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认识老子 采撷精华》
曹东义 发表于:2017-2-2 09:03:17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515
《认识老子 采撷精华》2016-11-22 自然观赵诣 正道老子& o: K0 d2 f7 f" V* R- k: z" S

《认识老子 采撷精华》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经典著作。

《老子》一书,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占有突出地位,从《春秋》末年至《战国》终结,老子对先秦诸子均产生过重大影响。如孔子虔诚问礼、杨朱借鉴发挥、《庄子》尊崇推演、《韩非》摘取精髓,以及《吕氏春秋》贯穿始终等,都被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更是前汉时期,西汉政权在汉承秦制的前提下,选择“黄老之术”(其实就是《老子》之书)作为国民意识的规导教材。朝廷上下,贯穿着“黄老”思想的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傜薄赋、节欲崇俭等政治理念,在短短时期,前汉的国民意识,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仅在建国后的近三十年里,就形成了史上少有的文景之治。同时,《老子》一书也就被推崇的改名为《道德经》。


' y8 Q9 f" W' Z' G2 H5 }* V


9 T' B# P) l8 D9 V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约前571至471年间,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一职。

作为国家文史权威的老子,当时就已名气很大。据记传,孔子就有三、四次拜谒过老子,司马迁这样写道:“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见老子很受感慨,回去后回弟子问:“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这次孔子问礼老子时,已是桃李满园的圣贤先师了,“北方”一带,闻名遐迩,但还是如此尊崇老子的远道来访,说明老子当时的文史权威与思想地位,都是非常闻名的了。

针对老子学术和生活状况,司马迁继续写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言辞不多,却已阐明了老子的学术类型、处世态度、著述经历和生活状况。

( y$ o: }4 p$ M" T3 q) |

' y# x8 ^3 G0 P/ g: P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及陈述理念。然而,老子传下来的这部奇书,其中又包含了哪些玄真智慧和妙语箴言呢?老子的学术之道,又包含了哪些至真玄妙呢?

其实,道的理念,在老子以前就有了。《周易·系辞上》就有“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也写道:“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说明老子认为道的理念先就存在。然而,老子却又为何像开先河似的谈及了“道可道,非常道”、以及还以“强字之曰道”的似乎难以命名的表述其难点了呢?

原因是以往的“道”,只在说明自然宇宙以及生活常态的运行规律——谓“常道”,而非是老子观察到的其天道“无为”与付出精神的借喻和理念。以往“常道”的一般形式(行为),尚不可作为独立的学术理念而提出,而老子领悟的“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天道精神,才可以独立于“常道”之外的、即“非常道”的伦理形式。故而,针对这一伦理形式,老子确实找不到能区分于“常道”之外的新名词。那么,也就只好将就的说成为“道可道,非常道”了,抑或将传统之道的惯用词,勉强地用作“强为之曰道”。

老子继而推演,如果将其发现的“天道”精神应用在“人道”之上,也会呈现像“天道”一样的行为结果吗?当然会!其“人道”体现的结果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后也就呈现为“天长地久”一样的安全模式与完满和谐。那么,人道社会的行为结果,不就印证了天道形式的行为结果了么!老子就这样开始了他的探索与发明。

继而老子就以他的“非常道”之天道观念的“无”与“为”,发展为先于付出、再于收获,以及先于付出、无须回报的公德精神和善为理论,并从公道方面进行推理:因为付出,会减少矛盾;因为奉献,会受到尊重。而且如天道中的“虚”“无”“弱”“静”的淡欲镇定,如“川”“谷”“江河”的虚怀厚载,更有“水”的无私品质和付出,以及“柔弱胜刚强”的包容潜则等,均归纳为天道性质的“无为”模式,发展出一套从“本体论”到“方法论”的道论学说,从而指导了中华民族的认知行为和实践行为。


& o1 d9 {4 O3 T! [

学以致用,作为“方法论”的《道德经》,老子还从道的“虚”“无”“弱”“静”中推演出其谦虚谨慎、从容淡定的为事方法,如“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等政治实践指导学说,加上多种形式的修为方式,为当代人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做好手头工作,如何搭建事业平台和如何稳定发展等方面,均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修为老子思想,会给我们带来处事的定力态度和沉稳的精神补益,老子谈道:“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知足知足,常足矣”,都是最好的反省与借鉴。针对那些刚刚进入社会抑或处于事业低谷的人群来说,老子智慧又阐示了“有之以为利”和“无之以为用”的积淀程式,虽是“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还是“生于无”,其朴素辩证的演生真理,感悟起来,深得教诲,获益非凡。尚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勉励之言,给我们拓展了一条势在必然的行运之路。

针对事业旺盛和成就辉煌的群体,为防止不被市场淘汰或免受意外打击,老子又拟出了一条安全、长久的实施策略,诲人以“为之于未有”的谨慎态度,去防止“物壮则老”的危机出现,方法就是:以“大成若缺”和“洼则盈、蔽则新”的积极态度与谨慎行为去对待。尚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的善为规导,给人以完善的智慧补充和长远的生存保障。

作为经典“国学”的《老子》,从现实意义看,可视为强国之学的《老子》。其应用面在于:用“朴素现实”观念规导民意,防止社会腐败滋生;倡导理性提倡节俭,维护社会安定和谐与健康发展;注入“不尚贤,使民不争”的价值引导,强化“治人事天,莫若啬”的政治导向;且不仅针对于国家的内政治理,还是于“大邦者下流”的外交应用,作为经典文化的归纳效应,都能在其日常事务的践行中,找到各自的警示坐标和参照应用。

其实,老子的章句既好读诵、又不难理解,但就在其隐喻的层面有些抽象,也就是说老子常常在价值观上不按常规出牌,且用超出“常道”规则的即按“天道”的标准来阐述。有些章句还涉及到人本心理或行为心理学方面的深层次表述,所以在历来的《老子》注释中,就出现了较多误解,其误解小、小到对章句本意的变迁;大,大到对老子道德的质疑。本人在研习中,就发现了历史上的老学权威——河上公、王弼以及历史名流韩非子等,对老子的某些章句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误解,时而还有严重错误,本人在解读中也就冒昧地作了些辨解及评论。


) D0 n5 p3 }3 H- E3 X& j

其中一些难释的章句如:“道可道,非常道”(第1章)、“将欲废之,必固兴之”(第36章)、“轻敌几丧吾宝”以及“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第69章)、“反者道之动”(第40章)、“此三者以为文”(第19章)、“上德不德”(第38章)、“圣人皆孩之”(第49章)、“载营魄抱一”(第10章)与“大音希声”(第41章)等,不论历史、还是现代,无论权威、还是学者,似乎都存有不当之处,本人查阅古字与反复斟酌,最后还是坚定了自己的认为并保存了下来,也就写下了一些“识道进道”的感想或评论,以作抛砖引玉之用,以达与同仁探讨之目的。

今非昔比,就当前人文社科而言,也如其他学科一样,跨越了科学人文或科学哲学的程式阶段。在针对“老学”研究时,学术界却还有一种较传统或弱化的观念存在,即常用“文学思维”看老子。且在研习老子的同时,似乎总有一个华美浪漫的庄子身影跟在其后。一说“道家”,马上就是“老庄哲学”,其实更多的沉溺于庄子的“不为遁世”之学抑或道教的炼丹长生之学(其实老子思想是既不遁世,也未炼丹,却又是很长生的),如此一来,就无疑会影响到后学们去坦然的触碰其“道学”入世的本真面目,而被庄子等学派之“华丽”、浪漫和遁世、虚无的消极思想所遮蔽,于传播老子质朴之道而不利。

然而,针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与个人心理矛盾,我们就要自加责任的吸取营养。在面对《老子》章节时,应该从生存哲学、社会政治学以及天道伦理观等角度来析老子、悟老子,不能让老子的朴实哲学与庄子等浪漫思潮相提并论或混为一谈。而且尚要知道推崇精神之华与提倡消费之欲,正是一对导致经济腐败和人心混乱的潜在原因与联姻关系。

' u' v) I( e5 Z% A/ @+ b9 M8 \5 X
( M% p' K& k' h; `
* u2 s% f6 i9 M* {3 `# M

1 H  t/ p- `: g
/ m9 d8 V! F7 S! I% ]5 w& F& G
1 R! J" o8 {- c! c/ E

! [* z  H+ c" N

; l% c9 ?& L7 z, h$ F
《修道养寿与上工无极》节选
中医古籍出版社    赵诣  著

: k5 z  E$ `3 \
第三章上工无极与防病措施

/ \' T* ?$ Q/ H) A, `
一、健康的第一条件——合理饮食
二、健康的第二条件——合理运动
三、健康的第三条件——血脉畅通
四、健康的第四条件——好的体温
五、健康的第五条件——气疗的好处
六、健康的第六条件——心态平和
七、健康的第八条件——饮食阳光
八、健康的第七条件——保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九、健康的第九条件——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小疾病
十、健康的第十条件——拥爱社会滋润心田
: S) Y3 B7 f6 P: }8 V+ m" n
6 \# @* g: c+ g5 b

! b- Z9 ~( o8 S" P& [3 r* M; S7 j$ H3 W9 _6 f. l/ f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17-2-2 13:00:24 | 阅读全部
老子的观念与境界——与网友交流即从“鬼”谈起
  L, f- V( K- m4 i: |) ?: B1 f
; P' l, V9 D" y$ G7 j! |1 h2016-10-19 自然观赵诣 修道益生: Y# v' ^+ Q9 v* P* S) W
5 b/ y2 B0 `2 M) R$ W" A& H1 u2 x
6 D1 e2 f" i" S. S. R2 G7 _
你好!“修道养寿与上工无极”是一个修道务实与益生健康的群,有关“鬼”的论述希望在群中少发表。“修道养寿”,何况老子的观点既是大道至简地追求简明与“抱一”,又推以“绝学无忧”的寻得单纯和“无为”。但这个“无为”并非不为,而是基于理性提升了的、即以安全、和谐、长久为目的的规导行为之所为。事无巨细,精神上的过分想象其实也如物质上的过度追求一样,均可让人致虚与沉醉,孜孜以求于过犹不及,最终使人忽略肉体存在之本我。
7 q& A8 Z5 S- D" Z" M
8 z* K+ e* D& |0 @! `1 _# O0 `+ h! b“鬼”及灵异自然存在,它只是现代科学尚未破解的“生物”现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且我儿时与朋友就爱玩那种“瓢神”游戏。灵异灵异,不足为奇。即便“鬼”已存在,即使是鬼,那也不一定就是人给定义的如是之“鬼”。或说,事物有彼此,“鬼”亦存善恶,人之想象、描述的鬼的价值或品质,本就存有“人为”定义之片面。“道法自然”,存在即合理,即是说客体之“鬼”既已存在,作为智慧的人类也就无需过分的妒忌它了,否则仍不公平。& r* e, x% N- A

) V  m/ W2 N) t老子的主张可不一样,即在“道法自然”的前提下,亦主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实属最善之道德。还有“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亦阐述了人在强权压力之下维护生命真理的力量即本性。. q8 D6 r' m8 n/ `3 t( I

6 r7 }- ~* X* u5 O; h0 F从本真角度看,如要真正做到众生平等与善待一切,以及尊重客体与和睦共生,那就要进入更深层次的修持之为,从“自然”角度彻悟自然之道,也就容易进入老子的思想底蕴,所获也就不一样了。
' Q/ L/ h# \3 h3 b1 ], V
0 q6 u8 S( t2 F- Q* F 对待疾病亦当如此,即要善待疾病,要与疾病交朋友。当与疾病交上了朋友,就易识别疾病、了解疾病和把控疾病的来龙去脉(无论治疗还是自养),我们就会沿着疾病的来路去安抚疾病和请出疾病。当然,西医的常规治疗,却是以恶相交和以摧毁打击为主。老子有言:“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意思是每每战争发生之地,连荆棘都不能完好生长了!战争蹂躏,影响大片,亦可喻为西医治标不治本的缺陷所在和负面影响。! x9 J9 D- V# N8 }6 [( _5 _* O
8 n: T2 t4 }+ R/ G3 u. |) B
1 b' z$ ^- m5 q% ~  q# ^: ^- b- b
  A1 n7 _! J$ z# {
看来,老子的思想境界及行为体系,才是最本质、最淳朴、最开阔与最和善的。或说老子的思考动机,首先就避开了诸多的“人为”因素,并以“自然”的境地角度定义思考,从而得到“道法自然”的最高境界,成就了老子的智慧与胸怀!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