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娄绍昆《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
5 e: Q' p. }! D* u
( [2 n: b9 _1 b8 E9 [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 曹东义 2012、8、9
" F9 b- Z% W+ M! c4 P
! {$ A5 |: T# p1 M3 S. z6 d2 m5 A, C 娄绍昆先生的著作《中医人生》,从内容上看,我认为应该是一部历史书。它既是一部生活史,也是一部学术史。
5 ` q1 ~! S0 M: M/ F& Q1 D 小人物见证大历史,艰难时刻做中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时期。
/ p5 o# T e5 x; X- }$ M+ t
很多优秀人才的命运,受政治浪潮的席卷,一夜之间被改变,下放到农村基层。这令很多人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内心深处充满纠结与无奈。生活的艰难并不能磨灭人们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生活条件艰苦、卫生条件差,使很多有志者走上了古人悬壶济世的杏林之路。娄绍昆就是其中的一位,尽管他投身中医有很多坎坷,但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最终使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逐渐被中医药文化所化,如今成了肩负传承中医学术的中坚力量。
7 k# D' _: w/ i: `) p, i 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传神之笔把这段历史鲜活地展现给世人。其中有他自己如何一步一步走进中医之门的生动描述,也通过他自己拜师学医的成长过程,把浙江温州一带民间中医原生态的生活场景,展示给读者朋友。使读者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那个时期、那个地方的民间中医们,是如何生活,如何看待中医学术,以及如何依靠中医学术而生活的。
; v* B W% Z$ l 温州人杰地灵,民间中医之中不仅有祖传的、自学成才的针灸医生、草药医生,也有造诣精深的学者。他们不仅承接了民国年间陆渊雷等人倡导的“中医科学化”,而且还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成果,在广大农村进行验证,践行了由“《伤寒论》被《内经》化”,再到“《伤寒论》去《内经》化”的学术探索。
/ o8 K6 l3 [) | s1 J- B( j7 Z0 `; Y( @7 T6 ?
“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
& Y9 B9 ` n% U' C2 u
娄绍昆先生在这部书里,通过与阿华表兄、张丰先生等对话的形式,反复探索方证医学在《伤寒论》中的地位,张仲景如何处理方证关系,以及日本汉方医学对于经方的验证与研究。
. i+ G0 i" u% z! f2 k) Y* O9 j 这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它牵涉到张仲景学术思想的历史渊源,《伤寒论》的现实临床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医学理论与经方的关系。
' s; X. Y( i5 n9 |, I9 Y" k" a) c 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如何写成的?他在自序里有一些描述:“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但是,时隔不久,皇甫谧在《甲乙经自序》之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张仲景主要是“撰用伊尹《汤液》”,加以改编、补充写成的。
3 X) Z. k4 @3 t& o 托名伊尹的《汤液经法》,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后来的流传并不广。 建国后,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向国家捐献敦煌卷子抄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其中披露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也说张仲景依赖《汤液经》,著成了《伤寒杂病论》。
: W- _1 I+ _" J) f7 K
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历史疑问:张仲景为何避而不提这部重要的方书?
1 x1 |$ J. M$ T# [- P/ X. L
这只能从张仲景对于古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他如何看待《内经》理论与经方关系,来推测、来研究。笔者认为,张仲景看重的还是理论的指导作用。
7 h9 |" X! {$ D3 X7 J3 g5 U) l& K
王叔和最早整理过《伤寒杂病论》,他吸收张仲景的学术经验,用的是“以法类方”的研究方法;孙思邈认为张仲景对于伤寒病的研究“特有神功”,但是后人学习他的著作却“莫测其致”,完全不能理解、掌握。也就是说,仲景《伤寒论》到唐朝初年,还没有被人们深刻认识。
- O3 H& i$ A6 P- n2 U* Y
8 M9 _5 v( {% D6 b0 i9 q1 V0 Z g! r% J/ \
# J; |6 }0 W. J% s3 _2 v$ c 方证医学研究始于孙思邈
5 P X; |2 z7 x* u+ m4 G. R/ c5 W! k* }! ?
大医孙思邈对张仲景著作的不被理解,甚为感伤,他下功夫“遂披《伤寒》大论,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验。旧法方证,意义幽隐,乃令近智所迷。览之者,造次难悟。中庸之士,绝而不思。故使闾里之中,岁致夭妄之痛,远想令人慨然无已。今以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须有检讨,仓卒易知。”
: ^* A, V0 n# g$ H& {0 E
孙思邈这一段论述,向人们表明了他学习、研究仲景《伤寒论》的原因、方法,及其结果。他所开创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是后世“以方类证”的先驱。
! `9 y3 W- S, D# B* O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之中是这样分篇的:“太阳病用桂枝汤法第一(57证方5首),太阳病用麻黄汤法第二(16证方4首),太阳病用青龙汤法第三(4证方2首),太阳病用柴胡汤法第四(15证方7首),太阳病用承气汤法第五(9证方4首),太阳病用陷胸汤法第六(31证方16首),太阳病杂疗法第七(21证方13首),阳明病状第八(75证方11首),少阳病状第九(9证),太阴病状第十(8证方2首),少阴病状第十一(45证方16首),厥阴病状第十二(56证方7首),伤寒宜忌第十三(15证),发汗吐下后病状第十四(30证方15首),霍乱病状第十五(10证方3首),阴易病已后劳复第十六(7证方4首、附方6首)。”
; z& H; \7 Y% g; m; D6 S
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被后世概括为“以方类证”。经过宋金元时期对《伤寒论》的研究阐发,逐渐形成了非常繁荣的“伤寒学”。
( @2 {' ^( j; P6 S1 V9 c5 ]* {* k2 E, D 北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厐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南阳活人书》,南宋许叔微《伤寒百证歌》、郭壅《伤寒补亡论》等,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把张仲景的著作,看成是理论与方剂兼顾的著作。
; Z& H# V4 P9 x8 J+ M2 I 金代成无己《伤寒论注解》“以经注论”,用《内经》理论解释《伤寒论》,使张仲景的理论与《内经》的关系更加紧密。《伤寒论》“内经化”的研究方法,一直影响到明清之后,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意义。
! I* D5 M# K9 T* J# p) q) K
) P _: k Q* |3 K 汉方医受重视有其历史原因
5 w/ M1 _* f2 j4 |) u$ Y0 R8 L* M l
娄绍昆先生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认识了被误划为右派的张丰先生,开始对于日本汉方医的深入了解。张先生大学时代学习日语,在下放农村的时候,购买了当时唯一可以订到的日文版的《汉方医学》,使他成了对日本汉方研究的专家。娄绍昆与他讨论“经方医学”长达五年的时间,并且在临床应用之中,取得了很多“大专家”所难以达到的好疗效。
& `0 e2 u# z2 @6 l$ y( s2 k 日本汉方医的代表人物吉益东洞(1702—1773),他从《伤寒论》 与 《金匮要略》中选出220首方剂,并以方为类目,汇集仲景相关论述,并附以自身经验体会,名之曰《类聚方》。书中对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理论几无涉及,即便六经也很少提到,主要依凭腹诊、方证,着意凸现“方证相对”之学术主张,对此后古方派医家乃至整个日本汉方医学界影响深广而久远。他所写的《药征》一书,收载药物53种,对每味药物首先标明功效,继而选录伤寒方证作为药物功效的证明(考征),并辨别方证伪误(互考),表达个人观点及实践经验(辨误)。他的弟子邨井杶(1733—1815),作《药征续编》,收载89种药物,一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_3 A9 q/ W1 y1 l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采取了取消汉医的策略,汉方医学的传人,都有西医毕业的学术背景。成书于1927年的《皇汉医学》,是日本人汤本求真的著作,全书很多内容是作者结合西医学说,来注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书中首先对张仲景两书中阴阳、虚实、表里予以分析,再分述中医治疗法则,又述及中医诊断学如脉学、腹诊等,使读者对中医理论系统先有一个概念。再以方剂为主,分述各方的主治证候,并于每方后注明该方所用药的效能,而更广泛地搜罗我国及日本对中医学说和治验病例为旁证,必要时作者还加上按语,阐述其原因。
: M/ B& p. W7 R, A9 M 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正处于余云岫攻击的中医界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1936年,由陈存仁先生主编的《皇汉医学丛书》,是日本汉方医学经典著作之汇编。该丛书出版之后,受到国内医学界的高度评价。
G* c3 J* l* w3 }3 _7 P2 p 受汉方医学“多谈方证,少提理论”的影响,国内出现了重视《伤寒论》的思潮,在某种意义上与余云岫的“废医存药”主张,也有了一些妥协。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里,废弃五行学说的主张此起彼伏,影响巨大而深远。
( [# V9 u, N; x; { z& ?0 B 医经、经方结合是时代的要求
1 r& d6 l6 v: b
当中医科学化、中医西化浪潮过后,沉下心来回归经典,我们不难看出,经方医学、医经理论,是在汉代就存在的学术流派。这两大学术流派,经历了张仲景的整合,已经有了巨大的临床成就。但是,两大流派向外分化的离心力,还是巨大的,不容低估。
6 {( c. U' d* j* ]" Z
一方面,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是零散的经验,经不起西方医学的冲击,有被肢解之后消化吸收的危险;另一方面,只有理论而缺乏固定成方的经验积累,就难以取得理想的疗效。
" c- }9 f# L$ z6 }8 |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中医学术创新”,给予了过高的期望,每一个疾病在“方证对应”的原则下,分型论治,用的都是“自拟经验方”,把张仲景的经方放置不用,这个教训是深刻的。日本汉方医的 “方证医学”,虽然也是这个思路,但是他们不是“自拟方”,不重时方,尊经方,把张仲景的方剂与现代疾病诊治相结合,反复验证,取得了更多的经验,也更成熟,这是我们今后应该借鉴的。
, B! N8 o7 M9 y# D! d无论是中医的辨证论治,还是中西医结合的病下分型,都应该多借鉴经方,少自创新方。尤其那些涉足临床不深的人,不要急于标新立异,要先把经方学到家之后,再考虑自制新方的问题。
' P: t0 R& K) t9 I4 C& _
娄绍昆先生《中医人生》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如何继承张仲景把外感病与内科杂病统一考虑的问题。他说,《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就是一个象征,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借鉴。因为中医诊治患者,不是消灭外来的邪气,而是把患者的正气维护好,消除证候就是治病的根本措施。
# R- n5 T' A1 d* K- c
学术需要创新,张仲景也没有穷尽中医的智慧。
% k0 u5 t8 o- i, Z 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四大经典是根,各家学说是本,临床实践是生命线,仁心仁术乃医之灵魂,发掘宝库与新技术革命相结合是自主创新的大方向。”
6 S0 C+ [3 l& p$ b
笔者认为,邓老这个观点值得大家参考。《中医人生》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
' }) X( m8 s% o& y: G
/ Q+ s+ i S0 m, o8 ^# |& W
! _5 s1 R- f2 c( S0 b% L" O1 N+ l( ]0 E5 q# t% k6 F
* ^- T) ?. v' I( L0 l" J Y" k 曹东义:籍贯河北省衡水市仲景村,职称为主任中医师,现在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是河北医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硕士指导老师。中华中医学会文献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常务委员。中国药文化研究会专家,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分会委员,河北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委员,中华中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中医近现代史话》、《中医大趋势》、《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系列丛书。
& ]/ v3 p0 w8 J4 K4 O5 i
( D7 x( v n& b, h- f-------------------
- B+ i+ P# Z& ?4 `) J1 ]0 R
总结的细腻精彩。楼主辛苦了!
9 {, S3 o4 X- |1 }1 K0 z- }5 A [" B
-------------------
" \* V4 s0 k- s+ k
一部自传 一段历史 一个中医人对中医执着的追求,一气看完,虽对一些中医专业问题还不太理解,但 确实是一本好书。
v$ d2 D7 K: a7 p) a, ^& T* u
-------------------
/ M2 N D" S! E6 t! U. p( ^
好。收藏。
' q' E9 V! @& [6 o9 B
-------------------
7 R# k, U2 E1 }" d没有深刻的思想和中医的临床实践是没有这样的总结的。
- K( s. B4 m J( I( N
-------------------
( v H- i, W3 Z" B" K5 w很好
. G0 W$ e5 B+ ?
-------------------
# P7 {' X* W/ R9 }' a- o7 x确实是好书
( o( O/ M7 u1 r5 a2 M2 r/ E# B \
-------------------
. J* w1 x% A) @6 b
作者籍贯的村名有意思,仲景村。
! K0 g8 y0 L: l
-------------------
/ K9 S0 k4 M/ l: n- Y7 A' ^6 @谁讲讲仲景村名字的来历吧?
- o6 X3 F# u1 l" U: H y% J- q: t-------------------
, L3 x2 K4 z. M D) w读书感言只有一句话:向娄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
5 n/ A6 s* y5 a. W! `-------------------
( ~4 } X6 X5 v如果末学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测的话,那就是:曹东义先生并没有读过《中医人生》这本书。所论也有失严谨和缜密。不知道娄先生对这篇文章持何观感?
1 \) F, }3 O4 O$ D: x* h-------------------
- w3 }9 z; Q7 N% i" `7 c
仆本恨人:如果末学可以做个大胆的猜测的话,那就是:曹东义先生并没有读过《中医人生》这本书。所论也有失严谨和慎密。不知道娄先生对这篇文章持何观感?
; C2 |( h- I6 E6 A7 B
?(2012-08-13 18:18)?700)this.width=700;" >
) c: J& }2 P3 N. i
" D: P! |5 \$ r6 _- m请谈谈~
, H. h8 O J* A- \! w+ }" h
) o5 ^" ]. i9 w( @9 B% V+ T
曹先生将经方方证相应与辨病分型论治混为一谈,这是在否定方证相应学说,也没有理解娄绍昆先生写本书的用意。<中医人生>一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局部地域的历史再现,而在于书中揭示的经方理论以及医学思维方式。
3 L# t# t' p& J) P3 k7 R/ ]2 Y9 o4 }( c! i }
幸苦了!!!
, w) n3 U8 _" p& b/ B2 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