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同道 / 正文
曹东义师徒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每日一讲”散记,几百个与中医命运攸关的专题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9 21:09:20 | 阅读全部
        本周四(5月9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 E; ~/ T9 t, J* ?8 P) A$ s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今晚我们主要学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概述部分,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方面的内容。; v( W. p! |& M
- ^* Y1 h0 K3 k$ X" L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6 {. X5 I: R. O
       祝贺李源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有关内容。
5 a* [& D5 ]- h+ ^这是按照西方医学的特点命名的疾病。
9 e5 M0 i  Y5 d$ ~* K西方文化传入进来,有可借鉴的地方,也糟践了很多汉字,“性”这个字就是一个被糟践的汉字之一。
7 e+ y% |5 [: Z4 t比如,性,xìng,从心从生。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人的本性,是具备生命力的、创造力的、向上提升能力的。
( t1 e" U# K& l9 B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礼记·中庸》
2 M# t2 V1 f# W3 }. l; k) M性的本质:心生为性:, x; Z  x  o5 A  M
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
* Z8 h7 \2 W2 B1 ^. K/ ]* C4 G性,质也。──《广雅》7 ?( \$ ^! m+ Y1 B
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8 Y+ e1 k# w' ~9 }' Q, D* ^3 v- [5 V自诚明谓之性。3 @7 D* l/ ]- K! G, Z4 O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
$ Z2 c2 e& Z" X4 [2 [五性者何?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 s% R8 _! \: I( Z; G  R2 k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3 s8 x: Y) Q9 z. G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9 r, N" {0 @+ [! {# b1 W
②事物的性质或性能。  S* X: z  r, c1 A" Z5 {' b# p" }
则天之明,因地之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 h: N9 a5 u6 e8 U& r  j物性之苦。──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M( U6 |! A, l+ S( O
物性之不同。──宋·沈括《梦溪笔谈》
. x. A9 I* t) |( d4 L7 z3 N③通“生”(shēng)。生命;生机。& I$ [0 t6 ~. X& ~* D! F6 U
莫保其性。──《左传·昭公八年》
8 K  E1 L6 _! k& d% ]民乐其性,而无寇雠。──《左传·昭公十九年》& k+ o( {' n" V) y
为炮烙以伤民性。──《韩非子·难势》6 t* e* B  e* O& I. W+ Z6 E% n  }
性命寿长,终其天年而不夭伤。──《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 Z- W' b( W. J7 S/ l. j
以治气养性,则身后彭祖。──《韩诗外传·卷一》
5 j0 u% i2 O: F# z7 E% }④性情;脾气。" t+ `) g  E, D; u
动心忍性。──《孟子·告子下》
3 C: ?6 J+ a!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晋·陶潜《归园田居》) t# k! j' ^5 E' r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梁书· 韦放传》7 B( a, ^2 _: e4 i3 |- ~8 J- K0 w5 e
吾性不喜华靡。──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8 H$ c2 C/ g! N( z8 W, b4 q: Q/ s公(袁可立子)性情胆略,流露尽于此矣。——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0 S7 o6 V! U: m
性悖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2 r6 f1 x5 `; Y
尊德性。──清·刘开《问说》
, q( O4 c, r1 g5 Q# d1 o# I* @如上很多古人对于“性”这个字的解释,自从西方“性别”这个词占据了主流解释,“性”成了难以启齿的汉字。% O* V7 j. Q' Q5 o
”性传播疾病“更是西方命名的疾病,西方命名性病的历史也很曲折,很多疾病的名称,都喜欢加上发现者的名字,以便尊重”知识产权“。
3 u$ @  P$ b2 j4 d. ^+ K; v! o因此,据说性病,曾经被命名为某个早期航海家的名字,据说法国人讨厌这个病,就说这是”西班牙病“;西班牙则说这是”法兰西病“。$ `) u+ A# g% L* F) |

4 t5 e# Q, O7 F- O; X* s$ X( \好在现在不这样称呼了,而且自从有了青霉素等抗生素,改写了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史。
0 K* f1 G' F. F: a3 A$ e$ M1 ~0 l当然,中医治疗性病的《梅疮密录》据说也很早,随着鸦片战争之后,竟然流行了上百年。4 x4 U1 p5 I: Q- M- R0 C- X, W
这个难以启齿的疾病,过去是电线杆子上小广告的主要内容。/ c% o+ b) Z- t/ E8 o" z+ a
是疾病,就有必要治疗,最好还是预防为主,在这个病方面,尤其重要。7 ~  R% M8 u  J6 ~: d( f& f0 P% b

8 h7 _/ i) {5 G6 B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0 20:13:43 | 阅读全部
       各位中医同道,大家好:' m( e& E+ O" P( S

( n: ]: U7 {, v1 o5 v4 k% V3 q      一技之长空中课堂,本周五晚上(2019年5月10日)由黄小平为大家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
5 [/ q0 W) z% |" H% c  p7 ~1 c; q+ c
$ V4 e& A7 E4 W' u* t7 L      本书由邓老的徒弟曹东义教授整理编辑。
+ @! Q* h0 d# w. ?1 @3 T
' }1 q* H$ K. w      本周五我们讲的内容是:" g& M" |% i' k: q& ]+ t
      第七节:下乡土改见证缺医少药         # A+ T' {; r$ U- _5 N

2 ^! z9 n: y: H8 l5 u      为了建设新中国,邓铁涛参加了市政协的土改工作队,因为不怕吃苦,由队员荣升队长。他腰间挎着手枪,肩上背着药箱,既解放农民的思想,又解救人们的病痛。9 ?0 g3 z3 H7 r3 i

% x/ J. m2 `$ r  p: K      请听黄小平的分享http://www.velinks.com/dttz
  E7 C$ g; L0 c6 w9 y    祝贺黄小平院长讲述《邓铁涛传》——国医大师邓铁涛访谈录成功!
, S0 T2 S1 ~: V第七节:下乡土改见证缺医少药         
! B$ [" F4 y& R' y# d/ W# A1951年,广州市政府文教办公室的领导,把邓铁涛先生编入广东省广州市政协委员会下属的“新会土改第一队”。邓铁涛先生成了一名“土改工作队员”,是土改队中唯一的中医,被分配到穷苦的沙田地区睦洲乡从事土改工作。此后,邓铁涛先生的身上总是挂着一只药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里。
* ?2 o( x3 z+ ?3 v4 _; |' p邓铁涛先生所去的新会县,当地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邓铁涛先生事先所不太了解的。/ ?9 m' d/ y* `% }9 H2 a
当地尽管有建筑豪华的碉楼,但是一般民众的居住条件很差,不少人住的是搭建在田间的“葵寮”,也就像北方田间看护庄稼的窝棚,里边面积只有两个茶几大小。劳累一天的农民,需要爬在地上钻进去休息。就是这样一些人,有的是一生未娶妻的光棍汉,却经常参加族群之间的械斗。他们被一些人利用,而不顾性命。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根源。
5 q6 ]' F9 ^$ @% L, v当地民间族群械斗的历史的确很悠久。新社会的诞生,使当地有了新气象,这与那个时期的革命工作是分不开的。他们工作组开展工作,是由民主人士、知识分子组成的“政协第一分队”主要负责。一开始时,邓铁涛先生是队员。腰间插一支手枪,白天吃“禾虫酱”送稀粥,进村宣传群众,夜间则钻进田间的“葵寮”,与贫苦农民同吃同住。不久,很多队员身上都长满了虱子,苦不堪言。一些民主人士、知识分子,坚持了几个月,就想办法回了城。邓铁涛先生一直坚持了2年多。所以,后来邓铁涛先生就由队员,“升任”土改工作队队长了。
/ K4 S7 T0 C# N) H邓铁涛先生升任队长,与他能够为群众看病,更方便做工作有一定关系。
* g% l' B) p& _+ {( _/ d( @7 x由于当地生活条件艰苦,更是缺医少药,很多人有病不看,也看不起病。在这样的缺医少药情况下,中医药就容易发挥作用。所以邓铁涛先生去了不久,就开始了在乡间行医的“半工半医”。邓铁涛先生用中医药知识,还真救了不少病人。有一天,与邓铁涛先生一起来工作的一个队员,突然发生腹痛,他疼得很剧烈,满头冒冷汗。邓铁涛先生为他检查,一摸他的腹部,就知道他得了急性阑尾炎。$ u6 o2 ]9 r- F8 Y" i
急性阑尾炎在缺医少药的地方,也是很难对付的疾病。据说,很多远洋船只上的水手,在上船之前要“按常规”割除阑尾,怕在旅途中发生阑尾炎而丧命,这是很多欧洲远洋公司的“规矩”。
1 O* f7 F0 F- z: h邓铁涛先生说,按当时权威的医学规定,只要一患阑尾炎,就尽量在24小时内手术切除。邓铁涛先生却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用中药和针灸,进行救治,以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大黄牡丹皮汤救了他,使他免除了手术之苦。这件事引起人们的轰动,来找邓铁涛先生看病的人很多。后来他又以同样的方法,治疗了一些这样的患者,就把中医药治疗阑尾炎,挑战手术刀的事情,写成文章,发表在1952年的《广东中医药》和1956年的《中医杂志》上。4 g3 w# L7 f& }
邓铁涛先生在乡下工作,经常会遇到一些急症,需要中医积极救治。在紧急情况下,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都不允许送到医院去,而必须就地急救。比如农村卫生条件差,肠道蛔虫病发病率很高。有一次,一个胆道蛔虫病的患儿,剧烈腹痛。邓铁涛先生就让他的父亲,扛上锄头,到屋外挖苦楝树根,用第二层根皮,加上枣子槟榔一起煎汤喝,就把他治好了。后来邓铁涛先生把这个方法,写进了教科书。
+ B$ ?: T- J+ Z/ I9 G
/ f1 @& _5 Y9 e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1 22:15:39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5月11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这本书的有关内容。
8 B. o! `, G2 f4 t. c7 r          本书是由路志正先生   , H' ]6 D% _; E" ^
与曹东义对话的形式成稿。
; z! t' v( q# h) k; @, t2 f曹东义、路喜善、张波整理7 ^' c! X& E; _6 m: H; t
          第二十节:重视脾胃3 w1 W8 z! ^! ?5 j
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G; [* ?3 T" q' m9 g& i5 ~  U
          脾胃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纽,治疗疾病多从脾胃入手。即使是心血管疾病,也不可受西医思维的影响,只知道活血化瘀。由于生活习惯的改变,或者地域的影响,人们患病之时往往多湿,通过利湿可以治疗众病,这是路志正先生告诉学生们的辩证法。+ W$ }1 o; M8 c" ]( `
        由于这节内容多,我们分两次讲解。
* y- M7 j1 K6 `8 h" ?- {! Q0 ?         届时我们与王群才一起共同学习具体内容!http://www.velinks.com/zjlzz
; O7 H$ g2 f) [     祝贺王群才讲述《走近中医大家路志正》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节:重视脾胃,著书立说临床研究创新论。
+ `+ B0 l' S& A/ r8 M8 o, p) r8 F曹东义:研究生制度的引进,对于中医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路老,您在带教研究生方面,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吧?! ]4 r7 H* r  p$ G* N  l
路老: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生命科学,要发展中医学术,离不开临床实践。因此,我带研究生,主要是通过临床实践,着重培养他们的中医思维能力、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总之,就是让他们用中医的思维和方法能看病,看好病。并从开始就要注重疗效,因为疗效是检验各项工作的唯一标准,是中医立世之本,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4 d0 \5 S: U! {1 o0 l7 M/ y
曹东义:听说,您的学生经常跟随您出门诊,抄方子,写病例,帮助查看各地群众来信,与您见面的机会很多。+ e$ Q2 k! c7 H0 a) T! P* ^7 S
路老:我总是利用各种机会,尤其是利用看病的时候,随时与他们交流。比如,我见到冠心病的病人,就对他们说,中医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而不能只知道活血化瘀,当然活血化瘀也是很重要的。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生理、病理相关,心病病位虽在心,而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干犯心脏而发病。故临床应当以调理脏腑气血,平调阴阳,使恒动的内环境达到协调平衡,可以作为治疗大法。特别是湿阻中焦,化热之后,气机升降悖逆,上蒙心包,同样可以心病发作。具体到临床辨证论治,可以从肝、脾、肾、肺等多脏腑入手,不能仅限于心脏一个藏象的治疗,并且还要重视外感六淫与内伤五邪等直接与间接诱发因素,标本兼顾,辨证论治。7 o% U4 m; H) k* W: e: B* O$ _
曹东义:您这是一个很新的创见。
6 H& B" \' k* i0 |路老:中医认为,心与脾的关系也十分密切,两脏之间有经脉相连,为心火生脾土的母子关系,所以在冠心病的诊治过程之中,必须密切注意调理脾胃。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以运四旁;又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水源,化生宗气以贯心脉,使气血旺盛,推动心脏搏动不息。在病理方面,脾胃虚弱,可致宗气匮乏,心血失充,心脉蜷缩发为心痹心痛;或脾胃失和,升降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上逆,阴乘阳位,干犯心脏;或脾运失司,津液不行,聚而生痰,循经上犯,或痰瘀互结,闭阻心脉而发心绞痛。& C0 |5 ^  l" N. V
曹东义:听说您从很早就开始了冠心病从脾胃的研究?9 w- j* R: Z- _3 y6 _& }- S- V
路老:应该说从脾胃论治冠心病肇始于70年代,充实于80年代,完善于90年代,进入21世纪则是发展、成熟、优化、创新阶段。早在70年代,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冠心病患者,总是在饱餐后或是阴雨天或是腹泻时出现心绞痛,我依据辨证用调理脾胃的方法,如补中益气,或和胃降逆,或宽胸涤痰等,也能很好的缓解心绞痛的发作,于是我就提出调理脾胃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经过近40余年的不断完善,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同道认同和接受。
+ ^& e3 y# W0 h' s0 L% M8 n. i曹东义:调理脾胃治疗冠心病,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杂病篇》云:“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灵枢·厥病篇》云:“胃心痛,取之大都、太白。”通过针刺脾胃经脉的腧穴,调节脾胃经气,达到治愈因脾胃失调而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目的。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中所载的治疗胸痹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橘枳姜汤”等均为化痰泄浊,醒脾化湿,调理脾胃治疗胸痹的良方,至今仍在临床上使用。
# p0 ^; Q+ W: u1 w1 m) F& Y( p% `7 A4 T( X$ \: C
9 T3 q( V' M' x: k

8 T, R2 W; D  J* ?; Y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2 22:48:17 | 阅读全部
     今天晚上(2019年5月12日),由曹传龙接着讲《永远的大道国医》。他讲的小标题是:一代医家陈伯坛。9 W; q1 o# K: X9 J7 G* e' ?! A) X9 c
      陈伯坛,原名文炜,字英畦,榜名伯坛,因处方用药剂量大,人称陈大剂,生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卒于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广东省新会县外海乡(今广东省江门市郊外海镇)人,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家,与赵鹤琴、黎庇留、陈月樵并称为广东近代四大名医,被誉为近代岭南伤寒学派鼻祖,传世著作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卷十九》《麻痘蠡言》等。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对陈伯坛特别推崇,并高度评价说:“(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其治医学,上溯《内》《难》,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陈伯坛以儒通医,学验俱丰,诚不愧为“文坛之雄,精研方术,救世为衷。伤寒金匮,阐微发蒙。继长沙之绝学,开百粤之医风,是为万家生佛,蔚成一代师宗。”他的学识,他的治学经验,都颇值得后人去传承、学习和借鉴,而更好地来振兴今天式微的中医!总结小诗:一代医家陈伯坛,伤寒金匮合璧观。以经解经释伤寒,岭南医学弘岐轩。http://www.velinks.com/ddgy
, K3 ?9 o' ?+ }, K9 F        祝贺曹传龙讲述《永远的大道国医》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近代一家陈伯坛(1863-1938年)的学术成就。& T9 v. ]2 F) C% s4 _8 d; _
        陈伯坛为清末民初我省伤寒学派的著名医家。自少工于艺文,且熟谙方技,在当日科举时代,论才气已冠群侪,惟平素潜心医学,少时已出问世者十余年。及壮而有室,始应乡试,举孝廉后,即绝意仕途。1 ?5 L- @7 V# k! |8 s
1909年广东设立陆军军医学堂,聘请陈老为总教习。未几又为中医夜学馆主任(该馆地设在广州旧学院署之前)
" A; c5 c1 U# b9 \# p! z7 N( K0 D! f* o; h4 l0 E
1924年迁香港悬壶,并开办伯坛中医学校,作育英才。作为伤寒大师的陈伯坛,后继有人,子孙均能继其业,4 |" a3 E9 B5 s% D3 Q& h" @# D1 G
他的长子万驹号晓沧,次子万鹏号里天,三子万骝号京轺,四子万鸿号聪雪,五子万骧号昂宇,女敏华、坤华,
& M6 S* S1 Q5 o: \0 ]$ m1 S) b孙宝祥、宝瑞、宝琰等,皆能传其家学。 , E* Q* I5 D4 k0 c7 ]
历来能够享誉不衰的医学名家,都具备有三方面的成就:
2 e2 S4 l9 [5 e3 c5 R2 a% n. @一是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1 |, Z7 f1 ^* Y7 b$ K- |
二是有经得起重复考验的医学著述;2 f# m8 N8 v  _+ U/ X' U( X# @
三是对医学教育作出过贡献。
3 E% o  I7 D# z2 Z在陈伯坛先生的一生,对于上面所提出的三个成就,可以说已经完全具备了。
" n% a! |+ O1 \& E+ A. v) ~2 F$ k9 |        祖国医学是伟大的宝库这已成为铁的事实。但还不能单纯地从理论方面的博大精深而满足,更重要的是能把它弄通弄懂,从而能真正的治好病。不仅仅是治好那些慢、小、轻、常、微的病,要真能治好急、大、危、奇、顽的病。从陈伯坛先生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他运用仲景方所救治的急、大、危、奇、顽的病例,是为数不少的。其用药量之大,如用炮附子十余两,是使人惊讶的。所以人皆称之为陈大剂。, }2 D) j$ `- z9 L/ e% I1 Q3 i
6 F" M+ r- ~0 O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3 21:58:17 | 阅读全部
                    各位同道大家好:8 v$ r2 X0 n2 W
                    今晚(2019年5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陈静和大家继续一起学习《中医妇科学》:' _2 L& i8 [1 L

2 L8 H9 \1 z. ~9 r5 t                     今晚我们学习“妊娠病”之“胎死不下、子烦、子肿、子晕、子痫、子悬”。包括定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辩证论治及理法方药。5 v; j, {( z' |/ z, s1 u2 D4 j
! d. e6 H& i4 N( G5 P8 z8 K
                       欢迎关注收听。http://www.velinks.com/zyfkx$ E1 Q: c) F% h: Q  q7 N, @
                       祝贺陈静讲述《中医妇科学》成功!她和大家一起讨论了“妊娠病”之“胎死不下、子烦、子肿、子晕、子痫、子悬”等内容。1 a7 \1 y1 ~  `9 J5 Y: o+ `
                        妇女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有很多与胎儿发育有关,也有很多情况是怀孕打破了身体原有的平衡,发生了一些病证。5 Q( P4 O1 @) Z0 F! g; p
                        需要具体分析,是那种情况,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 ]- Q4 C  W; p/ K9 s* H* n
                        中医的治疗,不一定是药物,食疗,艾灸,针刺,是很常用的方法,不可一概而论。
; g" z, S0 g6 q- _& t- l/ K1 D) m/ A1 P; i9 y$ i. D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曹东义 发表于 2019-5-14 16:06:48 | 阅读全部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z0 V! M% M+ Q- P5 E本周四(5月9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2 z; Z/ a" y. w6 |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的“皮肤及性传播疾病”。今晚我们主要学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概述部分,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方面的内容。1 K" v. H8 n- l" w2 e# j
4 P5 S/ b/ G" N, D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4 D( \/ {0 Q( r& t6 B  Y5 r9 Z
  Q# g5 t" d: F. L3 L1 I
学生:$ s! ?1 \/ F2 g3 W5 u( X

. b$ g3 P1 G: t9 f! X: A# `* F
% O: s# Q/ j7 u) w! w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F" ^% J& _- [[链接]
, d* _# z! n' p+ V+ w
4 ~- J5 b# K& T5 O  Z8 b! f# S杨秀峰,胡耀贞静动气功:/ E/ x+ q9 A8 j
[链接]& e% |/ o( A8 `* U

4 S: L* f5 z- u+ U* a, y7 f3 o, T"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Y3 A  r1 _% O& r: r2 n
@河北宁晋马京雪13463941644 
- I3 H" v9 Z( q: }$ [* Z( l4 \: ]% g  s6 e: Z* M) M
关键是人们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都是西医的,而不是中医的。( h7 d* l" G, _
2 }  ^# j% N! m4 h; g7 N( s# C
西医是“构成决定功能”的观念,是“以有为本”,中医是“天地自然生成”的世界观,有无相生,是“以无为本”。3 `. u* F& F) _) ?
4 c8 s0 I! B5 u7 q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是另外一个学术体系,像鸟的两个翅膀,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8 ]4 b3 X/ f2 h: M: T; F2 W" J: S
$ a: C, q0 L) E* [) x6 I3 U' Y1 N
复兴中医,需要
# S. `) J. K9 |; Q& t9 R. l理论自信,疗效自强,( z2 B1 x. r4 Y0 T; u) [
传承自觉,体系自立。3 \' {* c6 Y4 e- n* E, d9 d2 ^' Q
缺一不可。* K" z$ B, M* m7 a7 ^; ^( o6 W
6 {1 e" r: ]0 O, D) G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C  p$ M4 B' q  }' Q3 {  ?0 X/ l/ F) J
@杨秀峰 
8 e$ X8 q; ?+ @% X) }这些议论不得要领,空说,控诉,没多少作用,要想强大起来,需要与时俱进。
3 |6 |+ \, X1 b5 d5 D  `5 D4 C$ _5 D2 l
你也需要接受圈疗原理的培训,绝大多数中医都需要这样做。
$ g: l: G; S/ I1 n0 w& v, N) m$ {( t2 _2 z& c4 O6 X
很多人自以为很了解中医外治疗法的“原理”了,一直被《理瀹骈文》的“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所蒙蔽,不知道真正的外治原理,无法揭示中医学外治原理,不利于复兴中医走向世界。
! X2 K1 e4 T$ _( i( k% O5 o% L4 l2 ~# x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 u3 z9 O7 j6 Y3 W+ `
我带的研究生张相鹏,他的毕业论文经过几年的努力,写得很好,足以与那些博士,院士的学术论文和理论创新相比,一定不在他们之下。但是有些专家也理解不了,就是因为这些专家的思想观念,深受西医“透皮吸收”原理的束缚,不能理解中医药外用的独特性。
1 G7 x1 W) T, V1 @$ l# Y1 D% ~8 M  h
0 z5 f& p/ P; \: g中医“施之于外,神应于中”的大智慧,需要更衣沐浴,虚心接受,而不是想当然,以为“不过如此”。1 p$ r" v& r8 l+ Y/ s; w- L* v2 S
# e7 k  |# [- ^6 v2 S1 m
中医优秀的本意,本质,落在西医目光之外,也不是有些古人可以说清楚的!! W% x  W: ?6 K$ }+ [# S% q
曹东义
: @5 _* G0 {0 t4 M* m) {: n1 X6 ~
1 c  e) R( E9 d/ b0 d" }- R' K. A黄小平上海黄药师:) ~# Q. y; r3 L! x# k( c

3 X+ k9 ^1 H  ]( G- i9 g  e  X: I! L4 b" J  l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t& g* m9 S$ R" ^3 k; c, f2 k) R) D  D- f
我昨天在遵义开会,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深感复兴中医的艰难,不亚于长征,需要更长期的努力和付出,是一个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队”有关的问题。1 h6 l0 C- p$ [, i+ |8 S; i
" U0 J  L+ z/ k# ]
西医中国化,中医世界化,- X$ }  @) Y) U: H; |
这是一个历史过程,很艰难,但是一定要实现,不可阻挡。$ L* e$ B/ Z: v2 i5 C! F3 Q( H- e/ U6 k* r
" }2 \% a+ G& j7 O, m+ F3 u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J1 x6 k% M: Q
[图片]
1 d. l& S. K  {4 f3 y; G( ]. W# r9 A. m& H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8 T( q3 f' e6 E: m" {3 U1 x' M. U4 j[图片]8 O* r' e0 M* E) _! s0 D0 ~% c
2 Z) h8 s9 }( l. \
马京雪:
0 y4 Z5 a  }: ~) J) Q* g* m' \( ?       施之于外,神应于中。万物禀天地之气而生,四气五味各有不同,气为阳,味为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施之于外,神应于中,以药气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  K2 `+ h/ A  X! _' e, h
        日常做饭炒菜,经过水火烹制后,嗅其气,尝其味,人即感觉舒服,这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观察和实证的结果,是人健康生存的大智慧,这不同于“茹毛饮血”的生吞活剥。
; C$ P& `7 t* Q      中国人盲目跟风,吃西餐,喝牛奶等等,会造成很多问题和疾病。
* y* `% X# x, a# i( W, q% s
3 v1 u! T7 U: \: N杨秀峰,胡耀贞静动气功:
- U* b& Y: d. @9 F/ t%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好的,师父: `4 p, ~. s# k9 V9 A. M1 ]
6 T, R, @& ^, u, z
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 V0 e2 r" ]: k+ Q
恭喜相鹏师兄,他的学医经历很励志" O+ r3 ]/ U3 S3 P' B  C" V

# ?- v9 Q# |, K1 C" t# p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3 v9 U2 v  }& l2 l/ N: B" \@河北宁晋马京雪13463941644 
, w8 C7 p/ S8 [+ E, N' A很多专家讲养生,就是这样只说营养,就是一个悖论。) g* t, J7 _8 h& {8 u& u
因为按照营养学的原理,% w$ U) c. Z! l! ?5 j% D8 F
生的比熟的养分更完全;2 `' ^# ^1 N# T2 c" g0 J# a+ L# e
冷冻的食物比刚出锅的容易控制质量。7 f2 I! y( {( X4 u1 d1 s
% c" J7 F! N7 j9 H; f0 O
所以,如果完全尊重营养学这些原理的要求,就需要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  w2 b5 j% p; q

; G4 ?/ }* H! T3 o$ R5 R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
2 i# O  v# I% x5 N西医中国化,中医全球化!* m$ Z  R& P  _' \; q  X2 j
3 Y" c" {8 H9 p6 o& \  E
雷宝淳云南人郭雨晴同学直走青春~践行中医梦:5 \& f5 Y, z) A
[链接]; o- n7 v# P: Q, O. @
5 }/ A. z, ^* D7 I/ w5 G' w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5 }  g, e! x2 R2 ^- O[链接]
  r$ b+ a- M8 i)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4 19:58:16 | 阅读全部
             各位群友,各位同道:今晚,2019年5月14日(周二)我们继续有请中医名家曹东义教授,为我们深度解读温病经典第58讲。 * \" y  J! C4 M( E

' l- a  }4 C  r% f- b             曹东义,主任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第四、第五批师带徒指导老师,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朱良春,现任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中联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会长,出版著作41部,发表论文80多篇,文字累计500余万。http://www.yanzhaozhongyi.com/portal.php?mod=list&catid=4
5 U1 e7 y- P( ]6 c: W6 t0 t& r8 H            各位朋友,今天学习《温病条辨》的内容:
+ r1 c& p  y$ S7 F: f, Q4 l古脱燥论,盖世远年湮,残缺脱简耳。喻氏补论诚是,但不应擅改经文,竟崇己说,而不体之日月运行,寒暑倚伏之理与气也。喻氏学问诚高,特霸气未消,其温病论亦犯此病。学者遇咳嗽之证,兼合脉色,以详察其何因,为湿,为燥,为风,为火,为阴虚,为阳弱,为前候伏气,为现行时令,为外感而发动内伤,为内伤而招引外感,历历分明。或当用温用凉,用补用泻,或寓补于泻,或寓泻于补,择用先师何法何方,妙手空空,毫无成见,因物付物,自无差忒矣。即如此症,以喘咳痰稀,不欲饮水,胸满腹胀,舌白,定其为伏湿痰饮所致。以脉紧无汗,为遇寒而发,故用仲景先师辛温甘酸之小青龙,外发寒而内蠲饮,龙行而火随,故寒可去;龙动而水行,故饮可蠲。以自汗脉数(此因饮邪上冲肺气之数,不可认为火数),为遇风而发,不可再行误汗伤阳,使饮无畏忌,故去汤中之麻黄、细辛发太阳、少阴之表者,倍桂枝以安其表。汗甚则以麻黄根收表疏之汗。夫根有归束之义,麻黄能行太阳之表,即以其根归束太阳之气也。大汗出减干姜者,畏其辛而致汗也。有汗去麻、辛不去干姜者,干姜根而中实,色黄而圆(土象也,土性缓),不比麻黄干而中空,色青而直(木象也,木性急,干姜岂性缓药哉!较之麻黄为缓耳。且干姜得丙火煅炼而成,能守中阳;麻黄则纯行卫阳,故其剽急之性,远甚于干姜也),细辛细而辛窜,走络最急也(且少阴经之报使,误发少阴汗者,必伐血)。
# V1 [5 v% r: E       小青龙汤方(辛甘复酸法)3 `4 |1 Q/ s( q
       麻黄(去节,三钱) 甘草(炙,三钱) 桂枝(去皮,五钱) 芍药(三钱)五味(二钱) 干姜(三钱) 半夏(五钱) 细辛(二钱)
3 V& U0 X( S7 t+ c2 m% }+ y! c% X       水八碗,先煮麻黄减一碗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碗,去滓,温服一碗。得效,缓后服,不知,再服。$ Q7 u6 B3 V" |! ]: b5 C9 b
       四十八、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7 m  j9 g- i! y. H
       《金匮》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饮病当温者,十有八、九,然当清者,亦有一、二。如此证息促,知在上焦;涎稀,知非劳伤之咳,亦非火邪之但咳无痰而喉哑者可比;右大于左,纯然肺病。此乃饮邪隔拒,心气壅遏,肺气不能下达。音出于肺,金实不鸣。故以麻黄中空而达外,杏仁中实而降里,石膏辛淡性寒,质重而气清轻,合麻杏而宣气分之郁热,甘草之甘以缓急,补土以生金也。按此方即大青龙之去桂枝、姜、枣者也。* o, Q3 w' ?& F: v9 ?( B6 Y" ?! s
       麻杏石甘汤方(辛凉甘淡法)
2 B( r  M1 x$ V9 t4 ^. f       麻黄(去节,三钱) 杏仁(去皮尖碾细,三钱) 石膏(碾,三钱) 甘草(炙,二钱)% a1 k9 y8 A5 }/ C, W1 {0 F" d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纳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 n9 U/ _# W  ^7 U7 p8 t$ m       四十九、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 M0 ~, g' y5 i       支饮上壅胸膈,直阻肺气,不令下降,呼息难通,非用急法不可。故以禀金火之气,破癥瘕积聚,通用水道,性急之葶苈,急泻肺中之壅塞;然其性剽悍,药必入胃过脾,恐伤脾胃中和之气,故以守中缓中之大枣,护脾胃而监制之,使不旁伤他脏,一急一缓,一苦一甘,相须成功也。3 _2 Q0 e7 a0 T# ~# p4 E" l' @: H6 Q
       葶苈大枣泻肺汤(苦辛甘法)  X. @8 T4 z4 J
       苦葶苈(炒香碾细,三钱) 大枣(去核,五枚)) _( T7 p& ^+ i7 r
       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服。得效,减其制;不效,再作服,衰其大半而止。' S( X/ W% @9 A- c2 r6 z2 A; r
       五十、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 V9 Q( t0 \$ U5 J; f  n4 R
       《金匮》谓干姜、桂枝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今反不渴者,饮也。是以不渴定其为饮,人所易知也。又云:“水在肺,其人渴”,是饮家亦有渴症,人所不知。今人见渴投凉,轻则用花粉、冬、地,重则用石膏、知母,全然不识病情。盖火咳无痰,劳咳胶痰,饮咳稀痰,兼风寒则难出,不兼风寒则易出,深则难出,浅则易出。其在上焦也,郁遏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反挟心火上升烁咽,渴欲饮水,愈饮愈渴。饮后水不得行,则愈饮愈咳,愈咳愈渴,明知其为饮而渴也,用辛何妨?《内经》所谓辛能润是也。以干姜峻散肺中寒水之气,而补肺金之体,使肺气得宣,而渴止咳定矣。其在中焦也,水停心下,郁遏心气不得下降,反来上烁咽喉,又格拒肾中真液,不得上潮于喉,故嗌干而渴也。重用枳实急通幽门,使水得下行而脏气各安其位,各司其事,不渴不咳矣。其在下焦也,水郁膀胱,格拒真水不得外滋上潮,且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藏真水者,肾也,肾恶燥,又肾脉入心,由心入肺,从肺系上循喉咙,平人之不渴者,全赖此脉之通调,开窍于舌下玉英、廉泉,今下焦水积而肾脉不得通调,故亦渴也。附子合生姜为真武法,补北方司水之神,使邪水畅流,而真水滋生矣。大抵饮家当恶水,不渴者其病犹轻,渴者其病必重。如温热应渴,渴者犹轻,不渴者甚重,反象也。所谓加者,于应用方中,重加之也。, @3 {. X' C8 t
       五一、饮家阴吹,脉弦而迟,不得固执《金匮》法,当反用之,橘半桂苓枳姜汤主之。
/ I: T4 W. i8 Q6 C$ Y- p& @" b       《金匮》谓阴吹正喧,猪膏发煎主之。盖以胃中津液不足,大肠津液枯
$ @  H( N* l" O5 N
  p' y4 A! y3 C4 J( \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4 21:44:17 | 阅读全部
       大家好,今天晚上(2019年5月14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张培红副秘书长为大家讲述《中医基础理论》。
  a' a+ U* W( w; U- d       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联系,五运六气如何影响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五运六气是如何指导疾病的预防。
9 ?* a$ D9 e* A8 m  {$ ~       敬请关注张培红副秘书长的精彩讲述。http://www.velinks.com/zyjc1 P1 w( E- u0 i4 I! j0 u
              祝贺张培红主任讲述《中医基础理论》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五运六气与人体的生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问题。) R: ^( e, [( x; H9 |- n
     人类长期生活在自然之中,形成了自身的生理节律,春夏阳气升发,秋冬阳气潜藏,顺应自然的变化,调节脏腑机能,保持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是不可认识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五运六气就是研究气候为什么不按照四季、24节气变化?会发生哪些变化?如何影响人的健康?如何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 z% Y! x0 g& m: Q* ?. p" _2 Y1 k
这就是五运六气理论追求的目标和意义。$ U+ t2 j' b2 n  U) p
五运六气,不是迷糊阵,也不是外星人愚弄地球人游戏,是古代中医的大智慧。
/ |& e' [( e% y9 X: W, A5 }9 {3 L: s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5 21:49:01 | 阅读全部
                   本周三晚上(2019年5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继续由武宁和大家一起来学习《邓老热病研究》的第七讲:叶天士建立温病辨证体系。邓老介绍说:“温病学说盛于清代,此时较出名的温病名家是叶天士。陆九芝在论叶天士《临证指南·伤寒门方》时说:‘叶先生《临证指南》卷五,以风寒分门,而寒门所有者六方,并非伤寒大证,即在太阳一经,亦仅言其至小,此书行后,遂不闻以《伤寒论》治病。’由此可见叶氏学说的流行。近人恽铁樵《温病明理篇》,继承陆氏而反对叶派学说,说王孟英、吴鞠通、叶天士之书‘流毒天下已如此’,‘虽有陆九芝之说,而叶派流毒不为减杀’。足见叶派学说盛行于清代乃至现代。/ J8 p8 d' ~# W
                   让我们共同期待武宁的分享和讲述。http://www.velinks.com/dttrbyj
. I1 M6 S+ n. {% z# p        祝贺武宁讲述《邓老热病研究》成功!她和大家一起学习了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关于叶天士建立温病辨证体系的有关研究和论述。
; C6 h/ l3 J3 V-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江苏吴县人。叶天士世医出身,三十岁时就闻名大江南北,长于治疗温热病,首倡卫气营血辨证,代表著作为《温热论》(又名《外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临证指南医案》。这些著作,大多是他晚年讲述的医学理论与经验,而后由其弟子门人整理而成。
, b! |5 C$ s3 a! N) V2 ~7 ?3 i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将卫气营血辨证概括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可见,卫气营血辨证是一种描述温热病,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的辨证规律的,对后人影响很深。他的观点被吴鞠通、王孟英等阐发之后,称为颇为流行的诊治传染病经典著作,受到世人称赞,也受到一些尊仲景学者的激烈反对。1 o2 q9 W& ~. R
邓老评论说:“叶天士著《温热论》、《幼科要略》,及王孟英撰《温热经纬》将叶氏《温热论》辑为《外感温热篇》,收录在《幼科要略》中,自春温至秋燥各篇辑录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徐洄溪认为此卷字字金玉。王孟英谓:‘此书鞠通、虚谷皆忽略而未及之。予谓虽为小儿说法,大人岂有他殊,故于温热论后附载春温夏暑诸条。’----叶氏之说综合了温病各家,并结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温病学派至叶氏可说是成熟时期,从其立论到处方均已脱胎于张仲景而独树一帜,难怪为经方家所痛恶也。”! s1 I  n9 x! q9 [. _' A
邓老评论说:“《伤寒论》中只详记了腹诊与脉诊,而温病派则发展了舌诊。就诊断而言,可以说温病派比之伤寒派前进了一步。叶氏的辨舌较戴北山的《广瘟疫论》详细得多。所以后人谓叶氏‘辨舌之法既精且详,辨齿之法犹为独到。’另外,叶氏很注意疹、斑和白(培)等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可知他非常重视证候的观察。他的验齿之法也是有创造性的。虽然其诊断价值尚待研究,但这种从各方面去细心观察病人征象的精神是很可取的。”
4 `$ L3 P, ~! ^5 Q温病诊治经验不断丰富,这也是后世医学家对于张仲景《伤寒论》的继承与创新。
" @& d+ I! q, _- Z# ^8 s邓老介绍说:“叶氏《幼科要略》所讲的春温、暑、泄泻、疟、痢、秋燥,都是季节中常见的疾病。所以从此书看来,他是着重临床经验,而不拘泥于经典的,但因其本人熟通经典,故常借经典进行引证,叶氏真不愧为清代的一位大医家。”
7 }% S2 y. J! \+ R% q/ g7 c" I4 b; @+ p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马京雪 发表于 2019-5-16 20:53:33 | 阅读全部
       本周四(5月16日20:00)"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李源中医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中医外科学》。4 I- Q- G2 D8 f9 [1 x
       今天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中医外科疾病中的“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这四个具体疾病。今晚我们主要学习这四个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外治疗法等的方面的内容。3 D( b8 U# _& t
, B7 P; c3 ]  O- w+ V0 x
       敬请期待李源中医师的讲述,欢迎各位同道批评指正。http://www.velinks.com/zywkx
1 }6 D# ^4 T. P. a& R1 s" ~0 R- P     祝贺李源中医师讲述《中医外科学》成功!他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热疮、蛇串疮、疣、黄水疮”的有关内容。
% E, Z$ o* b/ h' t( x( X这几个外科病,形状相似,病机不同,治疗也有区别,。但是也有共同的规律。7 D4 M0 t4 f1 D. U
《素问》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h) v3 i+ q1 X  x9 C- ]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
8 I$ L! G+ f# x$ y0 l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
# l5 }" f) z  X; X* L# p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 e+ n5 W  S+ p+ B* a
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干,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 Y3 p3 |7 [" r; o8 e3 `6 F
=============
" u2 `* v4 g# J( q3 Q( O) }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经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7 e9 }. z( ]* Y( S) ^: Y1 \( P8 n
============! B( R1 C& M9 i# T+ O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眕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 v& Y4 |; C1 y; d* L4 ^0 ^============
. E, C, ?# U* l 帝曰: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发表而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曰: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曰:寒热内贼,其病益甚。
) s" K( ?0 J+ q$ }+ f8 H) j# J3 u$ S6 k
( B, h- `9 j! t, L! i
帝曰: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曰: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曰:生者何如?岐伯曰: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瘈、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閟之病作矣。+ G( F$ j+ ^# U' ]5 M3 |
: U/ p1 g5 ]. Q$ R' [. n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s1 I. U3 ~0 z* ~* @
8 I3 ~# ^) X5 A8 P8 g! m1 M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相关推荐
相关推荐
Copyright © 2016-2024 燕赵中医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冀B2-20050128号-6 冀公网安备:13019902000109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石高新字第188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52720100