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李云庆先生深度思考,仔细考辨石家庄市城市发展源流
曹东义 发表于:2024-4-11 19:24:3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89
          对石家庄建城历史的再认识
         ——石家庄市城市发展源流考辨
                           
                   李 云 庆   
   
      [提  要]不少人认为石家庄村是今石家庄市的发源地,石家庄市的产生和崛起是近百年的事情。孰不知,现代石家庄是历史石家庄的继续。古代历史上,现石家庄市区和近郊范围出现过东垣、石邑、元氏、正定、鹿泉等城市。解答城市发生发展、变化变迁之方程,至少需要从城市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社会形态以及三者的联系上求解。石家庄城市的发生到底在哪里,城市的发展先后又朝着哪些方向扩散,中心城市如何位移和聚集,这些都需要“断代”与“断地”相结合深入研究,这是最基本的方法和途径。考察和论证石家庄市的发源地,上溯石家庄市的建城历史,应当用大的历史的观点、继承发展的观点、科学探索的观点,着重从地理位置的远近、历史影响的长久、文化传承的有无等因素综合确定。据此,本文认定:石家庄市城市起源于原始聚落,从台西商城算起有3400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石家庄市真正意义上的发源地在市长安区南高营镇附近的东古城,至今已有2400多年;现在的石家庄市是在历史文化土壤中传承孕育、由近代文明催生、建国后国家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加速发展起来的大城市。
[关键词]石家庄市 城市起源 东垣-真定-正定  
   
我在石家庄市多年过程中,翻阅了一些历史资料,走访了一些古城遗址,并请教了一些文化、考古人士,深感石家庄人在认识石家庄市的建城历史上存在很大误区,误认为石家庄市只有百年发展历史。
    我们知道,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表征。本文在追溯和论述石家庄市建城历史时,遵循了三点:(1)[部族]聚落-[奴隶]城堡-[封建]城邑-[封建]城市-[现代]城市的历史演进规律;(2)中国封建社会城市主要由政治属性决定其兴衰的规律;(3)经济活动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的规律。这一精神贯穿全文,本文重在历史事实和历史脉络的研究和叙述。同时也尝试运用了历史哲学、城市学、考古学、地名学、汉语语源学等学科的一些理论方法和资料。
   
一、石家庄市古代聚落、村落是石家庄市城市起源的基础,石家庄先民们生活场所迁移的总趋势是由山地而平原、由台地而低谷,以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市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古代聚落、村落为石家庄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孕育土壤和物质精神平台
据周昆叔等人对今北京平原第四纪晚期花粉分析证明,30000-23000年前是末次冰期最盛期前的阶段,当时气候冷湿,比现平均低7-8度,湿度大10%以上,山前平原针叶林与草原交错,湖泊点缀期间:23000-13000年前是末次冰期的盛冰期,其时尘暴时有发生,冬末春初更盛,气候干冷,树木缺乏,平原上只有一些耐干旱寒冷的植物。顾朝林等人研究说,在遥远的史前时代,黄河下游并不存在现在的黄淮海大平原。黄河一出三门峡可能很快就流入由辽河指向冀中的沉降轴海沟。大约10000年前今华北平原还是一个浩瀚的海湾,只有林边、滨河地带才是远古先民适宜生活、居住、活动的场所,所以中国最早的原始聚落大都散布在一些开敞的山前冲积平原上,因而太行山东麓的滨海高地无疑成为石家庄平原一带最早的聚落、村落。井陉县发现有2-5万年前人类居住遗址。可以确认的是,至迟在10000年前,石家庄一带的高坡丘陵上就应当有人类居住,随后逐步由山地而平原、由台地而低谷迁移。封龙山下元氏县西北北白楼村西曾发现有新古器时代古村落遗址,曾于遗址处采集到磨光石斧4件。在封龙山阳坡和北坡有两个名邑,一为龙邑,一为妬邑。龙邑即封龙邑,妬邑即石邑,这两个地方可能最迟在新石器初期就有了。龙邑与石邑实际上是一个部族两个聚落,最早男女分居,以后男女混居或婚居。在现存的战国货币-三孔布中,有一种铭文为“妬邑”的币就是在石邑铸造的。“妬”为什么有个“女”旁,这大概是母系氏族时期女人(包括孩子)居住的地方,她们居住在封龙山北坡从事采集、种植、养殖,而男人们居住在封龙山南坡,从事渔猎,渔可能包括捕捉鳄鱼。“妬”词典里解释为妒,即嫉妒、吃醋之意。因为成年男性为争得成年女性争风吃醋,产生嫉妒,这正合了男、女分开居住之古俗。今石家庄附近有一些地名有杜、窦之音如杜北、窦妪(杜、窦与“妬”谐音),实际上有杜、窦之音的地方即“妬邑”的后来的分居之地,妬邑是祖居地。
    石家庄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百余处,大多分布在冶河谷地和滹沱河等河流冲积扇地区。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东北部的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是经过专家考古挖掘的石家庄市一处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古聚落遗址。它位于滹沱河南岸南杨庄村西北岗地上,当地群众称“卧龙岗”,发掘面积达2140平方米,出土遗物有石、陶、骨、蚌器,计1700件。出土器物有陶支架、陶灶、石磨盘等。遗址的具体年代,经北京大学有关人员两次测试,结果分别为5080±100年和5400±70年。南杨庄最早可能为易(音yi)庄、汤(音shang )庄。其得名为古中易水(南易水为漳河),即滹沱河。滹沱河古称恶(音wu )池,古音wu 、e相近,也即鳄池。鳄又称蜴、蜥蜴,所以滹沱河又称易水。石家庄市新华区市庄路旁曾有市庄村,在此曾发现有新石器时期及先商文化村落遗址。我认为,龙邑、石邑、杨庄以至市庄、羊市、新市等都有联系,即都是从一个大的部族延续下来、从最早的一处聚落迁徙开来的。所以在地名上保持了原名、新名中有旧名连续不断的历史文化信息。甚至于石家庄市之滥觞的台西商城也有可能是易庄先民·的新的繁衍地,因为考古发现在台西商城文化层下面可能压着仰韶文化层。
    二、台西商城,是迄今发现的石家庄市范围内最早的城市雏形,应该算是石家庄市之滥觞,但就其地理位置、规模及其承继影响来说,还不应当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石家庄市的发源地  
    古代石家庄一带是商民族的发祥地和长期聚居地,是殷商以外的商人活动的地区之一。正定新城铺、藁城台西、郊区北杜及市庄、赵县双庙以及平山、辛集、无极等地都发现有商代文化遗存。据推测论证,它们或者是当时的聚落区,或者是当时的重镇,而台西“也许就是当时这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我认为它很可能是商都耿。理由是:(1)地望象。《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必于大山之下,比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2)名称象。耿、高音近,高、藁音同,藁城即是高城,既是京都(在甲骨文中,高、京都有在高地上建高房子之义)。(3)周围地名象。如台西附近的故献应为骨献即作骨器献祀的地方,庄伙应为祭祀的男女化妆伙居的地方,内族应为作祭祀用的弓箭的地方,故城应为商王居住的地方。(4)祭祀用品象。铁刃铜钺为祭祀最高礼器,规格比较高。(5)年代象。台西东20公里有耿村,原邻滹沱河,非物质文化遗存比较丰富,周边有东辛村、朋学村,商有祖辛,朋在甲骨文中为用贝类作的颈饰,正好台西文化层早期居今3400年,而祖辛在位大致也是这个时候,很可能台西晚期失火后迁到此居住,或是从此处过度迁移到别处。
藁城台西商城,位于石家庄经济开发区(良村)东北约4公里处的台西村北侧,沧石公路横贯其中。这处遗址是1965年开始陆续发掘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发现有不同时期的房屋14座,有的房屋在建造时画有白色轮廓线,事先经过设计;发现有酿酒作坊、水井、墓葬,及青铜器、玉器、石器、漆器、骨器、陶器、甲骨、医疗器械等。这一遗址是石家庄市境内发现并确认的最早的城市萌芽遗址,据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在琉璃河发现的蓟城遗址要早得多。
但因为该遗址距石家庄市区偏远一些,更因对其考古发掘研究还不够,尤其是台西商城的兴衰及对后来石家庄一带城市的影响尚不甚清楚,所以笔者认为台西商城尚不能现在确定为石家庄市真正意义上的发源地。(与台西遗址接壤的故城村,其遗址南北长450米,东西长540米,总面积约243000平方米,除发现部分仰韶文化遗物外,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这座故城的年代至少经历了春秋战国,也许沿用到西汉中期。)
    三、位于市区东北郊东古城的东垣古城,始建于战国。自秦至隋以前千年间,曾作为郡、国、州、县的治所,几乎一直是石家庄一代的中心城市。寻根溯源,石家庄市的发源地非东垣莫属
    如果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切追溯石家庄市的本土文化渊源的话,那么这无疑就是鲜虞-中山文化。这是石家庄本土文化的“根”。鲜虞为商遗民。鲜虞--中山为什么反复在今石家庄范围内建国,就是因为这里是其先民的祖居地、宗庙祭祀中心和精神家园。商之始祖契最早居住在番吾(今黄壁庄水库),番(音pu)吾急读即为亳,亳为商最早的国都。鲜虞国最初是殷商子姓遗民建立的,公元前770年被周姬姓白狄人占据,国都为新市(今正定新城铺),前490年前后被晋国所灭。中山武公初立,国都于顾(今定州)。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此后,中山桓公再度复国,建都于灵寿(今平山县三汲乡)。最后于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当时,以国都为中心,在其疆域主要是现石家庄一带,兴起东垣(今郊区东古城)、封龙(今鹿泉市封龙山下)、石邑(今鹿泉市故邑)、九门(今藁城市九门镇)等几十座城邑,形成城市群。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复国,在定都于顾(今藁城,一说定州)的同时,建立东垣邑(今东古城)。东垣在位置上紧挨南杨庄,在建立东垣邑之前可能为一处聚落,它与南杨庄可能有关系。东垣地处中山国东部边境,北濒滹沱河,西扼井陉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赵国攻破中山国后,东垣成为赵国北部重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东垣为恒山郡郡治,管辖范围即为现石家庄一带,同时东垣也为东垣县县治。西汉初置恒山郡,治元氏(今元氏县故城村);前179年改称常山郡;前145年改设为常山国;前114年复为常山郡;前113年分出常山郡一部分置真定国,治真定(即东垣),辖4个县,同时仍保留常山郡。公元27年,东汉时废除真定国,和常山郡并为常山郡,治元氏(今元氏故城)。三国魏时,常山郡郡治迁真定(即东垣),辖15个县。西晋时,常山郡辖8个县。398年,北魏将郡治迁至安乐垒(今正定城)。经过北魏、东魏、西魏一百多年,北齐时复移郡治于真定(即东垣),辖7个县。唐代,618年废郡置州,改为恒州,治石邑(今市区振头北);622年州治迁真定(今正定)。从此,正定城便后来居上,成为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
以上所述,虽然头绪纷乱,但足以证明东垣在隋代以前大多数时间即是石家庄一代的中心城市。期间,郡治虽有变迁,但县治几乎一直在东垣城。由此说来,东垣城前后兴盛了千年之久。从目前东古城一带尚存的东垣古城部分城墙遗址及出土的一些文物来看,其城市规制很大,市井繁荣,文化兴盛。据考证,衰落之前的真定(即东垣)城大体呈长方形,当地百姓传说为“长靴形”,东西宽约3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其遗址是现石家庄境内仅次于中山国都灵寿故城遗址的第二大遗址。目前,当地仍留有“城角寺” “城道沟” “城坡儿” “西城坡”等地名。在城址附近,则实地发现过战国货币窑藏、汉代五铢钱范及铸币作坊遗址;在城址东墙外有北魏至隋代定林寺遗址。当地有“妙庄王坐古城”一说,据称东古城村东的一块高地即为妙庄王的宫殿所在。
        如果确定东垣为石家庄市发源地的话,那么从前414年中山国建东垣邑开始算起,距今已有2416年的历史了。与其它历史名城相比,仅比苏州建城晚100年(苏州城始建于前514年),比绍兴晚80年(绍兴城始建于前494年)。
    四、东垣城的产生是在我国城市产生的盛期。它最早是“统治”和“设防”的城市,之后逐渐变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汉时是与合肥、江陵、徐州、桂林齐名的商业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东垣城?东垣城为什么能在历史上兴盛千年之久?除了政治原因,其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什么?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第三次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的产物。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在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中国是世界上城市产生较早、古代城市较多的国家之一。我国最早形成城市是在奴隶社会初期的夏禹时代,距今已有4000余年。春秋战国时代城市数量发展到2000多座。东垣城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中山国最初设立东垣邑,主要是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我们从东垣邑的名称上可以印证这点。在春秋战国石刻文中,“垣”右上部有个小圆圈表示围墙,还留有朝右的出入之们,左边是“土”,表示围墙是土筑成的,后来引申为城池,所以东垣意思当为中山国东边的城墙,或中山国东边的城市。事实也是如此。按照古代城市的设计原则,城市平面一般为正方形。东垣地处平原,不象山区受地形限制,可城市平面为长方形,且南北长、东西窄,若无特殊原因,又作如何解释?据当地百姓讲,东垣古城确实很大,且城中有三道河穿过。传说正定府还压着这个古城的一角哪!还有的说,该城一直延伸到今正定城南的临济寺附近。如果这些话可信的话,我想,这可能在中山建东垣邑之前,它即为一处重要聚落,临河而居,为加强防卫,中山扩大城池规模,特意设计成南北向长方形,建以城墙,并横跨滹沱河,意欲使东垣城以滹沱河作天然屏障,作为东部边境抵御别国入侵的军事重镇。  
从地理环境来看,东垣因河而设,除了其军事意义,也符合城市生活、生产的需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据研究考证,春秋、战国和两汉时期,华北平原地区温暖多雨、河湖密布、植被茂密、禽兽繁多,这一局面到唐代还有所延续,到宋代才开始急剧变化。东垣一带也大致如此。这一生态环境,随着战国秦汉时期铁制工具、牛耕和灌溉的广泛运用,河北平原地区得到了开发,到汉时,呈现出城邑密布、人户繁滋、桑麻蘙野、水陆畅通、粟麦无际的景象。由于秦汉时期全国的统一,也极大地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商业兴旺。东垣(即真定)因其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和农业条件,商业发展达到全国较高水平。当年陈豨反叛汉朝,派赵利守东垣,守城的有不少是商人。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之所以很快攻下东垣,就是利用了商人重利的特点,重金收买了这些人。据《汉书》记载,汉时,除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南阳)和成都五大都会,以及吴郡(苏州)、番禺(广州)、涿(涿州)、蓟(北京)、温(河南温县)、荥阳(河南荥阳)、阳翟(河南禹县)等商业城市外,真定(东垣)的商业地位与睢阳(商丘)、合肥、江陵(荆州)、彭城(徐州)、桂林齐名,享誉南北。(2)在当时全国范围内形成的首都-郡城-县城三个等级序列的城市体系中,它集区域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于一身,位于全国诸多郡城的显赫地位。特别是其商业地位,使整个城市充满了活力。这是它在历史上延续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尽管后来真定城北迁至今正定,但其经济影响和政治、文化血脉乃至军事地位仍呈继承关系。隋唐时期,随着真定县治和恒州州治、常山郡治移至今正定,这里很快就成为了北方一大贸易中心,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这也是本文把东垣城定为石家庄市发源地的主要缘由之一。
东垣城的确风水不错,在石家庄一带前后风光了千年之久。可风水轮流转,此后便由正定取而代之。是什么原因使东垣衰落了呢?据不完全考证和推测,可能主要是自然灾害所致。自然灾害不但破坏了城市,也导致了其中心地位的下降。
古代东垣城从南到北共有三条河穿过,其中滹沱河经常泛滥、坍塌。此为原因之一。再有是地震灾害。如史书记载:“大兴四年(321年)秋八月,常山崩、滹沱溢、大木拔”。城域因河水泛滥坍塌加上地震影响,当时的人们就不能不产生寻求安乐、太平的思想。东晋十六国时,352年前燕大将慕容恪在滹沱河北建立的城堡就叫安乐垒。398年拓拔珪也因“嘉其美名”而把常山郡从真定(今东古城)移到安乐垒。此后,东古城一带地震不断,见诸记载的就有504年、511年、512年、513年等。这样一来,东垣(真定)城的衰落当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样说,由于自然灾害,促使常山郡和真定县迁址于正定,从而在滹沱河北岸形成新的真定城。这与596年后不久(据考证当为隋大业初年即公元605年)真定县治从东古城迁至今正定、仍叫真定县的记载是吻合的。
    五、隋石邑城和元氏故城,一个在市区,一个在近郊,在隋朝以前都曾作过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有很大影响,但都无法与东垣相比
在石家庄市振头北侧省社科院一带,曾是石邑城的所在。石邑是春秋时期公元前513年前后晋国所建,原址在今鹿泉市南故邑,为上地郡治。战国时与东垣等都是中山国的名城。从秦至北周八百年间几乎一直为石邑县治(汉光武时曾一度撤消,汉末又复置,北齐时一度并入井陉),属恒山(常山)郡。隋开皇三年(583年),石邑县治迁治于万夏村(今振头北)。唐武德元年(618年),石邑又成为恒州治所。武德四年恒州迁治真定(今正定)。从隋至五代石邑城作为县治在振头北前后达四五百年之久。宋代石邑县并入获鹿县,再未复置,石邑城从此逐渐废弃。隋石邑城的位置和规模,大致在振头以北,东里、西里和城角庄之间,周长十公里左右。
位于今元氏县城西北故城村及其西南部的元氏故城,前255年始建于战国,为赵国公子元之封邑。汉高帝三年(前204年)置元氏县于此。同时为恒山郡治所。后改为常山郡、常山国,均治于此。三国魏时,常山郡治迁真定。北齐废元氏县,隋初复置。隋末,县治迁至现元氏县城。故城于唐武德二年(619年)为窦建德部将所破。元氏故城前后存在了八九百年。从城垣遗址看,元氏故城呈正方形,周长4·4公里。
隋石邑城和元氏故城,一个在石家庄市区,一个在市近郊,它们在隋代以前都曾作过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有很大影响,且有一定规模。石邑城,就建城年代来说,比东垣城还要早100年左右。元氏故城,就其地位来说,在汉时曾与真定(即东垣)同时为石家庄一带并列的两个中心城市。但它们都没法与东垣比。可以说,在隋代以前石家庄一带没有哪一个城市比得上东垣城在历史上地位之重要、影响之久远、声名之显赫。如果说隋石邑城和元氏故城对真定有何影响的话,那么可以说,正是由于其中心城市的北迁和区域政治中心地位的变化,才强化和促进了真定城(包括今正定和东垣故城)的发展,或者说,正是由于这两个城的衰,才促进了真定的兴。这是政治决定城市发展首要社会推动力之一。
     六、正定城原名安乐垒,隋朝时真定县治由今东古城迁到今正定城,始称真定。正定(真定)城,实际上是东垣-真定城的延续。“真定”是汉高祖十一年(196年)平定叛军于东垣后给东垣改的名字,取“真正安定”之意。正定县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以前都叫真定县,此后为避皇帝名讳改为正定县
    从唐朝以后,唐宋元明清,正定就取代了东垣(即真定)城长久以来的位置,而成为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统辖周围地区1300年之久。
    现正定县城,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大将慕容恪于元玺元年(352年)攻打魏冉闵时所建,初名称安乐垒(又叫安乐城)。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攻克常山郡城(治真定,今东古城)后,登常山郡城北望安乐垒,因“嘉其美名” 遂将常山郡治迁到安乐垒。578年,北周将定州和常山郡各一部分分出设立恒州,治安乐垒。不久,撤销常山县并入真定县,而真定县治由东古城迁到今正定城,后来这里长期成为真定县、真定府、真定路的治所。历史上真定(今正定)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
正定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荟萃,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称,现存隆兴寺、四塔、文庙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古代建筑宝库”(梁思成语)之美誉。正定古城大致呈正方形,当地百姓称为“官帽形” 面积近10平方公里。其城墙从北周开始修起,历代都有修建,现存城墙是明朝修建的,为砖石结构,周长12公里,其规模和保存完好程度国内并不多见。城内还有历史上享誉南北的唐代著名园林“潭园”,它在中国园林史上占有一定位置。
如果单从位置上讲,隋石邑城地处现市中心,把它作为石家庄市的发源地,似乎比东垣更有说服力;就名称而言,石邑--石门--石家庄,好象也有历史延续性。但石邑城早已不复存在。尽管东垣城也不复存在,但其延续--正定城尚存,且遗存丰富,真实可感。人们可以通过感知正定古城的灿烂文化,逆水溯源,感知到东垣--真定--正定--石家庄市一脉相承发展之“脉”的搏动。这也是本文把东垣确定为石家庄市发源地的一个理由。
    七、现在的石家庄市不是由石家庄村演变来的,也不是由周围十几个村组成的。它是近代文明催生的产物。石家庄市实际上是历史上的正定城的继续发展和现代新区
美国学者安东尼·奥罗姆等人对城市地点作了很好的理论阐述,指出隐藏于我们生活的城市背后的真谛是对地点(即某一时点某一具体位置)的基本认识;地点是一个位置、一个场所,是空间内一个具体的场所;城市离不开地点,但城市地点即城市位置,它不是城市,城市是一个空间;城市是一个横向空间,也是一个历史空间,探询城市变迁的路径,把握城市地点的相对变化和相对不变的本质特点,对于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城市的创造和再造。西方城市学家也说,城市存在于某一地点,它象人一样具有灵魂和精神,具有遗传基因,只要灵魂不灭、精神不死,它就不因地点的改变而失忆、而失明、而湮灭。延续至今的历史城市的地点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我国2000多年来众多延续至今的历史城市,其城址中心位置一直不变的只有苏州和成都两个城市,其它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每个历史时期城址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城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其最早的发源地燕国都城遗址位于房山琉璃河,蓟国都城遗址位于今北京西客站的莲花池旁,燕灭蓟后后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再迁都于今北京城区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的蓟城遗址,之后汉唐城市往北发展,元大都再往东北发展,明清故宫又往南移,最后才形成北京都城今内城格局。
石家庄村,其位置在现在的石家庄市新华集贸中心北侧以北,本世纪初仅有200户人家、600余人口,面积不过0.1平方公里。最早见诸石家庄村名的记载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重修毗卢寺碑记》,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代,它既不属真定县,也不属获鹿县,而属于真定卫。它是正定卫所辖众多军屯村庄中的一个。清朝康熙年间,废除卫所军屯制,石家庄村归获鹿县管辖。直至20世纪初,石家庄村还只是正定府所辖获鹿县留营乡下面的一个小村。
在河北平原,象石家庄村这样的小村,多如牛毛,可为什么只有它发展成今天的石家庄市?说得准确些,石家庄市何以位于目前所处的位置?缘起是由于铁路的兴建。其兴起和定位符合现代城市定位理论。即:人口和财富有汇集于交通中转点的趋势;在货运中转点出现的城市是商业城市,而这类地点对制造业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1903年和1907年,京汉、正太两条铁路先后通车在石家庄村附近建站。由于两条铁路轨道宽窄不同,最早兴起的是搬运和货运业。这样一来,石家庄就逐渐取代了素有通联燕赵与三晋“旱码头”之称的获鹿的经济地位。随后在一二十年时间内工商业兴起和繁荣,先后兴起了炼焦厂、保晋公司、大兴纱厂等数十家企业。工商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1925年8月29日民国政府批准,从石家庄、休门两村村名中各取一字,始建石门市。虽名为市,实际上是镇,与此同时设立的还有正定市、获鹿市、辛集市等。1928年石门由于不具备设立建制市的条件被撤消。但这并没有妨碍其发展。1939年10月7日,日伪政府鉴于石门“地当冲要”、“物产集中,工商荟萃”、“政治、经济具有特殊情形”,正式设立石门市。这样一来,它就取代了正定的政治地位。1947年11月12日,晋察冀野战军攻克石门。同年11月26日,市人民政府将石门市更名为石家庄市。建国之初,中央即考虑把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五十年代初曾在石家庄市成立了省会迁建办公室。直到“文革”期间的1968年1月29日经中央批准河北省省会迁石,石家庄市在河北省的政治中心地位才最终确定下来。
历史真是阴错阳差。如果没有京汉、正太两条铁路的修建,如果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点不是在石家庄村旁,那么也许就不会在如今的位置上崛起石家庄这么一个大城市。当时如果正太铁路的起点设在正定,也许就没有今天的石家庄城,更别提石家庄市之名。那么在此兴起的现代化城市说绝对点肯定是正定市,如此一来人们当然有理由说这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城市。但是正如西安、苏州等老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不影响老城而在老城外另辟新区,人们怎敢因“新”忘“祖”,忘掉老城呢?石家庄市也是如此。石家庄市与正定的关系,犹如西安、苏州新城与老城的关系。其区别是,前者是“无心插柳”--无意(形成)的,后两者是“有心栽花”--有意(形成)的。今石家庄市只不过是正定城不经意间产生的一个新区。20世纪初石家庄村只不过是正定府管辖下的获鹿县留营乡属下的一个小村,至少它有一定权力决定或影响是否在此修铁路。岂料石家庄会取而代之。
人类学、社会学有一个术语“突然繁荣起来的城市”boomtows),是指那些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新兴城市。如果单从石家庄村这个地点和这个村名上看今天的石家庄市,有点这个味道。但单是因为有了铁路,石家庄才得以兴盛起来?固然石家庄市的产生有这一偶然机缘,但更重要的是历史必然性。现实石家庄是历史石家庄的继续。石家庄不应当因一个村名、一个新名而割裂掉它历史的脐带。因为任何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单单是经济因素,还有文化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外来因素等等。更进一步说,本世纪初,即使没有两条铁路在石家庄村旁交汇,也必然会在石家庄一带崛起一座大城市,其位置或正定或鹿泉或其它什么地方。这是历史发展所决定了的。
结论:解答城市发生发展、变化变迁之方程,至少需要从城市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社会形态以及三者的联系上求解。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在石家庄城市社会形态的变迁上论述不够。总的来说,从古到今在石家庄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变迁位移沿着两条轴线进行;一条大致是东西轴线,由山地而平原、由台地而低谷,主要沿滹沱河河流的方向,先是顺流而下,然后逆流而上;一条大致是南北轴线,在靠近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近河地带。东垣-真定-正定为什么会成为石家庄一带的中心城市而历久不衰,就是因为它处在这两条轴线的交会中心。当历史的坐标发展到近代需要产生一个现代中心城市时,现代文明的象征-铁路就象一把定位仪毫不犹豫把它定在了石家庄村这个位点上。从城市发生学和城市发展学的观点来看,今石家庄市是在历史文化土壤中孕育产生的--石家庄历史中心城市的位置变迁都是围绕着母亲河滹沱河为轴心的位移,这条轴心是石家庄先民和历朝历代人口聚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适合居住的中心线;其具体位置是由现代文明在原有基础上催生的--京汉、正太铁路的交汇定位了现代石家庄城市的中心点,火车逐步拉来了现代文明和现代城市。今石家庄市是东垣-真定-正定发展的继续和现代新区。这是历史的回归,更是历史的继续。随着石家庄市新的城市空间战略的规划实施,一个得石家庄历史遗传基因和物质文化乳汁孕育成长起来、一个在石家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中心位置上再度崛起的现代化大都市将成为引领石家庄城市化、城市群发展的心脏和核心。
石家庄市--一个具有2400多年建城历史的城市!
石家庄市--一个充满光辉希望的城市!!
                           
结束语  写完以上文字,与此有关,笔者还想谈几点想法和建议:(一)开展“石家庄建城历史上溯暨形象宣传工程”。市委、市政府可组织并委托一些部门和专家进一步考古挖掘和论证,之后在全市乃至国内外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二)挖掘并开发东垣古城。保护部分城垣遗址,兴建石家庄历史文化广场(建造一座汉代建筑风格的“石家庄市城市历史博物馆暨石家庄历史名人纪念馆”,修建赵陀、赵云、李杲等人雕像),开辟东垣古城游览观光区。(三)打好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牌” 尽早把正定纳入市城区范围(同时包括鹿泉),展现正定与石家庄市的渊源关系。(是否把石家庄改名为正定或真定,抑或东垣?如要改的话,真定为好。)(四)划定“石邑故城隋唐历史文化区”。在其旧址范围,立碑标志说明,并在适当位置建筑几座隋唐风格的牌楼、门楼和其它建筑,有的可以“石邑”冠名。(五)划定并保护性开发“石门近代历史文化区”及几处近代文物点。前者即火车站地区,主要包括大石桥、正太饭店、南大街5号和7号院,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南花园等。南花园可在有关位置立碑标志说明。后者主要包括309号院、人民银行旧址、小白楼等。如此,就勾画出石家庄从古到今的城址迁移图:东垣-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历史文化区、石邑-隋唐历史文化区、正定-(唐宋金元)明清历史文化区、石门-近代历史文化区,形成了石家庄阶段分明、特色突出的城市发展轨迹和形象证明。为此,建议在台西商城遗址附近、东垣古城历史文化广场、正定南城门、西清公园、火车站广场、省会人民广场树立六个“石家庄城市纪念碑”(北京早已在朝阳区等建立了城市纪念碑)。谁不相信石家庄市有悠久建城历史,就请他(她)参观这几处历史文化区。不信,行吗?
2000年10月初稿
20061月定稿
(作者系中共石家庄市委督查室副主任、石家庄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青年专家)
参考文献:
1) 《花粉分析与环境考古》 周昆叔著 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2) 《中国城市地理》顾朝林等著 商务印书馆1999年11月第1版
3)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 文物出版社1985年6月第1版
4) 《河北通史》(先秦卷)夏自正 孙继民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5) 《唐云明考古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第1版
6) 《诸神的起源》何新著时事出版社2002 年第1版
7) 《石家庄史志论稿》梁勇等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第1版
8) 《燕赵文化》张京华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第2版
9) 《城市化与城市体系》叶舜赞主编 科学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10) 《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陈一筠主编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5月第1版
11) 《石家庄历史文化精华》政协石家庄市委员会编著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年9月第1版
12) 《城市的世界》安东尼·奥罗姆 陈向明著 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3) 《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编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 X0 h4 l& a' R/ G! N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