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2 22:06:47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11月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u8 {' C) Y3 R$ O& R8 q) Z; o3 S
       第二章第四节成方心悟:
, D  w/ A  F3 c2 w        苦参丸、十全大补汤、芫花散、表里和解丹、葛苦三黄丹、痢泻散、六神丸、四神煎、夺痰定惊散的方药组成、主治、方解以及朱老的治疗经验和案例等内容。
, y0 n: m. f, W' Z# l% r2 H7 [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
! R; U$ p+ D* _+ h" u$ I8 z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朱老成方心悟之中的有关内容。今天介绍了:; `. N) n( g( G  r5 A6 c' H% z% k
        苦参丸、十全大补汤、芫花散、表里和解丹、葛苦三黄丹、痢泻散、六神丸、四神煎、夺痰定惊散的方药组成、主治、方解以及朱老的治疗经验和案例等内容。
, d2 i# d+ \/ x, T      方药组成:
8 V4 ]4 g% k5 u! X+ N& `2 v白苦参60克,胡黄连30克,地榆60克,鸦胆子30克,三七30克,刘寄奴40克,蒲黄40克,乌梅肉40克,牛角炭30克,羊角炭30克,上药研细末,水叠丸,明雄黄为衣,早晚各服9克,滚水下。(见《问斋医案》痢疾门)
; c& I& a. g# g2 |! X主治:便血、血性痢疾。
2 M  f* u+ F6 i, Z2 c方解:朱老认为,血痢、肠风、脏毒相类,即《内经》肠澼之属,由于暑毒、湿热、相火互伤连络交经之处,化为脓血,流注肠中,漂澼而下,极难调治,非《问斋医案》苦参丸,乌能奏效。此言夏令溽暑炎蒸,湿热蕴结,伤其脏腑之脂膏,动其肠胃之脉络,化为脓血,一如痈疽内溃,血痢以作。但血痢久延,往往留有瘀血、死血,用一般凉血治痢之药无效,所以“极难调治”。死血作痢,《丹溪心法》曰:“其或下坠异常,积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为死血证,法当用桃仁、滑石行之。”喻嘉言亦有类似论述。此案症状未详,但从其用刘寄奴、三七等活血化瘀药来看,为挟有瘀血,殆无疑义。方用苦参、胡黄连、鸦胆子坚肠治痢,抗菌消炎。刘寄奴为破血通经药,用治痢疾,诸家本草罕见记载,考《如宜方》有用刘寄奴、乌梅、白姜等分,治“赤白下痢”者,今系赤痢,故去白姜,取刘寄奴、乌梅一通—涩,为血痢久延,内挟瘀血而设。又用三七配合刘寄奴增强活血化瘀之功。血余炭、牛角炭、羊角炭、地榆配合乌梅以收涩止血、护膜医疡;蒲黄生用有凉血活血作用,并可消肿止痛;雄黄以解毒整肠。如斯新血可止,宿瘀可散,血痢自瘥。凡血痢挟瘀,必参用化瘀之品,始克奏功。今知活血化瘀对于改善微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新生,抗菌消炎,对代谢及免疫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作用,这可视为治疗痢疾的—个途径。
& ^3 G2 t4 e8 D( }    十全大补组成:- R# E- U! [& W$ \" ?- u  N  e
大熟地25克,当归身10克,白茯苓10克,冬白术10克,炙甘草5克,上肉桂5克,生黄芪15克,制附子10克,炮姜5克。(见《问斋医案》痢疾门)# o# d" b- h- A
主治:久痢体虚。2 R1 `1 m- D% g3 G
方解:朱老认为,下痢脓血,多属于热,但亦有夏日恣食瓜果冷物,脾阳大伤,或痢久不愈,阴伤及阳,而呈虚寒之象者。其见证或下痢血水,或如屋漏水,或血色紫黯稀淡,或痢下腥秽,或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小便清白等。前人尝以先水泻,后脓血,为脾传肾,谓之“贼邪”;先脓血,后水泻,为肾传脾,谓之“微邪”。前者难治,后者易愈,说明痢疾多关脾肾。大抵久痢未有不亡阴者,亦未有阴亡而肾不虚者。夫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肾气不充,势必滑脱难禁。久痢之补益脾肾,调燮阴阳,当随证有所侧重。十全大补汤补益气血,大补命门,以复肾中真阳,而固门户。此证虽以阳虚为主,然阴液已亏耗于前,阳气复耗伤于后,故温阳必与育阴并行,附桂与地归同用,方能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立方自不失于偏颇。
( `8 Y) E( I) Y, [   九汁饮方药组成:
( e& I; n  K) t  [4 U秋梨汁、鲜藕汁、甘蔗汁、芦根汁、西瓜汁、淡竹沥、生姜汁、生地汁、银花汁,九汁和匀,重汤温服,代茶解渴。
" K5 [2 V7 [$ W6 w. `主治:消渴、上消。
. W, c8 L3 M2 V4 ~方解:朱老认为,张子和《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提出消渴属于火热病机,蒋宝素也说:“五行之内,火独能消,燔木为炭,焚石为灰,煅锡为粉,煮海为盐,消为火证明矣!”这就是《素问·气厥论》所谓“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者是也,当用白虎汤出入,加用生津滋燥之品,实为上消施治之正法。九汁饮用梨汁、蔗汁、芦根汁、西瓜汁等大队甘寒以生津润燥;藕汁、生地汁以润血枯;燥热内蕴,易生痰浊,故用竹沥以涤之,姜汁以开之;银花汁以清热解毒,预防痈疽之外发。配伍精当,自臻良效。. ^! g! d- M) ?, \
芫花散方药组成:. |4 D  O1 u2 Y2 k* C
芫花、朴硝、明雄黄、五灵脂、鸡肫皮、苦楝根、制大黄、制附子、乌梅肉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清茶调下,虫从大便下尽为度。+ F0 r, T1 O5 n& H4 V5 U; J
主治:虫证消渴。7 m% X% o- R2 F. D( U) J
方解:朱老认为,虫消一证,前人颇多记载。乃蛔虫内扰,消灼津液所致。洪迈《夷坚志》云:“消渴有虫,人所不知。”其治虫消,用“苦楝根皮一握切焙,入麝香少许,水二碗,空心服之,虽困顿不妨。下虫如蛔而红色,其渴自止”。苦楝根皮,历代医家视为虫消之要药;芫花除长于下水饮、祛痰癖外,并可驱虫,《乾坤生意》治“心痛有虫”,即用“芫花一两(醋炒)、雄黄—钱为末,每服一字,温醋汤下。”蛔虫内伏,湿热滋生,脾运失职,所以腹大如鼓,于是用五灵脂、鸡肫皮泄浊消胀;附子、大黄、朴硝温下积滞。实为虫消的对之方。6 a0 y. N$ j1 {1 M( g
玄珠散方药组成:$ ~- B0 R- D  Z" l. c
川黄连、川黄柏、黄芩、山栀、地榆、干姜、绿升麻、柿饼,俱用酒炒黑,加血余炭、百草霜、陈金墨等分为末,红花、苏木煎汤,调服l0克。8 L. |" C1 y, S$ E- n' W
主治:便血。+ L) ~' ]+ o5 t2 D% X
方解:朱老认为,便血成因不出“脾虚失统”和“火犯阳明,阴络内损”两途,治疗时,“不必拘便前便后远血近血之说,皆宜先服《问斋医案》玄珠散。推其大意,殆取其苦味坚肠、收涩止血的作用。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6 21:37:08 | 阅读全部
          周日晚上(2019年11月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她和大家一起继续讨论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 ------气功疗法,将从气功疗法与心理疗法、气功疗法中意识调控的基本技巧其中包括意守、观想、入静,及心神疾病中气功疗法的适用范围、选功教功查功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讲解,详情,我们一起期待,王红霞主任的讲述与分享。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26  s6 [2 z% m- O: y) L/ p  u1 w9 _
               祝贺王红霞主任讲述 《中医心理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心理疾病中医治疗方法之“气功疗法”。
! s7 @" X% K; \% r- J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
- G( i2 k! b( L7 A. I; O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上。铭文说:“行气,深(吞)则蓄,蓄则神(伸),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萌),明则长,长则复,复则天。天兀(机)舂(冲)在上,地兀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墓主人把导引吐纳的形体动作,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也是看重这种养生措施的一种表现。张良学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功成身退练习“辟谷”,也和重视导引、行气有关。因此,《行气玉佩铭》记载的内容,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的方法。  `3 l6 D6 O4 N" A7 _3 S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素问·移精变气》记载了古代气功“导引”的一些内容,《诸病原候论》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导引方法。都属于古代中医利用气功治疗疾病的一些资料。
* q2 C" z1 d+ w) I% G1 p       “气功”这一名词是怎样来的呢?
1 ^( E. l% f: x/ m8 w0 _李春才《医用静功学》一书说:“气功这个名称,是原抗战根据地冀南区卫生局局长黄月庭先生确定的。黄先生是真正的权威人士,因此,特邀请黄老谈谈气功命名的前前后后,以晓世间。[1]”
7 c! Q/ V8 B6 Z/ g4 ~1 o黄月庭先生说:“鄙人叫黄月庭,离休之后久居河北省保定市。气功界许多朋友们时常来信,认为很有必要将气功一词的原意向社会再做一次解释。‘气功’一词,目前成了群众性的普通语汇和医药卫生人员的专用术语,并已纳入《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气功学卷》,流行国外,引起各国医学界的关注。关于‘气功’这个名词的真正来由及其含义,鲜为人知,议论纷芸,溯其渊源,还得以当代气功名家刘贵珍先生学练内功治病时期谈起。话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群情振奋,举国欢庆。刘贵珍先生从天津敌占区返回了老解放区自己的故乡参加了革命,在南宫县商业局任职,从而摆脱了学徒的困境,走向新生活。一九四七年冬,刘氏的胃溃疡宿疾复发,体温高烧,大口咯血,虽经当地专区人民医院抢救脱险,但根治乏术。”% m  ^# y1 H6 e# T9 C$ q; z* A0 o7 n8 l
刘贵珍先生的病,在那个时代是很严重的,除了手术之外,就是静养。由于当时手术条件很差,静养往往是大多数人的选择。1948年,经冀南行政公署民政处长冯英批准,刘贵珍拜民间医人刘渡舟为师,学习“内功”,以治疗自己的病。同刘先生一起前去用“内功”治疗疾病的人,还有宁南县县长李魁华,他患有肺结核。
- f/ y2 ]- G7 s9 c刘渡舟是河北省威县南寺庄的农民,淳朴敦厚,寡静少言,是“内功”创始人郝湘武的第五世传人,用“内功”治疗疾病在当地很有影响,求医者蔓延冀鲁交界十几个县的农村,门庭若市。经他治疗百日之后,李、刘二人的疾病痊愈,体重增加三、四十斤,精神奕奕,无不称奇。为了进一步观察“内功”效果和总结经验,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组,对病人进行试治。组长由黄月庭兼任,冀南四专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李浚川和干部疗养所所长赵景春二人分别任副组长。还配备有王湛禹、黄天民、温强州、贾朴斋、高立检等几位医生。
4 P& n7 H& _7 O" R* a       气功疗法被卫生部表扬之后,为推行这一疗法做了最好的宣传,使很多人接触到这样一种养生治病的方法。
3 t9 z$ h% c5 r) [0 [3 U2 g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天戈先生,他早年亲身参加了北戴河气功疗养院的很多工作,被人称为气功疗养院的“四大天王”之首。他见证了气功兴衰,也多次出国交流气功科学。因此,通过他的描述,了解到当年许多感人的事迹。8 k; v6 J# ?- I5 M
张先生介绍说,早在1898年,清朝政府正式批准宣布北戴河为避暑区后,中外名流、富商大贾、各国传教士大量涌入,购地筑屋兴建别墅,到1949年,共建成各式别墅700余栋,北戴河成为中国四大别墅区之一。这里既有民国时期高官政要的别墅,也有20世纪初驻华使节居住过的地方,还有近代名人留下的痕迹。建筑风格以英国维多利亚式为主,也有罗马式、哥特式、拜占庭式、东洋式等。北戴河气功疗养院坐落在东山的东经路198号,一个大院里。这是一个漫坡形,北高南底有二百多亩地的大院心(坡度约10-16度),北门是正门,只有门框没有门。南门是松林,只有二尺半高的围墙,也没有门。北门里的两侧是两个大果园,疗养楼周围种植着各种花卉,办公楼两侧特别是南侧,松柏参天,各种鸟儿啼鸣飞舞,羊肠小道四通八达,可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张先生把这里叫做梦中“桃花源”,只不过是现代化的桃花源。) m, M: t0 w( Y9 Q
1955年以前,领导同志,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泊渠、董必武等等同志,每年都在这个疗养院休息办公,只是一个院里有两套工作人员,各不相扰的工作。因为建国初期政府没有疗养院,为了领导人的安全,决定原地址留给一分院、二分院,另拨款给河北省干部疗养院建新楼,地点在北戴河任何地方选择,所以这个疗养院选择了一块儿海滨东山东经路靠海的风水宝地。1955年开工,1956年三座大楼建成,六月开院,接待政府十四级以上的国家干部。
: Z! i" l1 K  f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6 21:41:25 | 阅读全部
大家好,本周一(2019年11月4日)由马京雪和大家一起学习陈士铎《辨证录》。0 [% E0 a0 G5 O4 O6 V7 k" n+ K
本周我们一起学习:0 {" j& u2 l* }* v# n$ }2 c4 K( I
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  B4 `/ L9 M' f# J, b1 j
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 |  R6 n7 z$ w# x/ Q, r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而未出乎。
) S: ^! H. G5 B3 @: w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辞阴之病乎。
- q  H7 Z1 {9 ?' V2 T, F/ v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
+ o: N5 B2 O" t3 D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27
& V: q  X2 T. k2 p9 r8 X+ i      祝贺马京雪讲述陈士铎《辨证录》成功,他很大家一起讨论了五个病例:
2 g* y/ ]" N9 ~& r$ f* p36,冬月伤寒,身热六日,而汗不解,仍有太阳之症,人以为邪返于太阳也,谁知是邪欲返于太阳而不能返乎。$ x9 h; J3 p* ?( y# g
        关于外感病的传变问题,《素问·热论》主张“日传一经”,张仲景抓主证,不重视患病日期。
" W9 C$ @" N) t0 @6 B+ S2 s        后人学习张仲景《伤寒论》,对于日期问题常有疑惑。) u; P& G4 u: p9 O4 ]
        太阳病是绝大多数外感病的早期阶段,因此有人提出“太阳六传”,主要有“循经传”、“表里传”、“越经传”、“首尾传”、“误下传”等方式。
6 ^9 z2 ~4 P% Z4 l  {* k传与不传,要看患者体质与邪正斗争情况,也和治疗关系密切。5 b1 O' B: J. D0 Y- w
本例患者,伤寒六日,仍有太阳证候,所以陈士铎仍然使用桂枝汤治疗。他说:“方用桂枝汤,少以散之,一剂而邪尽化也。倘多用桂枝汤则焦头烂额,曷胜其祛除乎。此又用药之机权也。
8 ^1 k9 g& g. w4 m此症用解邪汤亦佳。
8 V8 i$ H3 m/ @' Z) e/ g5 h4 W桂枝(三分) 茯苓(五钱) 当归(三钱) 生地(五钱) 白术(三钱) 陈皮(三分)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水煎服。. w& O) V' k0 F2 G3 O' ]7 ?

7 e5 L. D& b3 i1 e" R& k; [37,冬月伤寒,至七日而热犹未解,谵语不休,人以为证复传阳明也,谁知是邪欲走阳明而阳明不受乎。
- C3 T) p8 \. X; b& \       这个病症是外感病发病七日,病人出现了发热和谵语,似乎是“再传一次经”,又到了“阳明阶段”,所以出现谵语,由于没有壮热烦渴,也没有痞满燥实的见证,陈士铎认为这就像邻居有紧急情况而发生的惊恐、呼喊,因此,他的治疗方法,仍然以治疗太阳病的桂枝汤为主:“惟散太阳之邪,而邪已尽散,断不复入阳明也。方用桂枝汤。一剂而谵语自止,又何必用石膏汤以重伤胃气哉。”4 G  ?0 _: O* e3 |
        面对这样的情况,陈士铎又说:“此症用和营汤亦神。
( A( a2 P3 e' W' T. ^" m麻黄(三分) 茯苓(三钱) 当归(三钱) 玄参(五钱) 甘草(一钱) 麦冬(五钱) 竹叶(三十片)半夏(五分) 水煎服。”
, ?( B) ?+ B  ^; ?( u& @38,冬月伤寒,至八日而潮热未已,人以为邪再传少阳矣,谁知是邪在阳明,欲出而未出乎。
7 ~' x1 i# X# P% k        此处的潮热与往来寒热不同,是邪在阳明的表现,而非邪在少阳。因此,陈士铎说:“少阳前受阳明之贻害,坚壁以拒,未免寒心,故现潮热之症,其实尚未入于少阳也。治法正不须治少阳之邪,而单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而少阳之邪自散矣。方用解胃汤∶青蒿(五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五十片) 水煎服。一剂而胃热清矣,再剂而潮热退矣,不必三剂也。”
* @( {1 m" G: ~3 K" m      陈士铎此证未用经方,对其自组之方,十分自信。因此,他说:
5 ], C( K. g- f( G0 K! ?& P$ j此方息阳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阳之氛,一方而两治。倘徒解少阳之氛,而阳明愈炽矣;倘徒息阳明之焰,而少阳又燥矣。两阳有偏胜之虞,则二府必有独干之叹,自然轻变为重,邪传正无已时。今一方两治,仍是单治阳明,而少阳治法已包于中,所以能收全功也。# ~: p* Y" l9 G- |) F3 R
此症用发越汤亦妙。- W6 b2 v' |; I$ C5 O
葛根(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 玄参(一两) 生地(三钱) 柴胡(五分) 水煎服。
! p! y6 E3 K* w( H5 r' h; l3 e! F0 f% y
39,冬月伤寒,至九日而泻利不已,人以为邪入太阴,阳又变阴之症,谁知是阳欲辞阴之病乎。
+ \& g! _5 c! B6 m0 m3 f. ~. U8 V       邪气在三阳与三阴之间传变,主要根据证候判断。“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下利清谷,都有寒象。此证下利陈士铎用小柴胡汤治疗,由于虚象不明显,所以去掉了补虚的人参、和胃降逆的半夏。
1 b" v; E& I! s       陈士铎说: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用之。, ~0 f! {; L1 o$ H1 g) N8 W7 V/ B
柴胡(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 黄芩(各一钱) 陈皮(五分) 水煎服。一剂即止利,而寒热顿解矣。5 Q5 R3 z5 @  f4 @
此方专解半表半里之邪,而又能分消水湿之气,既不入阴而复善出阳,故取效独捷耳。
: @% _  Q8 H. e6 \* s* P此症用合阴汤亦效。
3 m) I0 E8 X' [7 B8 N/ ]柴胡(八分) 茯苓(五钱) 甘草(五分) 天花粉(一钱) 枳壳(三分) 神曲(五分) 白芍(三钱) 水煎服。
' x/ |- r$ c: V2 A# ^7 X
# n3 R$ h7 D+ I. ]7 d% d40,冬月伤寒,至十日,恶寒呕吐,人以为邪再传少阴矣,谁知是邪不欲入少阴乎。; i# D  N0 s, b! L, N6 v5 x
         此处“恶寒“实为“畏寒”,恶寒是寒邪在表,邪在太阴、少阴,可见畏寒,证属脾肾阳虚,因此,陈士铎说:) G% d6 j( k; d9 f
方用脾肾两温汤∶
- h/ ?( j8 d& L- F2 ^4 {8 X人参(三钱) 白术(五钱) 肉桂(一钱) 巴戟天(三钱) 丁香(三分) 肉豆蔻(一枚) 芡实(三钱)山药(三钱) 水煎服。一剂而恶寒止,二剂而呕吐尽除也。
' ~& d2 m4 ^5 y) L. H  e2 N+ ?2 H6 [8 @+ M       又说:此症用加味参术附姜汤亦神。* }$ ^" q7 R; ?* l4 @
人参(五钱) 白术(五钱) 肉豆蔻(一枚) 附子(三分) 干姜(一钱) 水煎服。
! Q7 F' r4 h& Z: }) f  S7 Q3 t3 R, t2 Q9 n+ R4 f7 t
: C. ]: h8 G. `' q) s' U9 E* b0 |3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6 21:45:53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11月5日)由朱胜君为大家讲述《瘟疫论译注》的第三十讲。
( \8 N3 o/ d" ^* }8 E+ t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探讨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 疫气只说明热病的流行性;伤于寒只是热病的诱因;温热邪气说源于辛温解表方的难用;毒疫之气共同构成热病病因。
" b3 N6 H% H9 V9 e* q; ~        请大家关注收听朱胜君的讲述。http://www.ynjkcy.com/newsDetail?id=928: u: p; |  R( a9 [( w0 k
      祝贺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朱胜君讲述《瘟疫论译注》成功!她和大家一起探讨了中医外感热病的病因学说:6 |4 l  x6 j5 [1 d
      中医在与各种外感热病的长期斗争之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没有发现微生物的时代,对于致病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在中西医并存、并重的现代,如何看待中医的病因学说?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个如何站在中医的立场看待疾病,诊治疾病,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8 M0 ?2 b# `! T1 K, O% d( v  [& F
       我们既不能割断历史,按照西医的致病原因说病因,也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受困于某个医家的认识。8 Q  q- p3 U# d1 j$ X
       比如,将SARS归入清代温病的范畴,按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治疗,那么中医同温疫斗争的历史应当从何时算起?《伤寒论》六经辨证还有指导意义吗?辛温解表的麻黄汤、桂枝汤能用于SARS的治疗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给于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回答,并有益于今天的治疗。3 [7 E7 u; V. w4 J- p5 X
      现在很多人将SARS笼统地归于温病之中,或说它属于温疫。如果我们不割断历史,那么我们说的温病,是张仲景时代的温病呢,还是清代以后的温病?他们所说的病因一样吗?我们说的疫气,是《素问》曹植时代的疫气呢,还是吴又可所说的疫气?他们说的疫气与伤寒、温病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地解决,既不能统一中医内部的种种说法,疑惑之中治疗效果也难提高。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6 21:48:56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11月5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黄帝内经》第3讲。
/ f/ _+ g+ T; H6 r* Q  F, `6 _$ w; B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9 d$ L) Q7 A1 }1 K: z, c" \
各位新老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内经》的范围:0 t4 C9 C, G7 Z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 Z% ]4 }! h4 g5 k
/ j, [2 f8 n; R  @& G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 l0 ]2 _* V% n# c' ~/ ^/ d
+ b/ S6 q* \. C6 h( F6 Z* a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 H. O# r: R" l% G, n5 ?- J1 ]$ }* `1 @  e" L% W# R4 Y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8 e7 n' P) A& X3 A3 F! C: ^! I

; l& r& b4 `" \7 I9 e) e% U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F! a: B$ L1 F" x2 r8 d# p& G

. `/ f6 p: `2 a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 e- L( P: Q- d" @8 q  @9 C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K+ C2 ], N' ?7 I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3 N4 t" K6 C6 r! I" h故圣人抟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4 o' t; z4 q) d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 J, o2 ], z7 H( v$ [/ r) m( J6 o9 T5 p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7 ^: l$ ?8 p% R
0 K. y3 L9 \6 q0 l( y6 p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 W+ W7 @: ]. y$ D1 C7 |8 ^0 o2 j& U7 L! q4 n& c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R7 O. }) o, e1 e; g5 E

5 n8 W- J2 C( W2 E: I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 z/ V% D* s3 ^7 Q( P# [: w! r6 T( x$ q% Q! ?& N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 N# m- D/ b. n5 O3 g9 W0 i% h1 H4 x* L2 N( l0 q9 e0 {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 ?" ]# x% e, O9 l" G5 s* D
, D* Z2 C0 `' _# ~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2 q$ I6 u. [5 N* k! N5 b
7 K% [. Z8 Q) }* I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 W# P$ v6 ~0 y# K- U- D. D2 A2 D5 y: y' E/ }2 N! [  @$ U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U) T0 I: N1 l# g3 Z$ F! z; m* l3 z3 v8 }5 }# V5 V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u! E  l" u0 Y

# b. S! {" G1 U5 U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j/ t2 ^" K* U$ w* v! N
1 P. n& q" y: T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 I( f4 P0 u- c  h. Y; e3 [

5 d2 r9 g/ C% t# R6 M9 _+ e5 K  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1 n; ?; d) l! o, s( g: P, h
& B( c" b" V# K( C8 H3 M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9 Z- n4 c. X( D8 F
% f) t1 G  n6 j$ G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 A: J6 O: F4 c  j2 C
; n; X4 l$ Z3 Y: T- s* @5 X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 H8 Q+ s/ `. C2 u
/ A+ `, C# F9 k  S( G$ ^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3 K9 @' I. A' J4 F; r( t4 L7 Y/ [& @5 F& u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l0 e  a5 Q3 n
7 U! z% l# S0 `$ ?; ?: b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 O/ \7 s1 E( ]$ g! A: T2 Q9 l% h& ?$ U2 {! C) D+ F: C; D4 P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Q& p# o  Y: m: j1 S! T
3 R6 @  q& m: C$ `# z' U4 `7 y& O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6 21:51:41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11月6日)由刘敬章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23讲,论风温(春温,冬温)的证治。- [, a) y+ V0 v0 T+ w" T. b" G

2 ~( V8 J# ~: I$ k, t邓老说:“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其中,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流行性脑脊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邓老此论,是为了与《温病学教材》保持一致。外感病的病因很难准确确定,主要是根据证候“审证求因”,或者按照季节主气,推测外感热病的病因病理情况。邓老说:“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季应寒反暖,风温邪气侵袭人体,人体正气不足以拒邪,因而成病。本病初起邪在肺卫,肺卫不解,则邪热顺传气分或逆传心包,若仍不解则入营入血或损伤肝肾之阴。若正气本虚,邪气过盛,或本有内热再感外邪,发病急骤,初起即见气分证,甚至出现营分血分证,病多急重。”邓老的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广义温病学说的观点,也阐发了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卫气营血传变思想,并且注意吸收伏气温病的有关内容。认为多数温病由外表如入里,逐渐加重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温病初起,就属于里热亢盛,发病时没有表证,反而出现了气分、营血分的病证表现。这样的里热外发行温病,“病多急重”,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让我们共同期待刘敬章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ynjkcy.com/dttrbyj
. ~3 N6 `' D' r7 c  h- H    祝贺刘敬章讲述书稿《邓老热病研究》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邓铁涛先生论风温(春温,冬温)证治的有关内容。0 I6 v* }" H& I3 |4 P
0 t  C: d4 T+ V" t' e; @5 v: x
对于这类温病的辨证治疗,邓老认为应该按卫气营血辨证为主,结合三焦辨证的内容,综合运用,容易奏效。; Z& e6 z7 ^$ }6 f
邓老认为,温病肺卫证治,其主证可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头痛眩晕,咳嗽,口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
/ N4 k5 t7 ]8 ?8 x) L6 K邓老分析说:“风温袭表,卫气开阖失职,故发热微恶风寒无汗;风热上扰故头痛眩晕;风温犯肺,肺气不宣,故咳嗽;风温为阳邪,容易伤津故口微渴;舌尖边红、脉浮数是表热之证。治法:疏风泄热,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本方亦可作汤剂服,药量可按比例减轻)。”
( T/ q7 `* j5 v# R4 E' V关于外感热病初起为何会发热的问题,《素问·热论》没有明确的论述,后世多从“郁阳为热”进行解释。北宋韩祗和有感于辛温解表难用,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伤寒热病乃郁阳为患”之说,避开了伤寒热病病因上的“寒”字,从郁阳为热着眼,发汗解表全不用仲景麻桂方药,而是按不同季节分别创制辛凉解表方药,其组成多为柴胡、薄荷、葛根、黄芩、知母、石膏、前胡等寒凉之品。其后庞安常、朱肱继承其学术经验,改进为在春夏之时于仲景麻桂方中加入黄芩、葛根、知母、石膏等寒凉药物,变辛温发汗之方为辛凉解表之剂,使古方得以新用,后世多予遵从。金代刘完素阐发《素问》热病理论,认为伤寒就是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只能作热治,不能作寒医”。旗帜鲜明地自制辛凉清解方剂,被后世尊为寒凉派的开山,影响深远。' K: T& I& ~5 I0 O' K5 X' L

, m7 v- }3 v% k'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7 21:56:07 | 阅读全部
本周四晚上(2019年11月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
* H; `8 E7 ^8 v1 A3 X5 L. U刘敬章主任讲述一个新的题目《临证指南跟师录》。
% c9 @, D- Q' v1 N$ {# e3 d7 D  y前言
$ k4 @/ b  |* ^4 I5 V随想录-----中医到底是什么?9 v( C( A6 E8 i+ F7 u
随心录-----真中医是怎样练成的?( U' C7 J$ N* c, ]' }# f
随证录' G; G0 r# d% b2 V3 y* x+ R
1,邓铁涛教授之“五脏相关理论”。
" C" t( N5 b: L% q% q/ _1 U  }2,曹东义教授之“内外相关理论”。
  v/ m" m0 o+ G! ?( N- n6 R3,庞维新教授之“五脏相亲理论”。2 N+ |% [# E7 \; g6 x& Q$ A
4,曹东义教授谈“浊毒化”与“化浊毒”。
7 f# Q( q: y% s8 R2 d% y1 H9 M4 {5,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的“浊毒理论”。
* f# q2 ^% C/ `1 Y6,庞维新教授治疗肿瘤的五步同治法。/ Y0 K1 r4 i4 b8 ~# R- i0 g9 w# x$ t
7,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c7 r* v* S3 Z( K8,陈宝贵论“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8 G5 p2 N6 I" y0 r3 C0 }
9,庞维新教授谈预防癌症的五驾马车。
0 D- X2 w- \4 G, P" C5 a7 j) N. Z10,癌症的预防和康复-----论中医中药在治疗肿瘤领域的优势和前景。- l0 O. i! V4 @( ?4 z! S1 w0 g
11,曹东义教授谈癌症与河洛回生系统涂药新法-----探讨抗癌的真相。
$ P8 `& C. A* O% u* j$ a0 B12,从“中医治未病”论当前现代文明病的防与治-----治未病是全球最好的医学模式。5 h# x; ]% E: s9 e/ T  x  y
13,曹东义教授从扁鹊文化与原创国医谈中医药建设的四个依据
, w' V5 e( w3 H' V
+ F+ S- e. Z; u请大家一起期待刘敬章的讲述和分享。http://www.ynjkcy.com/lzzngsl$ x) D; F- {: B  ?# s5 l. k
      祝贺刘敬章主任讲述《临证指南跟师录》成功!今天他和大家一起主要是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之“五脏相关理论”。$ y( ], i( [+ l( z+ k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战略家、教育家。“五脏相关”理论,是邓铁涛教授重要的学术成就。“五脏相关”,早在上世纪60年代,由邓铁涛教授首次提出;上世纪80年代,邓铁涛教授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发表文章,明确提出“五脏相关”的概念- ]* A, H# l' F7 v3 I) k
       在2005年,“五脏相关”入选国家973研究课题。从理论、实验、临床,邓铁涛教授亲自带领科研团队,展开了系统研究。自此,“五脏相关”,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
$ r# o# x% Y$ l8 r' Z, N$ |: s. n+ a  X        “五脏相关”是指,人体由五脏及其相应的形、体、官、窍组成了5大脏腑系统,生理上相互配合、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在脏腑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系统之外,存在着多维的相互联系,简称曰“五脏相关”' v- M2 X# z. Q2 L  s
       五脏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重症肌无力、呼吸系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血管系统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 G4 q" {9 A8 ^! n( I* S- ^        比如治疗冠心病,如果是用益气为主,就是肺心相关;以半夏栝楼桂枝白酒汤等治痰湿为主,就是脾心相关;用真武汤救治心衰水肿,就是肾心相关;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为主,就是肝心相关。2 c6 k( r9 z+ f* k6 ^: {2 T' A
       因此,治疗冠心病,不一定局限于心,必须注重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 f% h0 ]: k& ~, Z, H曹东义受此启发,提出“内外相关”,也有一些理论探索,日后分享给大家。
6 l2 I; g+ A+ v%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8 18:29:51 | 阅读全部
本帖最后由 马京雪 于 2019-11-9 11:38 编辑
" k2 `# Q, e3 [9 E8 S& O7 u: ]; S8 b- z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4 J5 A  B" c" ?* P        大家好!本周五晚(2019年11月8日)由雷宝淳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理论著作《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 R) H0 a  T$ E7 }: ]7 U. v
+ j: j  G. {" g6 {6 L
        人体科学,被钱学森确定为:“研究人体的功能,如何保护人体的功能,并进一步发展人体潜在功能,发挥人的潜力.”9 H1 d* M4 p0 c* S1 W
          人体科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科,涉及范围广,分支学科多,而且人体科学是以其他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为基础的,这样更加增添了它的研究难度。对于人体,许多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无法做出现代科学的解释。/ ^# E: l4 l3 R0 s% _  j' Y
     今天主要讲解“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立体结构问题”和“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两部分内容。
/ v; F$ O0 F! I7 a     让我们一起期待雷宝淳的分享,欢迎批评指正。http://www.ynjkcy.com/lrtkx3 o% \  h7 R! _# B- Y
             祝贺雷宝淳讲述钱学森先生的《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和讨论了 钱学森确定的人体科学之中“现代科学技术结构的立体结构问题”和“人天观、人体科学与人体学”两部分内容。
" d( O6 @$ R+ A     有人说,科学就是测量,而几乎所有的测量,都是从结构出发,是从研究明物质开始。但是,生命的奥妙,很难用结构说清楚,不仅《人是机器》说错了,“基因决定一切”也是错误的。
! G& D" B7 c; J$ G1 O& f5 ]) [  Q$ M     不论如何测量,也不能从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角度阐明水的特性,吃食盐无毒而吃钠、吃氯都会中毒。! Y8 w4 n) M0 u. W7 U
中医说的精气神,不是结构决定一切,而是人在天地之间、在社会生活的互动过程之中,一切存在的综合。
  I9 o9 |' G( [' L: s生命很复杂(在于它的整体性,而不是完全依靠结构决定),医学很幼稚,不能用简单的对抗、替代解决所有问题。! S" X$ \$ j4 o, |( H% E) W( H
中医的大智慧,尚未被当代科学所认识。
1 A- Q0 }' t7 e9 m9 T2 Q+ ^- U9 ~9 Y* y' O5 J*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9 21:56:30 | 阅读全部
       本周六晚上(2019年11月9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这本书的内容:
* _8 G9 f1 T1 L, F, N1 \+ U% y5 v: t       第二章第五节经方传真:金匮肾气丸、理中丸、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抵挡汤丸、大黄蟅虫丸的药物组成、主治、方解等内容。
3 v3 w9 d* j! ^' N. T) b
  E' {2 ?7 n3 A) `      敬请期待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具体内容。http://www.ynjkcy.com/gydszlc7 |  g# [" K; i4 g
       祝贺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国医大师・朱良春》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对于金匮肾气丸、理中丸、小建中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抵挡汤丸、大黄蟅虫丸等方剂运用经验的内容。) U3 B0 ^0 a" }
        朱老认为,便有阴阳二结,溲亦宜然。脉细、皮寒、食少、小便不通,为阴秘,宜金匮肾气加减主之。肾阳不足,周身机能衰减;寒凝不化,膀胱窍闭不通,故予金匮肾气丸加减,温肾化气为主。加用车前子,其性滑利,滑可去着,直走膀胱而行水道。凡癃秘不通,下焦多有瘀滞,加琥珀能化瘀滞,行水气,故选用之。又《济生方》琥珀散,“治小便不通”,取琥珀末6克,用萱草根或灯心煎汤调服。方中琥珀、通草并用,即取琥珀散之意。综观全方,补肾气之不足,化膀胱之水邪,标本兼顾,立意周匝。6 T  X" I% A* L8 h
       朱老认为,阳明为多气血之经,冲为血海,隶属于此,故吐血每与阳明、冲脉息息相关。《内经》首揭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之旨,张仲景立“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之法,后人无不奉为圭臬。王肯堂得仲景之旨趣,治吐血等症,“其始也,率以桃仁、大黄行血破瘀之剂,折其锐气,而后区别治之”。陈无择则倡用理中汤治伤胃吐血,以其能分理阴阳、温中摄血之故。
% G% u/ `# o8 a- x/ x/ l       朱老认为,《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载:“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此条所指之“黄”,是“黄疸”抑为“萎黄”,曾引起历代医家的纷争。从仲景原著来推敲,黄疸的成因,大致有“瘀热在里”和“寒湿在里”之不同。盖瘀热或寒湿之邪郁遏在里,以致胆汁失于疏泄则外溢,而黄疸作矣。故泄化瘀热或温化寒湿,以利胆退黄,实为治疗之基本大法,所以治黄疸用小建中汤,则颇为难解,纷争之由,殆于斯也。综合历代注家之见,大多认为此条所指之“黄”,当是贫血之“萎黄”,而非黄疸。如《医宗金鉴》云:“妇人产后血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也。今男子黄而小便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可施,惟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养营卫,黄自愈矣。”目前的教科书亦多附会其说。然而颇堪商榷的是,如果此条所指之“黄”,确如一些书籍所称,是“属于虚劳范围的萎黄证”(语出湖北中医学院主编之《金匮要略讲义》),为何仲景不将此条列入虚劳篇?是错简?抑有它故?0 @8 \2 n' }3 s" h
       朱老说,《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载:“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何谓“气分”?尤在泾云:“曰气分者,谓寒气乘阳之虚,而病于气也。”水饮之得以停聚,乃气运失职使然。楼英指出了气分病水的机理,并将其与“血分”作出了鉴别:“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此条值得研索的是:既然病属气分,水饮聚于心下(胃脘部),此方为何不用一味理气之品?此条与本篇所载:“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实白术汤主之”之证似乎相仿,为何方药迥异?这一气分证的产生,是哪些脏器的病理反映?
1 x& }+ Y7 j0 ?# }       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方见《素问·腹中论》)
- X# A/ S, c& B& ]/ r8 ~4 n主治:利肠中及伤肝。+ X: g% n  P" R& A2 U
方解:这是《内经》所收载的很少几个方剂之一。朱老认为,此为《内经》关于血枯经闭之论治。其血枯之由,一是由于“年少时,有所大脱血”;二是因醉后入房,伤精耗气之故,夫精伤血去,肝肾亏矣,故经文将“肝伤”特意点出。月经之生理,在于任脉通和太冲脉盛,而奇经八脉隶于肝肾,冲任二脉又起于胞中,肝肾精血亏耗,则冲任虚衰,安望其经行?治疗经闭,大法有二:血滞者通之,血虚者补之。今肝伤血虚,故当填精补虚,润枯泽竭。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旨意深矣!乌贼骨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及经闭血枯,又能涩精秘气;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雀卵气味甘温,为补益精血之妙晶;鲍鱼能通血脉,益阴气。于是精血得以滋填,化源不绝,冲任脉盛,  经事自潮矣。
' \1 I1 i1 z9 a; H- V+ L- s$ E3 C朱老说,《内经》此方,实际上是一张通补奇经之祖方。一般说来,奇经病变都是大病、久病所累及;冲任二脉的病变,除因直接损伤(如手术)所导致外,大多起于慢性久病之后,所谓肝肾损伤,累及奇经。《内经》此证,亦由肝伤所致,这一认识,先圣后贤,都是一致的。需要着重说明的,此方之组成,有两大特点:其一,选用了雀卵、鲍鱼等动物药来填补精血,既是养肝肾,又是益冲任。后世医家所谓“味腥气秽,善走奇经”,即是受其启示。其二,以补涩为主,涩中寓通。乌贼骨、茜草不仅能固涩下焦,而且能通利血脉,所以说二味能行能止。为何要通?盖非通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 ]' |' v2 U) c( E3 A
6 f8 F# @) {6 Z
/ M+ _% C6 e4 j1 L

6 w9 L1 p' _( K% [" W( f% 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11-10 21:49:18 | 阅读全部
       今天(2019年11月10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黄宫绣
5 k5 q% d) E' D* A4 ^       黄宫绣(1731一1818),字锦芳(一作绵芳),号绿圃,江西宜黄人,为清代著名本草学家、卓有成效的临床家,有《本草求真》《脉理求真》《本草求真主治》《太史医案初编》《诫子八则》等著作传世。他的一生先儒后医,在本草学和脉学方面成就较高,强调治病首应识药性,认病必先明脉理,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是江西省历史上十大名医之一。黄宫绣虽然是一代医家,但他的《诫子八则》对今天心情浮躁、道德水准下降的人们仍有一定教诲意义。黄宫绣指出:“勤俭为人养生之本,孝悌为人保命复性之原。”故勤俭孝悌为第一诫。“书之为用甚溥,上则为圣、为贤、为卿、为相……下则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贾、亦无不出乎书中所载,使之各尽所长,而不致身有所犯。”故读书守法为第二诫。“族者即我祖支裔所共聚;祖者即我祖我宗支裔所共尊。”光宗耀祖乃人生之荣,故敬祖收族为第三诫。“邪者,邪于一偏之谓;正者,正而至正之谓也。邪则所为在利,正则所为在义。”故远邪崇正为第四诫。“若欲无作妄为,反苦为甘,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其苦更甚。”不劳而获,无功而得,天上掉馅饼乃奇想,只有茹苦甘贪,默默奋斗方得幸福;故茹苦甘贫为五诫。“天下事总不外乎一理以为推究……知其事与时宜而无陷害则行,知其事与势阻而有伤损则止。”只有审时度势,乃为善者之善;故审时度势为第六诫。“此今生齿日繁,日用食物数倍于前。名利场中,实无余地……凡一切货物路道不晓,人面不识,利弊不知,字迹不深,并或贪大好胜,听伙指挥,全不经营,未有不败。”故思患预防为第七诫。“凡物不可过盈,过盈则上无君王,下无父母,自有满而必倾之势。”高傲自满必败,谦虚谨慎必得而安;故持盈保泰为第八诫。八诫者乃安身立命之本,为人处事之旨,可不诫乎!总结小诗:1 c" l' h- C& D" i& z8 A
一代医家黄宫绣,
# j# M; g' Q! I2 K( {先儒后医岐黄求。
1 X+ x: T: p0 O5 I6 M2 h/ m; j* Q《本草求真》述新义,
3 x0 Y" {8 j5 u, a# p. C8 r《脉理求真》阐症候。http://www.ynjkcy.com/ddgy6 t/ l* p8 Z; s, L+ j' o% R& |$ H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讲的是清代医家黄宫绣(1731一1818),他在清代就著作有《本草求真》《脉理求真》,一个是药,一个是医,他认为都需要“求真”,看来也不是漫无目的的随笔杂谈,而是针砭时弊的大作,真正能做这样思考的人是非常少的,也必然是具有深刻思想,高明见解的人。
5 e9 a$ _1 S2 x, l; u      其中,下编\卷十·总义
: V  U' v! g1 t8 l& v药有五味6 N2 q& A5 m1 ]2 {, y4 @2 X" U
张元素曰。凡药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此明五味之义。)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统论五味之用。)辛能散结润燥。致津液通气。酸能收缓敛散。甘能缓急调中。苦能燥湿坚软。咸能软坚。淡能利窍。(复明五味之用。). w+ q* L2 r( J0 I
药有阴阳7 r- g4 _. Y) Z5 E9 A9 M+ v$ E
阴阳之气平则无病不平则病生
' M4 T7 _" e3 W2 f( J6 z阴阳应象论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之清者。)浊阴走五脏。(浊之清者。)清阳实四肢。(清之浊者。)浊阴归六腑。(浊之浊者。)味浓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降泻。)薄则疏通。(渗利。)气薄则发泄。(发散。)浓则发热。(温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润或燥。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此明阴阳之义。宗 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寒气坚。故其味可用以软。热气软。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冲气之所生。冲气则无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缓。气坚则壮。故苦可以养气。脉软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收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养筋。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软。收之而后可以散。故缓则用甘。不欲则弗用。用之太过。亦病矣!古之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否则能愈人之疾者。鲜矣!); y% Z* y" Y7 _, T# y% L2 i
药有气味升降浮沉) O  g5 r, A9 u( A' c
李杲曰。味薄者升而生。(象春。如甘平辛平辛微温微苦平之药是也。)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如甘寒甘凉甘淡寒凉酸温酸平咸平之药是也。)气浓者。浮而长。(象夏。如甘热辛热之药是也。)味浓者。沉而长。(象冬。如苦寒咸寒之药是也。)气味平者。化而成。(象土。如甘平甘温甘凉甘辛平甘微苦平之药是也。)
7 I1 f: i3 C" S7 ~汪昂曰。气浓味薄者。浮而升。味浓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浓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李时珍曰。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其性然也。而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者。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此统明升降浮沉之义。)
2 }: w% B! @! V; o0 \药有根梢上中下
: m  t" k  f! U6 s& [2 W# K: U- N元素曰。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以生苗者为根。中半以下。气脉之下行也。以入土者为梢。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在下焦者。用梢。根升梢降。人之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乃述类象形者。汪昂曰。凡药之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之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各以其类相从也。
& V2 C* D& g2 U  _% q( F药有五伤( @% r7 ~0 p) `  w9 V
五伤篇曰。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此五行相克之义。), l: k/ F0 y) R7 `6 ~2 U2 C/ ~. E
药有五走
& `& z) L8 g- X7 D五走篇曰。酸走筋。筋病毋多食酸。多食令人癃。酸气涩收。胞得酸而缩绻。故水道不通也。苦走骨。骨病毋多食苦。多食令人变呕。苦入下脘。三焦皆闭。故变呕也。甘走肉。肉病毋多食甘。多食令人 心。甘气柔润。胃柔则缓。缓则虫动。故 心也。辛走气。气病毋多食辛。多食令人洞心。辛走上焦。与气俱行。久留心下。故洞心也。咸走血。血病毋多食咸。多食令人渴。血与咸相得则凝。凝则胃汁注之。故咽路焦而舌本干。(此五病之所禁。)
8 p- u& ]9 Y; o% {' ]6 l- d8 j药有五过* f7 h; i5 c" {6 e+ s, X
五过篇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肉胝伤 而唇揭。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浓。皮槁而毛拔。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发落。味过于辛。筋脉阻绝。精神乃失。筋急而爪枯。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肌短。心气抑。脉凝涩而变色。(此五味之所伤。)
9 H2 u) l" \- W) s/ F- x6 \药有子母相生
  K+ s% t5 \7 D+ E$ H$ ^- {. S& y汪昂曰。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经曰。虚则补母。实则泻子。又曰。子能令母实。如肾为肝母。心为肝子。故入肝者并入肾与心。肝为心母。脾为心子。故入心者并入肝与脾。心为脾母。肺为脾子。故入脾者并入心与肺。脾为肺母。肾为肺子。故入肺者并入脾与肾。肺为肾母。肝为肾子。故入肾者并入肺与肝。此五行相生。子母相应之义也!  f' G6 [, U; K7 J
药有形性气质4 k: N! B! B% Y9 z" F1 q, t
汪昂曰。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而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之类。)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分。燥者入气分。本天者亲上。本地者亲下之类。)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身。枝入肢。皮行皮。红花苏汁似血而入血之类。)又药有以形名者。(如人参狗脊之类。)有以色名者。(如黄连黑参之类。)有以气名者。(如香薷之类。)
* N" n. H; r9 q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