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曹东义 发表于:2017-11-23 19:54:22 复制链接 发表新帖
阅读数:2419
年少不懂李鸿章,如今方知真中堂2017-11-17 牛皮明明 格上财富$ g" N- h" h% E( w: q0 R
作者:牛皮明明
来源:听明明吹牛皮(ID:niupimingming)本文已获授权

( r$ l# C" m7 [: P+ c+ e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5 E0 ?( Z3 u0 X; D# G  [- n2 f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没有国歌。

; V. j: s  \" C2 {+ A) M9 t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首国歌都没有。

- Z% S5 t6 h% o2 F& v* n- E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 Z) U9 L/ A4 @. [# k* r
这个老人就是大清权臣李鸿章。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

2 ~% k; b: X+ S) I2 v% @, Q" ^7 m
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 m6 N0 U( n$ i; M( J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

( Z9 V5 j7 Y7 u, a
1

+ }: \4 Q$ C/ W* b& R/ ]% t
1840年, 22岁的李鸿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长脖子,渴望能从榜单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单从头看到尾,也没有看到“李鸿章”三个字。
7 L( G! y3 T/ q8 U/ r: Q5 G
陪他一起来看榜的父亲摇着头:“走吧,跟我去见一个人。”

: u, m% T# o. T0 O- e
父亲带李鸿章见的人,是当时在京城声名日隆的曾国藩

9 D) z" F5 _% c0 L1 G3 m8 ]
从此,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跟着他学习经世致用之学。

8 H& l2 M' n- z4 X
三年之后,李鸿章信心满满走进考场。
( t; S  N" B# t9 c+ r9 [. r
这一次,他一举考中进士,他被钦点进翰林院学习。

% g0 z! G5 q# J
这一年,李鸿章25岁,成了大清三十年内会试考场上最年轻的得中者。

3 Z; a& [( X/ D
从此之后,李鸿章仕途一路扶摇。从咸丰三年的正七品编修到咸丰八年的三品按察使衔候补道,不到五年的时间,官升七级。
+ M% `+ e! P  l  N: ~) l+ C0 |0 I3 ]
官场多风波,随处起波澜。做官太顺利,李鸿章处处遭到排挤,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经是寸步难行。

- Z' U5 {$ Q0 ]
1858年,35岁的李鸿章做了个艰难的决定:辞去官职,到老师曾国藩门下当幕僚!

8 \# {2 @  W/ o3 H( s0 i
当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难,难的是应对进退,难的是在路途段穷之际,朝天一跃,另起一段。
' C$ b# p# D8 G9 K
李鸿章深知继续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换条道路,重新出发!

6 f# |6 [$ W* K
2
4 @# j+ ?! G- a4 F! n
在曾府当幕僚,李鸿章跟曾国藩学习,学他如何带兵打仗,学他如何处理政务。这三年,李鸿章进步飞快。
! T% K1 M1 z4 G* m5 d; ]' }
曾国藩有个习惯,和幕僚吃饭时,喜欢围坐着谈论,讲学问经济,也讲为人处世。
& I$ h# z$ i1 e' w6 P, Y3 m7 q
每次陪曾国藩吃一顿饭,李鸿章都受益匪浅,他说:“和老师吃一顿饭,胜过上一回课。”
% y) d8 r" ?, q' e4 J( a
1861年,太平天国调集重兵猛扑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围,岌岌可危。

/ a  Z6 }; o: w; `+ m# g6 s; H
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去镇守。李鸿章率领淮军到达上海,先给军队撂下一句话:
9 Q( o+ D4 V) [/ C0 t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们马上滚出上海!”
; s9 h/ O, t/ T0 Q# S
当时淮军9000人,太平军10万人,李鸿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7 k, m3 ?+ `  y5 @+ y8 @0 W+ T, s) z
他让人虚扎了好几个营盘,旌旗招展。太平军看到营盘就用火炮轰毁,几回下来,太平军的弹药就已经消耗大半。

4 G0 K$ ^& l" x- P$ a. @
为鼓舞战士,李鸿章亲自督战。他拿把大刀,神情严肃地站在队伍最前面:“一会儿谁敢后退,我就先把谁砍了!”

9 w6 D0 y1 e% ?9 J6 E9 f( b( ?
淮军听到这话,个个拼命前冲。到达上海的第一仗,李鸿章赢得干净漂亮!
& J3 Y/ @2 k) E, L2 V- O
收到捷报的那一刻,曾国藩连夜上折,保举李鸿章接任江苏巡抚。
8 a: v: g2 R& d; C" h
曾国藩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他在把江苏交给李鸿章的同时,也把大清国的后几十年,都交给了他。

: k. ~' b3 W$ e) L! }. p4 @
曾国藩画像

; M, T# ~- q3 M9 n
3

2 p9 k: o2 E! t& g( n
当了江苏巡抚后,李鸿章的仕途开始真正的“一飞冲天”。李鸿章的官位定律为两年一升,每隔两年,官升一级,平步青云。
  K1 a& k* r0 {+ ^/ [
1864年,41岁,李鸿章被赐封一等伯爵。
* l. H; j& f# U: s. `2 H5 M
1866年,43岁,李鸿章剿捻有功,获赏黄马褂。

3 J. W& R; y2 f0 {( k- X5 v
1868年,45岁,官升为太子太保衔、湖广总督;封疆大吏。

5 P' |7 t4 ~# C* l2 y: E4 Q
1870年,47岁,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 V1 t- o0 c* a/ o2 n- Y" q
1873年,50岁,李鸿章正式补授武英殿大学士,正式成为全大清汉官之首。

6 U) N& j) u9 u1 g
在整个大清,汉人能把官做到极致的,也只有李鸿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鸿章把官做到顶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爷和皇帝!
2 [' v& P2 m+ R3 x  X7 K
晚清,在与世界对赌国运中,西方国运往上,中国国运往下。

, u5 a; T& p  \- p) p/ _
为了挽救中国,晚清权臣左宗棠、张之洞、曾国藩、李鸿章以一己之力为大清续命。
$ B! H6 p: }: S- g- P
许多学者至今评价,如没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会早亡50年。
" \- n9 }  p; R: c5 X
身为晚清重臣,李鸿章励精图治,当时的中国已风雨飘摇,他在寒风中扶着这只大船,生怕这只大船随时沉没。李鸿章给朋友书信中写道:

; w2 t+ B0 q( \! `5 m4 B0 Y: V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U6 g9 C3 S0 t0 u: _5 j
李鸿章第一“变”,是变中国之体力,用武器强大中国。
. }. j+ L$ f% n2 x6 l
1865年,他亲自出马,托人去美国购买机器,聘请高级技师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东亚最大的兵工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 `1 P4 Z" I) W& j- J4 U4 S3 }/ J
李鸿章第二“变”,变中国之脑力,为中国培养近代化人才。
# ^/ L% |1 J( Z: C: P
他挑选各省聪明幼童,赴美留学。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后,依次回国,报效祖国。
- B8 k8 X& r9 c5 Y1 }  Z0 A
这些留学生都成大气,他们中有电报局长梁金荣,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校长唐国安 ,交通大学创始人梁如浩,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 K6 n6 h! t* D$ e8 h
可以说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学生。
" V3 j) Y* M+ X9 A
李鸿章第三“变”,变中国之实业。

' G) b! t3 x6 x* [" C5 w
我们可以看到一张脉络清晰的李鸿章实业清单:

+ _  V( U: Y. n( y9 h% r; k( D. m
1879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7 s9 t. P9 a  D. R
1880年,中国第一个船坞——天津大沽船坞;

; t0 O5 ]' j. C
1881年,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煤矿——开平矿局;

/ G) K$ w5 L7 {) o2 F
1882年,中国第一个海军基地;

2 B2 k4 E" v4 L. y3 _
1885年,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
" _. H. p1 r9 r$ ?' H3 G7 I2 a
1888年,中国第一支纯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

8 J1 @4 P, N3 }
而这些诸多的“中国第一个”,创办者都是李鸿章!
& q! J! Z% g6 Y" T4 p
至今,他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依然影响着中国,现在招商银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轮船招商局的子企业。
0 ~* Z% ?( j% E5 n) S& P, N4 w
然而,古老的中国穿越千年尘埃,已经接近她的终点。

8 Q3 K; I7 n4 [- J& u
她疲惫、衰老、风光不再,在现代文明前,她窘迫难堪,风雨欲来,大厦将倾,单靠李鸿章这样的权臣孤身支撑,又怎么能够支撑得住?

' f& @' }+ U& Y4 q( t$ [) n
1881年,开平矿局修建的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通车后,清直隶总督李鸿章率幕僚乘车视察。

( L7 t/ a9 ~" J6 F  O0 K3 ]
4

4 w- _/ X3 b0 s/ w+ v* ?! `
1871年8月,当李鸿章用颤颤巍巍的手签下《中日修好条约》,从那天开始,他的后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签约。
) k4 n! y& m' [1 l
中国挨多少次打,李鸿章就签多少次约。
7 K' H5 W) Q% m$ h3 r
1895年3月20日午后2时半,73岁的李鸿章在随行官员的搀扶下,拄着拐杖登上马关议和之地春帆楼。

2 C. R: }2 z8 f; n
还没落座,李鸿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边安置了一只痰盂。

5 W% E6 O4 F& V$ s: k% \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声,面色严肃地坐下,开口就说:“首相大人,我还没老!”
; S9 b5 k) L! W/ ?# M. z
谈判进行了四天,唇枪舌剑,谈判僵持不下。

9 s% u. y" c1 e4 w  }. P+ L
3月24日下午4点,第三轮谈判结束,李鸿章走出春帆楼,乘轿车返回驿馆。

2 h) o2 a! H3 @; ^8 {  F2 W8 j
快到驿馆时,混乱的人群中突然窜出个日本男子,朝他脸上就是一枪。李鸿章左颊中弹,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 o' c" C3 }: D1 p; F/ b
随从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来第一句话却是:
- C: E' W- s( k  e; `
“慌什么,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报国矣!”
. A$ S; L0 d  M. t6 _  P& u. a
他不准医生给他动手术,只让医生将伤口简单缝合起来。
+ t/ S+ n+ E9 m' \) x
三天后,李鸿章头裹白纱布,又坐在谈判桌前。世界舆论哗然,开始谴责日本。
: `# d0 Y/ X& H) t
舆论压力下,伊藤博文主动提出减少赔款一亿两白银。

& b/ x' ~7 }3 D5 ?& l& [% p
谈判最后一天,李鸿章已是疲惫不堪,在谈判桌上,我们看不到那个一人在上,万人在下的晚清权臣李鸿章,而是一个在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的孤独老人。
1 D( n$ I( s3 I
他与伊藤博文讨价还价:“再减少5000万,行不行?”
/ K/ C: {1 [% N7 z) i+ p1 D
被伊藤博文言辞拒绝。李鸿章又还价:

9 u# |1 D2 s# ~" C  i
“5000万两不行,再减少2000万总行吧?”
4 `* c' b6 ~& `
最后,无奈的李鸿章甚至说:“无论如何再减少点儿,就作为老夫回国的旅费吧!”等到的还是拒绝。

) N5 a& h2 \8 P8 q3 |! w$ F9 h
国弱呀,国弱,李鸿章放下了全部的尊严,只是为中国省一点银子。
- n- x) C  n' G& _
大家只看到李鸿章的“卖国”,却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艰难!
/ a6 |5 v1 Q" @, k) j
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73岁的李鸿章带着一身疲惫和那颗耻辱的砂弹启程回国,船离开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鸿章对身边人说 :
( W8 v+ Q) n: Z) T$ V6 p4 z# s/ [* d/ j- z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这屈辱,他真的受够了!

7 |" q9 ]! l; v
可中国那边呢,等待他的并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骂声一片,鄙夷一片。

. ?. p; ?0 L' b
他拄着拐杖,站在甲板上,低头看着海水汹涌,良久,说不出一句话。
% E/ k" q# Z4 l
海风吹着他纸片一般消瘦的身体,稍微使劲,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历史的尘埃里。

' W. a7 I* {- v' k6 S' r
《马关条约》签约现场

1 W& N1 j4 E( m# @
5
/ t0 Q( F7 o6 y% @/ i
李鸿章回国,朝野上下,骂声一片,官员同僚也开始孤立他。
! L8 h9 N1 ~- i( [/ d$ e
而自始至终,他又做错了什么呢?他不过只是一个无法改变大局的棋子,只是一个73岁的快要进黄土的老人。虽然他说:
0 a. K; M, p7 e; l# w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于智者,尽其在我,何惧人言!”

& F/ R' w: v# Q+ L# n% N
但到了第二年,骂声一片的国内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岁的李鸿章只好出国去躲流言。他从俄国开始,相继访问德国、英国、美国等多个欧美国家。
5 h5 I: `! v2 T+ |
1896年,巴黎万国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各国国旗伴着国歌依次升起。
) [# V3 k, K- h, \
轮到中国时,却只有黄龙旗在一片寂静之中缓缓升起,自始至终,没有音乐声,没有掌声,也没有人唱国歌。
& f- p1 b! v$ [' D
过了一阵子,在场的所有人开始大笑。他们嘲笑偌大的中国,竟然连国歌都不知道为何物。

; C0 ]1 D# i2 C
在一片嘲笑声中,年过七旬的老人拄着拐杖站起来,迈着步子走到黄龙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态毅然,满怀深情地唱着家乡小调《茉莉花》。
5 v+ F: Q# j% j/ }% ]7 V' Q. Z. f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鸿章从来没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断地捍卫尊严。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
. ~# W. s5 _' W4 ?: X- h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
2 A0 r1 Z% d* N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
* `. R* F1 d3 i  r  K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
7 m6 _  b+ Q2 g$ \- i; r
李鸿章出使国外
4 [; b9 M# v) `; t& J/ m
一年之后,李鸿章结束环游欧洲之旅,登上回国的航船。
% w, {) J1 I2 J$ K
途经日本时,他乘坐的“华盛顿号”巨轮必须在横滨换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国。
  L% `& L9 W5 ]$ R" L9 j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鸿章到来,希望能够行使外交礼节,早早等在岸边。随从对李鸿章说:

! j% A+ B- Q& K9 a9 v1 W
“中堂大人,我们要上岸换船。”李鸿章脸色瞬间暗沉下来,一言不发。

& K2 g& r" f" p2 {  V
从《马关条约》签订,李鸿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国土一步,这屈辱他铭记于心。
' w& H8 d+ P' |" F
他绝不上岸!最后随从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起一块木板,通过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8 [  k- h( r& H$ x# I
在高高的轮船之间,一块狭窄的木板上,李鸿章,这个74岁的老人,白发苍苍,面容清癯。

4 K+ D; E' y& q5 H( ~; l) T. E
他端正官帽,面容坚定,拄着拐杖、颤颤巍巍迈出步子,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也许风一吹,他就会掉入脚下波涛汹涌的大海。

" i5 m, ^4 M+ f$ B) J* a& S0 I- U
上船之后,李鸿章并不停留一分钟,也不拜见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启程。
7 S  O' w% A* ]* t
李鸿章是可怜的,也是骄傲的!可怜是因为没有选择,内心却整整骄傲了一生。
, l/ V1 L$ F4 ]' V& x7 r2 b

1 x  v. T0 O+ Y' Z" R" Y
1896年,李鸿章与退休的英国首相威廉·格拉斯通并坐。
" |1 E1 {3 H) i3 u2 R# V. C9 s$ G: b
6
, j" \- D/ T1 s6 ^7 Z# o+ t( K; n. U
1901年,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
! v0 V/ r2 B- T1 z0 q
这年,他78岁,话越来越少,常一个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时候,他像一条刚上岸的鱼,大口大口喘着粗气。
4 ]2 f. `7 M! L* j
初秋的一天,经历过八国联军蹂躏的天津城,满目疮痍,一片残垣断壁。在已成废墟的直隶总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鸿章徘徊良久。

& z0 k) n6 u( G8 _- G
突然像个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 Y$ K- Z) W* ^& L7 V7 u1 D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无处不风波。
, r# e4 |6 W$ F& H; t9 N, _1 ~
李鸿章油灯将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国联军商讨议和之事。弱国无外交,哪里有商讨一说,不过是签字罢了。
" f5 N3 @- W5 X. w, Z- e4 p
可是偌大的中国,不派李鸿章去,又能派谁呢?
( t% N# x9 i+ ]: d9 m: q0 i* J
这一年,李鸿章和庆王爱新觉罗·奕劻出席《辛丑条约》签字仪式,庆王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代表,按理说应该他来签字。

+ C- a8 H% b7 {$ }
庆王正准备签字,老人说了一句:

& y4 T* l7 p) @( {5 k9 D* C
“天下最难写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后的路还长,这卖国条约,还是让老臣来签吧。”
" X! E" |4 ?- E$ b5 V
那年,李鸿章78岁,庆王63岁。
$ {+ P6 o1 |" u- m4 ]
李鸿章接过庆王手中的笔,颤抖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看上去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

, v% o3 E. P8 |3 j" k3 H
签完条约,李鸿章一阵剧烈咳嗽,吐血不止。
( W* Y! N$ j  n" W  u  F: w
两个月后,李鸿章病情急转直下。
八国联军进京之后,慈禧和众大臣逃离京城,全大清能够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个病床上的李鸿章了。
+ u+ L4 g) ~( \& ?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的病床前,几个俄国公使前来,逼迫他在俄占中国东北的条约上签字,此时的李鸿章已是油尽灯枯。
+ g! X8 Q* R% D( ]
但俄国人态度蛮横,强迫他立即签字。

4 r! Y  f- _4 j+ I% ~
签完字后,李鸿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气没喘上来。

7 `& K2 |' J1 v( A
身边人大哭:“还有话要对中堂说,不能就这么走了!”
, J9 C# b2 e9 h# U% |5 w0 h
李鸿章瞪圆眼睛,身边的人对他说:“俄国人说了,中堂走了以后,绝不与中国为难!”
% |! ^1 H' s3 a. b
李鸿章两目炯炯不瞑,张着口似乎想说什么。身边的人又说:“未了之事,我辈可了,请公放心!”
! [- L0 V& E4 ~& u3 ~3 q. X
听到这句话,李鸿章闭上眼睛。他死后,大清上下,哭声一片。
. ?$ z5 a3 H7 P! H" o# l% s
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

7 z5 C' i  c% `* t2 H
7

% \% l' u) V% X- R
《华盛顿邮报》评价李鸿章说:他无数次将中国人从无知而导致的麻烦中拯救出来,却每次都被谩骂、指责。
9 L* ~6 z4 ^% Q8 Z/ I
李鸿章的一生,他自己曾这样概括:

6 N) B0 q- B+ ~+ J! H1 {1 o
“予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遭遇不为不幸。”
) E; s1 U: u# e& i( `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鸿章是幸运的。

. F6 |+ v+ X2 @$ K/ d) j
时危始识不世才,他抓住了时代提供给他的所有机会,青云直上九重霄。
7 B& X' R  p7 a% ?$ w
然而,这时世的艰难困顿,既是他一切荣耀的来处,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6 x" i6 ]+ `/ M: D+ o& W: s' `
李鸿章扶大厦之将倾,耗尽心血为迟暮之帝国,小有中兴却难逃历史洪流。
* J: x. @# u& C+ b9 H
时局惟艰,干戈未息。滔滔历史,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一粟,所有的反抗总是无力,所有的尊严,也不过是对自己的嘲弄。

- o; l: a, Z4 S) N  M
如果第一次签字的人不是他,也许他不会背负那么多的骂名。
( G5 f6 B8 d; k8 N& ~" u- M! W7 I
一生中,他颤颤巍巍签下30多个不平等的条约。他自己深知,从签字开始的那天,他就会背负一世骂名。
! U8 I4 B2 U$ T5 j& k) }+ |1 ]  C, T9 M
但历史就是这样,如果不是李鸿章,还会毫不留情地选择另外的一个“背锅侠”。
& T- {$ J7 |6 W! W- x- [- @) l
这是他的不幸,这也是适逢其时的每一个中国人的不幸。
  n4 W: _/ j4 B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李鸿章一生跨越了时代,却还得回过头,勉力扶着一个大国,艰难地走两步,退一步,又要争取多走两步。

4 u- u2 \; a9 F1 @! M7 n% s
满腔都是血泪史,可叹无处著悲歌。对于时代来说,李鸿章很小,但这个时代巨浪里渺小的人物,最终,让历史吐出了重重的叹息。
, Y$ h  J+ j, r2 W+ ]( O
今天,我们不读李鸿章,便不知爱国为何物,更不会知道,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

8 ^; ^4 Z! O2 M: T: r
作者介绍:
牛皮明明,诗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读书、思考,一个不一样的年轻人。微信公众号:听明明吹牛皮,ID:niupimingming

% s6 b& Y2 V+ S# ~6 t/ ]+ l7 O8 J
! n" s0 Q& A! h0 e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

返回列表 使用道具 举报
条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