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中医真“牛”,能看出西方“基因”理论“驴唇不对马嘴”!
曹东义 发表于:2020-3-17 14:20:5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260
下面 分享一下,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曹东义在2010年出版的《永远的大道国医》之中关于宋安群女士批评“基因”理论的文章:
4 ?6 D- `6 a  v/ T' ^- X; v6 G0 c- Q7 I4 G" s

: }, C1 \" }: C《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宋安群女士是一个地质学家,她因为自己和家人的疾病,认识了中医,并且更深入地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提出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中西医诊疗思想的差异,有很深刻的见解。她于1998年在新疆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新生物进化论》,又于2005年开始在《新疆中医药》杂志发表了系列文章,谈论中西医问题,见解深刻,别开生面,为正确认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应该引起大家的关注。
宋安群先生首先对生进化的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她认为生物进化的动力不是“突变”,而是渐进性的“获得性遗传”;一切生物的进化都是有方向性的,生物在与环境的斗争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内部物质,因此才会发生进化;基因理论是错误的,不是基因决定一切,也不是基因突变产生新物种,也不是基因突变产生新疾病,突变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生物在环境的压力下的改变,这种改变可以遗传下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形成了生物的进化。考古发现的生物化石,似乎存在跳跃式的断裂,那只是忽略了历史进化的细节之后,遗留下来的粗线条的化石遗存。
她说:“每一个活的生物个体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有整体统一的运动。这统一运动对内表现为:随时调节体内的平衡,维护机体的正常、稳定。拿人体来说,人体随时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运动,如体力、脑力以及生理(如呼吸、消化等)运动,可是尽管进行多种运动,却能彼此协调,互不干扰,并始终能维持体内的血压、心率、体温、体液等的相对平衡与稳定。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生物体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自我再生等一系列维护机体正常的特殊手段、特殊功能(这些功能在《新生物进化论》里作了进一步讨论)。若没有这种功能,生物体将连一刻钟也生存不了。这统一运动对外表现为:随时反抗环境的变化以及各种刺激物对自身的刺激(无论物理或化学刺激),并由此产生出新物质而发展自身。例如植物遇干旱,根系就发达,以吸收更多水份,而叶面气孔会关闭以减少水份蒸发;南方动物运到寒冷北方,皮毛会增厚,脂肪会增加;人到高山地区红细胞就会增加,以抵抗缺氧;各种细菌病毒侵入人或动植物机体,机体会产生相应抗体;各种微生物也会与各种‘抗体’、各种杀灭它们的药物以及其它各种刺激进行斗争而发展自身。生物体所产生的这些新物质:根细胞、皮毛细胞、红细胞、抗体等,都是生物体为抵抗环境的变化与刺激,通过自身整体运动而产生的。”
人体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分部合成的。即使是分部合成的整体,其功能也是由整体来体现的,而不是由各个组成部分来体现。宋先生说:“任何一个具有复杂结构与功能的物体,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它都是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一个整体后,由整体体现其功能的。而且结构、功能越复杂,整体性越强。”
按照解剖学的研究,人体可以分为不同的结构层次,而每一个层次都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彼此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各个层次的结构与功能,都必须受整体的制约。比如呼吸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分别在整体的制约下完成气体交换、血液循环、神经支配、食物消化的主要功能;呼吸系统的鼻腔、咽喉、气管、肺,除了通气之外,又各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杯状细胞管分泌粘液,纤毛细胞负责刷痰,其间的免疫细胞产生抗体,基底细胞分化后备的各种替补细胞,肺还有内分泌功能、免疫功能等众多“非呼吸功能”。每一个细胞的外围,都有许多细胞因子对其进行调节,它也对外表达许多自己生产的活性物质,参与到整个生命代谢的过程之中。每个细胞内部还同时进行着各种转录、分解、合成,对内对外交换物质,这些活动也是非常有序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
也就是说,细胞内的离子受原子的管制,原子受分子的管制,分子受细胞的管制,细胞受组织的管制,组织受器官的管制,器官受系统的管制,系统受整体的管制,整体受社会、自然的制约。这就像俄罗斯的套娃一样,也象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层一层地互相制约。水分子的性能特点,不能用其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来解释,人体的生命特征也不可能由DNA的生物大分子来决定。
生命是大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特殊物质,其运动形式有自身的特殊性。宋安群先生说:“生物体所具有的这强大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自我再生功能,并能随时反抗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自身的等等特性,是生物所独有,是任何非生物、任何机器人所没有的。机器人的功能每要有新的提高,都需人们重新设计与制作,而无法通过自身的运动发展自身。生物体之能具有如此特殊的整体运动功能,是因有一统调全身的特殊系统起主导作用,这系统在人与动物身上就是经络系统(在植物身上也有类似系统,给植物扎针也能产生给动物扎针的类似作用)。这系统有特殊的循环路线,包含有特殊的物质。经络系统虽起主导作用,但它与全身各部紧密相连,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经络的运行受阻或功能虚衰,使运行失常时,机体的平衡就会失调,会在机体的薄弱环节或经络受阻所关联的部位上发生病变。反过来,当机体内的脏腑或其它系统(如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或其它部位受损时,也会影响到经络的正常运行,使损伤无力自我修复,表现为疾病。可以说,经络的功能失常,机体的平衡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本质),而疾病的表现---各种病症,只是现象。当经络的功能失常后,可从外部通过适宜的刺激使其功能恢复与发展,或用药物从内部刺激经络,或用药物直接调节机体的平衡,从而促进经络功能恢复正常,使疾病康复。”
按照中医学的研究,经络可以划分为经脉和络脉。它们是脏腑之间互相联系通道,有运行气血、传导信息,沟通上下表里的联络作用,在人的体表上有一定的循行路线,有相应的腧穴,具有可观测、可操作的特点。也就是说,经络的调整作用是受脏腑功能制约的,它们不是原动力。脏腑对人体的调节作用是更重要的“上位调节”,而脏腑的调节作用又受天地阴阳、四时气候、社会环境、情绪变化的制约,“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在天地之间,“气交之内”,所以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叫“天人合一”。
脏腑之间为什么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什么人体的“升降出入”必须和谐适中?这与五行之间的相互滋生、制约有关。
五行讨论了五要素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关系。首先,五行是缺一不可的,是多元共存的关系。其次,五行之间的每一个要素,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因为太强了会影响其他要素,太弱了也会影响其他要素。多元共存,平衡与和谐的系统模型,是非常先进的哲学思想,也是指导未来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法则。
五行与八卦不同,八卦代表的是纯自然物质。八卦中的天地水火风雷山泽都是万物生存的环境,其中既没有生命物质,也没有人类活动。五行则不然,五行之中的“木”就是生命,是植物的生命。植物是世界的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五行之中的“金”不是自然物质,天地之间没有自然存在的金属,陨石铁是外星物质穿越大气层的时候,经过高温而形成的。在金属工具被发明之前,人类走过了漫长的石器时代,后来学会了用火,逐渐有了陶器,进一步在制陶的时候,才有了冶炼的金属。金属是人类在掌握了火之后,第二次掌握的自然力,或者叫自然力的固化。青铜时代的到来,使古人告别了穴居野处,可以修房盖屋、服牛乘马、刻木为舟了,因此也就能够“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有了交流,有了开阔的眼界,知识积累了,智慧激发了,发明创造也就多起来了。那么,人类创造的物质属于“万物”吗?如果算万物,那么,应该归于哪一类?
五行学说认为,土生金,金生水;又说金克木,火克金。其实,这都是人类的劳动过程。如果没有人类的劳动,土能生金吗?矿石里的金属自己不会跑出来给人用的,只有冶炼才能“土生金”。“金生水”如何解释?记得上学的时候,课本上说金属冶炼之后变成液态的水,所以叫“金生水”。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不仅曲解了五行学说,而且也为“海归精英”们取消五行学说打下了基础,因为它太荒谬、太粗俗。其实,“金生水”是用金属工具开渠挖井而生水的过程。市井之重要,古人非常重视,因为市井的诞生,标志着文明的起源。金能生水,人们不必“逐水草而居”了,可以“想在哪里住,就在那里住”了。这难道不是巨大的文明与进步吗?这不是对于人类的极大贡献吗?
我们再看“金克木”的过程,这是古人制作工具、器物、修理树木的劳动过程。假如没有人的劳动,即使是电动工具,它放在那里,会自动地“金克木”吗?绝对不会。火克金的过程,是古人冶炼的过程,也是打造金属工具的过程。所以,五行之中的金,它只要“行”起来,就必须有人类劳动在其间。也就是说,“没有人类,五行不转”。五行学说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平衡制约的系统论。五行是“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
宋安群先生说:“机体平衡、稳定、正常的状态只有一个,而当经络系统的功能失常后,机体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状态却可以有无数,即可表现为无数的症状。”“由于西医学是建立在解剖学基础之上,从解剖上看不到人体的上述功能以及经络系统,因而也就看不到疾病的本质,看到的只能是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现象(病症)。西医所进行的治疗,是针对病症治疗。这种治疗法只能说是治‘标’。‘急则治其标’,在‘急’时的确需要,但若把这治标法当成治本法,就必定会出现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而且随着西医学的发展必越来越严重。”
在讨论中西医思维方式区别的时候,以往强调中医依靠整体综合,而西医注重分析还原,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是绝对的。中医里边也有分析还原的方法,比如对于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中医也要运用解剖分析的方法,划分五脏六腑、皮脉筋骨肉,界限分明,而不是混沌不分;西医的解剖,也是从人的整体性出发,不断地深入解剖组织细胞,并试图重新构建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神经、免疫、内分泌体系的建立,就是以整体论思想为指导的。中西医尽管都有分析与综合,整体与还原的方法,但是,其临床思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突出的表现在对于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强调“合而治之”,而西医重视“分而治之”。
假如一个头痛的患者,中医接诊的时候,尽管也要运用分析的方法,区分其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分析其气血、寒热、虚实的不同;分析其所属经络脏腑的区别,然后加以治疗,似乎运用的都是分析的方法,与西医的分析方法大同小异。但是,中医的分析,为的是综合,是把全部的证候表现都囊括进来,这还不够全面,还要进一步考虑病人的饮食、睡眠、气力、情绪、气候等因素,也就是把“表征生命性状”和影响生命的一切因素,“全部信息”都纳入进来考虑,才能得出最符合病人实际状况的正确判断。当然,这“全部信息”有主次,“抓主证”的辨证方法,在中医临床上也经常被人们所运用。但是,西医“抓主证”分析病情,比中医做得更彻底。
西医见到头痛的患者,也是运用分析的方法,要区分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血压、炎症、肿瘤、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原因之中的哪一种引起的,然后就做一系列的检查,要一一排除疑似者,所运用的“去伪存真”的排除法,就是要排除各种临床表现,找到最直接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都有关系的症状,在西医这里只有作为线索的意义,在确定诊断的时候,这众多的症状被西医认为都是很肤浅的现象,没有多少诊断意义,一旦内在的病灶、病理关键因素找到了,这些症状就会迎刃而解,根本不需要认真对待,更不需要加以一一关照解决。所有针对症状的措施,在西医的目光里都是分散目标的、不着边际的“乱作为”。
中医的“合而治之”与西医的“分而治之”诊疗思想,在临床工作中的冲突是很严重的。因此,西学中人员、中医的新毕业生们可能一直处于很矛盾的选择之中,想找一个治疗某某病的秘方,一直找不到;所以就希望扩大样本,多筛选一些“有希望”的方剂,用“循证医学”来发现“真正能治病”的药方。这种天真的想法屡屡碰壁,关键是对于中西医的临床思维特点认识不足。即使发现了特效方药,也要拆方研究,看看到底是哪一位在起作用;找到了一味药,还要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找到单体,加以提纯、固定、人工合成,也就是一定要把中医的方药改造为西药,才能使中药变换身份被西医接纳。
不同的诊疗思想,指导着不同的临床实践,各有特色,也各有优缺点。
中医的“合而治之”可以充分利用人体的自组织能力,而不至于顾此失彼,不至于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地失于偏颇;使人体的自调节、自修复能力达到最大化、最优化;使病人从偏离健康的疾病状态,重新回到生理的和谐、适中状态,并维持这种健康的状态。
西医的“分而治之”面临方法论的困难,因为即使是高血压引起的头痛,降压药也有几大类,如钙离子拮抗剂,有许多种具体的药物;还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也有很多种;b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镇静剂等,都可降压,选择哪一种最合适,也需要因人因时而异;是用单一一种药物,还是几种药物合起来使用,也不是用理论推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更何况,高血压只是一种结果,而不是最初的原因,引起高血压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而是非常复杂的多因素调节的结果。
各种慢性病的形成,本身已经是复杂原因引起来的了,更何况细致检查起来,一个老人的不同组织器官,可能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病,或者有许多难以计数的指标偏高、偏低。临床医生面对如此复杂局面,应该如何“分而治之”一一应对?如果都是分子靶点的治疗,这众多靶点背后的化学药物,将成为“乱箭齐发”,是人体难以承受的严重化学污染。
“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合而治之”,其背后有着“一揽子解决”的智慧;“分而治之”尽管方便快捷,但是简单应对“可重复性强”的背后,却控制不了“一因多果”,或者“多因一果”的复杂局面。
宋女士说:“中医用汤药怎样调节机体的平衡呢?当机体的平衡失调后体内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平衡,然中医首先抓的是主要矛盾,即抓中医所称的总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同时看到机体各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所谓‘五行’关系),因而对疾病的分析,药物的应用,都考虑到这种相互关系。中医更看到人体是一个活的统一整体,整体的状况可以在局部得到表现,内部的状况可以在外部得到反映。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则可以了解机体不平衡之关键所在。中医‘辩证论治’的诊治法则,就是运用‘八纲’,‘四诊’等抓疾病的本质。对药物的研究,也是以解决本质问题去研究去认识的。也就是说不单纯从‘治病’,更从‘辨证’去认识药物,这才有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性质。正因为抓的是疾病的本质,相同的现象可能有不同的本质,不同的现象可以有相同的本质,因而就有中医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正因为抓的是本质,中药常用药物虽仅数百种(最常用的仅二、三百种),却可治愈形形色色,无以数计的各科疾病。正因为抓的是本质,中医还注意到了药物的‘归经’,即药物对经络的作用。”
宋先生对于中医运用汤药治病的原理,进行了细致地解读,她认为这才是“治本”的治疗方法。
对于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宋女士说:“中医用针灸、推拿等直接刺激经络,其治疗的原则仍然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来选取穴位与刺激手法。同时尤为关注病变的部位,关注不同的经络所联属、‘管辖’、维护的不同部位,由此决定穴位的选择。从这里更能直观的看到疾病的本质与现象的区别与关系,例如腹腔疾病:腹泻、便秘、腹痛、腹胀等等病,这些病症虽各不相同,但都可选用足三里穴治疗,因足三里穴维护着腹腔(及其它相关部位)的正常。近几十年来人们更看到生物具有特有的‘全息’规律,在个体的局部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于是各微针系统的诊治很快发展起来,例如耳针、足针、手针、鼻针、头针等。人体五腑六脏有病,无须知道其具体病况,只需针刺各微针系统上所对应、所联属的相关穴位即可。同时人们除用传统的针灸等刺激穴位外,还采用了其它的物理、化学刺激,如用电、磁、超声波、激光等刺激穴位,这方面的愈病报导已数不胜数。”
中医“治本”的“合而治之”,避免了西医“分而治之”的“治标”的缺陷,并且真正尊重了生命整体的完整性和人体功能的和谐性。
张颖清先生的“生物全息律”,曾经为中医寸脉诊法、耳针、足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宋安群女士的《新生物进化论》也为中医学的重新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撑。宋女士说:“因为对于中西医学上所存在的问题,人们不是没有看到,而是早有讨论、争论的,对于中西医结合的问题,也是一直在进行的,但讨论始终没有结果,中西医结合也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能融为一体的结合,这就因以往的讨论与认识,都是在医学的层面上进行的,若是我们跳出这一层面,站到更高更宽广的层面上,并从一个新的角度着眼,从生物发展、进化规律的角度着眼去认识、分析、讨论,我想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不仅易于统一认识,不仅会大开我们的治病思路,而且还会使我们看到:治疗疾病,保持健康,这只是人的初步要求。如何使人的体质、体能、生命活力大提高,寿命大延长,青春长葆,甚至使老者复壮,使伤残者残部再生等等人类进一步的美好希望,应该都能通过对人体自身发展规律性的不断深入认识而实现。”
宋安群女士为了传播她的思想,进行了不懈地努力,中医界对此仍不太了解。为了大家交流,传播新思想,她把自己的论文、著作都贴在网上,供大家参考,希望引起共鸣,变成大家的一致行动。
笔者认为,系统论、信息论、黑箱理论、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和“新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新科学理论的诞生,为中医学摆脱还原论束缚,走向伟大复兴,开辟了道路,奠立了基础。中医学走向世界,大放异彩的时代,就要到来了。
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医疗技术,可以划分为认识疾病、诊断疾病的技术与治疗疾病的技术两大类。西医在这两个方面都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做到了“技术固化”、仪器化,看上去富丽堂皇,说起来条条是道,让人们立即就可以产生一种信赖的感觉。相比之下,中医只有三个指头、一个枕头,甚至连枕头也不需要,就开方治病,总让人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甚至会怀疑:这简直就像古代的巫术一样!可靠吗?能信吗?
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中医与西医的技术。
诊断技术是为了解、认识疾病服务的。中医的技术主要靠医生的望闻问切,四诊一般不需要仪器、机器,这属于一种软技术,也是机器难于替代的高级技术。这个技术对应的是有思想、意识,会语言表达的人体,而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也不是一般的生命物体。中医的软技术,学起来很困难,也很抽象,需要积累,需要背诵,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不像机器检查一样,很快就会出结果。但是,中医的软技术,运用起来非常方便,随时随地存在于中医学家的身体里,不仅不会轻易丢失,而且还可以不断积累、提高,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 y% `8 \. H9 s. A1 W6 l: h8 X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7 14:30:02 | 阅读全部
吹哨固然重要,中医更需要呐喊+ j- W, D( x2 B' F" Q" n
曹东义
. M5 N' c0 h: n2 d; U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7 B! E. M; r' U3 y) J( ]

  s3 k) g  ]$ G6 h6 e最近听到,较早谈论疫情的李医生不幸因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治身亡,令人痛惜。国外媒体说他是“吹哨的人”,他的警惕性,以及高度责任感,令人敬佩。. b% s% ]: a4 c
当然网传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和医院呼吸科主任按照渠道及时上报疫情,促使医院和疾控部门采取措施,远在李医生之前。所谓“吹哨人”,是西方故意抹黑有关部门,煽动不满情绪,希望像在香港那样操纵大陆的舆论。8 \* g/ R3 ~2 w$ |1 T9 W6 Y
先放下这些传闻,说说自己知道和做的一些事情,我们在疫情爆发前后做了什么?
) q4 O% @) q/ {! c! P- K8 h我2020年1月17日(腊月二十三)早晨赶到北京,参加孙惠军先生、黄女士等人主持的北京生态医学研究会、天地生人论坛、炎黄文化学会一起在中国地质大学办的年会,我发完言,匆忙吃了一点饭,就赶忙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医政司、法规司的有关领导座谈一技之长人员考核的问题,此前我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有几位会长、秘书长给领导写信,建议本着放管服,以及“县管乡用”的原则,请把考核的工作站点下移,在县区举行,不要集中在省里,这样既能选出真有水平的民间医生,也不会降低标准。赵司长和几位领导们,认真听了我们的意见、建议,说事后他们再研究,然后向于局长汇报。我们也希望得到简报,或者答复。
! F, x/ x2 ?( O! D; s. D3 @' U+ ]2020年1月18日(腊月二十四),我参加裕华区的政协会议,19日列席区人大会议,20日下午散会,21日石家庄市和各区召开了紧急会议,裕华区戎振杰局长向各医疗单位布置防控任务。7 B' {: f5 M$ p( j+ V
我19日(腊月二十五)晚上,接到卫生部老领导张维英先生的电话,他说,武汉的事情很紧急,应该发挥中医的作用。$ F9 X$ f3 |. Z( c- Z# ?6 ^- x8 B
后来连续几天,向最高领导提建议,先后认识了焦俊东院长、高海波博士、武汉的洪峰院长,高宏博士等人,再后来高海波博士把健康中国工程的发起人和负责人严晓蒸部长等人介绍进来,成立了一个社会力量援助湖北(黄冈)的团队,大家分工负责,不断沟通,吸纳民间中医和社会力量,做了很多工作。
1 V2 z$ ^4 q) r. O6 G1月20日(腊月二十六),我发出一篇文章
+ C: X% Z' E* @3 V$ [; W【新提醒】曹东义:历史经验告诉大家,病毒流感中医应首选必选-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3&extra=page%3D1
. b  Z& a" T) L1 ?. `$ ]' n希望能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中医首治、必选”,这个2020-1-20下午3点多发出去的帖子,也发给很多领导参阅。' Y8 l1 E' s' G
现在看来,这个2014年我曾发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在那个时候,是太早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愿望或理想。因为,一是人们不会在思想上同意这样做,二是根本没有这样的“准备前提”,即使愿望再好,也无法实现。长期以来,社会对中医的欠账太多了,尽管经历了非典,但是,教训没记住,经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8 h8 Y! c# A/ p: i! m% h" a1月21日(腊月二十七),我知道了习总书记和李总理有了批示,知道一场应对瘟疫的战斗打响了。因此,我和研究生武宁联合,又发了一篇文章,同时发给《中国中医药报》和学术期刊。
& T" |  a) O/ {! n& {: g【新提醒】中医治疗发烧、瘟疫的智慧-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8&extra=page%3D1; q* v5 j) b; k: B7 v" K4 X; V3 ?
这篇文章,从中医的历史经验、中医内部的不同学派如何“和而不同”、西医不分层和中医不分类、分型论治与辨证论治、“河舟码头学说”五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这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学术研究论文。
- o# I0 z5 |0 n3 V$ P# b& W' E% I# A6 ^4 f8 ]
5 \2 J/ B' k& S9 c3 g2 n# E- \
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我发了一篇介绍邓铁涛先生当年替政府分忧为大众着想、呼吁中医参与、论述中医非典防治经验、引起世人关注的“铁涛精神”,希望尽快发挥中医作用,奉献中医力量。
" n6 o1 }9 ~# _9 o0 {" w【新提醒】学习邓铁涛先生为战胜新瘟疫奉献力量-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89&extra=page%3D1! M( u$ K- f  N7 @1 B# v4 V

* C- H: Y. D, n; S5 M' l) n& ]6 o0 y+ C* U6 r* |
1月25日(正月初一),我正式提出了建议,发在网上,也通过不同渠道发给各位领导
% K- u5 P- \6 h【新提醒】充分发挥中医作用,迅速控制新瘟疫的建议-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0&extra=page%3D17 V5 L' E2 c- I# K7 e
我建议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总结前一段经验、建微信专家群共享病例信息、各阶段都有中医药参与进去、杂合以治不要局限于汤药(可开放中药制剂)、启动中医药科研、加强中医参与的宣传。+ y; a! P+ a0 x  R! m. |2 d/ W- Z
25日这一天,我把《中医群英战SARS》书稿的电子版,发到了很多微信群里,希望历史经验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 S" T* Z, w& N  R1 [4 D" u  \1 `2 ~' L) e

2 t5 ~  W2 W& ?4 O) }/ G1月26日(正月初二)我写了一篇文章,希望大家说抗病能力,而不要笼统说“提高免疫”,因为很多肺炎患者,就是因为一时间抗体产生太多(呼吸爆发),造成免疫损伤。
/ g; b* a. _3 c【新提醒】曹东义:新瘟疫当前,大家不要说“提高免疫力”!-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2&extra=page%3D29 D! e+ s' m0 |4 M6 L' c  U+ F
$ ?  {; m* T; a
: w" a9 Q) m" {" i" z5 }
$ G- y" y% {( J- j6 j% z: A/ Z
1月28日(初四),我发了一篇文章,介绍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香港西医力量那么强,他们为什么到广州请年轻的中医去协助他们治疗?
' x) O* R( f$ c5 ]! M& x) c【新提醒】香港医管局,当年为何请中医帮助治非典?-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3&extra=page%3D15 |; ^# S; O" r, f2 }( }& X
* p' S1 V% m) e% r% I. E
1月30日(初六)一篇文章,是介绍河北省当年提出的“挺起胸膛,保卫心脏”的河北精神。
8 {9 m0 P( o' E. ]: A【新提醒】曹东义:疫情当前,需要发扬挺胸保卫的“河北精神”-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4&extra=page%3D1. I4 T6 }4 S! n9 e  \: ~
' Q2 L0 S! t- l& c5 u$ z
1月31日(初七),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让大家不忘非典那些事,要医患和谐,避免“硬汉方东升”遭遇的事情重演。! Y' b2 `' l+ y
【新提醒】难忘2003年非典那些事,应该医患和谐战瘟神-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6&extra=page%3D1
2 t8 b! |2 c, D; ]3 e" j' y* @
/ o6 z! N, I+ ^  X6 U8 d/ p2月2日,我看到武汉一位西医妇产科医生曹丽蓉,用中医药自救,治好了自己的肺炎,发表了“西医中国化”很有必要的文章,也反思了很多中医人不自信,不能用中医药救自己,更不能救他人。; z+ v& a% Y# k" {% n* M) E. L
【新提醒】新瘟疫提示:“西医中国化”很有必要-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8&extra=page%3D36 T' N4 i* Q1 }8 B- G; R- ~
+ C: m7 Q: V& h
* x6 T& j. A5 Q6 s* i

! |! e9 Y2 Z& n! C! c" `5 j5 y2月3日,针对很多中医焦急,不能参与治疗,有劲使不上,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论述救活与防火,都是贡献,前者是英雄,后者是神仙,贡献有大小,做好身边的事情,就是发挥了作用。/ P0 x" O4 `1 ], F
【新提醒】曹东义:大瘟疫当前,能救火是英雄,能防火是神仙!-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899&extra=page%3D1
0 t5 y% E9 E" s$ O8 z! |# H) U6 e4 u2 m6 k

& Y: c# Y3 H) f/ J2月5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从三个庚子年的灾年来谈,当下应该发挥中医作用“中医就在身边”,中医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空降到灾区、疫区”,其中的三条建议,一是组建专家团队,接受大众、患者咨询,二是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牵手大众与中医,让中医接地气,有的放矢,个性化解决问题;三是,请有关部门协调,实现中医药物和物质配送,让大众用得上中医药的方法。: V5 e- e9 X9 O$ e* Q
【新提醒】曹东义:庚子灾年闹瘟疫,中医作用不一般-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00&extra=page%3D1
) Z$ O5 O5 g9 j" O* C5 z* X: j4 U) j1 k, c6 R5 @9 N# W

; ]" o6 ]2 |1 R4 m; D/ r: v* d% }2月7日,我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欧洲历史和美国目前对于流感的恐惧,来谈中国历史上为何不惧怕流感。当然,生活方式改变,人口密集等是重要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大众对于中医药缺乏了解,不在第一时间选择中医,不相信中医,中医在基层很缺少,这里因素造成了目前的状况,大家开始惧怕流感,社会要花很大的成本、代价应对流感。) A* ~* H# X0 r$ H9 f0 U$ u
本来,这都是可以避免的,不应该出现的出现了。值得大家反思。
; g; S# X0 S0 i. M【新提醒】曹东义:中华民族历史上为何不惧怕流感-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02&extra=page%3D1
: |( S4 S4 C: ?, M& N) g+ d8 Y' \4 {; X' n
- x! _* S6 r/ d! J6 `) ^" w2 e
2月14日,我根据2003年中医在战胜非典的过程之中,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却在后边迎来了取消中医的闹剧,因此我写了《中医,世界欠你一声“谢谢”》
, a! f3 F. s' b【新提醒】曹东义:中医,世界欠你一声“谢谢!”-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7ef553e6
: H. @/ Q+ H0 O  @
- P- X8 F& @+ t+ n8 j: `5 k, y2月12日,根据中医内部伤寒与温病学派争论的焦点问题与,写出来《辛温解表的目的是“除热”而非“散寒”》* [0 i0 }6 X# X# T: @
【新提醒】曹东义:辛温解表“本质”是“除热”,而非“散寒”-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5ad648e29 G# ]7 @7 K9 z! p8 n( z* M

- B) l) O9 J, A+ ]2月12日,担心人们在救治危重证的时候,想到的只有清热解毒,提出在温病、瘟疫的后期,或者危重阶段,主要矛盾是阳气衰竭,而不是伤阴,所以我提醒《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H" h7 R4 _( s, Y! a* }% v
【新提醒】曹东义: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6057fbcc( T2 \' Z5 `. z# r: O" x

! a& D' s; s2 \0 P0 a2月19日,提出,温病概念,千年相传,有古今不同,主要是广义狭义的区别,因此发表了《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
% h, A% A, X& ?  ^) A2 ]2 [【新提醒】张仲景的“温病”概念,与明清不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baca10c24 D5 V8 y$ I/ c) }5 {6 x# L
. c& [( F  Q7 k4 |$ f/ F
2月19日,发表《伤寒温病之因是求出来的,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3 x+ u0 T2 D- @1 Z: n# R* K
2020年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其病名病因的推求,又和2003年非典期间一样,中医界各说各的,众说纷纭,一片混乱。8 {5 e' g" G/ W; q* |
请大家注意一个事实:病因是求出来的,不是测量。这就好像热药、凉药一样,不是屋里温度,而是“审证求因”
6 u; n2 o5 v( P: j并且,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
$ J( `- ~2 R0 ~! p, ^中医可以“审证求因”,也能辨证论治,证候是基础、是根本,病因不是最基础的出发点。% z7 [# K% M' p
换句话,伤寒到了阳明阶段,还需要考虑病因是伤寒吗?. l. D% |, l- v; p. T
有关论述,见曹东义主编的《中医群英战SARS》2006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
+ G7 h" _& `% }, E: z" T【新提醒】曹东义新冠肺炎再思考:病因已成既往,推求未必恰当-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a=&_dsign=4f6d4d70. f7 K$ B8 {/ X4 }7 _% H& I8 P
2020年2月19日,我们提出应对新瘟疫,临床路径研究很重要,应该成为战略项目
7 D. A1 L7 A( Z& X6 o& T% E" {, i【新提醒】应对新冠肺炎瘟疫,“路径研究”很重要-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a=&_dsign=5c1520604 r( t5 }, W+ z+ e3 I

+ j, `/ R' n8 @" y7 @2 q2月20日,我深感西医缺乏有效药物,应该在西医搭建的消毒、隔离平台上,由中医发挥作用。因此,想到杜富国的担当精神,
( ]; j- C8 @( ]) s4 x, C【新提醒】中医学习杜富国,紧要关头大吼一声:“你退后,由我来!”-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17&extra=page%3D26 g( F( d7 {5 r5 Q! ?" U- E
, q( ~. k; C+ J. h5 X1 i) Z5 o" _

) C$ L* C# y3 s, V. D2月21日很多民间中医,在这次新冠肺炎瘟疫突袭的时候,变现极为优秀,我不仅把张胜兵的经验,帮助他传播,而且题词鼓励“国难出忠臣,时势造英雄;国医战瘟疫,武汉张胜兵。”但是,由于面对民间中医的尴尬地位,以及他本人过去与现在某些表述问题,引起不同声音质疑,我参与组织“健康中国工程”防疫队,也有一些探索和努力,2月21日发表了下面的帖子! w* @: B! x6 z9 X
【新提醒】疫情如火考验救治能力,民间中医各显神通不犹豫-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18&extra=page%3D1
; {. j6 M$ _$ n1 d+ W; v/ q
. Q  q% [% y- b  K0 \& J. H5 T% _. a7 {6 F+ W7 f8 G
2月23日,对于方舱医院这个新的救护形式,以及中医药历史上的“疫室”隔离,防疫措施,我下了下面的文章
: V9 b# J! I- J9 X+ M5 G【新提醒】曹东义:扁舟一叶渡沧海,时代方舱济众多-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21&extra=page%3D11 e% d: L1 e3 |+ I1 \

! n6 \, A4 U% r' ]& R
& ?7 V. @# A' I2 x3 }2月23日,我对张仲景与华佗不同遭遇,借助毛泽东《送瘟神》“华佗无奈小虫何”,谈了战胜瘟疫的社会力量问题2 c$ Z' ^/ H+ b0 s5 |: ?4 Q' g
【新提醒】曹东义:华佗无奈小虫何,仲景来了办法多-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20&extra=page%3D1$ n% f- ]0 n; t# Y5 p! X8 Q

) g$ e2 J- l# A6 H/ O1 ^0 |; r2 s* {# o. M: U! e, K" w) F/ P9 ]
2月26日早晨,我反思前一阶段的中医治疗,如何看待众说纷纭和展望这一未来发展,瘟疫过后,中医收获什么?写了我的忧虑和期待:# l; \, D  p" `- V' `
【新提醒】瘟疫过后,中医面对的是复兴,还是继续沉沦?-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3&extra=
! P% I: X: n* f! d8 T1 y/ ?/ a4 a1 p8 A

& E2 E& U$ D$ h2月28日,对于病毒感染的特殊性,很多人不了解,不知道化学药物抗病毒药的副作用,因此我写了“肺炎病毒,病人自造;化药杀毒,也可加重病情”
" ?$ y# N! n- j7 @- V  e0 {# u! X【新提醒】肺炎病毒,病人自造;化药杀毒,也可加重病情-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6&extra=( k3 f( _1 R, `( b
4 x. q* o: `/ U. }8 C, e$ @
2月28日
8 d- g: f/ V* N6 g) w# e方舱医院依靠中医药特色救治了很多人,其中最尴尬的是自封“中医黑”,也被中医药挽救了生命,他们虽然喝了中药,却仍然坚持自己“你的理论我不懂”,这是一个历史的欠账,说明白中医的学术特征,不容易。因此,我写了长文“中医黑”服中药,“你的理论我不懂!”7 Y! q8 x. o3 y7 F7 |- O/ H
【新提醒】“中医黑”服中药,“你的理论我不懂!”-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27&extra=
; ]4 x7 O- ^/ I9 {$ C
) C' w) O* j( N* J
" U; G( s9 m3 L' M, E! |2月29日,我撰写了关于“清肺排毒汤”的一篇科普著文章,分析为什么中医可以和而不同,而不是“唯一正确”。. B3 o4 e8 t$ X9 Y5 |" f5 N( n7 g
【新提醒】揭开中医神药“清肺排毒汤”的神秘面纱-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30&extra=6 r8 Y1 X  g3 {% ?8 a
; @* u8 L, D/ Q* ~+ T
3月2日,我发表了关于中医科学原理与西医不一样的文章,可以简单概括为移动靶与固定靶的区别,一边让大众明白,也可以为中医专业人员提供思想武器。
( P0 ^% n5 F' f2 O【新提醒】走马看伤寒,“西化不了”的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ead&tid=1931&extra=' w; c0 Y. Z$ |- I/ D

- D9 e! o# ^2 E: ~3月3日,为了回应王明华先生“医很好,但是中医很乱”的观点,我发了一篇文章
9 i5 c7 f1 z9 b" E【新提醒】中医乱在表面,西医乱在内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33&extra=page%3D18 H& E1 z% f1 O
6 A% H* V- f( c. _0 B+ O4 Y* a

; W( B6 m% l' ?- l- Q) S1 G. l7 d2 I3月4日发表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充分发挥啊三方力量的思考
% D3 Y) i" z# P; @6 E【新提醒】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充分发挥三方面作用-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read&tid=1935&extra
* G0 Q" K+ W0 E" T# `3 ]" E! Q/ ^: {=4 ~! {# ]) ?: l( n+ D0 Y4 @
3月5日,发表了关于民间中医发展的思考,基层强才是真正的强,不是医院多、大楼高就健康有保障。
# q: v+ y& d' P0 |) H: t【新提醒】善待民间中医,应该学习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thread&tid=1937
2 b3 O- ?' D$ K* X+ D
. |8 v5 t6 a. \$ a% ~3月6日,面对中医不被理解,我又想起中医“确有专长”认定的困难,因此又发表了一篇文章
$ g$ P/ Q- Z' I【新提醒】假如请朱良春先生考核,认定“确有专长”会有困难吗?-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3D1&_dsign=37ba0e87
$ _2 }$ ]! ]; F4 m/ Z1 k- {% C, l/ o2 V) ], D, T
3月7日,关于李跃华事件,存在他是什么身份的问题,他的技术和方法,是中西医结合吧?  X8 S* w) r. @8 E4 c
【新提醒】有人质疑李跃华:你姓中?姓西?还是姓中西?-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3&extra=page%3D1" [3 }5 a% E2 T) X# |. D7 S6 I
/ R) L( z# {! W3 u5 @
3月8日,呼唤大家学习曹丽蓉,敲响“西医中国化”的警钟,否则就是有些人不幸的丧钟
' x, l( P( X2 E% n% U# [; ]9 Y8 M# W【新提醒】三八妇女节,梦醒新冠肺炎,敲钟人曹丽蓉-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5&extra=page%3D1
( A4 O1 d" u% [* N. w' v  z2 _/ {$ U8 N: }$ ?
3月8日,我对张胜兵现象,进行了评价
  y" U1 u% |4 q% \【新提醒】有人问张胜兵:你得罪了哪路神仙?-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6&extra=page%3D1% W  L, Q/ D' y- p7 k1 a- }
+ b8 ]# B& L* d6 L
3月9日,写了关于免疫的科普文章,2篇  m0 T7 K' R8 K. F7 p8 u6 X
【新提醒】曹东义:“免疫力”是西医玩坏了的“中医词”-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48&extra=page%3D1) z3 ?) t+ }6 T2 H4 `" \# s8 Z- E
【新提醒】中医的免疫思想和免疫技术,教 会了西医,造福了世界-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50&extra=page%3D10 w' o9 o2 [/ G) u* o2 ^1 ~' J

( ?4 x/ y( g7 \0 x0 Q) w) z3月10日,有一个此前的小结和建议:【新提醒】曹东义2020年3月7日,关于新冠肺炎以来的研究与建议-中医同道-互动交流-燕赵中医网}-凝聚燕赵中医-传播燕赵中医-YANZHAOZHONGYI - YANZHAOZHONGYI.COM  http://www.yanzhaozhongyi.com/fo ... 1951&extra=page%3D1/ M" I! O, U4 `

( m4 Z% G& v8 v& j% m. W; g) e9 J习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9 P) y) P0 z6 n% T9 x/ n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主席说:“我讲过‘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治好‘长江病’,要科学运用中医整体观,追根溯源、诊断病因、找准病根、分类施策、系统治疗。这要作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先手棋。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生态环境大普查,系统梳理和掌握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母亲河做一次大体检。要针对查找到的各类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研究提出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的整体预案和行动方案,然后分类施策、重点突破,通过祛风驱寒、舒筋活血和调理脏腑、通络经脉,力求药到病除。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管控单元,建立健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做到‘治未病’,让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 \, O" k- `/ h0 E& D& [& V& D6 w# w, _' f3 r1 ^4 O

9 j- m. c1 J, `中医需要复兴,复兴需要呐喊,你听到了吗?
; p% _: Z" i, b) h中国不仅需要“吹口哨”的人,更需要呐喊的人。# g+ O( O% B2 J: E
2020、1、8初稿
; d5 Y4 S0 g# k" ~6 Q2020-2-18修改, L; i" N( g, Q1 H! y6 I/ j
2020-2-26第三次修改6 x% @6 Z  c8 ~& w: x- A3 t
2020-2-28第四次补充$ K+ q$ ^5 s8 t- V" h
2020-3-2第五次修改; l9 J8 A* z9 N* g8 l8 t
2020-3-10日,第8次修改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3-17 14:21:56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曹东义 于 2020-3-17 14:26 编辑
# d- n# a- m. ^& Y" ~- d8 R$ m% r
《永远的大道国医》
1 k- ]0 r7 U; d8 Z1 s/ B7 E——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
! }/ e2 d0 L) h" Q% o: S2 G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 L9 @8 T. Q8 d# n4 \' X
2 M5 _' `, i9 L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9 i* }5 l( E# p; ?: u* E, H3 B. W2010年出版
' ^# i+ G5 f8 _5 G
% z- [6 ]7 u# t- m) O3 g% V3 Z  {曹东义
/ J6 }6 c* l& C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6 C$ m' J$ g9 Q( y
9 g1 U+ R% |: v1 K! ?% ~7 ]目   录
+ A; o. h' O6 u5 m
# i" O/ y8 t4 U  M9 J+ w) c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2
: p6 R6 f/ P2 _! B) E$ x, K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        9
" v8 P( w* G3 o# i9 F* L' T( G' t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10' D/ c% v, g) v- s
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256 s0 |0 ]4 ?: ?& q  k# j! H. K* R$ {
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48
% x0 R' X$ [: T- u# ?2 U/ Y0 B  d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53+ S" o6 c$ P: u/ g! x
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67. O/ Y8 g5 {- I+ U! a
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89
% K5 m* K- D+ T9 Y( t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1101 @5 `. @/ l) W+ Z  C! r$ o9 P
明清温病凸显创新        123- o6 u7 f3 @, U; V" G1 z" {6 }/ w
第二章        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        129# a+ m2 ?  c2 _, D
《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        129
" g9 y* ]0 S7 n6 G# I6 E欲汇通西医,未料“失乐园”        1342 d* b, f; o, u- D* u2 z
“中医科学化”是逼出来的        169! Y4 i. V) n9 a/ B- }( r# j
寄托中西医结合的美好理想        198# t. j6 k5 e0 I/ F1 w. `9 M+ X' N, K1 R
回归中医才能振兴中医        205( q1 C' }/ H6 m* R1 E) |
名师带高徒是中医特色        224' |, U3 {; P( L& N" d
第三章        正视中医现实作用        236
! T; ^5 q3 m% d: L+ A0 W$ U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不可缺        237
1 S' z6 l* i) [# N) A# Y7 Y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思想        238
* F, o, x$ S! q中医向世界贡献免疫技术        2517 p5 K. J8 s: K, ~+ N: u
中医免疫技术走向世界        259
& F5 q' p: V. l+ i治乙脑中医疗效惊世界        267
5 M. Z4 V1 g  G" Y  L$ l) }9 I推广中医技术不是简单重复        272
3 W/ N3 W6 b' C; H出血热中医治疗显奇效        2772 }9 `, ^3 i0 a& |" m
战SARS中医有个武器库        2823 l% m1 Z' E/ p2 D
抗震救灾,中医有特色        290
6 ~# h/ p8 t: O" [2 j2 G慢性病治疗中医有方法学优势        297: Z% b8 [- f- k0 e: S
西医外科疾病,中医内治解决        310( m# h- Q* O) d3 e
应对亚健康,中医是强项        326
9 ^; u' X3 p1 ^7 B. l  Q% O中医能与现代医学同步前进        3336 X0 O/ T* x1 w: b( P
第四章   遥望中医未来复兴        339
) u* ]" ]1 l% I! k/ `假如没有理论,中医就走不远        341& O5 s1 y+ m! P, H4 a- ]* [- r
系统视野看中医的科学性        348  z/ s) n' _' h$ r) `
自组织理论揭示中医原理        356$ o7 D' f& l- d) g7 r( _% \  V
《新生物进化论》树中医正气        3681 s, Z& \# R. c3 v8 D
中医软技术,是智慧的结晶        380$ @& l) v8 K% p
中医以独特方法认识人体        3897 s& X. U/ A; Q6 H# e
中西医团结合作,衷中纳西        399
4 \+ A+ ^0 G! h" s# _- B走向世界,是中医必然的未来        416
+ W: O) a/ r: I/ Q针刺麻醉促成世界针灸热        4236 W1 K: T7 j' O# L
美国针灸热的世界意义        432
- g2 W9 H  N* v/ f  W针灸原理研究逐步深入        440. u/ T* d! @3 W- L% L+ A
以医带药,中医走向世界的方式        4471 a3 f2 S! p' N; P
后记        478
1 f! B  l( P" E; u4 a/ Q& o8 {5 C& X9 K: a& s, b8 a

& u9 x6 {9 o7 d. o) w; g3 j0 s: }$ }+ i% Z3 a  l( Y4 L
大道国医  辉煌无限
. Y* V: q& O( g$ R; [5 ^! b# I0 v              ——序曹东义《永远的大道国医》
( ?4 e2 u+ ]+ K; N$ N
" P, r% O& r: M5 g  D4 q0 g8 w& S“无论是热心关注,还是冷眼再看,中医都充满一种神奇的魅力:植根于五千年之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风雨来临的时候,它为人们遮风挡雨;炎炎烈日之下,它为人们提供庇护的阴凉。我们不禁要问:在近代欧洲文明强势东扩,传统学问纷纷谢幕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为什么中医学能够历尽坎坷,推而不倒、斗而不败,卓然挺立在东方的天空之下?”《永远的大道国医》一书,开门见山,用犀利的语言提出了如何认识中医、准确评价中医的问题。针对这个敏感而热门的话题,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专门的著述,曹东义教授的这本书也算其中的一本。这类书我看了一些,最关注的是他们是否写出了新意、能否给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一些新的启迪。曹东义说,他“自己所思所想、所表述的内容”,就是为了“对于读者有所借鉴,对于中医有所助益”为目的的,这使我增加了阅读这本书的兴趣。0 |& N* x! b  W, @, l: @2 V
    打开书稿,书名《永远的大道国医》首先吸住了我的眼球,一种中医人的自尊、自豪、自信感觉和亲近、亲和、亲切意识,一下子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书的副标题也颇具吸引力:“和普通朋友说中医简史,与业内人士谈中西医方法差异。”看来,曹教授目标不小,
& D. R! f! Z0 U% m9 r7 U# [* j- L9 Y他是把此书定位在中医圈内圈外这样一个广泛的读者群之上的。
2 m) O8 L3 Z7 y, d《永远的大道国医》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关注中医,不能仅仅看到中医在近代的坎坷与曲折,也不能只看目前的困难,而是要用发展的目光看中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辉煌,也应该看到近代的曲折,更应该重视中医的现实作用,以及未来的伟大复兴。”根据这一立意,作者设计了“看中医辉煌历史”、“冷眼再看中医初遇西医时”、“正视中医现实作用”、“遥望中医未来复兴”四个章节,详细阐发了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认识。正确认识中医,既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也需要先进的方法论,本书作者自始至终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书中大量的例证可资证明:譬如作者在谈到人的整体性研究方向时说,“取象比类”的方法不可取代。中医用模型化方法所揭示的脏腑,没有具体的边界、结构,只有广泛联系的关系,因此有“切不掉的脾脏”。中医的定性描述,虽然很多内容属于模糊概念,这不是不规范的表现,而是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才形成的现象,“中医是通过模糊集合走向清晰的”。中医诊治患者,重视综合,所用方法也是希望“一揽子解决”病人的治病和养生问题,它具有精细分析、靶点对抗治疗所不具备的大智慧,“合而治之”与“分而治之”,正是中西医学各自的学术特色所在。中医学的这些特色优势,是中医能够治疗未病、善于解决慢性复杂性疾病诊治问题、呵护人一生健康和走向伟大复兴的坚硬基石。
7 T( s- ]/ T7 M% |) z中医与西医在疾病的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西医诊断疾病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彼此分明,指向专一,依据的是构成论;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阴阳属性的平衡和谐及五行属性的生克制化中实现的,依据的是多元并存、和谐适中的生成论。道殊法异,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中医与西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走来,这是历史的自然,此其一;殊途同归,从本质上看,中西医之间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对立体,而恰恰是可以互补的协作者,此其二。在同一片蓝天下,谁都无法用“不共戴天”的诅咒驱除对方,谁也没有“离我其谁”的符箓独霸天下。因此,中西医之间要解决的不是谁主谁次、谁能淘汰谁的问题,而是如何互相理解、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问题。这种“互相”关系,就是建立和诠释“中西医结合”基本涵义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西医用近视镜看中医和中医用远视镜看西医,同样不能达到对对方的正确认识和互学互补的目的,如何校正自己视力,是两个学科都必须要首先冷静对待的话题。在反客为主、作为本土医学的中医处于相对弱势的今天,西医尤其需要更多的虔诚、虚心和胸怀。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的,中医从5000年的浪尖上走过来,有过丰富的经验和太多的教训;现代科技文明的历史还显得短暂,现代科技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千万不要把眼前中医、西医的地位、规模、成就当作神圣不变的东西,要用战略眼光去看待中医、西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是国情决定、国策确立、国计需求、民生选择的基本方针,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共同目标出发,中西医都需要有更多的大度、包容、团结精神。" m3 G' ^" I, }% |3 F
从体裁上看,《永远的大道国医》无疑是属于论证类书籍的。对于这类体裁的表述,如何做到以理服人和避免出现得理不让人的现象,是非常重要和难以把握的问题。本书作者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以大量的历史故事来说明中医、比较中西医,把本来可能出现的那些以说教类为主要形式的情节融化了、改造了,也一下子把作品的可读性提高了。医缓诊晋侯膏肓之疾、扁鹊使太子死而复生、文挚舍己救人、仓公师徒传承、华佗刮骨疗毒、仲景坐堂行医……把人们熟知的这些故事穿入作者要表现的主题,不仅需要占有大量的资料、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而且需要有能够驾驭论理与故事、出入故事与论理的足够能力,曹东义教授的智慧和学识都是游刃有余的。
, H; Q3 f8 O. K不容回避的是,《永远的大道国医》中提出的一些扎眼问题,诸如“学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医林改错》改错了方向”等。虽然作者的本意是试图以此来描绘学科发展曲线的,毕竟超出了正常认识这些问题的传统底线,并且有些问题确实有进一步慎重斟酌的必要,因此很有可能会惹发争议。这也未必就是坏事,争鸣和议论往往是明辨是非的最佳手段。作者敢于把这些认识提供给大家,不仅有“请大家参考”的初衷,而且有“不可避免地接受历史的检验与评判”的思想准备。
& K. }7 c" g) n0 x曹东义教授的这本新作,有不同于别人的新认识、新见解,在不少问题上表现得是深刻的,值得业内外关心中医的人士阅读。以上这些话,是我读过之后的感想,评也好,序也罢,写出来供作者、读者参考。
5 K/ t, d8 F6 Z4 o$ m! r温长路
4 e9 d' j4 O1 m; |2009、11、14( Z$ J- |2 O" D  R- m
# e( ^2 A; o8 }: x# L0 n) p
引言:透过表面看纵深
9 ^* J; L8 I* F0 m9 o% P- t  o7 k无论是热心关注,还是冷眼再看,中医都充满一种神奇的魅力:植根于五千年之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风雨来临的时候,它为人们遮风挡雨;炎炎烈日之下,为人们提供庇护的阴凉。我们不禁要问:在近代欧洲文明强势东扩的时候,传统学问纷纷谢幕退出历史舞台,为什么中医学能够历尽坎坷,推而不倒、斗而不败,卓然挺立在东方的天空之下?在改革开放之前,国人大力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医学却能够招来五洲学子,并且以原创科技体系的面目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以丰富的果实哺育众多的生灵?
. P7 K! ?2 h9 c7 @- K( F$ e) S  a对于同一个事实,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也正是因为有了不同的观点,才有了不同的行动,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结局。其差别之大,或成或败,如同霄壤。; `& {, z/ X( e! P: \, C% q# S5 _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人们对于战争结果的预期是很不相同的,有的主张“抗战必亡”,也有的说“抗战必胜”;就是对于胜、败的速度,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主张“速胜论”,也有的主张“速亡论”。毛泽东不但主张“抗战必胜论”,而且也不同意“速胜论”和“速亡论”,他提出来只有持久战,才能走向必胜。《论持久战》不仅决定了共产党的战略方针,而且影响了国民党的战争策略,白崇禧就很佩服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当然,白崇禧的认识也是经历了初战失利之后,反复深思才看到的,而不是经过深刻的理论研究所做出的预测。毛泽东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以及“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成功实施,都是在细致调研、深入分析之后提出来的策略。当然,他在解放战争之中,预言每个月可以歼敌多少人,也是言之有据,并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了的。$ G2 v2 p5 i; l# @$ A! p0 R, N
对于中医事业的看法,目前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好得很”,医、教、研人才济济,国家重视,人民欢迎,形势非常乐观。也有的说中医的形势“坏得很”,中医人才严重短缺,会用中医思维看病的中医,严重缺乏,市场上充斥的职业中医,大多是严重西化、变味了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学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有的人说“中医人才比大熊猫还少”,甚至已经有了“末代中医”的说法。
9 t- ?7 H  }0 S8 A( a应该如何看待中医?这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治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冷静地思考,正确地判断。3 Z, K, `: k8 s2 k
笔者《关注中医》一书于2007年出版之后,先后得到邓铁涛先生、朱良春先生、路志正先生等中医前辈的鼓励与肯定,也得到了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副校长段惠军教授等中西医结合、西医专家的肯定。段教授还鼓励说,他已经向多位西医专家推荐,让他们读读这本书,以便了解中医在近代走过的艰难道路和取得的成就。当然,也听到一些批评的声音,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效霞博士为我写的这本书,以及我出的另外两本书《回归中医》《捍卫中医》一起撰写评论,刊登在《中国中医药报》上进行推荐。虽然他褒奖有加,但是对于我在《关注中医》中所说“中西医结合功不可没”,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我关注中西医结合太过,而对于中医的关注有些不足。他的批评是中肯的,也是深刻的。- C0 p; S) S6 A/ ]
当时由于时间仓促,手头资料所限,就从理论研究、临床进展、针灸针麻、中药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揭示,写出来的内容像一个小型展览,基本上是一个平面的。人们借助这本书的内容来“关注中医”,自然也很难得到比较系统的认识。& {. f+ l7 U# U0 H/ C. }' ~
事后笔者反复思考,认为“关注中医”不能仅仅看到中医在近代的坎坷与曲折,也不能只看目前的困难,而是要用发展的目光看中医。既要看过去的历史辉煌,也应该看到近代的曲折,更应该重视中医的现实作用,以及未来的伟大复兴。《换一个方法读内经》的作者刘明武先生说:“长江的水再长,也不能告别源头;树再高,也不能绝了根本。”用这样的观点看中医,也就是用“生成论”的观点看问题,而不是用“构成论”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 h# |& D- G4 L' \9 F5 W这就是透过现实表面现象,向历史纵深探索的研究方法。这样的研究方法,需要“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科学本身也是发展的,不能只用解剖实证的还原论看问题,还要用系统视野看人体,要用自组织理论、复杂性科学看中医。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中医的科学性,和它那无与伦比的大智慧。
/ M* Y2 u+ k; J因此,笔者在本书里,着重谈了中医学的“历史辉煌”与“未来复兴”。但是,中医的历史十分悠久,其辉煌成就,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因此,笔者的谈论只能是“回头一望”,看一看大致的发展轮廓和脉络;中医的未来复兴,只是一种可能性的展望,不可能说得很细致,也不可能说得很准确,只是借用未来科学思想所提供的科学观、价值观、技术观,根据中医药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做一个大致的推测。% _' I9 ~# k' u3 B1 K: C$ V; u0 M; V
笔者把这些新认识提供给大家,请大家参考,当然,不可避免地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与评判。+ v  r5 C9 J# ]( B3 Y
在中华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走过了200万年之久,而有文字记载的所谓文明史,才只有四五千年。在这四五千年的过程之中,中医学以它特有的作用,卫护着中华民族走过了辉煌,步入了现代。
5 N! c6 U" N! g+ T5 r从中华文明萌芽的那个时刻开始,就有了医药文化的积累,甲骨文记载下的医药知识,已经不能用原始和零散来形容了。写甲骨文的人尽管是巫师,但是历史地看问题,甲骨文是文明的象征,而不是愚昧的产物。7 m+ t( R, C, G% N3 ]
春秋末期,医缓诊断晋侯患有膏肓之疾,而桑田巫却说他是巫蛊之患。由此可见,当时医师与巫师各自执业,分别诊断,分灶吃饭。扁鹊名闻天下,既开创临床各科,又创立脉学,整合分别发明的四诊,为一代集大成之宗师。
1 b$ `& K; j4 N/ [5 H3 G& B/ G汉代初年,仓公师徒传承有序,医学分成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阵线分明,各有家法。
6 @7 g( q5 c3 o, l汉末华佗辨治伤寒,发展《内经》理论,尤长于外科,既会开腹破肚,也能刮骨疗毒。张仲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精髓,使《内经》理论体系走向临床,为中医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中医因为内治疗法的丰富和有效,没有进一步开展解剖研究。因此,笔者认为“自从懂了张仲景,中医不再学华佗”。
9 K8 T% ?. ~/ h: F' J5 _' o* v不知道是因为太不幸,还是太幸运,总之,华佗的刀生锈了,他发明的麻沸散也失传了,只剩下了张仲景传下来的辨证论治。因此,在中医学里,许多外科疾病也靠内服药治疗。7 ]& G3 e1 \" f0 C1 {5 x* R' ]
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金元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的争鸣,起因就是内伤与外感治疗方法的交叉与互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仲景六经辨伤寒的体系里,再也容不下那么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经验,于是温病学家纷纷创立新说,出现了温病学派的崛起。" M; m  `3 q% |) J# j* y' c9 w
就在中医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的时候,西方医学逐渐东传,来到了中医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在京城行医40余年的王清任,不知是否听到了西方医学长于解剖的消息,但是他开始为祖先的解剖内容进行纠错。1830年《医林改错》出版之后,中医界信心大失。由此走上了“自我改造”的道路,也是一个逐渐衰退的开始。8 b4 M+ i. L% w( ?( s
“汇通”医家主张汇通中西医知识,希望熔中西医知识于一炉,愿望虽然很好,效果却事与愿违,中医很快就出现了“失去自我”的尴尬局面。1 {' |  {+ N' [: Z5 e' _
崇尚西学的精英们批判中医理论,政府也在有意无意之间排挤、打压、歧视中医,甚至利用行政措施,积极推行取消中医的政策。这种不良思潮,直到建国之后的很长时间里,还影响着行政领导的思想、政策。
  p, T% v0 U9 Y2 I在求生存的过程之中,中医界为了摆脱被人指责为陈旧、保守,主动打出“科学化”的招牌,希望融汇新知。6 b2 @2 w) n& x
中西医结合是建国后很美好的一个梦想,很多人为此奋斗终身,临床成就不少,而理论创新仍然难求。因此,很多人把中医的衰退归罪于中西医结合,这是方法论还受制于还原论时代难于避免的事情。
  z* v! e' d* g痛定思痛,中医在近现代走过的道路,是艰难与曲折的,某些时期的经历,甚至可以说是屈辱与悲壮的,就像和氏璧被当作石头一样。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这个“当代的和氏”,不为自己先后被砍去左足和右足而悲哀,而是为宝玉被当作石头所痛苦。关注中医的命运,不仅是必要的回顾与总结,而且关系到将来的复兴之路。5 ^) l5 C9 l3 W& z5 r- x7 |
经历SARS新瘟疫的考验,就像邓铁涛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人开始正确认识中医”。正确认识中医,首先就要“正视”中医的现实作用,我们看到在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里,无论是迎接传染病的考验,还是参与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的医疗救助,中医药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m2 _, r: T8 j7 A慢性病成因复杂难于根治,中医药善于解决复杂问题,这与它的方法论有关。西医长于手术治疗,内科疾病也要手术介入解决。中医与此相反,即使是西医认为一定要手术治疗的疾病,中医也可以通过非手术途径解决。+ `1 k" d4 w( T- N: y6 K6 E" K/ \
医学的目的是为了治疗疾病和保持健康,通过多年来的中医与西医的对比,我们看到所有新发现的疾病,中医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诊治,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所有西医观察到的新指标,中医药都可以作为一个有效地“干预”药物,使其分子表达的程度有所改变;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宇宙飞船绕地飞行,都有中医药的参与,而且从飞行前后的间接参与,到直接把纳米水平的中药带到太空里服用,良好地预防“太空病”的疗效,令国外同行艳羡不已。可见中医药的现实作用与未来价值,是不可小瞧的。
/ q8 H% d$ t1 v% L4 m“中医的复兴与复杂性科学研讨班”,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老教授们发起的学术活动,与几十年之前陈独秀、丁文江、傅斯年、鲁迅在北大批判中医明显不同,他们用钱学森先生倡导的复杂巨系统理论,把中医学作为一个成功运用复杂性科学方法,解决人体健康与疾病互相转化问题的典型学科,加以讨论,希望从中医的范例出发,找到解决现实世界复杂问题的灵感。
3 a4 L7 s" }, {" e- `中医学在上个世纪,已经随着针刺麻醉研究成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的重新崛起,走向了世界,红遍了欧美,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
* G" [, B: Q/ A9 M4 ~因此说,中医复兴的东风已经吹来,无论再经历多么坎坷的历史过程,中医学的复兴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
1 z, q9 P5 e, \: x& K第一章          回看中医辉煌历史3 ~# F& \# D4 @1 F' t- U0 U
中医学历经磨难,在近代西风东渐,传统学术纷纷谢幕的时候,能够一枝独秀,并且打而不倒,剿而不灭,顽强地挺立着,迎来了东方文化的复兴,并在改革开放之前,带头走向世界,这说明中医药学的确有着不一般的学术特色。它的悠久历史,也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因此,我们有必要回看它的历史辉煌,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全面认识它的优秀本质,正视它的现实作用,认识到它未来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x) P; l2 U0 e3 s
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从文明传承的源头看,“结绳记事”的时代就有医药知识的积累,“事大大其结,事小小其结”,一个一个的“绳疙瘩”,记载了一件一件的历史事件。天长日久之后,这些“绳疙瘩”的记忆功能逐渐降低,因此,才开始了仓颉造字的历史过程。最早记载历史的文字被创造出来了,最早的文字符号现存于甲骨、彩陶上,大多是占卜问断的记录,既有历史事件的占卜,也有许多医药内容的占问,这些内容出于卜官之手是没有疑问的。' V* U% E/ ~7 \% V/ s$ [. E1 H& `; s
有关医药占卜的甲骨文,是文明的象征,而不是愚昧的证据。
/ C1 o- P) P: u" P卜官是那个时代最有文化的人,而不是最愚昧的人。# U% T4 U( m* W' v; Z# L
春秋时期医巫分家
6 n, K4 z* C; ~' Z' J) z; O& v我们知道,负责占卜的巫史所记录的甲古文里,大多是关于帝王的事情,或者是国之大事,而很少有一般民众的内容,被古人称为疫病的流行病,由于危害很大,所以屡次出现在甲骨文里,其他的疾首、疾身、疾腹、疾齿等病名记载,大约有几十种,也多是帝王的疾病,其真实性是很可靠的。
  E8 G8 r/ L; K- X# C: \在商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瘟疫具有流行性,需要经常地考问当下是否会流行某种疫病?国王是否会患病?得了疫病是否可以痊愈?患病之后是否可以洗浴?是否可以预防疫病?9 I1 @0 j& P9 W
通过这些问卜,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是善于应对疫病的,因此,他们不仅建议“今日王其水寝”,要靠洗浴防病治病,而且还经常“燎于血室”,通过熏燎居室而消毒避瘟,“燎门”也是一种保健预防措施。甲骨文还有“疾,亡入”的告诫,看来患疫病时进行隔离,也是常有的事情。
: C( Q1 B# M/ `" Z: U/ `《尚书》有“遘厉,疟疾”的记载,《山海经》有“食之无疠”的经验记录。厉,或者疠,也是指烈性传染病 。) }! D* o) V5 T) m3 ^+ p& S: v' R5 \% D
《诗经》《周易》都有洗浴和讲究饮水卫生的记载,《周礼》记载的更为详细。
  c  Q8 m( L  h' h* s+ x2 G9 a《周礼•天官》不仅对于周王的饮食卫生有细致要求,而且天官知道“四时皆有疠疾”;春官要“春招弭,以除疾病”;夏官要“索室驱疫”,“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秋官要“除毒蛊”。他们所采用的措施,也是颇为多彩的,要以嘉草攻之,以莽草熏之,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以其烟被之,以炮土鼓驱之,以焚石投之。当然,这许多措施里,有的合理,有的则煞有介事,有的只是一种宗教活动,但是,这丰富的防疫活动是积极预防的前奏曲,它们逐渐走向了科学,走向了医学探索的正路。" q1 l7 g# h6 I+ v" z
《周易•既》之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遯》云:“系遯,有疾厉。”这些记载,都可能与预防疾病流行有关。
) D" @4 j7 c) r! t( E; t* X8 O2 n《礼记•月令》知道孟秋行夏令,会出现“民多疟疾”。
( }) \% T+ m6 l8 v# L《左传•定公四年》说:“水潦方降,疟疾方起”,也是对于不同季节会出现何种流行病的记载。
0 @" b3 r( N) c8 [隔离患者是人类应对传染性疾病的一项措施,也应该是一项很早的预防方法,是躲避,是不接触,这种隔离措施流传几千年,一直没有间断过。1 B# V$ C$ e% K# ?
《论语•雍也》记载,伯牛有病,孔夫子去探望,但是他不敢进入患者的屋子,而是在窗户里往里瞧。伯牛知道之后,把手伸出来,与孔夫子打招呼。孔夫子抓住伯牛的手,感叹地说:“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v9 O- {9 a( O* p6 o5 b
伯牛的病,可能是一种传染病,起码孔夫子以他的“医学知识”判断这属于传染病,不然他是不会采取这样非常规的礼节的。由此也可以知道,在孔夫子的时代是有隔离现象的,尽管不一定是一种制度。
; j% k! W0 n2 j- l$ e) [在春秋时代,人们如何治疗疾病?是靠医生,还是靠巫师?或者就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医生与巫师没有区别,是同一个人兼而营之?我们只好通过历史记载进行考辨。2 ^- D% V: t$ G! K
一般说来,病情有轻重,小病可以“勿药有喜”,不用治疗就可以自愈,而严重的疾病就需要求助医生。“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已经是一句成语。然而,它的来源却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 ^+ C( N# V8 a( e% p' u% X; N/ a6 D# G# L" o

4 r$ B0 i! s( P
0 R+ y' Y& @0 h. a# `5 \7 S! K  W" S! _0 V' X5 ?  J7 x
据《左传•成公十年》和《史记》晋世家、赵世家有关文字记载,公元前581年的一天,晋景公做了一个噩梦,十分怕人。5 K+ {% f% ^" m; Y) p
他梦见一个恶鬼向他报复、索命。这个恶鬼披头散发,那头发从头顶一直拖到地上,样子非常吓人。恶鬼不断地跳着脚、拍着胸膛,气愤地叫着:“你错杀了我的后代,使我断子绝孙,很不仁义、不道德!我已经请求上帝,得到他的允许,向你索命来了!拿命来!”恶鬼不依不饶,一路追赶着晋景公奔跑。晋景公关上宫殿的一道道大门,恶鬼在后边就把一道道门砸开,沿途撞坏了宫殿的大门、二门,并且进入寝殿内室,把内室的门也弄坏了。晋景公吓得急出了一身冷汗,大叫一声从噩梦之中醒来。3 g: H5 f) B1 a# V2 o8 H
晋景公立即召见著名的桑田巫,让他占梦,断吉凶。巫这个行业在先秦时期是很显赫的职业,他们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他们的名字“巫”字就是很明显的招牌。所以,上至国家的战争、灾害、祭祀,下至平民婚丧嫁娶、治病寻物、动土解梦,都可能要请教巫师。
2 `0 \3 r, ~0 J' t5 n9 b& i桑田巫由于最有灵验,声名显赫,就被晋景公召进宫来。他经过龟占筮卜,得出结论:“晋侯这个噩梦的原因,是赵氏孤儿的祖先为祟”,并且预言晋景公将为此而丧身,“不食新矣!”
3 x/ H6 t' l3 \5 h4 y: S8 y2 k“主君,您吃不上新的麦子面了!”* E1 |: u  I# U% s$ J7 z  X0 `
桑田巫一个断语,吓得晋景公魂不附体,成了挥之不去的魔咒,时刻困扰着晋景公。) {# X8 I5 ?8 G9 a# g% D
原来20多年以前,晋景公的先辈晋灵公昏庸无道,在宫里筑一个高台,让人在上边用弹弓打人,以此取乐。他还经常烂杀无辜,谁提意见就杀谁。大臣赵盾几次几次进谏,不仅毫无作用,而且还险遭陷害,就准备出逃避难。在赵盾外逃的过程之中,还没有走出晋国国境的时候,他的同族人赵穿就杀了晋灵公。这件事经过晋成公,再到晋景公,已经20多年没人提起,也没有人怪罪。可是新上任的司寇屠岸贾与赵氏有仇,要借机报复赵氏、消灭赵氏,就召集人围攻、族灭赵氏。因为赵盾的后代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属于当朝国君晋景公的姑母,所以赵氏孤儿得以幸免于难。多年之后,晋景公做的这个噩梦,就是因这件事情而起的。  C  n' F  l+ O) ]& r# m
为了“破解”这个噩梦,尽管晋景公恢复了赵氏孤儿的世卿地位和封地,但是桑田巫给他下的“死刑判决”却难以更改。- Q9 K( G" X. D$ s. l$ t
晋景公并不愿甘心等死,听说秦国有一个名医叫“医缓”,善于诊病、疗疾,就派人到秦国请医缓来诊治。
# C& j: {7 P- b- G0 D+ Z* d秦国名医医缓还没有来到的时候,爱做梦的晋景公又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两个俗称“二竖”的小男孩,在他的肚子里做祟。一个小男孩说:“听说秦国的医缓是一个名医,他带来了针药治疗晋景公,有可能会伤害到我们。我们往哪里逃跑好呢?”另一个小孩说:“不用怕,我们在晋景公的肚子里,躲到心脏的脂膏下面,藏在它与横膈肓膜之间,在这‘膏肓’要害之地,再有名的医生也奈何不得我们。”# [3 `# Q5 V3 `0 B: k
; Q0 u* Z' r0 O' c4 q

6 A; u: P6 r% q1 E( e$ s9 g* s1 S- m/ v

* Z$ h+ x) X9 a0 |8 }不久,秦国的名医医缓就来到了晋国,他经过察色按脉,细心诊断,不住地摇头叹气。
! a" {# c9 S. p% |( \4 M5 V" ~晋景公焦急地问医缓:“寡人的病情怎么样?”
3 p9 U9 l/ I9 v7 }7 @医缓说:“您的病在心脏的脂膏与肓膜之间,疾病处在这‘膏肓’要害之地,用艾火灸,灸不着;用针刺,也刺不到;使用汤药治疗,也很难使药物到达这个地方。硬性治疗,不仅不容易奏效,而且有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实在难以治疗,还是注意慢慢地生活调养吧。”/ |- H3 r$ I9 @; Z& x! M
晋景公听过病情分析之后,很佩服医缓诊断的准确性,称赞医缓是难得的当代良医。他让属下给医缓置办了厚重的礼物,把医缓送回了秦国。5 }8 m0 Z. i5 o8 ]
此后,晋景公遵照医缓的嘱咐,注意生活调养,慎起居,节饮食,远女色。日子一天天过去,景公的身体也没有发生急剧的变化。时间慢慢地流过,麦子也就逐渐成熟了。* q& v, e/ q8 n% z, w
他对桑田巫的话不敢不信,也不甘心完全相信,因为天神与地神的安排他不知道,也无法知道,只有通过巫神才能转达“天机”。- k5 N9 G5 h7 V; [6 k/ _" G
麦子收获之后,他吩咐御膳房赶紧磨面,准备尝新麦。
0 J3 V: I/ Q4 q4 I7 c6 [这个过程对于晋景公来说,既刺激,又兴奋。晋景公觉得自己终于看到了麦熟,就要吃新麦子了!" x! Q- V# a7 P9 B
啊呵,晋景公想到这里不免兴奋异常。那么,桑田巫的话为什么失灵了呢?他是个大骗子?!他可吓得我不轻!他敢骗我?!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一定要治桑田巫的欺君之罪!而且要让他心服口服,无话可说。2 R; E  Z# _- m& z
于是,晋景公一边传话,召桑田巫进宫;一边准备磨新麦子,要吃新麦子面做的食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桑田巫也来到了大堂,晋景公让桑田巫亲眼看到了已经做好的新麦子面,问他知罪不知?还有什么话可说?
! X5 |+ I) }! g8 W' q6 ~8 ~+ u, `, e桑田巫看到新做的麦子面,心中暗暗叫苦,无法申辩,俯首听命,只好就死。1 Y0 L4 S' n8 G' u
杀了桑田巫,晋景公心情陡然高涨,马上就要吃新麦子面了!7 u8 m* O9 |  Z/ R: l$ c, O' ~
事情到这时并没有结束,也真是无巧不成书,晋景公还没坐下,就感到腹部肠鸣不适,必须立即去厕所方便方便。不成想,这一去就没有能走出来,晋景公一下死在了厕所里。桑田巫的占卜应验了。
- R; y7 s$ ^) {4 s' t对于《左传》的这种记载,古人十分相信桑田巫的灵验,今天我们再看这则史料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新认识。
, y  `# l6 D" ^; s6 M$ D+ ]; N首先,“膏肓之疾”不是非常急迫的疾病,不属于急症,否则,就不会说“不食新矣”,要等一段时间才会死,而且是一段不短的时间;
1 U6 U" t6 M4 g/ E进一步我们可以推断,“膏肓之疾”只是疾病的部位比较特殊,秦国的医缓不能治疗,或者他没有措施治疗,不等于当时或者后世就没有措施治疗;
) b' O; {4 r4 j& v& h再进一步说,晋景公的前期生活调养是有效果的,“膏肓之疾”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也没有要了他的老命,“带病生存”也可以生活得很好;% ?/ `2 z+ @1 L0 D; N: j
他在生命的最后的几个小时里,情绪激动,愤怒、狂喜,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使他旧有的疾病突然加重、爆发,因此导致他的暴死、卒亡,这与他不懂得养生,放任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是很有关系的。  D  V& _, L% b& d3 Y( J" N4 J# v
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2 p  @: r$ k, l; z
因此说,晋景公之死,今天还是一个生动的反面教材,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要注意养生,特别不要忘记“带病生存”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破罐子熬过柏木桶”的例子是很多的。也有人说,长寿的秘诀,就是得一种慢性病,它能教会你善待生命,注意养生。) _" m3 Y% p, S" }
这个事件说明了春秋时期,医生与巫师已经分家,各自“学有专长”,并不互相混同。但是“孤证不立”,这个例子也许说明不了当时的医学水平,我们还要举一些例子,而且是记载于史册的例子加以说明。6 Q: y( s& P2 b2 K
西汉初年陆贾《新语》说,公元前500年左右,春秋末期的扁鹊在宋国行医,得罪了宋国的国君,他只好逃亡到卫国去。恰巧,扁鹊遇到了一家患病的人家,病人的病情十分严重,有生命危险。% ~: r; G9 `; T3 n- R
扁鹊正好看到了患者家里的一切。医生治病救命的神圣的职责,促使扁鹊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要求为患者治疗。; ^0 ]9 q( t7 E. j2 K/ j6 x, i: W
患者的父亲看了一眼扁鹊,不信任地说:“我的儿子的病情很严重,我正打算为他请好的医生来治疗,不是你所能够治疗的!”
8 z; v' [) k7 q" _" `说完了这翻话之后,患者的父亲就请来了一个巫师,据说很有灵验,名字就叫“灵巫”。
( g; `' T0 c0 ~# ^  U& @这位灵巫来了之后,当着扁鹊的面,就施展巫术,念咒施法,祈求上帝,赐福祛病,长有天命。扁鹊在一旁,看着巫师的拙劣表演,干着急无计可施。0 h. R; r7 Y! {0 v: [: f
患者的病情逐渐加重,终于在巫师的折腾下死亡了。
$ N/ d. _/ S. o$ E9 A可是,我们的疑问来了:病者的父亲,虽然没有让扁鹊给他儿子治疗,但是,我们不能说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父亲为什么说“将请良医治”,而不说“将请巫师治”?难道他知道“信巫不信医”,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吗?或者,难道他主观上是想请好的医生,而实际上请来的却是巫师?难道那时侯的巫师,已经在冒用医师的“名分”?
# E0 N0 @2 R8 j) t) z扁鹊是闻名于天下的名医,可是在“信巫不信医”的患者面前,他高超的医术也派不上用场。因此,崇尚医学科学的扁鹊,愤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 ]. H+ n4 x8 X' K) S. c
陆贾是汉代初年十分著名的学者,他著有十几篇论文,每一次传到宫中,刘邦都称赞不已,“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司马迁称他是“当世之辩士也”。他当时书写这个故事,表明他对于巫术的批判,对医学科学的信任。
2 }9 U5 r6 I9 ]% l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医与巫斗争了几千年。
. w2 t0 P+ g8 o& O- K8 s6 D$ b+ R《内经》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把中医反对巫术的主张,写进了理论奠基的经典,影响极为深远。. |( w8 R& O3 J7 P: T4 g# {
为了说明春秋时期中医理论的发展水平,我们还必须根据《左传》的记载加以论述。鲁昭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晋平公姬彪(公元前557—532年在位)得了一种疾病,经过晋国的官医诊治不见好转,就向秦国请求援助,秦国的秦景公就派出了秦国的名医医和,到晋国出诊。# _4 y1 T* L! u1 d; Y( K7 W
秦国在春秋时期出过几个名医,前边我们说过,公元前581年秦国著名的医生医缓给晋景公看病,断定晋景公“病入膏肓”,属于“不治之证”。晋景公虽然没有被治愈,却大为称赞医缓高超的诊断水平,送给了他很多礼物,后来又借故杀了本国的桑田巫。这件事在晋国朝野上下引起过不小的震动,人们普遍认为秦国的医疗水平很高,不仅高于周王的御医水平,甚至在医与巫的比较之中,有些“医高于巫”的意韵。  |: L( f9 X3 b
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40年,晋国的医生们依然记忆犹新,为了晋平公早日恢复健康,也为了尽量减少承担治疗措施不力的责任,就积极建议再向秦国求援,而未见请巫师占卜的记载,“只医不巫”的现象,或许意味着科学与巫术的斗争在晋国已经有了某些成果。
* k/ z' u! u- U只不过,当时秦国的国君已经不是当年的秦桓公,换成了他的后代秦景公;医缓也许因为时光已经过了40年,属于高龄体衰,或者早已病故,无缘再来晋国。秦国只好派了另一位医术出众的名医医和,前来晋国出诊看病。) f4 x6 q: e" k6 g9 m
医和来到晋国,经过细心诊察晋平公的病情,不久就得出了结论:“晋平公的这个病,不是鬼怪作祟产生的疾病(因此你们也不用再请巫师了),也不是饮食不节造成的身体伤害。此乃贪恋女色、淫逸过度而形成的疾病,病名叫做‘蛊病’。它属于目前还没有生命危险的疾病,也就是不属于必死的不治之证。”2 _% l* \7 }$ Z' K) w& U% h) p
晋平公听了医和的诊断和病情分析之后,面露喜色,心想:总算逃过一劫!可是转念一想,女色不能接近吗?那么,我的后宫那么多美人怎么办呢?我养着她们还有什么意义?
7 D$ ]6 u" C+ x" C& t晋平公也顾不了一国之君的面子了,他急着说:“医和先生,请你说一说,我今后该怎么生活?离开了女人,我,寡人我的日子,嗨!那还有什么活头啊!”
: Y) n, ]) y! V' J: ~% X+ m医和深知晋平公内心的矛盾与想法,就直奔主题,借机给他讲述了其中的医学道理。3 m' Q+ T# X+ X, N" z: c7 ^
医和说:“女色不是不可以接近,关键是要有节制。恕臣直言,您的后宫之中美女如林,而且还有同姓的女人,这就违背了‘同姓而婚,其生不蕃’的古训。”
+ g1 m! n/ Q$ v5 p" w医和提到的中国古代禁止同姓结婚的礼俗,说明了古人早就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
' ?' \7 g# H- l0 ]医和紧接着就讲了一套大道理:“古人说,女人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男女同床共枕,阴阳交合都在夜间,以与天地相应,才能符合自然的规律。您现在的男女之事,既无节制,也不看时辰,已经达到了惑乱丧志的程度,能不产生疾病吗?!”$ u5 F; U+ w8 y" Q) u" u% `8 a/ K& c; F! j
一席话,说得晋平公既羞愧,又心服口服,不由得暗暗佩服医和高超的医学理论造诣。他说:“哦,男女之事,还有这么高深的理论?还与天地阴阳有关?快给寡人说说,免得你走之后,寡人无可请教。”
. X1 `* K$ P) X9 N3 c医和说:“先王制作乐舞,就是要调节君王的精神生活。乐舞一般分做五节,首尾相贯,时快时慢,主旋律都是和谐的。和谐的主旋律演奏出来之后,就要逐渐平息下来,进入悠扬的尾声,然后结束演奏。当然,有的音乐不是这样,追求的是复杂的技巧,过分糜烂而充满诱惑的声音。这样的音乐充斥在两耳之中,让人听不进其他的东西;它占据了人的心灵,就会让人心情激荡,忘记了自我,忘记了礼节,丧失了平和,丧失了理性。这是有修养的人所不取的态度,也是违背先王礼治的行为。先王接近女色,主要是为了江山后继有人,阴阳平和与天地自然相应,有节制而不乱性,就不会因此而产生疾病。”0 @/ G3 s$ V% ^$ o
“人与自然的关系,真的那么密切?”晋平公不解地问道。
* M- S6 X; \( X' v% d医和说:“当然了!自然界有寒热风雨阴晴的六种气候,医学上称为六气。这六气形成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万物靠它们出生、成长和收藏,六气是人无法摆脱的自然环境。这天上的六气与地上的物质结合,就产生了世界万物的滋味。具体的说,食物的滋味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总不离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基本滋味。天上的六气还使地上的万物呈现出各种复杂的颜色,复杂的颜色也可归类为青、赤、黄、白、黑的五种基本色彩。先王音乐的基本音色,也是由角、徴、宫、商、羽的五声所组成,所以声色、滋味、音乐都可以与天地自然相应,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
4 ~* q- Y, q% B( P& Z1 U医和见晋景公听得很认真,就进一步讲解了更深刻的医学道理。
9 K; W- m0 ~% A  s/ G. @医和说:“自然六气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障。因此说,寒热风雨阴晴的六气太过猛烈,就会产生不良影响,让人体发生各种疾病:比如,自然界阴寒之气太重,人体就会产生腹泻着凉属于寒性的病证;自然界阳热之气太盛,人体就容易出现发热上火的病证;天地之间的风气太重,就会导致人体四肢震颤摇摆的病证;天地之间雨湿之气太盛,就可以形成人体腹部消化不良的疾病;人体在需要入夜安眠的时候,夜生活太多,就会出现神志惑乱的病证;人体在白天活动的时候,过度操劳,就会身心疲惫不堪。男人贪恋女色太过,就会出现身体虚热,五心烦乱,神志不明的‘蛊惑’ 病。”/ {& s: ]% {- n) ?/ ~. t
晋平公听到“蛊惑”病一词,就赶忙说:“这‘惑病’的说法寡人还能理解,也就是精神不爽,头脑不清,无精打采。可是这个‘蛊病’,又是怎么个说法呢?”
" C& S+ |: F( Q) y* F3 b/ m3 _医和说:“所谓‘蛊病’,就是荒淫惑乱导致的病证。从古人创造汉字的规律上来说,这个字是根据古人想象的形态造出来的字,繁体的蛊字或者在篆书里,就是三条虫子在字体的上半部,一个血墩在字体的下半部,二者相合而成蛊字。就是说,众多的虫子,吸身体的血液,让人气血亏虚,形成蛊病。在谷仓里存放的谷物,日久之后产生了飞虫,谷物被吃成了空壳,也叫做‘蛊’。”
6 Z& w8 }4 X+ h( Q' p% g0 W晋平公听到这里,浑身一战,冷汗已经浸湿了脊背。
8 v' ]  F/ }3 a: W只见医和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穷追不舍,又说出了更高深的理论:
5 O3 o5 N1 c% O) O" k! K《周易》里有一卦,就叫“蛊卦”,从卦象上说,也是由上下两个三画基本卦组成,一共六个爻画,也叫重卦、复卦。“蛊卦”的上半部是代表山的艮卦,下半部是代表风的巽卦,二者互相结合起来,组成了六爻画的“蛊卦”。因为处在上半部的“艮山”之卦,其形象是两个阴爻画在下,一个阳爻画在上,属于“少男”之象,就象征着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小男孩;处在下半部的“巽风”之卦,它的卦象与此不同,是一个阴爻画在下边,两个阳爻画在上边,属于“长女”的象征,好象是一个老处女。“艮上巽下”合成的“蛊卦”,总体象征着一个老处女引诱一个少男。这种卦象,就好象大风吹落了山上的草木,一片贫瘠荒凉,这就是“蛊”的象征。
. p) t  I3 U$ o) [3 x7 k晋平公听完这一席话,就觉着自己的身体冒凉气,仿佛自己的精血已经被吸干了,像被虫子吃空了的谷壳,完全是一个蛊像。
# x8 Z) }7 X' w& l  k1 z1 |3 r3 Q他连忙说:“谢谢名医。寡人知道了!寡人知道了!”2 i  |8 X$ y( e7 Y' L* M
从此以后,晋平公果然把自己的放纵之性收敛了许多,身体逐渐好转,竟然又做了9年的国君,到公元前532年才去世。
" E7 v1 \% _  ?# L晋平公后来安度晚年,不能说与医和的健康知识教育无关。医和渊博的医学知识,循循善诱的思想工作,良好的生活建议,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T; `5 J* x: E: l4 Z" h: j
通过这件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也可以使我们看出,在2500多年之前,我国的中医学已经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1 }0 J# f) ]( z& B
其实,中医在历史上留下来的生动事迹,还多着呢。
4 |, C4 B& B4 ?, T4 i6 }1 J0 [据《左传》有关文字记载,公元前630年晋国的医衍就掌握了毒药的致死量,公元前609年齐国的御医可以准确判断齐侯“不及秋将死”,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医生通过脉诊断定装病的申叔豫“血气未动”,以及医缓、医和的事迹,都为中医学的创立,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0 b; T4 O5 T  K. h# ^根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1年,楚国的大臣申叔豫为了政治避难,在家中装病而不去上朝。当时正是楚国的夏暑季节,天气异常闷热,申叔豫要装一个什么病才能不上朝呢?
: W5 t- C  H# [9 n$ [他搅尽脑汁,终于想出来一个好办法,于是就大胆地向楚君请病假,一连多日就是不上朝。
8 v% K1 X. U5 _* U' l, s# @楚君一开始还不往心里去,后来见他总也不来,就心生疑虑:一向健康的申叔豫,为何突然卧病不起?卧病不起多日,为何不好不坏?
+ c2 H4 O0 r+ j$ K5 D9 [因此,楚君决定派一个医生到他家去看看,申爱卿的病到底如何。因为他心里有一个猜疑:他是不是在家避暑纳凉,故意说是有病?
- n3 w# m( W7 j+ H8 t2 R楚君派御医前去探望,事出有因,合情合理:一方面表示关心,一方面探听虚实,看看申叔豫到底有没有病。
! W3 \. |  T$ e5 F2 ^& {6 K& S1 c) _楚国的御医到了申叔豫的家里一看,情况的确不妙。虽然当时正值盛夏,申叔豫却盖着一床厚被,卧床不起,而且身体消瘦,面容枯槁,呻吟不止。
& y" u! T7 B1 {3 I. y8 A楚医走上前去,看了看面容、舌苔之后,深表同情。过了一会儿,又把申叔豫的手拿过来,一摸脉,心中就有了底数。他安慰了申叔豫几句话,就回去交差了。  z7 \$ z1 f* U* N/ w; b
楚君见御医回来了,急忙就问:“怎么样?申爱卿的病很危险吗?”& u% p* J# b" ]* J4 x- I- ^5 l
楚医说:“申先生看上去很消瘦,可是他的血气不乱,六脉调匀,和缓有力,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病吧。”
3 K# z8 J2 x. Q6 k( J  h- X% Y# h原来,申叔豫为了装得像一个病人,就在家里挖了一个大坑,在坑里放满冰块,捂上被子,再把床铺铺在上面。
2 o" S/ p: J" K' l3 s7 Z申叔豫躺在这样的床上,自然不会觉得热,虽然盖着厚被,仍然凉气袭人。他一方面“卧床不起”,一方面还减少进食,身体很快就瘦了下来。并且,为了装得真像一个病人,申叔豫每天不梳不洗,面容自然晦而无光。
' P- P7 b* ^% q: ?+ c$ c尽管他煞费苦心,装得很像,但是,他还是没有能够瞒过精于脉诊的楚医,一句“血气未动”的结论,打破了他的装病的假像。' ^6 n$ |# k  S8 v" z
因为,装病的人,虽然在外表上可以作假,但是,人的气血循行是无法作假的。脉诊的客观性,是很受古人推崇的。. J9 N* w: e) A, B$ v& I
西汉初年,名医仓公淳于意就经常把自己的诊断情况,与古人《脉书》里的记载进行对照总结,写出来我国最早的25个病例,被司马迁收录在《史记》里。由于重视脉诊,很多先秦的医学书都叫“脉书”。中医在后来把内科叫“大方脉”,把儿科叫“小方脉”,都与中医重视脉诊有关。/ I+ n! K2 P7 f+ p! i9 J! O" r4 P
这种以脉诊决断疾病的例子还有很多,著名医学家扁鹊因为靠脉诊决断赵简子的病情,为他赢得了生前的财富和身后的名声,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传为美谈
4 _% t4 _; {& M4 i宗师扁鹊名闻天下  _9 I, [  D2 \0 x, {( l4 f- C5 j+ T6 F
在中华的大地上,人类的脚步已经走过了200万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也有五千多年。史家求真实,文化重发展。在史学家的眼里,文化可以分为“传说的文化”与“历史的文化”。
- {. g4 {$ L/ K司马迁以历史学家的睿智,向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望去,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他在追溯医学发展源头的时候,认为真正为医学披荆斩棘、开山劈道的宗师,既不是传说之中的神农、黄帝,也不是有位、有禄的官宦名医,更不是传说中的巫医神汉,而是一个真实感人的民间医生:秦越人——扁鹊。* B% F& Y& a* t, x$ d4 ^1 G

  T6 _# |' z& J5 D- X) u* H
- l% a* W; W" N
+ Z8 e  K1 [" V( a0 G( h% h6 Q" }8 ?' @& T
司马迁根据什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呢?扁鹊有什么特长让司马迁认为“名闻天下”?扁鹊是一个传说的神话,还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他是什么时代的医生?他的医术是怎么来的?
" Q' H/ @" X: V( k$ T要解开这些谜团,首先应该从秦越人学习医学开始探讨。
  e' g( p- M9 U司马迁说,扁鹊是勃海郡一带的鄚州人,他本姓秦,叫越人。他30岁之前的时候,在当地的旅舍(社)里当社长,整日里迎来送往,招待八方客人。有一天,一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前来住宿,秦越人一打量,觉得长桑君不是一般的人,就很客气、很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觉得秦越人不是一般的人,有相见恨晚之意,此后他就经常入住秦越人的旅社。
% q+ L& B. o( C6 ~( X5 R+ j, V日月穿梭,光阴一晃就是10年,两个人的关系已经非同一般。一天晚上,长桑君悄悄地把秦越人叫到房间里,对他说:“我带来了医药方书,是宫廷禁止流传的秘方。因为我已经到了老年,想着把它传授给你。你不能对外泄露其秘密!”秦越人说:“我一定遵命!”长桑君从怀里掏出来一包药,交给扁鹊,并说:“喝这药的时候,一定要用 ‘上池水’煎服它。所谓‘上池水’,就是没有落地的雨露水。30天之后,你就能够洞察事物了。”
2 w$ S& }8 F( d长桑君把珍藏的“禁方书”,一卷不剩地全部交给了扁鹊。扁鹊看着一捆一捆的医书,心中充满喜悦,不知如何是好,等他抬起头来一看,忽然之间,就不见了长桑君的身影。司马迁记载了这一传说之后,推测长桑君“殆非人也”,似乎是一个神仙。
8 ~& O0 N9 a5 d0 _% ~9 A, p据说,扁鹊按照长桑君所说的话,喝了药物,30天之后,能够隔着墙壁看到另一边的人,有了一般人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扁鹊用“特异功能”看病,能够看清所有的“五脏症结”,只是把诊脉当作形式、名目罢了。) I7 Q. k  i4 C1 M" d& k* W7 L5 U
那么,长桑君是神仙吗?
& q  R5 O0 {8 e  Q" k1 W; M要解开长桑君之谜,首先要从他的“物证”开始。“禁方书”是什么?“禁”就是宫廷禁卫,也可以代表宫廷。“方书”就是记载着药方的书,也可以是医学书的统称。长桑君带着宫廷的秘方,他应该是一个官医。《左传》里记载了几位医生的事迹,有不记名字的齐医、楚医、也有记名字的晋国的医衍、秦国的医缓、医和等等,都是官医,却没有见到民间私人医生的记载。
6 N# Q) }5 b# q从《周礼》来看,先秦时代的医生,基本上都是官医,有位有禄,每年都有业务考核。《国语•晋语》记载,公元前541年,医和就明确地说,医生本来就是国家的官吏,所以有“上医医国”的说法。官医经常在国君的左右,国君的健康问题,是国家的最高机密,所以,医方也可以叫禁方。: [5 _' W! c  A/ b  f- c7 p
作为官医的长桑君,为什么往来十多年,要经常住秦越人开的旅店呢?
& c' x: J( ^$ u; d( l) r根据清代的河北省《任丘县志》记载,长桑君墓在鄚州镇,长桑君应该是当地人。他或者作为一个宫廷御医,回家省亲,或者休假,要路过扁鹊的旅店;也许他因为医术高明,经常往来于诸侯之间;也许他发现了一个医学传人秦越人,而一次一次地“借故”住在秦越人的店里。总之,10余年之间,他经常出入秦越人的小旅社。
6 b$ b7 X+ E( Z1 `0 S4 b. \春秋战国时期的鄚州镇,是燕国与齐国、晋国的交界地带,北临白洋淀,南靠黄河的几条支脉“九河”,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史记•赵世家》说赵简子是一个大土地所有者,领地与诸侯不相上下。明代的《河间府志》说,晋国大臣赵简子管辖着这一带的土地。秦越人30岁之前就在镇上的旅社里任社长,一干就是10年。4 z1 T1 I. T+ J" C; H9 q% a/ V- o! O
1 u6 d% B3 Z, n; c8 C) F

2 N# J$ [* U' O5 U
+ T1 f3 A" C8 P( T; H1 |# W秦越人为什么不趁着年轻,出去周游世界,闯荡江湖?或者凭借着年轻有才,到当时的赵简子手下,谋个一官半职呢?当时的孔夫子,因为受挫于列国,就想去找专权的赵简子,走到黄河边上,因故而返回了鲁国。; w' x, k0 v  A5 R
聪慧过人的秦越人,他所以在一个小旅社里坚守10年之久,极有可能是因为一直在自学长桑君给他的医书,研究医术,只是外人不知内情,他也不便于向外人解释,才形成了他“一夜成名”的传奇经历。6 d0 A4 A3 [+ H  n8 f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桑君从怀里掏出来的药,是仙药吗?为什么要用上池水煎服?笔者认为,这只是扁鹊故事的表面现象,要解开这个谜团,必须结合历史文化,探索其可能的真实过程。; z) u9 z% B  r* R. `4 O
扁鹊的时代,人们对于许多事情的看法,都愿意相信与神灵有关。人们普遍认为君权是神授的,医术也应当是神仙传给的。当时也是医巫难分高下的时代。国君看病,既让巫师占卜,也请医生诊治,《左传》医缓为晋景公诊断膏肓之病的时候,晋侯就既请桑田巫占梦,也让秦国的医缓诊断。
) u/ h9 V! c" h8 h" ^! M医生以治病救命为天职,只有爱心而不聪明善思不行;只专注谋利,私心太重,也不是优秀医生的合格人选。正所谓“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教非其人,漫泄天宝”。" t6 q( ?  f$ J) L) g
旅店是一个服务机构,来往人员三六九等,脾气性格各有区别,在秦越人的小店里,人们都能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热情。这充分说明了他品格出众,与人为善,充满爱心。机智好学的秦越人,与长桑君越谈越投机,打动了他那久经世故的心。医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都需要较深的文化基础,一般人难于成为好医生。秦越人在旅社任职,经常接触过往的官宦大夫,有学习文化知识的条件,求教之中认识了医学家长桑君。- J$ K2 ^: j4 y" U$ ^8 M
在与长桑君的座谈之中,他往来治病救人,一次次充满挑战的诊疗经历,一个个起死回生的动人故事,深深地打动了秦越人年轻的心。秦越人暗下决心,拜长桑君为师,学习治病救人的“活人之术”。经过几年的深入考察,长桑君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把自己掌握的医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秦越人。秦越人一边继续开旅店,一边挤时间,记医方、记药性,记病证、记医理,逐渐把“禁方书”里的内容,全都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了。
. D# ^6 p+ Y9 s/ H' t" m  d长桑君为了考验秦越人的医术,允许他开始为人治病,进行医疗实践。
$ @/ ~& d# j* S: U9 t$ ?8 ^医生、医术向来是“王官之一守”,是国家垄断的知识产权,官医手里的医药方书是不能随意泄露的。为了避免泄露“禁方书”的处罚,长桑君从此销声匿迹了,不再来往于秦越人的旅社了。这就是人们说长桑君“忽然不见,殆非人也”的猜想,也许这才是历史的本来真相:秦越人长达10年的刻苦学习,被人们误作“一夜成名”;隐秘地“师徒传授”,也被人们误以为是“神仙传授”。4 f, E# T2 y! q  F3 ?* [
因此,所谓“怀中药”、“上池水”,也许就是人们附会的故事。  a' ~( p! w* o2 I) Z. b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自从吃了长桑君给他的怀中药,就能“见垣一方人”,可以隔墙见物,用这样的“洞察力”诊病,自然可以“尽见五脏症结”。那么,秦越人隔垣见物的“特异功能”是真的吗?笔者以为,这也是不解内情的人们作出的一种猜想。“透视功能”是只有自己知道,而别人难于发现的事情,秦越人自己不说,别人是不会知道的。秦越人是一个到处张扬、炫耀自己的人吗?这是不太可能的。
8 R* k$ e: u9 G5 o" F: d人们不了解秦越人10年的勤学苦练,而是只见他“一夜成名”,从一个开了10年旅社的舍(社)长,一下子成了治病救人的高手。他能准确判断病情,恰似能看清内脏的病变。这除了神仙能够做到之外,一般人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人们就传说秦越人,得到神仙高人的指点,“饮用了无根的上池水”,忽然之间“开了天目”,能看见隔壁房间的人和物。
) @" O6 s& T- g1 x其实,秦越人诊治疾病,不是靠特异功能,而是靠望诊、闻诊、问诊、切脉,他把这几种方法,反复揣摩,细心观察总结,深入分析其中的道理,然后综合运用。他或者单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或者几种方法联合起来应用,就能够准确地判断病情,说出疾病的轻重,决断患者预后的吉凶。由于诊断水平高超,就好象具有透视功能一样。
4 M- K1 k; x- N+ W& l* B0 P9 X在那样的条件下,扁鹊为什么能闻名天下?这也与秦越人的不同经历有关。
' t" v+ a: l& y4 c3 D  m  i《汉书艺文志》说:“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扁鹊之前的医学家,都是宫廷御医,有职位,有俸禄。官医同时也受限制,不能随便外出看病,不能随便招收徒弟,不能随意著述立说。他们服务的对象是王侯、官宦,施展技术要受很多因素制约,医术提高缓慢,对于世人的影响也有限。2 }9 z+ L/ M( o- G0 q: H& d1 ]1 Y
秦越人靠着过硬的技术,多次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尤其是被赵氏尊称为“扁鹊”之后,名声大震,遐迩传诵,请他治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他经常足未着家,又被人接走,数年之间,就“名闻天下”。# }  |+ m3 Q( [1 j% W
《史记•扁鹊传》说秦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他在赵地被称为扁鹊,也是与当时的历史文化有关。赵人的祖先中衍氏,长的模样“人面鸟噣”,“鸟身人言”,像是一个神鸟的化身,所以赵氏以鸟为图腾。他们把秦越人称为扁鹊,既是对于秦越人的一种依托,也是一种敬爱之意。把他神化为翩翩飞舞、逢凶化吉、传播喜讯佳音的神鸟喜鹊。
3 M# W! V6 O) |* Q0 Y# e7 M6 J3 Q$ H7 ]5 _/ L' Q/ F; U

, O, q( g3 q6 T- R% ~/ i
' F6 \1 ^7 z- M7 Z& m  O/ o4 }& M7 k) b8 @4 c' u7 w8 A" e5 N; [/ P
- i* q* e' x, l" b* d
从王公大人,到普通百姓,扁鹊秦越人“有医无类”,谁有病患,他都热心救治。对于不了解他的患者,他总是耐心说服,以治病救人为天职,不辞辛劳,远走天涯。他行医的地域十分广阔,从今天的河北省,逐渐行医到山东省,再到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的广大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治病救人的传说,至今仍然流传民间,十几处纪念他的墓庙现存于世。* y7 N3 u% k8 l$ o
有大量的证据说明,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间医生。1 g" H, n7 p* k4 O9 z# w- \: P
人们不禁要问,扁鹊的名称是怎样来的?这背后也有很深的历史文化原因。; O% l* f8 R7 ~) k& t4 A& i# N
扁鹊是春秋末年的一个医学家,他的名字叫“秦越人”,这是司马迁和他之前韩婴的《韩诗外传》,以及司马迁之后刘向在《说苑》里都认定的事情。至于秦越人为什么又叫“扁鹊”,只有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传》里,简单地说到秦越人“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对于为什么“在赵者名扁鹊”,司马迁并没有解释,后人因此而派生出许多说法。
0 v8 r' I+ T/ e0 {# H有的说,黄帝时代就有扁鹊,秦越人的事迹与古代的扁鹊很相似,因此就是“扁鹊再世”。因为“一世扁鹊”湮没无考,能够“做实”的扁鹊只有秦越人,所以他就成了唯一的扁鹊。也有的说,秦越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从秦国到越国之间众多医学家的一个代称,秦越人也就是空间上“秦越之间人”的意思,是一个公名而不是私称;也有的说,从周代到秦代前后几百年时间里,所有的名医都可以叫扁鹊,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更有人说,扁鹊是“印度进口”的外国医生,或者说扁鹊是“砭石”的代称,或者扁鹊是秦越人行医时高举的招牌,等等,众说不一,颇难取舍。
5 ^8 Q6 J* W, Z0 L* q其实,司马迁对于秦越人名扁鹊之事,进行过考证,这个称号的来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前人通过考证,认为“扁鹊就是翩翩飞舞的喜鹊”。近来出土的汉画像石,也提示了扁鹊是神鸟的传说:在东汉年间的墓葬里,有几幅石刻壁画,就画着一个“鸟身人首”的医生,给人诊脉、针灸治病,所以专家认为这就是“扁鹊行医针灸图”。扁鹊被描绘成一个“鸟人”的形象,的确是一种神化,这与当时人们的信仰有关。
# L$ W( W9 v% H& m" |- i+ x+ p- `- B0 {. P1 X
为什么会有“鸟人”的信仰?这个传统说来话长。《诗经•商颂》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传说商朝的祖先叫契,他母亲简狄吞了燕子的卵而有孕,才降生商的祖先契。《史记•商本纪》就记录了这样的传说。图腾崇拜产生于古代,由来已久。那么,扁鹊时代是否还有这种图腾崇拜现象呢?我们可以通过考证,加以回答。; V; y) y+ }' |8 k% W
《史记•赵世家》记载,扁鹊诊治的赵简子,他昏睡五天,不省人事,民间医生秦越人被请来诊治。秦越人看过病人之后,就断定他的病情不重,虽然昏迷五天,必定会在今后三天之内醒来,他的根据就是“血脉治也”。也就是说,赵简子尽管昏迷五天,但是他的脉搏平稳,气血不乱,尺肤不热,呼吸调匀,因此,秦越人敢于下这样的判断。后来果然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过了两天半,赵简子如期醒来。这样的诊断水平震惊了朝野上下,赵简子因此赏赐他四万亩田地,秦越人因此在赵地名声大震,被人们尊为扁鹊。% [+ M/ n0 T7 l: c  d8 j
《史记•赵世家》说,赵简子昏睡醒来之后,自己讲述了一个现代人以为荒谬,而古代人以为神奇的美梦。他说,我所以睡了这么几天,是到上天那里去了一趟,天帝让我欣赏音乐。那音乐真是美妙,从来没有听过,令人陶醉无比。正在欣赏音乐的时候,突然出来一只罴,直奔赵简子而来,想要扑杀他。他惊恐万状,焦急莫名。这个时候,天帝给了他一副弓箭,他接过来一箭射死了这只罴。他刚刚坐稳,还没有定下心来,又来了一只熊,要扑杀他。他就又用天帝给他的弓箭,射死了这只熊。天帝很高兴,就牵着一只狗,给他说:“等你的儿子长大了,就把这只狗给他。”并且告诉他,他的后世子孙,将要娶天帝的后代孟姚为妻,而且还要穿胡人的衣服,要改革政治,不坐战车,而是单人骑射。; z, X! _" H, x+ Q+ {+ i
赵简子的这些“梦境奇遇”,被记载于《虞氏春秋》等历史书里,内容不断翻新,时常被人们引用、修改、补充,司马迁引用的时候,已经不是赵简子的史官董安于的“原始记录”了。% [1 P5 H; y0 d6 E: k" ^0 k6 d
那么,扁鹊诊治赵简子的事迹,为何能被记载于史册?这也事出有因。% a; u% ?  E4 R+ Y. l# z/ o* C8 X+ m8 J
综合分析的结果,这个故事的实质是一个政治阴谋,而不是一个普通医疗案例。它依托了扁鹊的治疗,又巧妙地利用了这个诊治案例。因为此前,秦穆公曾经得过类似的怪病,也是昏迷五天不知人事,也是到天帝那里去接受密旨。天帝告诉秦穆公,晋国将要发生大乱,而且是“五世不安”,让他积极利用这个混乱局面,干预晋国的政治,谋求秦国的利益。这在赵简子时代,是一个“天下人都知道”的病例,《史记•封禅书》就记载说“后世皆曰秦缪公上天”,秦缪公就是秦穆公。* D. q; b: A& S, ^
赵简子借用秦穆公的病例,上演了一出当时的活报剧,也是迫不得已的一项举措。因为赵简子虽然在晋国专断朝政,但是当时晋国有六卿在朝,互相蚕食倾轧,兼并战争时有发生。
' i' A  [( x" j' B( _$ N4 C* F公元前497年,赵简子杀了邯郸赵午,激化了六卿之间本来就有的矛盾,一场生死大战即将来临,他的谋臣董安于为了唤起民众,主张“先下手”。赵简子认为不可以先下手,因为晋国的国君与臣下有盟约在先:“首祸者死,为后可也”。并且会盟之后,就把这个盟誓沉到黄河里。“先下手”就在道义上被动了。因此,赵简子与董安于联合演双簧,把不知情的秦越人“装在里边”,上演了一出假戏真做“诊治昏迷”的人间喜剧。+ A% w1 h0 C0 p2 T# j/ M# O+ }: Q
秦越人尽管不知赵简子假装昏迷,然而凭借着他高超的诊断技术,就敢断言“不出三日必间”。假如秦越人诊治水平一般,见了如此昏迷五天的患者,不是推脱逃避,也必定会说一句“死马当活马医吧”,岂能夸下海口“不出三日必间”?  Z! X' r$ P+ M" s# v
“扁鹊诊赵简子”所以被记载于史册之中,不是因为赵简子的病重,也不是因为扁鹊的医术高明,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关系到晋国的安全,关系到赵世家的前途与命运。因为,据说赵简子醒来之后,有神人当道,告诉他“晋国且有大难,主君(赵简子)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夫熊与罴皆其祖也。”也就是说,赵简子怪病的核心内容,就是宣扬天帝让他“替天行道”,消灭以熊和罴为图腾的二卿:范吉射、中行氏荀寅。事情的发展,果然就像赵简子预期的一样,他很快就变被动为主动,代表晋国讨伐二卿,取得了兼并战争的胜利。
/ ~! O/ W; n! u4 S# k: E( D& D! m/ P经过考证,我们看到“扁鹊诊赵简子”的病案,不断被后人补笔,“添油加醋”。  ]) O! A7 v/ c+ }
赵简子的小儿子赵襄子,看到了赵简子怪病可以利用,就在董安于的记录上,增添上对于自己有利的一笔,让天帝把一条狗送给他。这个天帝送狗的寓言,就是预言日后赵襄子的事情:可以兼并以犬为图腾的狄国。赵襄子借这一条记载,为他兼并狄国制造理论根据,也取得了预想的结果。
' s) ]7 |6 [* g& I赵简子的第七世孙赵武灵王,也看到这个寓言式的怪病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就学着赵襄子的方法,补笔一段于自己有利的记录:“革政胡服”与“娶孟姚为妻”。赵武灵王是赵世家第一个称王的人,他的决策也必须求得祖先的默许。“扁鹊诊赵简子”的历史记录,在赵武灵王手里,又被“古为今用”了一回。( T) c2 j* y" s5 V+ M
“扁鹊诊赵简子”经过两次大的补笔之后,太史公司马迁仍然将其看作是很重要的史料,两次加以利用,分别于《史记》之中,写在《赵世家》与《扁鹊传》里,为我们留下了这段两千五百年前的一个佳话。
0 S2 |. f" Y: n  o- }# A那么,赵人为何要把秦越人称为扁鹊呢?这件事情与赵人的图腾崇拜有关。
9 D+ _* y' a% |  i  _1 Y原来赵氏与秦国共祖,都是嬴姓,他们的共同祖先叫中衍氏。中衍氏长得模样是“鸟身人言”,或者说中衍氏是人的面孔,而嘴巴像鸟嘴。也就是说,赵人和秦国的祖先中衍氏,是一个神鸟的化身。秦越人往来救人,起死回生,像一个保护神一样,保护着赵氏;也像一个喜鹊一样,到处逢凶化吉。既神秘,又美好。因此,秦越人被赵人爱戴,被赵人崇拜,尊称他为“扁鹊”,而不敢直呼其名秦越人。后来,扁鹊的名字传遍四方,名闻天下,秦越人的本名却不被人们所了解了。因此,扁鹊在虢国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是渤海边上的秦越人,家在鄚州城”的时候,中庶子并不认可秦越人的医术,而是提出来一大堆问题刁难他。
* X% B) d3 Z! A" c# @透过围绕着扁鹊的种种迷雾,司马迁告诉我们:“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医学真正的宗师是扁鹊,而不是传说之中的黄帝。“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秦越人不仅开创了脉学,而且能够把不同医学家分别发明的四诊,“合参”在一起,进行集成创新,判断病情。
- r) n6 o& w( c) ?6 h" L值得提出的是,在古人心里,“脉”就是医学,是全部医学的代称,因此在有的古代著作里,全文没有一个脉子,仍然说是脉书。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两次提到“此平人脉法也”,“善为脉者”,但是整篇内容并不讨论脉象如何,也不讨论经脉循行。由此,我们说扁鹊脉学,就是扁鹊医学。) Z3 `; Y9 q, ~2 Z0 E7 M' F1 v
我们不禁要问,司马迁这样高度评价他,扁鹊医学到底达到怎样的水平呢?
% w4 I/ [' H( G5 C& M在这需要结合他诊治疾病的病例,来进行说明。
; h1 K0 d" F# p' X3 e西汉初年,韩婴写的《韩诗外传》,司马迁的《史记》,都记载了扁鹊诊治虢太子尸厥的病例,并且高度赞扬了扁鹊的医术,说普天之下“尽以扁鹊能生死人”。扁鹊听后,不以为然,他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毫无疑问,扁鹊的回答既是客观的,也是谨慎的。尽管人们常说医生“救死扶伤”、“起死回生”,但是,医生不是神仙,要求医生象神仙一样“能生死人”,就可能因为“期望值过高”而引发医疗纠纷。
! m3 t  P. T9 v( G9 q在现代的条件之下,一个人真正死了之后,再好的升压药,也不能让人血压升起来了;再无菌的缝合伤口,也不能长上了。在2500多年前的古代,扁鹊是以怎样的救治措施,让人们认为他“能生死人”的呢?4 Y, Q5 C: q, c, Y, Z$ ^) q& V
扁鹊带领子同、子明、子游、子仪、子越五位弟子行医治病,来到了虢国。正巧赶上了众人都在做祈祷,祈求昏死过去的太子,能够苏醒过来,恢复健康。祈祷的规模之大,造成举国不安。
0 t2 c, J3 A7 ?1 T. x扁鹊一行人来到虢国宫门之前,本来想着立即进宫,去为太子治疗疾病,没有想到遭受冷落、盘问与刁难,一棵热心被当头浇了一瓢冷水。爱好医术的中庶子说:“我听说,上古的时候有一位神医叫茅父,他治疗疾病很神奇,在草席上,摆设出用茅草扎制的神物。然后诚心敬意,面北背南,顶礼膜拜,向着这个神物念咒语。用不了念十声,各位搀扶而来的患者,都能立即变成健康人。你的医术有这样高明么?”扁鹊说:“没有”。9 J. h6 Z* y/ q& @2 f3 I
中庶子眼珠一转,看了看扁鹊,又说:“我听说,中古的时候有一位名医叫俞跗。俞跗治病的时候,能够用手搐病人的脑髓,抓病人的肓膜,吹开病人的九窍,安定病人的经络,让死过去的病人复生。你的医术有这样高明么?”扁鹊说:“没有”。
* I$ Y. B; v! N  t中庶子说的这两位传说之中的神医,都含有巫师作法的意味,而不像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少见多怪的他,瞥了一眼扁鹊,不屑地说:“我们治疗了一个上午,也没有什么起色。你的技术这么差,能有什么作为呢?你如此低下的技术水平,有什么把握说能治疗太子的病?简直是痴人说梦,连小孩子都骗不了!”
3 ~% X3 a/ V& C9 U* Q# B扁鹊遇到如此的刁难,不免仰天长叹一声:“你太不了解我了!这就好象用竹管看天空,想了解的东西很大,而能见到的太小;又好象用锥子刺大地,想刺的东西那么广阔,而所能刺到的地方是如此狭小!我行医四方,见过、治过许多这样的病人。你们太子的病叫做尸厥,这是内在的阴气不能向外发散,在外的阳气不能向里回归,气血不能循环,表里不能沟通,上下不能升降造成的。如果你不信,你可以到里边看一看太子,摸一摸太子的大腿,应当是温暖的;仔细听一听太子的鼻息,或者用一缕毛发测验一下,他应当还有微弱的气息。如果是这样,就有生还的可能!”
$ r+ O& M( x+ `3 a扁鹊的话,义正词严,闪烁着医学道理的光辉。中庶子听完,舌头一吐,着实吃了一惊,匆匆地进了宫。
% E7 r! @6 q, H7 d, C- U  p中庶子按照扁鹊所说,在虢太子身上一试验,果然如扁鹊所料!他慌忙报告虢君。虢君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回过神来,没等中庶子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外跑,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他恐怕这位过路的高明医生,一气而走,太子的病就没救了。6 p( ^+ j, R5 N
国君一路小跑,也顾不得君臣礼仪,走到扁鹊的面前,慌忙施礼:“先生幸临小国!寡人幸甚!您一定救救我的孩子。如果没有您的救治,他就要弃捐沟壑,化为粪土。我就这么一位贤能的儿子啊!他的命-----”国君言语未了,已经泣不成声,鼻涕眼泪流了一塌糊涂。
' y  z3 g; s0 i( o: n  R扁鹊师徒几人二话没说,赶忙进宫急救。他们一起来到太子的病榻旁边,经过简单的诊察,立即取出治病的工具,大家一起忙了起来:扁鹊一边进针,一边让弟子准备艾灸,紧接着吩咐煎煮汤药。子同在一旁捣药,子明忙着按穴位施灸法,子游顺着经络按摩,子仪复苏虢太子的神志,子越舒展虢太子的肢体。
+ s: l9 i5 @1 R虢太子经过一翻治疗,漫漫睁开了眼睛,他被眼前忙乱的一切弄糊涂了:“你们这是做什么?!我怎么了?”. o/ W: \# x/ S' G* B. e& R
虢君看到太子转危为安,破涕为笑。大声说:“我的儿啊!你可吓死我了!你快谢谢扁鹊先生吧,如果不是他和他的弟子们,你的性命就难说了!他可是你的再生父母哇!”言语之间,虢君又是泪流满面。% v4 o' w5 O2 v( k
虢太子深为感动,欲强行下塌行礼,被扁鹊等人阻止。. k. j+ ?* n/ v1 W% {3 F0 X, E

* R; O4 V% |8 U- }" W; R2 b
% m2 S# }, _, N# P- O经过半月的治疗,太子已经逐渐康复。扁鹊告辞时,太子留恋不舍,称其为恩人、再生父母,一定要跟随扁鹊学习养生治病的医学。! d9 y0 c% T# s! l' `4 ?3 Y+ q
众人挽留,依依不舍,都称扁鹊能“生死人”,也就是能够让死去的人活过来。“起死回生”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f) A0 P# M; m# Z7 T) U
扁鹊面对众人的赞誉,坦荡而真诚地说:“我秦越人不能让死人复生!只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虢太子本来就是能够恢复的病例,我不过尽了一个医生应当尽的责任而已!话说回来,如果再耽搁得久一些,病情再加重一些,就将‘不可救药’,我也就无能为力了。有病还是要早些治疗,才能抓住时机,取得良好的效果啊!”
* ?/ [2 H9 z9 j7 L* o虢太子经过服用扁鹊开具的药物,身体逐渐复原。此时,一个念头渐渐在心中坚定下来:找扁鹊去,他是自己的再生父母!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救死扶伤,才是不朽的神圣事业。
' L  }' T8 W5 K" l8 j经过长途跋涉,虢太子一行人来到了河北省内丘县(当时称“中丘”)。他听说,扁鹊就在附近为人治病,于是就派人前去打听。虢太子停下来休息,毕竟他是大病初愈的人,长途的跋涉已经使他体力耗损大半,他只好停下来等待扁鹊的消息。内丘县此地因此得名“且停”,后来人们立寺其地,纪念虢太子的到来。因此得名“且停寺”
. X' `3 N$ l; l+ w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虢太子终于见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扁鹊。扁鹊也被太子的执着所感动,破例收下了这个“高贵的弟子”。
' D4 x/ T8 [) x* ?; X虢太子来到扁鹊身边,他体验到了一个民间医生的辛苦之后,他能吃得下这份辛苦吗?能为之奋斗终生吗?
$ O6 b- n# f7 y' h  r因此,我们在内丘县神头乡,听到“虢太子采药处”之后,很自然地就听到了“虢太子忧心岩”的地名。
6 U5 ~" k4 X& Y, K那么,虢太子因何而忧?因为离开的父母?因为舍弃的富贵生活?还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缺医少药?还是为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D2 [) j" |. p1 A8 ]
我们的确猜不透虢太子的心情了。但是,他既然舍弃了荣华富贵,既然来到了扁鹊身边,那他所忧虑的就不应该是个人的得失,而应当是与扁鹊一样,忧虑“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吧?) A# P% S; c1 V! b
尽管扁鹊医术高明,但是他也难救不信任他的患者。这件事韩非子说过,司马迁也相信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 \# R: ]6 K: c' j/ K《黄帝内经》说:“上工治未病”,也就是高明的医生,不是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之后才开始治疗,而应该是在疾病的早期,病灶还没有形成之前,就进行治疗。治疗关口提前,这既是患者给予医生进行治疗、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是使自己恢复健康、获得重生的正确抉择。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抓得住的,桓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6 U( E) t' A1 Z1 R. p& {
扁鹊诊断桓侯的疾病,最早记载于《韩非子•喻老》。《史记•扁鹊传》所记略有不同,司马迁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待之”。也就是说,扁鹊到齐国行医治病,得到了齐国最高领导的支持与欢迎,他甚至成了齐侯的座上客。他所以成为齐侯的客人,完全是因为他技术高明,医德高尚,而不是因为其他。由于扁鹊长期在齐国的卢地行医,因此被人们称为“卢医”。4 J" Q1 ~0 \( i. g
齐侯宴请群臣,扁鹊随众人入内,立足未稳的时候,却发生了一段本不该发生的故事。扁鹊尽管是齐桓侯请来的客人,但是出于朋友般的关心,和对于齐侯盛情的报答,以及治病救人崇高的责任心,使扁鹊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双方略作寒暄,扁鹊看到齐侯的神色上已经有了疾病的征兆,他顾不了多想,当着众人的面,就立即毫无避讳地说:“君主,您有病啊!”
1 |0 Y- Z6 L1 g一石激起千层浪,扁鹊的话音刚出口,立即引起众人关注的目光。由于扁鹊的盛名,也由于齐侯的地位,这一诊断充满了风险,关系到齐国政局的安危。
: i, t; L! a# c* b! K: x国君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古人甚至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一国之君患病,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古代医疗条件比较低下的时候。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大量的占病记录,其中充满了古代帝王对于患病的恐惧,以及对于疾病痊愈的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君的病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机密”。3 K) i5 o- k$ L7 a" ]: I; n
扁鹊看到众人关切的目光,看到齐侯不知所措的眼神,立即解释说:“您的病现在还比较轻浅,只是位于皮肤、肌肉之间,很容易治好。但是,不抓紧治疗的话,就有可能逐渐加深,造成不良后果。”# t8 m4 J2 X% {
听了扁鹊的话,齐桓侯不信任地瞥了一眼,故意大声地说:“寡人没有病!”继续宴请宾客,不再理会扁鹊。
; Z# U* S. L3 g0 L扁鹊见自己的一片好意,换来的是齐侯的不解、众人的轻蔑。他知趣地退了出去。$ n1 J, }$ p0 [% @- {4 c
齐侯望着扁鹊离开的身影,大声地对朝臣们说:“医生之中,贪财好利的人不少啊,扁鹊竟然也不能免俗!只想着捞取钱财,就不择手段,把没病的人,说成是有病的人,这样一来,不就更容易赚取更多的外快了吗!”; p* @+ n6 i4 w1 j: O# B! }' l
众人听见齐侯这样说,都随声附和起来:“是啊!”“您真是英明”!“明察秋毫哇!”
% O2 y2 z8 g! E- c' h/ V9 a扁鹊诊断齐桓侯有病,而齐侯失口否认的事情,很快就在齐国传开了。扁鹊感到了空前的压力,难道我的诊断错了吗?他仔细回忆了以往的资料,和大量诊治过的相同患者,结合齐侯的精神、气色表现,他坚信自己的诊断不会错。- J8 e% ?! _; U! ?$ ?8 }4 A( L) @4 F
过了几天,扁鹊接到齐侯的邀请,再一次赴宴。
2 K3 i# F' d3 H齐侯也想修复与扁鹊的关系,他认为,扁鹊虽然有贪财的嫌疑,但他从远在他乡的地方,来到举目无亲的齐国,治病救人,的确事迹不凡,值得敬佩,因此再一次发出了邀请。让扁鹊入宫来见。
2 L3 Y5 ~% l: h+ R; C* s$ x扁鹊见到了齐侯,望着他因为疾病而不断加深的病色,充满关心地说:“尊敬的国君,根据我多年的诊断经验,您的确有病。现在已经逐渐深入到了血脉,比几天以前已经加重了。如果不积极进行治疗,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q% f0 |' t1 |/ t* `! ?2 S# L
齐侯深吸了一口气,对扁鹊说:“寡人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没有病!”齐侯的脸色一沉,眉头一皱,立即增添了不高兴的表情。
. n! R" [' W3 |! s扁鹊觉得自己的话也许有些太直了,一国之君,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他见话不投机,只好告辞出来。" P: j+ c; n. o" q3 V
又过了几天,扁鹊因为其他的宫中人员有病,来到齐君的宫内,见到了齐君。远远望去,齐侯的病又加重了不少。因此顾不了许多,再一次提出来:“尊敬的国君,您的病又加深了,已经到了体内的肠胃之间,可以治疗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必须抓紧啊!”4 s" Q5 b5 S- H0 l
齐侯听了扁鹊的话,心中除了鄙夷,就是愤恨。哼,寡人一点不舒服的感觉也没有,能吃能喝,什么“病已经到了胃肠”?!看来扁鹊的医术,也不过如此啊!听了扁鹊的话,齐侯假装没有听见,根本置之不理,不再向他解释什么。! j. O4 v* x: g9 f
扁鹊走后,齐侯越想越不是滋味。我明明没有病,扁鹊却一再说我有病。人们都说他救死扶伤,医德高尚,为什么我看到的,亲身经历的,是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扁鹊是那种很会隐藏的骗子?他的名声都是用这么不光彩的手段赢得的吗?齐侯越想越气,一定要亲自揭开他的骗局,把他的拙劣伎俩公之于众,让他在齐国没有市场。或把他绳之以法,治罪法办;或者赶出齐国去,让天下人都耻笑他。
/ ~6 I/ L3 H7 R$ s: }6 X7 @" j/ j齐侯主意一定,过了几天,又给扁鹊发了邀请:“让他入宫来见”。
  p2 ~; c* r8 X/ h0 q3 F: L  n; e扁鹊接到齐侯的邀请,心中充满喜悦,他想:齐侯果然被我的执着感动了,想接受治疗了!可是,现在齐侯的病情也不知道怎样了,还可以取得疗效吗?
6 ]9 s% X1 l8 }& g6 u扁鹊怀着一棵忐忑不安的心,跟着使臣一路行走,来到齐国的大殿上,心中充满疑惑。他以为齐侯应当在后宫等他治疗,怎么把他直接领到了前殿?
, k; |) u: D$ d' r6 D) X- [! [齐侯盛妆在朝,居高临下,正等着发问,要看扁鹊的笑话,看他的表演伎俩。没想到的是,扁鹊似乎有所察觉,只是远远地望见了齐侯,还没有象往常那样开口说“君有疾----”,就一步一步地向后退去。很快就不见了扁鹊的身影。
$ ~& Q1 M4 Y- y齐侯远远地望见这一不同寻常的一幕,很是纳闷:扁鹊的花招还真不少!怎么不开口就走了?寡人要看看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 j- k# x: d! V8 ?9 t3 y% x6 Q齐侯立即派人尾随扁鹊,前去查看。官人换了一身便装,来到了扁鹊的住处。只见扁鹊正在收拾行李,马上就要出门的样子。2 a$ a/ [9 J* q5 S% Q2 t
来人对于扁鹊还是比较敬重的,他上前说:“扁鹊先生,听说国君请您赴宴、诊病。怎么您一露面就开溜了?难道忘了带上治病的东西了?”
' N" z5 m) t9 c# X8 s3 L+ D0 r2 u# ?扁鹊长叹一声,见来人没有敌意,就语重心长地说:“医生以治病救命为天职,何况齐侯是我客居的国君。他这样器重我,几次请我赴宴,我不能为了讨他的欢心而说假话!我虽然对齐国的人民充满了感情,相处得很好,但是,齐侯的病,唉,怎么说呢,我不敢说了,还是不说了吧。我,我出来的时间已经很久了,我要回老家去看看。”2 A' o& i7 s  K; w% _
来人见扁鹊欲言又止,已经猜测出他难言的背后必有苦衷。因此,苦苦相求,要求扁鹊一定要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他。
" Z  y# q& K/ T) L' e" Y9 Q/ n1 E扁鹊出于一个医生的良知,痛言“六不治”。扁鹊见来人能够真诚相待,愿意虚心听取他的诊断意见,深深触动了他的恻隐之心,他本着医生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说出了他行医多年的深切感受——“病有六不治”。$ q" j% U  ]: \* }
扁鹊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深情地说:人得病之后,有六种情况不好给予治疗:& G; U4 n0 r  z" N. n( p) Y
第一是骄横恣肆、不讲道理的人,不好给予治疗。$ C/ ]- ^* ?8 U! i+ g( v
第二是过分看重钱财,不珍惜生命的人,也不好治疗。
/ a! |1 c+ A; e- g) W第三是穿衣饮食、起居劳作,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的人,也是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0 M% q. I  ~" h9 O" Z
第四是病人的阴气、阳气不平衡,一方过于偏盛;或者五脏之间不平衡,已经达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也不容易治疗。% j4 p3 Y8 C! B. q
第五是病人的身体极度虚弱,又不能够服药,这样的病人,也不容易取得疗效。
/ k9 L1 n  h# F( a$ ^, H第六种情况是,病人只信任巫医巫术,不信任真正的医生,也不容易治疗。+ m* I: E; H- n: E% f; h( z
扁鹊说,有上述六种情况之中的一种,就难于治疗了。有的患者同时具有几种难治的因素,怎能可望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呢?0 N/ G' G. Z2 N5 ]) ~+ D
齐侯的使者听了扁鹊的话,不由得担心起来:“扁鹊先生,照您的看法,我们君主的病,您不准备给他治疗了?”
$ `- a3 f9 T1 k; p4 [扁鹊看了一眼来人,动情地说,医生治疗疾病,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治疗的时机。如果疾病初起,邪气位于体表、肌肉的时候,服些汤药进行发散,或者按摩热敷,通过让病人出汗,就可以排出邪气,治愈疾病;如果疾病已经进入血脉之中,可以使用针刺、砭割的治疗方法,也能治疗成功;再进一步,疾病深入到体内的肠胃之中,可以用药酒、汤药,使病人通过泻下秽浊,也可以治好疾病;如果病邪深入到内脏,进入到骨髓,邪气已经没有出路,体质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即使再高明的医生,甚至掌握着人体命运的神仙,也是没有办法的。您们齐侯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我已经没有办法治疗了,所以就不再说什么了。+ [2 \; |% z. l3 W* ]/ j2 v
齐侯的使者闻听此言,仍不甘心:“扁鹊先生,真的不能再想一些办法了吗?”
# m9 j8 u* g; q; J扁鹊说:“世界上的人们都嫌疾病多,都说疾病不好治疗,经常为此而苦恼;而医生苦恼的是,治疗疾病的办法太少了。弥合两者的方法,就是要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无病防病,有病早治,这样才能治好疾病,保证长寿啊!”2 m3 n+ G; P' X! p) v
扁鹊的肺腑之言,与他长期治病行医的曲折经历是分不开的。
. w; ~* g$ T+ O- Y  v$ P" y( y可惜的是,桓侯听不进扁鹊的劝告,不相信扁鹊的先见之明,在接下来的几天之内,体内的疾病终于爆发了,等到他感觉到痛苦,去请扁鹊的时候,扁鹊已经离开了齐国,桓侯因为疾病而去世。不幸的是,扁鹊一路西行,却迎来了他自己的灾难。
. s9 d; A" ^( G《史记》说,扁鹊过洛阳,知道当地有尊敬老人的习惯,就开创了老年病专科,诊治耳聋眼花、关节病;来到邯郸,知道当地敬爱妇女,就做了妇科医生,擅长治疗带下病。到了咸阳,知道当地格外保护儿童,就做了儿科医生。他能够“随俗为变”,有医无类,一切为了患者的利益。
- X% V0 E; t. g
4 B' B, C& R; P  l% o这样一位思想境界崇高,医疗技术不凡的医学大家,竟然引起了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妒,他派人刺杀了扁鹊。据说扁鹊死在河南汤阴县的伏道,至今当地有一个纪念的庙宇。也有的说扁鹊死在陕西咸阳、或者临潼;也有的说,他死后,他的头颅被带回到河北省内丘县的神头村安葬,那里是赵简子赐给他四万亩地的封地,所以下葬在内丘蓬鹊山脚下。从唐代以来,内丘就有纪念扁鹊的庙宇,现在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中医文化教育基地。
) y; D# k# |; x6 V与扁鹊“以技见殃”的不幸遭遇相比,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的事迹,更是难能可贵的事情,不能不表。
9 f# O4 g' z  k  w# C- j2 X" ]" T3 u" O7 t- J

; D6 O2 E5 `# a+ e( C
8 Z, c# }+ V( I4 q) _2 P: L8 m+ f, I' L4 \% H

# `+ u. n$ \& M1 T$ a& O
/ a+ o2 }/ _3 X& @
% I# c; ^* |' ^& o& L; M! J/ q: B/ Z9 L0 }! {! A; z; E0 S
: Z# _2 A$ c' z( O" s& v

1 ~- R. O+ F4 E( a- }! Q- u# B2 Y0 I3 F, R7 ~/ u2 J1 [# U
战国名医文挚舍己救人
. S9 m- H" ~6 g; m+ r& j" G4 j7 Q$ G中医学一向提倡仁心仁术,不仅留下了很多治病救人的美谈,有的时候医生为了救人要冒很大的风险,甚至要赔上自己的性命。战国时期的名医文挚就是这样一位医生。这件事记载于《吕氏春秋》之中,它的出现与中医关于“七情”之间互相制约的理论有关系。
! \. m$ M6 i  w4 `" X3 ~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五脏之中的其他四脏,也不同程度地主宰精神思维活动。
" L/ m7 i7 Z' z  v1 I比如,中医认为“肺藏魄”,我们说这个人有魄力,或者说那个人缺乏气魄,这就是来自于中医学的认识。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也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没有气的参与,各种生理机能都不可能实现。肺气强盛,气就强盛,人才能有气魄,有魄力。
- F6 [% h. P/ Y" e& O肝藏血,血藏魂。肝血充足,人就机灵,多智谋;肝血不足,人体不仅筋骨无力,而且灵魂不活,缺乏智慧。, o( ?/ c% l' X; U9 v3 E" Q
脾主运化,藏思虑,脾的运化功能健壮,人的思虑就容易深入,谋略高妙;脾的运化功能差,消化吸收不好,天长日久,就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虑过程,就不能有好的谋划举措。% |2 {. L$ q3 q5 g; A
肾藏精,也藏志,志就是记忆。一个人有很好的记忆能力,与它的肾藏精的功能是分不开的。肾精能够化生肾气,“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并且,“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可见,肾精、肾气反映的也是全身的精气储存情况,只有精血充盛,肾气充满,人的记忆能力才能提高。不可想象一个肾气衰微,精血亏虚,生命力极为虚弱的人,可以有好的记忆功能。) r3 h3 f2 O: W. t( p+ D
正因为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思维与五脏有关,所以,中医学称五脏为“五神脏”。4 g) D) X: I) U0 i
一个人,如果出现认识、思维、谋虑、记忆、胆识等方面的问题,中医学往往根据不同的表现,可以分别从不同的内脏入手,进行调理,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代医学对于精神萎靡,神经衰弱的患者,大多给予维生素、谷维素;精神亢奋,失眠烦躁的病人,基本上都给予镇静安神。尽管兴奋与镇静的药物,可以安抚许多身心不适的人,但是,也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中医的心身医学,有许多内容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发扬。
' n7 Q% N+ q# ~; o/ [* p4 O! `比如,中医说,心在志为喜,又说过喜伤心,喜胜悲;肺在志为悲,过悲伤肺,悲胜怒;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思胜恐;肝在志为怒,大怒伤肝,怒胜思。  V4 r, o" [; X
也就是说,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的正常情绪,但是,不能太过分。如果放任任何一种情绪滋长,就会产生疾病。" W* [' W# K# O. T% H
不同的心理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情感来治疗,这一有针对性的心理情绪治疗,现在还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医学还沉浸在浮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里,把许多问题都归结为“恋母情结”、“恋父情结”,甚至把性的因素无限扩展,试图以此解决一切心理问题,这不是中国的传统,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格格不入的。$ F& c2 m% D# T
用激怒的方法治疗疾病,最早记载于《吕氏春秋•至忠篇》,此后曾经被广泛地运用,效果虽然非常好,但是由于有悖人伦纲常,也曾经引起许多人的误解,甚至因此而造成医学家的人身伤害,有的医学家为运用这一方法而献出宝贵的生命,使我们不能不对中医学的博大精深,发出由衷的感叹。
) j9 J, R+ G- k$ \  d5 ~7 P吕不韦记载说,战国时期的齐闵王(公元前301—279年在位)有病,多方医治未见效果,因此去请宋国的名医文挚来诊治。; @) V  @% J0 _( D# k3 e
文挚不愧为当时的名医,他经过询问得知齐闵王的病情之后,反复思谋,觉得只有用激怒的方法进行治疗,才会治好齐王的病。但是,如果激怒了齐闵王,自己的性命就难以保住,因此他犹豫不决。  Q( o3 N" n% M0 {4 T" ^
齐王的太子苦苦哀求,要文挚前去治疗,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发生制裁文挚的事情,他的生命安全绝对有保障。3 p3 r( X* z9 y2 g! c" f
文挚出于治病救人的天性,也被太子的真诚孝心所感染,就决定给齐闵王治疗。因此,约定了进行诊治的日期。
$ R9 e% |+ Z. g大家可以想见,一个国家的国君,怎样才能使他发怒呢?而且,小怒于事无补,大怒发作起来就难以收拾;恰倒好处的发怒,是十分难以做到的。
% t# o) L* f# B“天子之怒,伏尸千里,血流成河”。齐闵王脾气暴躁,他发起怒来,后果不堪设想,不亚于虎口拔牙。
  c1 C. x; [' X3 C! d话说文挚答应了给齐闵王诊治请求,病中的齐闵王就期盼着文挚的到来。可是,一等不来,二等不来,三等还不来,迎接的使臣换了一批又一批,欢迎的宴席做了一次又一次,左等右等,文挚就是不来。2 T% a" d2 \+ n8 y, B
文挚各种推脱的理由都很勉强,齐闵王逐渐由期盼转为愤怒:
$ A4 Z- w* h+ n  U; {# m  P& Q他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地位,要土地,要美女?我什么都可以答应!可奇怪的是,他答应得好好的,为什么就是不动身呢?/ q9 k. p% {% A# f
瞧不起寡人?敢蔑视寡人?!一个小国的医生,有什么了不起?!等寡人的病好了之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0 i3 N! W9 E' {2 q% C% ?经过漫长的等待,名医文挚终于出现了!只见他慢慢腾腾来到齐王的塌前,既不下跪,也不施礼,傲慢地穿着鞋子,登上了齐王的睡塌,一脚踩在齐王的睡衣上。7 z/ C1 i4 r3 r' K' j
齐王的愤怒爆发了,一把推下文挚,大吼一声:“左右快给我拿下!这等无耻小人,竟敢如此无理!”齐闵王一边喘着粗气,一边大叫大骂。多日卧床不起,沉思不语的齐闵王不见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满面怒容,高声断喝的国君,一个决胜千里,不可仰视的齐闵王。: Q0 Q! c% \8 ]& i! p7 P( K. {7 Z
被捆绑的文挚,眼里没有哀求,也不辩解,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诊疗活动,都是精心的按排,太子知道!”* o" V- K0 R5 W
太子被齐王的转变震慑住了,吓得言语不清,裤裆早就被尿液浸湿了一大片。他的辩解,齐王听也不听。
, v: i5 M" B, S齐闵王要生烹文挚!
+ T8 w# S; O- H$ G帝王的残忍之性终于爆发,没有人能够阻止,也没有人能够挽留,一代名医文挚竟然落得被活活蒸死,岂不悲哉!9 {6 S  M$ E4 U1 [
然而,文挚虽然去了,为了他高尚的事业而献身。但是,他开创的用激怒的方法治疗忧思病的方法,并没有失传,而是被后来的中医加以继承,并进行了创新,推广使用了。, f8 F, d: k: l: z- T# r
三国时期的华佗就有类似的案例,而且后果也好得多。
5 @; N7 K8 h! o8 O9 \- R根据《后汉书•华佗传》和《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一个郡守患病之后,请华佗治疗。
: S* O+ |& v. g& _, }华佗经过诊察,仔细分析病情,认为只有经过大怒之后,才有可能治愈他的疾病。于是,华佗就多收郡守的钱财、诊金,却不给他什么治疗措施;不开方药,却留下来一封信,在信里大骂郡守。
! l( a5 m* e* v3 H% W8 K) T& N郡守一见这种情况,怒从心头起,恨由肝胆生,立即派人追杀华佗。郡守的儿子知道底细,阳奉阴违,假装已经派人去追,实际按兵未动。
) z6 R9 p; G' s0 x郡守怒发冲冠,不可遏止,气往上涌,一张口,吐出来一口黑血,腥秽难闻,此后又连吐了数升污血,久治不愈之病,由此豁然而解。
3 `5 q0 v8 i. `" p$ D. h华佗继承战国名医文挚的治疗方法,奏成良效,也没有因此受到人身伤害。但是,没成想树大招风,三国枭雄曹操竟然因为他“恃才傲物”,服务态度不好,借故将他杀害了。6 x1 E6 B3 ^# m# V8 d$ y6 v
华佗高超的医术,不但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还因此成了曹操杀害他的借口,怎不令人悲愤叹息!命运的惩罚,终于来到了曹操的头上,他的爱子曹冲,尽管是一个神童,八岁时就能称象,却因病情危难疗,重诸医束手莫救。曹操拉着曹冲冰凉的小手,立即就想起了华佗,他老泪横流,捶胸顿足地说:“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
+ R: j. p5 K6 q) n4 F( z) w司马迁在写《史记•扁鹊传》的时候,对于扁鹊因为技术高明,却被人暗害的不幸遭遇极为愤慨,他说:“女无美恶,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故扁鹊以其技见殃”。“老子曰:‘美好者,不详之器’。岂谓扁鹊等也!”
& B0 p! w( F3 ?9 d# j7 S% [本来,美好的善举,应该得到人们的赞美;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应该得到老天的好报。可是,世俗的丑类、谄媚小人,却疾贤妒能,中伤陷害贤能的君子,岂不可恨?!尤其可恨的是,他们卑鄙的计谋竟然常常成功,真是令人叹息不已。司马迁感同身受,怎能不感慨系之?!因此,他写仓公淳于意的时候,也是充满了同情与赞叹。- L* u6 b) k4 K- |+ c7 Y: i
仓公师徒传承分明( P5 N2 `' f; [+ t( X7 o$ ]+ X
师徒传承为中医学的发展,曾经起过关键的作用。寻寻觅觅几千年,师父找传人找得苦,徒弟求真经求得也很艰难。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就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历史故事。
/ ?7 f' b0 O$ M+ c4 j9 K《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最早的中医师徒传承。扁鹊开旅店,10年里细致观察,才等来一个怀揣禁方书的师父;长桑君10年寻找,才找到一个衣钵传人。他们拜师的仪式是神秘的,学术传授却是神圣的。长桑君虽然千嘱咐、万告诫“君毋泄”,扁鹊尽管也郑重承诺“敬诺”,但是,后来扁鹊“名闻天下”之后,还是带教了不少弟子,把医学知识传递给了后人。他领着众弟子出现在“虢宫门下”,师徒一起努力,才有了“生死人”的不凡疗效。这体现的正是“得其人不教,是为失道;教非其人,是为漫泄天宝。”
& _: y  u0 o- N) U+ L7 j7 X2 y在中医的经典里,我们也能见到有关中医师徒传承的记载,《内经》经常说的是岐伯“避席再拜”,称一些理论是“先师所口传”,不肯轻易传给一般学人。 黄帝听说了这些高妙的医学知识,就要“著之玉版,藏之金匮”。然而,这些都是语焉不详的片段记载,而秦汉之际,仓公淳于意的师徒传承,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写真”。因为仓公所说的这些传承情况,是回答汉文帝的提问,所以比较可信。
) P1 E9 S- |  F0 b+ S司马迁说,太仓公是齐国都城管理粮仓的长官,他是临淄人,复姓淳于,名字叫意。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很少有疗效。
9 I% }) g4 x! N0 z. m仓公听说菑川县唐里的公孙光,擅长使用古代流传的医方,就去拜见他,希望能做他的学生。此后,仓公从公孙光那里学到了调理阴阳的医方《方化》、《阴阳》,以及口头流传的医理。仓公全部接受了这些医书的内容,并记录下来。不知满足的仓公,还想学更多的医学知识,希望把公孙光全部的医学经验都学到手。
) f; p% K- @9 a! j公孙光听了仓公的话,回答说:“我的秘方医术都拿出来了,我对你不会有所吝惜和保留的。我已经老了,没有什么再让你学习的了。我教给你的这些,都是我年轻时所学到的精妙医方,已经全教给你了。你不要再教给别人。”, @: }. F4 d  @
仓公淳于意说:“我能在您的面前侍奉您,学习医学,得到全部秘方,这非常幸运的。我就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敢把这些医学知识随便传给别人。”
& @. v! R* i* o- v! b$ J8 @然而,过了些日子,公孙光闲着没事,又与淳于意讨论起医学问题来。两人深入分析医学理论,论说医方,公孙光认为淳于意对历代医方的论述,是很有见解的,许多认识也很高明,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味。
: s  C+ z" ?2 d# y* S* w0 S5 c公孙光高兴地说:“你一定会成为国医高手。我所擅长的医术都荒疏了,我的同胞兄弟公乘阳庆住在临菑,他精于医术,我远不如他。他的医方非常奇妙,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我中年时,曾想向他请教,要学习他的医学方术。在一旁的的朋友杨中倩,听了这件事之后不同意,他说:‘你不是那种能学习医术的人。’这件事情就告吹了。所以,我必须和你一起前往拜见我的胞兄,把你介绍、推荐给他,他就会知道你喜爱医术的情况了。现在他也老了,但家中富有,不把医学当做谋生手段,而是希望得到真正能够继承学术的‘传道’之人。”9 ?$ m/ ?: K( y& C; h
仓公淳于意本来不知公乘阳庆的医术有多么精妙,他因为喜欢各家的医术医方,也曾使用过社会上流传的来自公乘阳庆的医方,用后大多有效,而且组方精妙。因此,淳于意早就在内心里对公乘阳庆充满向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到他那里拜师学习。9 Z# f3 _! k3 p, D+ W
两人商量停当,在还没去的时候,正好公乘阳庆的儿子阳殷来给齐王献马,要通过公孙光进献给齐王。公孙光因为这个缘故,就让淳于意和阳殷熟悉了。, Y$ v  C; l- B0 V
公孙光把淳于意托付给阳殷,他说:“仓公淳于意喜好医术,你一定要好好礼待他,他是倾慕圣人之道的人。”于是就写信把淳于意推荐给阳庆,因此仓公也就认识了公乘阳庆。/ J0 _- Q9 q+ J
西汉高后八年,也就是公元前180年,淳于意到了公乘阳庆那里,并且很恭敬谨慎地侍奉他。当时公乘阳庆已经70多岁了。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对于恭敬爱学的淳于意,非常喜爱,就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珍藏的医药方书,全部传授给了淳于意。
% w, t. g- t! r/ F) S公乘阳庆对淳于意说:“把你原来学过的医书都扔了吧!这些书的内容都不正确。我有古代先辈医家传授的书籍,据说是黄帝、扁鹊流传下来的《脉书》,以及通过观察面部颜色来诊病的医书《五色》、《诊病》,使你能预断病人的生死,决断疑难病症,判定能否医治,还有药剂理论的书籍《药论》,都是非常精辟的医学著作。我家中富足,不靠看病谋生,只是为了医道不失传。我很喜欢你,想把自己收藏的秘方和医书全都教给你。”
# f7 @7 M! v* \  X淳于意急忙叩头称谢,他说:“太幸运了,我真不敢奢望得到这么珍贵的东西!”公乘先生说:“我为的是医道不失传,并不是为你我个人的私利。”
5 V" J( T/ y- @; b! U淳于意听了老师发自肺腑的话语,就离开坐席再次拜谢老师。公乘阳庆就郑重其事地把他珍藏的《脉书》、《上经》、《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等,毫无保留地全部交给了淳于意。并且嘱咐说:“你千万别告诉我的子孙后代,不要让他们知道你曾向我学习医术,也不要说是我把医学书籍送给你的。因为他们只知道爱财,而不知道传道的重要性。”
8 \/ F8 |' \& w1 E淳于意跟随公乘阳庆学习医学经典,从望色诊病术、听诊术学起,不断学习外观测度阴阳术,药理学、砭石神术、房中术等秘藏书籍和医术。他一边学习,一边注意解析体验,这样学习下来,用了约一年的时间。( l7 x. Q9 v# P6 X
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为人治病,虽然有效,但还不精到。他就继续向老师学习,一共学习了三年,公乘阳庆老先生就因为有病而去世了。
& i8 _0 f" Z! j/ d此后,淳于意开始独立行医治病,并把曾经诊治过的病人,都记录下来,以便理论与实践互相对照,检验自己诊视病情、决断生死的实际状况,形成了一部病案记录《诊籍》。. F/ g' X& b: h% V- ?  ^4 E

; [" Z! J5 l7 }$ r
* J# O4 \+ x: G- N! x9 @7 I; e1 R  i; f$ s5 w

6 V9 {2 Y! \9 Y: w1 [, q5 V7 I1 w2 h7 p4 ~6 U5 z
这本《诊籍》之中的病例,有25个被收录在《史记》之中。它的出现,既方便了淳于意自己,便于总结提高医术,也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医学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是最早的医案类著作。同时,也帮助了淳于意摆脱官司纠缠,为自己的医疗行为“倒举证”,提供了材料,赢得了汉文帝的信任。: Z# c6 z. ]/ }4 [4 n
司马迁说,汉文帝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76年,就有人向皇帝告御状,说仓公淳于意虽然医术高明,处方精当,但是他却到处交游诸侯,不拿家当家,有时不肯为别人治病,因此许多病家怨恨他,说他没有爱心,应当治罪。# |3 V1 m9 w. `1 T
汉文帝认为,一个刚出徒的民间医生,他的医术真会有那么高明吗?他是如何学习医学的?他的医疗成绩到底怎样?这些都是未知数,就发出传票,让淳于意到长安来,要对他进行“法庭调查”,加以问询。$ j, p4 s* o( L, U, A' s1 v' n: w
当时淳于意经常被患者接来送去,或者被各诸侯王请来叫走,所以他经常不着家,很难见到他的人影。这期间,他的确看了很多病人,有的病例很有特点。
: ]7 g( W8 _; f0 ?* Y' K3 H( h; w! ?《史记仓公传》收载仓公诊治的25个病例中,治愈15例,不治10例。这些病例涉及到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范围内的很多疾病。
, f  ]+ i, }& [! z+ b0 L& @( U齐文王(公元前178~前167年在位)生病时,仓公淳于意的家中很贫穷,他打算前去为其治病谋生,但是又担心被齐王委任为侍医而受到束缚。所以他把户籍迁到亲戚邻居等人名下,才得以到处行医游学,长期寻访医术精妙的人,并向他们求救,拜见过几位老师。在得到公乘阳庆等人的真传之后,他就住在阳虚侯的封国中,于是侍奉过他。% i% ~1 F9 ~  @/ \4 K" ]9 b0 k
阳虚侯(刘将闾,公元前176~前164年在位)的宰相赵章生病,召淳于意去诊治。当时许多医生都认为赵章是腹中虚寒,淳于意诊完脉却断定说:这“是‘迵风病’”。所谓“迵风”的病症,就是饮食咽下去之后,很快就从下边排出来,食物不能容留在胃中,无法消化吸收。古代的医学著作记载说,这样的情况“五天会死。”赵章虽然也死了,却是经过十天之后才死的。仓公分析他的病因,是酗酒而生。仓公所以能知道赵章的病情如此,是因为切脉的时候,脉象是往来流利的“滑脉”,这代表体内有风气。古人所以断定这样的病“五天会死”,是一般规律。而赵章“过期死”的原因,是他平素喜好吃粥,因此胃中充实,体质尚好,所以超过了预定的死期。仓公的老师曾经说过:“胃能容留、消化食物,就能超过预定的死亡时间;不能容留、消化食物,就拖不到预定的死亡时间。”老师这个预言,在赵章身上得到了验证。8 t# g7 X" B$ w0 G7 R+ l$ p
阳虚侯入朝的时候,淳于意随他到了长安。因为这个缘故,仓公淳于意有机会给安陵的项处等人看病。& o( ]& X0 t" a' k" i3 d% E# p, Y
安陵坂里一位名叫项处的官员有病,淳于意为他诊脉,然后说:“这是牡疝病。”所谓“牡疝”,就是发生在胸隔下边的病变,向上连着肺脏。这种病是因行房事不节制而得。淳于意对他说:“千万不能过度操劳用力,做这样的事就会吐血死去。”项处后来却去“蹴踘”,结果腰部汗出很多,受了寒气的袭击,吐了血。淳于意再次为他诊脉后,告诉他说:“会在第二天黄昏时死去。”项处果然到时候就死了。他的病是因房事过度而得,淳于意说,我在为他切脉时,得到“番阳”的脉象。“番阳”的脉象,代表邪气向上,侵入心尖部的“虚里”穴,这是胃的大络所到达的地方。病人胃气一绝,第二天就会死。这就是古书所说的“一番一络,牡疝也”。
6 e& o7 \$ T* B$ C) M齐国名叫“成”的侍御史请仓公诊病,他自述得了头疼病,淳于意诊完脉,告诉他说:“您的病情严重,不能一下子说清。”病人出去后,仓公悄悄地告诉他的弟弟昌说:“这是疽病,在肠胃之间发生的,五天后就会肿起来,再过八天就会吐脓血而死。”淳于意推断他的病,是酗酒后行房事而得的。这位叫成的病人,果然如期而死。5 ~+ S% ]/ j; O; [& i. X( i+ {( a
淳于意所以能诊知他的病,是因为切脉时,切得肝脏有病的脉气。脉气重浊而沉静,这是严重的“关格”病之中的“关病”。师傅传给仓公的《脉法》说:“脉长而且像弓弦一样挺直,不能随四季而变化,病主要在肝脏。脉虽长而直硬,均匀和谐,是肝的经脉有病。如果节律不整齐,就是肝的络脉有病。”
" e0 E9 e. _! X$ L/ J淳于意发现成的少阳经络,出现了代脉的脉象。开始只影响到一分,这是热气郁积于体中而脓血未出的脉象;后来病情发展,到了关上五分处,就到了少阳经脉的边界,到八天后会吐脓血而死,所以到了关上二分处会产生脓血,到了少阳经脉的边界就会肿胀,其后疮破脓泄而死。内在的热邪上侵头部,头部受到侵扰,因此头疼。
+ O) u3 Y4 j4 n2 p! s齐王二儿子的男孩生病,召淳于意去切脉诊治,淳于意告诉他说:“这是气膈病。这种病使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时常呕出胃液。这种病是因为内心忧郁,常常厌食的缘故。”淳于意当即调制一副“下气汤”,给他喝下。一天之后,这个男孩的气机下行,又过了两天就能吃东西了,三天后病就痊愈了。
7 M& s  Y$ y4 c& P* }" X淳于意所以知道他的病,因为切脉时,诊到他有心病的脉象,脉象浊重急躁,这是阳络病。《脉法》说:“脉达于手指时壮盛迅速,离开指下时艰涩而前后不一,病在心脏。”患者全身发热,脉气壮盛,称作“重阳”。重阳就会热气上行冲击心脏,所以病人心中烦闷吃不下东西,就会络脉有病。络脉有病,就会血从上出,血从上出的人一定会死亡。这是内心悲伤所得的病,病得之于忧郁。齐王的儿子患病还轻,治疗也迅速而正确,所以获得痊愈。
0 w: s! N3 b0 ^6 Z1 C. Y. @齐国名叫循的郎中令生病, 许多医生都认为是逆气从下起,向上逆行到腹胸之中,而用针刺法为他治疗。淳于意诊视后,说“这是涌疝,这种病使人不能大小便。”循回答说:“已经三天不能大小便了。”淳于意用火剂汤给他服用,服一剂就能大小便,服第二剂后大小便非常通畅,服完第三剂就痊愈了。他的病是因房事造成的。淳于意所以能知道他患的病,是因为切脉时,他右手寸口的脉象急迫,脉象没有表现出五脏的病。右手寸口脉象壮盛而快,脉快代表中焦、下焦热邪涌动,所以说是“涌疝”。中焦积热,所以尿是赤红色的。. Z- n& K/ M" n: `& {9 a8 C6 O+ H
齐王太后有病,召淳于意去诊脉。淳于意仔细诊脉之后说:“这是风热侵袭膀胱、下焦,因此会出现大小便困难,尿色赤红的病。”太后说:“你的诊断很正确。”淳于意就用火剂汤,给她喝下去。她只吃了一剂药,就能大小便了;吃两剂之后,病就退去了,尿色也和从前一样了。仓公认为,这是出汗时解小便,汗被吹干而得病。淳于意所以知道齐王太后的病,也是通过学习《脉法》知道的。
* Z9 H8 s, c; f9 q( w2 k0 m齐国名叫信的中御府长病了,淳于意去他家诊治,切脉后告诉他说:“是热病的脉象,不是死脉。”又说:“得这种病,是天气严寒时曾在流水中洗浴,受凉之后而得的热病。”病人说:“的确是这样!去年冬天,我为齐王出使楚国,走到莒县阳周水边,看到莒桥坏得很厉害,我就揽住车辕不想过河。但是马突然受惊,一下子坠到河里,我的身子也淹进水里,差一点儿淹死,随从官吏马上跑来救我。我从水中出来时,衣服全湿了,身体寒冷了一阵,冷一止住,全身发热如火,到现在不能耐受寒气。”
; t! z7 a: _% i2 [& J淳于意立即为他调制汤药,驱除热邪。病人只服一剂药以后,就不再出汗;两剂药之后,发热就退去了;服了三剂药,病就止住了。仓公让他继续服药,大约经过二十天,他的身体就像没病的人一样了。淳于意所以知道他的病,也是根据《脉法》的有关记载。
" y: Q2 G9 L/ K0 Q: q- S. v; m菑川王得病之后,召淳于意去诊脉。淳于意说:“这是热邪上逆,侵犯上部的‘蹶’病,造成头疼身热,使人烦闷。”淳于意就用冷水拍在他头上,并针刺他的足阳明经脉,左右各刺三穴,病很快好了。, H3 X$ Q* J% a0 J* t
菑川王的美人怀孕难产,召淳于意诊治,淳于意用莨菪药末一撮,用酒送服,孕妇很快就生产了。淳于意又诊她的脉,发现脉象急躁。脉急代表还有其他的病,他就用消石一剂给她喝下,接着患者的阴部流出血块来,大约有五六枚血块,像豆子一样大小。
0 U& A4 S% C: y: H+ R齐王有一个侍医名叫遂,他生病之后,自己炼五石散服用。淳于意去问候他,他说:“我有病,希望你为我诊治。”淳于意立即为他诊治,告诉他:“您得的是内脏有热邪的病。古人说‘内脏有热邪,不能小便的,不能服用五石散’。石药的药力猛烈,你服后小便次数减少,您就别再服用了。看你的脸色,你要生疮肿。”
3 F7 w1 S  j7 `侍医遂也学习过古代的医学经典,他辩解说:“从前扁鹊说过‘阴石可以治阴虚有热的病,阳石可以治阳虚有寒的病’。含有药石的方剂,都有阴阳寒热的分别,所以内脏有热的,就用阴石柔剂医治;内脏有寒的,就用阳石刚剂医治。”3 \- I0 c3 l* |4 ~6 Z+ v2 c
淳于意说:“你的谈论错了。扁鹊虽然说过这样的话,然而必须审慎诊断,确立用药的标准,订立规矩,斟酌权衡,再参照色脉表里、盛衰、顺逆的原则,参验病人的举动与呼吸是否相应、谐调,才可以下结论。古代的医学著作说:‘体内有阳性发热的病,而体表出现阴冷症状的,不能用猛烈的药和砭石的方法医治。’因为强猛的药物进入体内,它的热气就会使热邪更加恣肆,蓄积更深。《诊法》说:‘外寒多于内热的病,不能用猛烈的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邪气到处流动行走,就会重重团聚在腧穴,最后激发为疽。”
7 t( Q0 F, U2 O8 n尽管淳于意说的是良言忠告,可惜未被采纳,一百多天之后,齐王侍医遂果然在乳房上边长了一个毒疮,逐渐蔓延到锁骨上窝后,就死了。0 R! d" U, o/ q8 e# V0 z; o
淳于意感慨地说,前人的医学理论,只是概括大体情形,提出了主要的原则,应用时一定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平庸的医生如有一处没能深入学习理解,就会使识辨阴阳条理的事出现差错。: c, n9 K- O1 `- u
仓公淳于意治疗的病例还有很多,反映了他高超的医术。当然,就像老子所说的“美好者,不祥之器”,因为树大招风,仓公的这些事迹很快传到诸侯各国。赵王、胶西王、济南王都派人来,请仓公去为他们诊治疾病。淳于意既高兴,又不安,因为这是充满了风险的医疗活动,他没有立即答应。6 J# d6 q5 G( k! A' R/ a' l$ s/ l; {
有人控告仓公淳于意不肯为人治病,只知道赚钱,不爱护生命,这样的告状信,很快就摆满了汉文帝的案头。一道圣旨,从长安发到齐国:“将淳于意押解到长安问罪!”: n! h/ e! a; {# e- U9 r8 Z) F  j% a
汉文帝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68年,39岁的淳于意,在他师父公乘阳庆死后的第10年,被官府押往长安。他的老婆为他生下了5个女儿,而没有生下一个男孩,他回头望着她们哭泣的模样,仰身长叹一声:“生女不生男,有了急事的时候,没有一个可以使唤的人啊!”0 E8 \* M6 @: o+ W( [
他的小女儿名叫缇萦,听了父亲的话很感伤,就一路跟随父亲西行到了长安。她上书朝廷说:“我父亲是朝廷的官吏,齐国人民都称赞他的廉洁公正。现在他犯了法,将被判刑。我对此非常痛心。我想,处死的人不能再生,而受刑致残的人也不能再复原,即使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情愿自己没入官府,甘做奴婢,来赎父亲的罪,使父亲能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 ~9 M9 j' X4 k' E, l* B5 Z汉文帝看了缇萦的上书,悲悯她的孝心,也为她的建议所打动,就赦免了淳于意,并在这一年废除了肉刑。+ B  E# h! N$ X, g
汉文帝破例召见了淳于意,称赞他有一个好女儿。淳于意千恩万谢,感激汉文帝不杀之恩。汉文帝说:“我所以要召见你,是有许多问题要问你。你是跟谁学的医学?他为什么要教你?”% V: q$ P, v6 m4 E% ?, K2 l
淳于意就把他如何跟随公孙光、公乘阳庆学习的经过,一一禀告了汉文帝。$ u' C2 z4 e3 e9 V) T" G
汉文帝话锋一转,又问:“你所诊治的病,许多病名虽然相同,却诊断预后的结果各异,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活着,这是为什么?”
9 E3 c( G4 G4 U淳于意回答说:“从前医书上记载的病名,大多是类似的,不能确切辨知,所以古代的圣人创立《脉法》,使人能用这些论述,确立标准,订立规矩,斟酌权衡,依照规则,衡量和调理病人的阴阳状况,区别病人的脉象之后,分别命名为不同的疾病。大的原则,就是要注意人与自然变化的相应,参照人体平常的状况,才能区别各种疾病,使它们病名各异。医术高明的人,能指出病名不同的原因;医术不高的人,看到的病是相同的。然而《脉法》不能全部应验,诊治病人要用分度脉的方法区别,才能区别相同名称的疾病,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现在我诊治的病人,都有诊治记录。我所以这样区别疾病,是因我从师学医刚刚完成,老师就死去了,因此记明诊治的情形,预期决断生死的时间,来验证自己失误、正确的结果,脉象的对应关系。因为这个缘故,我到现在还能记得这些病人。”
0 z5 r3 K2 D( E4 _汉文帝又问:“你决断病人的死或活的时间,有时也不能应验,这是因为什么?”# v# e3 J0 J8 o  b
淳于意回答说:“这都是因为病人饮食不调和,喜怒情绪不加节制,或者因为不恰当地服药,或者因为不恰当地用针炙治疗,所以会与预断的日期不相应而死。” : k" @" x7 U0 ^/ K0 S* v) R
汉文帝又问:“你知道齐文王生病不起的原因吗?”
7 M/ R( v1 k* N% i& {& U淳于意回答说:“我没有亲眼看到齐文王的病情,不过我听说齐文王有气喘、头疼、视力差的病。我推想,这不是病症。因为他身体肥胖而聚积了精气,身体得不到活动,骨胳不能支撑身躯,所以才气喘,这用不着医治。我老师传给我的《脉法》说:‘二十岁时,人的脉气正旺,应该做跑步的运动;三十岁时,应该快步行走;四十岁时,应该安坐,避免劳累;五十岁时,应该按时安卧,不要伤气;六十岁以上时,应该使元气深藏。’齐文王年令不满二十岁,脉气正旺应该多跑动,他却懒于活动,这是不顺应自然规律的表现。后来听说,有的医生用炙法为他治疗,马上病情就重起来,这是分析论断病情上的错误。根据我的分析,这是身体内正气错乱,而病邪之气侵入体内。这种病症不是年青人能够康复的,因此他死了。”
0 x: Y% t2 m9 V: U汉文帝又问:“官吏或百姓曾有人向你学医术吗?有人把你的医术全学会了吗?他们是哪里人?”
$ I5 i: O  T6 n9 N# T2 _6 q淳于意回答说:“临菑人宋邑,他向我求教,我教他察看脸色诊病的《五诊》,他学了一年多。”
( }) j. [$ X8 I8 ^% H% l还有,济北王派太医高明、王禹向淳于意求教。由于他们有基础,淳于意就教给他们经脉上下分布的《经脉》,以及不同寻常脉络连结的《奇络结》,经常讨论腧穴所处的部位,以及经络之气运行时的上下出入、邪正顺逆的情况,还有怎样选定针对病症需要砭石针炙治疗的穴位。他们前后学了有一年多。
/ |; i6 v; G7 O% Q" _菑川王派遣名叫冯信的来学习,他是太仓署中管理马匹的长官,让淳于意指教医术。淳于意就教他按摩的《逆顺》手法,论述用药方法的《药法》,以及判定药的性味和配伍调制汤剂的《和剂法》。
3 {# P  T5 \* H2 S! `. X7 _8 Q高永侯的家丞名叫杜信,喜好诊脉,前来求学,淳于意就把论述上下经脉分布的《经脉》,以及按五色诊病的《五诊》教给了他。他学了两年多的时间。6 n5 E. x. m" o6 H; X1 D+ I  m
临菑召里叫唐安的人来求学,淳于意就教给他《五诊》,经脉上下位置的《经脉》,《奇咳》术,以及四时和阴阳相应,各有偏重道理的《四时应阴阳》。可是唐安还没有学完这些课程,就被任命做了齐王的侍医。
# I) a+ a" E; o9 L% a+ N: X汉文帝又问:“你给人诊治病症,决断病人的死生,能全部正确,没有失误吗?”
7 Q; y1 x$ Y) E- m淳于意回答说:“我医治病人时,一定先为他切脉后,才去医治。脉象衰败与病情不符的不给他医治,脉象和病情相顺应的才给他医治。如果不能细心切脉,精通脉诊,断定的死生时间及能否治愈,也往往会出现差错。所以,我不能完全没有失误。” 6 T. z# W* Q- k2 M2 a& @) P
过了几十年之后,太史公司马迁看到汉文帝与淳于意问对的记载,感慨地说:仓公的女儿缇萦上书皇帝,她的父亲才得到后来的平安,仓公是一个难得的医学家啊。% i& B  F, r. G: A& i
扁鹊虽然远离人们而去,但是他开创的医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淹没失传,公乘阳庆得“古先道遗传”的扁鹊医学,经过仓公淳于意的传承,终于流传到后世,造福于华夏与世界。! Y( \3 g, ?0 E0 O
汉代医学四大流派
5 p# c* ?. x4 Y9 D. j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战火动荡,又经历了短暂的秦帝国和楚汉相争,诞生了大一统的汉王朝,重新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帝国。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高峰。以司马迁父子为代表的史学家,对此前历史上的学术流派,进行过全面的总结,他们对于阴阳、易、儒、道、墨、名、法等各家的评论,都有过精彩的论断。对于此前的医学的状况,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後世脩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M# U2 `( r6 G
此后,刘向、刘歆父子,总校群书,形成了《别录》、《七略》,相当于汉代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总目录。通过这些书目,展现了当时著作之盛。此后班固等撰著《汉书》,在《艺文志》里加以整理,摘要收录,成为我们研究汉代学术概况的重要资料。$ u! z% ], I$ Y- F8 Q" b

* O- @8 D- M" |; q5 l3 h1 {
; Z5 q4 I+ H$ M+ q- t8 n& q' ^! I7 c" t# u  K6 ^! g/ ~% P
4 `3 _9 J' l4 e" P
《汉书•艺文志》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纵)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至秦患之,乃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至成帝时,以书颇散亡,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注:故有《别录》作为提要目录)。会向卒,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注:把《别录》加以删节,汇总为七个部分,所以叫《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9 f* O/ v4 c! U% i9 S* ]9 S
在《汉书•艺文志》这个国家图书总目里,医学类图书被分作四大类:医经、经方、神仙、房中。
' U" D( k; N& N$ E6 c: N; v/ E所谓“医经”类图书,就是关于中医理论的医学著作,是当时医学著作之中的最重要的基础部分。《汉书艺文志》既记载了《扁鹊内经》《扁鹊外经》,也记载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白氏《内经》《外经》《旁篇》,一起被称为“医经七家”。1 [: A# W  p% B9 y/ j) l: @
《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落、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 K$ W# p  F3 o6 z. m中医学建立虽然很早,其学科成熟的标志,是“医经七家”的诞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推求人体的血脉,研究这些血脉的起止,研究血脉与内在脏腑的关系,而不是探索脏腑的解剖结构。当然,论述人体的阴阳和表里,也离不开脏腑的大体解剖,只是这种研究方法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组织结构,不是为了手术切除,而是为了用阴阳学说在理论上进行贯通,“借物说理”即可,是追求理论的普适性,不是探索局部病理结构的具体和细微。中医学认为,这种理论的圆满解释,就是抓住了“百病之本”,就可以在体表进行针刺治疗,和组合方药内服治疗了,所以无需生理生化那样的基础支撑。
0 M# }* D7 O; w1 Z: d# \七部医经,它们是不同时期形成的,在篇卷上也是有很大不同的。一般说来,是一个由简到繁,逐步成熟的过程。因此说,《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它们比《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的篇幅短小,更应该古朴、简单。医学在汉代盛行托名黄帝之后,也就出现了《黄帝内经、外经》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作者这种归类方法,与百十年前司马迁论述医学宗师的时候,只重视扁鹊的贡献,却很少谈及黄帝对医学的贡献,是很有些不一样的。《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比《黄帝内经》的篇幅更有所增加,这也是学术发展,逐渐繁荣的必然体现。《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医经七家”,实际上只有三家,书籍总共二百一十六卷。1 j* `5 e3 T9 T2 f* j' J1 p7 s  ]
所谓“经方”著作,主要是记载各种病症治疗经验的药方,但是这些药方的使用,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择相应的适应症。这类书籍之中,也包含了少量的药物学著作,比如《神农黄帝食禁》就可能是一种“食疗本草”。因此,《艺文志》说:“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y; z1 Q. G/ y4 c9 i* H6 y( W
中药的起源,应该是先有单味中药使用经验的积累,然后才有复方方剂的出现。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这个发展过程被“浓缩”在一起了,好像是一开始中医就是使用方剂治病的。并且说,方剂的使用,是源于商朝宰相伊尹,他善于制作汤液美味,是一个高明的厨师。当然,中国饮食文化里很重视各种佐料的搭配,著名的十三香之中,都是中药材。当然,如果不安中医理论使用中药,就会出现用热药治热证,火上浇油的现象。所以,《汉书艺文志》的作者愤而提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这是批评那些不按照中医理论使用中药的错误做法,绝对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医”名称的来源。% X3 y1 O0 g# R- ?: c
经方类医学著作,主要有:《五藏六府痺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藏六府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藏六府瘅十二病方》四十卷。《风寒热十六病方》二十六卷。《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五藏伤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藏狂颠病方》十七卷。《金创疭瘛方》三十卷。《妇人婴兒方》十九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以上共有经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
6 ]8 d' k$ h  ~, i4 z. O《汉书艺文志》对于方药著作的分类,都是按照脏腑理论进行划分的,所以痹证、黄疸、疝气、癫狂的方剂之前,都加上“五脏六腑”的修饰语,这就是中药使用的特色,是出于辨证后的治疗,绝对不是只有经验、偏方。由此可见,2000之前的汉代,使用中药已经不是最初的经验医学了。( D% M5 a( k; K
所谓“神仙”类医学著作,主要是探索养生之术的书籍,《艺文志》说:“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弥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8 H/ E/ Q1 i$ k1 r+ r
成神成仙,只是一种美好理想,追求它变成现实,既需要资本,也需要技术。当然,是否成功,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接近了所追求的目标,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历史所下的结论。自古以来,追求长生不老的人,无论是尊贵的帝王,还是离世脱俗的学者,都没有实现这个终极目标。但是,很多人通过养生之道,获得了健康,延长了寿命,那是不容否定的历史事实。当然,有一些人有了收获,也有一些人误入歧途,成了旁门左道,或者成了邪教,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也是很深的历史教训。
" x% u# ^) U* r+ X神仙类医书主要有:《宓戏杂子道》二十篇。《上圣杂子道》二十六卷。《道要杂子》十八卷。《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黄帝杂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泰壹杂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泰壹杂子黄冶》三十一卷。以上共有神仙十家,二百五卷。
8 t! f" N- R0 `( k9 y( I( `所谓“房中”类医书,主要是性保健知识的书籍。古人说:“食色,性也。”又说:“率性之谓命。”生命需要延续,就需要性。在古代高出生率、死亡率的现实面前,追求子孙繁衍,宗族兴盛的风俗,是各个民族共有的特征。没有哪一个民族,是希望断子绝孙的。人类从母系社会,逐渐进化到父系社会,再到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整套人伦道德,把人类对于性的观念,不仅看作是一个生理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文明的象征。然而,性生活对于人类作为生物的基本作用没有变化,也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女人不是祸水,女色也不是老虎,男女阴阳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古人的智慧需要借鉴,古代的文明需要继承,需要的是善于选择精华的慧眼。/ ~  `3 J  ?6 d( S' T4 W
《艺文志》说:“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所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
$ _8 x" ]1 D8 f5 l房中类图书主要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务成子阴道》三十六卷。《尧舜阴道》二十三卷。《汤盘庚阴道》二十卷。《天老杂子阴道》二十五卷。《天一阴道》二十四卷。《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三家内房有子方》十七卷。以上共有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
, F& E- ^, j- |, P$ R《汉书•艺文志》总结说:“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 A2 Z. N2 g- x. y; k
《汉书•艺文志》所列的这些古代书籍,基本上属于中医学的“元典”,或者叫“祖书”,对于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以研究说明。& W  `" u# u7 v2 v: p- ^. A
首先说“医经”类著作。
9 c' [, i: r0 E/ B关于“医经七家”的作者问题,《汉书艺文志》只提到了黄帝、扁鹊、白氏三个人,白氏已经失考,不知是何人,剩下的就是黄帝和扁鹊了。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一个传说之中先圣帝王,据说他之前没有文字,他的臣子仓颉“始造文字”,他有著作流传下来的可能性并不大。孔夫子“宪章文武,祖述尧舜”,而未见提及黄帝;黄帝如果有大量的医学著作流传于世,先秦的诸子百家没有人提及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尽管司马迁知道,仓公淳于意曾经在他的老师公乘阳庆那里,接受过“黄帝、扁鹊之《脉书》”,但是,他却在《史记》里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又在《太史公自序》里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可见在司马迁的考证之中,医学真正的祖师是扁鹊,而不是传说之中的黄帝。
) x$ F$ `$ _% c8 _  e我们从“医经七家”著作的卷数上,也可以看出《扁鹊内•外经》的篇卷比较少,而署名黄帝的经典篇卷更宏富,白氏的医学著作比两者之和还多。这种不同篇卷的由简到繁,正反映出医学理论逐渐繁荣的历史真实状况。由此,也可以知道扁鹊流传下来的医学经典著作,是真实可信的,而且是比较原始古朴的。托名黄帝的医学经典,晚出于后代,是长桑君“禁方书”之后的医学经典著作。当然,追溯中医学的起源,不能说中医与黄帝无关。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医学起源于黄帝时代,成熟于扁鹊之手。1 q5 V$ f3 d8 v; S# x
现存的医学经典,据说只有《黄帝内经》十八卷了,而且在流传的过程之中,分成了《素问》和《灵枢》,其他的“六家”都失传了,包括《黄帝外经》三十七卷也不见了。- J( @$ ?0 ]( m! K# `7 Z
那么,现存的医学经典,只是一个“挂一漏万”的残存而不全的经典吗?中医学的“理论丢失”有这样严重吗?笔者认为不是这样的。不仅“医经七家”都丢失了,而且今本《素问》《灵枢》,也不是《汉书•艺文志》里的《黄帝内经》。
, _4 w7 X/ d0 \) h# T' c, ]* d首先,《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古籍,流传于后世者,仍有不少。然而,象所称《黄帝内经》一本书分成《素问》和《针经》两部书,并分别流传的情况,在其他古籍流传的过程中是十分罕见的,因此构成“《黄帝内经》不是《灵枢》《素问》两书的总合”的疑点之一;/ p( p1 _( Z5 n% U9 @
第二、在西晋皇甫谧之前,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但他没有说这是《黄帝内经》;王叔和身为太医令 ,他能够见到政府的藏书,在编写《脉经》时,他“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的“经论要决”,因此,在书中反复引用《素问》和《针经》,都没有提到这两本书就是《黄帝内经》。这也是一大疑点。
: U7 m2 t! o* u  J( A+ R% b第三、《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古籍,篇与卷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即篇与卷相等,没有卷下分篇的情况。
7 ^# g' e4 a; C# B6 o- Z- ^! v* |如刘向所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所校的兵书,多数用“篇”作计数单位。这些书籍之中,如《尚书》《孝经》等少数以“卷”计数的书籍,也被概括在总篇数之内,不复指出总篇之中包含有多少卷;太史令尹咸所校正的数术类书籍,侍医李柱国所校正的方剂类书籍,多数以“卷”为单位进行计数,少数以篇计数的天文、神仙类书籍,也被包括在总卷数之内,不再提总卷帙内含有多少篇。
" H7 y5 s+ N; n, Y" D. g由此可见《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图书,篇与卷是相同的记数单位,没有卷下分篇的体例、做法。其中说“《黄帝内经》十八卷”,也就是只有十八篇,而不是《素问》《灵枢》各有八十一篇,总数达一百六十多篇的众多内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十四种西汉之前的医籍,篇幅短小,可以作为有力的旁证。
8 s, ~% B1 c% \: w笔者认为,216卷的医经并没有“大部丢失”,从《素问》《灵枢》以及《难经》的庞大篇卷,它们与“《黄帝内经》18卷”的差距之中,可以“找回”已经丢失的“医经七家”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一巨大的卷数差距,使我们有理由推想:《素问》《灵枢》基本上函盖了《汉书•艺文志》“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的全部内容。$ [! k' V1 z, \  t3 a9 `5 B
第四、《素问•离合真邪论》云:“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由此可见,《素问》一书是其作者汇编《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扩充篇卷而著为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d* ~  X3 ]9 ~( K- s5 O; }! @
《素问》《灵枢》体例不一,主张或异,也是其为汇编性医学著作的一个力证。《素问》中的“脉解篇”、“针解篇”,《灵枢》中的“小针解”等篇,皆为后人的“解经”之作,故廖育群先生称《素问》《灵枢》中“经”与“传”同时并存。李伯聪先生《扁鹊学派研究》说:“《素问•大奇论》全文见于《脉经》所载的‘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决第五’,而且《素问》这一篇自首至尾不见黄帝、歧伯问答字样”,推断可能是《素问》引用或汇编了《扁鹊内经》的内容;! N3 E  |: D: T  Y3 L
第五、汉初盛行黄老之学,儒家著作等同于诸子学说,无位无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废黜百家”,儒家著作被列于学官,并开始设置五经博士,古籍也被分为“经书”与解释经书的“传书”。此后一百年,刘向校正医书时,仿照儒家经典的做法,列“医经”为一类书籍。《汉书•艺文志》吸收其成说,才有《黄帝内经》等七家“医经”,此前医籍没有称“经”的体例。: q6 [2 X! Q0 C(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古医书没有书名,《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的书名系整理小组所加,不足为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公乘阳庆传授给仓公的十余种医籍,包括“黄帝、扁鹊之《脉书》”,皆不称“经”。其中的《上下经》是《上下经脉》的省称,而不是《上下经典》。
% u: `, d  a8 {2 R/ s, p, G# f《上下经脉》或者《经脉上下》,是论述人身的经脉分手经与足经的,故又可称作《经脉高下》。然而,《素问》《灵枢》之中,频繁引用《上经》《下经》《针经》、经言、论曰等等,皆说明《素问》《灵枢》非刘向所整理的《黄帝内经》。
0 q: S! P/ j5 t2 x! F刘向、李柱国拟定《黄帝内经》等“医经七家”书名的时候,与确定《战国策》名称时的情景有些相似。当时流传于西汉末年的战国策士的书籍,有的叫《事语》《国事》,有的称《长书》《短长》,名称与体例也颇不一致,刘向按其国别分类汇总,定名为《战国策》。9 K( B7 `& S( N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策士之书,有些刘向也没能见到,整理小组据其内容分别拟定为《春秋家事》《战国纵横家书》。
9 e' A1 T/ g2 K! t8 ~" W  W' D尽管通过上述内证与外证的考辨,可以认定《素问》《灵枢》不是刘向所整理的《黄帝内经》,但是《素问》与《灵枢》中还是保留了许多秦汉以前的古医学内容,甚至可以说《素问》《灵枢》是集大成之作,其中保留了汉以前医学理论的精华,有可能囊括了“医经七家”的内容。
  ~: a/ E, U) |, o8 r# \+ S被称为“伟大宝库”中国医药学,不仅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内容,而且拥有独特的学术体系,前人概括为“理法方药,完整一套,”环环相连,丝丝相扣。然而,“理法方药”在中医学术体系中,各自所占比重是不平衡的。如果把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看作一个实体,则可以粗略地将其分为“基本理法内核”和病证方药针灸推拿等“外围部分”。不断完善的理法内核,决定着中医学过去、现在、将来的基本特征。外围的病证方药、针灸推拿部分,是中医学的“功能带”或“保护带”。% G3 [( x/ R9 N& J+ z  A0 l
中医学基本理法内核的构成,是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原始经验的积累时期,没有理论体系,只是方药、针灸等具体治疗措施的简单创造与汇集,没有内核可言。等到脏象、经络、气血、病理等到基本医学理论形之后,便具备了基本内核,恰如自然界进化过程中有机物产生了细胞一样。基本理法内核将既往关于病证方药、针灸按摩等零散而具体的经验贯穿起来,成为汇聚着具体知识的医学体系,因此而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学。
1 L, M4 q: m0 x' G; {3 ^古代的阴阳学说和精气学说,较早地被医学吸收,并牢固地与基本理法内核结合在一起,给原始医学以较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更为系统和完善,这也是是医学摆脱巫术的重要因素。" P: u9 B2 v7 ]- v
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医书等早期医学文献的出土,以及大量《史志》中医书的佚失情况来看,许多古老而宝贵的方药针灸等具体经验大部分失传了,然而,后世的医学家们又不断创造新的具体经验,这种得得失失的更新代谢数量很大,象生命过程中的新陈代谢一样没有止息。与此恰成对照的是,关于脏腑经脉、阴阳气血、诊则治法,药性和配伍等方面的基本理法,却逐渐丰富完善起来,并没有多少佚失。病证、方药、针灸等具体经验的大量佚失或补充、修正,并不能改变中医学的性质或特征。
" [, Y$ @6 T# ~2 d$ F% f" x某些与基本理法内核融合一起的新学说,却能长久地流传下去,如独取寸口诊法、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药物归经与升降浮沉学说、脾胃学说、命门学说与先后天之本论等即是如此。清代开创的活血化瘀法则,所以能在现在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除其确有指导价值,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之外,与其和中医理法内核关于气血的学说极为契合不无关系,所以具有永久的生命力。青蒿素、消痔灵、小夹板等具体方药的发明,固然有独到的贡献,但由于和中医理法内核距离较远,难以改变中医学的基本性质。" v' [# B, B0 e" G, m9 d6 x
综上所述,“医经七家”未亡,存在于《素问》《灵枢》之中;《黄帝内经》不是《素问》《灵枢》之和,而是已佚之古医书 。
0 c6 X' m- F& C  }4 R“经方”类著作的大量涌现,说明汉代之前中医方剂治疗疾病经验的积累已经十分丰富。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医关于疾病分类,是受脏腑学说的指导,因此,各种疼痛的“痹症”,各种发热、黄疸的“瘅病”,以及攻冲作痛的“疝病”,都以五脏六腑为分类纲领,也就是说这些方剂罗列在一起,不是随意堆放的杂乱无章,而是受脏腑理论的指导。因此,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要按照药物性味的寒温属性,使它们与病证的属性相对应,才能借助药物的寒热之气和五味属性,纠正病变的偏性,使闭塞通畅,使郁结消散,恢复人体的平衡。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中医治疗学,是有严格理论指导的,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已经形成了体系,而非零散的“禁方书”。《神农本草经》所倡导的药物四气五味、方剂组成的“七情”,在汉代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 R2 v7 x& j1 [; [《汉书•艺文志》认为,方剂如果不按照中医理论进行组合,不依靠辨证治疗,就会出现用热药治疗热性病,用寒药治疗寒性病,不仅治不好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损伤人体的正气,与治疗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适得其反。由于当时一部分医生的理论水平不高,人们甚至非常气愤地编出来一个谚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就是说,与其被不懂理论、没有经验的庸医治疗,还不如不用药,这样也许会是一个“中等水平”医生的治疗效果。因此,此处的“中医”,与今天和西医相对而言的中医,是完全不同的含义。它是当时人们的“激愤”之词。' i+ b# Q# n$ F8 n& J; A
汉代之后,记载中医临床经验的方书,大量涌现,部头越来越大,比如《普济方》《圣惠方》都卷帙浩繁,《隋炀帝四海类聚方》据说有400多卷。这样的方书翻阅十分不便,因此,有人就进行了“简化”处理,写成《简易方》《效验方》《肘后方》《备急方》等等。中医学历代留下来的方剂,不论是祖传的,还是“经验”的,其数量是非常庞大的,内容非常丰富。这是中华民族用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
' z: [, a! j- A* w* @《汉书•艺文志》所收载的《汤液经法》三十二卷,有人说就是张仲景所依靠的《伊尹汤液经》,是《伤寒杂病论》依据的祖本。《神农黄帝食禁》七卷,有可能是《神农本草经》的蓝本,因为《神农本草经》按照上中下三品划分药物的方法,其精神实质与“食禁”是一致的。
7 x/ V0 k/ Y1 c追求健康长寿,是所有人的梦想。而能够保持健康,获得长寿,不仅要靠先天的遗传因素,更要靠后天的养生智慧,因此说,《汉书•艺文志》所列的“神仙”类医学著作,有其永久的魅力。追求长生久视,也不是秦皇汉武的专利,是每一个人可以选择的道路,可以依赖中医学千百年以来所积累的丰富理论和经验。
# ~# J' l* D, p“性医学”是很多人羞以启齿的一门学问,当然像古代帝王那样“御女无数”、“采阴补阳”的封建糟粕是不足取的,但是,性医学的确实一门科学,关系到每一个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古代帝王密不传人的房中术,已经不再是帝王的专利品,有关知识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了。房中术的有关记载,在唐代早期,已经远传日本,写入《医心方》之中。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疗方》都有丰富的房中术的内容,可以“古为今用”。' J8 `% b8 y, F5 z
《汉书•艺文志》所记载中医学的四类“元典”,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奠立了基础,同时也提出了医学的社会作用:“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
2 K  n1 }) u6 {2 K+ l; @所谓“生生”,就是使有生命的人,能够健康地生活。因此,“生生之具”,就是为健康生活而服务的工具,医疗卫生事业是王者养育万民的一种职业。6 e* ^& v0 u/ ?4 q
古人说,“生生之谓易”,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天地之大德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都是“生成之道”,而且是“整体生成”之学,与西方的研究万物本原的“构成分析”之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1 A% g! M  y. R中医与西医,认识人体的角度不同,方法各异,它们形成的知识体系受东西方哲学的影响。笔者认为,“东方科学是多元并存、整体贯通之学”。这多元并存的不同学说,相互之间要靠元气贯通。* _0 w2 z" G3 T7 u  O% t' J; a4 L* t
元气的“元”就是开始,也是当初、第一次的意思。“元气”就是宇宙的本源,是弥漫的气态,是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也就是《易》的“无极而太极”的无极,是老子《道德经》的“一生二”的一,是盘古开天地的天地未分状态。
( g" c5 P. m( I5 V4 J无极产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就有了天地,有了《易经》的乾元、坤元。“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万物都是天地阴阳化生的,人也是万物之中的一类生命体。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宇宙整体生成论”,也是中医学的人体生成论,而不是西方的构成论。5 N% l7 m' O+ C9 |# p( n+ U
古希腊盛行“元素说”,《圣经》主张“创世纪”,都是以“构成论”为指导思想的。
# U# L# h3 t! B: d在古希腊曾经盛行过许多“元素学说”,试图以一种元素来解释复杂宇宙现象的本原。
0 I' m$ q) G, E# C$ E  v4 p; C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39~544年)是希腊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由推理及观察认为:水可以结成固体,也会蒸发成气体而消失在空中,而且许多生物都在水中活动,它们也许就是由水产生的,所以,水必定是构成宇宙的本质。但泰利斯认为他的结论并非就是真理,并告诉学生:“这是我的看法,我的想法,你们要努力改进我的教导。”/ {' j8 `0 J( j. R- n( }
泰利斯的学生亚纳西曼(Anaximes)认为,人和动物都要呼吸空气才能活,而人死后肉体在空气中消失不见,只剩灵魂;火是稀薄的空气,水是浓缩的空气,水再浓缩就结冰,再浓缩就成石头。所以,空气才是构成自然的基本元素。另一些哲学家则以另一套推理,认为火才是自然的本质。  C. L. i9 r4 h5 r" q
各种元素说被古希腊哲人提出讨论,于是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哲人兼医生的人,名叫恩培多克(Empedocles of Agrigetum约公元前495~前435年)。他综合各家之说,继承了伊奥尼亚学派关于宇宙本原的学说,把水、火、气综合在一起,再加上第四种元素“土”,作为“万物之根”,即万物的本原。他认为,由实际观察看来,空气、水、火、土并不能互相转换,因此宇宙的本源是四元素,而非一元素构成的。这个四元素学说,与中医的五行互生不一样。他说自然物质是由这四种元素,配以热、干、湿、冷等四种性质所组成的。) p% _/ f* V+ ]( x. J5 d1 y
恩培多克告诉人们,观察生树枝在火炉中燃烧的情形,可以证明他的假说。比如,树枝在燃烧时发热,喷出火焰,证明在它的里面含有“火”;烟囱顶部逸出烟雾证明它里面含有“气”;燃烧着的生树枝两端会鼓泡并嘶嘶作响,这就是“水”;灰烬具有重量,并且具有不可再燃烧性和干燥性,它被命名为“土”。将世界上所有的物体用燃烧方法进行分析,都会从中解析到这四种“元素”。因此,他认为自然界是由土、水、气、火四元素构成的,这种观点就被认为是得到了普遍性的证明。# E* ]0 ?0 f! A& A- g- U! q" B
恩培多克将它推论到医学,认为人体也有相关的四种体液,它与四元素和四性质互相配合,可以说是“四体液说”的雏形。+ g! Y; c8 r* l3 v( A
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建立的西方医学,在四元素学说的指导下,尽管也使用四体液学说解释病情,但是主要寄希望于“结构产生的疾病”。因此,他们对于人体,进行了许多大胆的结构猜测,事实证明这些猜测大多数是错误的,需要废止而不需要继承与发扬。
8 A" C  u% g! N7 q9 E  j四体液学说虽然有调节人体功能的优点,但是远远没有达到整体、动态、平衡、和谐、适中等阴阳五行理论要求的高度,只是一个“病理过剩的四体液学说”,也是各自独立决定一种状态,不能互相转化的四体液。, [; X4 F) }2 [2 ]' X" }  P
这个四体液过剩的病理学说,导致了更为严重的临床治疗错误。在疾病的过程之中,不是禁食、禁水(限制粘液质、胆液的增加),就是服用大量汞制剂导泻、利尿(以增加胆液、粘液的排出),与中医学的“六腑以通为用”完全不同。0 v7 A, C  i9 z0 Y" l* l( b! s
更可怕的是,四体液学说指导医生,动不动就用手术切开血管放血,或者用蚂蝗吸血,希望以此治疗发热和疼痛。医生本人不屑于做这些操作,而是请理发匠代劳。当然放血可以增加理发匠的收入,但是理发匠不是医生,发多少血才正好,理发匠未必知道,所以这个疗法对于人体的伤害,也是难于避免的。因为放血到底伤害了多少人已经很难说清楚了,但是美国总统华盛顿1799年死于放血,已成历史公论。* f6 z+ O9 T1 Z/ W
《圣经》的“创世纪”把世界万物的形成,归结为上帝的创造。它认定现实世界的万物,是上帝一个“事先设定”的安排,是上帝事先谋划好的,人们无须怀疑,也不允许人们追问人与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因此,只有研究万物与人体的现实构成成分,元素说由此而盛行于世。% w7 W- n9 T6 Y; N) v- A" \# K
文艺复兴虽然把自然科学从神学院解放出来,“复兴”到古希腊的自然观,然而,可以找到的仍然只有元素说的“构成论”,而没有东方科学的“生成论”。
* k( I. I( K/ D- q按照东方科学的“宇宙生成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根本不是有机与无机的划分。地球上无机物的物质也是有历史可查的,碳十四测定与生物年轮一样可靠,只不过计算单位更大罢了。因此看来,无机物也是有生命的,都是气的聚散形成的,这就是东方智慧能够包容未来新思想的伟大之处。
5 P# n0 ~6 F: S7 H  P- L& R  ^地球是宇宙的一个婴儿,它才只有40多亿年的历史,而我们现在可以观测到的宇宙都是以光年来计算的。- [, |9 R# o) J" z
# {/ h; f& a$ J$ ]* S$ q

6 z- P2 C& L1 H) d& K- o8 ?
, e1 \4 @+ P5 l; }& u. |1 c' u
/ y) S# y* G9 E9 h3 M) d, t5 _- ]5 b$ c" A
《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把人的生命来源建立在自然生成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上帝造人。扁鹊行医,可以在春秋时期就能喊出“信巫不信医者,六不治也”,而同时期的希波克拉底举行医学宣誓的时候,要向众神起誓。7 M9 ^8 n7 Q7 e
中医学重视血液的重要性,称“血气者人之神”,张仲景称亡血家、衄血者不可发汗,因为“血汗同源”,发汗的时候,会进一步耗伤不足的血。这与西方“四体液”倡导放血疗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8 w7 ?: {3 m& h' s0 j
中医与西医在疾病的认识上,有着明显的分歧。西医诊断疾病有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是非分明,绝不含糊,依据的是构成论。+ k. @, u1 M2 s3 O9 k, y' I0 P
希波克拉底在《古代医学论》里说: “了解什么病是因功能而生,什么病是因结构而生,也是必要的。我所说的‘功能’大致是指体液的强度和力度,而‘结构’是指人体内待发现的形态,其中有空的、凹的、渐宽的、渐窄的,有的是膨隆的,有的是圆而硬的,有的是宽而悬吊的,有的是平展的,有的是长的,有质地紧密的,有质地松散而多肉的,有似海面多孔的。那么,哪一种结构最有利于从人体其他部位吸取体液,并吸住它们呢?是中空而膨大的、圆而硬的,还是渐渐凹陷的?我主张最适宜的构造是宽广、中空,而且渐细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一完全不封闭的东西能看到。”这种重视结构的思想,指导了日后西医解剖学的进步;在中医的元典里,虽然有“八尺之士,可剖而视之”的论述,但是,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的时候,完全不说人体的结构对功能的影响,而是强调阴阳动静、寒热虚实。虚不是结构的空虚,而是精气不能充满内脏;实不是实有一个结构,而是邪气太盛。虚实都是相对概念,不是形态结构。- n. N- E7 p  ~  H6 Y* a
西医生理、病理解剖学的进步,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基本方法是由构成论指导的。西医对于人体的研究从构成出发,在脏腑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研究人体的功能,在脏器解剖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几大系统,每一个器官被隶属于系统之内。然而,进一步研究就否定了这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发现了肺的非呼吸功能、心的非循环功能、肾的非泌尿功能。
5 T8 ~4 x, F" G" r4 @" z5 F从细胞形态上看,不同组织的细胞有着不同的形态。但是,进入细胞之后,不同的细胞都带着一样的DNA:“以结构求功能”的方法失灵了,再以这样的观点去做,就是错误的了。必须抛弃结构决定论了,而应当以DNA分子调控来解释了。多分子调控,多种因素决定,随机的而不是必然出现某种结果,正是中医学主张的思想。
% t" O6 V3 g) h7 U疾病过程中,病灶的诊断,曾经是十分权威的诊断,被称为硬指标。但是,病灶结构能够说明的临床问题是有限的。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灶,初看上去比中医的胸痹准确,但是它只是一个宏观的病理诊断,既不能准确地说明过去,也不能准确地预见未来,只能是一个笼统的宏观诊断,一切必须以复杂的微观分子变化为依据。也就是说,同样的病灶,是否发生冠脉事件,取决于复杂微观变化对于病灶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饮食、睡眠、天气、情绪、劳累、微生物感染等等,都可以影响冠脉事件的发生与否。一样的病灶可以伴随不同的症状表现,病灶决定不了症状,症状也是由复杂微观变化决定的;并且,严格说来病灶也是微观变化产生的。
+ ?: k" s5 g5 J- Y中医的疾病观是生成论,不是构成论,但可以包容构成论。
" v/ M$ r2 t; f% q* K* M中医学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必须随应自然阴阳变化,必须“升降出入”才能健康。人体的脏腑,是天地之气产生的、滋养的,“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体与自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7 k7 a$ I! T; f/ m2 \0 T万物之间,既有阴阳属性的平衡和谐,也有五行之间多元并存、和谐适中、生克制化的复杂联系。
! w: B/ q) D7 M7 j5 d中医所以能够超越脏腑结构的束缚,走向虚拟化道路,关键是有元气生成论的正确指导,阴阳、五行学说也是元气学说派生的。因此,气在人体里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内经》说“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气与基本物质相结合,就有了血气、精气、营气、卫气、寒气、热气、湿气、燥气、痰气等不同的称谓,这里的气只是一个词尾,是一个虚指,关键的东西是它前边的基本物质。当气与脏腑相结合的时候,就变成了功能的代称,比如肾气、心气、肺气、肝气、脾气都是指的相应脏腑的功能,而不是具体物质。其所以有这些不同的含义,是因为气既是运动的物质,也是物质的运动。
. H0 s( |; T+ I; @& x, r东方的元气论认为,气是万物的本源,在生成万物之后,气并没有消失。万物与气,永不分离;只有聚散,没有空间的隔绝。
# O; f. l3 y" O- m; q西方的原子论则不同,原子要运动,就需要空间。也就是说,西方的物质实体,与空间是分离的。因此有“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的命题。而东方的时空,一直是连贯的,聚散生灭,有无相生,没有停歇,没有边界。5 d/ f. L' Z' p9 A5 _, I* ~
中医认为人体的升降出入,必须和谐、适中。升降出入太多太少、太快太慢都是病态;升降出入一旦停止,生命就会结束。所以说,中医的疾病观是生成论。9 Q* u$ `7 I/ D9 j, B0 Q
具体地说,脏器储存精气不够,或者储存的精气不能流通、转化,就是病态。六腑传化物,传的太快、太慢都是疾病。疾病过程之中形成的气滞、血瘀、痰凝、食积,可以形成病灶。1 t/ }  E0 E) n+ @5 ]
现代医学所说的冠心病,中医叫胸痹。也就是说,机体因为阳气虚,引起痰浊、瘀血停滞发生了闭塞,或者出现不通畅,停在胸部就叫做胸痹。相应的治疗的方法,就是取消阻碍,恢复通畅。肿瘤、腹部体内的包块,也是这样形成的,需要这样治疗。看似笼统、千篇一律,但是古今医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经验是可以交流、借鉴的。交流借鉴的是方法,是指导原则,不是、或者不限制具体药物。每一个方剂、每一个医生的处方,都是一种创新,都不是旧方药的简单重复。+ y5 D, d/ A- d0 k# d" z! s) b
中医抓住的是证候,证候是复杂微观变化的外在反映,是即时随机的、永不间断的实时监测。人体“贵有自知之明”,是生物进化的最高成就,是灵长类所不具备的“特异功能”。
) ^7 a/ k4 L( t# e) P2 H研发药品的动物实验,是个很粗疏的结论,只不过了解一下肝肾功能、造血、半数致死量等严重不良反应。人体的细微感觉,动物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无法模拟。人体服药后,其副作用即使是可以达到抑郁而死,在动物试验阶段无法获知,因为动物无法表达郁闷情绪;无法告诉你它心慌、头晕。而且,它也不知道自己心慌、头晕,它们没有这个概念。
' ~  g8 o7 W* m2 x' h- n总之,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中医与西医,从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中走来,东西方智慧正好可以互补,而不是“不共戴天”的淘汰赛。
# M! d# h+ z- ~* s中医与西医的竞争,是主角与配角的竞争关系。在我国卫生体制“一体两翼”的舞台上,有时候以西医为主,有时候以中医为主;或者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或者不同阶段分别发挥作用,共同卫护着中华民族,健康地走向未来,低成本地构筑卫生保健体制,而且有可能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谱写出令世人羡慕的光辉篇章。
& v0 T! }' r( b3 l" ?懂了张仲景不再学华佗( g) F: ]' h9 k& I  J& q
张仲景与华佗都是著名的中医学家,也都生活在东汉末年的汉献帝时期,但是没有史料说他们互相认识,更没有说他们之间有过医学交流。尽管如此,他们既然同时生于那个时代,必定会面对相似的医学难题,比如伤寒病的流行、疫病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等等,因此,他们都留下了关于伤寒病诊治的医学著作。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既收录了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也把华佗的有关论述记录下来,成了两人对于那段难忘历史如何认识的珍贵史料。
4 y- R; ?, a5 _# h4 E6 D: g+ P2 b根据《后汉书•华佗传》和《三国志•华佗传》的记载:8 @6 G/ b) |8 T4 R' G
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他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儒家经典书籍。东汉沛国丞相陈硅,听说他的事迹之后,推荐他为“孝廉”人才,太尉黄琬发聘书征召他前去任职,他都没有答应去做官。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在他年龄很大的时候,从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他精通医方药物,治病的时候,配制汤药只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好,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用不了多久,病人也就好了。
; \9 P, z- e  g/ n7 `如果需要灸疗,华佗取穴也很精当,一两个穴位即可。扎针时华佗往往对病人说:“针刺的酸麻胀感觉,应当放散到某处,如果到了,请你告诉我。”当病人说“这种感觉已经到了”,他随即起针,病痛很快就痊愈了。需要灸法的时候,每个穴位不过灸七、八壮,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S- ]7 n4 c/ Y' f/ U
尤须值得提出的是,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华佗就让病人先服用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病人就发生了麻醉作用,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此后,华佗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的病物。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再用药膏敷在缝合的刀口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由于有麻沸散的作用,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 j- a9 ^5 J" k+ f' u! g3 \有个做过甘陵相的官吏,他夫人怀孕六月时,突然腹痛不安。华佗为她把脉,然后诊断说:“胎巳死矣。”然后,让助手摸摸孕妇腹部,并解释说,根据脉象,“在左则男,在右则女”。助手告诉他“在左”。华佗于是为病人开了汤药,使死胎排出体外,一经查验,果然是一个男婴。孕妇的腹痛也立即就痊愈了。
9 Z& j% r* |8 p. ]( R! e官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看病,都是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好相同。华佗却说:“倪寻应该服泻药,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通过出汗驱除病邪。”于是,有人对华佗这种病证相同,却使用两种不同疗法的做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病邪在外的实证,李延是病邪在内的实证,所以尽管都是头痛、发热,治疗他们的病证,应当用不同的方法。”此后,华佗分别给两人服药,等到第二天一早,两人的病都好了。
+ f4 J& `* t1 Q一天,华佗正在赶路,看见有个人患咽喉堵塞的病人,他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里人用车载着他去求医。华佗听到病人的呻吟声,就停下车来前去诊视。经过初步判断,告诉他们说:“刚才我来的路边上,有家卖饼的,有蒜泥和醋,你向店主买三升来吃,病痛自然就会好了。”他们马上照华佗的话去做,病人吃下去之后,吐出一条蛇一样的虫子。他们就把这个虫子,悬挂在车边,到华佗家里去拜谢。那时,外出的华佗还没有回家,他家的两个孩子在门口玩耍,迎面看见他们,小孩相互告诉说:“好象他们遇到咱先生了,车边挂着的‘病物’ 就是证明。”病人进屋坐下,看到华佗屋里,在北面墙上,悬挂着很多这类寄生虫的标本,大约有几十条。 3 U4 M5 n9 P% z' d% x4 s3 f* r# D
广陵郡太守陈登得了病,心中烦躁郁闷,脸色发红,不想吃饭。华佗为他切脉说:“您腹内有很多寄生虫,将来会形成大患。这是吃不熟的鱼、肉造成的。”华佗马上做了二升药汤,让他先喝一升,过一会儿再把剩余的药全部喝下去。此后,约有一顿饭的功夫,陈登吐出了很多小虫,约有三升。仔细一看,小虫赤红色的头都会动。陈登的病痛,此后就消失了。华佗说:“这种病三年后会复发,碰到良医才以救活。”说来真是灵验,按照华佗预计的时间,陈登果然旧病复发,当时华佗不在,正如华佗预言的那样,陈登终于死于此病。' a0 [! \: d/ g- ~/ l+ c
“可爱的奸雄”曹操连年征战,得了一种经常头痛的疾病。每当发作,就精神烦乱,眼睛昏花。曹操听说华佗善于治病,就把华佗召去。华佗进行针刺俞穴治疗,曹操的病就应手缓解。因此,曹操想让华佗经常守在身边,随叫随到。
2 |4 q; ^/ c' F  j华佗的医技冠绝当代,他本是一个读书人,对于做官尚且不上心,怎么会甘心做一个“时刻准备着”被人使唤的侍医?因此,他萌生了离开曹操的想法。曹操向来以“唯才是举”善于用人著称于当时,他不会轻易放走一个有用的人才,更何况华佗这样掌握着他个人健康状况的关键人物,他更是不会轻易答应华佗离去的。. {4 n) u* @6 G* B/ h! d
华佗于是对曹操说:“您这病难以治愈,不断地进行治疗,可以延长一些寿命。”曹操说:“那就要经常麻烦你了!”华佗稍加迟疑,又说:“我前几天收到家中来信,妻子有病,想回家看看。”曹操见他如此相求,不好一口回绝,就说:“那你就快去、快回吧!”( G) D: }3 e- Q, B- H. e" ?1 s
曹操没有料到,华佗回到家后,用妻子有病为借口来做托词,多次请求延长假期而不肯回来。曹操几次用书信召他,又命令郡县派人送加急文书,遣送华佗返回。华佗还是不上路。7 m; E: v7 _: X5 S9 Q9 ^
曹操很生气,派人前往查看,并吩咐说:“如果华佗妻子确实生病,就赐赠四十斛小豆,放宽假期;如果他弄虚作假,欺骗我,就逮捕他,押送回来。”因此,华佗拖延的真相败露,当差的也不肯为他遮掩,就把华佗递解到许昌,交给监狱看守,严加拷问,要他服罪。
( ?7 G7 G' Z# @, K5 e$ I# B谋臣荀彧听说之后,向曹操求情说:“华佗的医术确实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他。赦免他这一次吧?”曹操正在气头上,盛怒难平,他又想到姜太公的故事,就下了杀害华佗的决心。
+ x1 A" g  |! B5 m6 x' o, \3 R原来,姜太公帮助周武王灭掉商纣王之后,被封于齐国。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据说很有名声,号称“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们都把他当做一个著名人物。姜太公听说之后,就使人召他做官,这个华士却“三召不至”。姜太公就命人诛杀了他。有人不解地问:“此人乃是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姜太公说:“这样有名的人,我不用他,就是‘弃民’;我召他三次而不来,他就是不服从君命的‘逆民’。我如果留着这样的人才,谁还听我的?”
0 m* I3 G" m5 t曹操想到这里,又不便对荀彧言明,就说:“不用担心,杀了华佗,难道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终于判决华佗死罪。% f4 [8 Z6 Z* `8 e1 p/ [) u% P
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病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要来了火种,就把书烧掉了。华佗死了以后,曹操的头痛病仍旧没有好。曹操说:“华佗本来能够治好这种病。他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既然如此,如果我不杀掉他,他最终也不会替我断掉这病根的。”直到后来的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他的爱子仓舒(即曹冲)病危,曹操才痛苦地说:“我真后悔啊,我后悔杀了华佗,使这个可爱的儿子活活地死去了!”
+ [. D7 \/ P  @( M可见华佗并不是曹操此前说的“无名鼠辈”,而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
" \7 H( |: P. F) z& }/ l" E( T: p华佗所留给后人的医案,《三国志》中有十六个,《华佗别传》中五个,其他文献中也有五个,总共26例。从其治疗范围看,涉及到内、外、儿、妇科的疾病,有热性病、五脏杂病、情志病、肥胖病、寄生虫病,有外伤、肠痈、肿瘤、骨折、针误、忌乳、死胎、小儿泻痢等等。
; x( d' M9 |' R; z# ]华佗的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徐州、豫州、青州、兖州各地。根据他医案中所写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为中心,东起甘陵(今山东临清)、盐渎(今江苏盐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县),南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南直至谯县(今安徽亳县),即今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广大地区,方圆达数百平方公里。在行医的同时,为了采药他还先后到过朝歌、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彭城卧牛山、鲁南山区和微山湖。由于行踪地域广阔,又深入民间,华佗也是我国历史上民间传说众多的医家 。5 d3 P$ E. Q) L( s* W( b0 N
华佗曾把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整理成一部医学著作,名曰《青囊经》,可惜没能流传下来。《隋书•经籍志》记有“华佗枕中灸刺经”一卷,已佚。《医心方》所引《华佗针灸经》可能是该书的佚文,《太平圣惠方》引有“华佗明堂”之文。王叔和《脉经》、孙思邈《千金方》、王涛《外台秘要》都引用了华佗的有关论述。因此不能说,华佗的医学经验,完全湮没了。因为他许多有作为的学生,如以针灸出名的樊阿,著有《吴普本草》的吴普,著有《本草经》的李当之,把他的经验部分地继承了下来。至于现存的华佗《中藏经》,那是后人托名于他的作品,但其中也可能包括一部分当时尚残存的华佗著作的内容。* F# a6 }, |$ ]
华佗还创造了健身锻炼的“五禽戏”,这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华佗认为“人体本来是需要运动的,但是不能太过分,不能追求极限。适度的运动,可以使血脉流通,就不会生病,就像户枢那样,由于经常转动是不会朽烂的。”
' K' T3 S1 P! z3 R( O! V五禽戏的动作是模仿五种动物的典型动作,如虎的扑动前肢、鹿的伸转头颈、熊的伏倒站起、猿的脚尖纵跳、鸟的展翅飞翔等。相传华佗在许昌时,天天指导许多瘦弱的人,在旷地上作这个体操。说:“大家可以经常运动,用以消除疾病,锻炼肢体,就像古代的导引术一样。身体有不舒服,只要作一禽之戏,就可以使人汗出,用药粉洒在身体上,就能达到身体轻便而想进食了”。
# w0 s8 k2 n( @- Q. a
6 y# E0 I( o# s1 C; ~) X 5 d5 S' Z, w+ @+ R' U) l, c
( A* \/ A1 b9 ^) Y& n+ E2 O6 a
: y& H% o) Y9 c( O# y

' S7 Y" [8 ?8 J# q% \$ q8 s( _我们所说的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然史书之中没有传记。他是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末年,在建安10年(公元205年)之后,才开始写《伤寒杂病论》,这个时侯华佗已经被曹操杀害了,《华佗传》说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即使有些夸张,他死的时候也应该年岁不小了。因此说,张仲景应该比华佗年轻一些,或许晚几十岁。
5 S. T* D* T/ f2 P! H  据说张仲景自幼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心道术。”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后来,张仲景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关,但主要是他热爱医药专业,善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结果。
' Y% a4 O. }4 Z- D: ^张仲景生平最佩服的古代医学家就是扁鹊,经常感叹其医疗水平高超。他也希望做一个像扁鹊那样的好医生,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可以说,对于后世中医的影响方面,张仲景既超过了扁鹊,也超越了华佗,原因就是他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特色。
/ K3 k0 ]4 J& c2 U6 s9 U) Y- J& t张仲景的望诊水平,也达到了扁鹊那样的程度。西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说,张仲景有一次见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之一的侍中王粲(字仲宣,生活于公元177—217年),当时他20多岁,正年轻气盛,春风得意。因为他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诗人。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在接触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作家,隐藏着可怕的“疠疾”。
( a5 N1 k) \& \/ ]张仲景对他说:“你有病,如果不治疗,四十岁的时候,就会眉毛脱落;眉毛脱落之后,半年左右就会死亡。”并且,为他开出来一个方剂“五石汤”,进一步耐心解释说,服了这个方药,就可以治愈他的疾病,免去死亡的威胁。2 M# U7 _! {" ?" d9 g$ i
20岁的王仲宣,哪里听得进张仲景的话?他根本不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S5 o/ W* q; o7 D- U
因此,他只在表面上应承了一下,并未认真对待,甚至还心生厌恶,嫌张仲景的话不吉利。没有想到,过了三天,张仲景又一次见到王仲宣,就问他:“服药了吗?”
8 N1 g6 q6 E" J7 V: _2 M/ ^; n王仲宣不好意思直言自己的厌恶之情,只好应承说:“已经服过了。”张仲景仔细一打量,觉得不对,就说:“你的面色可不像服过药的样子。你对自己的生命,怎么能这样不认真地对待呢?”王仲宣以无言的对抗,表示了他的蔑视之情。3 J8 N8 ~% c$ U8 y! h3 V1 ^# J
20年之后,不幸的事情果然发生了,王仲宣的眉毛脱落,然后半年就死了。6 {4 t( |: b0 e2 }0 z: n0 W0 q
关于这件事情,或许有某些夸张的写法,但是,仍然可以给我们无限的感慨与遐想。
) I: j  K& H7 S, m& x9 _8 |* y张仲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同时代的文学家曹植,在《说疫气》中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200多人之中,因伤寒病而死的人占了大半。面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 F7 _+ g( X8 i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他希望依靠医学的力量,对上能够治疗国君和亲属的疾病;对下层的老百姓的疾苦,也能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对于自己来说,也可以靠养生保健知识,获得健康长寿的结果。8 K- z* b7 a, d8 F+ T5 [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因而,张仲景“尽得其传”。在《襄阳府志》一书中,何颙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A  @9 Y$ K) S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1 t. O1 b! {- f+ k2 U8 k& j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9 K; t9 V, }3 v- U《素问》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意思是说,人们现在所患发热为主的病,大都是因为受了寒邪的侵犯造成的。所以又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H2 d7 A1 b* C  o9 M% R, I
我们现在知道,很多传染病的流行是在冬季。古人认为春天温暖,万物始生,一派生机。而冬季严寒,蛰虫深藏,万物不长,一片肃杀萧条。因此,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他们认为冬天的寒气,是一种肃杀之气,可以称为“寒毒”,容易使人产生传染病。甲骨文里就有“祸风有疾”的记录,而且都是记载在冬季里。, K/ l( j# c0 t  t3 r
《素问•热论》认为,大多数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有的好了,有的死了。死的人,大多在病后六、七日;而病好的人,多在十天以上。因此,就提出来一个学说,把热病看作一个过程,一天一个样地变化不停;每一天的病情,用一个符号表示,一天叫做“一经”,六天就是“六经”。这六经分别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素问•热论》对于六经热病的治疗,只提到在三日之前,可以用让病人出汗的方法治疗;三天以上的热病,就可以使用“泄法”治疗,主要是用针刺治病。
, M9 V2 G3 [4 W# }; B- v华佗曾经说过,治疗伤寒主要有三种方法。在早期的时候,病邪在肌表,也就是疾病位于人体的浅层,可以使用让病人出汗的“汗法”。具体地说,除了针刺的方法,还可以用膏药在患者身上摩擦,让其出汗。当然,古代还有用烤火出汗的做法,那样容易使汗出得太多,因为脱水而加重病情。华佗说,还可以服用中药散剂发汗。如果病邪位于胸部,就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治疗,叫做“吐法”。如果,病证深入到胃肠,就应该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让病人通过排便而退烧,治愈疾病,叫做“下法”。) w+ N% `0 |2 {- u6 p3 k/ m0 G/ i
  张仲景除了“勤求古训”,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也尽力搜集。他对前人喜用的针刺、灸烙、温熨、药摩、坐药、洗浴、润导、浸足、灌耳、吹耳、舌下含药、人工呼吸等多种具体治法,都一一加以研究,广积资料。 ( \, Y9 ~- G8 q; ~
张仲景对于《素问•热病》的理论与治疗方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进。他在前人“表里分证”的基础之上,提出来阳证有一个“半在表,半在里”的新观念,使辨别证候的工作更细致;而且,大胆地把病人衰竭之后的“虚寒证”,收录进来,称为“三阴证”。三阴证多数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有许多属于中毒性休克前期、休克期的表现,因此,后来的历代医家称之为“三阴死证”。张仲景对于接近死亡的三阴死证,提出来很多有效方法,挽救了无数生命垂危的患者。4 S0 W6 C( I% ]( d$ y
张仲景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打破了《素问•热论》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来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候表现为依据,只要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候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与此相对,泻下的方法,也是根据患者的证候表现,而不是根据患病的天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成了历代医家遵守的格言。
2 }9 n- _. Y3 p) i张仲景所选用的方子,大多来源于汉代之前的《汤液经法》,这是西汉之前就已经流传的著名方剂著作,据说是商朝宰相伊尹所著。! D9 H" g! r. \  J- M" l+ ?# l
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说,张仲景就是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所以取得了前无古人的成就。
, e4 H6 h# L. p在张仲景重新编排的六经病证里,收录了100多个方剂,就像流水作业的不同岗位;每个方子各就各位,在不同的证候到来时,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无论证候来得晚,还是来得早,只要证候到了,就使用针对证候的药方。这样一来,就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 S! K* U4 P. l/ x2 c- p这个等待证候,发现证候,辨别证候,治疗证候的过程,中医称为“辨证论治”。由于“辨证论治”是在以“六经”为框架的体系里进行的,所以叫“六经辨证”。8 \) ^/ y1 p. k, I
由于外感热病,其病因多数属于冬季感寒而发,所以,张仲景不再把发热为主的传染病称为“热病”,而是叫做“伤寒”,也就是“伤于寒邪而引起的疾病”的意思。/ i  V9 |: m. `7 A3 f
  张仲景热爱医药专业,很重视临床实践,时时“平脉辨证”,认真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也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这怎么办呢?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就聚集了许多来自各方的病人等候看病。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 ) p- i0 u4 {) f6 T3 O1 v. x$ m
  那时,张仲景虽然当官,但并不热衷于官位。不久,他“见朝政日非”,叹息地对人说:“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专门总结经验,撰写医学著作。
' J" D  x+ V. U4 v7 Z1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包括他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这部著作在公元205年左右写成而“大行于世”。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到了宋代,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金匮要略》就是该书的杂病部分。
, x9 y. l) E4 @# j. |
# g, n+ \4 p( l* K1 S3 V6 _! X 1 E1 A# q; d7 e1 o1 _8 t% o

/ b+ S2 s( F6 k( H6 @3 T& u) k6 j$ V$ j& U

0 J" {1 ^4 [4 E4 d, R* W0 P7 E: T7 F《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而且都贯穿着“辨证论治”的精神。书中精选了300多个方剂,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来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
  ~' K6 E8 K9 N; z2 }4 F清代名医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它“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如日月之光华,旦而复旦,万古常明”(《中国医籍考》)。# P3 r5 z8 l: c# e, B
历代有关注释、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著作很多。特别是注释、阐发《伤寒论》的著作,竟达三四百种之多。
; t5 G2 @  |2 i* H5 s$ K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对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国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历史上曾有专宗张仲景的古方派,直至今天,日本中医界还喜欢用张仲景方。, n$ c& V; u& w# A4 Z
日本一些著名中药制药工厂如小太郎、内田、盛剂堂等制药公司出品的中成药(浸出剂)中,伤寒方一般也占60%以上(其中有些很明显是伤寒方的演化方)。可见《伤寒杂病论》在日本中医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l* F% n" A/ e
与华佗相比较而言,张仲景治疗伤寒的方法,比华佗汗法、吐法、下法三种更丰富,开创出更为细致治的疗方法,包括清热、和解、温里、攻下、活血、逐瘀、回阳救逆等等,据说有三百多法。仅仅一个汗法,张仲景就有许多加减“变数”,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张仲景自己也说:“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7 |( ]7 x7 q$ O% e5 |4 P# W* l
王叔和感叹说:“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尽管仲景的治疗方法如此之好,却因为理论太高深而出现了“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的现象,张仲景学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王叔和尽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在论述伤寒传变的时候,他学习的还是华佗的“六部传变”,而不是张仲景的“六经辨证” 。
0 t1 `( d: G# f晋代医家葛洪《肘后方》说:“伤寒有数种,人不能别之。”1 Q. X. }( K- G* Q8 j# t# Z
陈延之《小品方》说:“考之众经,其实殊矣。”
" B5 Z; q0 X" ]3 s# F7 m5 x) ?唐初的孙思邈曾经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 Q, k! ]* m; T当时的医学家们尽管不明白仲景学术的深奥蕴含,但是对于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是非常推崇的。因此才会出现“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的现象。孙思邈说:“尝见太医疗伤寒,惟以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效。”
& h+ h8 u: u- b# o* p张仲景《伤寒论》的高深理论,奥妙的医学思想,到了宋代才开始被人们所认识。随着大量研究性著作的出现,逐渐出现了一个伤寒学术空前繁荣的局面。经过宋金元长达几百年的不断完善和补充,后世对于外感热病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已经难于完全用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来容纳了,因此,瘟疫、温病学家纷纷创立新说,发展外感热病的诊治思想。. ?0 Z' k4 m2 k( F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尽管有温病和伤寒的学术争鸣,但都属于辨证论治,而不是基于解剖实证的分歧。
. A* [# y# J8 A& D+ i0 Q如果说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而解剖实证是西医基石,那么,中医与西医是在什么时候分道扬镳的?
! p& {5 ~1 u4 b/ @( Z6 w毫无疑问,在指导理论上《内经》建立的方法论,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建立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临床上,许多治疗疾病的方法,反过来会对指导理论有一定的需求。在西方,像化脓性阑尾炎、胃穿孔、宫外孕、肠梗阻、化脓性胆囊炎、坏死性胰腺炎等等,这些疾病在《希波克拉底文集》里,或者在《剑桥医学史》里,大部分是需要做手术的,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否则就会死亡。事实证明,在没有抗生素的时代,在止血技术不过硬,没有麻醉药物的西方世界,上述急腹症病人大多是要死亡的。依靠手术侥幸活下来的病人,也是要在鬼门关里走几个来回的,其间痛苦万状,难于言表的细节,实在是罄竹难书。
# V* x% q8 e" R在世界的东方,在华佗和张仲景的故乡,这一类病人的遭遇可能要好得多。他们有时候可以遇到华佗,可以开膛破肚切除病灶,可以刮骨疗毒治疗伤痛。尽管华佗的“麻沸散”失传了,而有活血化瘀、托毒生肌的中药,它们既可以防治感染,也可以止痛、止血,病人的痛苦要小得多。
. ~2 [: Q8 C3 T& a' u假如一个腹部硬满,疼痛难忍的病人,他遇到的不是华佗的传人,而是遇到了张仲景的信徒,经过大黄牡丹皮汤、大小柴胡汤、大小承气汤、大小陷胸汤一番治疗,再加上针灸、按摩、导引、点穴,可能病情逐渐缓解,腹内化脓性的物质逐渐吸收,梗阻的肠道恢复传输,也许病人又活过来了。也就是说,在华佗那里受的手术之苦,或者因为“错投了”仲景之门,或者由于没有找到华佗弟子,各种急腹症就依靠张仲景的方子治好了,内科治疗“替代了”华佗外科!9 s0 l9 C9 d( Y0 K
内科治疗照样能够治疗需要开刀的外科疾病,一样可以“治病活人”,人们就因此而不愿意选择华佗的方法,中医们也不需要学习华佗的外科手术了。“用进废退”的结果,“华佗的刀”逐渐生锈了,放在那里无人问津,必然会失传。1 y2 b8 o4 X1 p# \  ^" U1 G# O- A& B3 U! D
“麻沸散失传了”,这是中国人的不幸呢,还是因为中国人太幸运?
- v0 g7 u3 B$ {- u; H& o" y  {4 c假如没有张仲景,没有他建立的六经辨证治热病,也没有他的脏腑辨证治杂病,而只有华佗的手术刀。难道中医们会让珍贵的“麻沸散”失传了吗?
9 T' }2 v6 H3 r  k) R/ C' Q假如中医只有华佗指引的道路,需要经常做手术治疗疾病,难道中医们会放弃研究人体解剖吗?他们在切开病人肚子的时候,难道不需要避开血管?不需要躲着神经?不需要避免损伤重要脏器?毫无疑问,那是需要这样做的。
+ ?0 H1 G* v- _假如中医这样做了几千年的外科手术,而不知道膈肌为何物,还需要像王清任那样到“义冢”去偷窥吗?我不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医林改错》这样的书,也不需要等到清朝末年才出版,自然也轮不到由王清任来书写。, J: m5 b2 R, O. J* ?# x
这些中医特色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正是“成也仲景,败也仲景”。. E' l/ I) f! w/ ~. O( @
张仲景将内科治疗发挥到极致的辨证论治,以不争的优势战胜了华佗的外科手术,中医的传人们放弃了对于华佗技术的追求,纷纷拜倒在张仲景的门下,成了辨证论治的岐黄传人。
& d; y; S1 N* R请记住,中医都是“岐黄传人”,而不是“黄岐传人”。一个黄帝与岐伯名字次序的差别,反映了历代中医传人是重视医术超过皇权的一个群体。岐黄为他们打上理论的烙印,而张仲景为中医临床带来永远难于磨灭的特色。0 R6 f# K' \% ~, v9 g. T
在东汉年间,还有两位比较出名的医学家:郭玉、董凤。
6 H& R+ H1 Q: X《后汉书•郭玉传》载:“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钓鱼于涪水,故号涪翁。翁乞食人间,见有病者,时下针石,应时而效,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翁授弟子程高,高授郭玉。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高亦隐迹不仕。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微之技,阴阳隐侧之术。”
5 o& ?) ?, [, ]9 b9 ?& }5 K; H% G从文中可以看出,郭玉的师祖是一位家在涪陵的老翁,他是一位民间医生,擅长针灸和脉诊。郭玉的老师程高,经过多年追随,拜师之后,才得到涪翁的传授。程高也是一位民间中医。郭玉在年少的时候(古人30岁之前为少,“血气未壮”之意),就拜程高为师,学习医方和诊脉,以及房中和养生之术。
# U: K: B% H/ C1 L郭玉在东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在位),官至太医丞,治疗疾病“多有效应”。汉和帝认为他技术高超,不是一般水平,就想出来一个考验他的“妙计”。他让郭玉为宫内的人们诊脉,被诊治的人有几位,都藏在屏风后边,伸出手来请郭玉诊脉。郭玉先诊了左手,又诊了右手,汉和帝就让郭玉说患者有何病症。
) W$ t; Y- ~4 H2 v郭玉略一沉思,就说:“这个患者的脉搏很奇怪,左手属阳,右手属阴,一个人的脉象,左右就像男女不同一样的差别,这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疑惑其中的原因,不知是何缘故。”
4 g2 ^/ d5 f+ v% a汉和帝叹息一声,就赞扬说:“你果然技术高超!这屏风后边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我让他们一男一女,分别伸出一个手来检验你的技术,尽管我们挑的两个人的手,看上去像一个人的一样,还是被你诊断出来了。你果然不同一般!”9 \7 p+ w3 M" I) x% e6 F
郭玉回答说:“男女阴阳气血不同,尺肤腠理粗细、毛发润泽、皮肤温度都不一样,当然可以分辨出来。”
6 Z1 G* P6 k2 b& q0 e6 X汉和帝说:“原来诊脉不光是摸脉搏,还有着许多说道啊!我再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贫贱的人到你那里,往往一治就好,而富贵的人却经常疗效不理想;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富贵人有了病的时候,我就让他穿上破旧衣服,换一个简陋的居所,再请你去治疗。结果,你出诊之后,大部分是一次针灸就好了,这是为什么?”2 C  ]" V% V3 N! X0 V7 I
郭玉稍一思索,就说出来一个著名的论断:“医之为言,意也。”* f( H( L: P7 T
郭玉这个论断,曾经流传很久,成为一个名言。但是,时至今日,多被人们误解了,以为中医学主要靠思辨,是很玄虚的,没有什么凭据。其实不然,中医学是古代医学家创立的一门学问,要靠知识和智慧。没有知识的积累不行,没有智慧加以创新也不行。- Q, E* `: Q: X# t3 b2 e" ]+ |
郭玉解释说:“人体肌肉、血脉的结构是很精密的,气血的运行一刻不停,行针治病,必须根据气血的运行状态,取穴和进针,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心思专一。时机的把握,有时候很难事前约定,更不好用言语加以形容和传授,必须在实际工作之中,临机处变。”
( `8 u3 h) E' I- c7 {" ]" w. _汉和帝说:“这样说来,医学真是一门不容易精通的学问啊!”
7 s% }" W5 u9 a1 V郭玉说:“我给高贵的人看病的时候,心里总是担心,怕冒犯了他们。主要有四个为难的事情:一是高贵的人总爱自以为是,不信任我,不能让我放手诊治;二是高贵的人生活起居,不能按照医生的嘱咐去做,对于疾病的调养不利;三是高贵的人劳动很少,往往体质虚弱,不能耐受药物苦味和副作用;四是高贵的人不喜欢运动,总想享受安闲舒适的生活。因此,难于诊治。我在为高贵的人诊治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顾虑重重,很多治疗疾病的方法不能顺利施展,因此他们的疾病就不容易很快治愈。”
  x- }( A6 O6 W4 K5 i- Y. |汉和帝听了郭玉的回答,不住地点头称赞。郭玉因为技术高明,而一直到老都担任医官之职。5 w* s2 _- I$ j
《后汉书•方技列传》与《史记》《汉书》不同,不仅把医学家当做真实的历史人物来描写,还记载了一个奇异的传说,开创了把医学家当做传奇故事欣赏的先例。文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有一天,他在酒楼喝酒解闷,突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子,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7 X5 ]! i, k3 k3 ^% [# Y. s
费长房看见之后,大吃一惊,断定这位老翁是一位神仙。他就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这个葫芦里还真是别有洞天,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象一处世外桃源。后来,费长房拜老翁为师,学习多日,学到了他传授的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他消息皆无。从此,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 b2 q8 L4 L
这是一则神话传说,但却为行医者罩上一层“神秘外衣”。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1 e, `6 \1 [+ Z& w7 p+ A: g晋代葛洪《神仙传》载:董奉者,字君异,候官(今福州)人。说董奉就像一个“长生久视”的仙人,活了很多年也不见老,为人治病也多是“起死回生”,但很多情节未必可信。传中还说,董奉在山里居住,不种田,每天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患者,治愈之后,使患者栽杏树五棵,病轻的种一棵。如此数年,总共种下了十万余株杏树,成了十分茂密的一片杏林。后人把中医称为“杏林”,就是从董奉这个故事开始的。葛洪喜欢渲染故事,记载之中有许多传奇之笔,使人不能全信。6 N( Y3 U8 n) ~2 l- r5 ~
清代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的《医术名流列传》之中,记载了湖南郴州市东北郊苏仙岭,有一位传说之中的医生苏耽,说他身怀绝技,对母亲极为孝顺,后得道成仙。在成仙之前,嘱咐母亲,明年将有疾疫流行,到时可用井中的泉水泡橘叶来救治。第二年果然发生大规模疫情,他的母亲便遵照嘱咐,用井中泉水泡橘叶施救众乡邻,活人无数,一时传为佳话。这则“橘井泉香”的故事,出于《列仙传》之《苏耽传》,流传甚广。至今当地还有苏仙观、飞升石、鹿洞等纪念物的遗迹 。
- I7 h3 U$ M" u/ o8 O$ ^  T2 d9 G“悬壶济世” 与“杏林春暖”、“橘井泉香”一起,成了人们熟知的赞美医生的美好传说,在中医学界脍炙人口。它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意味,寄托着人们对于医药事业的美好梦想与渴求,寓意深刻而悠久。
% K4 k' r1 Q- s+ U9 P( }5 |) w历史重真实,而文化求演绎,透过这些典故,它们都为中医药的悠久与神奇,增添了某些令人信仰的力量,对于中医药事业来说,是有益而无害的。$ E" I. b' m3 l% h) `* }/ S$ n, g: g
纯粹虚构的故事,属于文化演绎,但是往往要依托于一定的历史真实。透过这些文化传说,也能折射一定的历史。要学习前人的学术经验,都必须下一番功夫,拨开文化演绎的鲜花与绿叶,看到历史真实的根基所在。
$ A8 R$ ]7 y" p/ g- \; b% p: D一方面,离开了这个历史真实的根基,文化演绎的花朵就将枯萎;另一方面,没有文化演绎的鲜花绿叶,历史真实的根基既不好看,也难以具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 J& X( R% U3 Q在历史真实与文化演绎之间,寻找一种合理的平衡,既是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大众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希望。
8 {5 M8 B$ R& ?0 X( U" P
8 S( e' f( @9 P2 @7 o金元医学争鸣发展  L1 ^1 q" E7 Y0 \  ~8 f
从晋唐到两宋,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里,中医学沿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有了长足的进步。《汉书•艺文志》揭示的医学四大流派,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医经、经方两大流派的继续发展,而神仙、房中流派逐渐隐而不传了。
# w6 J" I5 Y" Z$ N6 j: `- p医经流派的医学著作,在晋唐时期逐渐分化,派生了不同的学科。比如,邓铁涛先生说,张仲景用医经家的理论,研究经方家的经验,撰成了《伤寒杂病论》 。
' x/ U/ `; i  Z魏太医令王叔和,以医经家的理论,撰成了现存传世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 N( d3 l+ G6 e) M" C
晋代皇甫谧依靠《素问》《灵枢》《黄帝明堂经》,撰成了传世的第一部针灸著作《甲乙经》。' v2 U' g  L) h/ p" ]
梁代全元起、隋代杨上善、唐代王冰、宋代林亿等,纷纷研究、整理《素问》《灵枢》。从张仲景开始,到三国,再到隋唐,都有人研究注解《难经》。
5 \4 o8 @: v  j9 [/ I5 C经方家则走向搜集经验方,编辑经验方,传抄经验方的兴盛时期,既有“古先道所传”,也有大量的当时的名医所新创,可以说逐渐达到了篇卷浩繁、难于翻阅的程度。因此,就有了《删繁方》、《简易方》、《肘后方》、《效验方》、《备急方》等不同类型的方书出现。人们形容说:“仲景之前,有论无方;仲景之后,有方无论。”这说的是,在张仲景之前,医学理论很发达,但是以针灸治疗为主,很少有方剂学著作的问世和流传;而张仲景之后,医学面貌为之一变,很多人搜集成方,却很少有人深入研究理论,学术思想没有很大发展,经验积累达到空前的繁荣阶段。
% t$ s& Y9 e( _7 U1 F+ Q9 l隋代巢元方著成《诸病源候论》,专门研究各类疾病的证候,推求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这部著作不仅学术特色浓厚,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9 q( D0 l6 j: u( }% Y4 K南北朝时期,《刘捐子鬼遗方》,专门讨论骨伤科疾病的论治。东晋陈延之《小品方》,一度列为唐代太医院的必修科目。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医学传承多代,影响深远。葛洪《肘后方》成就巨大,被梁代陶弘景增补为《百一方》。唐代的孙思邈《千金方》,王涛的《外台秘要》,宋代的《圣济总录》《圣惠方》等,都是很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医书。( e5 C9 F6 _4 d' P
唐代的《秘传眼科龙木论》、《洗冤录》,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临床各科奠立了基础。内科学著作,主要是对于伤寒病诊治的阐发与研究,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朱肱的《南阳活人书》,许叔微的《伤寒百证歌》,郭雍的《张仲景伤寒补亡论》等,都是宋代的伤寒著作。7 u! t' E9 `5 p' L7 [- }
《神农本草经》成书之后,梁代陶弘景加以补充,形成《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在此基础上撰成《新修本草》,由国家颁布施行,成为国家的第一部药典。宋代《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大观本草》都是国家药典。/ y; T3 E4 D" d1 ]8 T, K
在宋代,国家设立校正医书局,对于许多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医学经典著作,都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校勘和重印,促进了医学的繁荣局面。尤其是对于传染病的重视,催生了伤寒学派的繁荣,也引发了此后的金元医学争鸣。
- `" q* Q0 W# a& ^/ Z1 ?3 I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受到后世的尊崇,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就进行了研究与阐发。宋代以后学习和应用张仲景《伤寒论》的医学家更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派。; {# Y' ]7 g& a0 e2 G
但是,张仲景受时代的限制,不可能穷尽中医对于传染病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当时只有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而没有辛凉解表的治疗方法,是其一大局限。其实,在东晋葛洪的《肘后方》里就提出过,伤寒病是一个总名称,许多人分不清它下面包括的众多疾病和证候,无法辨证论治。因此,就提出来用大葱、豆豉一起煎汤发汗,治疗一切需要发汗的外感病。并且说,如果只用这简单的方法而不能汗出,还可以逐渐加药,比如加上柴胡,或者再加上麻黄,一般就可以发出汗来,就能退烧。这个方法,至今还被一般群众采纳。" T8 S# b" ?% @
到了宋代,著名的伤寒学家韩祗和,首先反对张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的辛温发汗方法,在他的《伤寒微旨论》中,另外创立了几个偏于辛凉的发汗解表药方。他的学术主张,被此后的一些学者所采纳,影响很深远。比如,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和朱肱《南阳活人书》都说,使用张仲景的麻黄汤、桂枝汤,如果是在春夏季节,或者是在南方使用,应该在其中加上凉药一起用,就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实际上是把辛温解表,改造为辛凉解表,只不过没有在理论上阐述清楚罢了。2 r0 O9 Q' Y' ]$ @8 i" A: q

8 G; c+ C0 ~9 d/ x6 H' H7 F) R
- h) `3 H) e- \
2 h. o$ e' h! T/ z. F1 |( F到了金代,在今河北省的沧州地区河间县,出了一个著名的医学家刘完素(约1120——1200年),大张旗鼓地提倡用寒凉的方法治疗伤寒热病。他说,伤寒只是病因,而发病之后,从头到尾都是热病,所以,不能使用热药发汗,而只能使用凉药治疗。他自创凉膈散、双解散等方药,既能发汗解表,又能兼清在里之郁热,所以临床疗效很高,又避免了张仲景辛温解表发汗的不少弊病。一时之间,学习他的做法的人很多,就形成了流派,叫做寒凉派,也叫“河间学派”,影响很深远。
+ [% z" w3 l9 b河南张子和非常推崇刘完素,把刘完素的学说发挥到了极限,形成了“攻下派”。张子和《儒门事亲》说:“百病皆邪”。他认为,所有的疾病,都是由邪气引起来的,而身体里的邪气,在上的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在胸部、胃脘的邪气,可以使用让病人呕吐的“吐法”驱除邪气;在下部的病证、在肠道的病证,就应该使用让病人腹泻的“下法”治疗。当然,刘完素寒凉治伤寒、张子和攻下治百病,他们自己运用得很熟练,见效快,疗效也很高,很受学者欢迎。但是,不善于掌握适应症,或者“扩大化应用”,就可能损伤人体正气,造成不良后果。
9 p- N( K  g2 r# W% h
1 ~1 V. O' p9 ^& R7 @/ v  `
- _& `  E) M7 `( `3 w$ x+ o
  y* X4 Z4 `2 O; w/ N3 z* j$ y& Y$ `+ N) C6 Q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说明刘完素学说的不足:8 q2 i7 y8 Z1 j' U$ ?2 L
《金史•张元素传》说,今河北省易水县境内有一个医学家张元素,比河间刘完素稍微年少一些,理论修养和治病经验都很突出。他主张古代与现代的自然环境“运气”不同,治疗方法也不能完全一样,所以不能照搬古人经验,而必须革新进步。由于他和刘河间都在今天河北省境内行医,相距不远,自然就有了学术交流的机会,尽管他们学术观点大不一样。
% |5 n6 |1 F9 u8 J话说有一天,刘完素由于上了年纪,体质逐渐下降,一不注意就感受了风寒,发起烧来,头痛怕冷恶寒,还时常呕吐,不能进食。他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开方服药,但是,一连几天就是不见疗效。他心中很烦恼,也很郁闷:怎么不见效呢?难道我年老体衰,抗病能力下降,经不起伤寒病的打击,将不久于人世了?, p8 J& i4 k, p7 u
刘完素的病情很快就传了出去。“医不自治啊!”有的人发出感叹。* h$ c0 x; u% r; X0 H
“也许,他老人家气数已尽了吧?”各种猜测,不胫而走。
; i( `$ e7 h2 U% O4 l. d张元素听说了这些议论,一开始他还不在意。心想,刘先生医道高明,不几日就会好的吧。没想到逐渐传出来消息,说刘完素病情不见好转,且有逐渐加重的趋势,他就作了一个决定,以不速之客的身份前去探望。( J) Z& H8 t: ]* s8 @7 e
张元素来到刘完素的住处,说明来探望刘先生。门人、亲属高声迎候:“元素先生驾到!有失远迎,感谢张先生前来探望!”
0 c. U6 Q/ _) F0 V( Y" d% ~早就有人进屋,把张元素先生到来的消息告诉了刘完素。
% k+ Y& x0 ?7 T$ m; P  [刘完素过去没有把张元素放在眼里,觉得他只是一个后生,在医道方面远没有自己造诣高深。因此,对张元素的到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可能来看我的笑话来了吧?想到这里,本来还坐着的刘完素,一下子就躺下了,身子往里一翻,一动也不动了。: a+ d9 e% o! f5 a% ]6 D, x
张元素进来之后,对着刘完素的背影嘘寒问暖,而刘完素不理不采,一声不吭。良久,张元素见刘完素背对着自己,知道他既有病,也很有意见。张元素觉得自己“不请自到”,或许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刘老先生的自尊心。但是,既然自己来了,而且是有备而来,一切都不是出于私心,就应该继续知难而进,不能退缩。7 n2 k+ m/ Z3 d# f( i
因此,张元素说:“刘先生医道高明,是我的前辈。从前我读先生的著作,很受教益,在临床运用,常获捷效。但是,恕晚生直言,您的学术主张,有的地方不很全面,尤其是初学医者,用之容易出偏差,达不到应该有的疗效。”
6 N* M% {& G; h) a0 Y9 C“学问千古事”,说到学术主张,刘完素躺不住了。他要为捍卫自己的学术成就而斗争,因此,一翻身就坐了起来。' T$ c  M5 u- }# d; @

6 S6 L9 s* F% r7 J/ `% a
) {/ \( x8 b# U% q/ |2 s  o ! m! ]# Z" }) w& e4 v
; n6 I& D7 F. j# Y& c1 `" b

8 }/ E; }9 k% \6 c/ h# f) O4 V3 l- B. `) W0 h- f  N
“没想到张先生对于我的拙作看得这样仔细,还请你多加批评、指教才好。”刘完素完全恢复了对待客人的态度。
- b& O" z  h0 V- B- _“晚生岂敢谈指教!不过是个人观点而已。”张元素客气地回应着。
% Z  r4 i9 l3 E  W, z/ a2 L“先生、晚生并不重要,关键是我的学术主张如果有误,那将是老朽难以瞑目的事情啊!”刘完素诚恳地说。
" c; ]" K8 s; X- i张元素看到刘先生的转变,反而不忙着说学问了,话锋一转,就说到了治病。  B( M- J* D% h+ j9 D( r
“各种医学理论都是为了指导临床治病,一个好的主张,应该靠好的临床疗效来验证。如果主张虽然有理,在运用的时候不切实际,或者有所偏颇,就应该加以修正补充。比如,就说您眼下这个病吧,前面的治疗就未必恰当。”/ c3 i9 C$ ^0 |9 w" x5 r
张元素不慌不忙的言语,就象一击重捶,震撼了刘完素的心灵。" {5 e; i" W7 d' W
“哦,那,那你就说说,错在哪里。”刘完素从来没有这样被人说过,他以前走到哪里都是一片赞美之声。6 p$ e) W  W! U
“《素问•热论》认为,三日之前用汗法,三日之后用泄法,把得病的日期看得很重,不符合临床实际。因此,张仲景强调辨证论治,只要在表的证候存在,即使十日以上,仍然可以使用汗法治疗。这是很有见地的学术主张,可惜的是当时人们没有辛凉解表的理论法则与具体方药。而用辛温解表,虽然可以获得疗效,但是,不容易掌握,张仲景本人就给麻黄汤、桂枝汤的使用,定下了许多规矩,防止出现偏差,说明在他的手里辛温解表也不太好用。而且,有的伤寒病发展很快,开方剂的时候是需要发汗解表的证候,过了不久疾病传变,很快就成了只发热而不恶寒的里证,应该使用白虎汤清热了,还继续吃原先开出来的麻黄汤发汗,就会出现药不对证,也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 q( Z, O7 B, T+ s. D张元素一口气说了从《内经》到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特色,他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刘完素刮目相看:这个后生不一般!* ~1 \3 Q# N, h
“您主张用寒凉药治伤寒,表里双解,这的确弥补了张仲景辛温解表的一些缺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但是,临床病证是很复杂的,有一些病人平素体质阳气不足,寒邪不能很快入里化热,一直是一个需要辛温解表的证候,这时就应该大胆使用辛温解表,才能一汗而解,才能退烧。如果,表寒的证象很重,或者天气过于寒冷,使用了您的凉膈散、双解散,就会出现发汗无力,阳气受挫的情况,疾病就会迁延不愈,多日发烧不退。”3 j. G7 K# n0 N" [' I4 J, M
张元素的话非常入理,刘完素听来不住点头。0 x- }1 t+ L7 O  k
“看来,您的分析很对。我年事已高,体质大不如从前,再加上今年以来气候过于寒凉,表闭不开,即使有小汗出,也不能完全解除表证。我原先的处方,还真需要修改一下,再加一些辛温的药物进去,也许会疗效好一些。”刘完素心悦诚服地说。$ x) N: A0 j7 {- d
“您在当初,一起手开方就使用大黄,它性味苦寒气凉,直走太阴肠胃,不利于太阳表气宣发。您年事已高,阳气已经不比当初,再加上苦寒药物伤阳气,所以,就不能汗出表解,发烧日久不退。按您现在的脉证,虽然已经患病八天,仍然属于表证。如您所说,加入温药,撤去苦寒药物,一定会有所改观的。”# N; k6 j! W7 ?: O
张元素肯定了刘完素的正确转变,刘完素因此而获痊愈,两个人的友谊不断加深,成为一段美谈,被历史学家记载于《金史•张元素传》。
& c' w* A  O; Q张元素对于外感伤寒也很有研究,他的儿子张璧传其学。5 o, p7 ]/ P2 v0 J  z* i5 A  p0 Y9 [
张元素还对于内科杂病进行研究,借鉴张仲景《金匮要略》、宋代名医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的学术经验,阐发脏腑辨证,发明性味归经理论,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 }, N% L$ V# n今天河北省石家庄市境内的东古城,是战国时代的东垣邑,汉代一开始还叫东垣县,刘邦评定陈稀的叛乱之后,更名为正定。这里走出了南越王赵佗,也在金代产生了一个医学家李杲(1180——1251年),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他年轻时跟随张元素学习医学,把张元素开创的内科杂病研究,推向了一个更新的高度。他主要阐发脾胃学说,被后人称为“补土派”。因为,在五行与脏腑的配属中,脾胃属土。由于内科杂病,大多属于慢性病,经常见到正气虚损的证候,所以叫“内伤杂病”。
% j" |" r% H/ b$ M( B5 T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最先被人们认识的是以发热为主的传染病,汉之前重视证候表现,所以叫热病;张仲景之后,由于注重探索热病的病因,所以叫伤寒。几千年里人们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所以在理论与治疗方法上,伤寒学说最先成熟起来。治疗伤寒热病的方药,经常被借用来治疗内科杂病。
+ ^* A' M" k+ E. |8 W1 v但是,外感伤寒,大多属于热性的实证,可以攻,可以下。而内科杂病,虽然也有不少可以攻、可以下的情况,但是,很多情况之下必须使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不能照搬外感病的攻下方法。4 }2 w% N  U0 Z
在刘河间寒凉派、张子和攻下派的学说盛行之后,很多学习者不加辨别地套用他们的方药,造成了很多弊端。当时,甚至流行一种疗法,类似于今天的“排毒疗法”,该学说主张没有病的人,在春天也应该服一些催吐、泻下的药物,把一个人在冬天里积累于体内的火气排出去,可以借此防病强身,延年益寿。这种“无病服药”,滥用攻下的弊端十分有害。& i: f4 g; }' M' B* z

# Y5 o* _2 z+ w' x! c+ U9 i李东垣像
$ V$ Z6 q2 E6 K  k3 y: c
3 n% d$ T% u$ k4 i& q' A因此,李杲东垣先生就写作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区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不同治疗方法。提出来“脾胃一虚,百病由生”的观点。他善于使用补中益气、升阳散火的方法治疗疾病,取得了前无古人的疗效。8 ^7 H* c! L' I- A7 w
李东垣的家庭比较富有,他学习医学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救民疾苦。因此,当河北省藁城的罗天益(字谦甫),来跟随他学习医学的时候,他首先问他:“你是来学衣食医的呢,还是来学传道医的呢?”
% i- x* W# X0 j9 x7 Y. B& j; P: `, _" ~
; ?  S) x4 L( V- e' s8 e

9 o- Y; y9 Y$ V* N3 F' `4 |/ @罗天益当然愿意学习“传道医”,但是,无奈家中贫寒,难以为家,更难以长久地跟随老师学习医学。李杲先生就拿出自己家里的金钱给了学生罗天益,让他回家安置好了再回来学习。1 r  B, F& w0 r% y- M% k
罗天益哪里好意思接李东垣的金钱,就百般推脱。* z- S) L% N+ r+ {. n; b% G  z( `/ ]
李杲生气地说:“金钱算什么?我把毕生的学术经验都传授给你了,也没有觉得心疼,这些身外之物算得了什么?!”* E4 |6 a" Q8 Y
罗天益只好收下,恭敬不如从命。, e- e" B( o8 ]2 z) O9 F# O2 S5 s+ G
李杲继续说:“我的医学创造,不为你罗天益,也不为我李杲,为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所以,你一定要用心学习!”, r$ D2 J; C' N

- U0 R8 v: i. ?+ P: }' s 3 |, w& S+ x5 l3 T9 `

$ ^6 ]8 z% W2 g  W+ M8 w1 R% O& H. l$ y1 Q
罗天益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不但行医天下,为民解除痛苦,而且还写出来《卫生宝鉴》,弘扬中医学术,传承老师开创的内伤温补学说。; p) S/ J+ F. a2 K
李杲的另一个弟子是河北省赵县的王好古(1200?---?年),字海藏,早年曾经跟随张元素学习,所以也可以说是李杲的师弟,但是,后来又跟随李杲学习医学,也写了很多医学著作。如《阴证略例》《此事难知》《海藏本草》等。把张元素开创的易水学派,拓展成为学术内涵更加丰富的医学流派。) E2 r; L* h; Y! ~
明朝薛己、赵献可、张景岳、李仲梓等,都学习张元素、李东垣内伤温补的观点,阐发内科杂病的补肾学说,也深受易水学派学术主张的影响,被后人一起归为“温补派”。他们这几个后来者都是江南人,北方的医学思想中心地位,在元朝末年开始,直到有明一代,就转移到了江南。+ k1 b4 E$ e& U- m6 u" E4 o
当然,首先接收北方医学创新思想影响的,应当是元朝的朱丹溪(公元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他是义乌(今义乌市)赤岸人。丹溪30岁时,母亲患病,而“众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学医。他刻苦钻研《素问》等书,“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学习上的种种困难,经过5年的勤奋苦学,既治好了母亲的病,也为日后的学医打下良好的基础。
$ R" j/ J! x6 g- X! r, G4 l这时,丹溪已经36岁,他在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下,到东阳从师许谦,学习理学。过了4年,成为许谦的得意门生,后来他将理学结合于医学,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T9 r2 t' }) n% L9 q4 g2 O9 S
延祐元年(1314)八月,恢复科举制度。朱丹溪在学习期间,曾参加过两次科举考试,但都没有考中。科举失败并没有使丹溪灰心,他认为,要使德泽远播于四方,只有学医济人,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时,他的老师许谦,卧病日久,也鼓励丹溪学医。于是,朱丹溪决意断绝仕途,专心从事医学事业。3 K' G2 F8 U- p! `0 m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专业从医的时候,已40岁了。他一心扑在医学上,学业大有长进。过了两年,丹溪42岁时,治愈了许谦多年的顽疾。9 `" n+ B* T' n- k. l2 w
泰定二年(1325),朱丹溪45岁,渡钱塘江,千里迢迢来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苏镇江),辗转建业(今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位适合当中医老师的人。有人告诉他,杭州罗知悌医术高明,学问精湛。他就不顾夏日的炎热,日夜兼程,匆忙赶到杭州求教。
" O3 t1 l, J% t罗知悌(1243-1327),字子敬(一说字敬夫),号太无,精于医,得金刘完素之学,为刘完素的二传弟子,旁参张从正、李东垣两家,曾以医学侍宋理宗(1225-1264年在位)。罗知悌对朱丹溪的到来,一开始拒不接纳,因为他年事已高,而朱丹溪当时已经声名在外。罗太无没有想到,朱丹溪求师之意很坚决,几日几夜来到罗太无的门外。这样求学若渴、坚忍不拔的精神,终于感动了已经八十多岁的罗太无。罗太无就把他请进屋里,仔细攀谈起来,把自己所知道的医学知识,倾囊相授。其中既有理论的传授,又有实践的教诲。这使朱丹溪的医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朱丹溪经过长期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个重要的论点,即“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为创立后来的丹溪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G/ i! {! ~. ^! g2 t一年半后,罗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师傅后回到义乌老家。朱丹溪济世救人,为百姓治病,数年后,“声誉顿著”。4 x: [9 z! |0 {' r/ a! m) Z; y
2 x" \% z3 t& q1 d* ~+ r
5 L: W( Y, N7 [4 Q8 m! c$ W) k

; h5 x3 ]- r# {% a朱丹溪像
. C5 c5 ]: w) r. [& D9 e( `) Z8 x6 P  X6 R7 u. f2 O

; J. n! M9 U& I, z3 a$ \( _1 w) E
$ m& q% H3 a, D- J5 _' T- p* S8 F0 F6 @; ?
后记. X' C0 t' R) L/ a% p
历史既是干枯的,也是鲜活的。* t" z) m/ g* k" W& g
没有文字记载,也没有实物遗留下来的历史,就成了死的历史。假如像云南元谋人那样遗留下来一颗牙齿,像北京猿人那样留下来一个头盖骨,或者留下来生火做饭的灰烬遗迹,也是一种文化遗存,可以给考古学以重要启示,给关心人类生活的学者,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谜团,是一种文化结晶。: n0 y* X* I% H. T4 O- L
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是温暖的历史,是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记录。它们尽管已经成为了过去,但是,并没有丧失作用,而是一直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等待懂得它的人与之交流。只要对上了号码,接上了信息,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复活了。它可以带给人欢乐、痛苦、疑问、思考,也可以带给阅读它的人一种奋斗的力量。我们读屈原的《离骚》,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读杜甫、李白的诗,读毛泽东的著作,就会产生种种不同的感想。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里,开头就说他读《史记•扁鹊传》的时候,对于扁鹊的高明医术,曾经达到“每览而辄叹”的程度,成了他立志创新的动力。
" M# m* W6 W- R' S' b0 l, a这就是文字记载历史的力量。: D9 ~; D5 }( v/ b: E
中医的历史很长,有五千多年之久。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一直与中华民族生死相依地艰难前行,走到了今天。在科技文明大放异彩的时刻,并不会因为太古老而失去魅力,相反,一定会因为其深厚的内涵,而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8 ]7 K0 a! j# v( t' f& P  g* U回忆中医的历史是一种快乐,关注中医的过去、现在、未来,是每一个中医学人的责任。看中医的问题,不能仅仅看到其近代的坎坷,而必须把中医放到历史的长河里去认识,放到大科学的背景里去考量。/ \) e  L, X( ?& L
中医学所能够达到的高度,就像一座山的山顶,现在的实际水平只是半山腰。甚至可以说,只有大师才达到了半山腰的高度,很多人才刚刚起步,有的人根本没入门。这不是贬低现代中医学的成就,而是历史地看问题。假如以一万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与《内经》作者的距离,与张仲景的身影就很接近。谁能设想,一万年之后中医学的发展水平是什么样的?难道这样说没有道理吗?一万年之后的中医,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 l' @- x) }) \" J; s1 z现代科技文明的历史还很短暂,现代科技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千万不要把目前中医、西医的学水平当作神圣的东西。医学还很落后,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境界,也没有达到现代物理学、化学、数学所能达到的境界。医学发展的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人类进化的历史也是远没有达到尽头的。# v' s& X, J5 K, R+ O: }; T
古人与今人的差异还不大,尽管物质条件比以前丰富了许多,体质退化也有不少让人忧虑的地方,但是,总体看来变化不大。这就像说中药的变化一样,很多人把中医治疗水平的降低,归结为野生变为家种,也有的说用多了化肥、农药,炮制也不讲求了,所以是“真医”面对“假药”,疗效还能好到哪里去。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肯定是错误的。植物的生长条件变了,药效会有一些差异,但是还没有把银花长成菊花,更没有把黄芪长成大黄,治疗无效,只能从自己掌握的中医理论、技术、方法、经验方面去找原因,不能从不可改变的社会环境立论。环境的影响虽然存在,但是学术造诣的根本,还在个人的努力程度。" C  o* O  Q- t+ ^0 q
笔者希望,通过这本书,把自己的思考提供给大家参考,有的地方可以与笔者的另一部新书《近现代中医史话》(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出版)互相参看。在那本书里,笔者以“末法时代名人谈中医”为题,介绍了许多近代名人对于中医的错误认识;也以“毛泽东系列措施救中医”为题,介绍了中医研究院、中医学院的创立过程,以及西医学习中医、中医进医院前前后后的故事。还有卫生部当时已经表彰的、未能表彰的许多成果,中医在文革之后的重新崛起等等。4 W8 X5 y; D! i+ s  l
笔者坚信“古今医林多少事,信笔写来即春秋”。至于写得怎样,笔者不敢自夸。但是,笔者不同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处世哲学,始终希望“不求无过,但求有益。”只要自己所思所想,所表述的内容,对于读者有所借鉴,对于中医有所助益,就达到了目的。至于书中的错误与不足,只能留给历史去评判,留给读者去纠正了。
4 q1 U) V' i0 i) A/ |曹东义
" P) F9 H# W  k( K2 m2009年9月26日
5 q; X& L+ |- V# ]写于求石得玉室
: f4 M) l* @* V2 k, w( q; l0 z' V- k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