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龙城医派医家丛书总序[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3)]原创 [color=var(--weui-FG-2)]王智科 [color=var(--weui-LINK)][url=]龙城医派[/url] 2022-07-22 16:10 安徽
7 w" w. O7 N1 y7 z$ a5 C- Z* y- C6 @[color=rgba(0, 0, 0, 0.9)]8 d" X7 l# W/ t) \% f
$ B- J' h: F( @ M6 X
! |" ?: Y& x! S9 K1 F7 W( ?$ _$ s. r) i
# Z. [, C' w. t) x K
( I8 H- R) W6 L X" I% v龙城医派医家丛书总序 ; n8 {3 p3 q3 J+ C. [3 G( X: G
龙城医派发源于千年古县、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安徽萧县。龙城医派守正创新,源远流长,其传人崇尚学习,注重经典,承古创新,悬壶济世。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龙城医派学术研究会有几位长期致力于弘扬乡土文化的热心人,在全县走访,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传承龙城医派学术精髓,讲好萧县中医药故事,将本县一批卓有成就的老中医的著述进行了整理,计划出版一套“龙城医派医家系列丛书”。其间,主要负责此事的杜建军先生一再要求我写几句话。本人才疏学浅,只是近来在疫情期间应邀协助做了一点文字的解读与资料整理工作,其间,深为杜建军、尤允亚、马武锦等几位先生数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的精神所感动。这也是我不揣浅陋,为本套丛书作序的原因。
3 ^. a" Y9 `" i7 z- [% p这段时间,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事之一,就是“抗疫”。若问抗疫期间谁是最可爱的人,毫无疑问,是那些奋战在疫情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民族的脊梁!' U" n/ z( P$ t6 {! I; J1 Y
前段时间我在整理资料时发现,在萧县历史上,就曾经有一位因抗疫而捐躯的中医世家子弟,而且还是一位官员,他的名字叫朱儒经。朱儒经生活在清代康熙年间,他生前的职务是上元县(古县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训导。康熙四十八年(1709),当地瘟疫大行。因朱儒经出身于中医世家,素通医术,所以上司委任他督率医治。朱儒经对工作非常负责,他带着人,挨门挨户地给百姓治病(“沿门调治”),不慎在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传染,不治身亡。去世时年仅四十八岁。9 `+ L8 M: ?" E$ P
无疑,朱儒经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也是萧县医疗卫生史上值得后辈景仰的楷模。正是因为有了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的这项深入发掘中医药史料的活动,我们才得以在乾隆年间的一部《朱氏家谱》中,发现了他的事迹,可惜仅有寥寥数语。这说明,深入挖掘、整理历代名医的生平事迹,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的事。2 h* |3 V& X- d
在挖掘和整理史料的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诸多遗憾。古往今来,萧县曾经有过一些成就极高的名医,例如生活在北宋时期的一位名医“张生”,就有一手治疗痈疽的绝活。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汴京城里一位叫王蘧的官员,背部长了痈疽,先请御医(国医)治了一个月,结果病情越来越重。这时候,王蘧想起了他在徐州任酒监期间结识的萧县名医张生。张生用艾灸,辅以其他药物,治好了王蘧的病。那年夏秋之际,京城患痈疽病的官员共有七位,只有王蘧一个人活了下来。这说明,张生的医术,不仅超过了御医,而且就治疗痈疽病而言,他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也罕有其匹了。如果张生的药方、医案能够流传到今天,该是多么珍贵!可惜的是,对于其中的奥秘,我们只能从文献中想象了。
5 a, f+ z: I7 [9 t还有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朱自华,他在明代末期做过太医院的院判。这个职务的品级,比专职的御医还要高两级。御医是正八品,院判是正六品。据《光绪萧县志》和《朱氏家谱》记载,他写过一部四卷本的《医书简要》。但是,这部书的内容是什么?今天的我们,也已经无从得知了。还有,李莲航,本名李公达,民国时期曾先后担任过湖南和江苏共五个县的县长,50岁后才专心从医,李莲航即是他从医后改的名字。20世纪70年代,他移居美国旧金山。那时中医在加州尚未合法化。1975年,当时的州长杰利·布朗的一个亲戚生了病,经过许多西医诊治,收效不大。布朗在一次闲谈中对他的好友刘斌谈及此事。刘斌先生热心中医事业,他向布朗州长推荐了李莲航医师。布朗听后半信半疑。后来李莲航亲自为病人把脉、针灸、开中药方,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大获好转。布朗州长喜出望外,因此,他很快便签署了中医针灸合法化的第SB86号法案,使之成为加州的法律,并立即生效。就这样,出生在萧县的李莲航医师,利用手中的一根银针,成功地推动了中医针灸在美国加州的合法化,可谓功莫大焉。然而,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搜集到李莲航医师在中医药方面的著作。
7 j! {& t( c% g5 q7 g8 T还有植物学家董正钧先生,1952年,他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发现了一种此前未见记载的野生植物。董先生根据它的发现地,将其命名为“罗布麻”。1957年,他被调到中科院的科研单位担任副研究员,专门从事罗布麻的研究,并主持编辑出版了《罗布麻的综合利用》等专著,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对罗布麻在医药、绿化、纺织、造纸、烟、茶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进行了深入阐述。从而被公认为罗布麻研究的奠基者、创始人。然而,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代表了萧县药物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专家。时至今日,在家乡,我们既没有见到其事业的继承人,也没发现有哪个机构收藏有董先生的学术著作。
1 i! q* B' K6 k这些令人遗憾的事例说明,对于本县历史上众多的著名医家留给世人的药方、医案的搜集、整理、编印、出版工作,实在是做得越早越好,刻不容缓。恰逢盛世,萧县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吴征岗领导有方,决策英明,常态化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抢救性保护民间中医,挖掘龙城医派中医古籍及医家名医名方,开展医派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工作对于继承先贤遗泽、造福子孙后代来说,确实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k$ v& c, a. Z7 i
王智科 2022年6月 作者简介:王智科,江苏省徐州市古籍文献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徐州云龙书院地方文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萧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副主任7 t" j' l0 i# l* p7 {
# A& o, v6 k/ K' x7 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