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8 21:27:16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刘云双在北京向大家汇报:
7 y+ E. g2 ^) E
# `* q9 h; a2 H. @. F- P; u9 S: J# J7 C3 [0 h
% `2 `  n8 b, R- ~3 g5 K$ p
       本周五晚上(2021年1月8日)给大家分享中药学第五版内容中的理气药的部分内容。* M* y' C. b! b# s& G0 ?8 E( ?! q, |
3 f0 _( M: \+ K- N# X' u
5 r$ l2 _" S- i- e* ~

6 L$ ~6 i) z# w9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 k% H( C* ~2 Z8 |4 U
+ D4 |2 D6 D* ]7 B" m
3 z3 x% J) d. I9 u
1 [9 E1 e8 w7 D& T* b5 d# x; O敬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
3 O7 @5 v- r/ c# ^
& H: m2 p9 ?8 i         祝贺刘云双在北京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中药学关于理气药的部分内容。$ X7 f% f6 ^: ~" L4 S: W

: p1 ?  ^. w: {& {. Y# z  l! p  H6 `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概念,气为阳,主动,是生命的动力。
% x" ]9 I, `- h+ ?2 n. i/ N7 i* T- V6 \
气分元气,以及脏腑经络之气。# V3 l3 Q  q5 H( T0 ~0 v, O- R* K
2 c8 K+ d% T" N$ a+ K
气虚,气郁,气滞,气陷,气脱,气逆,都可以引起疾病。
! w0 I: Z9 h3 ]* n3 @$ ^% `% j. i0 g0 U
气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 [7 k4 d3 ^# L4 K: P" W7 \: f7 b2 W
* p% R, D. m7 m7 d6 ~  C6 W' ~9 L+ B1 U6 s

% {6 E" f$ v" L临床上,常见气滞为主的疾病,需要用理气药治疗。$ G7 B. A1 S% y" A# G9 f% H+ N0 L
' {7 o; b& F0 H$ U2 H( I
9 d# O6 b" e; F2 J

% L/ U/ @3 b6 ^1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y9 }- _! f7 {4 Q

, m7 Z+ H' B" {) F  E+ i- {0 m; v  x. b

6 o# T0 a4 P2 r  G" l+ W
5 a0 K* [8 u0 m+ S4 d. l/ d  F& f  W2 |: y" n4 w
感谢刘云双在北京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9 20:58:54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刘云双在北京向大家汇报:# u- c& j" _6 n4 G! ?5 \
9 i& u; }& O& J. P
. Y& K+ M' G3 ?; n/ @: A

- F9 Y+ q$ W" \5 \& R% I6 ?本周五晚上(2021年1月8日)给大家分享中药学第五版内容中的理气药的部分内容。6 `! [" F' S6 z

) ~; F+ M; q/ Y, N8 @/ X* X! Q

9 k& U- W7 C8 f2 m' r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8 R4 K7 O3 ^2 \. P3 r( p
& Z8 _: @- s+ l1 D- G! ?

9 B6 ]! @0 \% p# u7 T; Y3 m# h2 X' y# F( L! g; e- i
敬请曹老师和诸位师兄师姐给予指正!http://www.ynjkcy.com/zyx, |/ ~  F2 J9 t& _$ a5 N
: {9 Y- e! D6 w# q# S# }" S! G
       祝贺刘云双在北京讲座成功!她和大家分享了中药学关于理气药的部分内容。
# m6 Y. K9 ]9 [7 t6 o1 V
. @9 p( I9 s+ Y* R9 ]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概念,气为阳,主动,是生命的动力。- @+ a, |) @! X/ s
. J# A+ N  U9 X
气分元气,以及脏腑经络之气。9 Q+ k* W& L. m9 w' @1 w
" S8 c0 O3 @, u" e# k
气虚,气郁,气滞,气陷,气脱,气逆,都可以引起疾病。% m9 s  K/ w) h9 j1 O/ O% y1 P
# W2 C1 \; X7 A; r7 |" L/ v3 E
气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 V/ P" p3 `' W0 s; T- ^  G+ k& U# _  H6 }5 {- u0 n; p
( @0 \( W: t4 n9 n5 y( ^1 a
$ u6 q- L& v$ ]. y9 `8 |
临床上,常见气滞为主的疾病,需要用理气药治疗。# _) ^4 C* m: s% E1 [

2 R/ l, [- B) b' C, p6 h& C9 \6 V; D+ A$ P
' i% b& L5 o3 p4 x/ d* i0 G- k
理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疼痛,胸部气滞、胸痹疼痛,肝气瘀滞、胁肋胀痛、乳房胀痛或结块、疝痛、月经不调等;以及胃气上逆、呕吐嗳气、呕逆等症。分别具有理气宽中、行气止痛、宽胸止痛、疏肝解郁降逆和胃等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9 21:39:36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21年1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开始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具体内容如下:
( J) n% E6 T9 @. o5 D$ }+ O( S1 O9 \- f2 a3 M
        第一章: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  ^2 r  L0 k& {

5 M. l, S! q" E. T% z2 D' u      外感热病,是指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 E3 s% ?1 D7 G$ N
5 b; N) }+ a8 @9 h6 d$ v% a        第一节:《素问》《灵枢》不以“伤寒”名篇。
( {( z" W1 v. `- E3 j- v
# c( y& i. {( B# W       《素问》《灵枢》是现存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藉,其中关于外感热病的记载,反映了汉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成就。( m) \- j: B1 X" A) F
( F6 C9 x' Y6 o) R( c0 O& {% I
        此时河北省局部正处于疫情卷土再来的前线,各地驰援的医护人员奋勇抗疫,燕赵大地人人自身作责,为抗疫尽已之力。在此时,我们共同学习《中医外感热病学史》这部书的内容很有必要,增长我们的学识,守好阵地,为祖国尽心力,尽职责!http://www.ynjkcy.com/zywg
5 H4 w. r" m7 N; k. d
$ z1 p" C9 j! k$ {         祝贺衡水市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第一章的有关内容:
7 n3 N' Q7 W# A' ?8 \$ \: A5 [$ N5 Y  ~2 \: E% m
        中医几千年,是不断与瘟疫的斗争中壮大的,汉代以前的外感热病学说有很多特点,主要是称“热病”,不称为“伤寒”。“伤寒”就是伤于寒,是一个病因,不是病名,这与《难经》《伤寒论》不一样。是诊治模式的差异,思路不一样。( t9 B: M/ Q: \5 Y) ~
0 A: b# [- Y0 z
      外感热病,是古雅的名称,既是患者的主观感觉,也是医生的客观依据,现在还是一样“测体温”是第一个要求。
' t) c: q- w' T. I& n4 w, l: s3 f# a  @
防新冠,首先是看体温。
# t6 G. R  F& a, v3 u1 k4 l2 d' b+ _
       《素问》《灵枢》是现存流传于世最早的中医典藉,其中关于外感热病的记载,反映了汉以前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成就。
" F0 \5 z% M& Y+ P( l2 ]( Z
% B6 s; n( ^# O& n6 U        此时河北省局部正处于疫情卷土再来的前线,各地驰援的医护人员奋勇抗疫,燕赵大地人人自身作责,为抗疫尽已之力。在此时,我们共同学习《中医外感热病学史》这部书的内容很有必要,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甚至是再创新的依据。% M2 X9 Y1 ]5 }) j  x
% i2 b3 a9 I( }+ [

$ X1 H) C8 V1 ]6 p' P4 S: a% X
# Y" v8 [& K* u, v感谢王群才的讲述和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2 15:10:21 | 阅读全部
        今周日晚上(2021年1月10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情绪心理学》,学习的内容是情绪与健康,包括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情绪与各类疾病等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qxxlx
! i) u2 Z/ M) D! D2 O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红霞主任讲座成功!她讲述 了《中医情绪心理学》情绪与健康的有关内容,包括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情绪与各类疾病等。
" ~; k6 d4 Z3 o* s1 @- s1 S
& V7 Q  d# ~$ |        人是血肉有情之体,也是感情很丰富的生命。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既是内在脏腑经络活动的外在表现,也是人体接收社会环境影响让我们做出来的反应。
1 ~) D5 h3 Z' K         一个人的能力不仅表现在生产和工作方面,还需要有能力驾驭自己的感情。' @& \# V/ R5 r5 M9 h( p
        老子说,“胜人者力,胜己者强。”3 l  z% A' e$ Q) B
        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身残志坚,造福大众。而一个心理和情绪不健康的人,也有可能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X; k" m  p+ b5 c
         因此,中医格外强调“养心为上”,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以为天下则大昌。”
) J8 _# j3 h0 ~          家国情怀,既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 A: [. J4 X# N- l0 O7 {
         感谢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2 15:12:05 | 阅读全部
       本周一晚上(2021年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方药心得”中第三节“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3 y. n( \, I9 ?% b$ A2 p5 Z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肺系病证药对、胃肠病证药对、肝系病证药对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gydszlc9 F9 K" N) B0 b5 T6 y0 T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朱老常用药对之中,关于肺系病证药对、胃肠病证药对、肝系病证药对的具体内容。
' t  Y$ a/ \- j! M        朱良春学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在肺系病之中,经常用的药对有牛蒡子  山药;地龙  僵蚕;地龙  海螵蛸;地龙  地鳖虫;地龙  露蜂房;金荞麦  鱼腥草;麻黄  石膏;麻黄  杏仁
: E  s& m. j1 U) H; D2 z1 K& M;麻黄  附子;麻黄  射干;细辛  干姜  五味子;葶苈子  大枣;葶苈子  鹅管石  肉桂;丹参  黄芩  百部;
" m% N' t1 f2 N5 i胃肠病的药对有:青皮  陈皮;乌药  百合;当归  桃仁  杏仁;黄芪  知母;人参  黄芪  三七;地龙  海螵蛸;人参  半夏;旋复花  代赭石;藿香  佩兰;黄连  苏叶;黄连  吴萸;黄连  干姜;白术  鸡内金;党参  五灵脂;黄芪  莪术;升麻  苍术;蜈蚣  儿茶;徐长卿  乌梅;儿茶  乌梅  血余炭;五灵脂  黑丑;决明子  芦荟;红藤  白头翁;苦参  木香;黄连  乌梅;水蛭  海藻' k4 a1 M/ P2 c# W# f8 Y$ h
/ O7 O9 O. o" Y0 k
       肝病药对,柴胡  白芍;三七  鸡内金;升麻  葛根;虎杖  山楂;枸杞子  龙胆草;枸杞子  旱莲草;庵榈子  楮实子;羚羊角  生石膏;羚羊角  全蝎;半夏  夏枯草;栀子  大黄。' B" o6 S& W1 s5 E( J

8 a' l, u* R; z+ h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与分享。
/ |& o: d- s& c5 k" N5 [  I+ Z3 t! j3 Q+ Y) ~+ x0 H5 I# z
! o) T' N) u) i% S&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2 15:12:05 | 阅读全部
       本周一晚上(2021年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继续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国医大师·朱良春卷》第二部分“方药心得”中第三节“朱老常用药对”的部分内容。
" E$ `. [/ g/ ~在此节中我们将共同学习肺系病证药对、胃肠病证药对、肝系病证药对的具体内容,届时我们一起学习!http://www.ynjkcy.com/gydszlc5 B' r  \% m3 ^
祝贺石家庄福妙堂传统中医门诊部时小环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卷》朱老常用药对之中,关于肺系病证药对、胃肠病证药对、肝系病证药对的具体内容。/ m. _) u8 V0 D8 n) [) {; |1 ~! s% P
        朱良春学术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在肺系病之中,经常用的药对有牛蒡子  山药;地龙  僵蚕;地龙  海螵蛸;地龙  地鳖虫;地龙  露蜂房;金荞麦  鱼腥草;麻黄  石膏;麻黄  杏仁
1 }0 Z! R) H6 [9 J6 A;麻黄  附子;麻黄  射干;细辛  干姜  五味子;葶苈子  大枣;葶苈子  鹅管石  肉桂;丹参  黄芩  百部;
6 l8 o) j  O! d7 a( F胃肠病的药对有:青皮  陈皮;乌药  百合;当归  桃仁  杏仁;黄芪  知母;人参  黄芪  三七;地龙  海螵蛸;人参  半夏;旋复花  代赭石;藿香  佩兰;黄连  苏叶;黄连  吴萸;黄连  干姜;白术  鸡内金;党参  五灵脂;黄芪  莪术;升麻  苍术;蜈蚣  儿茶;徐长卿  乌梅;儿茶  乌梅  血余炭;五灵脂  黑丑;决明子  芦荟;红藤  白头翁;苦参  木香;黄连  乌梅;水蛭  海藻
3 q9 b7 X5 r3 _  {  U. ~5 s" d8 D( b' P
       肝病药对,柴胡  白芍;三七  鸡内金;升麻  葛根;虎杖  山楂;枸杞子  龙胆草;枸杞子  旱莲草;庵榈子  楮实子;羚羊角  生石膏;羚羊角  全蝎;半夏  夏枯草;栀子  大黄。. Y( b/ K8 F/ r9 r6 e# y
& E, A2 W( l. P0 g" q
感谢时小环主任的讲述与分享。5 A& `, A( d1 m, _# y

& c- @1 }% R- q! C0 k6 I" _# V, O- I0 {3 j6 z+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2 20:20:17 | 阅读全部
曹东义带你一起学内经
; \0 m  {; M8 H: h8 d9 _        今晚(2021年1月12日)8点,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64讲《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上)》。
, A9 ^. b1 C8 Q9 I: @4 [       学习方法:直接点击链接进入,或者关注《燕赵中医》公众号,点击:直播课堂进入。- O- T4 h( R, }* x3 B: j" t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1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  n$ ^! a; [% h
今日讲座内容
- R( k9 u6 Z& F: J* G% b/ Q第64讲调经论篇第六十二(上)5 t+ W3 m+ H9 |0 |4 e! e
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常欲何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6 n1 X% }, q6 I# O9 G* r7 B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 F( O9 @, g$ G# @/ d- G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k* U- E0 i1 f# d8 S& K7 `% z  b& _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 Y" J# X4 {4 x. j. x3 d. T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f2 ~1 s# ~0 M5 ^# M. Y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A" M& l, O0 I/ B$ E帝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Q6 `7 }- M8 N& e  F1 r8 k) f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u. E* g( A! W& k: _9 M5 L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9 J# l: j9 e0 ^6 h2 L
帝曰:善。血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脏安定,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0 {4 e0 i5 z3 B. D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z4 s' Y0 w! b9 l: m9 E6 j帝曰:刺留血奈何?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R* \# L1 s, d8 f  \
帝曰:善。形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腹胀,径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
4 [0 y- d' u+ D8 W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s- g8 Y+ G: G4 V& X8 I6 K+ V
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 j6 G4 `, m4 l, a# B! e* Q帝曰:善。志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1 Q& i; \9 k( L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r- \1 c; m7 E  t2 ^帝曰:刺未并奈何?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 a) D; r3 d* U6 |( z1 I  J% q! o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B0 ~4 ~" Q( e- V% @3 i: j7 t9 m" C$ F
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何者为虚?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E, I* o' P3 Q! f+ @7 n+ b, w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络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b3 ?4 c# c: N8 K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均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3 N& k1 A1 }- r; Y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 g. k% \5 H2 Y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 f* `" _8 E8 s/ m* o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h  u$ D" J7 t: t0 I: Q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2 T; Z5 a. k' ]5 Q; m# M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令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
7 L/ U) q& \' z" f5 R% Z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4 k; ^9 w+ m7 q) B$ H; W- i

6 V+ K$ R$ ?6 B( W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2 21:39:5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痹证论治古今谈”和“从痹证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两篇文章。, X1 J; g; H1 }3 e4 O% g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zlcqj
  W% X# b0 q$ Z+ O0 q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之“痹证论治古今谈”和“从痹证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的有关内容。
# S9 w7 k5 V' d    朱老说,在痹证诊治上,希望最大、毒性最低、副反应最少的要属中医中药。中医药工作者应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为攻克痹证做出贡献。
5 G; C8 [( ?6 w0 ~9 E% L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感痛苦的是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因此患者迫切希望得到一种既能比较迅速止痛、消肿、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又无毒副作用的药,那将是最受欢迎的。雷公藤不失为一种疗效较佳的抗风湿药,它起效较快,但毒副作用也较明显,尤其对生殖腺的影响。目前各地应用本品的报道较多,部分配伍了有关中药,则可稍缓其毒副作用,这方面犹待进一步探索。“益肾蠲痹丸”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反应,调动机体调节机制,增强体质,从而抑制病情之进展,促使病变修复,对慢性久病最为适用。但起效较慢是其不足之处,需耐心持续服用,故尚待完善。# f: u) ~8 i, ~! W/ `; K3 {
       朱老善于处理辨病与辨证、扶正与祛邪、通痹与解结的关系。
1 o; g0 G# @; Q  S朱老说,痹者闭也,其初起经脉即为风寒湿热之邪阻遏,证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所以视其证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为正治,此间还需突出一个“通”字,即流通经络气血之谓。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逐湿,必温而通之,即是正虚,选药如地黄、当归,亦具流通之性,当归为血中气药,地黄《本经》亦言其“逐血痹”,非同一般呆补之品。热痹虽以“热者寒之”为基本原则,但痹证的病理特点是“闭”,虽为热邪入侵,亦需致气血痹阻始能发病,如仅用寒凉清热,不能流通气血,开其痹闭。是以前辈医家治热痹,多用苦辛寒方,辛即辛通也。《金匮》白虎加桂枝汤,除了治温症高热、骨节疼痛之外,后世多援用于痹证发热、关节肿痛;宋代《圣济总录》热痹门五方,或以犀角、羚羊角配羌活、桂枝,或以生地配附子,或以乌药、玄参、麦冬配羌活、桂枝;叶天士《临证指南》治热痹,石膏配桂枝共三条,羚羊角配桂枝共六案,皆其范例。我治热痹常佐以温通之品如制川、草乌、桂枝等。对风寒湿郁久化热证,曾制“乌桂知母汤”,方以川桂枝、制川、草乌配生地、知母、寒水石,通过长期观察,久用无弊。在寒水石与石膏选用上,喜用寒水石,鲜用石膏。考寒水石与石膏,均味辛、大寒,味辛能散,大寒能清,两药均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然寒水石味咸,入肾走血,所以不但能解肌肤之热,又可清络中之热,肌肤、血络内外皆清,较石膏功效更胜一筹。更以知母清阳明之热,生地凉血滋阴,佐以乌头、桂枝温经开痹,入营达卫,运用多年,疗效较佳。至于温热药与清热药之药量比较,应因证制宜。如风寒湿痰瘀阻络,郁久有化热之势,症见除关节疼痛、肿胀的局部症状外,主要鉴别点为舌红、口干,苔燥或苔薄白罩黄。见上述任一表现,即在温经蠲痹汤中调整桂枝、知母用量,以防郁热萌起,桂枝用6g,知母10~15g。寒湿痰瘀郁久化热时,除关节症状外,主要鉴别点为口干而苦,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若上述症状 任何两点可见,即以此汤变通,予桂枝、乌头配知母或寒水石、地龙、土茯苓,剂量视寒热进退而增减,对寒象重而热象轻的,关节虽灼热,但仍以温为适者,一般制川、草乌各用15g,川桂枝用10~15g,清热药选用土茯苓45g、知母10g。如寒热并重,温药用量同前,清热药选寒水石20g,广地龙10g,忍冬藤30g。对寒象轻,热象重者,制川、草乌各用6~8g,川桂枝6g。清热药除甘寒清热外,还加用黄柏、龙胆草、大黄以苦寒直折。如热痹兼见脾虚者,加用肉桂、干姜以温中运脾;如兼见发热,血沉、类风湿因子增高,可加葎草、虎杖、青风藤,既退热又降血沉、类风湿因子;如大便秘结,大黄可用至15~20g。( S+ T* I1 x9 Y5 i/ q

5 j" u! I$ o% C: ]$ ^' E7 g' ]; p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s% A' v! r7 p2 k6 S& {& N  n' T! Y  M4 u0 B. d/ v+ @9 A;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3 21:39:02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三(2021年1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王秀民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邓老作为顾问委员编纂的第六版《方剂学》的治风剂。                                                 凡以辛散祛风或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治风剂适用于外风侵袭及肝风内动引起的风病。风病的范围很广,病情变化也比较复杂,概言之,可分为外风与内风两大类。外风,是指风邪外袭,侵入人体,病变在肌表、经络、肌肉、筋骨、关节等;其他如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从伤处侵入人体所致的破伤风等。主要表现为头痛,恶风,肌肤瘙痒,肢体麻木,筋骨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或口眼歪斜,甚则角弓反张等。内风,是内生之风,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发病机理,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及血虚生风等。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语言謇涩,足废不用,甚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敬请王秀民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zyfjx
6 F8 Y1 Q7 J: E7 C/ ^! |$ }       祝贺石家庄市中医院王秀民主任讲座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邓铁涛先生主编《方剂学》治风剂的有关内容。         R- |2 e* {3 _+ s  Z: d9 q8 j
        风邪致病,是中医药一个独特的学术理念。  s  N6 `5 P. m$ b: [) \3 r! ]! q" f; a9 T
《内经》说:“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
% K- o6 X. I3 d$ H: n' l# e/ a) H
  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盛痹不仁肿病,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痹,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 Z: Y0 ~- S% E' t% l" C, p! T# U        又说:“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 P& ^- K1 A2 b
# H+ @( N; y6 z/ Z! T  帝曰: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
) o. _, X. o. N3 s" d' e
/ L9 H; H  G- q9 I- m  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 T, c, m6 B: y' D* d2 g/ U; j* ?
# b  o/ W1 d" j3 i9 a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2 I, x, p& {! i  U9 d) Q8 a
% ^) o; @/ v2 o) ^/ O! z! v" L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o! H" y) N2 E4 C6 f

1 z* t4 _% e/ l7 A; J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f4 m5 N$ d% G# h

8 [1 a% q  H$ u6 O6 u( ^# T' h  Y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a) s' Y3 N, m: b+ G! t; l

( U- J& C$ M, F& n+ h0 x! f1 h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膈塞不通,腹善胀,失衣则(月真)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
1 T2 Z* c, q% p+ z1 v, s- F$ }0 I, w5 W! N* o6 T- g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
1 `. j+ P6 L. R6 t9 B1 t1 U' h- h" s, H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
* E) {% M3 N* z" a( O
, V" Q) Z. C7 M7 I$ }2 V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帝曰:善。”
- J. d( ^1 k3 G, @0 a' n, y
5 F; G* \% ]3 I% O       感谢王秀民主任讲述和分享!4 _$ e* a. h5 [2 c, ~2 @+ p* |5 D

6 c# C! M! V6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21-1-13 21:43:54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1年1月12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为大家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朱良春大师的文章“痹证论治古今谈”和“从痹证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两篇文章。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gydszlc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主任讲座成功!她为大家讲述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全集·临证治验卷》之“痹证论治古今谈”和“从痹证三大主症谈用药经验”的有关内容。
    朱老说,在痹证诊治上,希望最大、毒性最低、副反应最少的要属中医中药。中医药工作者应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勤于实践,敢于创新,为攻克痹证做出贡献。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最感痛苦的是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因此患者迫切希望得到一种既能比较迅速止痛、消肿、改善关节功能障碍,又无毒副作用的药,那将是最受欢迎的。雷公藤不失为一种疗效较佳的抗风湿药,它起效较快,但毒副作用也较明显,尤其对生殖腺的影响。目前各地应用本品的报道较多,部分配伍了有关中药,则可稍缓其毒副作用,这方面犹待进一步探索。“益肾蠲痹丸”能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反应,调动机体调节机制,增强体质,从而抑制病情之进展,促使病变修复,对慢性久病最为适用。但起效较慢是其不足之处,需耐心持续服用,故尚待完善。
       朱老善于处理辨病与辨证、扶正与祛邪、通痹与解结的关系。
朱老说,痹者闭也,其初起经脉即为风寒湿热之邪阻遏,证见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所以视其证象,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为正治,此间还需突出一个“通”字,即流通经络气血之谓。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逐湿,必温而通之,即是正虚,选药如地黄、当归,亦具流通之性,当归为血中气药,地黄《本经》亦言其“逐血痹”,非同一般呆补之品。热痹虽以“热者寒之”为基本原则,但痹证的病理特点是“闭”,虽为热邪入侵,亦需致气血痹阻始能发病,如仅用寒凉清热,不能流通气血,开其痹闭。是以前辈医家治热痹,多用苦辛寒方,辛即辛通也。《金匮》白虎加桂枝汤,除了治温症高热、骨节疼痛之外,后世多援用于痹证发热、关节肿痛;宋代《圣济总录》热痹门五方,或以犀角、羚羊角配羌活、桂枝,或以生地配附子,或以乌药、玄参、麦冬配羌活、桂枝;叶天士《临证指南》治热痹,石膏配桂枝共三条,羚羊角配桂枝共六案,皆其范例。我治热痹常佐以温通之品如制川、草乌、桂枝等。对风寒湿郁久化热证,曾制“乌桂知母汤”,方以川桂枝、制川、草乌配生地、知母、寒水石,通过长期观察,久用无弊。在寒水石与石膏选用上,喜用寒水石,鲜用石膏。考寒水石与石膏,均味辛、大寒,味辛能散,大寒能清,两药均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然寒水石味咸,入肾走血,所以不但能解肌肤之热,又可清络中之热,肌肤、血络内外皆清,较石膏功效更胜一筹。更以知母清阳明之热,生地凉血滋阴,佐以乌头、桂枝温经开痹,入营达卫,运用多年,疗效较佳。至于温热药与清热药之药量比较,应因证制宜。如风寒湿痰瘀阻络,郁久有化热之势,症见除关节疼痛、肿胀的局部症状外,主要鉴别点为舌红、口干,苔燥或苔薄白罩黄。见上述任一表现,即在温经蠲痹汤中调整桂枝、知母用量,以防郁热萌起,桂枝用6g,知母10~15g。寒湿痰瘀郁久化热时,除关节症状外,主要鉴别点为口干而苦,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若上述症状 任何两点可见,即以此汤变通,予桂枝、乌头配知母或寒水石、地龙、土茯苓,剂量视寒热进退而增减,对寒象重而热象轻的,关节虽灼热,但仍以温为适者,一般制川、草乌各用15g,川桂枝用10~15g,清热药选用土茯苓45g、知母10g。如寒热并重,温药用量同前,清热药选寒水石20g,广地龙10g,忍冬藤30g。对寒象轻,热象重者,制川、草乌各用6~8g,川桂枝6g。清热药除甘寒清热外,还加用黄柏、龙胆草、大黄以苦寒直折。如热痹兼见脾虚者,加用肉桂、干姜以温中运脾;如兼见发热,血沉、类风湿因子增高,可加葎草、虎杖、青风藤,既退热又降血沉、类风湿因子;如大便秘结,大黄可用至15~20g。

# w3 Q/ J$ J: z
感谢朱胜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 S; i. Y& ]4 k7 u8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1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3131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