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31 20:17:58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3月3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4讲。 1 f/ L5 ]) `( G7 C; n

! I, @- V) J2 I" R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4 G' Q& h; e7 n# F  [- c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内容范围:& u" b0 B0 A! N# V7 r2 @" B2 p7 U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1 F: G: T4 {% h+ p# E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p4 v. x# Y" D' ]

6 q+ t1 E2 u+ b6 w/ N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 U4 F2 M4 e: b1 b' x9 K) h" A: M& \9 u  m+ a) D. Z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1 D8 C( a& V: i6 V/ \
/ Y: a$ i! j( Y6 `6 o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 s; G' D: e: |" }  t. _# L- y# Z; k
/ k- d& _( p/ l3 i0 n$ p5 p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
' [! o( e; Y% Z8 h. n5 v
4 z! G& T3 p0 G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7 n$ t& A# h1 b8 L. o  p$ `8 d; y0 |& h" b- W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f& t* p( C5 K: L

( w9 R2 E8 h, `% [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 H9 ^) ~, Y; ~% y" W5 T
0 I1 q& q* H1 x) u3 W$ |6 z& n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1 T. D1 e6 A' u+ U- U
  F% g* K6 u6 [  j+ }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8 ?$ t2 O7 n0 f

2 E5 g# J9 }! o0 b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z. S( W8 R) V( _* Q
) D+ a$ d( k3 _5 x; d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4 l  w2 F; O* o8 q, J) b6 |
0 J, z4 S3 y# s% V; W9 [. z3 D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A( }( B4 Q; s! b- I6 F

, [( I0 E8 N- ?" C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3 A3 C) N3 G9 w: f
1 y$ p4 G8 L. B& ^5 Z  P9 A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
% Q+ J2 G% R5 O4 C
" A2 m1 f' B) ?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 m9 Z/ r9 E: p) c+ W8 O0 {% l7 n: [" ]1 v4 Z) Y: [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K6 U2 ~1 G, W* j
2 ]# d+ g  Y+ }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 O9 E: T) K' y" Q% a
' v. N% D, Y$ B/ T' o# h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3 P# P7 |& m3 T  }4 \  P7 ~' g( A' M9 X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 J/ |  q. g$ d2 ^
6 }# S" Q9 I, p- B5 }: s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 F# C# h) |1 [9 E. a" v6 f9 B4 E/ o! q6 C( S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d5 [3 i3 r5 P/ |

5 Y9 L5 \' r* T$ @9 k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 G7 M0 d0 D2 E8 i3 K/ a  X" n5 k" S! z# J8 i6 T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4 f, y, ~0 G' {$ a9 ^- |  \/ [) R' @. ^3 W9 z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 a: X7 O6 I' X" d. P# z' H
4 z0 K! E7 `( ]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
0 E; _0 G* d: E) Q6 ~+ n$ m7 |% t' Y3 {0 u: `2 |9 @

1 k7 Q5 L1 Z& [! c6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31 20:18:05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3月31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4讲。
' R, h* M  K. U9 P! g( [3 P9 v- E: x4 n/ ?; ]8 i; h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 t) _6 T; J  J. x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内容范围:8 g0 R" c' A. r. |( h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6 H- L; a( s+ I8 V6 h6 I# E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 M/ u* S. M+ v5 p; M0 L

! b4 I* V$ ]. _- g, M  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
! ~8 s$ ]+ ?  A1 O9 Q. z( i! ?! X# B4 c& w% I; s9 J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其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
9 K. v& b; c4 s: O+ l
" d. D. U4 G' y; G# C5 V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 A) s  k% |4 D* y: T8 |, {( c3 O& K% k. M! a; ?3 b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其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9 J3 B% Z+ f( a" _8 _0 U- X6 n+ b
) }6 w5 X- I6 N3 K, B. O/ k2 i
  帝曰:善。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
3 s& {% [' t% U$ k: V1 u: I# g- k+ `% |& G% |+ h3 f6 U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傍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 i0 l8 @1 d1 f6 h9 w% b
/ ]2 A2 j/ d+ c3 P9 X3 r5 O8 x* ^  帝曰:善。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含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反此者病。5 ~9 W( I& O" Y4 @, N6 K

" H* ?9 j* U1 c6 k" ~# p  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帝曰:善。. G6 A- J" G& P: V( b6 Y' O  }$ \0 {6 e
' s( @/ v1 z, |7 i6 K
  帝曰:四时之序,逆从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
; z6 s9 J5 q/ V, y, p# g
! k) w, G% m0 ~7 O& E  @9 ~2 y0 ]! n( z  帝曰:然而脾善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帝曰:恶者何如可见?岐伯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者,此谓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支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 P! a$ i1 U  {2 x" j3 R7 v8 `- W& [1 `; p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f' x9 z5 h8 T; l  p
- j  _* |# k) e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
! l4 T+ i' Y( C+ ]  `( j
4 H9 T" H- |( S2 ?0 G* S" g9 H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 f& M6 f/ q- x. J8 U8 R& n) l6 @
! R* t% J: d% w1 L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其所胜之次。5 y8 }2 Y6 K+ W
; o: S  t  ]4 l0 S3 x) M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2 T; Q( _, M- q0 a8 ^" x
2 S9 ?+ ~+ J3 ~. a& f2 L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k9 A1 e3 g- X. r' y8 n; m

" w+ e, Y) I& m# I7 k/ y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y0 @; B5 q2 m1 S1 h2 p, z

0 m2 e  C$ _3 T; k- I$ ~" x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L3 Y- _, n. d/ @2 b/ N( R6 n( F
  ?, R! ~7 }$ w5 b' S& u( z/ F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6 p  J* Z0 q8 {9 |7 K$ V1 F; i
8 B9 p4 n# ?# P. v# j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3 c+ y9 A/ G# \  ^! F" T* h9 {

  d; g1 B" d, `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 O) H: L0 {4 T( [2 F+ Z$ @9 b  u3 @5 m. J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7 A% s5 d& G2 @  ?# X7 c3 ?  ?- S8 w, u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7 q5 H# A1 [# @& w" y8 L0 _3 z7 M
) ^; `3 r6 A- H2 P' N; k. t: u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5 T( m$ m6 k: N0 ]5 s
) g7 C3 b2 F  \, Y( B) m3 x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
$ N. ?7 |8 _, m+ Z! o- `
- y  U- h  ^. U1 l/ v8 e" s2 v; i8 n: v& M" q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3-31 22:31:0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0年3月31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的陈伟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的演讲,题目是<经方临床应用举隅>,与大家共同学习陈伟教授学经方用经方的心得体会。
4 T: c2 B4 ]5 {% U2 x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jfjxb( U8 D. Q7 K2 ^& [9 h4 S+ t
祝贺张海涛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的陈伟教授在《全国经方高级讲习班》讲的<经方临床应用举隅>。  y) U9 \& l+ F' i! U* \6 J; k  v

5 @4 x9 @" I/ F, F$ M% u; i! o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六经辨证治疗外感伤寒热病,用脏腑经络辨证论治内科杂病。1 T9 x4 w+ j$ L
! A( Y1 A7 ~5 d0 }% D. C: I
无论外感和内伤,经方主要是为了调整人体的正气;并且还存在着虚人外感,以及外感热病的“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 \3 E' }+ R9 u/ `& C
  |; O, R3 H+ k1 z5 n所以,外感与内伤的治疗方法,可以互相借鉴。7 x* W7 B7 b, V8 R4 I

: [. Z4 e) s9 Z: x- ], r但是,外感病常见表证,热证,实证;
2 Y/ P+ G: S4 |内伤杂病,多见里证,虚证,寒证。
, x% }3 l1 F8 k$ x/ `8 W9 w
( b9 T2 g+ [5 c- `二者有联系,但经纬分明;
+ x' L! W7 X' m9 {) s: w! r+ \3 b可互相借法,又不可混同。
. E, Q8 P+ A0 L' b' |- o# [7 F4 h4 k% }+ Q" T) S8 Q7 a! n
8 B7 G1 U* ^4 V( W
不可把借来的东西误认为是自己家的宝贝,5 f9 R5 B8 T# H1 N- h% l
也不可只用自家的东西而不懂借助于邻人。, T3 V. l1 q9 _8 `* ], I5 p6 B

4 k, i$ _- g7 `. y.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 09:54:08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20年4月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一起来学习曹老师的著作《邓铁涛传》的第二讲:“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的内容。中医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在广东也是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这些情况在邓铁涛先生主编的《中医近代史》里有一些介绍。在清朝末年,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之后,一股废科举兴学校的风气兴盛起来,中医界也有人试办过一些过渡性的中医教育机构,但是成效不大。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北洋政府于1912年开始建立现代教育系列,却拒绝开设中医教育,把中医学术传承置于教育法令之外,迫使中医界觉醒。北洋政府颁布的大学课程,把高等教育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工科,农科,医科七门,建立了现代教育的学术体系,医科里边只有西医的内容,没有中医的课程,中医教育被排斥在现代教育体系之外,这就是“漏列中医教育案”,当时主管教育的官员不断撤换,虽然有极少数人主张取消中医教育,但是内务部或者教育部的不少官员并不主张取消中医教育。只是因为现代医学教育分科很细,而且科目很规范,不像中医学都是用一本书,一本书的做传承的科目,因此,很多人借口中医教育需要现代形式,应当规范科目,所以暂时未列入中医教育。但是在丁甘仁等老一辈中医人的努力抗争之下,废除中医案得以被制止,并纷纷兴办中医学校,保住了中医的薪火相传。敬请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z
; o: }+ p- |# x    祝贺刘敬章讲述著作稿《邓铁涛传》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学习中医适逢政府限制”的有关内容。9 Y. A  I. }( B# F
中医教育在近代经历了许多的曲折,在广东也是和全国的情况差不多。邓铁涛先生1932年入学的时候,属于第九届学生。此前的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在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会上,在褚民谊的授意及主持下,通过了余云岫等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提案极其荒唐地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不发达归咎于中医。这就是近代史上很有名的“取消中医案”。
, i, J  r6 P. p# s1932年,邓铁涛先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学习中医的人生道路。他走上学习中医的道路,与其家庭背景有关。他的爷爷在药材行做中药的生意,三叔也跟着爷爷一起买卖药材,父亲以中医药治病救人,与中医的命运有着较多的联系。所以邓铁涛先生报考中医学校被录取之后,心情很激动,也很不安,因为上这个学校,每年要交100银元的学费,还要交20元的讲义费。邓铁涛先生父亲看一个病人,所收的诊费才只有4角钱,勉强够日常生活开销,是没有能力支付邓铁涛先生的学杂费的。
4 S9 ^' ?2 v  P' j  a' y5 n+ l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隔着一个经济的鸿沟,是很难跨越的。邓铁涛先生为了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看完榜,经过思考,就去找他的爷爷邓耀潮先生。他老人家很疼爱长孙邓铁涛,当年长门长孙出生之后,他就给邓铁涛取了一个名字,叫“锡才”。也就是希望老天能赐给邓铁涛做人的才能,无尽的金银财宝,给家庭带来滚滚财源。他老人家肯定没有想到,十几年之后,这个长孙要他每年出那么多学费去上学。
4 [) \4 w: F7 f. a邓铁涛拉着他的爷爷,来到中医学校放榜的地方,然后才告诉老人家:“我报考了中医学校,考取了。您看,还是第九名呢!”爷爷不知道学费多少钱,一看孙子高中红榜,心里很高兴,当时就夸奖邓铁涛有出息,说他将来一定会超过其父邓梦觉,成为一个好中医。
( {' }4 G1 Z4 X8 g' y8 Y中考成功后的邓铁涛运用聪明才智,趁着爷爷家高兴的时候,希望赶快把学费的事情谈妥了。他说:“这个学校是很好,就是学费不算少。我如果跟父亲说这么贵的学费,也许他不会让我上这个学校,因为他供不起。”爷爷立即说:“学费的问题我来解决,家里再困难也要把你供到毕业!”邓铁涛听了这句话,一颗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6 E$ j$ m/ t: N6 u邓铁涛先生回到家里,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原原本本地跟父母做了汇报。因为当时他毕竟是一个刚初中毕业的青年,十几岁就决定自己未来职业,这的确是一件大事。父亲听他说了这件事,非常高兴,都支持邓铁涛学习中医。邓梦觉先生告诉邓铁涛,要学好学校里的30门课程,要注意背诵经典,要早临床,早跟师。) I* N3 Q8 _( d( {9 N/ D
当时学校里,有些很有名的中医老师,比如岭南名医陈任枚(1870~1945年)先生,南海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另一个著名的老师刘赤选 (1897~1979年)先生,是顺德人。教师梁翰芬(1876~1960年)先生,番禺人。教师卢朋著(1876~1939年)先生,名雄飞,广东新会人。
( c, Z) i/ J% e/ [% t邓铁涛先生既有家传,又有师教,学习起来就容易多了。但是,在他上学的时候,也正是国民党政府推行取消中医政策的时期,同学们对于中医学的前途和命运,也有不少议论。同学们都很关心自己的未来,也经常讨论中医的出路何在。当时有人提出“中医科学化”的口号,也为学生们所接受。提出这一口号的是广东谭次仲先生,上海恽铁樵与陆渊雷先生等,并正积极推行这方面的工作,这些前辈的著作,对邓铁涛的思想有过一定的影响。% B0 b; E' n# q  [& h9 |9 H4 t; _

( {3 X3 s# i1 x
+ w% h: h- _% }9 {( q) |6 c; T* a8 {% o& ]5 T, U$ b! X;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2 21:47:46 | 阅读全部
         本周四开始,每周四晚上8:30一9:3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新课程《易水学派研究》,今晚(2020年4月2日)讲述第一讲《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 ]* B2 n3 ]0 t
- y7 z) w/ ?# X7 W/ D       易水学派为中医传承的主要学术流派之一,自金代易水张元素开创以来,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地位。该学派在脏腑病机方面的传承和研究上有巨大的贡献。临证以脏腑的寒热、虚实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归经指导遣方用药,对常见的内伤杂病中气血虚弱诸证的治疗,以及脏腑和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有深入、精辟的研究,在一千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疗效。; U, x9 u7 w& Y- o- U
这一中医的学术思想在金元之后发展日趋完善,明清之际如薛己、张景岳、赵献可、李中梓、尤在泾等许多医家或师承、或私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其外延。。。- |. |0 A4 x# I. ~6 C& c4 O/ f

1 g5 b3 ]/ ?5 J5 `+ D6 D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
$ g3 g2 p6 j0 d1 g- H6 g9 O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易水学派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易水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6 Y9 b; v" H% E9 J! I8 d       易水学派崛起于金元时期,这个时期新说竟兴。继河间刘完素创立火热论之后,有河北易州张元素探索脏腑辨证,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较为系统的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其后经其弟子及后世私淑者的不断发挥,在脏腑病机和辨证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汇成了著名的易水学派。
7 K  L7 g) U2 `' q0 g4 M易水学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战火连年,人民饱受饥馑、劳役、惊恐之苦,内伤病发生较多,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临床基础。魏晋以来至宋代,医学的发展一直处于经验积累的阶段,医学风气偏重于经验方的收集应用,忽略了医学理论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临床医学的经验积累,医学理论的总结提高已势在必行;脏腑病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脏经》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沦,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决》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L' d8 T  W% |* }" d7 _0 s* s$ v

( I9 c. F(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3 21:13:47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朱萍霞,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 a' ~2 `% s6 R! j3 [       今天(2020年4月3日)由我给大家分享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今年的疫情对于很多民众来说多了对健康的认知“免疫力”三个字,这次疫情对于全球的民众来说都是来的那么措手不及,从刚开始恐慌、害怕,焦虑、到最后全国人民那种积极配合国家号召,安心居家,因为大家看到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中医的伟大,对生命呵护,康复病人对艾灸这一瑰宝有更深的认知和依恋,那就是因为艾灸对调节“免疫力”的影响很大,就是病人康复回家专家也建议回家继续做艾灸。今天就我分享一点点艾灸小心得。艾灸如何提高“免疫力”
: G* U8 y3 A0 G: I" {
; b) C3 ^5 X1 H' R1 o+ t: g  b$ J# L      希望曹老师及各位同道给予批评指证。http://www.ynjkcy.com/8 H- w& z( c# x# h+ k6 Z& }+ }
       祝贺新疆朱萍霞讲座成功!她在一技之长空中课堂为大家分享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今年的疫情让大家高度重视和重新认知了“免疫力”三个字很多人认为这是西医的词语,不了解这是“中医原创”,西医在几百年前学习了中医的免疫思想和技术。
# N) m4 N7 w: ]6 U  a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四大发明”,罗盘(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最早被认识的是前边的“三大发明”,后来才加上造纸术,成为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其实,改变世界的还有一大发明,这就是“疫苗”,它不仅属于技术,而且还承载着思想,是不可能从西方发明,只可能形成与东方的中医。; p) F  ]" Z4 o0 `4 p! `0 ^/ ?
因为西方对待传染病的方法,是隔离(港口检疫、修道院等),医生穿着“鸟人服”看病,病人穿着“麻风服”才能上街。6 K# s, v& x" k$ ^* E
疫苗的原理,是把病人的“痘疮痂”,想办法弄到没有病的人身体上,这个做法与“隔离”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没有中医的“化毒为药”大智慧,是不可能发明接种“疫苗”技术的。6 d% v4 e4 T- G2 h4 e
因此,先有免疫思想,然后才能发明“疫苗”,这是学术原理的原创,不单单是一项技术。
" ]" `( u6 ^0 ~2 z疫苗成为人类战胜传染病的最重要武器,它是中医发明的,不是西方发明。
" y  D" E" E$ H" T& [5 {西方坚持不接触的“隔离”原理,永远也不会发明疫苗。
9 H* O' f. I3 h( {; o5 y, K几百年之前,在西医主要采取隔离、港口检疫措施,“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把病人、疑似患者与健康人强行分开,以应对传染病威胁的时候,中医逐渐摸索出可以推广使用的“免疫技术”人痘疫苗。/ e# k- W/ K) m
疫苗,是减毒、低毒的致病活物“邪气”,不是“好东西”。中医这个“疫苗”词起得好,很准确。掌握不好、不规范操作,疫苗就成了引起火灾的放火行为。
6 x( `: r  @& n! Z5 \* g; B) U! [/ d" j  x
古代中医大力推行免疫种痘术,也就是把病人的痘疮痂,经过适当处理,变成疫苗,分干苗法、湿苗法、熟苗法、痘痂法、痘衣法等,明清时期开始大面积推广接种,并且在清代传到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后来英国的玛丽夫人,把人痘疫苗引进到英国,由琴纳改良成更安全的牛痘疫苗,再传到法国巴斯德生产出更多疾病的疫苗,人类才在近现代逐渐消灭了天花,控制住了很多传染病的流行。
0 s1 `0 r' k; Z' O2 z
3 N: ^. z) C; L( O中医是如何发明免疫技术“人痘疫苗”?如何传到世界?如何被“引进再创新”?
5 ]7 }4 c; I( N/ N$ V/ k疫苗技术,如何被逐渐推广?, u- ?; \# }1 u) A
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要说清楚不容易,我主编的一本书,其中记载了这个事情:《热病新论》——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p, U* r2 O+ g/ u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6 Y, s8 d; |7 q3 v可以提供大家参考有关内容。1 K2 q5 o) y7 t

( X, E5 U% C0 |: k1 x( x-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5 08:31:15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0年4月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Y& Z. k" r- @6 T        第五章医话随谈中第12节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之(二)师传是关键。第13节展示特色优势促进中医发展。第14节为当今中医界脉诊进一言,(1)脉诊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大雅余韵,(2)偏见和漠视使之几成皮相,(3)用全息论对脉学进行再认识,(4)临床诊断要点。第15节关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几点看法。' |' X' P# b8 m5 v% j
        敬请各位关注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U  Q( ~7 _. O2 L9 h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12539;朱良春》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O, y9 w" _2 T; M3 a3 L+ E0 [; F
       朱老强调“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这是中医药的特色,是促进中医发展的重要措施。
" b! ^0 q) s' q  M       中医脉诊是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学术特征,虽然都是摸同一条挠动脉,西医只说它与心律、心率、血循环有关系;
) _6 J- |. N; m+ J6 @中医认为脉有五脏,有阴阳、有气血,与天地时空有关系,诊脉“三部九候”,可以了解“五脏症结”,不仅仅是与心血管有关系。. P0 H3 G7 T* ]" o1 c
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奥秘,朱良春先生去日本讲学,有人提出让他只凭脉诊决断病情,请来了很多位不同的日本患者,分别摸脉,然后写出患者的情况,这场“大考”充分展示了中医脉学的博大精深,让日本人感叹不已。( s0 i) Z0 ?1 _; O: }& {
日本中医不摸脉,有切腹诊断法。
% \3 d' ~* C% E3 p7 U: z/ ]他们大惑不解,向朱良春先生请教脉诊的道理,朱老语重心长地说:
5 [8 x/ [! y; Y( A( H6 t, ?用全息论解释脉学的原理,可以提供一些线索。朱老介绍说,近年以来,从电子显象的全息效应观念,移植引伸到中医领域里,比较客观地解释了长期以来许多民间诊疗法的科学内涵,于是诸如鼻诊、耳诊、脚诊、脊诊、手诊,以致第二掌骨诊法,都得以用全息论的观点进行解释。这个原理说明,取人体任何一部分乃至一点,都可以测知和治疗全身各组织、脏器的病症。“这一论点无异是给中医理论,特别是脉诊揭去了神秘的面纱,赋予了科学的定义。我想,全息论也完全适用于阐释脉诊的脏腑分配法。更何况脉的形态、频率、节律、波幅,以及‘胃、神、根’等尚难以文字描述的切脉的微妙感知,其神韵远在全息论以外。譬如一根竹管,依法制成箫、笛,几个同样的孔眼,可吹出五声八韵,抑扬顿挫,绕梁不绝。其变化之妙,全在孔眼的位置和声波振荡的轻重起伏耳。”# [% X, {; @0 F7 E8 X- e/ L/ g
朱老结合临床,阐述了诊脉的要点。他说:“临床医生首要的是能辨证、识病,而诊脉是重要环节之一,因为脉象可以测知病情的性质和正气抗击病邪的趋势,以便于明确诊断,立法用药。特别是在病情复杂,病势险重,或者主诉和症状不相符合时,脉诊可以辨别症象真伪,预示疾病之吉凶,有利于对疾病的观察和早为防治。”
8 U  \* _, H' h( h  j8 ]脉诊既然如此重要,那么究竟怎样掌握呢?朱老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认为下列几方面值得重视:
( `' x+ t4 x* U( @7 Z+ u/ w' U1.认真体察:脉之可以用言语和笔录的,都是一些迹象,至于脉之“神韵精髓”,须通过长期体察,才能逐步领会掌握,应于指下,了然于心。《内经》早就指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喻嘉言说得更为明确:“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庶乎得心应手,通乎神明。”就能逐步掌握其真谛。要举、按、寻细察,寸、关、尺对比,左右互勘,自可得其要领。
; F  v+ S" W% \9 M  z9 z- ?2.阴阳归类:脉之种类繁多,有的则似是而异,如何辨别呢?《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可见“脉合阴阳”是切脉诊病最基本的法则和方法。李时珍《濒湖脉学》对27脉排列之次序,就是运用阴阳学说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观点确定的。浮、沉、迟、数是纲领,与八纲正相对应:: x2 X7 {0 k* I5 _# m% D. w* H
3.脏腑分部:寸、关、尺分候脏腑,是根据天一生水、地二生火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排比的:
5 r1 z" C  u, G- z& m( I5 G4.诊脉方式:朱老认为,诊脉时最好要用双手同时切脉,便于对比体会;诊脉时一定要坐正平位,以利血流畅通。三指按脉(总按法)可得到一个总的概念,然后再以食、中、无名指分别切脉(单按法),以比较脉气之强弱盛衰,获悉何脏、何腑病变。宋代精于脉学的刘立三氏,每以中指点取三部,有“刘三点”之雅号。但朱老体会,食指敏感度似较中指为强。还需注意脉位异常之反关、斜飞之脉。
% z) b! H6 @1 p# I, `( `* D5.胃、神、根:“胃”指脉的胃气,就是缓和有生气之脉,久病、重病见之,是为吉兆,多可转危为安。“神”是指下按之有力,又不散乱,亦是佳象。如按之散乱或若有若无,或轻按有,而重按则无者,或沉细之中倏有依稀之状者,皆是无神之脉,预后不佳。“根”多以尺部为根,或以重取应指为根;如重按即无,或尺部难以触及者为无根,预后不良。% J/ R' A5 V6 r' H+ s; a
朱老认为,诊脉确实可以揭示线索,洞悉病机,为立法用药提供依据,是应该深入体会,认真掌握的诊法之一,但是,其他诊法也不能忽视。《内经》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 ; q0 o" U8 V5 l: y# r; D

/ b6 P9 w8 Q  ]3 x8 f1 G5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6 08:16:21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0年4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常见中医心理养生------第一节中医心理养生原则,包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共养等部分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 k3 k6 ]2 ~/ x# O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中医心理养生的有关问题。包括顺应自然、适应社会、形神共养等。2 D6 t5 K7 [* R7 A
       中医主张形神一体,心为君主,善于养心之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 [( d3 [7 u" L5 a2 {; m2 Z8 w6 I& i( n2 u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 B  o- C8 C& Z中医重视心神的作用,《内经》说: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l0 B7 ^1 f" I, b/ `
% a7 f" Q6 j) e' h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7 14:07:3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20年4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的《辨证录·血证门》。0 R; R9 y% f1 l) k0 J5 i$ w
       本周我们一起学习《血证门》的第一讲。
) G, c) f: v4 B+ ~  v: g% j       1,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
) {: e0 j$ D4 m       2,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 u" G7 a* \$ U1 N/ N
       3,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
  O/ L) D; T9 M" g) L       4,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4 u2 O. U/ V8 Y& s* w& \% e+ J4 L7 v
       5,人有痰中吐血如血丝者,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肾中之火,冲入咽喉,而火不得下归于命门,故火沸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复来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气,所以痰中见血丝也。0 \& E6 c# [  l: Q' r+ t# c3 W( @; A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bzl; ]* p0 |+ j6 V) {  ?3 T
        祝贺马京雪讲述陈士铎《辨证录·血证门》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5个病例。
& H/ T' Y3 X+ q" J9 x
2 ~: ?. Z9 H& U2 O) C8 V/ h- ^0 t       1,人有一时狂吐血者,未有不本之火者也。然血已吐出如倾盆,则火必变为虚火矣。
3 L% U* F& t8 l" T( @/ E: D: A吐血之后,气血皆虚。陈士铎说,方用固气生血汤∶' A0 w! j4 R+ O
黄芪(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二钱) 水煎服。一剂血止,再剂气旺,四剂血各归经,不致再吐矣。
1 R) ^8 X6 y; y$ G, P; T: i+ v  F此症用黄荆汤亦神。
$ r* C- B+ H! C生地(四两) 炒黑荆芥(三钱) 煎服血止。( l. x$ i$ b: s4 W3 W. Y# U& Y4 X# G

4 G: u$ ~; P* Z& D3 n       2,人有久吐血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一月一吐,或三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而吐痰不已,委困殊甚,此肾肝之吐也。
7 c# h$ K0 e+ u4 _6 r; R1 e5 z反复吐血,损及肝肾,陈士铎说,方用三台救命汤∶0 D* T' |$ R8 B- A! }% B+ [
熟地(半斤) 麦冬(三两) 丹皮(二两) 水煎二碗,一日服尽,不再吐。1 s! y6 D4 R1 E
此症用填精止血汤甚佳。
! k& x9 S7 L$ ?熟地(二两) 山茱萸(四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子(一钱) 炒黑荆芥(三钱) 白芍(一两)水煎服。十剂血不再吐。
: t2 Q0 |" z' q3 C4 X5 w1 J7 V& V; H1 \3 Q/ b' \& {- q, M
       3,人有吐黑血者,虽不至于倾盆,而痰嗽必甚,口渴思饮,此肾经之实火也。
$ M0 \& [) l* p1 j7 {, x4 R咯血有痰,陈士铎说病在心肾,而治在清肝,盖肝为心母肾子,五脏相关,关系复杂。
8 w3 H2 i5 X4 p8 k+ d  }" p方用两泻汤∶8 a  w/ y" `. I# i/ R5 B8 X! K7 f( {
白芍(一两) 丹皮(一两) 地骨皮(一两) 炒黑栀子(三钱) 玄参(一两) 水煎服。连服二剂,而黑血变为红色矣,再服二剂而咳嗽除,血自止,神效也。
$ [- C5 @. }3 |1 X& q1 g此症亦可用三仙散火汤∶2 _% S' u! a2 O" q# ]. |, y
玄参(三两) 生地(二两) 白芍(一两) 水煎服。二剂即止血。& f2 X6 N  P8 Y5 U( v
! }- q- T9 y8 ]5 F" S( X7 b
       4,人有感触暑气,一时气不得转,狂呕血块而不止者,此暑邪犯胃也。
% Z7 t5 ~! G# k; w1 m暑期吐血,神识如狂,陈士铎说,法宜消暑热之气,而佐之下降归经之药,则气不逆,而血自止矣。方用∶7 G  p3 _* ^  n8 \9 [; j
青蒿(一两) 当归(五钱) 荆芥(炒黑,三钱) 石膏(一两) 麦冬(五钱) 玄参(五钱)大黄(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暑气消,口渴止,二剂而血归于经,诸症悉愈,不可再用三剂也。) Q7 R1 Q3 E4 {# H, h
此症亦可用散暑止血汤甚神。
+ D0 t/ v: T6 Z; o6 m  _) ?4 T' O大黄 生地 石膏(各三钱)。
, |! Z1 S4 t3 i0 q
) }8 }' l( H$ t6 ^2 ]4 f" g+ @- A" e       5,人有痰中吐血如血丝者,日间则少,夜间则多,咳嗽不已,多不能眠,此乃肾中之火,冲入咽喉,而火不得下归于命门,故火沸为痰而上升,而心火又欺肺金之弱,复来相刑,是水之中,兼有火之气,所以痰中见血丝也。! {. H" Y3 }5 W% W
     痰中带血,伤及肺肾,阴虚火旺。陈士铎说,方用化丝汤∶# L' i  o5 h: G9 K8 l/ y) W7 h7 \- s  y
熟地(一两) 麦冬(五钱) 贝母(一钱) 玄参(五钱) 茯苓(三钱) 苏子(一钱) 地骨皮(三钱)沙参(三钱) 荆芥(炒黑,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丝少,再剂而血丝断矣。/ H0 }$ U) q  I; [% a& u) |2 Y" L
此方肺、肾、心三经并治,加之去痰退火之剂,消弭于无形,故能成功之速,倘不用补剂,而唯事于去痰退火,吾恐痰愈多而血愈结也。惟是既愈之后,不可仍服此方,宜服益阴地黄丸。方用∶
7 F. F! n1 Q* v. F8 ^熟地(一斤) 山药(八两) 麦冬(十两) 北五味(三两) 山茱萸(八两) 丹皮(六两) 茯苓(六两)地骨皮(十两) 泽泻(四两) 蜜为丸。服一年,永不再发。0 f: x7 a" {1 B' v* \2 W
此症用还源汤亦佳。" t( y# T( L2 I  @$ Z, i3 o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炒黑荆芥(三钱) 地骨皮(五钱) 麦冬(三钱) 天门冬(二钱)甘草 贝母(各三分) 桔梗(五分) 水煎服。三十剂愈。; E+ Q0 m  c- K4 I% T5 `7 e

! D, n1 i( W# C3 T( e8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0-4-7 22:58:47 | 阅读全部
@所有人
# v( I. D. k, ~' r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20年4月7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25讲。
5 y& s  x' {5 l! O$ ?8 X) s* F
2 [, z! u: W) t0 L  F7 |: R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x& C' v* |7 B4 }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 Q! B9 Y5 H$ U
《素问·玉机真脏论(下)》/ V; V( s5 X9 p2 _8 H- i
9 {) u5 R0 ^- R  B* E# P( B. x
  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0 t- W  D7 S6 H; S
$ I  [* N/ S: a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d+ e1 O6 Y1 W- U
7 [* Z0 v% l- o8 j5 m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7 r3 [8 R1 t/ _# h) ^( c1 F
* @# \5 n- C: U3 r7 E* b7 \- m& F# s
  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
+ X5 k* S. H  Z/ I9 \2 v
$ h; t' g, s: ~7 B3 K) {+ _* k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 E: ]4 A6 B/ K6 ^( j! R( h
# i2 s  y' P7 @$ z% o' Q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颈,期一月死。真脏见,乃予之期日。
4 Z4 }) O$ b6 b1 j* u. \. Y
2 q% O. l6 k0 E. N4 K# r8 t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
( E# w1 t" h6 n5 |9 c
1 [2 I  n' n) A& ^( s% t) k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脏,乃予之期日。
9 |. o+ ?0 u; a* A9 h
( r# L+ O4 p. S  x( G/ ]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胭脱肉,目眶陷。真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 Q0 V2 \' n) Y: {+ I8 ]
4 o# d+ h. v, ~6 `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 [$ |% D/ K( Q" A6 w$ Q# J9 d8 T( ~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者,皆死不治也。
- d% l" `) Q4 N1 O+ b, o
0 i3 a% u! I3 L. C' I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帝曰:善。8 j* P, Z; g3 P( X/ H+ l5 f' S

7 u6 k* ~& ^0 E# f% r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5 h# c5 M3 ?# v3 g) j; p

+ q1 |7 O& @" N, E9 B' D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7 R) C4 W$ y$ E, f) k# ?. u) P7 O; x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7 W% c( h2 B- J( z0 c2 ^) _* y% M) @$ q" m" B6 ]
  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1 i2 H, K0 \, O- o  j

- b. c, x8 _/ }- Q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 O3 E# |0 ^( X8 X$ q& U, J" H' F, z3 h6 L, S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帝曰:愿闻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C  Z( i% H0 i8 s) B; i, O) D& W
+ L: P7 z: a) v3 }9 P: [% u: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