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发表于:2020-2-12 12:20:05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3957
新冠肺炎勿忘“突变虚寒转为内伤”
曹东义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中医热病新论》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这是根据历代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以及SARS瘟疫证候演变之中的规律提出的。
在这一次新冠肺炎(NCP)的临床救治之中,这个病人后期气虚欲脱、虚阳外越的问题很突出,值得大家重视。
“突变虚寒转为内伤”很常见
所谓“突变虚寒转为内伤”,是说张仲景六经辨证,经历了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阶段,有些病人会突然出现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三阴死证”变化,是一个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的危险征兆,这个时候需要用四逆汤之类的方药急救回阳,而不能再继续用三阳病清热除邪的治疗方药了。
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没有虚寒证和回阳救逆的治疗大法,是其理论假设的严重缺陷。因为很多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其最严重阶段的衰竭死亡(休克、DIC),都属于阴阳离决的阳气衰竭,或者虚阳外越,需要急救回阳,大补元气,再固守叶天士说的“炉烟虽熄,不可就云虚寒,恐灰中有火”,不以临床证候为依据,以“恐”代“察”,想不到证候的突然转变,由实热变为虚寒,就会失去治疗时机,变成不救身亡的严重后果。这一点在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很多,在抗击SARS的时候也有所表现,只是还没有引起大家高度重视。
我们有的临床工作者,面对患者出现的虚寒证候不敢大胆使用温益药,思想被某些观念所束缚,就说明我们对于张仲景的学说还没有完全掌握。
外感热病的“病证结合分级诊疗”
外感热病是一个过程,《素问·热论》、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都试图把握它们的变化规律。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都是分阶段治疗。
实际上,热病既有阶段,也有瞬间的状态,这瞬间的状态就是证候。阶段是有限的,而瞬间的状态是无限的。这就如同线段与点的关系,线段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这些点是不停变化的,像九曲黄河水流上的小舟,我们不能刻舟求剑式地希望舟不动,证不变。我们的治疗,都是对应着一定的点,也就是病人相对稳定的证候。对应得越准确,治疗效果就越好。所以历代医家,都在总结,都在找点(证候)。把张仲景对于外感热病认识的示意图折叠起来,稍加整理,就可以看出人体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的阴阳之气的变化、转归,大热的时候,进行治疗有可能会出现“脉静身凉”,豁然而愈的过程;也可以逐渐转化,由阳证逐渐转为阴证;也可以逐渐消耗,阴损及阳,阴竭阳脱,阴阳离绝而死。
远远地看去,外感热病的示意图也象一个太极图,一个由阴阳之气互相转化、消长组成的太极图。当然,每一个轮回,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生命过程的螺旋式运动变化。历史唯物地看,任何过程都是由时空组成的,是唯一的。比如,今天我坐在这里,写我们的外感热病规律,我此时的状态、我的思考,都是唯一的。即使是我本人再一次做这样的工作,已经不是现在了,而是另外的一个时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地回到从前,不可能回到当初。因此说,任何过程都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复的。当然,这样绝对下去,就没有必要寻找规律了。很多现象,都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现”,这就是规律。这就是我们学习古人经验的前提。如果,每一个病人的病证都是不会重复的,那也就不会有规律被总结出来。只是病证的“重复”,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致病因素、患者体质、年龄、季节、气候、饮食、性格、社会环境等等因素的影响,其重复出来的证候就会有所不同,差异性也就表现出来,治疗措施也会因此而有所变化,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意义所在。这是非常客观的、辨证的思想方法,是正确认识疾病,正确治疗疾病的先进原则,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笔者认为,外感发热类疾病统一辨证,可以初略地分为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第一级的病就是热病,它包括所有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第二级的病,根据古人的认识的不同,分成广义伤寒、广义瘟疫、广义温病三大体系。第三级体系的病,包括以六经、三焦、卫气营血和邪伏膜原概括出来的病。第四级是用治法概括的病证,第五级是古人有效方剂认识、概括的疾病。笔者试图用这样一个大筐子,囊括所有符合体系的古今认识,并为未来预留空间,可以在各个不同的级别上发挥、创新。
病证结合,就是阶段与瞬间的有机结合,是线段与点的结合,也是河流与舟的结合,结合得好就能比较理想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结合不好,就可能影响、阻碍患者恢复健康。为此,笔者试图用“外感发热类疾病五级病证结合的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2020-2-12

' }5 z) i" _3 I2 k  T3 Z/ B3 @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0:40 | 阅读全部
《热病新论》
8 c! T7 W7 K1 H0 L& w5 V+ d* H——外感热病诊治规律研究% Y) g" r. A! X2 Q
200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1 D. m, m: T, F0 _. ?* _
" H; j0 S4 V2 f6 }3 C  d8 ~
3 `8 @' z! q0 M1 M

4 `4 u* H. s! q" }+ R4 L8 }* l9 o; Q) Y6 g& ~7 F6 G( x

/ s! Z" W4 }, P* C6 B顾问:邓铁涛  朱良春
1 s7 s! S& s5 [: W. n8 [2 x# K' F* \; t  U0 e
主编:曹东义0 @# h) m# t  v. W. G0 W+ X. E5 I) d
# t8 D! m; B* x& ]
副主编: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1 g- {% b0 o) k$ W4 I" S

4 u, g- d% t: [9 r% i2 X编  委:曹东义、王生茂、郭双庚、王  丽、2 K" {( u3 J, |
朱胜君  杜省乾、齐建兴、刘桂缺6 X' z4 m1 t4 }* a* J
+ p) Z6 t1 d4 e! c
+ c' g; `. D. T3 i7 t

- n- t- c& r- C7 V
8 Z" J% F4 r. H( K# N" [% @8 Y- d( A+ V$ e& {5 Y% U& W
& }" {8 q3 s8 _; E
完成单位: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  C9 g5 m: a, H; C; x
; @$ `5 W9 p* v0 p3 w, S. u2007、9、20
; l) N: z. w! _0 e% A2 N
$ x  `; X4 c% u: F3 k; e目录! S9 X8 e7 g, @8 k3 O' m
* E: x1 q" k7 T4 \: S* }" X9 `

' s3 Z& N. ~6 ]& ]# W8 w7 D$ f引言        4
: B& o6 B! [' u! W9 n" j6 H第一章        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5$ \: h1 Y  |  a! P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5" \9 M% M5 Z3 J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6
  G. c8 `, O9 N原理和方**的创新最为重要        7
2 M4 l, B8 k7 z& h# {中医药如何引领中国科学        8! N8 V9 z6 Z4 k5 r) j
我们经常说模式,何谓模式        91 X$ i* T  [: l2 Y/ a# `% h8 _. Z
模式形成之后为何必须转化        10. `' j+ p4 s# ]4 l6 u& n3 q
中医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11+ [2 [9 t' Z# p$ j1 `
“热病统寒温”模式大挪移        124 g- D( C, j: d9 f: M  [
第二节 以原始创新破解李约瑟难题        13
, f+ ^' `' W* O7 }中医学牵动李约瑟中国情缘        14  t" j0 X- l4 b; K- Z
“李约瑟难题”牵动了世界        159 B- e- ~& R* F% h. ], L% T
种痘“嫁接”震惊了玛丽        17
6 I' s0 o0 o. I; ]- ^/ c接种人痘来到英国的坎坷        19
8 m; j4 b( \4 q( J种牛痘在英国为何有曲折        202 @# o' J; y' ~* K
中医如何萌生了免疫思想        21
# j0 t6 q% k8 l" o中医免疫技术如何创造的        24# M* _! Q" s# T
免疫技术造福于整个世界        26
! }$ V: w9 h/ x9 `( M1 n众多中医原始创新等待发扬        27! S6 v9 l, l# Z# E( m
第三节  中医可以吸纳、包容西医知识        28
1 h+ t2 Y1 J1 B9 O) g) H2 T中西医起点不同碰到一起        28
+ q$ g$ a2 r. R' D- H四元素学说倡导分析构成        30
( ?2 Z6 x- l: s+ ?9 x6 w五行生克注重关系的和谐        31- I; X9 V* D' O
干湿冷热不同于寒热温凉        32
8 g7 r. g# _+ z' P! f6 P0 f阴阳学说来源于测量实验        33
  }' Q  n8 f5 i3 m+ x( ]; p  O& I“四体液”倡导放血两千年        36
- Y" h" \- y$ [中西汇通、参西丢了自己        38
$ E9 j! {* E/ {  G" s" j! z废医存药科学化是为归西        40
; |# _+ D5 [# K9 h0 E- T# b! q# G为何说中医能够包容西医        41
& N; J! U" I' f: D! r) K# C% n论中医如何吸纳西医知识        42/ C% t! ]$ o' h" l* d: t
第四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历史创新        43
1 X7 u, y, Y3 d$ \# P  V! T9 @对史前时代热病知识的猜想        45" [7 D' @0 T" e
甲骨文对于疫和热病的认识        46
! V7 r' c' n/ Z+ r1 d3 i春秋时代的外感热病学说        46
/ V% Z0 ?8 [3 T出土脉经对于热病的论述        470 l; t: K' K: z+ N- Z
皮肤进化与烤火发汗方法        49  z5 i2 i/ ]- V* K/ e
《素问》《灵枢》的热病成就        49( {) n0 o2 _1 W5 d; x9 J
《素问》《灵枢》热病之缺陷        54
6 k7 x  K" m" \2 r7 N! u伤寒学派的崛起与繁荣        57* n+ W, ^' K* e( t: E  f6 R
伤寒学说的主要成就        62
- f" f8 ~3 {4 @, J" D$ V/ o伤寒学说的某些不足        66# \* w8 `4 F! g2 @! C' x' P' t7 j
温病概念的转化与变迁        67
* @" b$ o$ J! ?) J4 ]$ [温病学派的主要成就        72# o2 Q4 A# {, O7 K& ]$ r! j2 Z
温病学派的某些不足        75) b' m1 n+ n" r$ P2 S3 j
第五节  外感热病学说的现代创新        75
5 Y/ |# F* y( q. W" B郭可明创造乙脑治疗奇迹        76
# @1 r/ a( z# b3 e6 q( m% t% a6 i卫生部两派专家小心认定        77# y1 o! k. b" ], a7 P. U5 M
蒲辅周再次创新依靠辨证        78
; @/ `6 J$ F# w9 Q, \流行性出血热中医显神威        81, \8 \/ n, ?1 I
非典偷袭老专家出谋献策        86  d+ h6 Q# N# J) d, [; u" U# M
燎原北上邓铁涛上书中央        88
8 V+ Q% ?# X4 \& u4 X) r获全胜世卫专家称赞中医        93! j9 J1 Y2 ?6 c+ ~! ]
论寒温统一的现实必要性        1018 y( Q! K/ z" C1 O% y
热病理论具有临床优势        103
3 S! r7 u. y; Y! |$ s" e2 w0 u" x热病与伤寒温病的关系        104
/ R* \7 q8 i' B1 T/ D万友生主张八纲统寒温        105
0 X( i9 N8 d9 g) r+ b5 s; d杨麦青希望伤寒统温病        106
! a! u4 J0 n6 U  W7 c8 ?( C! J邓铁涛倡寒温统一辨证        107
) v+ E4 i7 m2 Z5 i& I9 \7 V; @: ?试说五级病证诊治体系        109
7 Q5 f: I7 h& j* d6 A第二章  热病统辖伤寒与温病的理论阐释        113
2 Z% F! }* ~: I: Z- B3 w5 w第一节  统一热病的病因应该如何求        113. ~# L/ w' T& v6 I+ i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        113# e7 [6 p$ q4 [& x
伤于寒邪只是热病的诱因        114
( ]+ W3 [+ M: O7 h4 Z! H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方难用        115. K# M  x/ T  t# N) k$ L5 E
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117
; W4 H8 `+ `4 {2 N/ U: X$ V: p& G第二节  热病按什么规律传变        119& v1 w% z% R6 u/ K; }/ t5 d7 m/ @5 e( ~# G
仲景六经分证综括证候演变        120
# W# E' w$ _6 \- [; d+ `7 E' r后世论传经现象的不同学说        121+ ]+ r9 A3 r9 h+ N$ K
明代吴又可论疫有九种传变        122
/ `8 a( V/ N+ k' I# O/ Z4 l温病学派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        123
6 Y( L, U" {& Q8 V第三节  阳郁为热是热病的共同病机        126" j/ G, ~  w5 }- }
外感热病包含的病种多而复杂        126
/ _0 ?- m+ R- T1 W1 F伤寒与温病是病种还是证候之差        128( J' _6 o4 V6 h* X2 N
郁阳为热是伤寒温病的共同病机        129
/ \2 j0 c4 f1 |  y  h炎症反应是热病共同的病理基础        130; A% _9 V* o- u' {% o
中医治疗热病主要靠宣泻郁热        131* X: x7 c4 N' Y6 T
第四节  统一热病应如何治疗        132* }0 X8 T" d- t% a+ M- V4 d# u
《素问》汗泄两法治热病        133, [! y( ~: N: U
华佗“六部三法”治伤寒        133) u. P* _9 |' h, d- H
仲景时代没有辛凉解表法        134
+ g5 w& K- n1 Q! h历代医家论辛温解表难用        135; N" X% x3 e. v2 i# v6 D0 L6 O+ z+ G
使用达原饮希望直达膜原        1361 x7 M4 c5 z; G. \, Z
倡辛凉解表催生温病学派        138& ]7 T, H* F3 T
第三章        建立热病统寒温的分级诊治体系        139
0 k/ ?$ Z% Q6 ]$ O& Z8 L外感热病统一辨证的第一级图示        141
/ A# K- X  M9 f* v6 i(一)第一级图设计构想说明:        142
: h8 @$ N& Y$ O. ~" w/ g(二)为何建议采用 “三纲辨证”?        1432 J( ]. n$ _, ?- v
(三)“三纲辨证”与传统的关系        145
) x- j" r* \& ]第二级辨证框图及其图说        1465 z% I/ n. j( l% `  ]+ `1 i
(一)卫表证框图及图说        146
5 A! C" X4 l* o( o. ?2 G3 d9 [(二)半表半里证框图及图说        147% r. c5 V, H7 P: D
(三)里证示意图及其图说        1484 d- H( U' j, q+ i% ]
(四)热在营分图及其图说        149! _4 M& p9 x6 \0 m0 B
(五)热在血分图及其图说        1500 c& T; J/ z+ C1 \& f1 T& }7 @. V
(六)突变虚寒图及其图说        151
. L( E6 S+ d! \& I(七)阴伤邪恋图及其图说        151! t  w$ h# e) L; {
(八)湿热郁蒸图及其图说        152
. b1 ^3 q: |# m) }% `* p课题总结报告        1525 p* }0 r) F% q) {+ Z; e; D
一、创新在外感热病领域里的体现        153* d5 x5 R3 Q0 R' ?- n
二、由热病到伤寒的历史创新        154' r8 P/ f0 B; b) ?
三、温病学家的再创新过程        158
0 Y3 A% A, C' |3 x/ R0 l/ X四、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现实创新        1603 a* L, ~1 d5 l1 D' i, Q
五、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再创新        165: l0 r, e/ Z( @4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20-2-12 12:21:25 | 阅读全部
引言  [* i4 g1 i5 a! @1 i3 V; M
外感热病是中医学领域里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学术体系,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学科。要正确认识这种学术创新,就必须把中医外感热病放在与西医对比的参照系里进行比较,或者放在世界大科学的背景里进行考量,这样才会看到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进步,才会了解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巨大成就。
; \3 K- P$ F/ e8 K0 W$ A历史上,中医外感热病学最突出的一个成就,就是向世界贡献了免疫思想和成功地创造出疫苗技术。在西方崇尚隔离,把病人与病人、医生与病人严格隔离起来的时候,中医的大智慧却是把患者的痘疮痂,经过处理移植到健康的人身上。在西方人看来,这几乎是异想天开的不可思议。因此,玛丽夫人才会感到惊奇,她儿子接种之后,在英国推广这项技术,仍然遇到巨大的阻力,乔治国王只好下令,让七名死囚在种痘与绞刑架之间进行抉择。很自然地,科学战胜了偏见,种痘战胜了疾病流行。70年之后,种过人痘的琴纳把这个技术改良成牛痘,巴斯德进一步推广到其他传染病的预防。逐渐的,世界再也不怕传染病了,进而消灭了一个传染病,依靠的就是中医学的“原始创新”。当然,西方医学的再创新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尽管后人在火的运用上,都超越了普罗米修斯的水平,但是对于他的“第一次发明”西方人是不会忘记的。在这个意义上看中医学的免疫思想,看中医学免疫技术的“原始创新”,我们需要总结和继承的东西还是很多的。因为中医不止人痘疫苗一项技术,而是还有丰富的思想和方法,按邓铁涛先生的说法是“有一个武器库”。0 R+ \9 a8 Y: f1 w
经历SARS、艾滋病新瘟疫的考验,让人们见证了中医外感热病学的“宝刀未老”,它在现代西医学尚无办法应对的时候,就可以用非常丰富的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中医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它所走的道路与西医不同,它抓住的是证候而不是病灶,针对的是机体的反应而不是局限于外来的微生物;尽管中医不乏“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对抗思想和相应疗法,然而中医更擅长的是调整机体的状态,把患者的愈病潜能激发出来,使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5 E( k2 i3 V6 }4 Y) Q( }  d8 @所有的外感热病都有一个过程,起点都是发热,而终点各有不同,或愈或死,或康复或残疾,病人经历的过程有千万个不同,患者体内的物理化学过程也非常复杂。中医学智慧地提出来几套辨证论治措施,经过历史沉淀,即将走向统一。这个统一的过程,就是外感热病诊治规律提炼的过程,也是指导思想、行为模式转化的过程。历史上的外感热病每一次转化,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业绩,都体现出学术的进步。! r; _3 b- H9 w3 |8 E* }
邓铁涛先生提出的“把伤寒与温病,逐渐融合为热病”,是一个宏伟的理论构想。本课题就是按着这种理念进行研究、进行探索的一个尝试。笔者提出的“病如河流,证象舟,专方专药似码头”的新学说,就是力图阐明中医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是帮助“无论在何处进入河流的患者”尽快上岸,既不要耽搁太久,也不要触礁沉没。这个学说,既有利于世人了解,也有利于和西医交流。
) ?5 K* A# T5 ~% y; X6 d笔者试图建立“外感发热类疾病病证结合的分级诊治体系”,来包容古人的认识经验,并且为后来的探索留下足够的空间,使人类对于外感热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治疗措施不断完善,而不是永远停留在某一水平上。所以,新的外感热病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系统。它不取消经典,而是让人们站在一个全新的立场上,重新认识经典、发展经典。$ S1 D9 X* a$ l! W5 m- K
这本书是否达到了笔者企图实现的目的?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明白无误地告诉给了读者?读者是否同意这样的构想?
1 e3 n+ d% r8 c这些疑问的答案,只有您能告诉我。
  T4 s* d, P; ~7 `第一章中医外感热病的历史与现实创新
+ m- g' `: V. {& o* R反对中医的人士,强加给中医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说中医从来不进步,也没有找到进步的方法。这完全是对于中医的误解与攻击,自古以来中医学一直以它特有的方式发展着,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创新的脚步。我们在这里就是以中医外感热病学说为例,看一看中医在诊治传染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之中的发展与创新,阐述中医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卫生事业已经做出的贡献,以及将来巨大的潜在价值。3 s7 `5 \7 |  V
第一节  中医诊治模式转化与学术创新# k5 ]$ ]& t, b- O; v4 V4 m/ q
“赛先生(科学)”来到中国已经100多年,科学的中国化过程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刻,国家又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中医药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
; Y# A) ]1 z" S  a( `; t到目前为止,人类只消灭了一个疾病“天花”,依靠的是中医的原始创新,而不是抗生素,更不是靠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知识。中医所开创的免疫学原理,也是控制其他传染病的法宝,免疫技术就是依靠预防接种“疫苗”。而“疫苗”的科学原理与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起源于中医,而后传向世界,造福于人类,它是中医免疫科学思想哺育出来的实用技术。后面我们还要展开叙述,在这里先从科学创新谈起。0 I3 H8 G; j2 ?
从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 @! I  d* G- s. t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在引进科学技术,并且做了不少消化吸收、进一步再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废科举兴学校,到建立门类比较齐全的科学技术体系,中国走过了百年曲折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引进、消化、吸收科学技术,已经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经济大步前进,国家实力和地位空前提高。3 u" U6 {3 y/ q+ d- v
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之后,健康医疗、社会民主、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只能靠自主创新去解决,而不能靠引进国外的现有模式完成。因此,自主创新的问题就逐渐成了今后发展的战略选择。4 E. D3 o- \$ G, P9 I( g; J6 @6 ^2 s; C
2005年3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2005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基本战略。2006年1月的全国科技大会上,“自主创新”被放在非常显著的地位。
4 e0 o. _! \3 E3 s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次创新和集成创新。) X3 L: p& T. d: e
根据统计资料,美国、日本、韩国等创新型国家,对于国外技术的依赖度都在10%左右,而我国现在仍然在50%以上。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率比较低,不可能走出卖资源的发展道路,而只能走创新型发展国家之路。
/ e+ `# b9 s" H( @& v) b$ t+ Q3 f那么,什么是“自主创新”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博士所著的《科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科学》一书,对于“自主创新”进行了阐释。他们认为,经济学上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这两类创新,都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现在人们谈论的“创新”已经超越了经济的范畴,包括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所有的创新都具有“文化价值”[ 金吾伦、张超中著《科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科学》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年1月第一版、90-122]。
1 A1 ~6 q- v2 }) ~8 K8 _6 u6 r2 Z创新以发现发明为基础,又不同于发现发明。如果把发明发现的新技术、新理论放置起来,对于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现发明做支撑,更需要不同参与者和不同的组织结构大量协作互动,才能形成价值,完成创新。如果一个国家政府组织,推动企业、科研、教育,共同完成创新,就构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 g4 q1 f6 h( H# z, y) z具体到医学来说,医学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价格杠杆、教育培养人才、科研推动、医疗机构实施、医生具体运用认识疾病的诊断技术、治疗疾病的器械药物、药物的研发、生产、销售、药农、药商等等环节。可以说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是一个牵涉众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创新的潜能,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因此,医学的问题,决不是医生与病人,药物与疾病之间简单对应的关系。
9 Q; g6 M8 x: c" H9 @* S* A) ]从卫生经济学来说,其主要构成是认识疾病的“诊断成本”,治疗疾病过程器械、药物构成的“治疗成本”,出院之后维持治疗的“后续治疗成本”。* d/ I3 @: h$ U6 O+ ?- @/ b5 ^7 F
我们衡量一个医学方法是否优秀,应该从它的成本构成,以及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来确定它的“贡献度”,进行综合考量。
  T, g# B- Z6 @' \- ?( ?中医药简便廉验的学术特色,具有明显的卫生经济学优势,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有力的支撑。中医药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更大的贡献是其理论方法的先进性。/ u& |2 g$ b# y3 t" Z
原理和方法论的创新最为重要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