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2 21:40:11 | 阅读全部
本周一(2019年11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 r. p/ l/ M) E9 N) V
本周我们学习《辨证录·伤寒门》的最后三个病症和《辨证录·中寒门》的两个病症。3 E6 M9 F) J+ [4 ^; W# z: v: l  _
41,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人以为邪再传厥阴也,谁知是邪不能传肝乎。. A" r5 U, s) c4 [" G7 d5 }
42,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人以为伤寒至厥阴,不发厥而病将退矣,谁知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可得乎。& n. Q4 `8 h2 |+ X: X+ n6 \
43,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人以为尸厥也,谁知是邪火犯心包络,坚闭其气以守护其心乎。0 O7 }# w0 t5 i3 [* u* O* e
44,人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气直中七腑也。1 T5 x& {0 k6 w2 ?$ ^
45,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也。# J, S9 E- F# t
感谢大家聆听,欢迎交流。http://www.ynjkcy.com/bzl) `5 s$ ~4 m2 }$ ?' O2 d! n

7 K5 H" j# a# l      祝贺马京雪讲述《辨证录》成功!他与大家讨论了《辨证录·伤寒门》的三个病《中寒门》的两个病症。
$ W# H7 j" `. l7 O% C+ ?; a* P      伤寒由表入里,按照六经分证的模式逐渐传变,陈士铎深受“日传一经”学说影响,因此,他论述的伤寒病都有明显的传经内容。
) v3 F& \5 J5 w" s) Z0 z5 H       中寒,是寒邪直接进犯内在脏腑,不经过传经直达三阴,所以,没有表证、传经等临床证候,治疗也不需要解表。但是,有的时候,表里同病,张仲景有“急当救表”、“急当救里”的不同策略,值得大家借鉴。
! M- P0 i$ w! Q4 e' Q/ b# u41,冬月伤寒,身热十一日,而热反更盛,发厥不宁,一日而三、四见,人以为邪再传厥也,谁知是邪不能传肝乎。
0 O0 q5 S. ?# p% X, W       邪在厥阴,寒厥与发热交替出现,邪正斗争局面复杂,陈士铎认为证候属于阴寒内盛逼阳外越。所以他主张:方用回生至神汤∶
( W( B0 K( S! Q! l5 d人参(三两) 肉桂(三钱) 白术(二两) 生姜汁(一合) 葱(十条,捣汁) 同水煎服。一剂而厥定,再剂而身热解矣。
8 H0 [5 H* n. R' A5 w此虽在用参、术之多,第不佐之姜、葱二汁,则不能宣发于外,而邪伏于肾中而不得出也。惟参、术得姜、葱之助,导之出外,不必走肝,而厥反自安矣,此治法之巧者。2 G- b! P7 F+ M5 E; q6 p" B1 |
此症亦可用加味人地汤殊验。
$ N8 q) Q/ I' h- |: ?( z" b+ e熟地(二两) 人参(一两) 白术(一两) 附子(一钱) 生姜汁(一合) 水煎调服。
$ k; P2 ]$ R* ?  Q% j: e- [  m/ i. Q# M
42,冬月伤寒,身热十二日,而热仍不退,不见发厥,人以为伤寒至厥阴,不发厥而病将退矣,谁知伤寒虚极,欲厥而不可得乎。
7 ?4 |; E" w; ]8 @        温病学派认为,热病后期深入下焦,肝肾阴亏,所以有定风珠、复脉汤等扶正祛邪治法。3 i- R+ ~# R& V' A) Z+ J& S1 a
陈士铎认为,(肝血充足),则厥阴不燥,而木气大舒,邪不能留,非惟热解而见厥,抑亦邪散而消厥也。方用消厥散∶8 q' o, v6 Q* Q
白芍(五钱) 当归(五钱) 丹皮(三钱) 生地(二钱) 甘草(一钱) 人参(一钱) 炒黑荆芥(三钱) 炒栀子(一钱) 天花粉(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厥乃发,再剂而厥反定矣。3 e6 S) ?; }: |' e; f* |
此方补肝凉血以治传经之伤寒,世无其胆。然而肝燥而内热,因虚而厥伏也,非滋其肝中之血,则热深者何能外见乎。故必补其虚,而发厥随可乘其厥而散热也。人亦可闻吾言,而放胆治之矣。
2 ^$ m. i$ _3 ]$ ~) {此症用增减逍遥散大效。
" p4 u0 q4 @2 F; W4 K1 d5 f; Y, \) l白芍 白术(各三钱) 当归 人参 炒黑荆芥 白芥子(各二钱) 柴胡(一钱)甘草(五分) 陈皮 神曲(各三分)水煎服。% A. k/ n- [$ J( ]2 R! Q
43,冬月伤寒,至十二日之后忽然厥发,发去如死人一样,但心中火热,其四肢如冰,有延至三、四日而身体不腐者,人以为尸厥也,谁知是邪火犯心包络,坚闭其气以守护其心乎。- |2 X, Z: Y3 J
        伤寒十二日以上不愈而见神魂肢体厥逆,邪气深陷,正气不足,与温病所说“邪陷心包”、引动肝风有相似之处。" O1 g8 O: G" Q; I6 A' b
        陈士铎说,助包络之气,而加之祛邪之味,可返死而回生也。方用救心神丹∶, z% [6 j! t6 N% Y4 U9 V0 \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二钱) 茯苓(五钱) 白芍(一两) 半夏(三钱) 附子(一分) 水煎一碗,以笔管通于病患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无不受者。一剂而人之气苏,再剂而心中之大热自解,而四肢手足尽温矣。. I1 l5 X7 |7 J' ]2 T
夫厥症多热,四肢之冷如冰者,正心中之热如火也。热极反为寒颤,颤极而人死,其实人死而心尚未死。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又得白芍、茯苓、半夏平肝而不助火,利湿而共消痰,则声援势盛,攻邪尤易也。或疑用黄连以清热是矣,何必助之以人参,而用人参亦不必如此之多。孰知六经传遍以攻心,则脏腑自虚。多用黄连,而不君之人参,则有勇无谋,必至斩杀过甚,反伤元气,又有主弱臣强之虞矣,虽救君于顷刻,而不能卫君于崇朝,不几虚用奇兵哉。
! l) W+ u8 x# i6 b: N2 |此症用活心丹甚神。/ V6 l; {: n# Y# I/ ]
人参(一两) 黄连(三钱) 菖蒲(一钱) 麦冬 生枣仁(各五钱) 南星(一钱) 附子(三分)良姜(五分) 生姜(十片) 水煎灌服。
  S, H; {$ J# @44,人遇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此寒气直中七腑也。5 E7 a* M  ^( l8 w/ ^& @
       寒邪直中三阴,陈士铎说:徒温三焦之寒,而不急补其胃气,则气虚而不能接续,乌能回阳于顷刻乎。方用救腑回阳汤∶
& ^3 S4 D8 k7 F- ^7 K人参(五钱) 附子(一钱) 肉桂(二钱) 巴戟天(一两) 水煎服。9 C- `1 v0 X& @/ l2 k
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不知巴戟天补心肾之火,心肾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气而回阳,故用之为君,尤能统人参、附、桂同心之将,而扫荡祛除,寓剿于抚之中也。所以一剂奏功,阳回而阴寒立散矣。, x1 ~) A) k: \' E" f! e. @
此症用术桂干姜汤甚效。
7 W; P5 r9 W9 w  P3 ^' H白术(一两) 肉桂(三钱) 干姜(三钱) 水煎服。- F% O# e: L$ i. e3 ^- n
45,人有严寒之时,忽感阴寒,唇青身冷,手足筋脉挛急,上吐下泻,心痛腹疼,囊缩甲青,腰不能俯仰,此阴寒中脏之病也。
) w1 k  `0 Y; g% Z9 ^! {  [3 Y       寒邪直中三阴,多有命门火衰。
# n# P8 t$ |1 N陈士铎说,命门宜温,而五脏之气亦不可不补也。方用荡阴救命汤∶
# o/ g9 [- {* b人参(一两) 白术(三两) 熟地(三钱) 肉桂(一钱) 附子(三钱) 山茱萸(二钱)茯神(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愈
8 _+ B4 F- _1 l; f+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2 21:44:28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1月12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4讲。 * ~, `0 t; D3 o  Z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C" k$ E- O. A+ R8 {# M' i& r! p0 v# X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晚上我们一起学《内经》的范围:0 I+ Z6 A, {, K+ s! Z' `. d! _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C; q4 Y& l3 k6 M+ a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6 E" V: v0 Z$ L6 Y$ z5 O9 E" l' i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p+ h- i+ ?9 h: ?' j; e5 N& L; k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Q8 E; r0 P7 X& a; j2 p' |* }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b! z5 x* p! a# ^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9 l* |. E8 w+ Y4 D7 C& A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 [4 [* `+ R) f' D# m) O  因而大饮,则气逆。
1 S: D: x( ]5 u5 A3 Y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8 E, B& |" Z7 S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8 h8 {4 _/ x  s& u' c# d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 B, Y" w5 G9 Q- s2 b* l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c; h5 J- r% o4 C5 E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4 C6 H( L* J  N, e" X. t" h1 c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 @# `4 a. R6 p- k+ C( o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9 a* `* ^$ ?0 J; {& V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 u! |$ r! ?- P3 Q! m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2 I8 l2 K$ Y7 h1 ^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d, n5 I' h* m. l" C*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0 S1 }+ K& s- f0 I& I) `0 ~: s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7 o% q* g% D: _6 F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 }5 w, Q! I! S$ `: m8 l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t- X' u; d# j. V! F4 f5 J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肋;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 ^  j) m) i, C; d7 K# n! U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
9 @, S- |* ^% I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痹厥。1 N5 q* G9 b% d* Q. E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肋;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f3 o2 s3 k; h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z5 R6 o, K8 J1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2 22:05:48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1月12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十一讲。
" }6 l8 u4 j' b$ G# n! c" o( ]: s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中医是怎样认识非典型肺炎(SARS)的传变规律的。
: R4 D7 F/ c( {6 p2 l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X5 }3 S$ @  \& w& m. P2 O% f

9 Z: P& ?1 p4 j/ Z      祝贺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讲述了“中医是怎样认识非典型肺炎(SARS)的传变规律的”的有关内容。
" A* E/ ^4 |5 n1 l& ^       中医与传染病斗争了几千年,新的瘟疫SARS在2003年大肆侵害人们的健康,中医人如何认识它的传遍规律?能预判这个疾病的演变吗?能指导临床诊治吗?这是每一个中医工作者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p5 y6 M; |' C6 E3 `% Q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属于中医传统的热病范畴,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流行性,符合古人对于温疫病的描述。在中国古代温疫病曾经多次流行,瘟神肆虐神州赤县,上演过多次“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活剧。仅西汉后期的90年之中,就发生了十几次温疫流行。《汉书·天文志》云:“(公元前88年5月)地大动,铃铃然,民大疫死,棺贵,至秋止。”绿林军之中“大疾疫,死者且半”。中医同温疫病斗争的历史也很长久,他们对于外感病热病传变规律的认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深入。
6 p' h/ ~* w$ d2 z1 X8 x7 i六经分证及其演变,是一个线索
$ O) c- B# I+ e% g! `  `& J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以及邪伏膜原,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提出来的,按照疾病演变、传变情况,前人总结的相对应的诊治规律。* J9 ^: C8 \, F
今天应该如何继承?
" e* B$ J% C5 n* \. O, N4 \( [应该怎样创新?0 s. i) O3 j" p+ d! J. L
非典走过去已经十几年了,难道它从此再也不会出现了吗?
: s1 N# m8 E$ a4 ~再有这样的疫情,/ k. N' h. {: ?( b; n
我们如何应对?
% h' Y6 w2 H# L6 U/ O9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4 15:50:51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11月13日)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4讲
/ D: k* ]/ Y5 ^0 F5 A. p" i         内伤发热辨
: q# y$ [/ \+ X0 X         内伤与外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法门,由于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引发了金元医学的学术争鸣。
- N9 \* ~3 N* I( m5 a         河间学派从外邪立论,旗帜鲜明地倡导寒凉驱邪治法,其学术特点,一部分被后世温病学派所继承,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说。其借用外感方药辨治杂病中实热有余之证,也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其著作往往外感与杂病混同立论,只言病证的邪实、火热一面,对于正气虚损,虚寒之证少有论述。立论上的偏失,使治疗上容易出现失误,经易水学派批评分析,补偏救弊,河间学派在杂病辨治领域的影响日渐减少,传人及私淑其学说的著作,明清之后少有行世者。
, L4 b  f1 T"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1 a0 p" K6 E: C3 Y: k% }    祝贺武宁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论述的“内伤发热辨”。5 Q) J% v7 c$ c  E
内伤与外感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两大法门,由于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引发了金元医学的学术争鸣。/ z' a7 ]# o9 x% M2 c# N( O* s
邓铁涛先生介绍说:“《内外伤辨惑论》对阴证、阳证、脉象、寒热、手心手背热、头痛、四肢……等详论内伤与外感的鉴别之后说:脾胃之证‘与外感风寒所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用甘温药以治发高烧的病人,虽然这种治法的适应证不算多,但的确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项理论与经验。一般对于发热特别是高热的病人,首先应从外感、实热证等去考虑问题。在治法上,多从解表、清热等方面着手。对那些久热不退的病证,也多适用养阴清热法。李氏学说提醒我们还要注意脾胃损伤的发热证,甘温法能除大热(高热)。自元明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方药,不限于补中益气汤,一些甘温健脾的方药,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8 B+ A4 g8 j2 X* e+ O
李东垣对内伤虚损在杂病辨治中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启发了后世学者,其未涉足的领域又成了后世学者着力开拓的课题。朱丹溪阐发相火易动、肾阴易亏的病机,成为补阴学说的先声。薛立斋为明代医学大家,其著《内科摘要》两卷,收集其临证治验中内伤虚损者,病证涉及几十种,多为脾胃亏损之证,兼有命门、元气、肺肝不足所致之证。内伤虚损为病甚广、治疗当以扶正为主等思想,贯穿薛己的著作之中,承先启后,影响甚深。赵献可著《医贯》,以真水真火立论,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太极,内含水火。此中水火强盛平秘,人即安和无病,一有偏盛偏衰便成病证。治疗上为求水火平衡,强调通过补肾中水火,达到平衡,而不能泻水火致平秘。因其从内伤不足立论,故多虚损之证,而无外感邪实之证。张景岳也从人体正气立论,作“大宝论”“真阴论”制左归丸、右归丸、左归饮、右归饮,纯补无泻,使内伤虚损病机证治更加丰富完善。后人或有非议,关键在于杂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有虚实寒热错杂存在等复杂情况,临床治病只要辨证准确无误,真识得虚实寒热各有多少,必不误袭河间、子和之说,也不会滥用东垣,介宾之方。
$ F3 G' J' |8 r由李东垣开创的温补治疗内伤虚损的学术主张,逐渐发展成为以补肾为主治疗内伤的学派,并且有“补脾不如补肾”与“补肾不如补脾”,以及脾肾先天后天并重的学说,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内科杂病的诊疗思想。( F1 v7 [) ^) u$ ]5 n
为了便于分析肾命学说在杂病辨治中的突出成就,我们可以从赵献可《医贯》肾命学说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
* K: [3 h: w6 t/ `$ z( C外感与杂病各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规律,各有其辨治的体系,但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因虚致邪和因邪致虚,以及其证候、病机、治疗方法的交叉与重叠,使二者常常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摆正他们的关系,则可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浅识滥用,多成误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古为今用”是我们深入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9 \" D! k  d5 O) d& A
6 A$ k( R, Q! h+ u) q  W"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5 20:43:3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19年11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5 B4 }# Q0 q' V9 g# {5 }       刘敬章主任讲述一个新的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曹东义教授之“内外相关理论”。6 I+ i4 e) D, Z( S( x2 m& Z; X  x1 V
1 O) T" A" q; L# U5 X' _9 s: {
       请大家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379 E( n( Y& n# @' u, O6 E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他今天向大家介绍了曹东义在邓铁涛大师“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下,提出的“内外相关学说”。# k  E( \5 n- h( e3 x
       “五脏相关”强调了内在脏腑的相关性,也是人体的整体性。
% f* x' g7 H) _4 k0 m% H6 p         “内外相关”主要侧重人体内外之间的整体性。% T, [6 |% j. Q  a* t7 q& {% m
中医讲求整体观,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的本身也是一个整体,表里如一,内外相关。
) z" Y4 y/ ]: j5 t9 d$ I* v, ?内外相关,主要表现为:外邪传内,内病外显,内病外治,外治内效;内病外传,外病内治,外治内效等理论与学说,其中有着深刻的道理,也是中医与西医明显不同的地方。
; N1 o3 j2 Y4 T0 s$ B* C' a  N8 U       中医的内病外治,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反复验证过。
( j8 U& y4 x: X: c. A9 W       扁鹊救治虢太子的时候说,“尸厥”病的道理,与人体血脉循行,阴阳升降有关系,这些理论总结,他有很多学术论著。因此,他说“凡此数事,皆五脏厥中之时暴作也。”也就是说,五脏气机逆乱,都有发生厥证的可能,不是哪一个脏腑所独有。厥证发生的时候,可以影响全身的血脉,不论哪一个脏器先出现病变,五脏迟早都会受到影响,一旦爆发出来,就是危重病证。只有水平高的医生可以治好,而水平一般的医生则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Z/ t; J6 q" m8 c' t
        目前认为癌症是生命过程严重无序化,要纠正这种无序,回归生命大道,必须顺应天地阴阳,回归升降出入,内外相关的有序运动。/ A# O! w8 L3 M( L
        河图、洛书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内外相关的思想,是人不能违背的根本规律。: a8 s. Z  D. y6 D3 n
       河图是数字组成的图像,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谓之,不是简单的象。象背后有数,有天道,有神机。
) i* F2 m" x# o. R       手机中毒,程序混乱,需要重新启动,操作智能膜,就能解决。
" U3 z+ x! ^0 x' s) d       生命程序混乱了,如何启重新动?这也离不开河图洛书所揭示的内外相关规律。8 R) k( o  [: T( U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6 07:53:02 | 阅读全部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好!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是黄小平,一技之长空中课堂又和大家见面了。( z& `, n+ b" z
          本周五晚上(2019年11月16日)我为大家分享第五版 《中药学》解表药的第一小节辛温解表药,上一期我讲述了麻黄药,我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后面的内容。  
" K+ q7 @1 m' ~  a; ]4 @
7 @7 y9 M- Q3 ^* ~( Y% l3 |% E- y7 B           辛温解表药因性味多数辛温。故意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部分药物对具有风寒表证的咳喘、水肿,疮疡以及风湿痹痛症也可应用。
$ N7 Y1 j0 w: X; c+ `7 n           辛温解表药大多有较强的发汗作用,虚人当慎用。http://www.ynjkcy.com/zyx4 v8 I/ d; c& ]+ d- E0 c7 M8 c
/ Y' R: ]9 L+ f9 b* ?, F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中药学》成功!
7 ]8 P" \2 Q9 o         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辛温解表药的性味、作用、组方,以及临床妙用问题。# m, J7 s' i+ [/ g* a1 S0 ?
         中药是天地自然生成的药物,它们虽然富含很多化学成分,但是中医使用中药却不是按照化学成分来用药的,而是按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性味归经,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原理来使用中药。
( |3 t3 ^' H5 J6 R# `; a% x: K+ V
        这是中医人在几千年反复临床验证中,不断总结提高以后,历经坎坷才能得到的经验,有的时候需要“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不怕牺牲的精神,反复研究才能获得成功。
/ k8 j5 ~' j6 }) M
, D% Z% F2 Y- r& E! L; W9 i         所谓辛温解表,主要是为了治疗表证,是很多热病的早期过程,尤其是冬季的伤寒,大多初期需要辛温解表药,组方以后进行治疗。
! q/ T6 k6 e: S# |* W9 q% k2 {
: m# {1 f) J" O% C       需要注意的是,张仲景从来没说过“当辛温,当散寒”,而只说“当解表”、“当发汗”。言外之意,伤寒是是热病,不是寒病。4 G$ i* X! j3 `% e
        只要能够发汗,就能“散热”,不发烧了,也就“解表”了。
3 o: O7 ^  B+ ^3 M' E. J        因此,张仲景不是反对辛凉解表,而是那个时代没有“辛凉解表”!如果有辛凉解表,我认为他老人家一定首先选择辛凉解表,而不是“辛温解表”!3 a5 U0 p: R! J6 g0 s
        因为辛温解表药,毕竟属于阳热属性,对于发热的表证治疗,是有矛盾的,容易伤阴助热。
* w7 b$ [$ @+ ]. @1 B
0 P  ^0 ?# w* w& v          张仲景使用辛温解表药,不得已而用之!
- L& @9 S+ H" A; y         这些话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可以参考我写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寒温统一辨证外感病》等书籍和文章。; I0 B: D* e5 t*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6 21:39:42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11月1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M. C' R, \5 g; D& U* L$ h8 P       第二章第六节朱良春朱老自拟方:益肾蠲痹丸、清肺定喘汤、钩蝎散、消疬散、消核汤、复肝丸、咳血散、清淋合剂、肾衰灌肠方、温经蠲痛汤、通淋化石汤、培补肾阳汤的药物组成、主治、方解等内容。- h" Z% I% W% D* p$ |3 s% a
# i) H& d7 R0 K# C0 N& k# n2 k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7 d$ a4 a% U! }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  P6 A! T) y, v) ]  ]$ p- A
       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的自拟方:益肾蠲痹丸、清肺定喘汤、钩蝎散、消疬散、消核汤、复肝丸、咳血散、清淋合剂、肾衰灌肠方、温经蠲痛汤、通淋化石汤、培补肾阳汤的有关内容。' l/ A; X1 j/ O& O, h8 C
- I8 Z1 [5 B2 x1 |9 A
      历代中医人,都有自己的创新,每一个处方都应该是一次创造。新组合的方药,按照化学制药的观点,都是一个新药,所以,每个中医都是一个制药厂。
! D/ j) E% N3 k        当然,药物的组合不是随意制造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基础,有不同的临床验证,因此,新组合的方剂效果如何,需要重新临床验证。# Z: ^+ b. s  z% Q! J
  H  X, N! k1 w% P
         朱良春先生从21岁开始行医,他的老师送他一枚印章,上面有16个字“儿女性情,英雄肝胆,菩萨心肠,神仙手眼。”一个中医,有这样的志向和目标,他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苍生大医。
" [  }) ^. L. @9 b, I2 ?( p, v4 T. `$ x- u, `
        朱良春先生临证七十多年,医德高尚,理论深厚,经验丰富,乐于帮助后学,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大师,他自己要求自己“每日必有一得”,不断学习,还常说“经验不保守,技术不带走”。3 V1 Y+ ^8 x+ ~& K4 V4 r: C! ^4 m* {
         2015年,九十九岁的朱老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身后留下了一座丰碑,三个关键词:
+ B' ^1 H, W0 r* V+ K1 {朱良春现象,
5 B) [1 g( g  f  N- E朱家军,% A& Z& @4 o$ A# G
章朱学派!
, G( W& R( k, K9 L' ?( }, _8 G
8 \. L1 K9 P" t% `: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8 09:21:29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1-18 12:37 编辑
4 m0 m7 v; x$ B. P
) u* T# Q' z. N" n3 m/ g           周日晚上(2019年11月17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音乐疗法,将一起分享中医音乐疗法的起源及其原理两部分内容,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zyxlx
8 \% N- }/ ?( Q: g6 f5 O+ |2 c* ]% g  v9 p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的音乐疗法。7 S2 N+ r: O% j$ f4 d3 ^/ u- m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内经》提倡“圣人杂合以治”,即使是药物疗法的“薬”字,其造字的本意也许就是让人快乐的草。: w8 Q4 Z) g( t' a4 z
         世界上让人快乐的东西也很多,其中音乐是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方法。7 f" K2 |0 z& z1 W
        当然,音乐不仅可以让人快乐,也可以让人忧愁、悲哀、愤怒、忘记生死冲击敌人,治疗疾病应该是音乐的“次要作用”吧?0 m, s. f/ b! @8 |* G
        《左传》中,医和对晋平公就说过音乐的作用,对其养生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进行了概括,并且说是“先王之制乐”,这与一般音乐家的本心不一样,所以,作用也有一些差别。. l7 u( o) n! ?; i% t, b7 {
        先王想的是天下百姓的健康,音乐家追求的是打动人心,因此可以歧途同归,关键在于医学家如何安排取舍利用了,其中的学问和道理,以及规律,都是很深奥的。
, G' ?1 U0 |+ e( E" v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20 05:56:2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晚上(2019年11月18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辨证录·中寒门》。
8 m; F) `) u# k     本周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 46,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 w/ ~& V% }6 p% u9 p& }' U. @
      47,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
2 D$ t0 a' S! b5 m! Z      48,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
. |7 S, u9 }7 e& ?6 @" H' _5 K      49,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 d3 `) E1 X! n' {; O+ L
        50,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
6 o$ G% q$ A7 m. K5 I) H  o        敬请期待马京雪的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41
8 J: U) t" J4 y4 S) A; x2 H' v$ S            祝贺 马京雪讲述《辨证录·中寒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五个病例:) ]! J* J6 O4 @% ?2 @  R7 b
46,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人以为伤寒传经之症也,然而虽是伤寒,实有分别,此乃直中少阴之邪,而非传经少阴之邪也。; l4 ~; S3 C% R( |
          陈士铎深信“日传一经”的学说,他说:
5 z5 F# W: T) {; `) i初感第一日即身热而上吐下泻者,故此症确是直中,而非传经也。直中,邪即入里;传经,邪在表,而入里本是悬殊,不可不察也。治法用参附茯苓汤∶+ M6 A$ z  g8 W9 J$ L
人参(一两) 附子(一钱) 茯苓(五钱) 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而身热亦退。
( |+ z5 g) Z6 S; A! W# T         又说:
5 Y8 P  _+ [. k) ^6 b: ?此症亦可用参苓附术加生姜汤∶; i) S4 k4 M- @& v6 c- f/ ]
人参 白术 生姜(各一两) 附子(二钱) 茯苓(三钱) 水煎服。* E8 q/ r; C3 m  I5 g4 d
     
5 g) n: u" m! |, z" Z* j6 _; E 47,人有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战者,人以为寒入于骨中也,谁知是命门火冷,不能外拒夫阴寒乎。9 n% @5 u2 u; ]9 H9 M# x
           寒邪深入,只要是因为内在阳气不足,命门之中有元阳,肾阳虚则生内寒。8 ?6 {2 y% H7 e, r3 G* S
        陈士铎说,方用直中阴脏第一方治之。
$ e1 u: W; u! P7 `附子(一钱) 肉桂(二钱) 丁香(一钱) 白术(二钱) 水煎服。一剂而寒祛,身颤手战皆定也。
9 U3 H) B# T9 E7 s2 b        又说,此症用援命拒寒汤实神。0 W7 m0 I. \7 j8 U8 {5 i
白术(三两) 肉桂(三钱) 破故纸(三钱) 杜仲(三钱) 水煎服。) I" [4 {( \, t0 m+ q9 x+ v
      48,人有少阴肾经感中邪气,小腹作痛,两足厥逆,人以为寒邪之直犯于肾也,谁知入肾而兼入于小肠之腑乎。8 p5 P' N5 |$ a- ~! P; B2 K* q+ O
        寒邪深入,盘踞于内,可以影响脏腑经络,阻隔气血运行,出现各种相应的的症状。1 m+ w- f5 }% g
陈士铎说,方用止逆汤∶1 n/ o4 O/ P' `
附子(一钱) 白术(三钱) 车前子(三分) 吴茱萸(五分) 水煎服。一剂而痛除厥止矣。- `% T5 C' U$ a7 B* N
        又说,此症亦可用术桂豆苓汤亦效。
5 R- y$ q" c- e! E肉桂(一钱) 白术(一两) 茯苓(三钱) 肉豆蔻(一枚) 水煎服。
4 b6 C' d. n+ n7 f) f- \+ w      49,人有猝中阴寒,身不能动,人以为寒中于脾也,谁知仍是寒中于肾乎。$ S2 Q, _, U: K( B
          寒为阴邪,其性凝滞,邪盛于经络则身体不能动。
. b( A1 O: U4 a. E  Z         陈士铎说,方用直中阴脏第二方治之。
- j3 Q9 ]* N. x" r9 y% l8 \% U附子(一钱) 肉桂(一钱) 熟地(二钱) 干姜(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动寒消矣。
; F: x. ]/ b  N4 I! F6 [药证相合,所以,一副而愈。但是,过用纯阳,未免偏于太燥,益之熟地以佐之,阳得阴而不至耗水,岂特相济有成哉。
7 f  k( Q( D, a# |* ?        陈士铎又说,此症亦可用附桂姜术加熟地汤∶1 \: h; @  f) q6 J0 x* b$ O. W
熟地(五钱) 白术(一两) 干姜(三钱) 肉桂(二钱) 附子(三分) 水煎服。
) @2 `% e$ e+ l2 c" k1 m        50,人有猝犯阴寒之气,两胁痛极至不可受,如欲破裂者,人以为寒犯肝也,谁知仍是寒犯肾乎。
$ b7 o! k6 {% S/ d/ ^1 i             肝经布两胁,胁痛多为肝郁。寒邪内侵,根于肾阳不足,因此,陈士铎说,
8 n5 N5 A- Z: C0 q0 _         治法以火熨其外寒者,少济其一时之急也。方宜用宽肝汤救之。* |8 F2 [( a. m0 t, U# ]
人参(一两) 熟地(二两) 附子(一钱) 柴胡(五分) 甘草(三分) 肉桂(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痛定也。
" H4 Z9 D1 ]0 d1 ~1 W3 b; w       陈士铎又说:          此症用祛寒舒胁汤亦神。/ f! J4 J: u; X8 F
人参(五钱) 肉桂(三钱) 白芍(二钱) 当归(三钱) 柴胡(五分) 白术(一两) 甘草(五分) 水煎服。: L6 s2 b# ^, L7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20 05:59:38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1-20 06:01 编辑
+ |3 a0 |( f! A8 |* s. p$ v1 q5 V( Q0 N0 B# D4 w6 ^- {& f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1月19日)由张海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十二讲。$ Y3 F- K6 W9 X% q# I9 X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治疗方案。
6 P* m5 K; B6 f& S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精彩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wyl
: b; \" P: ^; R+ m- V
7 i2 ^/ `9 ~9 x* p* A+ d       祝贺张海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制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治疗方案的问题。
6 B% k# Q% f- m% `        中医属于道术并重的理论体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时,都能够大道从简,执简驭繁,充满智慧。SARS新瘟疫第一次登陆地球、危害人类,西医一片恐慌,缺乏抗病毒药,也没有疫苗,中医“以不变应万变”,邓铁涛大师上书最高领导,提出“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这种豪迈气概的自信,来源于几千年的中医经验。, a4 q3 i8 n6 Y/ b  A- M- {
       《素问·热论》用三阴三阳的六经,来概括热病的证候,认为热病是按“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的次序,每日传变一经的速度,依次传遍六经;然后,热病再依次衰退,直至痊愈。
7 f7 }) S, D1 p《素问·热论》所提出的治疗热病的方法是“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其中所提到的汗法与泄法基本是指针刺疗法。5 o3 ~) d$ T6 O# o& d& @
       《难经》五十八难,明确指出了“伤寒有五”,将热病与中风、温病、狭义伤寒、湿温一起,归属于广义伤寒之内,既体现出《难经》“审因论治”的思想,也反映了《难经》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试图区分外感热病的多样性。也即在探讨外感热病共有的证候和规律的同时,尽可能反映不同季节外感热病的特点。这一学说,在中医界一直影响了两千年,此后外感热病学说日渐丰富,寒温论争此起彼伏。论争之中,使中医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治疗法则、处方用药逐渐丰富起来。
) i2 j$ \( ^3 n1 R) l9 W- k; m       华佗伤寒“六部传变”的学说是: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皆属在表,可用汗法治疗;四日在胸,乃可用吐法;五日在腹,六日在胃。入胃之后可以用下法治疗。华佗在不可能见到《伤寒杂病论》的情况下,不用六经“条块分解”、一经一经地平列伤寒病的证候,而是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自上而下的规律描述伤寒病的发展过程,故能自成体系,丰富了《素问》热病的传变学说;也可以说,“六部传变”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学说的滥觞;其胃热、胃烂而致斑出的理论,足以弥补仲景之不足,受到温病学家,以及唐宋迄今不少医家的称道与遵循。
) n$ {, u/ p7 [0 @       “人之病病疾多,医之病病道少”。对于SARS的治疗,我们既可以使用张仲景的麻杏石甘汤、白虎汤、承气汤,也可以使用吴又可的达原饮、余师愚的清温败毒饮、杨栗山的升降散,更应当在《温病条辨》之中寻找有用的方药,比如呼吸困难的时候吴鞠通的宣白承气汤、小陷胸合承气汤都可以选用。在喘脱期选用益气固脱,在纤维化时选用活血化瘀;对于未病的人群或者密切接触患者的人员,采用预防服药;对于患病的病人严格隔离;也可吸氧、吸痰、输液,也应注意消毒、通风,只要有利于治疗,不必受不同学派、学说的约束,一切从辨证施治的实际情况出发,就能取得超越前人的疗效。
: y2 j  {) E: J7 b$ F+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