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一技之长 / 正文
中医儿科第十二讲
马京雪 发表于:2018-11-12 19:15:51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1734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8-11-12 19:18 编辑 0 q2 q/ ?6 e  ]4 |. Q$ c0 J9 Z
5 i6 G& {3 ?2 S) H+ m
                                                         反复呼吸道感染
小儿频繁发作上、下呼吸道感染,在单位时间内超过一定次数,即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古代医籍的虚人感冒、体虚感冒与本病接近。
反复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6岁的小儿,1—3岁的幼儿更为常见。以冬春季气候变化剧烈时易反复发病不已,夏天有自然缓解的趋势,一般到学龄期前后明显好转。如果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不当,容易发生咳喘、心悸、水肿、痹症等病症,甚至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病因病机: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造成屡感外邪、邪毒久恋,稍愈又作,形成往复不已的态势。病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如果父母体弱多病或在妊娠期间罹患各种疾病,或早产、双胎、胎气孱弱,出生后肌骨嫩怯,腠理疏松,不耐自然界中不正之气的侵袭,稍感即病,父母及同胞中也常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
2,喂养不当,调护失宜:人工喂养或母乳不足,过早断奶,或偏食、厌食,营养不良,脾胃运化能力弱,饮食精微摄取不足,脾肺气虚。
3,少见风日,不耐风寒:户外活动少,日照不足,肌肤柔弱,卫外不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差,一旦形寒饮冷,或他人感冒,一染即病。
4,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感冒之后,过量使用解表剂,导致表卫气虚。药物使用不当,损伤小儿正气,抵抗力下降而反复感冒不已。
5,正虚邪伏,遇感乃发:外邪侵袭之后,由于正气虚弱,邪毒往往不能廓清,留伏于里,一旦受凉或疲劳之后,新感易受,留邪易发。或虽无新感,旧病复燃,诸证又起。
复感儿病位主要在肺,发病时以外邪犯肺,宣发肃降失职为主。复感儿之所以反复呼吸道感染,病机由于禀赋不足、喂养不当、少见风日、用药不当、正虚邪伏等原因导致气、阴、阳亏虚,肺、脾、肾功能不足失调。机理或肺脾气虚、肌表不固;或卫阳不足、营阴失守;或脾肾两虚、体弱易感;或肺脾阴虚、不耐邪热。以致卫外功能薄弱,对外邪的抵抗力差,加上寒热不能自调,则风邪易侵,他邪兼夹,不论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疾病。发病与否,在于邪正的消长变化,发病时以邪盛为主,缓解后以正虚为主,又有正虚邪恋的迁延期改变。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2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3次、肺炎喘嗽≥2次。2+-5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5+--14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9次,其中气管支气管炎≥2次、肺炎喘嗽≥2次。
(2)若按半年计算,则要求呼吸道感染≥6次,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其中肺炎喘嗽≥1次)。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辩证,重在审查邪正消长变化。感染期以邪实为主,迁延期正虚邪恋,恢复期以正虚为主。初起时多有外感表证,当辨风寒、风热、外寒里热的不同,夹痰、夹积的差异,标实本虚的病机。迁延期邪毒渐平,热、痰、积等邪气未尽,肺脾肾虚显现。恢复期正气暂胜而邪气渐退,辨证要点在肺脾肾、气阴阳虚损以哪一方面为主。气虚证、阴虚证多见于肺脾二脏,阳虚证常为卫阳不足,气阳两虚证多见于脾肾二脏证候。
2,治疗原则  在呼吸道感染期间,应按不同疾病治疗,同时适当照顾到小儿正虚的体质特点。迁延期以扶正为主,兼以驱邪。本病在恢复期治疗以固本为要,或补肺固表,或健脾益气,或温卫和营,或健脾温肾,或养阴润肺。
3,证治分类
(1),肺脾气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动则多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或大便溏薄,唇口色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
辩证要点:本证型多见于后天失调,喂养不当,或久病耗气者。肺虚为主者屡感外邪,动则多汗,少气懒言;脾虚为主者面黄少华,肌肉松弛,唇口色淡,厌食便溏。
治法: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方药: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黄芪补肺固表;白术、党参、山药健脾益气;煅牡蛎敛表止汗;陈皮健脾化痰;防风走表而祛风邪。补中有疏,散中寓补,共奏健脾益气,培土生金功效。
(2)营卫失调
证候:反复外感,恶风畏寒,面色少华,四肢欠温,多汗易汗、汗出不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素体卫阳不足,或外感后屡用解表发汗伤阳,以致卫阳失于固护、营阴失守外泄,外邪易于入侵。辨证要点在于恶风畏寒,四肢不温的卫阳不足,与多汗易汗的营阴外泄证候,其汗出多而不温是本证辩证要领。
治法:温卫和营,益气固表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通阳散寒;白芍和营敛阴;炙甘草、大枣调中;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
(3),脾肾两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萎黄或面白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鸡胸龟背,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发育落后,乏力气短,多汗易汗,食少纳呆,大便溏烂,或食后即泻、或五更泄泻,夜尿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红。
辩证:本证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多病久病的小儿,其脾肾两虚以气阳不足为主。患儿面黄少华,形体消瘦,纳呆便溏是脾虚主证;发育落后,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是肾虚主证。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常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益三阴;附子、肉桂、干姜温补阳气;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4),肺脾阴虚
证候:反复外感,面色潮红,或颧红少华,皮肤不润,唇干口渴,盗汗自汗,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养阴润肺,益气健脾
方药:生脉散合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滋养肺脾;太子参、白扁豆、茯苓健脾益气;炙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

4 C" W% f1 C: C( q0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马京雪 发表于 2018-11-12 19:16:32 | 阅读全部
                                                    口疮1 P$ K  l# ^: c* N& C
小儿口疮以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部位出现黄白色溃疡,疼痛流涎,或伴有发热,周身不适为特征。若果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称为口糜;溃疡发生在口唇两侧者,称为燕口疮。口疮的病名,最早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庶物以茂,燥烁以行……民病口疮,甚则心痛。”指出口疮的发病与火热之邪上攻有关。本病属于西医学口炎范畴,包括溃疡性口炎、疱疹性口炎、口角炎等。
. m$ I4 n- ?3 ~, x0 W- S口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2—4岁多见。一般预后良好。体虚患儿,口疮可以反复出现,迁延难愈。1 m  m' f4 `6 U+ I2 u
病因病机
5 o  P4 j9 y6 \/ Y: C小儿口疮发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内因责之于素体积热或阴虚,外因责之于感受外邪。发病与风热乘脾、心脾积热上熏,或阴虚火旺上攻口舌有关。脾开窍于口、舌为心之苗、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所以口疮病位在心、脾胃、肾,病机关键是火邪灼伤口舌。4 C4 X; D5 [( x0 G4 h2 ~* ]
1,风热乘脾  外感风热之邪,由口鼻及肌表侵入,内乘脾胃,火热循经上炎,熏灼口舌牙龈,口疮粘膜破溃,形成口疮。4 J+ A" i5 }% M6 q3 `5 E7 [
2,心脾积热  护养过温或喂养不当,蕴而生热,循经上炎;或口腔不洁和破损,秽毒入侵,内热与外邪相合,均可导致邪热积聚心脾,循经上炎导致口疮。! t) ]' `8 P' e, G6 ~9 M- u5 O( E
3,虚火上炎  素体虚弱,气阴两虚;或久病久泻,耗损阴津,肾阴内亏,虚火上炎,熏灼口舌而生疮。
, g7 {7 d9 x# I) m! n9 |" m临床诊断:" t- _$ {8 B' Q
(1),有喂养不当,过食炙煿(bo),或外感发热病史。
; ~0 m# U8 p5 y- ]# R: E. C(2),齿龈、舌体、两颊、上颚等部位出现黄白色溃疡点,大小不等,甚则满口糜腐,疼痛流涎,可伴有发热或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
" ~" }5 K: T/ N(3),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偏高或正常。
9 x, [- |0 m+ ?) z# B8 b辨证论治:% z( D& E4 b+ ]4 L5 Z; W4 \/ P
1,辨证要点:口疮的辩证首先以八纲辨证分虚证、实证,然后以脏腑辨证明确病位。凡是起病急,病程短,口腔溃烂及疼痛较重,局部有灼热感,口臭流涎,或伴有发热,烦躁,哭闹拒食等症状者,多为实证;起病缓,病程长,反复发作,口腔糜烂及疼痛较轻者,或伴有低热,颧红盗汗,或神疲、面白、纳呆、便溏等症状者,多为虚证,实证病位多在心脾,虚证病位多在肾;口疮见于舌上、舌边溃烂,并伴有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尿短赤者,病位多在心;口疮发生在口颊部、上颚、齿龈、口角,以溃烂为主,并伴有口臭、流涎、大便秘结者,病位多在脾胃。- B' x5 I- E% B8 ~- v8 s
2,治疗原则:实热证治以清热解毒,泻心脾积热;虚证治以滋阴降火,引火归元。本病同时使用外治法,轻证可以单用外治法,重症以内治法为主,配合外治法。8 Y: s$ b( u7 J
3,证治分类; r; T+ y+ x/ a3 j+ ^
(1),风热乘脾: L3 @7 B5 r' ^, `! r5 R- d
证候:口疮溃疡较多,分布于口颊、口角、上颚、齿龈、口唇等部位,也可以是先见疱疹,继而破溃形成溃疡,周围焮红,灼热疼痛,流涎拒食,烦躁多啼,口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发热恶风,或咽红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Z5 s3 D' Y( w% m- j7 I
辩证要点:本证型起于外感风热之后,以起病急,溃疡多,周围焮红,多伴有发热为特征。并初起,风热在表,多有发热,恶寒;风热内乘脾胃,口臭便秘;湿热偏重,疮面色黄或糜烂。+ q! v3 z3 u, v0 }. d0 b
治法:疏风散火,清热解毒。# e. T4 X8 z. m* }! k* |  Z
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火;竹叶、芦根清心除烦;甘草解毒,调和诸药。7 t. T; P' ~; i- O0 S( L: y! N! l
(2),心火上炎9 K# E' [5 u5 T8 l+ B
证候:口疮溃疡或糜烂,以舌边尖比较多,红肿灼热,疼痛较重,心烦不宁,叫扰啼哭,面赤唇红,口干欲饮,进食困难,小便短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指纹紫滞。
+ v2 y. @: G' i1 Y# R; v* N* G辩证要点:本证型由心火炽盛,邪热循经上炎导致疾病发生。舌为心苗,故而舌上、舌边溃烂,色赤疼痛,心烦不安,舌尖红赤,苔薄黄为特征。
% s$ [, T8 v) x治法:清心凉血,泻火解毒( O3 W/ B: ]8 X4 z8 X6 ^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常用黄连泻心火;地黄清热凉血;竹叶清心除烦;通草导热下行;甘草泻火,调和诸药。
- u8 w, U1 s$ z9 x7 @% B(3)脾胃积热
& Q+ I7 g  V/ C1 ]3 C证候:口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粘膜出现破损溃烂,色黄或白,呈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较深,大小不一,有的融合成片,甚则满口糜烂,边缘鲜红,灼热疼痛,恶进饮食,口臭,涎多粘稠,可兼发热,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9 l3 X2 t% r  @' U6 b2 I* X
辨证要点:本证型多有伤食、伤乳史,起病急,由脾胃积热、火热上攻导致疾病发生。以口颊内、上颚、唇角、齿龈等处溃疡较多,边缘鲜红,疼痛重,口臭,涎多粘稠,大便秘结为特征。
# M& A; X" o3 T" X% u治法:清胃解毒,通腑泻火
# x0 r+ u) \) t# X方药:凉膈散加减。常用黄芩、连翘、栀子清热解毒;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竹叶清心除烦;薄荷升散郁火;甘草解毒,调和诸药。0 u1 l( ]: w# [, K, [
(4)虚火上炎
: |# d; p4 |# C+ I证候:口疮溃烂,周围色不红或微红,无疼痛或微痛,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神疲颧红,手足心热,口干不渴,舌质红,舌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
# h  k. Z& o; p# h" M辨证要点:本证型病程日久,肾阴亏虚,虚火上炎。以口舌溃疡,稀疏色淡,反复发作,神疲颧红,舌红少苔为特征。兼心阴虚,溃疡以舌尖多见,心烦不寐;兼脾阴虚,以口唇、齿龈多见,食少纳呆。
! X- x0 Y. T; o7 C0 g$ y4 Z0 W治法:滋阴降火,引火归元。' B: A, B# m9 b8 T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常用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山药、茯苓补益脾阴,牡丹皮、泽泻泻肝肾虚火,加少量肉桂引火归元。2 R( o3 w2 _# R6 Y
脾肾阳虚,虚阳上浮,见口舌生疮,手足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治以温补脾肾,引火归元,可用理中丸加肉桂。
& p7 a; m+ s* I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