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0 N6 s9 E# p- P8 _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1] + f+ `4 l6 c% `! x4 s$ n) |
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j2 v# q9 w4 m: I3 ]; T2 }
本 名魏斯别 称魏文侯所处时代魏国民族族群华夏族出生地晋国安邑(今山西夏县)出生时间前472年去世时间前396年主要成就开创霸业,册立封侯。变法集权,联合三晋。灭亡中山,开辟西河。信 仰法家: t4 ~- l; _- a: |4 v" O
目录
8 ], T: O; b) G1 人物生平, h- O& k) m1 l' p2 {' W
▪ 继祖业分晋室
9 C3 B& S- @" T, \; G# |▪ 执政晋国
. H( c" R# x, ?) I8 z( Z! P. B▪ 立为诸侯% i: y. s5 |" k8 K9 S8 P
2 为政举措4 T: L( c6 b$ B8 ~7 d/ o6 K ~
▪ 农业0 c0 G9 u' p. d: h
▪ 法律
' H n" P F3 {) I C! q▪ 贸易
& V4 n- `: E8 J/ Q" _- R) `3 g4 ~, _▪ 军事
6 f& Q5 q" y/ t5 J( E" `' W6 I. `7 Y3 轶事典故5 \! l1 B9 Y0 Z% U
▪ 西门豹治邺城
+ m( D, v) c: x5 O% B8 R▪ 文侯从谏4 e2 f' J1 ]8 l" Z3 x- k
▪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4 i) W) e! h) t4 G% b, E4 o4 家族成员/ S) k3 h1 G) y# ]1 z
人物生平编辑
2 k0 E' b$ X! E" Z& @+ y, ?- H继祖业分晋室) o4 x8 `: F9 P4 x( u4 Q8 q8 z6 X
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继承祖父的家业;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襄子派人说服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1 s) t5 y! E3 s( `
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
3 p1 Z; m* a$ M( e' x. @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5 t: w; E0 v- Z3 a7 G9 X
魏氏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7 t6 q7 I. Y _ e
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 A" F7 s% K. l
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 [' q, V4 O1 Y: \& V
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因此,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d G, L4 C: q& r, t2 k9 r
执政晋国& R& Z' c2 I! D" K, |. Z; R0 A
晋幽公九年(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氏为蓝本的。
: D; N. l; b% Z0 Y0 |7 G合并图册
# y; J5 c6 y% p& G2 u5 {合并图册(2张)9 \$ _6 T+ |( c9 M3 E! m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 N- z; T. S) L9 v5 h$ i1 p' ^
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 F7 k& t5 L# d5 ]1 C# V: v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N9 v8 a( g+ J( c' w
立为诸侯
# v* Y! ]1 ?* ^2 f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并向三晋求援。文侯任命翟角为主帅,带领赵、韩两氏的军队,一路攻打到齐长城。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b! h8 { A! J3 f. P
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 a1 p/ ~" o1 Q) l) z$ K文侯50年(前396年),文侯病重,临死前,召见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文侯去世,由太子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 [8 M3 p! ^) u( |为政举措编辑
. Y% J5 C1 i9 G+ D0 `9 ^, w农业
1 u6 N0 Z T; n! p# K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
; c$ R; H: K7 L9 |% F. C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8 N0 P% D, k; c! r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9 m" M7 ~8 s. P6 ?6 f K; X$ u- j法律
3 l. G9 x1 h# G9 J李悝著《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
0 h+ H+ N9 ^# {% O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 Q# ]3 y: x' Y# l* N* I: ^2 p
贸易/ ~: x/ ]7 f0 O1 e) ^
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8 I. j+ e0 U' i! O( b/ J
军事0 Q: _' D* A/ h7 N, a
和赵联韩! @: U- w x4 P; {5 }
三家分晋后的- Z# g2 Y$ P' X& X6 A# r0 c
魏文侯
( H5 y: N% f8 j _/ p: A魏文侯(10张)
' q# n8 f: ^. B% n" b6 M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国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炼内力上。赵国和韩国在向外扩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内政不稳,也回到了内修这条路上。而此时,魏国已基本完成了内部调整,开始寻找外向的出口。
2 _$ x4 N/ ^9 W) X' y魏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 s5 x5 E$ L: r- T8 F8 Q
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
( K- s+ C( k6 r8 i. m8 f' r! H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 ~; t; _" y& U ^
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 [) T" l+ E9 \4 q魏文侯劝赵献侯打消分化韩、魏,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赵消灭。
0 w3 |4 m% B, k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与赵国平分对方的想法更是与虎谋皮。这样的形势,使韩、魏必须联合。! }8 I/ [ f6 U( V
魏文侯劝韩武子也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
- u0 R0 r5 ?3 U9 X# @6 K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也只不过与赵国能打个平手。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也必然会继续内斗。
6 Y1 U |; F; D- D$ h5 S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 m/ C& t* j0 J7 f
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虽然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最终,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
$ D6 G. F/ C+ i对秦扩张: n/ y/ r! _ ?4 w7 M' }5 p6 D
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 N3 Z' C3 v% R. y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4 [( i& y$ {4 b6 W7 h# P
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 m, \2 q+ k1 ?; W0 c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吴起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
4 \1 X0 I+ p1 e2 \# f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而且渭河平原还是秦国的粮食基地。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今陕西凤翔),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
* Z/ v: M7 Q \3 g' o3 H/ j2 \5 {于是,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以减轻秦国的压力。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 G7 F9 t% ?6 }4 A
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飞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 ]& K/ W7 ^! ~! S$ x$ N$ \% `' a$ l' H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8 E/ T( i/ }9 y* |" S1 ?+ U) b
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在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后,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很乐于为魏军服务,吴起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到了就地补充。 v& A6 s! v7 q8 N9 P
随后,吴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秦简公命令国内一级警戒,严查来历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 H8 r; W- H9 u9 v+ z0 N! }% h8 G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
! A* l, u7 V! n7 f1 ^魏国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 d4 f& W! _' i! L& k
便民政策
! I) V9 v8 x( {' Q/ |8 G魏文侯在西河地区一方面完成了军事占领,另一方面把魏国的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拥护,魏国在西河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l1 g3 ^$ W& U* ^: y0 f; \4 ?
在得到西河这一大片土地后,魏国不仅解决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国内人多地少的困难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魏国的粮食生产有所改善。西河为魏国提供了战略上的回旋余地,同时还为魏国提供了兵员和粮食。魏国在西河实行的新政策,对秦国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秦简公为了安抚民心,被迫实行初租禾。
2 w/ {" y- `$ f* k+ F9 @8 J文化渗透% G' u3 H7 m& g* Y; d
魏文侯在对秦攻略中除了军事打击、政策攻心外,还进行了文化渗透,著名的西河学派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5 ~1 j) c8 K8 C9 V7 U' X! {; i魏文侯虽知道秦人不易武力屈服,但却对中原文化很向往。
. a. h7 m# A, W, M: {5 r于是,魏文侯重用当时著名的大儒子夏,拜子夏为老师,在西河讲学。子夏是孔子的学生,名卜商,比孔子小四十四岁,生于公元前507年。
* }* T6 A4 m; r* t7 M7 j# U魏文侯在延请子夏来西河的时候,子夏已是百岁老人,很少亲自教授了。而且,子夏由于老年丧子之痛,哭瞎了眼睛。0 F; m$ A1 x4 S. H% |- _
在西河真正教授的,是子夏的弟子齐人公羊高、鲁人谷梁赤、魏人段干木和子贡的弟子田子方。
) q- J" q. L# V+ h! w1 H尽管子夏非常注意养生,身体一直很健康,但毕竟年事已高,而且双目失明,最初对魏文侯的邀请是很犹豫的。魏文侯知道,子夏是各国士人的灵魂宗师,决心一定要请子夏到西河坐镇。3 z4 G/ n4 J* c, c3 f8 j) k6 Y
于是,魏文侯亲自拜子夏为师,对子夏异常尊重。* ]: i* e4 P# U; K3 B) U% W3 I
给国君做老师是儒的最高荣誉,即所谓的帝王师。子夏是第一个享有这个荣誉的大儒,甚至孔子在生前也没有享受过如此尊高的荣誉。子夏被魏文侯的诚意感动了,决定亲自到西河坐镇。& f d E4 q& v0 C( d1 d. B
由于子夏做了魏文侯的老师,而且亲自坐镇西河,华夏文化的重点就转到了魏国,转到了西河,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子夏在西河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不仅对秦国、楚国、赵国这些边地诸侯国的怀化作用十分显著,而且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 I& Y7 z* V v/ c2 H5 |
儒本来是以教授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教师。而六艺是贵族和士人在治理国家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 ~0 {0 ~9 J* R( J4 k儒由于各有侧重而产生不同的流派,相当于不同的学科。
0 B' ?4 w5 X" b3 M' Z$ D- q鲁国的曾参之儒是以重礼,尤其是重孝为代表的流派,培养的是掌礼之儒,这些人不以经世济用为特长,在各国官僚系统中的地位不高。1 z1 |, f. x7 @; y/ P
子夏之儒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大量地充斥到各国的官僚系统中,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儒学流派。
6 U# K0 F% Y( v: x5 t3 M! [子夏到西河后,谋求进身的士人纷纷转入西河学习。这个时候,西河学派应魏文侯的要求已经不以贵贱为收取学生的标准了。子夏由于不亲自教课,而且已经享有了魏文侯老师的至高荣誉,也就不计较了。这些士人在西河学派学习后,很自然地选择魏国为其效力的首选国家。2 ^& q' K0 C, K% o
这样,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各国的士人对西河都很向往,魏国无形之中成了他们理想的效力国家。
! n/ B+ C; ?+ h: J西河学派教授的内容很丰富。
3 F+ P3 y( U* d公羊高与谷梁赤本来不是最能代表子夏思想的学生,但由于他们教授的历史学科春秋是以服务国君为对象的,所以魏文侯抬高了他们的地位。公羊高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公羊传的蓝本,谷梁赤口授的春秋成为后来春秋谷梁传的蓝本。% o4 J, s2 c% Z c7 o+ ~7 ^
子贡的学生田子方传授的不仅包括儒本身的六艺,还包括子贡对儒学的发展,纵横术与经商的本领。纵横术是士人成为官员后,从事外交所必须具备的才能,而经商致富则是一个官员富国富民所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子贡、田子方对传统六艺的发展是与当时的时代发展,各国对官员的要求相适应的。
) ]/ d8 i: L& R8 Q段干木是子夏看重的一个学生,他的教授中还可以看到子夏培养高级官员的精髓。魏文侯担心段干木培养的高级官员不为魏国所用,反而与魏国为敌,便让段干木主要教习魏国的公室贵族,并请子夏能够对自己的子弟能够指点。1 w% D; w% k* P3 I3 L
魏国本来对儒是不重视的,魏国的文化与韩国一样,起初受卫国的鬼谷文化影响最大。
: J2 Y% N* a" Z1 A. _' m8 `" E, L" s魏文侯时,使用大臣不看出身,重视能力,提拔了很多平民和有戎狄背景的人才,魏国的贵族很少得到重用。魏文侯重用的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吴起和李悝都是来自卫国的平民。乐羊、西门豹是魏国的平民。翟璜是戎狄出身。只有魏成是魏文侯的弟弟,出身贵族。而魏文侯以后,魏国的大臣结构由于魏文侯对鬼谷学派和西河学派的融合,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h6 a9 ]- }. _. c9 ]" x4 o
在段干木及得到其真传弟子的教授下,魏国的公室贵族出现了大批的人才,如公叔痤、公子昂,成为魏国高级官员的一个主要群体。田子方的后学逐渐融入到段干木这一支。' u `9 f! ~$ X6 u; R% o' j
魏国大臣的另一个集团则是受鬼谷文化影响出身平民的人,其中以公孙衍和庞涓为代表的西河出身的很多。
' e5 M8 `4 [4 k, Y1 |这两个集团在魏文侯以后的魏国政坛争夺很激烈。后来,受西河学派影响很大的贵族集团占了上风,魏国逐渐衰落了。& j5 p5 B q- K* @8 f0 P- R
而公羊高和谷梁赤这两支,很少出现有政绩显著的高级官员。
' b0 m# N a4 \9 A7 j西河学派与鬼谷学派的争斗,在魏文侯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e' R* T+ _4 G8 Y. H鬼谷学派虽然不象西河学派这样大张旗鼓地收徒讲学,但也在不断地表达不同的学术见解。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事件,就是吴起与公羊高、谷梁赤对春秋的争论。
& X7 x* v' i3 T; I6 ^( l, Q历史是当时贵族和士人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学科,而春秋是必讲的一门课程。但由于春秋只记结果,不记过程和背景,如何解释春秋记载的历史事件的真相,就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 A6 Q# a" ~& B$ y9 S H魏文侯出于控制士人的目的,拔高在学术上并不是很深透、比较迂腐的公羊高和谷梁赤的地位,使公羊和谷梁学派的忠君思想深入士人之心。5 J; h# r1 C; i2 V" k8 v
而吴起由于早年投身曾参被逐的经历,对腐儒产生了很大的敌视情绪。6 y) c" x$ R* x. l! f
吴起根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作了一本左氏春秋传,与公羊春秋传和谷梁春秋传相抗。吴起对春秋的见解要更符合实际,更符合政治军事斗争的实际,但是魏文侯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政治、军事斗争的实际情况,对左氏春秋传很少宣扬。由于魏文侯的扶植,公羊与谷梁两派占了上风。吴起对此很郁闷。
1 }4 V0 \* R C3 ?7 ~子夏在西河没有几年就去世了,但其在西河的象征意义却长期存在,魏国取代鲁国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魏文侯尊子夏为师的政治效果十分显著。; t( D! G9 L; ?# _, g9 s
魏国之所以能够称霸百年,一方面是由于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魏文侯把魏国变成了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8 \+ b8 m( m" {7 v# \
占领中山
, @9 q6 K! ~2 Z' o/ {* `随着魏国的不断强大,赵国的逐渐下滑,赵、魏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魏国的实力超过了赵国,也超过了韩国。
4 D, }; F- ^7 V; n) y: u赵国在赵献侯后期,国力开始衰败,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越来越大。赵献侯死后,赵烈侯即位,中山对赵国的攻势更猛了。3 G' h* R7 A! x$ V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文侯虽同意帮助赵国消灭中山,但是要赵国以智地作为魏国攻打中山的回报,赵烈侯同意了。智地位于魏国本土的北部,是赵襄子当年压在魏国头顶上的一块大石头。经过不断的努力,魏文侯终于解决了这块多年的心病。
: z- O* {( D8 @1 _0 i. h韩国在向南发展、攻击郑国的进程并不顺利,郑国在楚国和宋国的帮助下,屡次击败韩国。韩景侯也开始寻求魏国的帮助。6 |8 f8 `2 ~- v) v! ?
魏文侯三十八年(公元前408年),魏国在解决西河战事后,便开始进攻中山。应韩景侯的请求,魏国帮助韩国打击宋国,以便于韩国向郑国发展。魏国的势力延伸到了黄河以南。
9 |) n a I- ?中山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在名将乐羊的率领下,魏军越过赵国攻击中山。
4 W$ t: O7 x" N+ g8 _1 h中山是白狄族后裔建立的国家,此前由于赵襄子夺取了代郡,代郡与邯郸对中山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中山很紧张。赵襄子死后,赵献侯没有保持住对中山的压力,被中山反击得手。赵烈侯接手赵国时,正是中山在对赵战争中节节胜利之际。
. d+ \7 a% U# `. l: s: N0 \! q在乐羊的出色指挥下,训练有素的魏军苦战三年,在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06年),终于攻破了中山国,解除了中山对赵国的威胁。
$ y5 s3 {8 [; z4 {# q2 I中山是一个古老的国家,魏军虽然占领了中山,但中山人不服,叛乱时有发生,中山的局势仍然很动荡。魏文侯让能力超群的太子击来治理中山。魏文侯把中山国的灵寿(今河北平山)封给了攻破中山的功臣乐羊,派乐羊率部驻守中山。魏文侯任命李悝为中山相,辅佐太子击治理中山。在太子击、李悝、乐羊的努力下,中山的局势逐渐稳定了。
. o a0 ]" U8 ^- I魏国在占领中山后,比中山对赵国的威胁还要大。
: G# N1 q8 J8 [, C" R2 D* ^魏文侯在出兵帮助赵国攻击中山的时候,命令魏军在沿途占领了不少属于赵国的地方。
. y$ e4 S0 `8 x4 K- E魏文侯在出兵帮助韩国攻击宋国的时候,命令魏军占领了魏军进军路过的河内地。
6 |, U! \1 D* ^对齐战争# x3 d. c. Q6 @3 P4 \
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齐相田悼子去世,执掌齐国政权的田氏家族发生内乱。
/ \9 l2 t/ w# x* x6 f2 c田会占据廪丘(今山东鄄城东北),请求赵国收留,赵烈侯同意了。廪丘与赵国并不相连,中间隔着卫国。在田会投赵前,齐国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卫国,以廪丘为据点,已经控制了卫国在赵国与齐国廪丘间的这一大片土地。田会投赵,并不是以廪丘这一个城池,还包括廪丘附近为齐国控制的这一大片卫国的土地。这一片土地,与濮阳和陶都很靠近,商业价值极大。* K% C" I, U# k- l5 r4 t% @
结果,赵国收留田会、占据廪丘的行为,引起了田悼子的接班人田和的强烈不满,田和命田布率军进攻赵国,赵军不利。
3 @/ v) |2 c. b# f4 _0 r0 y% M5 D# [于是,赵烈侯便请魏文侯和韩景侯出兵相助。赵、魏、韩联军与齐军大战一场,杀死齐军三万人,并且获取了大量的战略物资。
$ ~$ n- H: K& G# q) W3 x; U! Y; ^魏文侯四十二年,赵、魏、韩联军大举进攻齐国,一直攻到了齐国的长城,田和被迫割地求和。赵、魏、韩在与齐国的战争中,获得了大片的土地。魏文侯为了使新得到的齐国土地与此前占领的河内地区相连,便攻占了卫国朝歌附近的几座城市。
' |. w0 k- o0 p周王室支持0 U9 i e" E% n% B: a9 X6 ~8 u4 L
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赵、魏、韩三国为诸侯,补办了三晋立国的法律程序。; t i0 c8 T( }# e# K; }
周威烈王承认三国为诸侯,无异于是对赵、魏、韩三家分晋这一严重叛乱的支持,严重地损害了周王室的声威。
, m- |- i8 h" u+ c+ x8 [4 P晋国长期以来是匡扶周王室的重要国家,赵、魏、韩对晋公室的叛乱本来应该受到周天子的严厉谴责,而周威烈王却承认了赵、魏、韩三国叛乱的合法性,这让周系统的国家很寒心,周王室的支持者更少了,号召力也因此而大减。
+ C2 S5 D! t3 V1 r7 n( h3 X7 B出击楚国. X7 V- [- O& y: S; B5 |( G
由于赵、魏、韩向黄河南岸发展,进攻郑国和宋国,与一直想要控制的楚国发生了利益冲突。
; {. v! U3 m- ?+ `( I7 d$ i于是,三晋与楚国发生多次激战,楚国被三晋连续击败,中原土地连丧,魏国则在中原站稳了脚跟。$ f% e- [, e% D+ u% ^
与赵之争1 N- G% u$ L" w* x% N: m
魏国占领的齐地与朝歌地区相连后,魏国在漳水与黄河之间就有了一大片土地,对突入卫地的赵国都城中牟威胁极大。: k# u* ~1 c, P; a: J) Q! p
赵烈侯虽然对魏文侯对赵国的压迫很不满,但由于此时魏国十分强大,魏文侯又巧言令色,打着三晋联合发展的旗号,因此赵烈侯还没有与魏国决裂的勇气。魏文侯的三晋联合,实际上是以魏国为中心,拉拢韩国,借着联合发展的机会,削弱赵国。' S4 [* o+ V/ _5 V; G- S! F
赵国虽然也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但付出的代价很大。魏文侯的巧取豪夺,与当年赵襄子的手法一般无二。7 {7 Z1 R& L1 a! T7 ~; P d
魏文侯打着驱逐齐国在卫势力的名义,将齐、赵一直争夺的漳水南岸地划入魏国的势力范围,赵国在漳南经营多年的辛苦白费了。! t# h4 D; O/ f9 t( I
魏文侯顶在漳水向南最突出的部位,设立了邺县(今河北磁县东南邺镇)。邺县的设立,使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构想遭到了迎头一击。+ z! X2 H( V ]+ t/ J" I3 Q
赵都中牟的前方是朝歌,东方是汤阴,都是魏国的重要军事据点。中牟的西方是太行山,无发展的空间。邺设在中牟的身后,使本来就突入卫地的中牟显得更加突出,更加孤立,十分危险,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邺顶在了赵国南进中原的战略基地邯郸的正南方,迎头拦住了邯郸的南进去路。' Z0 {# q( i8 E/ f, V6 L" q+ l) e$ q
轶事典故编辑
: ^2 X6 A8 r7 j* P) J+ L西门豹治邺城5 r, ~* X" r! f1 D9 Q& N2 H7 o
邺是抑制赵国南进中原与魏国争利的战略据点,必须要任用一位能独当一面的大臣,才能担当这个重任。于是魏文侯选择了名声赫赫的西门豹。" ~' n& L% ]& L# C
漳水经常泛滥涌向邺地,邺地的百姓深受水灾之苦。当地的三老、廷掾借为河伯娶妇平息水患为名,从百姓身上每年都搜刮大量的钱财。
' _6 T+ N, \$ M) D6 d百姓中有好女子的人家,为了逃避被选中为河伯妇的厄运,纷纷逃往外地,终致人口流失严重。
1 ?5 Y) G( @ M5 m/ M5 w" Z西门豹入邺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制服了当地的三老和廷掾,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止住了百姓的流失,为百姓节省了每年为/ W" S8 C( ~. z" C* y
西门豹治邺城1 ]- X1 O. Q! m6 @" E/ d$ e+ a
西门豹治邺城6 @* O, I& [' i/ q# `
河伯娶妇付出的大量赋税。+ x4 q7 E1 S( V; ]/ w7 Y$ ^
西门豹为了解决漳水泛滥和邺地盐碱化严重的问题,便在漳水南岸开凿了十二条水渠。这十二条水渠很好地完成了泄洪任务,消除了漳水泛滥对邺地的危害。5 v2 d$ k* _! v* `5 B1 @
西门豹从这十二条水渠引漳水灌溉邺地,反复冲刷,改善了邺地的耕地质量。西门豹的治漳成功,使从前以多水患、田地贫闻名的邺地,变成了著名的良田。邺地的经济开始复苏,原来逃走的百姓又回来了。邺地处于赵、魏之间,离卫、齐很近,西门豹利用邺地的这个地理优势,鼓励百姓从事商业,获利颇丰。6 t0 Z5 S7 b$ w2 z
邺地的百姓对西门豹都很感激,十分拥护魏国的统治。邺地在西门豹的治理下,成为魏国巩固的制赵战略基地,处于魏国中央政府的控制下。
7 C7 e( j# o7 \- `* J因此,赵国对邺虽然曾经采取过多次的进攻,但是却无法巩固地占领,魏军在邺地百姓的支持下很快就能赶走赵军,夺回邺地。赵国由于无法突破邺地对邯郸的封锁,赵国于是便一直无法南进中原。
. |$ D( Y( i) ~- o魏文侯五十年(公元前396年),魏斯去世,太子击即位。# F# d6 r, i0 A% e/ ]% f
文侯从谏4 E, m. K. o- S7 P, f$ q0 n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破中山国后,魏文侯把中山封给他的儿子击。魏文侯向群臣问道:“我是怎样的君主?”,群臣都说“您是仁爱的君主。”。任座说:“您得到中山,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把它封赏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文候发怒了,任座跑了出去。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文侯问道:“您凭什么知道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就直率。刚才任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文侯高兴了,就让翟璜叫任座回来,他亲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2]
# T5 k$ T. F2 O' M6 j) J; g8 E意义$ O2 n9 A7 }6 T; N5 h) c0 v
这是一件小事情,以魏文侯使乐羊取了中山国,然后将中山国与了其子的事情为引线,道出了帝王将相的生存之道。5 H, E0 F3 `- \9 q; E( g
人皆有私心,却要与大局相权衡。
5 C* a8 Z3 T' w- [文侯虽贤达,却也难免生出些护短之心,取了块不错的土地,首先想到的是留给自己的儿子,却被大臣任座指出不妥。事实上,后世江山都是儿子的,那么把一点眼前利益给了可以帮他稳固江山的人,又有何不可呢?
% A" C" {* \) D* v+ r$ z: m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君主没有臣子豁达。更幸者,臣子中贤达者有二。试想如果翟璜不能及时指出魏文侯的过失,那么文侯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正在犯着一个极为严重的错误,那么他也就连“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的机会都不会有了。; \1 ]+ |3 z; U# N( L1 p0 G2 k5 }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k1 R, n( Z, V2 _$ k
& X" b4 j* K; ^: Q: }5 U一次,魏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魏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背柴火?”,那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它的里子没了,毛就没地方附着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