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谈“反中医思潮”(50)通梗阻、治骨折,中医成果西医学
曹东义 发表于:2016-8-1 20:22:04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395
急腹症研究领域广阔
吴咸中院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专家,他于1959年初参加了第二期天津市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当时他已经是主治医师了。在两年半的学习时间里,他虚心拜师,潜心钻研,苦读经书,博采众长,先后两次到河北省沧州和天津市内综合医院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和急腹症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祖国医学“下法”在现代外科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的初步报告》、《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肠梗阻的初步报告》、《急性阑尾炎辨证论治的探讨》等论文,开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先例。
吴咸中院士指出: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充分发挥西医和中医两方面的特长,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方法。以急性阑尾炎为例,西医分为单纯性、化脓性和坏疽性三种基本类型,按照中医学理论则可将阑尾炎的病理过程区别为瘀滞期、蕴热期和毒热期,根据不同的证型与分组,设立了三种不同的方剂,即阑尾化瘀汤、阑尾清化汤和阑尾清解汤,临床使用后,不仅疗效良好,而且病程大大缩短。
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协作组还相继摸索出溃疡病急性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系感染和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等一系列外科急腹症的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及相应治疗方法,摸清了急腹症的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以及中转手术疗法的适应症选择、西医疗法的配合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关键问题的规律。
根据对15733例急性阑尾炎的统计分析,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后,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占69.9%。对另一组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1571例分析,非手术治愈率占75.8%,中转手术率为6.9%。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死率仅为6.9%,明显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的病死率20%~40%。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国外西医治疗的病死率为20%~50%,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病死率仅为5.4%—22.2%。这些数字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已经确立。吴咸中领导和参加的“中西医结合清解片、化瘀片、巴黄片治疗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项目1984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利胆排石汤配合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管结石”项目198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1986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胆管炎”1990年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等奖。
吴咸中率先提出,在中医传统的“理、法、方、药”中,“法”是一个重要环节,抓住“法”,既可上溯求“理”,又可下达寻“方”,从而能产生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治疗效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带领研究人员用现代医学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急腹症治疗八法”中各法的代表方剂、药组及单味药物,阐明其作用机理,加深了对中医理论实质的认识,促进了中西医药学在理论上的结合。实验研究证明,通理攻下法可以增加肠蠕动,增加肠分泌;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限制炎性病灶扩散;促进腹腔内血液吸收,预防肠粘连;促进胆汁分泌,并有利尿作用;还可抑制细菌生长。活血化瘀法能增加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粘滞度,促进腹腔渗液吸收,减少毛细血管通透性。这类的系统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说明了各法的作用机制,也指导和扩大了各法的临床适用范围。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指导作用。
他提出了“在高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他提出,要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诊断手段(如CT、B超、放射免疫技术和生化技术等),对常见急腹症特别是其中的“重症”、“难症”做出明确的定性,定位和定量的论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进行辨证分型,并采用先进的指标,使辨证诊断客观化、标准化,实现辨病与辨证的高层次结合;采用现代治疗手段,如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经内镜鼻胆管引流等先进技术和脏器衰竭支持疗法等,与中医药配合使用,实现治疗上的高层次结合。他带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完成了“鼻胆管引流——清解灵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临床观察”、“利胆灵对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消黄保肝作用”、“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雌二醇在实验性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及中药的预防效应”、“活血化瘀疗法治疗实验性腹膜炎”、“腹部手术后和重症急腹症患者胃阴虚证的研究”等一系列课题,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他特别强调,当前要敢于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急腹症中的“重症”、“难症”,不过分追求非手术率,而要把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作为主攻方向。[1]
胆石病的治疗,在我国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特点。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以外科治疗为主;60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的开展,非手术疗法的应用日益广泛,排石疗法日益成熟;70年代则以溶石法为主;80年代由于碎石机的产生,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成为治疗胆石症的重要方法。目前,这四种方法均在使用,各有其适应症。
排石疗法具有痛苦小、易于接受的特点。目前主要有中药排石,针刺、耳穴压迫排石,仪器排石(电与磁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排石(指用2种以上的排石方法)。
  中药排石疗法之中,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总攻疗法”,曾经盛行一时,并被写入《中医外科》的教科书里。总攻疗法其过程分为利胆、关闭和开放括约肌三个阶段。正确地选定适应症是该法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通常适用于中医辨证属于气郁、湿热型,结石部位在胆总管,大小在1cm以下,胆囊功能良好,胆道又无严重感染者。
  有报道,应用该疗法治疗217例肝管结石,总有效率为91.2%,其中排石率为65%,完全排净率为27%。1984年全国27省市62个单位,应用该法治疗4905例,总有效率为90%,平均62%排石,30%排净,死亡31例。在远期疗效上,遵义医学院对部分患者进行了1~6年的随访,有69%的病人症状消失;福建省人民医院统计,排石后3年内无复发的结石排净率为37.5%。
但该方法在应用中还有不少不足处,主要是治疗措施较多,每次所用时间较长,排石效果、特别是排净率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因此,围绕方案改为:口服中药后1~2h,先予以针刺,接着口服50%硫酸镁,15min后再肌肉注射654--25~10mg。成都将总攻简化为“小总攻”,包括总攻方案中去吗啡,适用于胆道有明显梗阻者;去硫酸镁、脂肪餐,适用于已作过胆囊切除者;中药排石汤加硫酸镁、电针,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总攻”者。天津医学院据超声断层观察胆囊体积和测定全肝胆灌流量,对“总攻”方案作如下调整:先服利胆中药1剂;服药后1h开始针刺日月、期门15min,以使胆汁分泌增加,胆囊肌肉张力下降;服中药75min后服脂肪餐和33%硫酸镁溶液,以使奥狄氏括约肌开放,胆汁冲击性排泄。无锡第三人民医院则采用国产CCK 5.4mg肌肉注射,拟定了CCK总攻排石方案。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方法也可以治疗急腹症之中的复杂胆结石,路志正先生介绍了一位病人,叫王怀秋,是一位在南方长大的老人,平素喜欢甜食,爱好吸烟,住在白塔寺附近的北京人民医院里。他因高烧不退,右胁下有一个大包块,有手掌大小,人已经很瘦弱,怀疑是肿瘤。请路老诊治,患者舌苔厚腻,腹部胀满,厌食,脉滑。因此,路老考虑尽管老人久病,但是仍然是湿热长存,应该芳香化湿祛浊,就开了几付中药,患者服后热退身凉,病见好转。在301医院做的检查也回来了,说是总胆管结石,而不是肿瘤。他们主张该病人进行手术治疗,要进行胆囊切除。但是老人不同意手术,要继续服中药治疗。
路志正先生说:“我也从来没有治疗过如此严重的胆石症病人,就介绍了一位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医生去会诊。这位医生劝病人说:‘您就别费劲了,这么大的胆囊,服中药不可能治好,还是手术切除比较好。’王老先生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就是要吃中药,不做手术!’就又请我去治疗。我就用补中益气汤加上化湿排石的金钱草膏、鸡内金,再加上虎杖等进行治疗。当然,病人家属照顾得也很好,每天坚持冲洗大便,看看有没有石头排出来。就这样一直坚持着,到2个月的时候,开始排出泥沙样结石,后来又排出来一大块结石,经过化验,说是‘树皮状结石’,长得像树木的年轮一样,一层一层的,很少见。”
这个“很少见”的病例被收录在《名老中医医案荟萃》里。这说明,只要我们努力探索,临床上我们还有许多可用武之地,可以继续创造新的奇迹。
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成就
中医在骨科领域一直有自己传统的诊治方法,如何与西医的有关知识相结合,也经历过一番探索,取得了很多成绩。
尚天裕教授(1917—2002)1944 年毕业于西北医学院(现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作外科助教。1947年随我国著名外科专家万福恩老师赴南京陆海空军总医院工作,任外科住院总医师。解放前夕,医院迁台,而尚天裕教授则辗转北上,到天津市立第一医院任外科主治医师。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医疗队,在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医疗任务中,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并获得模范工作者称号。回国后调往天津市人民医院,在方先之教授的指导下,师及天津骨科研究所所长。
1956年,他参加天津市第一期西学中班,开始接触中医治疗骨折的方法。1958年他响应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开始研究有我国特色的骨折治疗方法。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应用单纯中医方法仅仅能治疗几个简单的骨折,比较复杂的仍然需要开刀和打石膏。经过数次总结,病例数有增加,但治疗范围难以扩大,疗效也无从提高,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这困难时刻,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的马突围坚定地支持了尚天裕。医院采取了“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办法,把全市有经验的老中医都请到医院来,谈经验,做示范。又让尚天裕到全国各地求师访贤,登门求教,向更多的老中医学习。尚天裕到全国8个省市,向10多位中医正骨专家学习。这些老中医的独特疗法和神奇疗效使他大开眼界。他从实际中体会到,必须要走中西医结合的路,中西医应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找到合理治疗骨折的方法。
通过学习,他受启发很大,教育极深,认识到:中医治疗骨折的有些技法往往互相保密,无论正骨手法,固定用具,按摩技巧和内外用药,都各不相同,各有所长。西医由于过去从未接触过中医,开始学习时,可以先以一方一技、一师一徒的方式先入门,但绝不是把西医变成中医。他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及在反复总结资料的基础上,按照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原则:即动静结合(固定与运动相结合)、筋骨并重(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同时并进) 、内外兼治(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兼顾)、医患配合(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相配合) 。
在处理这些矛盾时,不能强调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双方互相矛盾而斗争又彼此联系而依存。以动静结合为例,固定应从肢体能够活动的目的出发,而合理的活动又应不干扰骨折部的固定为限度,有效的固定是肢体能以活动的基础,而合理的活动又是加强固定的必要条件。形成了一套以内因为主导,小夹板固定为特点。手法整复和功能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新疗法。从而打破了治疗骨折的传统概念,使骨折治疗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学术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在全国各级医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几十万例的病历随访结果显示,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低,1964年4月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鉴定会上认为是一项发明创造,授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发明奖,建议全国推广应用。
在1970年的第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说:“对小夹板外固定治疗骨折,我很感兴趣,这是辩证法,它说出了真理。局部与整体、内因与外因,两个积极性都要发挥……”。尚天裕和他的同事们受到莫大的鼓舞。此后,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疗法开始向国外传播。
1975年,周恩来总理在病中指示卫生部举办“骨折与关节损伤”学习班,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了6期全国性的学习班和3期国际学习班,由尚天裕教授主要任教。
中西医结合骨折疗法被医学院校广泛采用,编为教材。《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这一专著在国内多次再版印刷发行,并被翻译成英、德、日文向国外发行。我国医学有五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即显微外科、烧伤、针麻、急腹症、骨折。尚天裕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就是其中一项。此项成果于1978年获国家科学大会奖,同年获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大会奖。1981年,尚天裕应邀到联邦德国访问,不来梅州卫生部长表示愿意提供一个医院集中全市骨折病人办个学习班,推广中国的治疗骨折新方法。他说:“我们治疗骨折靠刀,你们靠手,这需要高超的技术”。为了进行学术交流,尚天裕还访问了朝鲜、尼泊尔、南也门、澳大利亚、意大利等许多国家。
在尚天裕教授的主持下,198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成为我国首批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成为首批中西医结合骨伤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这一研究方向上共培养了医学博士14位,硕士47位。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多方法对骨折治疗的临床和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 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金课题。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共发表骨伤科论文171篇。主编及参与著作 34 部[2]
另一位对于中医治疗骨折、骨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副院长兼新医正骨科主任、主任医师冯天有教授,他的经历和成就也很有代表性。
冯天有196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时年24岁,被分配到空军某部做航空军医工作。许多飞行员和航空机务人员由于职业所致,常常患腰腿痛,中医、西医治疗效果都不明显。他看到平时一个个矫健活泼、生龙活虎的战友被疾病折磨时痛苦的表情,心情十分沉重。他想这种多发病、常见病难道就没有治愈的办法吗?他听人说北京有一位民间医师,用祖传按摩手法捏几下就能治好腰腿痛。于是,冯天有半信半疑地找到了这位民间医师。没想到这位民间医师竟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只见她在患者身上按揉、推拿,动作轻巧,节奏分明,许多病人弯着腰进来,直着腰出去。骨折患者还剥下了石膏,换成了夹板。如不是亲眼所见,冯天有简直不敢相信。
老太太姓罗,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地区一个世代相传的民间骨科世家。从小就跟爷爷奶奶学正骨技术。16岁那年,村里有个大嫂的耻骨被一头牛顶碎了,她很快把大嫂的碎骨头?好复正,不到三个月,这位大嫂就能参加劳动了,第二年还生了一个男孩。从此,十里八村的病人,都来请她治疗。新中国成立后,她落户在北京朝阳区双桥公社三间房大队。由于她医术高超,远近闻名,纷纷前来就医。后来她为邓颖超治病的时候,周总理问题叫什么名字,老太太说自己娘家姓罗,没有名字。于是周总理就说:“你这么有名,怎么能没有名字呢,你就叫罗有名吧。”
罗有名采用的是祖传的正骨按摩术。罗老太太认为,用双拇指触摸腰部,把患椎棘突偏歪纠正过来,患者的症状就会减轻和消失,她形象地说这种治疗方法就是把歪了的骨尖掰正过来,与西医繁复的检查治疗相比,简单易行,立竿见影。
罗有名医生的医术给冯天有思想上很大的冲击,冯天有决心到北京来专门向罗老太太虚心学习祖传的正骨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冯天有运用椎体间力平衡的道理,创造了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只用一双手就能就地诊断治疗,比西医的物理诊断方法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这就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传统医学的正骨经验进行整理和提高摸索出的新医正骨疗法。它对软组织损伤、骨折、脱位都有较好的疗效。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不小心把腰扭伤了,她听说冯天有的“新医正骨疗法”对治疗腰疼病很有一套,欣然让冯天有治疗,很快就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可以正常行走。当时,国家主席李先念正准备出访伊朗,患腰病行走不便,他非常着急。卓琳知道后,跟邓小平说起了冯天有的“新医正骨疗法”。邓小平当机立断,向李先念推荐了冯天有。冯天有仔细诊断李先念的腰病后,马上制定方案进行治疗。第二天,李先念就能下地行走1,000多步。经过几次治疗,他的腰病完全好了,精神抖擞地出访伊朗。1975年,已是重病在身的周恩来总理了解到新医正骨疗法的情况后,非常高兴,立即给予热情的支持和鼓励。他说: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够放下架子,向民间医师学习,学有成绩,学以致用,值得提倡。
随着新医正骨疗法的创新与发展,冯天有依据向罗老太太学习的祖传正骨技术,走访了十几位久负盛名的正骨医师,并结合自己的医疗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地编写了《新医正骨讲义》初稿。197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举办“外国医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学习班”,先后有13个国家或地区的医生前来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损伤的经验。仅在第一期学习班中,外国医生就用新医正骨疗法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病人765例,总有效率达97.4%。简便易行的疗法,神奇的治疗效果,使外国医生交口称赞中国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他们说“一定要把这项技术尽快带回国内,造福民众”。冯天有多次出国,为国际友人治疗,成了穿着白大褂的“外交家”[3]
然而,随着医疗行业市场化运作的开始,物美价廉的中医手法治疗骨折和小夹板治疗骨折的方法,由于“经济效益”太差,逐渐被“打钢板”“穿钢钉”的手术疗法取代了。中医往往不是因为无效被淘汰,而是因为它太廉价。

5 z0 i" E3 T/ G$ N! o; ?

( j5 K/ t# @3 z- w' U$ s3 j

) e/ _) K2 D% F0 {1 q7 J. w$ v
[3] http://www.r114.com.cn/News/NewsDetail.aspx?Id=13530
! k2 Z  f3 K* e4 b5 U/ I0 d
. l* ~; z% G* Q' l" p+ b, c6 ^

0 x& I: Y( u! k# G& m. i3 U6 ?0 K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