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发表于:2020-2-12 12:20: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4057
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中医热病新论》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是根据历代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以及SARS瘟疫证候演变之中的规律提出的。
在这一次新冠肺炎(NCP)的临床救治之中,这个病人后期气虚欲脱、虚阳外越的问题很突出,值得大家重视。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很常见
所谓“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说张仲景六经辨证,经历了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阶段,有些病人会突然出现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死证”变化,是一个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的危险征兆,这个时候需要用四逆汤之类的方药急救回阳,而不能再继续用三阳病清热除邪的治疗方药了。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没有虚寒证和回阳救逆的治疗大法,是其理论假设的严重缺陷。因为很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其最严重阶段的衰竭死亡(休克、DIC),都属于阴阳离决的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需要急救回阳,大补元气,再固守叶天士说的“炉烟虽熄,不可就云虚寒,恐灰中有火”,不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以“恐”代“察”,想不到证候的突然转变,由实热变为虚寒,就会失去治疗时机,变成不救身亡的严重后果。这一点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很多,在抗击SARS的时候也有所表现,只是还没有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我们有的临床工作者,面对患者出现的虚寒证候不敢大胆使用温益药,思想被某些观念所束缚,就说明我们对于张仲景的学说还没有完全掌握。
外感热病的“病证结合分级诊疗”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素问·热论》、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都试图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是分阶段治疗。
实际上,热病既有阶段,也有瞬间的状态,这瞬间的状态就是证候。阶段是有限的,而瞬间的状态是无限的。这就如同线段与点的关系,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是不停变化的,像九曲黄河水流上的小舟,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式地希望舟不动,证不变。我们的治疗,都是对应着一定的点,也就是病人相对稳定的证候。对应得越准确,治疗效果就越好。所以历代医家,都在总结,都在找点(证候)。把张仲景对于外感热病认识的示意图折叠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看出人体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的阴阳之气的变化、转归,大热的时候,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出现“脉静身凉”,豁然而愈的过程;也可以逐渐转化,由阳证逐渐转为阴证;也可以逐渐消耗,阴损及阳,阴竭阳脱,阴阳离绝而死。
远远地看去,外感热病的示意图也象一个太极图,一个由阴阳之气互相转化、消长组成的太极图。当然,每一个轮回,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生命过程的螺旋式运动变化。历史唯物地看,任何过程都是由时空组成的,是唯一的。比如,今天我坐在这里,写我们的外感热病规律,我此时的状态、我的思考,都是唯一的。即使是我本人再一次做这样的工作,已经不是现在了,而是另外的一个时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回到从前,不可能回到当初。因此说,任何过程都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当然,这样绝对下去,就没有必要寻找规律了。很多现象,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人经验的前提。如果,每一个病人的病证都是不会重复的,那也就不会有规律被总结出来。只是病证的“重复”,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致病因素、患者体质、年龄、季节、气候、饮食、性格、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其重复出来的证候就会有所不同,差异性也就表现出来,治疗措施也会因此而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意义所在。这是非常客观的、辨证的思想方法,是正确认识疾病,正确治疗疾病的先进原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笔者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初略地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并为未来预留空间,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级别上发挥、创新。
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试图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2020-2-12
( G$ ?) U+ J% F3 o5 m7 F2 S2 `9 y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0:40 | 阅读全部
《热病新论》& e  ^9 ^& x3 Q5 U- _+ L  |' G9 b
——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 n9 T$ X. P, U7 I1 E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5 t2 k7 ~' X" x3 h. I6 x2 _
6 S3 L9 n8 ~! z1 w: n. E/ W9 n. p# K# S( v8 t

# X. Z9 f  }3 ?+ e2 c3 Q- j5 N. m# c

! v/ I6 h  W' @3 l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0 q9 c3 O' y( p! Z# E, @5 T* P$ B" D7 O  r$ Y9 J0 j
主编:曹东义: @! c- h: C4 W+ j

; {7 V+ d- O7 p) H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 C$ e! z7 E$ L: V7 G; F
/ f0 G" Z( V/ f* G' A# S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
5 \& {3 z; u- C$ ?/ g! E# Y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 C0 R+ D* |6 I  |+ v6 Z/ G, X

- O; e1 G+ }. R( k: J" R7 [2 ^( o
5 K) G$ U7 r6 X! j6 H, `2 q' Q- c/ I( J5 }
" _- R, l  [" W( J- H$ b
  [$ }0 _' D; ]/ g, w

0 Z. R1 E, L1 c- r# B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T$ a9 l0 N5 a8 {/ o7 }, W' ?; y) J4 @0 d- F
2007、9、20; `% s; [/ W7 V) G1 w% `) `

- z; ~6 T8 G0 o: _目录
. P/ v6 t' m/ S2 x/ V6 j8 u
" l) L- V* p1 Y) _: B! Z/ F! {; e9 T
引言        4. q& c; ~8 d) w0 U4 ~6 S
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a$ ]0 i$ Z8 n* H# P1 n0 X  M6 }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 L. g8 L$ J7 L* O1 h- h8 F* M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4 ]- ]+ `# x6 n; I( T" c) @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2 S- |) Y" {& Q. g4 E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1 U) R& c/ v9 A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
+ k5 U6 s% N$ x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M+ ~6 g  G" @! h: N. }% z+ [. {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 V8 O& E  e' V( k; F6 p  {# D' q*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
, r" S* Q7 ]5 M& {. F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x3 D7 r% e4 V- R' W* d0 w- M- e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 Q9 u& |: w" _2 z7 }'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
7 @+ _9 v5 m: k7 \. d# H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3 `. _6 z  r) {& t* U3 u/ ~4 o* j7 V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9 z# B2 t/ y* P- `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  e1 Y6 i% m  `# H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2 s7 y+ }0 b# ~% |% G% F9 t  W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U, J7 u" m4 |5 {' ~" _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j- L3 j4 n5 v3 j" }6 `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 e# g( \; \) s. M% z+ L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E- c& x! u- _$ v1 m
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P$ j: Q) W9 F* {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s1 d/ ^- Q6 f: `7 x) \
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 _8 z* }9 l/ X  k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 u: S; R- }7 s5 g/ f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q; m0 X$ w/ `) P“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 H; J* t! U- x+ ]5 b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W+ \3 u1 b2 Z. j. \1 e+ X
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s- O, K+ j% Y0 l2 A
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 p# f7 w* A0 ~2 a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 `2 W8 @, o0 ~* e8 q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0 f+ r; {$ w' w" l* w4 |% ?! y6 G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N  M# k2 u7 N. O- Q6 i2 B" M: n" Z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3 F" m, N8 l! }- c# c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 A6 ?; Q* z3 X% o* b9 ]+ Y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
: e. h+ d) d" R6 j- M5 _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 X; A" [+ j: j* L《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9 [1 _7 n4 K- B( n6 s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s  Y2 o+ R5 d! U
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 `( T8 o4 d5 e: G
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G3 X: t/ b* n$ _* E9 v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4 _) \/ j0 w0 p1 d% ?7 r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4 x# r7 K/ T. G1 L5 D6 H# R7 q, J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4 k; m+ r% O  B; ]; `' ]) `
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 b: X# ]- ]* s" c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H, ?8 h/ N" g& i5 r& @/ \
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 B, r& Z# f8 ^1 t" V( C: ^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 X* z4 Z, J% u/ Z9 x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0 F0 y( I" D/ Q, C9 ]5 t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 b7 E  B, ?7 z4 n. e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 ]1 r! r" v& |! _& y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0 K3 U( S+ n# D" l9 o" q# A) x* w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6 e/ c, ^% Z  u* f: X7 v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6 Z% k7 v3 ?$ r$ }9 ~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D* \3 \- j9 I- M9 g
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B+ |# c) w) C# u! J* f' ?. F
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8 a! V& s; Z7 r. b: S
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y/ I6 M+ L  @; \9 s; I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 ]6 r" H% v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3 f: a) K# i% R' s3 [
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6 Y4 d/ {* J9 k1 S  k# o
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h. i) F9 I8 q( E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 Z* A# {+ M- e$ T: G' T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4 N7 d# x# m* r: b" e  Q" a* G4 w. D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1 X; m; x; q9 f9 _5 I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 S: |$ o/ ?+ T: a6 ?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 Z5 w. i3 K" w  R& r/ R0 c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 E7 ~5 o  u, M4 Z$ d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Z& d% @* v9 n$ t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7 S5 l7 N+ ?- Y5 q; N( `
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1 X/ W" b2 w( \9 c- G
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 f$ ]4 z: q; ^6 T* c, [# q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O9 ^0 ]; U( E
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 p  E: [+ C6 m4 D& v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9 U8 T& R4 t/ e8 Z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 W) D6 |0 @; U( d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8 _& K: q6 G  U/ W" b2 P- \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t$ s1 D8 k' y2 ]) e. c. I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 u' \2 d6 P9 e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7 d) `: j$ U* N0 W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k# @+ a: r, C5 o! J/ n1 ?1 l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 N' O% u% H* x# H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3 p5 g2 h, s6 g& w0 ]8 H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k9 n+ C" H0 o7 _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 |7 {1 v6 [8 ~, F$ ]9 H5 C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9 I; I1 c' o/ g(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4 z( V0 s" A* a/ M9 `(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
0 v4 m) c1 T8 F9 ^$ j7 A(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6 z' H3 {0 p7 V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
, @- V7 ]3 C: D1 j(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0 |) N+ `) ]9 I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 s, p# d9 J  v& v" B(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4 v" y/ k- y$ }9 f! C' Y/ |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 Q; d* V1 \; {  C* n" {- w: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
4 Y+ s  h5 f8 X0 {; O(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 v7 o+ {; o* j" n& ^$ U( B(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Z0 a4 Y, h9 M- S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3 n- r/ Z! y& L
课题总结报告        152
1 Z* `5 B% S! N' J0 J8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 g5 @; p0 t, C  B5 ]  f. n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2 U1 T# b' L6 I* i9 ?! u' v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3 i: J- E  w3 ~% \0 J/ w0 y
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
' a" F- A7 e4 e6 T9 s3 g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1 ~% d9 s; X0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1:25 | 阅读全部
引言1 J. a. Z, A, s( O- o* F" t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h7 J1 ?1 n! G
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因此,玛丽夫人才会感到惊奇,她儿子接种之后,在英国推广这项技术,仍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乔治国王只好下令,让七名死囚在种痘与绞刑架之间进行抉择。很自然地,科学战胜了偏见,种痘战胜了疾病流行。70年之后,种过人痘的琴纳把这个技术改良成牛痘,巴斯德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传染病的预防。逐渐的,世界再也不怕传染病了,进而消灭了一个传染病,依靠的就是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当然,西方医学的再创新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后人在火的运用上,都超越了普罗米修斯的水平,但是对于他的“第一次发明”西方人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免疫思想,看中医学免疫技术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总结和继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因为中医不止人痘疫苗一项技术,而是还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按邓铁涛先生的说法是“有一个武器库”。+ }8 ^+ k" g2 O5 @& l5 F
经历SARS、艾滋病新瘟疫的考验,让人们见证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宝刀未老”,它在现代西医学尚无办法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非常丰富的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中医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它所走的道路与西医不同,它抓住的是证候而不是病灶,针对的是机体的反应而不是局限于外来的微生物;尽管中医不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对抗思想和相应疗法,然而中医更擅长的是调整机体的状态,把患者的愈病潜能激发出来,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 C, c" A1 o' v, ~- V% Q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辨证论治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都体现出学术的进步。
" _# S, S1 }7 u% m: ]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 {5 c9 o6 z& G+ G3 o
笔者试图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6 P+ U. S" ?  s5 ]4 j- S这本书是否达到了笔者企图实现的目的?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告诉给了读者?读者是否同意这样的构想?( Q5 ?+ u. A8 C" S' D& ^
这些疑问的答案,只有您能告诉我。$ ^% N6 f, h. V) X) }& l0 Q2 r
第一章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m7 p* n1 \1 f1 \
反对中医的人士,强加给中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说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这完全是对于中医的误解与攻击,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着,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我们在这里就是以中医外感热病学说为例,看一看中医在诊治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之中的发展与创新,阐述中医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卫生事业已经做出的贡献,以及将来巨大的潜在价值。
* {; S% S5 e" ~9 b(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D) i9 g, H7 M, a' I' J& x
“赛先生(科学)”来到中国已经100多年,科学的中国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刻,国家又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 X  j% R6 F& _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知识。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原理,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的科学原理与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起源于中医,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它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后面我们还要展开叙述,在这里先从科学创新谈起。
2 u7 r1 ^0 v8 R* z' z- f" `-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 w7 _7 i& W# V+ H  s  M7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做了不少消化吸收、进一步再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
  E) y6 J  e2 I2 k0 x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健康医疗、社会民主、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而不能靠引进国外的现有模式完成。因此,自主创新的问题就逐渐成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 B( j5 h% a0 V. l8 g
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自主创新”被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
0 e$ _& v: J* [8 W4 i2 ~$ J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 R- Q: h- q6 V6 d. J  t7 j根据统计资料,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度都在10%左右,而我国现在仍然在50%以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不可能走出卖资源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之路。
3 @) s3 _3 w+ h那么,什么是“自主创新”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博士所著的《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一书,对于“自主创新”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经济学上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这两类创新,都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现在人们谈论的“创新”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所有的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 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90-122]。5 ~& y  i) L2 a$ j$ Z& ^
创新以发现发明为基础,又不同于发现发明。如果把发明发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放置起来,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现发明做支撑,更需要不同参与者和不同的组织结构大量协作互动,才能形成价值,完成创新。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科研、教育,共同完成创新,就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2 a2 y  m4 C5 h$ O. z
具体到医学来说,医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价格杠杆、教育培养人才、科研推动、医疗机构实施、医生具体运用认识疾病的诊断技术、治疗疾病的器械药物、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药农、药商等等环节。可以说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牵涉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潜能,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医学的问题,决不是医生与病人,药物与疾病之间简单对应的关系。0 d$ e# d- s+ {* W% d  G8 R& o
从卫生经济学来说,其主要构成是认识疾病的“诊断成本”,治疗疾病过程器械、药物构成的“治疗成本”,出院之后维持治疗的“后续治疗成本”。
# I4 s9 F, ^% d: M1 S8 X我们衡量一个医学方法是否优秀,应该从它的成本构成,以及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确定它的“贡献度”,进行综合考量。
7 [, ]% b+ ^, u5 x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学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更大的贡献是其理论方法的先进性。
" e8 |% |9 @4 H" F. {原理和方法论的创新最为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