、郑枢扶父子,倡阴亏之说,立养阴之法,认为水虚则金不润而燥,对白喉一症乃感受燥邪,伤耗肺阴,热毒熏蒸于咽喉而发作,在论治上“总以养阴兼辛凉而散为主”的方法。
  “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第一次将消渴病划分为三类:消渴,消中,肾消。在治疗上主张“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对于中风一症,刘氏强调心火暴盛,肾水虚衰所致,立内风火盛之说,主张益肾水而降心火,才能使“火归水中”,为此,研制出著名方剂----地黄饮子,至今广为发展沿承。刘氏创造性地阐述了火热病症的理论,大开了金元时期各医学家的先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提出了阴火论,创立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光辉思想。清朝著名医家王清任,确立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对中风偏瘫或脑卒中的治疗开出了一张经验效方,被后人广泛应用和推崇。清朝医学家唐容川也提出了止血、宁血、消瘀及补血的治血虚证四法。还有医学家王泰林,根据肝的损伤情况,高度总结出治肝三十法,丰富了中医治疗肝病的临床手段。等等。
  6.心悸例证。心悸是临床常见病症,虚实相伴,尤以虚证为多,实证较少,皆因心的气血阴阳亏虚,或肾、肝胆及脾胃等脏器不足,导致悸动,惊惕难安,甚至不能自主自持。据《伤寒论》、《金匮要略》、《备急千金方》、《外台秘要》、《严氏济生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及《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东汉至清末民初四十多部古典文献载录,对治疗虚症心悸不少于四百余方,单以虚劳心悸为例,其证首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言“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此虚劳之症,虚在五脏,为气血阴阳虚衰,以仲景小建中汤可治之。此外,《杂病源流犀烛》、《外台秘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诸多方书中,均列有虚劳、虚损篇目,治则治法皆可以参用之……
  总之,有长期疲劳演变转化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是由一个多组织器官损伤、功能紊乱的病理状态。只有在中医全面介入疲劳的调理、调养、调治上,才思敏捷的加以辨证论治,才能使独特的优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崭新境界。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3

鲜花
关闭
×

3人已赞赏

已赞赏过的网友 (3 人)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 鲜花

    匿名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